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沖在最前面的士兵是什麼感受?
即使優勢壓過對方,也面臨著高死亡幾率,為勝利墊背
網友們認為 這就叫衝鋒打仗,要是真的這樣沖峰打仗,敵人用機槍一吐吐,我們沖多少人 死多少人。
實際打仗衝鋒,都是為了消滅敵人 保存自己,開始不讓敵人發現,需要 隱蔽自己 衝鋒 沒有達旗的,
什麼叫衝鋒,就是突破敵人的防線,追著敵人打,叫衝鋒。
衝鋒前 戰場上一般都 是靜悄悄的,我們步兵秘密的靠近敵人,埋伏在離敵人百米左右。我軍各種火炮 定好時間,一齊向敵人的前沿陣地開炮,打的敵人抬不起頭來,我軍火炮突然一停,敵人還沒有反應過來,我軍步兵就佔領了敵人的前沿陣地。這就叫衝鋒。
問:沖在最前面的士兵是什麼感受?這時士兵的精神特別集中,眼看八方,只要敵人不舉手投降,有抵抗的可能 就給他一槍。
第一批衝鋒的人有獎勵的。 我姨夫84年打越南, 就主動報名參加尖刀班,也就是首批衝鋒的。為啥呢因為尖刀班的活下來 ,就是保證立功受獎,優先提干。
我問我姨夫他不怕死么?他說 他本來就是農民出身,家裡窮的吃不上飯娶不了老婆。 他母親有六個孩子,他也不擔心他母親養老的問題。不如出來搏一把。 後來 他立了三等功。 退伍的時間分配到了 一個汽車隊,再後來汽車隊解散了 他出來跑大卡車。 他的生活比他的戰友很多還有他的 兄弟好很多,就是這一次選擇的結果。
他說衝鋒號響起來以後就顧不得害怕了,因為你考慮很多事情,比如 敵人的火力點再哪裡 ,我怎麼避開,我怎麼掩護我的戰友,等等。而且他說那個時間 炮彈聲把你的頭都震暈了沒辦法害怕.
尖刀班的班長就是他們連的連長,參加過79年和81年的作戰是個老兵。他們尖刀班就是 先慢慢趁著晚上 我軍炮火掩護 到越軍 陣地前埋伏。天朦朦亮的時間,衝鋒號一響,他們首先沖,目標是壓制住越軍火力點為他們連後續部隊衝上來創造條件。尖刀班12個人 最後活下來8個人,其中有五個負傷,最後有三個殘疾。我姨夫是負輕傷的。所以是三等功。 退伍的時間 都願意去汽車隊,因為 有技術,80年代能開大卡車是很了不起的。團里明確說 參加過突擊隊,尖刀班,立過功的優先挑,我姨夫就挑中了解放戰爭時期錦州城外配水池之戰,一個連隊攻入壕溝進行進攻。指導員高喊一聲同志們跟我沖之後率先跳出壕溝……然後此時防守的國軍引爆了埋在壕溝邊的航彈。這個將近200人的連隊瞬間團滅,只剩沖在最前面的指導員倖存。
配水池之戰,執行攻擊任務的三縱7師20團最精銳的一營只剩營長趙興元和5名戰士,而防守的國軍93軍暫22師1團2連一個全部由8年以上兵齡老兵組成的加強連也全滅,可謂慘烈之至。戰後,炊事班長弄了豬肉燉粉條送上去,發現沒人吃了然後嚎啕大哭。三縱司令員韓先楚向東野司令部報告,就說了兩句話:「拿下了。外壕溝不須工兵架設通道,烈士已把外壕溝鋪平。」
你問衝鋒第一是怎麼想的,就像那個第一個衝出壕溝的指導員那樣,其實沒在乎個人生死,只是為了戰鬥勝利!
解釋下上面這圖。知乎好像有個問題叫有什麼臨死前拍的照片,其實這張就是。他叫葉廖緬科,蘇聯第4步兵師220連政委。炮擊結束後,他第一個跳起來衝鋒。很快迎面的德軍子彈就擊中了他。這張照片是攝影師下意識拍攝的,他最後的遺照。他肯定也怕死,但是因為他是軍人也是政委,所以他別無選擇。信仰對很多人來只是在嘴上說說而已,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需要用鮮血和生命去踐行的。最為著名的兩本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回憶錄的作者如是說:
《1979對越戰爭親歷記》(狼牙山後代)
《橡膠林的回憶》(風牌575)
打仗的時候說一點不怕,那是假的。尤其是第一次上戰場,面對槍林彈雨中的生死考驗,沒有人能夠做到完全無畏,完全冷靜。可是一旦衝擊信號發出,真真實實地投入到戰鬥中去後,你只能想到八個字: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你得隨時注意敵情、做各種戰術動作(什麼時候該卧倒、什麼時候該快跑、什麼時候該匍匐前進、什麼時候該滾進、什麼時候該據槍瞄準射擊、什麼時候該抵近射擊……)、和戰友彼此協同等等。
因此從戰場上下來的人,都有一個共同感受:打的時候顧不上害怕。反倒是打完了以後,回想起戰友的犧牲,以及自己和死亡擦身而過的種種情況,容易害怕,俗稱戰後怕。
衝鋒不是隨便發起的,你以為對方絕對優勢火力下指揮官會貿然下達衝鋒指令?指揮員要是個什麼都不管不顧只會亂下命令的,要他幹啥?指揮員一般都是要觀察地形(地圖、沙盤)觀察敵方火力弱點(望遠鏡、偵察兵)根據天氣時機(霧天、雨天、夜襲)敵人的反應,綜合這些根據時機才會判斷衝鋒與否。
不是每一個兵都能夠勝任指揮官的角色,但是每一個指揮官基本都是由士兵開始的,屬於升級打怪一樣的節奏,新兵,老兵,指揮一個班,一個連,一個營,一個團,所以戰場上的指揮員的角色絕對不是隨便來個人就能擔任,指揮員也不會隨意的把自己的士兵送去報銷,戰場上戰機轉瞬即逝,也不允許士兵在關鍵時候有任何的私心雜念,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止是一句口號。最後,我聽過一句話:叫衝鋒、叫隱蔽時別猶豫,馬上反應。這句話我很信服,因為說出這句話的人,四戰四平、攻打海南島是四野南下先遣團的團長,一路戰火硝煙身上居然無傷,此人正是我祖父,最後上一張他老人家的照片,一生只有一種衣服的人。這是優酷的一個紀錄片叫生死連,講的是兩山輪戰時期的一次出擊拔點任務。沒有假大空,只有良心記錄是一部好的紀錄片。第三集採訪老兵孫卓詩。孫卓詩說自己是農村的,當時托關係當的兵,就是為了學點技術,好回來有個工作,也沒想到攤上打仗,要知道打仗了也不會去當兵。而且報名參加敢死隊並不是自願的,因為全連都在寫請戰書,你不寫就是給家鄉丟臉。而且自己馬上就要退伍了。作為對比,後來的一等功臣當時未滿十八歲的顧克路請戰沒有被批准,去找敢死隊長說如果這是一個送死的機會也給我吧!這麼一比是不是感覺孫卓詩特別慫?而且顧克路是新兵,孫卓詩是老兵還是班長,孫卓詩還說那麼多人都寫請戰書為什麼偏偏就選中我。孫卓詩被選為了第一波次的波次長,也就是說是第一個衝出戰壕面對越軍子彈的人。或許這就是孫卓詩怕死的因果?
在臨行前的晚上孫卓詩喝多了嚎啕大哭,同鄉戰友勸他你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員就是把生的機會給別人把死就給自己,孫卓詩說我不是共產黨員!
是不是和你們看的主旋律不太一樣?你是不是感覺孫卓詩就是個慫蛋?請去看看紀錄片一共五集,我覺得你看完紀錄片會給孫卓詩也個客觀的評價。心中也會有了這個問題的答案。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E3NzUwNDQw.html?sharekey=fa8d0844747dca6863c87c0446afcea61「我是說,做學生的時候想著當兵,抗擊日寇,腦子裡的景是所有人往上沖,我是其中的一個。當了兵,我真沖了,迎面炮彈炸出的熱氣,屁股後莫名其妙地生涼氣,我回頭一看,我一個,其他人在戰壕里樂。」我說。
很多人在笑,看起來有很多人熟悉這麼個場景,但我沒笑,虞嘯卿也沒笑。
「我再也不沖了,我想傻瓜才第一個沖,我也不第二個沖,第二個是白痴。可總得有人沖。我做連副,最拿手就是給新兵煽風點火,讓他們沖頭,老兵跟在後邊撿便宜或者撿命。老兵命金貴,打過幾仗還沒死的人尤其金貴,而且他跟你認識了,熟了,成哥們兒了。新兵通常沖一次就玩完,你不要認識他,那是炮灰。我手上光煽乎上去報銷的炮灰就一百多。久了,覺得對不住。我想要有個人帶我們一起沖好了,沒猜忌,大家一起,可沒這人,我們還是吵著罵著,誰都不服,誰都不信,勇敢,但是虛弱。可沒這人。現在我們有一個了,他幾乎把我們活著帶到東岸…」
出自《我的團長我的團》按照文革參加過武鬥的家父的說法,沒啥感覺,就是興奮。。。。興奮過了以後就是恐懼。
開始大家上冷兵器,用紅纓槍互相對戳。大家都擠在一個巨大的集體當中,根本想不了那麼多,腦子一熱就往前沖,我老爸在最前排,拿紅纓槍往對面亂捅,捅倒誰沒他也記不到了,就記得對面一紅纓槍過來,從他肋下過去,把他後面的同學給戳了,直接戳進肚子。我老爸見到這個情況,想都沒想把紅纓槍一丟,轉身抱著同學就往後面跑,跑到後面發現腸子都流出來了,也不懂啥急救的知識,就只有喊他名字,然後看著他一點點咽氣了。其他人互相捅了一陣子,也就散場了(當時也不會趕盡殺絕,把一方打跑了另外一方也不追擊,而是紛紛拿出毛主席語錄高喊口號慶祝勝利),兩邊都死傷了若干人。看著自己的好友就這麼慢慢死掉了,對我老爸當時刺激還是很強的(當然沒有我叔叔看著身邊的人被高射機槍直接打爛了來的刺激),印象深刻永不忘懷。
經過這一次就沒那麼熱血了,再參加「保衛毛主席」的戰鬥就開始有小九九了。後來的「七里橋保衛戰」,紅衛兵都在工事里趴著不敢抬頭(敢抬頭的都被兵團老兵油子給狙死了。最驚駭的是有個學生晚上在工事里抽煙,就煙頭那點火光從射孔里透出來,結果被兵團的老兵油子從射孔外一槍打進來爆頭),兵團那邊用水冷重機槍(應當是二四式)掃射壓制紅衛兵在橋上用棉花包堆的街壘,還用迫擊炮炸他們(但是沒有炸中),我老爸他們都趴在地上不敢吭氣,當時腦子裡是一片空白,啥也不想,也想不到啥東西。後來機槍不掃射了,戰場一片死寂,然後就聽到兵團的傢伙開始喊「沖啊、殺啊」,要動真格了,我老爸心都要跳到嗓子外面去了,知道兵團來了沒好果子吃,肯定打不贏。這時候幾個紅衛兵一交換眼色,跳起來就跑,我老爸想都不想就跟著跑了(完全是身體的機械反應那種速度),兵團發現紅衛兵逃跑了,就用機槍掃他們,我老爸的記憶是機槍打到橋欄和水泥馬路上蹦的是藍火花。但是我老爸運氣好,沒有被子彈打中(還是有幾個歹命的就被機槍打中倒下了),一溜煙跑下橋頭,翻過公路就跳到水渠里逃走了。。。有個女生被嚇傻了,沒跑,等兵團的衝上來用炸藥包炸開了街壘,發現她被壓在棉花包下面,腿被砸斷,本來打算把她扔到河裡淹死,發現她是一個女的,就給她簡單包紮一下放了她,算是撿了一條命回來(比重慶好多了,重慶武鬥無論男女都是不留俘虜的),但是兵團軍醫手藝太差,骨頭接的不正,這女生從此走路就瘸。
樊建川的微博里提到一些當年武鬥的情況,重慶武鬥虐殺俘虜,昆明武鬥槍斃女俘虜的情況。
Sina Visitor System
還有一次巷戰的時候,開始兩邊隔著牆互相丟手榴彈,誰也看不見誰,土造手榴彈威力不大,大部分時候就像放二踢腳,被炸死炸傷的都是歹命的。有時候也像非洲黑哥那樣光把槍伸出去亂掃一氣。就這麼打著打著,我老爸在喀什迷宮一般的小巷子就迷路了,後來發現自己孤身一個人闖入了保皇派聚集的街區,就趕快往外跑。但還是在巷子里被「保皇派」群眾幾十人給堵住,當時我老爸手裡有支湯姆森,保皇派這邊都是群眾,沒有槍,只有大棍子和砍頭曼。我老爸當時血壓飆升,心跳加速,想都不想就拿著湯姆森對天上擼了一梭子,對方立馬鳥獸散了,從而得以逃脫。
再往後成「老兵油子」了,參加戰鬥的時候喊的凶,動的慢,出工不出力。幾萬人圍攻東高營房,大家喊起來一個比一個凶,但是只敢在遠處用機槍掃射,沒有哪個人真正敢上前的。圍攻了一整天沒有任何結果,最後出來一個眼鏡(我老爸同學,也是黑五類子女,只有掙表現了)自告奮勇,衝上去用炸藥包把對方的碉堡炸了,對面就投降了。眼鏡當時風光了一陣子,成為紅衛兵的「戰鬥英雄」,結果文革以後作為「三種人」被判刑,最後病死在大牢里了。
我叔叔文革開始的時候剛上初中,年紀小,屬於「紅小鬼」,不是武鬥主力,都只敲邊鼓(我姑姑那種讀小學的小小鬼就只有瞎鬧了),就這樣一樣經歷了生死考驗。七里橋保衛戰剛開始的時候,我叔叔和同學被派去站崗,他倆不過是十二三歲的娃娃,屁都不懂,就大大咧咧的站在河邊。結果沒站多久,河對岸的兵團狙擊手就從草叢裡把他同學一槍爆頭了。我叔叔嚇的魂飛魄散,愣了幾秒才想起來撒丫子跑。到了晚上才敢帶人去把同學屍體拉回來。後來他回憶說兵團沒有狙他很可能是因為他只拿了一個紅纓槍,而他同學背了一個老七九,所以被對方算成了戰鬥人員。
還有一次我們叔叔他們班坐卡車出去參加武鬥,領頭的坐在駕駛室,我叔叔等幾個個子高的男生在車廂前頭站著擋風,後面是女生和個子矮的男生。走著走著,不知道哪裡的高射機槍對著他們的卡車打了一個點射,正打中卡車正中間,駕駛室中間坐的,卡車車廂中間的都被打中(就像穿肉串那樣打了對穿),被高機打中的人可以說是稀爛。我叔叔站在右邊,僥倖沒有中彈,但是血肉腦漿濺了一身,可以說徹底嚇尿了,好在身上都是血腥,掩蓋了自己被嚇尿的事實。但這個事情,對他來說是刻骨銘心的記憶了。
最後說點有趣的現象,漢族人喊口號一般是「打倒XX」,一個人喊,其他的人跟著學。但是南疆武鬥的時候兩派喊口號的風格是維族式的(受維族文化的影響)。紅衛兵這邊領喊的那個人喊「王恩茂的狗頭!」,大家就跟著喊「砸爛!砸爛!砸爛!」。對面保皇派一聽就喊「武光的狗頭!」,對面的群眾就跟著喊「砸爛!砸爛!砸爛!」。漢語喊完又拿維語喊,如此反覆。。。不知道北疆是不是這種風格,反正南疆是這種風格。
說一下新疆武鬥的派系,新疆文革嚴格來說有三派(不算逍遙派):保皇派,造反派,還有一個復辟派。
保皇派支持的是當權的王恩茂,造反派(紅二司)支持的是武光,還有一些支持已經被打倒的張仲瀚的被稱為復辟派,這派文革的時候已經偃旗息鼓,所以武鬥主要是保皇派和造反派之間的大亂斗。從歷史看王恩茂和武光都不能說是 壞人,只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群眾也好,幹部也好,或者說野心家們,就要裹挾著他們,打著支持或者反對他們的名義互相鬥來斗去。
現在看當時這種斗很荒唐,但是在政治氣氛影響下,每個人都特別認真,當時我老爸和我叔叔是造反派(因為他們念的中學屬於造反派),我姑姑是保皇派(因為她正在念的小學屬於保皇派),我大伯是逍遙派。我姑姑見我老爸和叔叔不說話,有啥話要通過我大伯去轉達。我爺爺奶奶當時都關在牛棚里在井下挖煤,家裡沒人管,等於是我大伯在當家,可能也就是因為這點,他只有當逍遙派,不參加派性鬥爭,才能把家裡人勉強維繫起來。
保皇派雖然最後得勢了,但是也不說各個都有好下場,保皇派里鎮壓造反派最殘酷的丁盛最後被開除黨籍、軍籍,下場凄涼。
當時新疆陸軍和兵團基本上都是保皇派,只有一個軍分區(好像是博樂軍分區)支持造反派,但是支持造反派的軍分區司令廖振鐸很快就被兵團擊斃了。保皇派武鬥的主力是兵團(陸軍不可能直接出來),兵團槍都是解放戰爭中的老槍,比較差,但是兵團人基本上都是解放軍退伍和投降的國民黨兵(後者比例更高),有戰鬥經驗,技戰術也好,槍打准。當時基本上是城市裡造反派多,農村都是保皇派。城市裡保皇派普遍收入比較高,年紀比較大,比如說汽運司就是保皇派(因為收入高),手工業聯合會就是造反派(因為收入低)。紅衛兵里有保皇派,但是比較少,因為教育系統大部分都是造反派,所以年輕人參加造反派的多,所以一般提到紅衛兵都是造反派。
支持造反派的主要是空軍,所以造反派的武器要好一點,有很多制式武器(比如說五六衝,五六半這些,還有一些高射機槍),也有一些是來自各單位民兵,這些武器要差一點(比如說我老爸的湯姆森)。紅衛兵根據等級武器來分,領導階級用制式武器,我老爸這種黑五類出身的雜魚用民兵武器,再次一點的就只有紅纓槍。
造反派所謂搶槍都是串通好的,沒有表演配合,哪裡能搶到槍。比如說衝到部隊要槍,部隊領導一跺腳說這裡沒有槍,然後扭頭就走了,造反派趕快去挖跺腳的地方,下面就埋著槍
你們玩吃雞的時候,隊里突擊手不會從側面找反斜坡摸過去嗎Σ(?д?lll)
早發的種子
----- 顧城我是一名列兵
屬於最低一級我縮在土塊的掩體下
等待著最後攻擊忽然我看見炮火
太陽向著陰雲轟擊我一下子跳出工事舉起綠色的小旗沖呵!我打著信號
大地卻無聲無息冰山像冬天的軍營森林像俘虜樣站立我只有慢慢地倒下
雪粒多麼密集我害怕驚動了同伴看見我這樣死去在我消失之後
春天自然得到了勝利大隊大隊的野花去參加開國典禮她們從我的墓上走過
討論著蝴蝶的外衣我再少一點勇敢就會和她們走在一起我從沒被誰知道
所以也沒被誰忘記在別人的回憶中生活並不是我的目的必須有人在長夜將盡,黎明來臨前殉道
這就是所謂的英雄抗日戰爭淞滬會戰時期,國軍在羅店附近為了搶回一挺馬克辛,死了58個
士兵們要是都像許多答主一樣,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計算什麼沖在最前面生存概率大…估計就不會有華夏民族了。
千年前,
為封建君王作戰,尚且有「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更早,
為你們口中的虎狼之秦作戰,尚且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沒經歷過生死瞬間的人,
是不會理解,憤怒、復仇、信任、絕望混雜在一起,腎上腺素分泌,人會爆發出怎樣的勇氣。這就跟記者最愚蠢的提問,——「你救人時在想什麼?」——「救人唄!你以為拍漫威電影,還要人性的掙扎?」心理我不知道但我可以給你還原一下
其實以前冷兵器時最前排是相對安全的(攻城除外)沒想到吧,都不知道被電視劇誤導多少年冷兵器時第一排意味著最強的衝擊力,重盾長矛的裝備下你會選擇硬碰嗎,矛和盾的組合形成騎兵都不敢硬沖的「刺蝟」,往上撞才是真的石樂志而且為了保證弓箭的命中率,射的也普遍不是第一排,你可以想想有三個氣球排在一起,你打哪個命中率大,當然是中間了,射偏了還可能打中前後的。除了保證衝鋒,前排重盾和己方弓箭手組成陣型從而為遠程兵adc提供保護,也就是說前方最強的輸出和最強的肉,打仗的時候避開還來不及呢
哪裡最危險?側翼!從側翼包抄純屬找軟柿子捏古代陣型不靈活,一般是就這麼衝上去,沒有太大變動,所以說等前排頂到側翼時戰爭基本有定局了,而且執行側翼包抄的一般是對方的騎兵,又快衝擊力有大,沖側翼基本是切菜。而火器的出現改變了戰場格局,前排成了純肉盾,但是也不像電視里那樣。集團衝鋒時士兵的間隔很大,分散到一個籃球場也就兩個士兵。不要信一顆炮彈過來拍拍土接著干,一顆炮彈的殺傷範圍比籃球場還大,就算彈片沒打中你衝擊波也會把你掀翻,內臟大腦可能直接震碎,眼球也充血,還想站起來開槍,連想的能力都沒了。衝鋒之前都是偷偷摸過去,炮火壓制然後才是衝鋒,沒有飄揚的軍旗,只有倒下的屍體。現在戰爭比科技,已經沒有衝鋒了,死人只是數字耳。人性化了?還是根本沒人性了。戰爭一點都不好玩,也不浪漫,活生生的人爛成一堆有機物,錦繡風景成一片廢墟。最後謹記珍愛生命,熱愛和平——————————割割割——————————
回答了個問題一不小心暴露了我大佬的身份,既然瞞不住我就承認了,就喜歡沒事研究點東西,不是什麼大手子,歡迎大家在各方面找我交流,沒錯我興趣廣泛——————————繼續補一更————————很多評論提到了電影里西班牙長矛對戳這樣的問題,我也只能說這種情況並不算太寫實。前排只有長矛而沒有盾的情況下第一選擇當然是弓箭火槍招呼上了,對戳這種情況頭太鐵了,反正我不會這麼打。不過我還沒有看等看完會給大家分析的,以上只是根據大家描述的見解。在中國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弓兵和騎兵都是步兵收割者(步兵:(ノ=Д=)ノ┻━┻)重騎兵在平原的衝擊力就是所向披靡的,披堅執銳、人借馬勢,緊密的陣型彷彿海嘯的浪頭,想以蜉蝣微末阻擋排山倒海?老鐵,不存在的tan90o(tan你們數學老師教你們念啥,反正我經歷三個數學老師學了三種讀法,突然感覺自己像寫茴的孔乙己)僅靠步兵的陣勢想擋住持矛的重騎兵是不可能的,哪怕槍盾陣也白搭。除非有像樣的防禦工事,當年滿清騎兵就是拿長城沒辦法。當然也有黑科技,鋪鐵蒺藜或用火確實能阻擋騎兵,不過需要提前布置,等你能看見對方騎兵就來不及了。至於弓兵更是安逸,旁邊有大盾保護,自己放箭就好了,一輪過去換人再來。箭雨遮天蔽日是誇張了,在那種情況下走位顯得無比蒼白,能不能活看信仰了,我選擇信仰手裡的盾。遠射可以算拋物線仰射向天靠的是地毯式覆蓋,近距離平射就是看誰不順眼給他一箭。皮?反手給他萬箭齊發看他怎麼說。哎,舒服。真正的戰爭沒有看我吹那麼爽,當受傷倒下被雙方腳踏致死降臨在自己的身上才會明白下什麼叫:寧做盛世犬,不當亂世人我愛和平,有很多人拿著陳穀子爛芝麻的舊事挑起愛國人士的憤怒。這時候一定要記住理性愛國,對於唯恐天下不亂利用憤青一腔熱血的人,大家當成跳樑小丑就好放一張我最喜歡的藝人,沒有別的意思,就想掛個橫幅ヽ(愛′?『愛)ノ真實的也沒見過,就是過來做下算術題的,
某些電視劇,總共50人衝鋒,敵人一突突,倒下十幾個,再沖,再突突,又倒下七八個,反正你好好數,等衝上去,應該是中彈倒下去絕對不止50個,為啥佔領敵軍陣地了,數數活著的還有二三十?
任務下來了,如果沒有別的辦法就要堅決執行,畢竟還是有軍事法庭的。
沖在最前面的要數偵察兵了,偵察兵都是老兵。出生入死好幾回了,早就習慣了把腦袋別在腰上的日子。身邊的好兄弟也都死死傷傷好幾回了,對於敵軍那些放哨的新兵蛋子,看不順眼就抓個舌頭。基本上不會有太多的悸動,畢竟這事干過很多次了。具體什麼感受,應該是:卧槽,這幫孫子吃的不錯,TMD還有煙抽!卧槽,這幫孫子打牌呢!卧槽,這幫孫子戰術安排的可以啊!卧槽,我踩雷了。卧槽,子彈打屁股了,你們先走,老子要給屁股報仇!卧槽!操!……………………………………………………………………………這兩天看了很多評論。忽然想起李連杰主演的電影《霍元甲》中的一句台詞:「你站在擂台下,擂台上的生死與你無關;站在擂台上,我只能贏不能輸。」我也是90後,不可能參加過戰爭。平時喜歡軍事,也經歷過一些正規訓練。我們不在戰場上,戰場上的生死我們體會不到,我們能做的就是向他們致敬!這篇短文字只是演義,事實也絕非如此。本來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有機會參加國防生,進部隊的,但終究沒有勇氣進部隊。有很多同學是軍人,我敬佩他們。每次有軍事訓練,我總是最認真的那個,但沒有經歷生與死的考驗,談什麼勇氣。向軍人致敬!警校戰術訓練的時候主攻手「傷亡」是最大的當主攻手的時候,想的是見到什麼人馬上放倒管他是誰
電影那麼拍純粹是為了藝術效果。
沖在最前的肯定想的是弄死對方,自己還不死。
@老兵尹吉先說的是大規模衝鋒,是正解^_^。我來說小規模的。
看過一個軍事科普,如何推進,大致就是衝鋒。
大致是一兩個班的規模,通常是一半人散開火力壓制,另一半人散開,根據地形,找對方火力打不到的臨時掩體快速衝過去,當然可能不射擊,畢竟邊跑邊打準頭不夠。就位後用火力掩護之前火力掩護的那幫人用同樣的方式衝鋒。這樣一點點推進。
當然這很有可能叫推進,不叫衝鋒,畢竟好久之前的事了,記不清楚(逃參考十八勇士強渡大渡河變成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孫繼先中將被人故意遺忘。政治真他媽骯髒。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任司令員孫繼先中將,在長征中曾是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一營營長,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從而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為中央紅軍北上開闢了一條通道。紅軍強渡大渡河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然而,在孫繼先晚年,在澄清大渡河戰鬥史實的問題上,卻陷入兩難的尷尬處境:他既不願意把自己說成是勇士,又不願意違背歷史事實,屈從被誤解的歷史結論。他的老首長楊得志上將言之鑿鑿,揭開了塵封已久的歷史謎團。
楊得志撰文謳歌大渡河畔英雄多
在1957年7月出版的《紅旗飄飄》第二集中,收錄了一篇楊得志的力作——《大渡河畔英雄多》。楊得志的文章寫道:
十八個勇士(連孫繼先同志在內)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花機關槍(衝鋒槍)、一支短槍,每人帶五六個手榴彈,並且帶著工作器具,以二連長熊尚林同志為隊長。
大渡河邊還是像方才一樣,只有河水衝擊咆哮,我用望遠鏡看看對岸,敵人像是很安靜。 因船小,船工不同意上船的人太多,臨時決定十七人分兩批渡過。在連長熊尚林帶領下,一班的八個同志跨上了小船。 莊嚴的時刻到了,熊尚林帶領八個同志跳上了渡船。過了河的船很快地又回來了。八個勇士在營長孫繼先同志的帶領下,又登上了渡船。
此刻,我們兩批登陸的勇士接上了,十八個勇士一起衝上去十八顆手榴彈一齊扔出去,十八挺花機關槍一齊打過去,十八把大刀一齊在敵群中飛舞。號稱「雙槍將」的川軍被殺得敗不成軍,拚命向北邊山後面逃。我們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在崇尚英雄的年代裡,楊得志的《大渡河畔英雄多》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1959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根據楊得志原作,出版了連環畫《大渡河畔英雄多》。1963年,《大渡河畔英雄多》被編進全國初中語文課本。大渡河十八勇士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
1956年,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中央軍委決定編一部總結解放軍戰鬥歷程的革命回憶錄叢書。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對此非常重視,責成總政副主任兼宣傳部長傅鍾挂帥,很快在全軍發起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徵文活動。為此,總政宣傳部和總政文化部聯手,成立了一個由十人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徵文編輯部(即後來的《星火燎原》編輯部)。
南京軍事學院院長劉伯承很支持建軍30周年徵文活動。在他看來,軍事學院彙集了一大批驍勇善戰的高級將領,在革命戰爭年代,他們每個人都有不少傳奇故事。特別是由楊得志、孫繼先擔任正、副主任的戰役系,全系52名學員清一色的開國將軍。
在長征中,劉伯承擔任紅軍總參謀長兼軍委縱隊司令員,對於這段歷史,他心中有一本細賬。他抓住戰役系每位將軍指揮、參加的經典戰役戰鬥,一竿子捅到底,逐一落實題目,人人派任務,很快就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他還特別要求楊得志和孫繼先帶頭多寫回憶錄,每人都要完成一篇強渡大渡河的回憶文章。
孫繼先自知文化水平低,寫文章甚至比指揮打仗還要難,便推託說:「有楊得志同志寫就行了,我就沒有必要再寫了。」
劉伯承可不答應,說:「回憶強渡大渡河,僅有楊得志同志一篇文章是不夠的,他是大渡河戰鬥的指揮者,你是直接參加戰鬥的戰鬥員,你們從不同角度寫,更有利於分析、積累戰例,這可是政治任務!」
在戰役系,與孫繼先有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對結束不久的革命戰爭記憶猶新,但由於文化水平有限,動筆寫文章實在有困難。《星火燎原》編輯部的同志抓住了南京軍事學院得天獨厚的條件,派出編輯常駐南京,為將軍們作口述記錄,幫助他們整理成文。著名軍旅作家王願堅就是《星火燎原》編輯部派到南京軍事學院的骨幹編輯之一。 王願堅曾是孫繼先麾下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麓水報》的戰地記者和編輯,在孫繼先領導下工作戰鬥了四個春秋。他對老軍長勇敢威武的軍人氣質、靈活果斷的指揮風格非常欽佩,也非常熟悉。聽說為老軍長整理回憶錄,王願堅一百個樂意。而一談起打仗的事兒,性格沉悶、言語不多的孫繼先也打開了話匣子。一個神采飛揚,滔滔不絕;一個興緻勃勃,運筆如飛。一篇近萬字的長文,就像一瀉千里的大渡河水,一氣呵成。 按照劉伯承的要求,楊得志和孫繼先從不同角度分別完成了一篇《強渡大渡河》的回憶文章。文章寫好後,劉伯承為他們審閱、修改。 《星火燎原》編輯部成立僅一年時間,各大軍區政治部收到的徵文就有3萬多篇。經篩選後,集中到編輯部的稿件也超過1萬篇,最終收入叢書的只有300多篇。1959年12月,毛澤東為叢書題寫了「星火燎原」書名,朱德為叢書作序。1960年,講述長征故事的《星火燎原》第三卷出版。楊得志的《突破烏江天險》和孫繼先的《強渡大渡河》從中脫穎而出。這裡特別提及的是,《星火燎原》第三
卷的首篇文章《回顧長征》,是由劉伯承撰寫的。在寫到強渡大渡河的經歷時,他明確寫道:「十八勇士一過河去,就將敵人打垮,佔領了渡口。」
在軍委擴大會上,十八勇士遭質疑
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一次軍委擴大會上,有人突然提出:關於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的宣傳有些混亂,到底是十七勇士還是十八勇士應當查清楚,即便是十八人一起渡河,孫繼先作為指揮員,也不應當算作勇士。
據說,提意見的是一名空軍中將。這名中將並不是強渡大渡河現場的目擊者。
孫繼先也參加了這次軍委擴大會。坐在孫繼先身邊的一位老同志,聽了那名空軍中將的發言後,憤憤不平,就用胳膊肘輕輕碰了孫繼先一下,說:「孫司令員,你也應該出來說說話,以正視聽!」
孫繼先小聲回答說:「我能說什麼?能說自己是勇士嗎?」
會後,軍委責成總政治部負責查實強渡大渡河究竟是十八勇士,還是十七勇士。有關部門查閱了檔案資料,以當年紅軍《戰士》報第一八六期上記載的十七勇士的名單為原始依據,並以一名沒有親臨大渡河現場的紅軍幹部的日記為佐證,最終確認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是十七勇士,並以總政治部的名義正式發文:要求各個單位在宣傳紅軍長征強渡大渡河事迹時,一律按照「十七勇士」的口徑。這就是為什麼長期以來,在正式通行的黨史、軍史中,一律採用「十七勇士一船渡河」說法的緣由。
中央紅軍長征時,《戰士》報是紅一軍團政治部的機關報,是一份不足16開版的油印小報。在第一八六期《戰士》報上,關於渡河的過程只有一句:「牲(我)部一個猛衝和十七個紅色英雄冒險渡河,即將河兩岸敵人全部擊潰。」在戰爭的緊急情況下,報紙及時報道戰況,出現一些疏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1980年出版的《星火燎原(選編之三)》,《強渡大渡河》書中關於勇士們渡河一段的關鍵內容是這樣描述的:
莊嚴的時刻到了,熊上(尚)林帶領著十六名同志跳上了渡船:
「同志們!千萬紅軍的希望,就在你們身上。堅決地渡過去,消滅對岸的敵人!」
渡船在熱烈的鼓動聲中離開了南岸。
在我猛烈火力掩護下,渡船靠岸了。十七勇士飛一樣跳上岸去,一排手榴彈,一陣衝鋒槍,把衝下來的敵人打垮了。勇士們佔領了渡口的工事。
楊得志原文中的十八勇士分兩次渡河,變成了十七勇士一次渡河。甚至劉伯承撰寫的《回顧長征》一文,「十八勇士一過河去」,也改成「十七勇士一過河去」。
對於自己是不是大渡河勇士一事,孫繼先一直保持緘默、低調。他的幾個孩子過去都聽父親講過強渡大渡河的戰鬥故事,在初中語文課上也都學過《大渡河畔英雄多》的課文。他們都為父親光榮的戰鬥經歷感到自豪。可是後來,當聽到有關強渡大渡河是「十七勇士」,並沒有父親時,孩子們都很鬱悶、不解,曾多次追問父親,想得到一個正確的解釋。
孫繼先對孩子們說:「強渡大渡河的戰鬥經過,在我的回憶錄里已經敘述得很清楚,至於我自己算不算勇士,沒有必要去爭論。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先烈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有些同志犧牲後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我們這些倖存者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如果再去爭什麼勇士,就太沒有意思了,我感到很羞恥!」孫繼先多次對孩子們說:「在長征路上英勇戰鬥的紅軍戰士,人人都是英雄,個個都是勇士!」
儘管有關單位正式發文,在黨史、軍史資料中,一律採用「大渡河十七勇士」的說法。但《紅旗飄飄》叢書和初中語文課本的影響力無與倫比。《大渡河畔英雄多》中的「十八勇士」,在一代又一代讀者和學生心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孫繼先戎馬一生,經歷了無數的戰鬥,但強渡大渡河的英勇戰事,在將軍心中有著非常重的分量。十七勇士的下落也是將軍後半生揮之不去的心結。在革命戰爭年代,部隊天天都在行軍打仗,犧牲很大,人員調動非常頻繁。像孫繼先這樣驍勇善戰的一線指揮員,隨著戰爭的走勢,調任就更加頻繁。
對於紅一團一營二連十七勇士的下落,孫繼先已無法逐一給出明確的答案。然而,安順場所在的四川石棉縣人民卻永遠銘記著強渡大渡河的英雄。新中國成立後,石棉縣政府曾經通過各種渠道尋找除孫繼先外其他十七勇士的下落,包括向劉伯承、聶榮臻、楊得志和孫繼先等親歷者求證。但是,幾十年過去了,絕大多數勇士的蹤跡已無處尋覓,唯一有明確下落的是二連連長熊尚林。新中國成立後,一些知曉熊尚林具體去向的見證人仍舊健在。其中一位是時任解放軍第二炮兵司令員的李水清將軍。
李水清回憶說:「熊尚林是江西高安縣人,抗戰爆發後,隨八路軍一一五師東渡黃河,參加過首戰平型關的戰鬥。1938年八路軍開闢平西根據地時,熊尚林和我一個營,熊尚林任營長,我任教導員,兩人並肩戰鬥,又相處了兩年多。1940年,熊尚林調到平北工作。據說,他在一次戰鬥中身負重傷,為祖國和人民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在河北張家口崇禮縣烈士陵園裡,矗立著熊尚林的墓碑,墓志銘上記錄著:1942年6月18日,熊尚林隨部隊轉移途中,在張家口崇禮縣西溝村草場溝不幸遇難,被葬在西溝村。上世紀60年代初,熊尚林的遺骨被遷葬到崇禮縣烈士陵園。
楊得志言之鑿鑿:強渡大渡河的應該是十八勇士
1980年版的《星火燎原》發行不久,孫繼先看到有關強渡大渡河的戰鬥敘述後,感到很憋屈:自己可以不當勇士,但對戰鬥過程的敘述應該符合史實。他曾直言不諱地對老團長、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楊得志說:「咱們紅一團強渡大渡河的情況,你最清楚,怎麼能這麼寫呢?」
翻開新版《星火燎原》,看了由自己署名的《強渡大渡河》一文,楊得志很奇怪,也很惱火。他對孫繼先說:「這篇回憶文章,沒有經過我審查就修改了。當時,我正在國外訪問,有關部門也沒有徵求我的意見,就把我原文中的『十八勇士』,改成了『十七勇士』,其中一些戰鬥過程也不符合史實。」楊得志寬解孫繼先說:「鑒於新版書已經出版發行,已無法挽回,我一定在今後的回憶錄中把它重新糾正過來。」
1985年,楊得志撰寫了長篇回憶錄《橫戈馬上》。1993年1月,《楊得志回憶錄》也與廣大讀者見面。有關強渡大渡河部分,楊得志都進行了認真校正,澄清了大渡河戰鬥的史實。他特別寫道:「由於船太小,一次容不下十七位同志,我們決定分兩次強渡。第一船由熊尚林同志帶領。為加強領導,第二船派營長孫繼先同志掌握。」1990年4月13日,孫繼先在濟南病逝。在治喪期間,他的小兒子孫東寧從濟南回到北京,去解放軍三0一醫院看望正在住院的楊得志。躺在病床上輸液的楊得志一見孫東寧臂上戴著黑紗,情緒立刻激動起來,哽咽著說:「你爸爸是我最好的戰友,他是個好同志,優點很多,打仗很勇敢,會武術,能耍大刀……」
在講到長征時,楊得志說:「你爸爸是長征中的英雄,強渡大渡河時,第一船九人,熊尚林帶著;第二船九人,你爸爸帶領。九加九是十八,應該是十八勇士,你爸爸應該算勇士。」
楊得志又說:「我還可以找到幾位見證人。當時的二營營長叫陳正湘,他現在是北京軍區副司令員。還有一位是武漢軍區政委蕭思明,當時是紅一團偵察參謀。那天,勇士們渡河的渡口距離誓師出發地還有幾百米的路程,我只帶了幾個人送他們出發,現場的情況別人不清楚。偵察參謀蕭思明就在我身邊,他可以證明!」
正在這時,濟南軍區老幹部局楊局長來電話,徵求楊得志對《孫繼先同志生平》的意見,特別是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奪取並控制了渡口陣地,掩護後續部隊渡過了大渡河,為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評語是否準確。楊得志回答道:「這樣寫很好,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渡河,這個情況是真實的,這樣寫,比寫他是十八勇士評價還要高!」
由於病重住院,楊得志不能去濟南參加孫繼先的遺體告別儀式。他特委派兒子楊建華代表他前往濟南,向老戰友作最後的告別。
孫繼先臨終前,曾囑咐家人:待他身後,把一部分骨灰撒在大渡河裡,他要伴著大渡河的驚濤駭浪,向後人講述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在這裡創造的驚世傳奇!
前些天,孫東寧為筆者找到一本1957年版《紅旗飄飄》第二集。筆者驚奇地發現,在《大渡河畔英雄多》一文的結尾,楊得志請執筆人張重天清晰地寫上了一段附記:
十八勇士一度被認為十七勇士,楊得志同志認為正確地說應該是十八勇士(其中包括營長孫繼先同志)。文中敘述經過,由於寫時離開事情發生時間較長,故雖然竭力回憶,恐個別地方仍有錯誤,請熟悉當時情況的同志指正。 手捧陳舊泛黃、印跡斑斑的原版圖書、細讀《大渡河畔英雄多》,一種崇敬之情在筆者心中油然而生——楊得志襟懷坦蕩,他唯真唯實的崇高品質令人肅然起敬! 摘自《黨史博覽》2013年第3期老兵的後人來答一下。
你問衝鋒時怎麼想?
————其實大多數士兵在那時候沒什麼想法。。。
原話是衝出戰壕那一刻起在思維上已經是死人了,大腦一片空白沒有感覺連疼都不知道,完全憑訓練形成條件反射做各種動作。。。。
總而言之就是:真正處在生死關頭的人,沒有多餘的腦力去思考生死的意義。
說不一定老子就封妻蔭子了呢?
聽過一個老兵說過。在戰場上槍聲響起來了,整個人都是木的。只有殺戮和被殺戮。可能什麼都沒想莫名其妙的就衝到第一個去了。封妻蔭子不是封妻萌子 多謝評論區指正了我多年的錯誤。衝鋒 斷筋 大風車 盾牆 人在劍在 墓地見
搶人頭,撈軍功,對方脖子上的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最先渡過第聶伯河的士兵官升一級,首長可獲得蘇聯英雄稱號」
現代戰爭的話需要步兵沖前面的只有巷戰了吧
戰爭開始,先奪取至空權,沒有飛機的保護地面上的大部隊是不敢動的
先你來我往的炸機場打飛機,用導彈去炸部署的防空導彈
假設大家都勢均力敵的話,對面飛機都炸得差不多了,我們也差不多了,那就開始打導彈,炸掉對面的重要設施,工廠啊,電廠啊這類,如果奪取的空權就用飛機去炸
然後又開始派飛機去攻擊後方的導彈基地。大家飛機又扯幾波皮
然後才是地面部隊,如果是進攻方打防守方,坦克先沖後面是步兵車跟著,打完幾波炮大家都一起上,然後對面叫一波飛機過來打,如果空軍還有飛機就支援一波,然後炸一波就跑,進攻方的飛機就追,追著追著就發現對面叫了隊友,看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溜,溜了也不追,大家各回各家
然後地面部隊進攻部隊衝進了陣地,步兵下車打從對面後方衝過來的預備隊,對面又打一波炮,步兵車和坦克一起沖,繼續上面的過程。最後的結果就是誰最終守住這個陣地。
然後最初的進攻方贏了,就準備開始圍城,開始巷戰。先炸一波,然後就是步兵和少量坦克上了,什麼狙擊手了之類的
最後就是大家圍著這個點來打,防守方派人來救,進行反包圍,進攻方派人來堵救兵,進行上面的野外戰鬥。
然後這個時候基本上互相兵力交錯了,陷入僵局,這時候就需要一支奇兵來左右現場,比如防守方的奇兵,5倍兵力的去攻擊一個點,去解圍,然後反包圍對面進攻方圍城的。但是必須要悄悄的,被發現了對面就來人堵,沒有效果。於是開始比情報了,比較用心的收集情報了,高端的間諜就上,開始摸清楚對面的兵力部署,預判對面會走哪裡。收集後勤物資調動情況。進行預判
然後進攻方預判成功了,就派人堵對面,大家大兵團開搞,先是坦克大戰,鋼鐵洪流撞在一起,然後偵查兵上,悄悄的去找對面的反坦克部署,然後叫火炮炸
這個時候呢,又是僵局,然後大家又玩一波心機。排奇兵,假如進攻方排奇兵成功,打爆了防守方其他處然後就繞過來包圍了對面的5個大兵團。然後派人去堵住來救的防守方。
最後防守方被包圍的和救的配合突圍成功。大家準備溜,進攻方不惜一切出動飛機和導彈要留人,防守方也是不惜一切出動飛機導彈要救人
這個時候,基本上就能分出大致的勝負了,假如進攻方是假的要留人,出動一點點飛機,地面悄悄部署了一堆防空導彈,防守方飛機損失慘重,地面部隊得以倖存。但是之後沒有了空軍力量,基本上就只能打巷戰,想要進攻變得非常困難。
丟失主動權之後基本上就是輸了,人家圍哪兒就圍哪兒,你派兵堵,路上就被飛機給炸慘咯,此消彼長下,就會輸
這基本就是現代戰爭的套路
信息戰爭宏觀的話就是收集對面機場位置,導彈發射基地位置等重要設施信息。導彈基地基本上就是輸出一波然後就撤退,一暴露就爆炸。誰知道得多誰就贏了。小的話就包括擾亂對面指揮通訊這類,奪取對面的指揮網路。類似於黑客。還要做到屏蔽對面的對信息的收集。比如說弄一堆發射電磁波的假目標等。
巷戰,分配目標,你攻這棟房子或者街道。一個班的人拿下多少多少目標。然後班長安排。機槍手佔一個射擊點。班長指著兩個人出去吸引目標。比如說叫你跑到哪一個掩體那邊去。這個時候死亡率也沒有那麼高。然後你就跑出去。完美到達掩體。如果這個時候對面開槍了。機槍手就壓制射擊。班長就又叫兩個人跑到另外的掩體。然後這個時候就很關鍵了。如果這個時候對面瞄著你這邊你沖,然後你就死了。如果對面瞄的是另外在一邊的兩個人,你就衝到下一個射擊死角,距離夠就丟雷或者槍榴彈或者噴火器。如果不夠。你就出來放兩槍。對面看過來,另外的二人組就沖。這樣交替前進。
當然,情況通常是這種。你一衝,另外的窗口開火你就死了。然後班長憤怒的叫你的名字。掏出小手槍和剩下的人開著槍沖向你的位置。機槍手轉移目標重新壓制。另外的二人組乘著轉移掩體向前走。最後互相在排兩個人互相交替。直到擊殺對方射手或者摸夠距離擊殺對面。
這種時候非常考驗機槍手的素質和士兵的素質。一個穩的機槍手可以同時用長點射壓制對面的兩個甚至三個設計點,士兵也需要有掌握換掩體時機和心理素質
最後就是殘酷的巷戰。要注意四面八方的偷襲和肉搏。這也是交換比最大的時候,裝備和人員的差距拉到最小。同時防守方的優勢拉到最大。什麼遙控炸彈咯,詭雷咯之類真正優勢壓倒對方的,沖在前面都是想喝口湯什麼叫優勢?火炮覆蓋、空中掩護,打的對面節節敗退不斷被俘,衝鋒並不是古代戰爭那樣正面衝突,而是有目的性的契進去撬
沖在前面分兩種情況啊:
第一種就是八路軍還有志願軍那種面對著完全具優勢的敵人,企圖在一波突襲拿下敵軍陣地。這時候,估計都沒想著活著回去的吧。為了祖國為了理想為了家人為了未來犧牲自己。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第二種就是佔盡空中優勢炮火優勢,然後敵軍都被炸懵了。這時候衝過去心裡估計是升官發財吧。沒有貶低的意思,因為戰士們都是英勇的,為國家為人民賣命,所以應該讓他們升官發財。你玩吃雞的都知道衝上去需要後面有人架槍火力壓制戰場上能獲得的援助更多炮火支援 空軍支援 海軍支援 如果真直晃晃衝上去那就是絕望的一戰和我們的二戰了
爺爺當年的抗美援朝的老兵,在世的時候經常給講打仗的故事,也說過衝鋒的事。
大概的意思就是說,衝鋒號一響,你不上也得上,沒人上連長罵班長,班長罵戰士,一般打衝鋒都是攻陣地,敵人的機槍一般都比較高,站著衝鋒就是找死,都是俯身往上跑,陣地上火力壓制,也不一定能打中人,就是趁對面低頭或者機槍換子彈的時候沖,機槍仰角比較高,低著身子彈經常擦著腦袋頂划過去。
我也不知道裡面有多少演繹部分和誇張成分,畢竟我也沒上過戰場...
現在戰爭,這種衝鋒應該是已經絕跡了!在信息化戰場上,首先要做的應該是收集情報,然後根據情報進行火力覆蓋,打擊敵重要目標和有生力量。其次再是步兵推進進行地面戰鬥。比如,現在的敘利亞,俄羅斯與敘利亞政府軍先進行空中打擊,清除重要目標,打擊重要武裝與有生力量,然後在重裝甲掩護下,協同步兵作戰。當然現如今,合成建制配備,協同作戰已經成為戰場必須。要說沖在前面想什麼,那可以研究一下古代戰爭和近代戰爭。首先衝鋒在古代應該常見,畢竟短兵相接,不衝鋒,仗沒法打。這種情況下,心裡應該是緊張、亢奮,但更多的應該是緊張,畢竟勝敗未知,生死未卜。其次,在近現代,武器已經接近現代,衝鋒更多的是在敵軍丟兵棄甲,潰不成軍的情況下,勝敗已定戰士們士氣高漲,亢奮激情,想的可能就是:弄死狗日的,不要放走一個!
看過一個紀錄片,講述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有些部隊抽籤決定突擊隊員。有一個人抽到了,他的內心是怎麼就是我呀?有一種此一去必死的感觸。但最後他活著回來了,退役了。
看過一本書,講述的是抗戰期間的中央軍。在巷戰小股部隊進攻,沖在最前面的叫排頭兵,有的主動當,這種極少。更多的是部隊長官指派,因為排頭兵是負責吸引敵方火力的,悲觀點說一旦倒霉了他得第一個死。國軍士兵把排頭兵叫拿腦袋撞日軍子彈,說到這兒,一般中央軍不把日本鬼子叫鬼子,而是直接叫日軍。這裡不存在什麼尊重什麼素質之類的,而是他們的同袍用無數的鮮血和生命告訴他們,日軍是比你強大的多的敵人。在戰場上必須要正視敵人的強大,否則下一個倒下的就是你。
——————————————————————————————————
評論區要鏈接,那就給你們鏈接。
《生死連》第一集v.youku.com我聽我們村上一個老兵說:我們這裡的人很壞啊,開始衝鋒的時候都沖在前面,結果每次半路都跌一跤,然後就到隊伍後面了。那些沖在最前面的很多都犧牲了。我們這的兵大多都回來了。
炮兵轟,步兵沖,步兵沖完炮兵轟。二戰時日本的萬金油戰術
衝到最前面的不了解啊,應該是沒機會讓我們了解了。
我能了解到的是:
在鴨綠江邊(剛跨過去)就裝瘋吃屎,往自己身上抹大便,最終沒去成朝鮮的。
還有往自己腿上給一槍 。希望去後方治病的。
用他們話說,就是撿了一條命。
一個回來後當了工人(裝瘋的)。一個當了農村信用社的主任(打一槍的)。
————————
我個人是十分敬佩捨身捨命,衝鋒陷陣的勇士的。戰場中有火力掩護, 雙方火力火併,要壓制住後才能發起衝鋒,快准狠,要首先打開一個口子。衝鋒的士兵必須是很強的,並不是炮灰。
現代國家不能抓壯丁了,因為士兵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抓壯丁被逼送死的(逼在這兒是動詞),不可能這樣做。參考 "馬前卒:抓壯丁的部隊有戰鬥力嗎?"
這跟戰術的改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所以就是很多答主說的,現代戰爭不怎麼衝,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炮灰,需要靈活小組的作戰,那麼志願參戰者自然事前考慮過走在最前的風險。
但是抓壯丁的時代呢? 排隊槍斃時,排最前的強征的士兵是什麼個感受呢?
甚至國民黨法西斯抓壯丁去抗日,他們的感受才值得關注,真的有抗日的覺悟嗎?這個歷史問題不能迴避的,然則現在給對岸洗白都唯恐不及。
?_?為什麼最前面的士兵還敢接著往前沖呢1,沖最前的拿的獎賞多,古代攻城第一個上城牆打下城池的有先登之功,先登輕的榮華富貴,重得直接封侯,像明朝常遇春就是靠當先鋒起家然後封侯,而且先鋒死了撫恤金也會高不少,搞不好還能給孩子混個爵位。2,打仗至少部隊基層軍官(甚至高級軍官)陪你沖,你不沖也不合適吧。3,後面有人看著(督戰隊),古代主將的親兵會在後面看著有人敢跑直接射殺,而且逃兵的懲罰很重。我想當年衝鋒最前的士兵就是賭徒心理吧,衝上去也許就流芳百世,而且既然都不能不沖,那為什麼不搏一搏呢
腦子裡閃過這樣的畫面!
《權利的遊戲》第六季第九級在臨冬城外爆發的私生子大戰!瓊恩·雪諾領導的北境、野人聯軍對陣拉姆斯·波頓的臨冬城守軍!雙方互為死敵,大戰在所難免……
戰役當天,拉姆斯·波頓利用瓊恩的弟弟(非親)瑞肯·史塔克作為誘餌,令他快速跑回瓊恩的部隊與他重逢,一心想救自己家人,瓊恩頓時忘記了戰術,策馬飛馳奔向瑞肯,不料瑞肯尚未接觸到瓊恩便被拉姆斯用箭射死。隨後,拉姆斯·波頓下令騎兵衝鋒!
於是就有了瓊恩一人面對對面整個騎兵團的情況!
瓊恩當時腦子裡想的是什麼?起先是救弟心切,後來是復仇心切,總之他眼裡已經看不到恐懼!整個史塔克家族噩耗連連,養父母,兄弟姐妹,不是遇難就是還下落不明…家族的榮譽支撐著瓊恩站在了隊伍的最前面,大義凜然,毫不畏懼!Winter is Coming!ps.向樓上回答問題的抗美援朝老兵致敬!我爺爺,國共內戰的時候十七八歲,被國民黨拉去打仗,炮兵,被衝鋒的時候心裡想的是為什麼出門前沒有多吃兩碗我太奶奶做的羊肉面。(聽老人家偶爾提起的)
同志們,為了家園!...........同志們,為了親友!...........同志們,為了莫斯科!...........政委拔出酒瓶扔了出去……同志們,為了伏特加!烏拉!!!!!好笑么?真實的世界裡,衝鋒真的可以僅僅只是為了伏特加
我從另一個角度來答一下
你為什麼沖?你得有命令吧?
最基礎的命令,大約來自你的戰鬥組組長,可能是你的班長,你的副班長,或者你班裡的某個骨幹
這其中,你們班組的任務,可以說是班長來定的
好了,排連營往上我都不說了:
讓你沖,你們班沖死兩三個,你們班就沒戰鬥力了,這班長保不齊就得問責了。都啥時候了還衝沖沖?!大家都說了有關中國的戰爭,讓我寫一下外國的。
二戰時,美日在打太平洋戰爭,雙方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戰役激戰連場,打了半年多。 其中以亨德森機場一戰最有戲劇性,1942年10月24日,日軍第二師團的一個聯隊近3000人對一個美軍陣地發動衝擊,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個士官約翰·巴斯隆帶領十多人組織防禦,依靠兩挺機槍,他們打退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衝鋒。 戰鬥持續了整整三天,巴斯隆和兩個戰友突圍而出,而日軍聯隊卻幾乎團滅,單單巴斯隆一人就殺了千多日軍。
此戰事告訴我們掩護的重要性,也讓我十分納悶,中國戰場的日軍往往敢於白刃衝鋒,也是所向披靡。 面對美軍一個班的兵力加兩挺機槍居然不用步兵戰術包抄,報銷了一個聯隊,這是看到洋人就直接跪了嗎?大家有興趣可以看大導演史提芬·史匹柏拍的大片《太平洋戰爭》第二集有講約翰·巴斯隆的經歷。推薦二戰遊戲《近距離作戰》系列裡面的班組有可能你下達了衝鋒的命令他們不沖的
沖在最前面的不應該只是士兵也有軍官,哪怕是基層軍官。一隻軍隊的基層軍官才是這隻軍隊的靈魂。所以在電影《愛國者》中英國人向梅爾吉普森飾演的民兵抱怨能不能別首先射殺我們站在第一排的軍官,打仗能不能紳士一點。某次中東戰爭好像是第二次記不清了。美聯社記者採訪以色列士兵說你們這麼少是怎麼攻下如此多阿拉伯人防守的高地?士兵答道:因為我們的軍官喊的是跟我沖!而阿拉伯軍官喊的是給我沖!一字之差高下立判。
玩了吃雞的人就知道隨便沖是什麼樣的後果了,現代戰爭不是拼肌肉,這是個腦力活動,(偏題了)
2四組一隊中所謂四組,即突擊組、火力組、爆破組、支援組。一隊,就是以上四個組編成的突擊隊。
四快一慢:四快就是 1,向敵前進要快;2,抓住敵人攻擊準備要快;3,突破擴張戰果要快;4,追擊退卻敵人要快。一慢是,發起總攻時機要慢。三猛戰術就是猛打、猛衝、猛追。一點兩面是一個進攻的戰術、殲滅的戰術,就是集中優勢兵力,選擇敵人弱點突破,打開口子向縱深擴大戰果,同時以一部分兵力,從另外方向對敵實施鉗形攻擊,形成兩面、三面或者四面包圍。這是林彪的軍事思想,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四組一隊,四快一慢。林彪在《怎樣當好師長》中說到:
機會主義和打敗仗,常常是因為沒有思想準備,沒有組織準備,工作沒有做到家,懶的結果。也就是說,優秀的指揮員打戰心中是有把握的,他不會讓他底下的士兵做無意義的犧牲。打戰不是電視裡面拍的那樣人山人海似的向前沖,命令下達後,各單位具體組織實施,各部協調配合。下級如果不能領會到上級的意圖就會走彎路,所以要絕對服從。比方說一個連長,他絕大多數會從一個連的角度去想問題,他看不到整個戰役的兵力發布圖,他覺得可以打,但是上司要他撤,或者他覺得不能打,上司又要他打。知乎上的精英的想法肯定沒有這麼高的政治覺悟,做不到堅決服從命令。所以會覺得沖在最前面的士兵會害怕。其實不然,軍隊是一個很龐大的系統,打戰只是一個方面,當然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不打戰的時候,我們的軍隊要做政治工作,任何人思想有偏差都要及時糾正。這是我軍特有的,支部建在連上。新兵入伍後會遇到一大堆問題,他是被父母逼著來的,或者他是被生活所迫而來的,又或他啥都不知道就傻傻的來。不管是哪種情況,都要解決他的思想問題,提高他的覺悟,當他真正融入這個連隊以後,他就不會有顧慮,更不會想自己的命如何如何重要。平時這樣,戰時才能衝鋒在前,無所畏懼。我軍結合志願兵和義務兵結合制,不抓壯丁,不想呆可以走,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還是這樣。沖在最前面的人和躲在後面的人生存下來的概率其實差不多,尤其是現代戰爭的非線性,非接觸,非對稱性。我們的士兵衝鋒的時候可能會想星辰大海吧,願我軍從勝利走向更偉大的勝利。你說的是冷兵器時代吧,示死如歸的感受,不拚命試試,輸了的那一族男的被屠殺女的輪姦。
如果是那種不怕死自願往前沖的人應該是為了信仰!為了重要的人!以前看血戰鋼鋸嶺,裡面就有一段美軍先用火力壓制,然後衝鋒的情節,當然是死了一波又一波的人,很是慘烈。有一個細節是男主角和他戰友上戰場之前,對面開來一輛卡車,車廂里亂七八糟堆疊了很多屍體,然後是每個人的鏡頭,那種感覺很壓抑。電影著重講男主角的信仰,剛開始我是挺煩男主角,感覺他好中二好娘,根本不適合上戰場。看前面的時候我還以為男主角在後面劇情能橫掃千軍呢,其實是沒有的,但後面從信仰上讓男主角的形象高大起來,簡直就是男神。電影里稍微說了一下其他人上戰場為了什麼,但不管信仰是什麼或者為了什麼,大概都是人在最危險的情況下最後支撐自己毅然走向人間地獄的力量吧。
戰前領導開動員大會,大家爭做為國沖在第一線的標兵,得到這份殊榮後大家信心滿滿準備奮勇殺敵,為大部隊開出一條血路,但實際上到了戰場才發現,對方先鋒有可能不是手拿手槍而是手拿衝鋒槍(或在古代可能是弓箭手),然後就是一堆炮灰的快速誕生,由這些炮灰我方來消耗地方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戰力,為後面的大部隊能減少傷亡來做指定犧牲。
荷爾蒙分泌非常旺盛,經過了戰前指導的鼓勵之後,完全失去了冷靜的頭腦和對疼痛的感覺。
然後就倒了。
韓劇奇皇后里王裕公帶著別動隊沖大都城門的時候是這樣講的:「一次成功就會有三分之一的人倒下,兩次成功就會有一半的人倒下,進攻三次的話所有人都會死光。」然後士兵們一鼓作氣,把城門打開了。好吧,我覺得古代沖在最前面的,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炮灰 把俘虜,罪人,犯了軍法的士兵放到最前排,後面督戰隊跟著。那這種情況士兵也是很無奈的,因為打前鋒完全是被逼的。但後退的話,後面有督戰隊,肯定是死了。往前沖,大概率也是死,但還有小概率不會死。前徒倒戈,回頭殺督戰隊?首先你得保證一呼之下大部分人都同時行動,否則你剛要回頭後面就砍了。但問題是,人心有那麼齊嗎?這種衝鋒,士兵是沒啥主觀能動性的,就是起到拿人牆衝擊一波敵方,吸收前排傷害的作用。後面精兵再跟進,撕破敵人防線。第二種,是主動請戰型的。要執行最危險的任務,起到最好效果,肯定要找那些不怕死的,素質過硬的,思想過關的。貪生怕死窩窩囊囊的你叫他上去?臨陣保證不掉鏈子?一般都是將領主動請纓打前鋒,精銳部隊就得擔起責任來。要是真問半天都沒有一個主動請纓的,那這仗也就不用打了。至於衝鋒時的心裡,估計是富貴險中求,腦袋掉了碗大個疤,或者小鬼子我日你姥姥
大家想的可能是冷兵器時代的場景,沖在最前面的人死亡率幾乎是百分之百,無論是呂布還是項羽,是不會像電視劇一樣開始衝上去送死的。
既然題主這麼問,應該問古代的吧。那麼一般選在前面的人大多是有重賞,吃好穿好,錢拿好,家裡苦的,就寄點回去,沒有家人的就趁早花完基本上都是知道自己必死的,所以其實很坦然。當然有快要上場了,怯場的,被發現肯定是斬首示眾。前面有老兵講過在現代戰爭是如何作戰的
如果是要說是兩者的過渡時期,比如19世紀,天朝開始被侵略的時候,還不知道有機槍這事,衝上去一波,收割一波海灣戰爭 伊拉克戰爭 美軍的先頭部隊有多少傷亡?
聽我爸說的
沒辦法 不能不沖啊 後面督站的也拿槍對著你 往回跑就是逃兵 逃兵直接打死
所以橫豎都是死 只能往前沖 打贏了才有可能活吧
按我外公的說法,老兵都是搶著往前沖的,沖最前面最不容易犧牲,因為敵人的機槍是交叉火力。都會等沖前面的人過來再開槍收割大部隊。所以每次都是爭先恐後的衝鋒。
唉,現在的年輕人被各類劇洗腦,現代戰爭已經不是二戰那種靠人的戰爭了,都是火炮洗地然後步兵補刀,哪裡還輪到士兵衝鋒這個環節......
聽說過一個事,說的是某籍貫的兵里很多兵油子,對南用兵那時,這些兵油子都是在衝鋒號快響沒響之前就衝鋒,他們衝上去了後面的人也只得跟著沖。預估著敵方阻擊的火力快打起來時,兵油子又卧倒了,於是阻擊的火力便打在了後面的人身上。
能戰場指揮的都不是普通人,慈不掌兵。也不是sb,讓部隊送死,指揮錯了軍事法庭伺候。也不是日本的萬歲自殺式衝鋒。除非硬仗,死戰。不然不會無謂衝鋒送死。
玩騎馬與砍殺我剛玩時總是帶隊沖在第一個然後 不開掛 就是死
說一個冷門的,金門戰役時解放軍三個團搶灘登陸,於國民黨的守軍和增援的十九軍進行戰鬥。國軍站穩腳跟後組織力量進行反撲,十九軍十四師官兵畏懼不前,團長李光前端起刺刀帶頭衝鋒,士兵沒有跟上來,沖了幾步就倒下陣亡了,胡璉把僅有的積蓄分給部下(據說是十幾根銀條),拿出燒雞和酒與官兵分食,打氣:「大家忘了雙堆集的恥辱了嗎?」,再組織力量衝鋒,拿下解放軍的陣地。
來源《絕戰》一書。陳誠土木系的戰力在國軍中還是相當強的,十二兵團在淮海戰役中被殲滅,胡璉依靠突圍出來的118師2000多人,重建了十二兵團(查了戰鬥序列,軍官也是儘力要十八軍出來的,去其他部隊挖過來),形成了一定的戰力。兵臨城下,為了這個答案又看了一遍。下了火車 被軍官政委拉下來直接送上戰場,一吹哨子走你!啊沖啊!噠噠噠冒藍火的加特林啊!噠噠噠!同志們我們沒希望了!斯大林格勒同志不允許背叛不允許你們做逃兵!!!又一通噠噠噠!所以沒優勢的衝鋒等於送人頭,沖在最前面的士兵什麼感受?我覺得要是我肯定特么腿軟了啊!人家坦克大炮轟炸機!我們有啥口號!!!!害怕啊活下來裝死啊打掃戰場也是死啊!所以衝鋒畢然我是恐懼的怕死的!
這就像吃雞的時候無腦跳中城
嗯……
記得在哪裡看過,衝鋒是分批次的,第一批衝到哪裡打下陣地,第二批再衝上去進攻下一塊陣地。每個人心裡想的都是趕緊衝到自己負責的地方(影視劇看個熱鬧就好了,真實戰爭記錄片巨無聊,趕半天路突然隱蔽對著某個方向突突突突突突,繼續趕路)
衝鋒時估計也不會有時間害怕了。
推薦閱讀:
※英國在十六至十八世紀依次發動的英西戰爭,英荷戰爭和英法殖民戰爭在順序上有沒有必然性和偶然性?
※如何評價圖哈切夫斯基?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和蘇聯誰的貢獻大?
※朝鮮戰爭的時候,蘇聯給了那些支持?
※如果印度與朝鮮之間爆發戰爭 誰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