二戰後軍艦防護設計是如何由硬扛轉為主動防護的?

這個問題來源於一個腦洞...如果在100km外用魚叉導彈不間斷攻擊衣阿華級會怎麼樣...理論上說戰列艦的主裝甲可以抵擋本艦同口徑的艦炮,而魚叉導彈的速度和穿深都顯然不夠,裝葯也小於一般的航彈。

由此引伸開來,二戰前的主力艦,是靠自身的裝甲硬頂,打中不要緊,不穿透裝甲帶就行;二戰後,逐漸換成了主動防護,就是靠防空導彈和飛機將敵方的導彈盡量擋在外面,同時減小軍艦的裝甲。這個過程具體是如何發生的?導彈技術的進步是如何影響現代艦船防護的?


謝邀。

首先強調一點:二戰之前,軍艦防禦敵方炮彈、魚雷的第一道防線,不是裝甲、而是人品。

以日德蘭大海戰為例:就大口徑炮彈而言,德國公海艦隊平均命中率3.33%,英國大艦隊平均命中率2.17%。命中率如此之低,以至於拼人品(或者說走位)就可以有效防禦多數攻擊,裝甲的實際價值就是以防萬一。

隨著火控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炮瞄雷達的逐漸實用化,火炮的命中率有了數量級的飛躍;更要命的是,航空兵可以非常精準地把炸彈扔到軍艦頭上。人品的防禦力迅速下跌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原本居於二線的裝甲被迫頂到一線,然後。。。裝甲再厚也扛不住啊!攻防失衡捉雞啊!

二戰之後發展起來的主動防禦技術實際上是變相地提升人品,或者說是逆天改命:通過主動出擊來降低敵方命中率,從而間接地提升防禦。人品重新站回一線,裝甲自然就回歸二線了。攻防又一次趨於平衡——不考慮核武器的話。

順便一提,戰列艦退出歷史舞台的最主要因素不在於防禦力不足,而在於攻擊力不足——考慮到造價及運行費用高得嚇人,再與同樣銷金的航母或戰略核潛艇相比,戰列艦的攻擊半徑和攻擊效率太小了,非常之不划算,於是各國的國會老爺們紛紛翹起蘭花指、擊沉了自家的戰列艦。苦所!

多炮塔聖教之所以堅信多炮塔必將迎來複興,正是因為這一劣勢正在被扭轉:電磁炮初見曙光,粒子炮還會遠嗎?或許我們不一定能在地球上看到多炮塔復興的那一天,但隨著人類大舉進軍星際空間,億萬星辰必將見證我億萬炮塔之億萬榮光!

多鉚蒸剛,炮塔至大!

億萬星辰,億萬炮塔!

多鉚蒸剛,炮塔至上!

億萬炮塔,億萬榮光!


實際上重裝甲防護對於導彈仍然有防禦效果。特別是以現在的裝甲鋼冶煉與製造技術,都是305mm裝甲,防護性能肯定是更加好的。

但是對於以航母特混艦隊為核心的海軍來說,首要任務是保證航母的安全,這就要求特混艦隊必然要配備大量執行反潛與防空等任務的中小型艦艇。而戰列艦由於沒法執行這種任務,所以在特混艦隊中的地位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我們都知道中小型艦艇,也就是巡洋艦和驅逐艦,還有護衛艦,由於噸位限制,不可能有很厚的裝甲,特別是現代艦艇加裝了大量的電子設備,極大的佔用了本來就珍貴的排水量,所以在這種艦艇上防禦導彈的襲擊,可行的方案就只有一種了,擊毀來襲導彈。

綜上所述,我們會發現,唯一能夠通過使用重型裝甲來防禦導彈襲擊的,具備這個條件的只有戰列艦,而我們都知道,現在已經沒有戰列艦在服役了。以航母為核心的航母編隊,在目前的海戰形式中,也用不到戰列艦了,所以艦艇的防禦思路也發生了變化。

至於艦炮的威脅,這個地球上大多數艦炮不超過127mm,以現在的艦用裝甲鋼製造技術,並不需要很厚的裝甲就能達到預期的防禦效果。

——————分割線————————

樓下有位朋友說是反艦導彈的出現宣告了戰列艦的末日,雖然我讀書少,但是你也不能這麼騙我吧。

目前公認的,使得戰列艦退出歷史舞台的是海軍航空兵,是海軍航空兵,是海軍航空兵。什麼時候變成反艦導彈了?你是在逗我?

實際上在二戰結束之後,面對反艦導彈的迅速發展,當時所有艦艇除戰列艦外基本都不具備硬抗的能力。所以為了在不增加裝甲厚度的情況下防禦導彈的襲擊,各海軍強國只能走別的路子,比如通過主動防禦的方式來擊落來襲的導彈,這個成果就是以AK630與密集陣系統為代表的近程武器防禦系統,其中AK630出現最早,1963年開始研製,正式服役是1976年,隨後,密集陣系統,守門員系統也相繼服役。而海拉姆和卡什坦則是更加後期的產物了。

如果把時間倒回到二戰時期,那麼對於戰列艦威脅最大的並不是導彈,而是海軍航空兵,自己去翻一翻戰史,統計一下制導反艦導彈擊沉的戰列艦多還是海軍航空兵的飛機擊沉的多,戰後淘汰戰列艦也是因為海軍航空兵的迅速發展,使得海戰中雙方的交戰距離大大增加,已經不是戰列艦主炮力所能及的範圍了,這才是戰列艦退出歷史舞台的核心原因,而不是什麼反艦導彈,至於慘死的羅馬號,那也是被Do-217帶著弗里茨X給擊沉的,否則最大射程只有5KM的弗里茨X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依靠自身動力飛到羅馬號的面前然後將其擊沉的。哦對了,根據現在的調查結果,羅馬號不是被炸沉的。


因為反艦導彈的出現直接宣告了戰列艦的末日。

二戰末期,德國人使用無線電制導的弗里茨X制導炸彈擊沉了「羅馬」號戰列艦,第一枚制導炸彈擊穿了「羅馬」號後部裝甲甲板,在船體內部爆炸,使得戰列艦右側的發動機完全停止工作,航速很快降了下來。緊接著第二枚炸彈命中了2號炮塔附近造成起火。20分鐘後,大火蔓延到艦艏彈藥艙,致命的爆炸完全摧毀了這艘4.2萬噸的戰列艦。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油畫的「弗里茨X攻擊羅馬號戰列艦」,請注意圖中的制導炸彈雖然有尾噴口,但是並不是用於加速或者轉向的,是為了讓轟炸機上的操作人員能夠看清炸彈並及時控制炸彈而安裝的指示炸彈飛行軌跡的小火箭。

英國海軍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怨戰」號戰列艦,被一發弗里茨X打穿六層甲板,進水5000噸,拖回去大修了9個月,這種無動力的滑翔式制導炸彈還重創了「義大利」號戰列艦。

僅僅是無動力的靠人員目視操作的滑翔炸彈一登場,就展現出制導武器的威力。

弗里茨不過是一顆沒有動力的,靠人力手動調整滑翔下落的制導炸彈而已,換成高速飛行,並且能夠瞄準艦艇致命部位,除了戰鬥部以外還帶著一大罐子能順便縱火的航空燃料的反艦導彈,比如下面這個:

弗里茨X不過是使用現成的彈體改裝而成,全重1.5噸,裝葯320公斤而已,換成蘇聯造的全重2.5噸,裝葯500公斤的冥河反艦導彈,中一發是什麼樣的體驗?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至於像AS-6王魚這樣的反艦導彈,5噸重的一個大電線杆子以3馬赫的速度朝你飛過來,運氣好的話,上面會裝著整整一噸的高爆炸藥——這真的是運氣好,如果是核戰鬥部的話,35萬噸tnt當量,連跳海逃生的希望都沒有。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核戰鬥部的威力有多大呢?儘管下圖和反艦導彈無關,我們還是拿來以饗讀者,

上圖是美國海軍1946年在比基尼環礁進行的代號為Baker的水下核試驗,這枚核彈為Mk 3A型核彈,當量兩萬三千噸。請大家注意看圖中由於水下核爆炸噴發出水柱右側,是不是有一個豎立的黑色物體?那就是距離爆心海平面點170碼處的阿肯色號戰列艦……立起來了……

反艦導彈的出現,使得一艘導彈艇甚至一輛岸艦導彈發射車都具備了擊沉一艘戰列艦的火力投放能力,這也就此為戰列艦的末路畫好了路牌——既然橫豎是防不住,那麼耗費巨大的排水量來安裝厚重的裝甲還有什麼意義呢?既然大船小船面對反艦導彈都會被一發入魂,那麼把大船分散成幾條小船,沉了一艘還有一艘,勝過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在飛機出現之前,裝備巨型火炮的戰艦是一個國家向敵國領土投射火力的重要力量,它能夠封鎖港口,炮擊城市,對它威脅最大的主要是敵人的戰艦,至於岸防炮、水雷等都有明顯的局限性。所以戰艦的主要交戰對象首先是敵人的戰艦,能夠防禦對手的火炮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而在飛機出現之後,很可能雙方戰艦互相還沒看到對手,就被飛機上的炸彈送進了海底,面對於此,戰列艦不是沒有努力過,它們努力滴改善對空火力,將各個高射火力對空射擊從各自為戰改為在對空指揮下統一協調地集火射擊,改進高炮引信來實現空炸,改進高炮射擊來實現更密集和精準的火力投放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上圖為日本人為戰列艦主炮開發的三式對空彈,用戰列艦主炮來對空射擊,這也算是極為重視防空了……

然而,戰艦的價格之昂貴,使得損失飛機來擊沉戰艦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戰中,我們甚至看到了日本人的自殺式飛機衝擊美國海軍編隊。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日本神風敢死隊員撞向美軍艦艇,從1944年10月到1945年6月,日本一共發動了2550次神風自殺攻擊行動,他們的命中率約20%。

在飛機出現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掛載炸彈和魚雷的飛機飛行相當笨拙,在防空炮和己方飛機掩護下的戰艦仍然能夠在一波波的空襲中頑強作戰並取得相當大的戰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列艦仍然是各國海軍的現役裝備。

然而,繼續裝備戰列艦,僅僅是因為這些戰艦的建造價格高昂,直接退役損失太大,二戰結束時高速航空母艦的興起,使得艦隊的火力打擊主要依靠航母的艦載機即可完成,很少有需要逼近到戰列艦主炮齊射距離的戰鬥,戰列艦隻能承擔一些對岸炮轟的任務,但是戰列艦吃水深,無法靠近到距離岸邊較近的距離,實際使用時往往還不如巡洋艦甚至驅逐艦等吃水淺的軍艦能夠更好地靠近海岸進行炮擊。而且我們也知道:很快,飛機把對地攻擊這個飯碗也搶走了……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BB-62「新澤西」號的16英寸主炮正在向朝鮮半島開城(Kaesong, Korea)附近的中朝軍隊陣地炮擊

正在炮擊38線附近的 BB-62「新澤西」號戰列艦,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上面兩張圖的炮擊看起來很猛,然而——1950年1月17日,意外擱淺的 BB-63「密蘇里」號戰列艦……淺水海域不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

反艦導彈的出現,迅速地淘汰了大型戰艦,可以說不僅戰列艦,所有大型的、以大口徑火炮為主要武器的大型戰艦都面臨如何生存的問題,反艦導彈比大口徑火炮威力更大、射程更遠、對發射平台要求更低,這使得大型戰艦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圖片來源自網路,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PS:為什麼反艦導彈終結了戰列艦,而反坦克導彈沒有終結主戰坦克呢?

因為1. 反艦導彈的射程遠遠超過艦炮,這使得使用導彈的攻擊者可以輕鬆地在艦炮射程外從容攻擊,而反坦克導彈並沒有賦予發射者足夠的射程優勢,反坦克導彈射程只有坦克炮的2倍左右,實戰中基本和坦克炮差不多;

2. 反艦導彈的遠程命中率顯著高於艦炮,而反坦克導彈的命中率沒有這麼明顯的優勢;

3. 不可否認的是:單兵反坦克導彈的出現,使得坦克在戰場上的生存環境大大惡化。

=============6月11日無可奈何的分割線,以下是補充內容===============

看到有人反對我的「反艦導彈造成了戰列艦的淘汰」,並認為這是海軍航空兵或者飛機(對艦攻擊的飛機也許是陸基起飛的)的功勞,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多啰嗦一下。

首先,反艦導彈是一種武器,你可以把它與無制導的鐵炸彈、火箭彈、魚雷什麼的相提並論,但是,飛機或者導彈艇或者岸艦導彈發射車是一種武器搭載平台,我認為反艦導彈和飛機還是很容易區別的。

在使用無制導的鐵炸彈和魚雷的情況下,帶彈的飛機必須首先突破對方航空兵的空中攔截,然後進入到對方艦艇的艦載火力防空圈內,然後冒著對方艦艇的高射火力向敵艦投彈或者投放魚雷,當被攻擊的艦艇排列成防空隊形航行並進行協調一致的防空射擊時,飛機的損失會明顯上升。

反艦導彈的出現,使得飛機這一發射平台無需硬著頭皮去沖對方的艦載高射火網,只要突破對方航空兵的攔截然後把反艦導彈發射出去,接下來就是對面艦艇想辦法在做反指揮儀機動的反艦導彈面前生存下來的事情了,如果說現代艦艇防空體系的發展提供了擊落反艦導彈的能力,那麼掛著無制導炸彈和魚雷的飛機在面對現代防空體系的時候生存率更低。

馬島海空戰的插畫,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即使是沒有海軍航空兵甚至沒有陸基飛機的情況下,一艘吃水量很小的導彈艇搭載著反艦導彈,通過在複雜海域島礁間機動設伏等方式,也有擊沉大型軍艦的機會,在巴拿馬運河那樣的狹窄水域,岸艦導彈發射車都可能將大型戰艦一發大破,反艦導彈是一種武器,無論它裝載在什麼樣的發射平台上,只要選擇的戰術和時機得當,都能夠對大型戰艦構成致命威脅。

1984年8月8日,正在穿越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的 BB-61「衣阿華」號戰列艦,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反過來說:就算我們假設某個時空人們沒有飛機但是有反艦導彈,那麼那些在艦炮尚不能準確命中的遠距離上發射反艦導彈的導彈驅逐艦在海戰中還是一樣會淘汰靠裝甲硬抗,靠火炮殺傷的戰列艦。

所以,說飛機淘汰了戰列艦這類以大口徑火炮為主要武器的大型的、裝備厚重裝甲的戰艦,是有其片面性的,飛機只是一個武器搭載平台,它搭載什麼樣的武器,決定了它能夠對敵人造成何等的威脅。與導彈艇、岸艦導彈發射車等平台相比,飛機具有最優秀的機動性和突防能力,這使得使用飛機作為反艦導彈發射平台成為了一種對付大型軍艦效費比較為划算的作戰方式。如果飛機上僅僅是一個滿腔熱血的飛行員,那麼反艦的唯一方式就是像神風隊一樣的去撞;如果飛機上搭載的是重磅航彈和直航魚雷,那麼反艦的方式就是冒著艦艇的高射火網衝過去丟;如果飛機上搭載的是主動制導的反艦導彈,那就可以在對方的機關炮射擊斜距以外大搖大擺地發射完走人。

所以回到題主的答案上來,可以說:一次世界大戰到二次世界大戰這段時間裡,重磅炸彈的出現、魚雷的改進,以及前兩者與飛機這一當時的新式武器搭載平台的飛速發展,都不斷地給當時的戰艦生存能力提出了嚴峻考驗,而海軍也不斷地改進戰艦的魚雷防護能力、炸彈防護能力和對空射擊技術來求得生存。

——然而,反艦導彈的出現,使得矛與盾的天平徹底倒向了矛的一方,不僅僅是飛機,包括小型導彈艇等等在內的各種廉價的發射平台都從此能夠對大型戰艦構成巨大威脅,最終造成了戰艦不得不放棄沉重的裝甲——無他,真的是防不住了。


因為擋不住了,大和那種怪物也不過頂了幾個小時的空襲,你覺得還有必要繼續烏龜嗎?

大家都意識到了航空兵的威力,而大殺器航空魚雷也是迅猛發展,如果說裝甲對於炮彈和炸彈還有點防禦的話,對魚雷的防禦真的離形同虛設好不了多少。抵禦魚雷最有效的多重隔艙設計,根本就是無法普及的(艦寬不足)。如此一來,既然盾一定擋不住矛,那也就沒必要用盾了。

補充一下關於魚叉的問題,魚叉的戰鬥部重量是不怎麼樣,但是導彈的半穿甲戰鬥部加彈道設計加終末速度和燃料作用,威力不見得小。

反艦的真正大殺器有兩個,一個蘇式的重型反艦導彈,一個是重型反艦魚雷,這兩個千噸級戰艦挨一發就算完了。


魚叉裝葯少是因為目標裝甲薄啊

美國人不造鷹擊和蠶不是因為他們不會造而是因為他們用不到這麼多裝葯啊。


因為扛不住了啊=_=


矛與盾的演化從二戰開始就呈現出矛的絕對優勢了,為何不硬抗,因為物理裝甲扛不住

88B坦克的105MM特種合金穿甲彈在2000M外就可擊穿580MM勻質鋼甲。98/99式坦克的125MM鎢合金尾翼脫殼穿甲彈2000M可擊穿850MM勻質鋼甲,125MM特種合金穿甲彈同距離可擊穿960MM勻質鋼甲,96G坦克的鎢合金穿甲彈2000M可擊穿800MM勻質鋼甲,特種合金穿甲彈2000M可擊穿900MM勻質鋼甲

這還是坦克炮發射的小口徑穿甲彈,假如是艦炮發射的大口徑穿甲彈呢,穿深一定是很恐怖的

總而言之,是武器技術的日漸成熟逼著主力戰艦主動防禦,矛與盾力量失衡,戰力爆表了


在同等技術條件下(總點數相同),攻 防 速 三者是互相影響的,

防太高,則速下降,而在攻的上限嚴重偏高的情況下(魚雷,航彈,櫻花特攻),面對高攻防加滿也不過是從一波走變成兩波走,那麼就會選擇少加防把點數拿去多加速(增加閃避),而由於防普遍加的低,因此也會選擇少加一點攻去加速(增加命中).

所以最終我們看到,現代的反艦武器不一定能一發轟沉二戰的戰列艦——但是真有人敢開出來,也是分分鐘造一堆大裝葯的弄死你.


看到首頁向我推送這個問題……問了某人,答案是一大堆蚊子可以把一個大胖子咬得滿頭包。如何?


美帝的戰術核心是航母。。。不是戰列艦

不像毛子的重型載機巡洋艦庫茲涅佐夫級。。。


假如有4艘阿利伯克編隊2a技術水平的依阿化防空反潛反艦能力必然強於4艘阿利伯克編隊。這是由雙方噸位帶來的火力通道,指揮系統,雷達功率差距的必然結果。那問題就來了,美國服役能服役好幾十艘阿利伯克,他能服役幾艘現代化衣阿華?說到底還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海戰方式變化使巨型戰艦的消費比飛速下降的結果。

ps,消費比下降一方面是航空兵造成的,另一個很重要的是雷達,精確指導武器將作戰範圍遠遠拉大。巨炮然並卵了,大艦也太不划算了


主要是投入與產出的關係吧,那麼大一艘船每個地方加個幾十毫米也是很大開銷。

另一點就是導彈的出現取代了重炮,船隻不必造的太大就能擁有極高的火力。歷史上的話可以去查沖繩島戰役,大和號和武藏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他們的沉沒也宣告了大炮巨艦時代的覆滅。


因為多厚的裝甲在航彈面前都是渣。


打小伊別用魚叉,毛子帶穿甲戰鬥部的好用。一定要用美帝自家裝備的話阿斯洛克可以考慮下…


推薦閱讀:

如果二戰日本在偷襲珍珠港後時有十條大和級超級戰列艦,掩護陸軍登陸夏威夷會怎麼樣?
我是清粉,我女神喜歡漢服,我們該怎麼辦?
歷史上有哪些當過工程師或工程兵的著名的軍人?
大家說以抗美援朝志願軍的單兵素質可不可以和侵華日軍打成一比一?
如何面對身邊的漢服黨?

TAG:歷史 | 軍事 | 武器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海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