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手機外觀千奇百怪,現在所有廠商如出一轍,如何評論這一趨勢?

這是一個好的趨勢嗎?

謝謝大家的回答,但是我覺得仍然沒有解決我的問題,問題不是為什麼,而是怎麼樣。


以前的書有簡櫝,有羊皮,還有絲娟做的,有用繩子穿的,有用線穿的。

後來發明了紙,現在的書看起來都差不多了。



因為過去手機內部都一樣,只好在外部做文章。

現在手機外部都差不多,但內部千差萬別。

我完全沒有辦法用別人的iphone。基本上連拿起來的興趣都沒。

高度統一的外觀下,是每位機主的高度私人定製。

前幾天我的ip5丟了,去換了IP6,我完全沒有換手機的感覺。因為備份一恢復,用起來感覺還是那同一個手機。

即使外觀完全不同了。


手機的功能屬性需求遠大於外觀屬性需求的結果。道理就和車輪是圓的一樣。


用生物學觀點解釋,就是趨同進化

不同意書記說的「工業設計已死」,工業設計的前提是實用性


首先我同意另一個回答@孟德爾 的那句話,同時我還要加一句:手機外觀沒有其他變化是因為科技還沒有發展到位。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是沒有手機的,可能很多人覺得這個說法很扯淡,因為現在各家手機競爭激烈,每一家都在想盡方法把能搭載的一切東西都往手機上堆。

但是我有一些問題想問,我用手機是為了實現各種自己的需求,比方說我打開播放器就是為了聽音樂。但是我要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什麼需要一台手機?再詳細一點的問,我想聽歌為什麼需要播放器?我想跟好友聯繫為什麼需要這麼大一塊屏幕整天揣兜里?

說來說去,其實手機只是一個介質。由於人的手的大小是有限制的,並且由於便攜性手機不可能做的無限大,那麼屏幕的大小就給限制住了,事實上大家也看到了,各個手機廠商用的屏幕尺寸現在其實已經做到了一個瓶頸,再大就攜帶困難了。但是老實說,哪怕是6寸屏幕的手機,跟平板比起來還是非常小的。

那麼就有廠商比方說谷歌,就開始做可穿戴式的設備,比方說谷歌眼鏡,這玩意兒大家肯定都知道,顯示部分是一塊小的投影設備,這樣就可以解決因為屏幕尺寸太大所帶來的便攜性問題。再就是像Moto水果等等,做的手錶也是這方面的探索。

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就是索尼的「夢神」計劃,其實可以看得出虛擬現實這個技術在未來是有很大比重的,現在是因為科技的限制沒有辦法把這些設備做的很便攜,但是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是可以做到的。

回頭看現在和以前的手機,以前的手機屏幕不大,屏幕技術也沒有發展的非常到位,或者說觸控屏還沒發展到可以用的地步,那麼就可以在其他方面大做文章。而當觸控屏出現之後,特別是現在屏幕越來越大之後,所能下功夫的地方基本上就只有手機背部。而當科技發展到一個新的地步之後,比方說現在最難有突破的電池技術如果發展到一定水準,手機是會慢慢退出歷史舞台的,但那些需求是依然存在不會消失的,於是會有新的設備來滿足這些需求。放在整個人類歷史來看,手機也只是為了滿足這些需求的一個介質,可穿戴式設備可能也是如此,雖然現在還在探索階段。

評論區中@老遲 的評論提醒了我,亨利?福特曾經說過:「如果我當年去問顧客你們想要什麼,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

就是這樣,人們在見到下一種通信方式前,都只會說,我要一台更大屏幕的手機。

啊題主說還沒解決他的問題,題主看完我的回答再思考一下下應該能明白我想說什麼的,我說的雖然是「為什麼」但是其實也順便解決了「怎麼樣」這個問題...

轉載需經本人同意,並請帶上本文出處。

謝謝。


都去設計 ui了


因為智能機都需要一個大屏幕


大概是。。。因為蘋果iphone的成功,帶動了手機設計上極簡主義的流行。

真正在做與眾不同設計的也只有一些奢侈品手機了。vertu,豪雅,蘭博基尼,保時捷等。大眾消費品牌不敢做太浮誇的設計,畢竟是面對太多人,眾口難調,只好順從流行。為了迎合大部分人的審美觀,也可能設計師偷懶,都設計成和iphone差不多的手機。。。。特別是國內的手機。。

題外話,現在拿出我幾年前的sharp 906i,blackberyy 9700,再拿出iphone,覺得以前那些手機設計完全沒有過時的感覺,反而第一代iphone卻給我感覺特別的丑。。。


記得是位美國人說的:

自從觸摸顯示屏出現後,工業設計就死了。


五年前的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不像現在這麼高,大多數手機廠商,包括韓系,國產機還有山寨機的非智能手機用的都是MTK平台的解決方案,MT62XX系列,高度同化,硬體和功能上沒有那麼多花樣,UI的設計和交互不需要有多複雜,能換個主題壁紙什麼的就到頭了,主板布局卻比較容易根據廠商的設計進行改造,因此外型才是設計師可做文章的地方。攝像頭的構造簡單,沒有複雜的鏡組和大面積的感光元件,只要解決電池的問題,做薄做小才是當時的趨勢。屏幕尺寸不大,主流的1.5,1.8,2.0,2.2,2.4英寸,再大不過3.0,鍵盤才是主角,只要排得開,想怎麼玩都行。反觀現在,決定手機三維的主要是屏幕尺寸和攝像頭的厚度,前面沒什麼文章可做(少幾個洞都能NB一下),後面除了換換材質顏色能做的也不多,強調個性和愛護手機的用戶還要用套子來搶這個地盤。手機的多樣性轉向內部,UI上位。將來的趨勢應該會更加弱化外觀的重要性,而更注重手機的內涵。這個趨勢是好的,讓手機從一個偏重時尚性的單功能用品轉變為功能性更強的生活必需品,實際上也是對手機這個概念的擴展,使其發展成為今天的多媒體、多功能移動終端。5年前光諾基亞的8800,N系列和1100就可以區分高富帥,技術控和屌絲,如今蘋果統領三界。

以下,用來懷念當年玩過的機。

五年前,我大三,為玩機而深入二手市場。當年是智能機老大諾基亞的鐵杆粉,摩托黑,偶爾玩玩多普達和黑莓。五年前的手機市場百家爭鳴,在沒有翔哥 @王自如 的年代,我翻遍太平洋,中關村,還有wap樂訊的行情評測,苦尋外觀時尚,功能強勁價格還不貴的智能手機。

另外小炫耀一下,在那個2G時代,我作為國內GPRS最早的一批用戶之一,至今還留著一張北京神州行15元包月上網不限流量的SIM卡。

大奶機 Nokia 5700金剛版。扭腰機,相比它的板磚哥哥3250要圓潤的多,手感一流。腰部以下左扭180度音樂,右扭90度拍照,270度自拍,不扭腰偷就是拍神器。200W像素不可對焦攝像頭,成像帶有諾基亞獨特的白平衡漂移效果,或紅或綠,拍夜更有大面積的噪點。2.2寸的Q屏(240*320)雖為為當年的智能機標準配置,但高大上1677萬色TFT屏幕顯示效果十分驚艷,搭配秒殺山寨的側雙揚聲器,A片不卡,聲聲不息。神機。

葉片系列,諾基亞7600/7260/7610。圓潤而又帶有稜角的造型,各具特色的鍵盤布局,雖然如7600這樣把按鍵排在兩側的設計對打字習慣是個挑戰,但當時各個廠商都有推出類似布局的機型。為了有一隻與眾不同的手機,犧牲點打字速度也不算啥吧。尤其7610在電影《寶貝計劃》後成為一代街機。

橫版全鍵盤,摺疊系列,諾基亞6800/E70/3300。3300還是一款音樂手機。

橫版遊戲機,諾基亞N-gage 1/QD。NG2剛發布的時候我正好上高三,當年無數高考狗的夢中寶物。只可惜屏幕一直用的是4096色的假彩屏

摩托刀鋒戰士系列,V3/L6/V9。當年一部火遍全球的《越獄》也捧紅了摩托這款經典的設計,也讓摩托羅拉也在諾基亞的各種圍堵之下有了一款自己的街機級產品。最喜歡每次Mahone掛電話的那一刻,啪的一響,帥爆了。不過自從這款手機之後摩托就盡顯炒冷飯的功夫,光是V3就有a,c,e,ie,c,x等眾多版本,後面還有L7/L9,V8/V9,足足炒了2兩年多。

翻蓋旋轉屏,諾基亞6260/N92/N93i。所有諾基亞在這個造型上的嘗試的都是智能機,一方面這樣的設計有利於N-gage平台的延續,側翻蓋,大面積方向鍵+數字鍵盤的排列方式要比QWERT全鍵盤擁擠的排列按起來舒服的多;另一方面可以任意旋轉的屏幕讓手機瞬間變身DV,N93i還配有世界上首個裝在手機里的光學變焦鏡頭,可惜暗角控制的不好。過於龐大的體積也容易成為小偷的目標。

諾基亞N90/N91,這倆貨是霸天虎。

西門子xelibri系列,小時候玩的電子寵物

西門子SX1,這是台塞班S60智能手機,很難找。西門子那些年出過不少經典的手機設計,「天蠍」,還有後來的M系,特別追求獨到的鍵盤布局。

多普達C730/諾基亞5730,直板數字鍵盤+側滑QWERT鍵盤裡我中意的兩款。

摩托羅拉E8,橫向屏幕+魔幻鍵盤

多普達900,歪脖文曲星。

Nokia 7700/7710, 只見過圖片的神器,特別想玩一下

索愛K810/W800,索愛是手機中的相機,尤其是背面一定要設計成相機的樣子,配上專業的氙氣閃光燈,文藝。


你試試把鍵盤部分擋住,看看是不是差不多。這種是沒辦法的趨勢,以前手機有各種形狀多半是鍵盤上的花樣,比如可以旋轉的,可以雙向滑的,現在鍵盤沒了,手機要顯示的東西也多了,這全靠屏幕,屏幕總不能奇形怪狀吧,基本樣子就定了,外形也就剩圓潤,硬朗了,其他就是小裝飾了,所以這個趨勢不是故意的,但也回不去了。


現在的手機外觀名叫「性價比」


概念錯誤:手機,這個概念僅僅是我們所認為的,就是現在的行動電話;而正真意義上的手機,包括了電視遙控、DVD或藍光遙控器、車模航模的遙控器……在廣義上都屬於手機這個範疇,現在我們所謂的手機只是將這些功能集合到一起而已。


問題在於系統就是那幾家公司的,開放的不是安卓就是wp,屏幕形狀不能改,一改不兼容了。屏幕越來越大,佔有大量的比重,整機就是取決於屏幕了,那麼不該屏幕的情況下你要怎麼改?


這裡需引入一個「貨品化」(Commoditization)的概念,就可以輕鬆解答這個問題了。下面請看:

---------------

---------------

「貨品化」(commoditization)是產品最為悲慘的下場。此時的產品,無論工匠下了多少巧思,對於消費者而言,都是一樣的東西。激發消費衝動的,就只剩下價格。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不得不拚命壓低自己的價格,壓縮利潤率。

數一數,有多少東西在我們眼裡,已經變得「幾乎一模一樣」的呢?幾乎一模一樣的電視,幾乎一模一樣的硬碟,幾乎一模一樣的光碟機,幾乎一模一樣的水桶,幾乎一模一樣的螺絲批,幾乎一模一樣的電燈,幾乎一模一樣的快餐,幾乎一模一樣的拖鞋……這個列表還可以列出很長。

以上列出來的產品,都度過了技術發展的早期階段,走過成熟階段,成為了大眾可見的日常用品。

下一個要變得「幾乎一模一樣」的是什麼呢?有人抱怨:

智能手機新品迭代已經變得和筆記本電腦一樣無聊。

對於 Android 陣營主流的配置,大家幾乎能背出來,四核或八核,1.5 GHz 左右的主頻、2 GB 運行內存、440 PPI 顯示精度。當技術發展成熟,產品變得流行,無聊就隨之而來。

問題在於,生產者的期望與消費者的回應之間往往存在落差。產品里所使用的技術再先進,功能再多,若消費者無法感受其中能帶來的好處,那麼產品開發再努力,都是做無用功。沒有誰關心硬碟里採用的「垂直磁記錄」是什麼技術。

------------

以我個人愚見,貨品化對手機廠商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而對於消費者而言,是福是禍,也因人而異。

對於把手機僅僅當作一個工具,對產品本身並無熱情的普通大眾消費者,貨品化帶來的產品價格降低可能是一件好事。智能手機的價格更加親民,也使得智能手機在全球不同地域都開始慢慢普及,智能手機不再是少數人手裡的玩物。

而對於那些熱衷於科技,喜歡「折騰」,喜歡嘗鮮,期待手機可以不斷推出奇趣功能的消費者而言,貨品化所帶來的創新力度降低,產品千篇一律,無疑會打擊他們的熱情。

但,我們對科技產品的熱情不會因某種產品的貨品化而消失,只會繼續轉移到新生事物上去。

同時,硬體的貨品化對於軟體開發者來說影響也並不算壞。可能,隨著硬體差異逐漸減少,軟體開發難度也會因此降低,人們也越將關注的焦點轉向軟體,手機軟體市場也將逐漸趨於成熟。

以上。


通用型觸摸顯示屏只能是長方形。

手機機身已經變成了顯示屏的附件。


一個物品的設計方案趨於完美了


當薄成為賣點後

加了在牛逼的工藝設計都會增加厚度

屏幕的越來越大,占屏比也越來越大,看上去都是一堆屏幕

其他的真的沒什麼的

遠遠看上去,人類在用板子打電話


百花齊放後就是八個樣板了,這是歷史客觀規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工信部網站上登記的鎚子手機照片?
怎樣用手機拍出逼格高的照片?
為什麼在行家面前不值票價的東西卻被大多數不了解的人喜歡?
為什麼國內安卓APP都不遵循安卓5.0設計規範?
為什麼人們對小米手機褒貶不一?

TAG:手機 | 智能手機 | 科技 | 電子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