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少年時代》是一部好電影?
導演用12年的時間,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美國男孩從6歲到18歲上大學的生活經歷。期間,家庭關係、人際關係、叛逆心理等不斷出現在影片中。但全片看來,既沒有優美的取景、獨特的敘事方式,又沒有明顯的戲劇矛盾和情感表達,這樣的一部台詞略顯過多,情節略顯晦澀的電影,為何在各大影評人協會和電影獎項競爭中,廣受好評?
生活本身比戲劇更為精彩。看完這部電影,你可能會看到自己的童年和青春,你會感嘆自己老了。有這麼一位良心做電影的導演,花12年拍了每個普通人人生中最青澀的12年,這本身就足以讓每一位愛電影的人沉醉。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部好電影。我知道並非所有人都喜歡這部電影。
但這是讓我流了最多眼淚的一部電影。
事實上,我看電影很少看哭的。我這人同理心一向不是很重,極少有電影能讓我帶入得如此之深。但《Boyhood》這樣一部平平淡淡的流水賬卻讓我痛哭了兩場。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一個深夜。在寢室,筆記本上看的。
室友都睡著了。我一個人坐在桌前,哭得像個傻逼一樣。這故事十分樸素,甚至可以說是太樸素了——沒有大情節,沒有很多衝突,也並沒有太多刻意的煽情。但我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就莫名其妙地哭了。剛開始我自己甚至都沒注意到自己流眼淚了。直到那個片段——Mason獨自在高速上開著車,伴著背景音樂「Hero」——我才發現自己已經哭得根本停不下來。那時,我還沒過19歲生日,與電影最後Mason的年紀相仿。家中剛剛遭遇一些變故。
不同人看這部電影的感受絕對是不一樣的。對我來說,片中Mason的家庭背景與我太相像了——除了我沒有一個姐姐以外,幾乎一模一樣。
片中Mason的父親,真的和我的父親太像了。我的母親,比Mason的母親要堅強許多。因此,電影中的很多情節,我感同身受。而在其他人看來,或許有些東西並不能體會到。對於一些人來說,這部電影平平淡淡的敘事,就好像看著一個鄰家的小男孩逐漸長大。而對於我來說,則是看著我自己逐漸長大。我想到了我的父親,想到了我的母親,想到了我自己。那種情感就好像,我憋在心裡這麼久的一些話,終於有人幫我說出來了。又好像,一些在我生命中也可能發生而由於某些原因最終沒發生的事情,我終於體會到了。今天,第二次看這部電影。
我本以為這次應該不至於再哭得稀里嘩啦的了。結果呢?這次我比第一次看時流了更多眼淚。
全片的第一個鏡頭——6歲的Mason躺在草地上看著天,伴著背景音樂Coldplay的「Yellow」——我的眼淚就直接掉下來了。矯情吧?其實,我平時不是一個很喜歡哭的人。
特別是不喜歡在別人面前哭——基本上只會在喝了酒以後才會在別人面前流淚。倒不是因為什麼「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我覺得,當著別人的面哭是一件給別人添困擾添麻煩的事情,而我一向不太喜歡麻煩別人。而且我一直認為,我在哭的時候是不願意得到別人的安慰的——安慰是沒有用的,只能把眼淚壓住,而沒法解決心裡的問題。道理誰都懂,如果講道理就有用的話,還要眼淚乾什麼呢?你知道人在什麼時候哭得最痛快嗎?是一個人的深夜?是在一個關心你的人懷裡?不,是在有一個人陪你一起哭的時候。
小時候讀書,我一直不理解,兩個人「抱頭痛哭」是怎樣一種體驗。
不是一個看著另一個哭,也不是互相安慰互相勉勵,而是一起哭。事實上,絕不是隨便兩個人都能「抱頭痛哭」的。關羽死後,劉備見到張飛,二人抱頭痛哭。對於這件事,劉備是無法和趙雲抱頭痛哭的,只能是張飛。因為對於雲長的死,只有當初桃園結義的二人能哭到一塊去。趙子龍雖然是名義上的四弟,但沒有劉關張三人共同的經歷,是哭不對的。為什麼要說這些?
因為第二次看這部電影,我看到的是一個可以與我一起哭的人。Mason是一個人,雖然是電影中的角色,但也是一個人。這電影看過一遍,我知道他是怎麼長大的。現在,在已經知道18歲的Mason是什麼樣子以後,再回過頭去看這12年,這是什麼?像不像「回憶」?這片子敘事節奏很慢,被很多人批評為「拖沓」。節奏慢有一個好處——它給我留了足夠的空白時間來回憶與思考。我並不是一個經常陷在回憶里的人,但這部電影的節奏恰好適合勾起我的回憶。
於是,我一邊看著Mason的回憶,一邊在不斷調用自己的回憶。於是,看電影的過程,就像兩個人20歲左右的年輕人坐在一起回憶自己的Boyhood。我不知道我的Boyhood從什麼時候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我曾固執地認為,我的Boyhood現在仍沒有結束。但我自己也知道,這是自欺欺人罷了。
其他人已經不再把我當Boy了,我自己也,有意無意地,不再把自己當孩子了。我的孩童時光啊!我真想念那時候!我真喜歡那個傻傻的還自以為很聰明的自己。我想念那時候毫無道理地喜歡上一個女孩子的自己。
我想念那時候仗著自己的小聰明,自以為是,讓人又恨又愛的自己。
我想念那時候明明什麼都不懂,卻非要裝逼的自己。我想念那時候中二滿滿地認為自己與眾不同的自己。我想念那時候又想調皮撒嬌,又急於證明自己是男子漢的自己。「你看,那時候的我,和那時候的你,真的好像啊!」
大多數能打動人的好電影,都有一個引人入勝而又發人深省的故事。
《Boyhood》的故事相當寡淡,又沒有什麼深刻的內涵。我不知道它到底算不算是一部好電影。我只知道,在這部電影里,我看到了自己。當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嗎?《少年時代》看似不經雕琢,但是在這12年里,用最自然的方式,表現了成長、生活和改變。最大的感觸是,人生中,有些人,可能一次再見,就是永別。我們身在其中的時候,因為只顧著自己,不懂得感傷。而當他變成一部短短的電影時,當主人公當是時大受衝擊,十分鐘後卻了無痕迹,我們才明白什麼叫做時間的神奇。然後默默地想,剛剛那個孩子,後來,又怎麼樣了呢?
《少年時代》里的那幾個片刻
先談電影對我的第一感覺,沒看這部電影前,就電影名便讓我產生了一種童真浮出水面繼而心生渴望的感情。曾經有一部經剪輯後仍長達約4小時的電影,叫做《美國往事》,看完會有突然過完了一場激烈並讓人發怵的快節奏人生。而雖然這部電影僅僅涉及到了主人公(昨晚剛看,名已忘)18歲之前的生活,你會看到以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相似經歷。是的,它沒有《那些年》的區域之窄,也沒有《猜火車》的狂傲尖酸,更沒有《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雖然沒看,但聽說又墜胎了)的自我閹割。從以上各部電影的內容上講,雖不能把它們混為一個層次,但唯一一個共同點就是:青春。當然,像這部電影橋段之間平和的連接,又不會使觀眾一時之間厭煩,可以充分顯露出其迷人之處。這使我想到國產青春片之所以縮小範圍的緣由,那就是深怕橋段安排久了觀眾不免會膩。
好了,由此展開電影裡面吸引到我的那幾個片刻的敘述。電影是從小男孩6歲講起,開頭一首coldplay的《yellow》,聽過這首歌的人可能都知道它寫的是對愛情的渴望,恰恰和電影結尾那一瞬的永恆相吻合。同時,歌曲的調子顯得輕快,馬上便讓觀眾帶著放鬆的心情進入狀態。然後你會看到一個溫馨的四人家庭,加之中途在母親婚姻上的變更而不斷搬家引發的情節。在此,不便劇透,不然多少有些掃興。
第一個片刻是電影演到男孩高中畢業後一天帶著女友希娜獨自過夜的那段。兩人凌晨3點在餐廳吃飯,只點了乳酪,於是聊起了身邊同時也在場的一個老人。那老人沒點餐,卻一直對著一個空座位不停的講話,男孩告訴女友說他或許就是我要去上的那個大學的教授。其實,從老人的話里你便會猜出他絕對是老師,只因那些出自他口中的一系列專業術語。我並沒有第一時間想到老人肯定有病,而我第一感覺卻是他年輕時肯定是對所談及領域的執著,以至於此刻達到忘我的那種境界。由此認為,有些人的一生最終就是要這樣的,自由的思維和對某些事物的忘我追求,到底有沒有關係,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前者對後者有促進作用,而至於怎樣的人最後會淪為和這位老人相似的境遇,就是各自不同的事情了。
第二個片刻是母親和男孩的兩次深刻對話,不知道看過電影的人有沒有注意到。一次是母親準備1賣掉她當上大學教師後買的一所大房子。她說,她幾經幾次離婚,就是為了逃離貧窮然後讓兩個孩子上完學,同時過上好的生活,可是到頭來卻要處理掉這些豐富生活帶來的煩躁(即賣掉大房子),這整個過程到底為了什麼?哎,我覺得這個無解的問題讓多少人死後仍未瞑目。一次是電影最後男孩要離家去往自己的大學,母親看到此景痛哭起來,告訴男孩,我把你和你姐姐養大,我讓你們上學,可你們一個一個都離我而去。到這裡,我並未同情母親,其實電影有個母親這個角色真的是一道靚麗風景線,得以讓電影橋段起伏不止。母親的經歷真是應了聖經里一句經典的話:生活便是虛無。請問,生命講止,你欲往何處去望?
第三個是父親每次帶兩個孩子出去遊戲的片刻。父親和孩子們那種如手足之情的交流,讓我深刻意識到中國家庭的不自由。對於一個出生於標準中國傳統式家庭的我來說,只能太歆慕而已。如果非得加上自戀的氛圍,那就是我以後教育我的孩子時應該多像這位父親學習。這裡不多提,內容全在台詞里。
第四個片刻應該是電影結尾處,男孩和大學新同學出去爬山的情景。我認為電影結尾必然得給男孩一個繼續愛情的對象,要不然會讓父親之前對男孩的提醒以及男孩自己的反思架空。所以導演想到這點,便設置了一個無比甜蜜的場景,用一對大學同學兼情侶作陪襯,用大山的廣闊渲染永恆,用一個奇怪的詞語『grasp time』作解釋,後又轉為"time-grasping",亦即時間正好把握了我們。這個瞬間添加到電影的結尾簡直再美不過,給觀眾一種進入愛麗絲夢遊仙境的錯覺。於是,在幻覺中電影拉下了帷幕,而有些『傻x』卻仍溫暖不止,就像我一樣,就真以為電影是在演自己。哈哈,說這句話,目的是不要太被帶入,因為我知道對於一些人,這真不算啥?可惜,我只不過是一個孤獨的屌絲罷了。導演用時光雕琢電影。最感人的其實不是電影,而是時間。
《少年時代》是一個男人的成長史!
平凡人的史詩! 有很多理由愛上這部電影,從故事到漂亮的角色,他們是為我們而生,為我們而死。它製作樸素,普通的房間,安靜的時刻,平常的生活。 應該說每一個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吧。電影一點也不做作,平凡中方能見到生活的本質,也就是常說的平平淡淡才是真!加之花12年保持原班人馬也是夠拼的,這又讓我想到片中扮演男孩的爸爸(伊桑霍克)的另外愛情三部曲《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時》,同樣也是原班人馬跨度18年,可以說拍攝過程幾乎不用化妝,因為歲月留下的痕迹就是活生生的我們。看到片中不諳世事的小屁孩第一次上學,第一次交女友,第一次破處,突然之間又上了大學,變成了滿臉胡茬的男人時不禁感慨萬千,這也許就是《少年時代》,能夠打動人心的原因吧! 現實中哪來那麼多的戲劇性,有的只是時光中一去不復返的人。雖說千萬種人有千萬種生活,但人剛出生都是一樣的,只是一部分性格隨著後期周圍環境,教育方式以及遇見的人會受到影響,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在於,表面看的是別人的人生,事實上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你的成長生活,導演花了12年的時間拍攝的這部電影,它神奇的地方並不是一個籠統的拍攝時間,而是每當男孩子長大時的鏡頭切換,你會覺得人還是那個人,臉也還是那張臉,卻不知道哪裡他就是變化,我想人就是這樣,慢慢在你不知道自己變的時候長大的吧。對男孩子的親生父母有很深的印象,媽媽高材生卻絲毫不懂得孩童時代的教育,爸爸沒有正經的工作頹廢隨性的人,卻明白什麼是真正的陪伴,交流以及尊重。懂得學術的人只有智商,永遠不會明白智慧是人和動物更深層次的區別。這是一種體會和悟性。小的時候特別痛恨父母對自己說「小孩子不明白」。其實不懂愛,看不明白的一直是大人,小孩的眼睛長在心裡。時間就像一條緩慢流淌的河,裡面每一滴水由你的青春組成。
三個小時的電影,就像過完了一生,彷彿主人公就是自己,在時間中慢慢流淌。
小時候總是無限美好,世界色彩斑斕,天空風輕雲淡 ,一切就如Mason 的眼睛般澄澈。因為萬念皆空,所以你擁有整個世界,整個人都是沒有界限的,完全開放的,可以和媽媽說每天發生的每一件事,告訴他們你所有的想法。你也聽得見蟲鳴鳥飛的振翅,看得見陽光灑落的絲絲縷縷。因為你的純凈,所以世界對你也是純粹的透明。
這時候我們不喜歡面對陌生的東西,不喜歡搬家,因為熟悉讓我們有安全感。其實長大了也一樣,我們還是不太喜歡面對陌生的東西,不太願意麵對未知的領域,偶爾我們冒險去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的確感覺格外的驚喜,驚喜過後我們依然願意回歸平靜。看著兩個小孩對搬家的抗拒就像自己對未知的東西的逃避。
慢慢的我們變得開始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生活,開始不像小朋友那樣對父母說所有的故事,我們不是刻意迴避,只是越長大越不知道從何說起。不是把自己包裹成秘密,只是變得有點小心翼翼,變得不那麼童言無忌。這時候爸爸覺察到了這種感情的疏離,鼓勵孩子們像以前一樣和他講所有的故事,我們應該順氣自然。不錯,就是順氣自然,聊天就像呼吸一樣自然,不需要去想,不需要猶豫,爸爸希望和孩子們保持這種親密的關係。其實隨著時間的流淌,我們能夠像呼吸一樣自然聊天的朋友越來越少,包括自己的父母,不知道這是不是時間的殘酷,或者是成長的代價?
剪頭髮的一段我覺得好多人都有同感,不知道為什麼小時候總是不喜歡把頭髮理的很短,而每個家長這時候總是要把小孩剪成寸頭。理完髮之後每次都難過的想哭。「你看他把我剪成了火星人,你怎麼能嫁給這個混蛋呢?」看到這的時候很想笑,頭髮是小孩子最重要的形象,哈哈,其實慢慢長大了,畢業了,工作了,有很多次總想剪個光頭,可是實在沒有勇氣了。人生真他媽矛盾。
終於到了熱心政治活動的時候,看著姐弟倆滿大街的為奧巴馬插競選宣傳標語,彷彿看到自己擺脫了純粹的孩童時代。其實這時候我們不是熱衷政治,只是表明自己的存在感,參與度,我們根本不懂政客的觀點,但是我們依然明確表明自己的選擇,因為要證明我的存在。其實這個時候存在感是我們的 追求,就像開始找女朋友,戀愛,一定程度上也在表明我們長大了。這時父親給了姐弟倆一段很溫馨的對話,如何注意安全,如何使用安全套,父親陪著弟弟去遠行,開始向對待成年人一樣和弟弟對話,我們彷彿聽得見自己的成長。長大彷彿就在一夜之間,不知道從何時起,父母改變了和你的溝通方式,開始不再把你當個孩子去看待。
青春期是這個時候的主旋律,當然就離不開性和暴力。空氣中彷彿都聞得到荷爾蒙的味道,男孩子聚在一起更是以最原始的方式展示自己的雄性力量,談論的話題總是離不開女人和性。因為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同時也在不斷的搬家,弟弟顯得有點淡淡的哀傷,有點沉默。在成長的路上,其實我們都很脆弱,都很容易受傷。
把別人的隨口的承若認真的記在心上就是之一,哪怕是你最愛的人。當Mason 得知爸爸把曾經答應送給他的車賣了時,我相信Mason 一定很傷心,因為他很認真的把這當成了一項約定。爸爸應該沒有故意的食言,只是當時的隨口一說,根本沒有放在心上。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這種事情,都會為之傷心過好一陣子。
老爸的一家人給Mason 過生日是個很溫馨的片段,Mason還是略顯羞澀,不過短暫的日子也給了他家庭的溫暖,看似平常,卻是無限溫馨,永遠值得回憶。越長大越覺得人生最值得懷念的日子不是成功,奪冠,不是你人生最榮耀的時刻,就是這種平淡溫馨的日子。「讀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Mason還是很享受這段時光,第二天他就穿上了作為生日禮物的藍襯衣。那天晚上的兩句歌詞讓我印象深刻:如果你不去嘗試,你永遠也不會失敗; 目的地就意味著即將分別。
Mason 喜歡上了攝影,暗房裡的一段對話我相信發生在很多人身上,老師總是再問你連作業都沒有完成,憑什麼將來怎樣怎樣?不過最後的話還是讓少年Mason 去思考:你想做什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有什麼本事做出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年輕人需要這種發問,我們也曾經幻想著自己的成長路上有個領路人,因為青春真的讓人迷茫,你不確定的東西太多了,你無從選擇的事情太多了,我們總是用大把時間來彷徨,用一點時間來成長。
其實我們從來都很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又時候我們恐懼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時別人最我們的看法。我們不喜歡被別人控制,喜歡自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加入真的可以讓我們自己為所欲為,好像我們也不會真正做些什麼?這時候我們充滿對未來生活的嚮往,比如大學生活,但是又不會覺得大學真正更給自己帶來什麼革命性的變化,正如Mason 說的,媽媽讀完了碩士學位,成功畢業,可以支付生活所需,可是他的煩惱還是一樣多。人生的煩惱是永遠存在的,不會因為你的財富,閱歷,學位而減少。我們也總幻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解決生活的所有難題,可是生活本事就是一道難題,並且沒有標準答案,別人很難給你什麼建設性的意見。
少年的愛情總是甜蜜,分手也總是容易。Mason分手的原因我始終沒有搞清楚什麼事情那麼嚴重。
Mason即將離開家開始大學生活,媽媽也開始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在收拾完東西,Mason 把媽媽幫忙保留的自己拍的第一張作品丟掉的時候,媽媽的情感這時候一下子噴湧出來。那麼多次的搬家,離婚,媽媽也沒有這次激動,突然想到Mason馬上要上大學了,媽媽感覺時間的流逝,我以為會有更多。的確,時間總是匆匆流過,你還沒有來得及留下點什麼,時間已經划過了這一刻,根本來不及駐足。
人們總說把握時間,其實是時間把握了我們,就好像永遠都是現在。這樣一部沒有黑人,沒有同性戀,沒有戰爭,不是傳記,也不文藝,反應不了社會矛盾,也沒那麼扣人心弦的情節的電影就要拿奧斯卡BP了。
幹得漂亮。
——————————————
上面還是敗人品了,果然還是拿不了,唉《少年時代》梅森從6歲到18歲,導演整整拍了12年,劇情看似平淡,或許正是這種平淡無奇打動許多人的原因,在接近3個小時我們過完了12年,最讓人印象深刻是梅森高中畢業即將離開時,梅森的媽媽哭著說的一番話」離婚,搬家,拿學位,送你們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學,然後呢,就是我的葬禮了么,我以為會有更多,但其實根本不會」。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煩惱,我們總覺得初中以後高中會更好,高中時以為大學會更好,現在大學的我們也同時對社會抱著無比的期望,哪知最好的其實就是現在,珍惜現在,享受現在。說到這裡老媽突然打個電話進來。。。
我感覺這不是一部好電影,我感覺這是一個時光,短短的兩個半小時,看到了整個人生
誒!你可別說這裡面沒有講人生噢!
等等,十二年,導演用十二年時間來記錄整個影片,裡面開頭,年輕的媽媽,兩個孩子,作為一個開頭,直到結尾,媽媽老了,孩子長大了,是不是一個過渡的點,彷彿想像著自己的生活,都快要融入進去了
不過呢,我感覺沒人會去融入媽媽這個角色,因為太苦了,為什麼會太苦了呢!從幾個問上面能看出,孩子們老是問,父親為什麼沒有工作。孩子過多性的過問父親是否過得好,然後後面的教授繼父一開始教四個孩子們的高爾夫什麼之類的,而親生父親帶孩子們玩的東西形成差別,那又回到剛才的問題,為什麼不去代入母親這個角色,媽媽為了生活跟了一個又一個的男人,而這一幕是完全的在鏡頭上牢固的打在男孩的臉上傳遞出來的,小男孩每看見一次母親和男的私自聊就代表了又有新的家庭出現
看這部影片一開始,我對親生父親的印象是不太好的,但是後面越看越順眼,當時腦海里就一直在想,假如他們沒離婚,父親還會不會想這樣子變得成熟,畢竟要承擔家庭責任,畢竟要是發生像是繼父這種情況看起來自己都揪心,從一個溫和的人變成一個摔杯子,將女主頭按在牆上撞的人,一個接受過如此高等教育的人,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教育不影響一個人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的內心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影片的前半段看到親生父親的無奈感,但是這種感覺持續到孩子們長大了好像就消失了。
從中部,親生父親教女兒要用兩種方法,教兒子怎麼面對女生,與之前看到女主母親也就是孩子的外婆有點尷尬形成對比感。
回到主角,兩個孩子,兩個孩子也是無奈,面對多種家庭重組,表面上的無奈,但是實際上的幸福,又要從這種幸福中看到無奈,也是一波三折,有很多人愛他們,也有他們在影片中面對這種情況無法去解決,「他們終究只是孩子啊」,看到這些好像就看到自己的家庭,假設自己面對,一樣無法解決,甚至會想著,快點長大去擺脫,就像看了《月光男孩》,當自己只是個孩子的時候,你能決定你的家庭能給你什麼嗎,你所處於的環境都是已經決定好的,你在什麼環境成長貌似都成了一些必然性的問題
《少年時代》好像沒講什麼,但是又講了很多,我總感覺導演的劇本修改過很多次,不能說是以紀錄片的方式來導演的這部作品,電影是電影,人生是人生,總有一些自然的東西,這部作品就像一顆種子,導演想到了什麼就澆灌在上面,很寫實,很深刻,跟我以往看到的電影手法都不一般。感覺像新的篇章的感覺,我感覺很棒!
觀看過程中很舒服,很自然就被代入進去,不知不覺就看完了整部影片,我感覺是挺棒的,但是受眾不受眾,這個就不知道了,畢竟熱門的題材適合大眾的眼睛,這種題材我挺喜歡就對了
謝謝少年時代的展現方式看似流水賬,但通過對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成長過程的完整展示,通過少年人、家長、老師的不同視角發掘出很多對應該怎樣看待人生的思考。
這部電影很容易激起共鳴,因為它的情節太過平易,我們每個人都曾經走過。它激發出很強的參與感,令觀眾回憶自己曾經的經歷與選擇,無論自己是處於哪個角色。
同時,電影情節又不帶有任何強加感,沒有大善大惡,只是展示生活場景以及不同個性人的反應,只有展示、只有探討、沒有判斷,實際上以十分尊重的態度為每個人留下了回憶反思自己人生經驗的空間。
影片的最後指出,"我們無法抓住生命中的關鍵時刻,而是生命中的時時刻刻在抓住我們,因為每一刻都是當下",意味深長地觸及到了生命之於人的意義。讓觀眾在經歷了近3個小時,跟著影片情節對跨越人生變化最快的12年經歷進行了回憶與思考之後,重新審視生命體驗的本質。用心良苦,也感人至深!it"s our boyhood~感同身受~
我看見了從前的自己:
一個笨手笨腳的戰士;一個膽大包天的牛犢;一顆迷茫敏感的玻璃心;一隻被困在籠子里的老虎;一種逃離,沖向自由的衝動。我接受了現在的自己:
擱置了一些困擾依舊的confuse,釋懷了一些難以啟齒的秘密。 我憧憬著未來的自己: 一個平凡、快樂的孩子,it"s always now~成長需要耐心和傳承。這就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微妙過程。
因為他太真實。以至於讓我反思我們每個人以為看到的客觀世界是多麼的自以為是。這星球上的大部分人都過著這樣簡單的生活,一定要說他有多好,這問題就太淺了,一定要問到底講了啥。呵呵。那說明你還不懂電影
真實的生活,無法預料的生活線這是一部非常真實的電影,很多的小說電影都有自己的故事內核、矛盾衝突,也會有一個結局,但是真正的生活是雞毛蒜皮,充滿瑣碎的,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拿故事中梅森的成長線舉例,小時候的梅森總是和姐姐吵架,即使是在媽媽因為要考試無力照顧兩個孩子時,兩個孩子還是在不斷吵架。後來,多次提到梅森是一個成績很差的小孩子,作為觀眾我一度擔心梅森是不是要走上一個逆反少年的迷途了,但是後來證明梅森受她媽媽的第三任丈夫影響愛上了攝影,並最終小有成就。生活就是如此,一個人的成長路上不可能永遠做別人看起來對的事,但只要本性善良,他都不會成為太差的人。故事中的媽媽的例子讓我有點心疼。媽媽其實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有追求的人,她的第一任丈夫跟她在一起時實際是一個不務正業沒有責任感的人,媽媽選擇了一個人承擔兩個孩子的成長和教育,為了能夠支付生活開銷,媽媽重新走進大學,並一路考到碩士學位,成為大學教師,在她進入大學學習期間,她認識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在觀眾我看來,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起碼有一份正當職業,但是很快這個丈夫變成了一個酗酒狂魔,媽媽毅然決然離開,之後媽媽正式教書中認識了一位參加過伊朗戰爭的人,閱歷豐富,談吐不凡,說實話,還是蠻有吸引力的,但是後來證明有暴力傾向,終於,媽媽把兩個孩子送入了大學,完成了她的使命,然後媽媽卻陷入迷茫了。其實我很佩服媽媽,她敢於跟生活抗爭,有勇氣追求更好的自己,遇人不淑,她不抱怨,不怨天尤人,果敢地甩掉麻煩。最後爸爸終於成長了,擁有了自己幸福的人生,爸爸覺得是媽媽不夠寬容不夠耐心,可是如果一個女人長期生活在一個男人的稚嫩和不負責任中,她又能撐多久呢?生活就像影片,大部分人都是好人,只是當好人難以同步,也會很痛苦。所以,愛上合適的人,不要飛蛾撲火。
騰訊視頻的運營真的非常奇葩,會員價格是什麼鬼,統一定價這個電商的基本理念在這裡永遠都看不到,好吧,算了,我用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價格包年了。本來是想看《藍色星球 2》的,孩子給看睡著了,偶然看到的《少年時代》。謝謝最大的幾點感受吧。
非常真實的體現了美國的很多育兒觀念吧。比如孩子幹家務,家庭的規則,對學業的要求等等,都非常的真實。
比較感動的一個是上中學的孩子們都不怎麼喜歡跟爸爸講自己的生活,爸爸把車停在路邊那邊。很多大人跟孩子交流都是停留在表面,聽一聽,然後接著想自己的心事。或者是不知道該怎麼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父親的表述真的非常好,本來跟誰做朋友,老師好不好,功課做的順不順,就是孩子生活的全部。
還有一處,媽媽準備搬小公寓,馬上就要空巢了,想著自己的人生時候也就這樣了,能以孩子為milestone的日子就結束了,似乎人生也就結束了。無論哪種文化里,這些都相似的,只不是能夠剋制自己,真正的放手。
拍出了真實的生活,沒有一般電影的俗套,沒有設計的各種情節大起大落,只是生活的靜靜流淌。當看到這個電影時,才會意識到這才是美國普通少年的情感、生活,而不是其他電影裡面那些離奇跌宕的生活。也許這部電影為這個時代記錄了一代美國人的普通的文化
12年濃縮在不到3小時的Boyhood〈少年時代〉。電影不那麼蒙太奇,簡單平靜不油不膩,只有時間划過,留下細潤的美好和殘酷。
永遠都忘不了男主看他母親的目光和最後離開的背影。
時間會悄無聲息的改變一些人,一些事,包括你自己。褪去的是稚嫩,留下的還有深深的無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