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用剃髮易服和圈地把自己開到了全國人民對立面,為什麼還能坐穩江山兩百年?
居然被點了五百個贊……一臉懵逼.gif我覺得主要是青州城的功勞……這幾天發燒了在家卧床,有時候思路不是很清晰,再加上本來水平也不高,基本屬於票友的票友,各位多包涵============
貼幾張去青州時候拍的照片
如果有青州馮氏的朋友不好意思了,我不是想黑你們祖先,是想黑所有士大夫,你看完覺得我是在胡扯的但噴無妨上圖馮家在明朝的光輝歷史,正德三年至萬曆元年,六十多年時間裡出了六個進士三個舉人,這什麼概念啊各位。我都不用去百度這裡頭人具體都是什麼官職了,光這個數量就已經叼炸天了吧,說句世受皇恩不誇張吧明完犢子的時候他們怎麼做的,你往下看下面這張就是偶園
看到沒有,明朝的王爺被滿門抄斬,王府成了馮家私家花園,裡面這個馮溥就是馮閣老,在大清朝他們老馮家依然貢獻著大量的進士這種家族在青州多的是,他們還專門弄了個紀念館寫各家族在明清分別出過多少多少個進士舉人做過什麼大官,我也是看不下去了隨便逛逛就去別處了所以說,剃個頭算多大點事?士族自古以來就是統治階級,他們的核心利益是維護家族利益維持自己在地方上的統治,至於頭髮,那玩意兒重要嗎?至於說圈地,一個是對士大夫影響沒那麼大,再一個當時大勢已定,翻不起太大浪花了,至少多爾袞是這麼想的至於平民百姓,其實讀史多了應該都懂的,得士族者得天下,平民約等於牲口最後再給老馮家洗個白吧,清末的時候他家出了不少革命志士。如果有青州馮家的我再次道歉,不好意思,真不是要黑你祖宗,是黑士大夫這個階級最後放幾張青州的照片吧,真心美,強烈推薦大家去看看,我是工作原因去的,沒怎麼逛就走了我覺得,哪怕是左派來回答這個問題,畫風也應該是闡述滿漢反動勢力是如何相互勾結,如何奪取明末大起義的果實並最終聯合絞殺了明末農民起義,普通平民的反抗又是如何因為缺乏正確的奮鬥綱領和強有力的組織核心最後被野蠻保守卻集權專制的反動勢力鎮壓下去的。
然而,我看到的畫風大部分都是——各種論證那個時代包括原農民軍在內上千萬因反清而死的民眾都不是「人民」,他們不存在自己的思想,不存在自己的生活,不存在自己的好惡觀,反而十多萬八旗老爺和依附他們的幾十萬漢趙老爺,他們能代表「人民」。部分左棍們說話半句不離「人民,勞工大眾」,然而在明清易代這個歷史上卻完全否認當時為數數千萬的古代平民有任何一絲一毫的主觀能動性,完全是地主階層的附庸,嘴上說人家是階級兄弟,心裡把人家當成需要我先鋒隊去「拯救」的P民,可以,這很斯大林
談到什麼巴黎公社失敗,西共完蛋,蘇聯解體之類的話題,就是什麼反動勢力內外勾結,反攻倒算,委屈得不得了。談到清軍入關以來的諸多暴政,就是各種體位的無視八旗和舊明文武人渣是如何相互勾結,科舉制和八旗家奴體系苟合,八旗、綠營、鄉勇互相編製成嚴密的大網絞殺民間反抗,推行剃髮、圈地、投充、海禁等種種苛政,反而替大清發明了一些「大清打官司時站在小民一邊」「大清抑制土地兼并」之類的神話,乃至和蘇俄乃至本朝相提並論,我看你們是本質辱左還差不多。
回到問題本身:
第一個問題,滿清是不是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
這TM還用問,事實上,滿清不僅是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而且是自己選擇自絕於人民和歷史。清軍入關後的第一年,絕大部分明朝官民都已經厭倦了朱明朝廷最後十多年腐朽無能的統治,農民軍也在連續的軍事打擊下相信自己已經失去了天命,右傾投降主義盛行。清廷當時相對良好的軍紀和行政效率,即使各路遺民後來回憶的時候也是承認這一點的。日後抵抗激烈的江南地區,包括江陰城在內,無不乖乖遞交了降表,表示願意做大清的順民。滿清完全有基礎以一種和緩並相對少殺戮的方式建立起全國性的統治。
然而為了保證愛新覺羅家族為首的少數建州貴族的絕對統治地位,不顧廣大平民的傳統習俗強制剃髮;為了維護八旗體系中落後的奴隸莊園體系,對之前農民軍推行的土地改革反攻倒算,在北方大肆圈地;如果說圈地還僅限於禍害北方的幾個省,那麼為了保證莊園體系中足夠的勞動力,臭名昭著的投充法殃及全國,一個逃人毀掉一條街的事情都屢見不鮮,一群人津津樂道於滿清統治下的數次釋奴行為,卻裝作看不見八旗的莊園體系才是奴隸最集中的地方。剩下為了摧毀反抗勢力,採取的屠城、海禁手段,就不展開了。以一己之私,置萬民於血海!
再談談民眾立場的事情,的確對生活在400年以前的古人們而言,他們確實不像現在的鍵盤俠們一樣能對什麼階級、道德說出個一二三。然而明代的印刷業異常發達,市井文化繁榮,伴隨著書籍和說書人的推廣,《三國演義》這種當時的流行文學對明代普通人的道德和忠義觀的形成和塑造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李定國不是因為什麼熟讀經義才義無反顧地走上抗清道路,更多的史料表面他只是初通文墨,聽了幕僚金維新講解的《三國演義》,感動於那種樸素的節義觀,才最終決定投身於註定無望的事業)。這也是為什麼明末經常出現「仗義每是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事情,對於下層的許多民眾、士子乃至農民軍來說,受底層市井文化的影響,反而比苟且於儒家經典能隨時找出上百條理由給自己開脫的高層知識分子更遵守樸素的春秋大義和華夷之辯。不少左棍一談起傳統文化就認為是封建高層的陽春白雪,而對宋以後樸素的市井文化產生的影響既不屑又無知。
此外,對歷史事實的樸素分析也能證明民眾的態度到底如何。要知道,乙酋年滿清攻下南京時,已經拿下了漢中、襄樊、淮河這些傳統上的全部地理樞紐,這種情況下,之前的吳、晉、陳、南唐、南宋,這之後的民國,沒有一個能在地理全失的情況下堅持三年以上,而整個南明勢力在大陸的反抗活動在這之後堅持了接近二十年,絕無僅有。
是因為我大明君主給力,朝堂同心,將士給力?別逗了行嘛,就我大萌南明時期各種勾心鬥角、互相拆台,黨爭內戰不斷,一萬官軍就被300大清巴圖魯吊打的尿性,不是全國人民飛蛾撲火般在清軍統治區層出不窮地反抗起義,以及農民軍余部出於民族大義不計前嫌,放下仇恨和南明政府聯合,還二十年,兩年估計就被摁死了。
最後,再談談剃髮的問題,許多人說什麼現在人面對學校和公司的強迫規定都不願反抗,更別提古人。那是因為現在的衣服,以及很少具有文化和生活傳統的意義了。我舉個類似的例子,天龍人還只是在自己教區胡搞,沒強迫全國人民不吃豬肉了,一有個風吹草動就敏感得不行。請某些左棍正面回答一下,要是天龍人哪天奪取了政權,強迫全國人民不吃豬肉,是不是也是正常的風俗變化?更別提古人的觀點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剃髮易服的侮辱十倍於不吃豬肉。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大清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還能取得勝利的原因,我之前做過類似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187242/answer/110970159
這裡再強調和補充兩點
一是,滿清緩解明末土地矛盾的基礎是篡奪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果實。事實上,明末為禍一方的宗室和貪官污吏,主要是農民軍剷除的,幾個大支的明代親王晉、代、楚、蜀、韓、周基本是被農民軍連根拔起的,處決的貪官污吏更是不計其數。滿清緩和土地矛盾的根源是農民軍已經做了相關的工作,可果實卻落到了愛新覺羅老爺手中
二是,滿清更能放手聯合和利用反動勢力絞殺民眾起義。這一點其實是和明朝拒絕地方勢力做大互為表裡的,明朝中央政府哪怕在末期都害怕地方勢力做大。而清廷的軍事體系反而不擔心這點,放手利用各地士紳掌握的鄉勇和團練維護統治。以下皆出自《洪業》
- 侯方域因而設計出本地對付造反的措施,它包括恢復古老的 「鄉約」制度,系統地建立一個組織,由擅長於鄉勇活動的當地士紳首領參加。張存仁了解到侯方域在這方面的努力,遂來到歸德,既是為了徵求侯方域的意見,又是為了與山東這個組織的成員接觸。
- 張存仁的造訪,使侯方域感到不勝榮幸,遂同意合作。他首先向總督提供了山東重要的鄉勇領袖如賈士泰等人的名單,接著他同意幫助召集鄉長實施鄉約制度。張存仁本人接著也拜訪了賈士泰,以便獲得他的支持。總督與這個鄉紳聯盟一起,把農村分成了幾部分,由各鄉長個人負責,清政府向鄉長提供軍需物資、委任官銜,以及(也許是最重要的)保證當盜匪或反清分子來襲時,迅速而有效地從各省出兵支援。②
- 正是這個三方聯盟——鄉長、縉紳和總督——最後為清朝「平定」了山東,結束了在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處持續數十年的叛亂。
最後,我想說,某些人不要一邊口口聲聲要P民反抗地主老爺的剝削壓迫,一邊為歷史上用屠刀建立的新剝削和壓迫體系大唱讚歌,你們信仰的既不是共產主義也不是唯生產力論,是誰拳頭大誰有理的歷史達爾文主義。
這個顧誠老先生早就說過了,明清易代,是中華民族內部一個落後的人數不多卻又是驃悍的滿族上層人士勾結漢族中最反動的官紳地主利用矛盾坐收漁翁之利,竊取了農民大起義的勝利果實。
至於為什麼最進步,最有革命性的團體,為什麼失敗。
這不正是我們應該反思的?我們就是普通老百姓,自然要支持進步的力量,然後反思他們為什麼失敗?不然學歷史幹什麼,給反動勢力洗地?為他們唱讚歌?或者認為勝者為王,勝利者就代表人民?什麼叫做唯物主義辯證法?還有滿清推行的民族歧視政策,恰恰讓他們從一般的封建王朝交替,變成了帶有民族主義性質的戰爭,從而導致他統一的時間變得更晚,對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民國後剪辮子,同樣把自己推向了「人民」的對立面。
「鄉間農人,以髮辮承自祖宗,不可輕侮,結夥以抗;市井良人,動言滿洲二百年基業,辮類顏面,不可毀棄。」在民國之初,除了政治人物和開明知識分子,率先響應剪辮的,「大率田間游手,市井無賴子,剪辮以投役,寄希以亂世之賞」。
事實上,只有當各地「以辮換米」、「憑辮徵稅」等獎懲措施真正推開後,占人口9成以上的「人民」,才從「對立面」走回來。我曾經說,儒家不善打仗。很多人不愛聽。
其實我話說到這裡,已經是極其客氣的。我是很不願黑儒家的。
但是,說到清軍入關,不得不來一句:儒家不但不會打仗,而且跪舔真是天下無有出其右者。
清軍入關時,離山東還遠著呢,儒家的精神領袖,孔子的歷代長子長孫,美其名曰「衍聖公」,就迫不及待的上了一篇《上剃頭奏稿》。
自己看吧,不多說了。
孔子嫡系後人衍聖公獻上的《初進表文》和《上剃頭奏稿》【炎漢吧】_百度貼吧
《孔府檔案》:解密中華民族第一「跪族」的發家史
另外,作為老蔣一身黑,但有一件事應該說老蔣是作對了的,就是日軍侵華時把「衍聖公」接到了重慶,沒有被日軍先一步抓住。不然,全國的投降派有增加的風險。當然,不是說這麼做了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抗日戰爭的進程,而是讓中國人少丟了些許臉。
相關閱讀:
空一格: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不支持或者反對儒家?
因為在封建王朝,誰能坐穩江山,並不是人民說了算的,人民也從未在和封建統治階級的鬥爭中取得最後的勝利。
所以如果要從階級史觀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正確的邏輯是:
正因為滿清統治者用最徹底的方式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所以它能獲得地主階級的支持而坐穩江山。
有些人真是不知道從哪學來的七零八碎的幾句階級史觀話術,批評明朝統治者也就罷了,居然還洗白起滿清統治者了。
連剃髮易服和圈地都不是站在人民對立面了,那還有什麼是?莫非明朝人民的髮型和服飾是老朱家專屬的不成?還有人拿漢人幼童的髮型來證明剃髮是漢人的生活習慣,那我叫你穿開襠褲也不算侮辱你了?
還有人認為從明到清只是統治者換了一個姓,髮型和服飾毫無意義——說這話的人不妨問問自己,同樣是被資本家剝削,難道對你來說強迫你跟他一個髮型的老闆和其他老闆毫無區別?
除非像 @sink 這位發明家一樣,重新定義「人民」:
當時的「人民」是什麼呢?是儒家士族,是地主豪強。
不然怎麼算滿清都是人民的對立面。
要知道,明末為了抵禦後金和鎮壓農民起義加征的遼餉、剿餉和練餉,到了我大清,照收不誤,而且還成了名正言順的正稅。
顯然,我大清比腐朽的大明更加勝任「人民對立面」的反派擔當。
正是因為剃髮易服,滿清才能坐穩江山200年。這個政策在短期內會給滿清帶來很大麻煩,但從長遠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首先,剃髮易服是一種忠誠度檢測,能迅速的將漢人中具有民族意識以及有勇氣把這種意識表現出來的人篩選出來加以剷除。滿洲人數一直非常少,無論是入關前,還是入關後,相對於人口基數龐大的漢族都一直處於以少馭多的狀況。滿洲雖為統治民族,但對人數眾多且利益深受自己損害的漢族始終保佑強烈的警惕。他們需要知道哪些漢人是真心服從,哪些漢人是表面服從,哪些漢人是假意真心服從實則伺機反抗。因此需要一種篩選機制,能對上述幾類漢人進行篩查。衣冠服飾向來為漢族所重,是漢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漢民族區分於少數民族的外在標誌。強令漢人放棄其自身傳承數千年的衣冠服飾,必然導致部分漢人起來反抗。這部分漢人顯然更重視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也更在意自己的漢人身份,而且都比較有勇氣,是滿洲統治的潛在威脅。把這部分人篩選出來,既可以消除潛在威脅,又可以震懾其他漢人,使之不敢反抗,老老實實的做順民。
第二,剃髮易服也是一種敵我識別手段。滿清在尚未入關之時,與明朝在遼東反覆拉鋸,雙方治下都有大量漢人。將己方漢人剃髮易服,可以將他們與明朝漢人區分開來,便於統治。
第三,剃髮易服可以打擊漢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曾多次侵入中原,也有許多在中原建立政權。這些少數民族政權面臨的共同難題是如何統治人口數量和文明程度都遠高於自己的漢族。這個難題處理的好,統治便可長久;處理不好,不僅統治無法維持,連本民族的生存都會受到威脅。然而,歷史上的很多少數民族都處理的不太好,以至於有「胡虜無百年國運」之說。究其原因,漢人對漢文明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佔了很大比重。漢人向來自詡「文明」,「文明人」被「野蠻人」統治,終歸是有些不甘心的。而少數民族面對漢族,往往會有文化上的自卑感。少數民族想要在中原維持長久統治,就必須尊重漢文明,甚至皈依漢文明。拒絕漢文明的下場,可以參見蒙元。但一旦皈依,又會由於文化自卑感導致用力過猛,直接自己把自己滅了,典型案例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此等局面,可謂進退維谷。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成功解決這個難題的少數民族政權呢?有,遼國。契丹人建立遼國後,很快獲得了漢地幽雲十六州,採取了「一國兩制」的政策。契丹人用自己的制度,漢人也保留了原本的漢制。這種制度使得遼國的統治維持了216年,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打破「胡虜無百年國運」魔咒的少數民族政權。但遼國所統轄的漢地畢竟只有幽雲十六州,也就是河北山西兩省的北部地區。而滿清入關之後,很快就佔領了整個北方,進而南下佔領全國大部分地區。遼國占的地盤少,所以可以一小部分契丹人控制漢地,而主體仍然留在東北保持契丹人的基本盤。滿清占的地方大,就必須把全族絕大部分人口都調往漢地,以保證對漢地的控制。契丹人那種「一國兩制」的政策也就實行不了了。這種情況下,滿清仍然要面對歷史上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所面臨的兩難問題,接受漢文明,有可能會導致民族消亡,不接受漢文明,蒙元的教訓就在眼前。
這種情況下,滿清獨闢蹊徑,採取了一個此前所有少數民族政權都未採用過的方式——剃髮易服。這個政策不能單獨評價,因為它屬於清初圈地法、逃人法、投充法等政策的一部分。這些政策放在一起,總的來說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尊滿抑漢。要求漢人全體採用滿洲人的髮型和服飾,這是漢人歷史上3000年未有之變局,對漢人民族自信心的打擊是前所未有的。因為此前少數民族雖然能夠在武力戰勝漢族,但在文明上漢人還可保留一絲顏面。現在是一點面子也不給,用這種直接的方式宣示你的文明也不值一提,可以說是無情的撕下了漢人臉上最後一塊兒遮羞布。我們常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滿清這種專門往漢人臉上招呼的政策幾乎必然會引起大批惱羞成怒者的反抗。但漢人反抗的浪潮一旦被壓下去,被迫接受了剃髮易服,那麼他們以後就再也不敢在滿人面前以「文明人」自居了。而滿人則擺脫了文化自卑感,甚至對漢人建立了文化自信心。這種自信心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它使得滿人能以一種非常從容的態度選擇漢文化中對自己有利的一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滿人甚至可以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審視漢文明,臧否漢文明。這種優越感,我們在今天的一些滿人身上也能看到。漢人失去民族自信心,並非始於1840,而是始於1644。
綜上,可以說,剃髮易服雖然短期內導致大批漢人反抗滿清,延緩了滿清全面佔領的時間。但和其它政策結合在一起,確保了滿清長久統治。在滿清268年的歷史當中,滿族吸收了部分漢文明的同時,仍然保留了自身的民族文化與民族認同。延續下來,時至今日,已成為人口過千萬的主要少數民族之一,在經濟文化上發揮了重要影響力。
很簡單,因為在當時沒有文明道德底線下,無組織的人民對抗不了軍事暴力。
明末真正的力量在誰手裡?即不在皇帝手裡,更不是在一盤散沙的地主階級那裡(何況地主是否屬於同一個階級都有問題),甚至也早不在雖然能利用體制壓制皇帝,但卻失去對軍事利益集團控制力的官僚手中。在完全靠暴力主宰的年代,力量是掌握在各路軍閥及其軍事集團手中。滿清之所以能佔領中國,原因在於以滿清八旗為核心和骨幹,以漢奸軍閥及其利益集團為走狗和輔助的軍事暴力超過了其它各方。至於軍閥及其利益集團選擇當漢奸,也不是出於階級覺悟,認定什麼階級矛盾大於民族矛盾,而是只為自己及團伙的私利行事。一方面滿清本身實力很強,一方面隨著明朝北京中央政府的滅亡,喪失統一組織的單一軍閥對抗滿清格外冒險,這些經過長期戰亂以劣驅良逆淘汰下的無節操軍閥當然不會以身犯險。但更重要的是滿清給漢奸軍閥及其利益集團出了最高價,因為只有滿清能最大限度縱容他們在尚未被戰亂波及的富庶南方的任意搶掠,而這是明朝政府絕不會容許的。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一些前明軍在明朝時對外和鎮壓流寇作戰不力,卻在投靠滿清後戰鬥意志爆表,因為打滿清和流寇對軍閥及其利益集團無利可圖,而滿清則讓他們可以放手為所欲為,作戰的動力完全不同。
而投靠滿清的漢奸軍閥及其利益集團是最早剃髮易服的群體,滿清這麼做就是將其死死綁定在中國人民的對立面,有了這批徹底投滿的漢奸軍事暴力集團做後盾,滿清當然敢於搞剃髮易服和圈地。
憑什麼就對立面了?
第一,明末的土地大部分都在皇親勛貴手裡,僅福王所佔的耕地就有至少200萬畝,這是什麼概念?顧炎武的《日知錄》里說:「有田者十一,為人佃作者十九」,意思是明末老百姓十分之九的人都沒有耕地。在經過明末農民起義,中原、華北的富人都被殺得一乾二淨,很多都是無主之田。
在這種情況下,清王朝的跑馬圈田,不過是給華北佃農們換了個主人而已,有什麼可抱怨的?民族大義?飯都吃不飽了,還在乎這個?
第二,明末最有實力的力量是什麼?是軍隊。軍隊會不滿大清嗎?肯定不會,或者說至少入關初期肯定不會。
入主中原初期,清王朝對明軍降將可謂極盡封賞,明軍降將無不踴躍效命,大家都在升官發財,為什麼不滿大清?
第三,事實上,至少在入關戰爭期間,明末的知識分子恰恰最不能容忍「剃髮易服」,因為他們的夷夏意識使得其對這種變化體會最深,他們也是明末抵抗最堅決、投降最不甘的社會階層。
可是如果大部分民眾不能感同身受,如果明朝的軍人被大清的統戰迅速收買,幾個知識分子的蹦躂又能怎樣?
所以,劉宗周只能絕食而死,黃道周只能自殺衝鋒,錢謙益只能做深海間諜,朱舜水只能逃亡日本。
當天下的軍閥在多爾袞的馬基雅維利策略面前紛紛倒戈的時候,也只有那些讀多了人倫大義,滿腦子夷夏意識形態,同時還握有軍隊的李定國、鄭成功和張煌言,去嘗試那註定不能成功的幻想。
江浙文弱,幾多英雄殉死路?
東海貧瘠,曾伸中華之大義!
每次讀明末的書,最令人震撼的就是清帝國開創者的英明遠睿,以及李定國張煌言鄭成功等人的忠貞大義,可惜光靠文天祥支撐的戰爭是不可能打贏的。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wtt1316606212
拉倒吧,哪來的全國人民。封建體制下,愛新覺羅家只要牢牢保證地主階級利益就行的。對於走家老爺們來說就是換個髮型而已。其他舞照跑,馬照騎。窮腿子們還不是照樣被地主士紳們欺壓。反正對於人家來說只不過交稅的從朱家換成愛新覺羅家罷的。而對於飯都吃不飽的p民來說,頭髮毫無意義。
1911年11月17日,以鑲黃旗人張榕為首的革命派在瀋陽成立了「聯合急進會」,作為進行革命活動的領導機關,明確提出「響應南方,使清帝不敢東歸……以建設滿漢聯合共和政體為目的」的革命口號,一個多月後,張榕、恆寶崑(又名恆六,正白旗人)、田亞斌等人就被趙爾巽(時任東北三省總督)派張作霖殺害。
要說滿人里真正對華夏有貢獻的,就是張榕這些斷清後路滿洲革命黨人。拒逆清於關內,納化外於中夏。殺人成仁,取義千秋。東三省在華夏境內,要感謝的不是愛新覺羅家族,而是發動人民革命的滿漢志士。愛新覺羅家族為了保證自己一家的利益,強行和漢族士紳階級一起綁架了廣大的滿漢人民。文化上,生產上,都無比反動,除了愛新覺羅家和漢族反動士紳,不能代表任何人。
印度後殖民主義學者在《能聽到庶民的聲音嗎?》一文中曾經說過。壓迫者是無法代表被壓迫者的,因為被壓迫者作為一個「主體」的自我意識是分裂的。一方面,他們可以被稱作一個主體。因為他們在遭受著同樣的經濟以及政治壓迫。另一方面,他們不能被稱作一個主體,因為他們的興趣和利益互相之間是異質的。所以當壓迫者試圖代表被壓迫者的時候,他們口中被壓迫者的興趣實際上就是自己的興趣。那些說滿清代表人民的,請問一個反動政權如何代表廣大興趣異質的人民????他們調查過人民想要什麼嗎?他們口中的天下,還不是自己的利益嗎?他們的行為,最後滿足的不是自己的利益嗎?征天下以足私慾,安為大義乎?就這還有人洗,怕是也想做同樣的事情吧。
如果簡單粗暴地回答一下,那就是此前李自成和明軍的戰鬥消耗掉了大量人口導致階級矛盾緩和了,「無地可耕」和「地主瞞報土地不交稅」的問題自然而然解決了。其實很多王朝末期都是這樣的,地主壟斷土地到一定程度,自耕農作為散戶無法獲得額外土地,但自身數量在增長最後無地可耕,為了不餓死只能造反;而地主的實力強到一定成就敢於瞞報人口和土地情況,不向朝廷交稅,通過地租剝削榨取利潤,當王朝財政崩盤,統治階級就完蛋了。然後亂世中的贏家成為新的皇帝,倖存下來的一部分人成為新地主,活下來的草民發現死去的草民的地無主了,所以人地矛盾緩和了。
而滿清對漢族地主階級採取了收買政策,這幫地主、官僚完全低估了滿清的政治手段,以為滿清皇上還是個可以被言官忽悠得連稅都不敢收的主。投降後才知道新皇帝不好惹,為時晚矣。。所以說,漢族地主階級有奶便是娘的特性極大削弱了抵抗。抵抗者被殺害地差不多了之後,民族矛盾逐步被掩蓋了。
所以乾隆以前,滿清江山就比較穩固了。吳三桂要不是年事已高又遇上了康熙這個對手,也許還可以翻盤的。可惜時運不濟,漢族地主階級集體投誠;南明水平太差;滿清皇帝各個智商在線,倒霉啊。
奇人共賞。
因為反對的都死了,就這麼簡單。
多說幾句,地主豪紳對削髮易無感,比如孔家,在得知闖王要「均田地」之後,馬上就投降了滿清,也不管祖宗說的華遺之辯了,更別說什麼身體只發受之父母,至於農民,有口飯吃就不錯了,因為這個造反,不可能的。真正反抗激烈的都是哪些地方?都是江南的一些市井文化高度發達的城鎮(有多發達參照《金瓶梅》),也只有這幫人在滿足了基本需求之後,才有餘力追求審美上、文化上、精神上的需求。呵呵。
這個問題要根據清史來回答。但人們嘴裡的清史並非只有一個,有好多個:比如說滿人眼中的清史、辛亥革命那批人的清史、共和國官方的清史……
說穿了,視角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
蘇東坡老先生早就告訴過我們: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通俗一點,就是胡適這句話:「歷史是個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
現在不作價值判斷,僅談論事實。
第一個問題是:剃髮易服,是不是一種心理上讓人難以接受到快要死的政策?
很多人會說「是」,也可以舉出很多例子: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等。尤其是江陰,當時全城百姓無一投降,全城殉難。要是光從這些例子,就會判斷出:剃髮是一種極端的侮辱,寧可死,也不能剃。
這裡我不是說剃髮不是件極大的侮辱,但也不宜過高估計當時人民心中的憤怒。
如果從全國範圍內來看,那就是這張圖:
從這張圖可以看出,全國反抗剃髮最激烈的地區,應該是江蘇南部、現在上海一帶,很多地方其實悄無聲息。要從全國來看,這純粹是個汪洋大海中的孤島。
俗話說:凡事怕挑頭,蘇南、上海一帶都有人挑頭了,南明也還在,那應該遍地烽火,當時的清軍又沒多少人,就算跟了不少漢奸軍隊,漢奸慣常的本事是見風使舵,後來和南明作戰時,一看形勢不妙,戰場反正,再度投明的也很多,為什麼不乘機起事呢?
那隻能說明一點:對剃髮易服這事,當時的人們確實非常痛恨,但還沒到以性命相搏,誓死反抗的地步,或者說,統治者強行改變漢家冠服引發的憤怒,全國各地的人們,感受其實是不一樣的。
如果藉此大罵當時的人們軟骨頭,沒出息,那又過了。
這裡有三個原因:
(1)漢人是不是絕對不能剃髮?
很多人也許會說什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之類的古訓,但這只是儒家的宣傳,實際上做不到。
上張圖,就明白為什麼做不到了:
要真嚴格按照儒家經典來辦,只怕全國人民都是脊椎病患者了。
幸好,古代畫家和小說家們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古代人剃髮的證據:
不過,明朝的漢人,大約十多歲時,就要留長頭髮了,樣子是這樣,但還要時不時理個髮:
所以說,明朝人是有理髮習慣的。所以說,真正的現實生活中,人們是很會變通的,不會硬搬死套儒家經典,從全國層面來看,人們的基本態度,還是基本上把它當做一種生活習慣來看待。
(2)為什麼江南地區會有這麼激烈的反抗?
這個問題說起來相當複雜,江南地區每個激烈抵抗的城市的情況,也很不一樣。但總的來說,應該和當時清軍構成有很大關係。這是要對清軍大加譴責的地方。
與其說是一支軍隊,還不如說是個流寇集團:核心是滿人軍隊,外圍則是投降的漢奸軍隊。
眾所周知,所謂的流寇集團,之所以能不斷壯大,靠的是不斷激勵人心中的陰暗面,將越來越多的人裹挾進來,不管是李自成集團,還是張獻忠集團,或者所謂的清軍,這時的性質全是如此。
人心中的陰暗面是什麼?無非兩樣:錢和漂亮女人。
手裡有刀有槍,又在亂世,憑什麼要講「三大紀律八項主義」?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無論是八旗,還是漢軍,在當時都是沒有軍餉的!而且糧草很可能也要自行籌集。這在後面說圈地時,會再詳細地講。
沒有軍餉,糧草要自行籌集,這意味著在明面上,儘管清軍可能會打著什麼「替天行道」類似的口號,實際運作中,搶劫甚至濫殺無辜,就算不明許,至少清朝高層是默許的。
江南這地方,比較富裕,既有錢,又有漂亮女人,隨著南明福王政權迅速垮台,就像一塊大肥肉,暴露在滿人和那些投附的流寇面前。這就是為什麼江南地區抵抗會這麼激烈的原因。
剃髮令發布後,抵抗最激烈的,就是江陰。從「江陰八十一日」,究竟怎麼出來的,就可見一斑。
江陰這座城市,清軍還未到,原本是已經投降了的。當然,也是暗流涌動,在福王投降消息還未傳來時,當地確實有士紳暗中聚集,準備召集鄉勇勤王。這次聚集,為那麼慘烈的抵抗打下了伏筆。
但是,準備做什麼,並不等於真的要做什麼。謀劃和行動之間,其實還是有鴻溝般差距的。事實上,很快福王投降的消息傳來,這次密謀也就偃旗息鼓了。
最初江陰普通百姓主要的想法是接受清朝的統治。這種心態不難理解,大概因為明朝建國時,江南的主要地區站在張士誠一邊,從明朝建國起,就對江南地區實行懲罰性重稅政策,持續近三百年,江南其實嗟怨不斷,對明朝的印象其實極差。
在「江陰八十一日」事件發生不到二十年前,魏忠賢派人到蘇州逮捕周順昌,蘇州市民群情激憤,奮起反抗,發生暴動。事後官府大範圍搜捕暴動市民,首領顏佩韋等五人為了保護群眾,挺身投案,英勇就義。張溥在崇禎元年(1628年)寫的《五人墓碑記》,就專門記錄這事。
可以說,在福王政權投降後,原本不應該出現像「江陰八十一日」那麼激烈的抵抗。要是能減稅,說不定還會贏得當地百姓的讚揚呢!
但是,在四件事發生後,江陰百姓選擇了用最壯烈的方式進行抵抗,甚至市民面對屠刀時,連個投降者都沒有。
第一件事是縣令林之驥去任,林是個庸官,江陰本地人原本瞧不起他,稱他為「林木瓜」,但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他的存留,卻成為江陰未來命運的象徵。
江陰投降後,有個叫鄭帥的清軍將領不等命令,急急忙忙趕來,先搶劫了一番,江陰百姓驚恐,紛紛爭著入城。幸好這人和林之驥是同鄉,被林勸說後,停止了搶劫行為。
被搶劫的,不是江陰本地人,而是一戶想把家產轉移到江陰的揚州鹽商。這意味著「揚州八日」的消息,很可能已經傳到江陰,否則很難理解為什麼江陰百姓會這麼驚恐,被搶的又不是他們!
事實證明:在處理縣政上,林之驥可能是個庸官,但在政治嗅覺上,他絕對非常靈敏。中國古代,一般來說,就算改朝換代,原有的地方官只要投降,基本上不大會被動,還是官照做。林之驥大概從之前的種種跡象,判斷形勢可能會和以往大不相同,他立即棄官,逃之夭夭。
江南地區,出的朝廷官員不少,因此士紳的政治敏銳度也相當之高,林之驥能判斷出來,很多當地士紳自然也能判斷出來,只不過苦於家人財產都在這個地方,不像林之驥是個外地來的流官,說逃就能逃,大概在這時候隱隱會感到形勢不妙。
接下來就是第二件事了。林之驥這一走,走得實在不是時候。他前腳剛走,後腳就來了個信使。派信使的人名字叫劉光斗,明朝時當御史,這時已經投降了。因為他是常州人,就領受了一個任務:勸說常州各縣投降,江陰當時屬於常州府。
各縣倒也聽話,紛紛表示要投降,江陰偏偏運氣不好,林之驥正好走了,江陰縣就算想投降,也沒代表人物。所以,就沒回應。
對那些正躍躍欲試,想要在江南地區咬一口的清軍們來說,江陰的不回應,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一個借口。
江陰人當時在忙什麼呢?他們在忙著推舉一個願意和清人合作的主事者,或者說「維持會長」。這也不難理解,就算在承平年景,一個縣也不可一日無主,更何況這種關鍵時刻。
推出的這個人名叫莫士英,江陰人。從後來的評價來看,這人品質不是很好,但適合做「維持會長」,而且從他的表現來看,他也有意願做這個「維持會長」,讓自己更進一步。根據記載,他很快和劉光斗勾結上了,將縣裡的印冊交了上去,這是投降的標誌。他也懂得官場之道,拿出倉庫里的財物,送給劉光斗,還說了最諂媚阿諛奉承的話。反正態度和抗日劇里的維持會長差不了多少。
可以想像,這筆錢,劉光斗要是敢全吞,那他膽子也太大了,絕大部分應該悄悄送給了江南清軍的上層人物。但在中國以往的歷史上,這種辦法是有用的。只要一個城市願意服軟,願意交出厚厚一筆類似「贖城費」的財物,一般而言,是可以過關的。
但是,清軍不是一般的豺狼,他們的胃口要大得多。歷史很快證明:莫士英太天真了。這種辦法,是承平年代的辦法,劉光斗根本毫無權力,充其量只是個高級信使而已,有什麼資格和權力來收這筆錢,有什麼能力讓那些已經盯上江陰的豺狼們放下吞噬的心?
於是第三件事來了。就在莫士英覺得應該問題不大時,又來了一個人,他名字叫方亨,河南人,當過進士。花了一大筆錢後,清人同意他來當江陰縣令。而且方亨毫不掩飾,甚至公開宣揚自己花錢的事。
方亨的到來,傳遞了一個信息:清人的胃口極大。「贖城費」之類的東西,他們絕不滿足於現有倉庫里的東西,胃口海到了天上去,根本就準備搜刮一空,不知多少人會因此被拷打、追財,甚至陷於死亡的境地。
這件事,出乎江陰士紳,包括已經決意當「維持會長」的莫士英預料,可以說,當時人們的普遍心態在絕望邊緣徘徊。莫士英的舉動,就很可以表現出這一點:他甚至下了守城,叫大家早日為守城做好準備。儘管到了這種地步,江陰人還沒下定決心,士紳們雖然絕望,卻表示一時難做好準備。
這其實是個借口,要是一時難準備,那為什麼沒多久之後,就突然能準備了呢?說穿了,大家還抱著一線最渺茫的希望。
方亨到任第二天,發生一件事,這亂鬨哄兵荒馬亂的時刻,正好路過了一支福建勤王軍隊,殘軍大概裝載著三船的財物,他們急著想逃回家,就在江陰的長江邊賤賣,東西便宜,沿江的百姓爭著買。結果被方亨知道,他下令把財物「收繳」上來。
這種所謂的「收繳」,毫無疑問,會進方亨個人的腰包。方亨的這個命令,從他個人利益角度,是對的。兵荒馬亂的,這個縣令能當幾天,實在沒書,不抓緊「回本」,豈不是要虧本。
這種行為不符合官場慣例:就算再貪婪的官,剛上任也要作足表面文章。這種表面文章有兩層意義,一層是為自己留個轉圜空間,更重要的是,這段做面子的時間,可以摸清楚一個地方的財力,選好該殺的「豬」,以及判斷出該殺多少。從而達到既能最大程度殺出豬肉來,豬又不死的絕頂境界。
方亨這個舉動,讓江陰士紳們意識到:來的不是一群準備長治久安,甚至改朝換代的軍隊,根本就是一群吃人不吐骨頭的流寇,就算順了他們的意願,只怕也會死不少人。這種判斷,也確實符合當時清軍的實際情況。
那就需要一根導火索。
這就是第四件事:方亨到任前50多天(說法很不一樣,姑且採用這種說法),清廷發布了「剃髮令」,其中原由很多人都知道,不知道的,自己去百度一下。
常州知府宗灝異常積極,專門搞了個順口溜:「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方亨更積極,一收到,立即下令張貼告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來了。
於是,一場極其壯烈的守城戰就拉來了序幕。
因此可以看到:江陰的百姓,絕不是聽了某種理念或觀點,立即奮不顧身,背後有著相當深刻的原因。
這種原因,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用幾句民族大義,就可以說清楚。當時的人們,其實還沒有現在民族國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用現在的話語體系,去套古人的想法,其實是大錯特錯,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為清廷開脫。
要是按這種觀點理解,無非就是清廷頒布了個命令,激起民憤,有地方不服從,於是朝廷派軍隊鎮壓,全城被屠。
如果這樣,怎麼解釋在嘉定,清兵見到漢人就喊「蠻子獻寶」?怎麼解釋大批婦女被姦淫至死?
如果這樣,豈不是等於說當時的清廷頒布剃髮令,只是一個立足於某種巨大陰謀的政令?事實上,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當時的清廷並不能真正算一個朝廷,它只是橫行於當時中國的流寇集團之一,壓根和哪怕最差的政府都劃不上等號。
只不過,它的異族性質很容易掩蓋它的實質。
同時這也是對那些抗爭的義士們智商的侮辱,從前後表現來看,他們難道是那種一聽說某種口號,就熱血上頭的憤青或白左?他們擁有極高的智商,極佳的判斷力,極其理性。
那種簡單化的觀點,其實想要表達的,無非就是:「敢抗爭的漢人全死了,我們都是那些不敢抗爭的漢人的後代」。接下來要怎麼樣?該血換種唄!
還要再說一下,這種觀點為什麼會盛行?那是因為在甲午戰爭後,日本想要侵略中國,又害怕中國人的反抗,故意製造出這種叫人絕望的觀點。
一句話,就是你不行,你不行,你的祖宗也不行,那怎麼辦?乾脆忘了一切,從頭全盤跟日本人學唄!
(3)江南抗爭的意義
首先說一下江陰抵抗的結果:
這次守城戰規模極大,別的不說,光攻城的還有後來晉封為親王的博洛(清端重親王)和尼堪(清敬謹親王)、恭順王孔有德;清動用兵力二十四萬,攜帶二百多門大炮圍城,死者六萬七千餘人,巷戰死者又七千,一共損失的士兵有七萬五千餘人。為圍攻江陰這個原本沒有一個士兵的縣城,清軍損失的兵力,比擊敗李自成部的損失還要大。
江南地區的抗爭,產生了兩個後果:第一,清廷意識到,如果繼續保持一個流寇集團的面貌,只怕今後會處處碰壁,甚至會面臨失敗的危險。
事實上,我們可以發現,在江南抗爭以後,清廷和那些流寇集團們都意識到:這種劫掠不但不可能得利,甚至會損傷自己的利益。事實上,這種莫名其妙的屠城,肆無忌憚的掠奪,從那以後,就不再有了。屠城的事件,仍在發生,但那往往針對抵抗極其激烈的城市。
至少,不敢再敲骨吸髓地準備洗劫一空了。
至於南明方面,有兩大好處,一大好處是藉此有了喘息機會,沒有江南的抗爭,南明很難再活四十年;另一大好處是藉此宣揚江陰老百姓如何思念明朝,意思是其它城市也要效仿。
後一種宣揚其實很搞笑,要是當時的明朝那麼好,怎麼中原處處流寇?怎麼崇禎弔死景山?怎麼在揚州之戰後,福王政權坐擁大軍,卻不戰而降?為什麼江南地區最初是準備投降的?
清朝固然是流寇集團,但南明也是貪官污吏集團。
絕對不是一個極其殘暴和貪婪,另一個就立馬變成神聖無比。兩家當時都不是好鳥,只不過其中一隻鳥實在殘暴和貪婪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
為什麼滿清剃髮易服和圈地,引起那麼多的民怨,最後卻還能有280年的國祚?那是因為清廷見勢不妙,迅速改變,之後勉強達到了一個正常政府的標準。
而南明卻在內訌,亂七八糟,白白丟掉了身為漢族的優勢。
有個證據可以證明:杭州、寧波等地,其實也相當富裕,清軍就沒有採取類似的屠城政策,後來也就是拿一筆類似「贖城費」,之後也就限於派官收租稅賦。
中國的老百姓向來理性,絕不是白左或憤青,更不可能因一句口號就拋頭顱、灑熱血。要想贏得老百姓支持,那就要拿出實實在在的東西,讓百姓信服。虛頭巴腦的東西、口號還是少搞搞,沒有用處的!
封建王朝的基本盤是士族(上層官僚)和鄉賢(基層官僚),把這兩個群體討好了,別說滿族,阿拉伯人從中亞進來了那也是拱手相迎、歌功頌德、百年王朝。拒絕剃髮易服?能幫鄉賢們收多點農民的地租嗎?能保住士族們的烏紗帽嗎?鳥它作甚!
收稅的官差老爺,收租的地主老爺都是同一批人,他們上面的上官和皇帝是誰知道了又有什麼用?
滿清的武力肯定比少林和尚蘇北地主強,是吧?
奸人妻女肯定比剃髮易服拉仇恨,是吧?既然奸人妻女的高僧鄉賢都能續到解放才被萬惡的TG消滅,那滿清憑什麼不能續到1911?
其實吧,要不是慈禧死得早王爺操作騷硬把歷史車輪往溝里扳,滿清苟到TG出山才跪是正常。————————高票答案說左派無視群眾主觀能動性,這就有意思了。主觀能動性不拿來懟不稼不獵的鄉賢老爺,不拿來懟吃民糧穿民衣還借民頭領功的軍匪,倒跑去懟卵用不頂的髮型和自己八輩子穿不上的「服飾之美謂之華」?那不叫能動性,叫神經病。封建社會有纏足惡習,這樣近千年來殘害自己無辜的女兒。好像也沒幾人站出來反對啊?
都說虎毒不食子,纏足使人致殘,腳變成畸形。這都能接受,還有大文豪賦詩詞讚頌。
那麼又有幾個人會用腦袋維護一個髮型呢?
那些飽讀聖賢書的封建士大夫,在滿清時代不是頂著大辮子考科舉,謀個紅頂子嗎。一般百姓會比他們更有民族情緒嗎?
所以我覺得剃髮易服可能會局部地區,少部分人鬧一下子,大多數人根本不在乎。更別說什麼「把自己開到全國人民對立面」了。
你看現在,學校不準長毛打扮。他們有什麼權力?不就是開除?離砍頭遠著呢。這都沒幾個人反抗,來個總罷課什麼的。遇到砍頭就更不會有什麼反抗了。
老百姓聽說要剃髮易服了,驚恐起來,「祖宗的規矩,怎麼能變?」
然後抬頭一看,孔家剃頭比誰都積極,那些天生就是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剃頭比誰都積極,那些高貴血統的人剃頭比誰都積極,
咱還以為他們要滿門上吊自殺殉道呢,結果哭哭啼啼,把頭髮剃了。
其實就是樹立典型的問題,人們發現最不該剃頭的剃頭了,那我剃頭又有什麼關係?論罪也輪不到我,心理也就安慰了,反正實際上,所謂傳統,也就是上流人士玩的東西。
現在依然也有很多人扛著「傳統」的大旗對他人的生活指指點點,令人厭煩,擱在100年前,違反傳統是要關在籠子里丟到水裡淹死的。如今的這幫人,要是真的讓他們「傳統」了,我們可就要掛路燈了。
放到現在也一樣,長官貪污,下級憑什麼要清廉?
========================================
所以我發現漢族其實沒有那麼偉大,漢族的缺點其實很嚴重,漢族本來很早以前是能動手絕不逼/逼的民族,儒家那麼一搞,非要講一大堆廢話才準備動手,挺煩的。
古往今來老百姓最關注的重來不是剃不剃頭髮、穿什麼樣式的衣服、漢人統治還是其他名族統治,老百姓最關心的只有吃飽穿暖,所以只要吃飽穿暖,剃不剃頭髮有什麼區別。
第一,大清的江山從來都是不穩的。大清年間多次爆發反對清朝的起義,從康熙的三藩之亂,到乾隆的白蓮教大起義,再到光緒年間的八卦教起義,都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日本在甲午戰爭登錄山東之後,也是以反清復明的口號籠絡當地百姓。甚至孫文在大清滅亡之後率領民國高官祭拜明孝陵...別忘了同盟會的口號可是「驅除韃虜,光復中華」的說。
第二,殺字破萬法。你不是不服嘛殺到你服不就行了?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包括後來豪格等人在四川大殺特殺,搞得後來必須湖廣填四川。自古以來皇位來的不正的,一般都是用殺來解決。遠的比如說武則天,近的有朱棣,張獻忠,乃至民國的蔣該死,殺人能起到最大的威懾。
第三,籠絡漢族士族和地主階級,清朝做得很好啊。大清開科舉,尊儒道。順治二年,就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順治十四年又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八股取士,漢族文人自然也就服了。地主也是收買,大清入關之後凡是投降易發的還是重重有賞。舉例,施琅投降大清,攻入台灣之後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在台灣奪占田產。收入施琅名下的幾乎佔據南台灣已開墾土地的一半之多,名為「施侯租田園」,一直延續到台灣日據時期。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
所以大清能坐這個不穩江山也不是吹的,要不是洋人從海上來了大清說不定還能再續個100年的說
這事要從古代中國政府的性質說起。
古中國的「朝廷」,和現代政府是完全不一樣的。
現代政府大多是基於《社會契約論》構架的;換句話說,是通過和人民簽訂一紙契約(憲法),從而得到了人民的合法授權,這才得以實施統治的。
說白了,現代政府相當於一家國民共同持股的保安公司——職責從抵抗外辱、維持治安,到發展科技引導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從而保障人民生活安定幸福等等,全在契約範圍之內。
亦因此,現代政府是不敢站在人民對立面的——起碼是名義上絕不可站在人民對立面。
習慣了這個之後,再看古代「朝廷」的所作所為,自然就覺得不可理解了。
但是,古代「朝廷」的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它就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和鑫胖政權並無本質區別。
這方面推薦吳思先生的《血酬》一書,就不深入探討了。
總而言之,既然古代朝廷本就是一家一姓之天下,它當然本就站在全國人民的對立面。所謂「債多了不愁,蚤子多了不咬」,再多幾點「對立」不也還是對立嗎?!
(當然,唐宋還是有一段時期是有「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之實的;然而,請注意,合作對象是「士大夫」,共治目標是「天下」;而且這個「共治」並無保障,是隨時可以收回的:北溟客:宋朝是因為經濟過度發達而間接導致滅亡的嗎?)
那麼,這種「對立」態勢下,古中國歷代朝廷是如何坐穩江山的呢?
三板斧:
1、限民、固民、愚民以弱民
2、「利出一孔」思想配合郡縣制打造固若金湯的統治機器
3、以「科舉」統一思想、限制學術文化發展方向;同時作為「進身之階」,給底層聰明人希望
這裡只深入談談第一點。
「固民」「限民」就是通過各種制度(比如保甲連坐之類),使得底層民眾不得遷徙,只能生在哪、死在哪,(除了個別有本事走科舉道路的)寸步難離故土。
(明朝甚至連職業都是「祖傳」的:兵戶的兒子就必須當兵打仗,匠戶的兒子就只能跟著父親打鐵/造紙/做木工……而且,到了後期,因為被盤剝的太厲害,逃戶現象嚴重,這些「特殊戶」甚至連科舉的權利都被剝奪了。這方面馬親王的這篇文章有非常精彩的論述:怎樣讓大明變得透明:第二章 朱元璋的理想)。
如此一來,每一戶子民都只能老老實實一輩一輩呆在同一個劃給他的框框里;再配合「愚民」宣傳,使他們不會生出任何「非分之想」(注意:過去的「非分之想」可是非常寬泛的,比如「種地不能發財我跑城裡碰碰運氣」,這種想法就是最為典型最為嚴重的「非分之想」之一:所謂「商人重利輕別離」,是令人不齒的)。
一旦每個人的位置都被固定了,而且隨時核查懲辦,那麼再想「嘯聚」起來造反作亂,就完全不可能了——打個比方的話,就是皇帝為首的統治者想辦法挑斷了民眾手筋腳筋,使得他們動彈不得,他們自然就可以為所欲為了(亦因此,當舊統治者糜爛虛弱之後,哪怕只是面對總人口不過幾百萬的「一小撮」入侵者,數億的中華民眾也只能任由作踐。因為他們早就被舊統治者抽了筋,癱軟在地動彈不得)。
亦因此,歷朝歷代,只要還能保障底層一個個『個體』仍然被綁死在固定位置,那麼無論是拿民眾當「兩腳羊」殺了吃肉,還是剃他們的頭髮剪他們的辮子,都是威脅不了統治安全的。
反之,一旦固定他們的「格子」鬆了、散了,流民四起嘯聚山林,「社稷」就岌岌可危了。
有人可能覺得奇怪:這固民政策這麼清楚嚴厲,怎麼可能讓人「散」了呢?
很簡單,人有貪慾——我說的是豪強地主、官僚藩王。
人是被固定了;但他們有地啊,地里能種莊稼啊,種了莊稼年年都有產出啊。
為了「固民」,對商人深惡痛絕的體制里,土地是財富的唯一來源。
要想富,就得弄到地;有了地,就能把過去的自耕農變成佃農甚至佃奴——然後,一年年的,自然就有大量財富入賬。
沒有半個省的土地產出,怎麼撐得起紅樓夢「榮寧兩府」的排場?更不要說皇家氣派了。
你說禁絕土地交易?
人能不死嗎?萬一哪家絕戶了呢?萬一哪家遭災全家「橫死」了呢?他的地成了「無主」地,是荒著好呢,還是給下家好?
這地區我是老大,誰敢和我爭當這個下家?
你說這家死絕是我做的手腳,你有證據嗎?亂說話是要下大獄的!監獄條件不太好,死亡率可有點高……
你看,沒有貿易,就產生掠奪。還是承認富戶的購買權比較安全吧?
總之,你看,隨便任何人掌握了壓倒性的武力,給百姓分一塊地,然後把他往這塊地上一綁,只要別沒事瞎折騰逼的大部分人活不下去,「太平盛世」就開始了。
「太平盛世」里,有人勤勞致富,可也有人巧取豪奪……藉助於皇權,豪強權貴手裡的土地越來越多,同時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底層民眾失去家產、淪為佃農;甚至連佃農都當不久,逐漸又失去了人身自由賣身為奴;甚至連賣身為奴的「好事」都攤不上,變成逃荒要飯隨時可能「路倒」的「流民」……
就這樣,「流民」大軍越來越多,乞求變成了偷盜,偷盜變成了搶劫,搶劫又變成了起義……此所謂官逼民反。
然後,既然本就是地方大佬們自己做下的孽,當然只能藏著掖著,直到全國上下無一處無「匪情」——然後大家一起傻眼:吃到嘴的東西讓吐出來,那是絕無可能;可不吐出來,老百姓就只能上梁山啊?
地方官說,管他。剿匪是朝廷的事。上頭要剿匪得找我打聽情況;山大王那頭嘛,剿匪風聲緊了我還給他透過信保過他命呢。這叫「兩頭落好」……
就這樣,靜悄悄的,亂世來臨了。
古代中國平民,唯一的政治需要就是一個堅固的籠子,讓統治者把自己關起來。
誰拿來了這個籠子,誰就得天下;誰破壞了這個籠子,誰就敗亡。
至於所謂的「民心」「民意」,其實背後黑暗的另一面正是「貪婪的統治階層(官僚/豪強)聚斂過度,破壞了固民/限民的『籠子』,使得太多太多被掠奪了土地、又找不到佃租機會的農民成為『流民』」——不是「民心向背」,而是貪婪使得他們自己打破了開國皇帝打造的、禁錮平民的籠子。
當然,直接說「牢籠」太難聽,不如說「民心」——反正,大多情況下兩個總是一起出現的,用不著刻意區分,對吧。
歷史經驗證明,從「新朝建立設下牢不可破的籠子」開始,到「貪婪驅使下的統治階層自己打破籠子、導致統治秩序崩潰瓦解」為止,一般來說不會超過三百年。(想起「一亂一治」了嗎?)
另一個黑暗的事實:籠子越結實,「管」籠子的權貴階層就越是無法壓抑自己的慾望,就越是想折騰折騰關在籠子里的百姓。
所以,更牢固的籠子總是製造出更強烈的、打破籠子的需求——無論被統治者還是統治者,都是如此——所以,更牢固的籠子並不會延長籠子的壽命。
明白了這點,你就知道「為何易服圈地不傷國本」了:很簡單,只要百姓還在籠子里,怎麼折騰他們都無所謂;而「剃髮易服」這個舉動本身,還可以讓他們清醒清醒,認識到「這個天下誰說了算」,從而知道戒懼,再也不敢和前朝餘孽通氣。
PS:當然,這裡我省略了很多東西,比如「豪強官僚」階層是如何與侵略者沆瀣一氣的。
這是因為,這類問題其它答案已經論述的比較充分了,沒有必要多講。並且,我並不認為那些是問題根源——歷史證明,幾乎就在李自成進北京的一個瞬間,他們就完成了「農民起義軍」到「封建皇朝統治者」的轉變;軍紀敗壞之速之烈,令人瞠目結舌。
這就使得,李自成只來及「用土地把農民誘惑過來」,尚未有機會去「搭建自己的固民之籠」,就變得像老統治者一樣了——洪秀全也是一樣。
城頭變幻大王旗,能頭腦清醒的堅持到做出自己籠子的,得享天下;一旦皇朝建立,其它種種劣行,都只算「小節」。這就是中國歷史的黑暗現實。
是什麼給你剃髮易服與圈地就是站在人民對立面的錯覺呢?或者說你認為在當時誰能代表人民呢?當時的「人民」是什麼呢?是儒家士族,是地主豪強。這倆穩了一切都穩了。剃髮易服是前萌進士孫之獬提出的,大肆圈地符合地主利益。農民在戰亂導致的人口減少與地瓜傳入的情況下保證了自己不會餓死,那麼自然也不會反抗。這那對立了?
老套路,讓我來「引經據典」。
《冰與火之歌》 第五卷:魔龍的狂舞小惡魔和大熊在前去投奔龍母的路上,被奴隸販子俘獲並賣給了淵凱貴族—有著重口味收藏愛好的亞贊。侏儒用毒舌表達不滿,騎士拿身體進行抵抗,然並卵……以下是西境守護之子、凱岩城的提利昂·蘭尼斯特作為一名奴隸的內心獨白。驕傲的人總愛聲稱寧死不為奴,但驕傲是多麼廉價,在冰冷的鐵劍面前,保持驕傲的人跟龍牙一樣稀少,否則世上不會到處都有奴隸了。
這世上沒有一個不自願的奴隸。在死亡和枷鎖之間,選擇很明顯。一開始他的毒舌為他帶來背上幾道傷口,但他很快學會了取悅保姆和高貴的亞贊。喬拉·莫爾蒙堅持得更久、抵抗得更激烈,不過天長日久之下,他總有一天也會屈服。剃髮留辮、圈地,這些措施當然不是用來討好人民的善政。有壓迫就有反抗,有反抗就有新一輪更大的壓迫。反抗缺乏強有力的組織,最終只能強咽苦果,變成大清的順民。
喬弗里大帝曾說,寧叫他們怕你,也不要他們愛你。
色後,自以為是長了乳房的泰溫公爵,也曾說,讓臣民保持忠誠的唯一辦法就是確保他們害怕你更勝敵人。統治者的思路一以貫之,這對母子絕對是親生的……不管什麼時代,真正危險的都是別人玩權力的遊戲時你做老百姓。
喬大帝萬年!因為清朝基本解決了明末農民的土地問題。
整個明末雖然「資本主義萌芽」,但是皇帝(政府)手上的幾乎沒錢,土地和財富大量集中在地主手上,普通農民大量淪為佃戶,「有田者十一,為人佃作者十九」這些地主的政治代表就是東林黨。
明末的徭役賦稅不下千種,而且大頭是「丁」銀,所謂「丁」,指十六至六十歲的合齡男丁。即無論田地多少,都按人頭徵稅。而明末大部分土地在大地主和朱姓分封王手裡,他們稅負極少,而貧苦無田的農民不但要給地主打工,而且稅負極重。
在這個背景下,可以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闖王能僅憑一句「闖王來了不納糧」就能橫掃幾省,動搖明朝國本。且闖王發家於陝西,離東林黨大本營江浙很遠。東林黨大地主階層懶得管,皇帝又沒實力去管。所以闖王可以一直打到北京。
而清朝入關後,土地政策直接延續並進一步發展了張居正的方法,攤丁入畝,即把原來大部分按人頭收稅的體制,改為按土地收稅。並在定下了「永不加賦」的政策,一直貫徹到清末。(清末增加的稅種「厘金」,這是商業稅而不是農業稅。)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一是大大提高了底層農民生活水平,農民如是無田少田,就可以不必承擔各類各捐雜稅。
二是大大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收入,提高國家資源配置效率。
所以說,推翻清朝未必是不可能,但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在農民那簡直是找死。
中國歷史是文人寫的,對文人很差的政府或者皇帝往往評價很低,元清都是如此。反之像明朝這種爛透了的朝代,因為對讀書人不錯,所以很多評價倒好起來。但是真正推動歷史的是人民群眾,在封建時代誰能更好地解決土地問題,誰就能理所當然的坐穩江山。
因為趙老爺們剃個頭換件衣服就該幹啥幹啥了呀,泥腿子只能在東南海島或西南邊陲等死。??(?=???=???)??
滿清當時面對的無非三大集團。
1、皇權集團:已經完蛋操。
2、精英集團:地主及作為地主兒子 / 皇帝僱員的士大夫官僚 / 「民族脊樑,民族良心」。
這些是什麼人?是精英,利弊算的分釐清。朱家老兒亡了?沒關係,換愛新覺羅家。哪個皇帝老兒不是依賴我等統治?不是反過來給我等打工?說不定新主的俸祿更肥。
3、屁民集團:全國人口多數。如果當時的屁民過的好,因而具有很高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那麼這麼干確實是把屁民拉到自己的對立面。但如果當時屁民過的好,就沒有大順的勝利,八旗的成功。
國民中的精英以投靠皇權為榮,屁民怎麼可能過的好。
過不好的屁民怎麼可能在乎皇帝是誰。
隨便你,無所謂。人民對立面的東西太多了,清不算什麼
各路闖軍,官軍,哪個過境不是走一路劫一路,能閉寨送錢求收刀過境就不錯了。
唯一拿刀還算友好點的隊伍就是本地鄉勇了,然而這些人哪個不是靠著地主們壓榨佃農養起來的?
反抗?誰來反抗?怎麼反抗?拿什麼反抗?
明庭想反抗,無餉無糧,要麼募不起兵,要麼欠餉指揮不動,次次兵力劣勢,太監守城
闖軍想反抗,都是餓肚子的泥腿子,走一路劫一路,別說什麼像樣的行政機構了,連騎兵都稀缺,大把士兵輸出靠吼,碰到成規模的騎兵只有潰散。
貪墨壓榨大量社會資源的地主文官集團想反抗,但終究只是一群技能點全學了投機鑽營坑蒙拐騙的蛆蟲,太監守城的絕境下還要想著占皇帝便宜,不肯出銀子,最後被烤掠。智商也就夠辦點看寨護院的團練鄉勇,上有闖軍入侵,下有泥腿子聒噪,拿什麼反抗?
農民?老子養你們這麼多飯桶,受你們所有人壓榨搶劫,肚裡一顆糧食都沒有,你們這些沒良心的東西還指望我們拿著鋤頭組成百萬大軍對抗外族入侵?我們吃什麼?妻小你養活?我們拿傢伙出門時會不會被地主老爺的鄉勇打回去?不就是剃個頭嗎,比剃頭還難受的事我們經得多了,老子就是剃了怎麼樣?貴蝗們的誇獎能穿越時空變現成一頓飽飯不?
社稷倒懸的時候,無一不是內耗到整個社會都奄奄一息,這個時候人性之惡不受壓制的噴薄而出,鋪天蓋地。佃農餓死賣兒鬻女,被刮搜走的錢糧卻腐壞或者被焚毀。如果一定要強調民族對立,結論就是無力反抗。因為歷史並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是「得天下者得民心」,先強娶回家再慢慢培養感情嘛。
異族入主中原,沒有一個靠的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而是屠刀開路,等殺的四海皆戰戰時放下刀,擦乾淨血,再目露微笑給點甜頭,減點稅給點田,嗨,什麼對立面早忘了。當時的絕大部分老百姓沒有國家概念,大明大清誰統治不是統治,相反大清剛開始還稍微不那麼爛一點。
儘管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老百姓是改變歷史的決定力量,但是在屠刀和甜棗面前也只是麵糰而已,殺人如麻的八旗軍一點也不怕什麼對立面。何況現在的對立面說不定過若干年就會變成精神支柱呢。君不見,200年後那些哭著不讓割辮子的,和清初哭著不願意剃髮易服的,都是我大漢子民,怎麼對立面變得這麼快呢?人都是有慣性的,被統治N年就習以為常了。
對於清初的統治者而言,確實也需要得民心,但是這個民心並不只是蟻民的心,而是讀書人和士紳階層的心。即便對這些掌握話語權的人,清朝統治者也不怕什麼對立面,文字獄加安撫才是正道。讀歷史的兩大感慨:1、人民沒有那麼剛烈,誰上台都行。2、國家機器沒有那麼強大,拿棒子的光腳的農民都能推翻。
「全國人民的對立面」有點扯大發了!首先脫離實際的論述就是放p!那時的「人民」文盲率98%,明末土地兼并嚴重,大部分的農民都把土地賤賣給和官紳,一個主體沒有文化沒有土地飯都吃不飽的「人民」!!你號召人家因為頭型拿起鋤頭去跟八旗的狼牙棒送人頭,你是不是在耍流氓!八旗讓你剃頭,但八旗稅低啊!八旗讓你易服,八旗給你土地啊!江南所謂「知識分子」臭不要臉的給人灌輸「亡國亡天下」的邏輯讓老百姓跟八旗打,你們不看看自己的錢都是怎麼來的?!還不是盤剝失去土地的農民積累來的,到頭來還好意思以「亡國亡天下」為幌子號召農民去給你們這些兼并了人家土地的地主賣命!有個人回答說什麼是因為地主階級跟八旗里外勾結!不要臉了簡直,比特么八旗還壞!如果你中原遍地自耕農,八旗拿什麼跟地主勾結?地主若不跟八旗勾結,自己就得被渴望土地的農民拿鋤頭給刨了!tg「打土豪分田地」圈粉的例子還看不懂么?動不動把亡國亡天下的鍋甩給一群沒有文化,肚子填不飽的人民,「你們為什麼不拿起鋤頭跟八旗拚命!」,mlgb的,他們就算拿起鋤頭拚命也得先跟兼并他們土地的人拚命!
首先還請題主明白高中歷史必修二提到的一個知識點:宋代不抑兼并,由此地主土地所有制就成了中國社會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這也就意味著最廣大的人民是租佃甚至僱傭為生的貧農(再補充一個高中課本知識點,僱農直到清朝中期才徹底取得平民地位),不是被《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判定為中農的自耕農。因此:1.廣大人民是穿破爛的,易服剃髮只是一個沒什麼大不了、不沾什麼邊的習慣問題;在另一個回答的評論區看到有朋友舉江陰的例子反駁這一點。那好,比如我是某小房地產公司一個分部的出納。本來我們公司對衣服沒要求,現在被大公司收購以後必須要穿正裝了。我煩不煩?煩。但如果沒有幾個老中層(比如市場部經理閻應元、財務部經理陳明遇)帶頭串聯起來穿便裝抵制的話,我願意冒著被開除的風險一個人搞事嗎?2.廣大人民是沒有土地的,圈地也就得罪得罪中農。至於地主?對不起,旗人老爺們打仗之餘更願意靠朝廷恩養,懶得自己經營,照樣雇原來的民人地主們做村長。而且旗人老爺名下的土地有稅收減免,正好讓東家和夥計們沾點小便宜;3.沒有必要把蘇聯愚蠢的民族識別和西歐愚蠢的民族主義用在中國古代,這兩樣想法在當時是不存在的。中國古代的民族更多是一個文化概念,不是現在這樣成了政治概念。
當然有民眾的反抗。
當然不光是剃髮易服圈地,多爾袞頒布圈地令、剃髮令、投充法、逃人法、禁關令以及屠城,被一些學者稱為清初六大弊政。
《中國歷代戰爭年表》--清:1644年-1911年_歷史上的今天
清順治元年
滿家洞農民起義
青州趙應元起義
高密張輿起義
青州秦尚行、葛東方起義
山東榆園農民軍起義
九山王俊起義
內黃王鼎鉉起義
大名蘇自興起義
清順治二年
徐州任應乾起義
朔州教民起義
太湖漁民起義
崑山士民抗清起義
蘄黃四十八砦農民起義
清順治三年
徐州吳任之起義
泖湖錢應魁起義
池州農民起義
高苑謝遷起義
興國柯抱衝起義
清順治四年
兗州農民起義
淮安鹽民起義
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雖然有這麼多起義,但是滿清政權本來就漢化程度很高,入關後下層也快速漢化,而且還善於利用明朝的降官降將,用他們進攻敵對勢力。並且吸取經驗,對自身錯誤的政策也有一定的改正。
清並不是象元那樣,拒絕漢化,選擇了吸引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治理策略,同時也吸取了明朝後期的教訓,在政權穩定一些的時候,改革了明朝的一些弊政,自然能統治很長時間。
比如說圈地,到了順治四年大規模的圈地就沒了,只有零星的圈地。
康熙八年宣布停止圈地,康熙二十四年再次下令停止圈地,圈地正式告終。
屠城隨著戰爭的結束自然也沒了,圈地、投充、逃人這三個最嚴重的弊政後來也取消了。
只剩下剃髮易服和禁關,
換個頭髮服飾,這個影響不算太大,更何況在執行上,開始是比較殘酷強硬的,留髮不留頭,後來就比較寬鬆,康熙年間還有大量沒有剃髮易服的普通民眾。
禁關這個事,康熙雍正年間放鬆了,乾隆年間收緊,嘉慶之後又無力管理而放鬆
第一,這是漢人降臣自己說的,不是清朝統治者自己提出的。
第二,在剃髮易服前期,的確遭受到了相當強烈的反抗,這是清政府始料未及的,但是清政府也不是傻子,拼著江山坐不穩就為了一個髮型?所以至少在江南等地區,剃髮易服令就已經事實上停止。只有官員才需要剃髮易服,並且說實話,普通人剃髮還簡單,易服是根本沒錢換。之後剃髮易服就成了一種上層的象徵,自然而然有的是人跟著學,慢慢就全變了。真正嚴格的,就是直隸附近。
第三,我看樓上很多人說殺光了敢於反抗的漢人或者讓漢人沒了自尊心,殺了不少漢人我承認,問題是還有的是反抗的人,抗清志士有的是,反過來說,剃髮易服的命令帶來的死亡也無法比過清朝入主中原統一全國的死亡,如果說這些人是最後的硬骨頭,那麼清末的反清人士又是哪蹦出來的天降正義?
第四,看著一堆人表示,剃髮易服殺光了敢反抗的人,又用嚴刑峻法(清朝的一系列暴政)震懾了所有人,呵呵,說的好像是只要嚴刑峻法就能保江山二百年無虞一樣。拉倒吧,清朝入主中原,就輕徭薄賦,改革弊政,協調民族關係,這個看不見?沒有這些德政,哪裡有人心讓多爾袞剃髮易服的浪?
第五,什麼剃髮易服嚴刑峻法之類的,都是管一時管不了一世,因為真正造反的,是百姓活不下去,可能第一槍不需要一個吃不飽的人發起,但是影從的,一定是吃不飽的百姓。對於百姓來說,吃飽穿暖就成了最大目標。如果誰真的喜歡漢人王朝,表示無論如何就是他,那就吃五年觀音土之後還能山呼萬歲算你牛筆;如果誰感覺某個少數民族王朝真厲害,表示無論如何就是他,同樣去做。
幾乎任何一個王朝開始之時都會出台大規模政策來休養生息,而晚年則又是苛捐雜稅。所以,決定這個王朝活多久的,就在於他能讓老百姓吃飽多久以及能讓老百姓挨餓多久。除此之外,都是身外之物,都是浮雲。
有很多答主跑題了。首先點題,這個問題有兩種意思::
問一:為什麼滿清站在全國人民的對立面上還能夠打下江山?答:是什麼讓題主產生了歷史就是人民投票,輸贏看哪邊得票多的錯覺?清朝站在人民對立面上,難道橫掃亞歐的蒙古就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固然歷史長河浩浩蕩蕩,順昌逆亡,但從清軍入關到統一天下幾十年的時間在封建時代充其量只是條短河罷了。人民群眾決定論在短時段歷史中的可靠性是值得商榷的。
不過從標題的字面意思看,題主想問的應該是下面意思
問二:為什麼滿清站到全國人民的對立面上還能穩定統治達二百年?答:因為清朝還到不了「全國人民群眾的對立面」的標準。
先來個情景扮演,大家想像一下自己是「最廣大人民」——一個勉力為生的封建時代的佃農,請閉著眼思考,作為一個終日勞苦仍然處於貧困邊緣的小農,自己最大的需求是什麼,害怕失去的是什麼。然後睜開眼,現在告訴你,皇帝下令剃髮了…………請問,這傷害到你的根本利益了嗎?剃髮當然是倒行逆施,但這是種很曖昧的反動,因為剃髮的傷害是精神層面,而這恰恰是廣大農民最不重視的。正因為如此,歷史上抵抗剃髮令最激烈的是江南地區,因為這一帶經濟文化最發達,有足夠數量受過文化教育的市民和不再只為下頓飯操心的農民,而對於其他地區的大多數農民來講,頭髮是啥,能當飯吃嗎?聽說皇帝要把咱們縣前朝王爺的地分出去,哎呀呀這好事能不能輪到我頭上……
比起剃髮令,圈定才是真正損害人民根本利益的,然而圈地影響地域有限,主要集中在直隸一帶,與全國90%以上的人民無關,因而也稱不上「全國人民的對立面",假如清朝把圈地推廣到全國,清朝國祚絕對撐不了這麼久。
當然,人民群眾也至少分兩類,還有一類是覺醒了天下意識,為擔負民族興亡。也是反抗清朝的主力軍,其失敗簡而言之是明清易代之際抵擋不住內外反動派聯合絞殺,清朝建立之後面對登峰造極的封建統治無力回天。他們雖然是是人民群眾的先進分子,但不是人民群眾的多數派,大多數人民群眾在土地矛盾因亂世而緩解之後,照舊過上了隨遇而安的日子,以當時最廣大人民群眾要求之低,」全國人民的對立面「的標準沒那麼容易達成。
因為滿清自帶漢化程度較高的基本盤,對漢族地主的依仗遠遠小於五胡和蒙古。
所以大清不但能活200年,如果不是鴉片戰爭和之後的一系列破事,按中國古代史的流程,沒準大清能續到300年。首先,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偽話題。
第一:誰說剃髮易服,就是站在全國人民的對立面?
移風易俗,哪一個朝代都是有的,憑什麼說,剃髮易服就一定是錯的?那麼我們反過來問,在新中國建國以後,剪掉辮子,是不是站在人民的對立面呢?如果已古人的心態,來評說現代,新中國的每一個人,都是對不起祖宗的。
身體髮膚,授之父母,豈能隨意剪之?
新中國之後,我們都穿上了西裝,是否是對人民的背叛?
所以,話題的第一句,就是一個偽話題,是帶有某種意識形態下的產物。
近年來「大漢族主義」盛行,自然有一些人,把「剃髮易服」這件事,打成了絕對的錯誤。
這些人有挑撥離間,離間民族矛盾的嫌疑。
第二,誰說清政府腐敗無能了?
如果單純的,不看近代史,而是已中國古代史觀去看清朝的話,清朝政府幾百年做的都不錯。大多數事情都是按照中國傳統朝代來的,並沒有什麼改變。清朝,是繼承了明朝的衣缽的,並且很多方面都比明朝做的更出色。
在歷史上,滿清能取得政權,也是人民的選擇。
明朝後期,無論官場,還是軍隊,還是文化界,都腐敗的一塌糊塗,老百姓正是對明朝徹底失望了,才選擇滿清的。
第三,圈地,對人民有壞處麽?
滿清的確搞過圈地運動,但你在問問,圈了誰的地,最後的結果又是什麼?明朝到了中後期,普通的老百姓,還有自己的土地么?滿清從毫民,世家的手裡,把土地圈過來,對人民有壞處?
反而,滿清通過對土地更加合理的分配,極大的穩固了政權呢。
滿清搞的圈地運動,本質上和《打土豪,分田地》沒什麼區別,說不定滿清不搞圈地運動,還坐不穩江山呢。
總之,現在一說起滿清,很多人就覺什麼都是壞的,屬於典型的大漢族主義作祟,不僅不顧事實,也沒有認真的進行思考。
滿清能取得政權,是人民的選擇,滿清後來丟了政權,也是人民的選擇。
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如果在崇禎朝為官,不見得就主動投奔後金去了
但到了清末,他們都是大清忠臣
所以歷朝歷代除了元,基本能挺過一代人的都比較長命
全國人民的對立面不是滿清
全國人民的對立面是士紳官僚集團
在唯一能制衡的以東廠為首的監察體系崩潰後
士紳官僚集團q全面把持朝政
一面侵吞國帑一面加緊對百姓敲骨吸髓
這才有了李自成之流的農民起義
甚至最後皇帝拉下老臉跟這幫子人借錢充實國庫 以解燃眉之急時
這些人借都不借
結果李自成一頓刑罰折磨後 交出的白銀維持國家數年開銷綽綽有餘
滿清入關是在李自成破北京後才入的關
打的旗號也是類似於勤王清君側一類的口號
實際上最初女真人不過是臣服與明 受明俸祿的僱傭軍
在長白山一帶的滿洲衛所即使當時女真人部隊的駐紮地
後來女真不斷做大不滿足與臣服明 是後話
但是入關後滿清一直以此來作為繼承明朝最正統自居
同時對明遺留下來的士紳集團從沒手軟過
你說百姓會把滿清看作對立面嗎
因為根本沒有穩坐啊,
南明 1644-1664年平定三藩 1673-1681年平定台灣 1683年馬朝柱起義1747—1752年白蓮教起義1796-1804年白蓮教之後的起義大家就更熟悉了。 現在娛樂圈女真勢力大,所以把大清宣傳的很光偉正,但是你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剃髮令且留豬尾巴辮子在古代中原地區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古代平民是相當傳統的。就不說古代,現在哪個中原地區的大街上留豬尾巴辮子了?別說中原,就是整個東北都找不到一個。
【真的不要以為古人沒有審美觀。】因為滿清至少是一個統一的政權
而漢人,卻一盤散沙滿清內部相對團結,征服中原戰略目標清晰,執行嚴厲。雖沒有多少善政,卻無一不被嚴格執行(加大了統一成本,但人家不care),即使後期更易,也沒有影響自身的戰略目標,對漢人的又拉又打(聽話的收下當狗,搞事的堅決搞死),策略高明。
而漢人這邊,一盤散沙。崇禎皇帝嗝屁了,太子也不見了,然後大臣們迎闖的迎闖,投清的投清,南下的南下,就說南明吧,南明你數一數換了幾個皇帝,都幹了些什麼事,都是些什麼人在幹事。從馬世英,鄭成功,李定國,等等等等,這些人從頭到尾都沒辦法齊心合力,還玩個屁。滿清人雖然相對少,可人家至少有一個完整而權利集中的中央,組織完善。漢人這邊卻是大廈已傾,連個像樣的組織都拉不起來。你以為是團結一致的千里江山在對區區滿清抵抗?其實是已經四分五裂的一堆軍閥勢力在和一個強大的外部勢力對抗。然後滿清逐個擊破,最後一波帶走你文明再牛逼,不團結,也是屁被人家各個擊破可也不能妄自菲薄那個年代的漢人沒給咱們丟臉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寧死不剃髮李定國鄭成功都是響噹噹的漢子他們也幾乎靠一己之力差點翻盤當年鄭成功逼近南京的消息傳到順治那裡幾乎逼的順治要遷都還差點御駕親征這還是鄭成功一人之力漢人若是團結起來,組織起來是什麼效果?把黃金家族攆成兔子跑的朱元璋有話說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漢軍騎兵有話說正面硬剛聯合國軍的志願軍有話說初清和南明就是一場比蠢的遊戲,最後南明更蠢一點。別看多爾袞順風浪,讓南明差點翻盤,南明那邊的豬隊友多的超乎你的想像,就鄭成功李定國那麼兩個能打的還在彆扭。
題主看到了剃髮易服是站到百姓對立面,很好!可惜還是沒說到本質。韃子的剃髮易服,背後是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的屠殺。暴力的鎮壓是韃子統治的本質,是三皇五帝以來建立秩序的基礎。所謂「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剃髮易服只是其外在的表現,本質上跟日本鬼子的良民證沒有區別。通過這種顯而易見的外表的變化,簡單明確的區分誰是順民,誰是叛逆。那麼,韃子只靠暴力就能統治中國的大多數嗎?暴力如果只用來鎮壓反抗,高壓統治的成本早晚會腐蝕暴力機器本身,最終被反抗者的暴力推翻。所以韃子很快學到了——從最初剃髮易服的士大夫們身上——學到了如何用暴力產出秩序。封建社會有自己的邏輯,誰能穩定住小農在土地上的產出,並透過和社會中層精英分肥,榨取足夠的資源供養暴力機器,誰就能「承天受命」。剃髮易服前滿清已經粉碎了南明小朝堂,多爾袞一意孤行的「留髮不留頭」引發的叛亂最終還是靠武力鎮壓。這是在確認滿清武力統治的同時,一次額外的對漢民的精神閹割,在這場屈辱的宮刑中,最可恥的是那些揮刀自宮了又揮刀屠殺同胞的「貳臣傳」從龍之士,最可笑的是用「水太涼」來向韃子皇帝標價自己正清倉甩賣的「精英」。紫禁城裡的愛新覺羅們志得意滿的認為,他們不僅沒有因人數太少被融化在漢人的汪洋大海中,反而用留髮不留頭的屠刀把漢民「同化」成了自己的奴隸。漢人滿人又豈止是民族仇恨?千古一帝秦始皇以來,皇帝把持暴力機器,自稱代表正統。享有識文斷字特權的地主士大夫倚仗暴力做原料生產秩序,自稱代表道統。正是在這正統和道統無比正確的統治下,他們嘲笑平民百姓「不做安安餓殍,尤效奮臂螳螂」,他們折斷女人的腳骨還豎起了無數的貞潔牌坊,他們享受著賣兒鬻女的民脂民膏卻浪費著社會進步所需的資源。韃子的剃髮易服也遵循著封建皇權帝王心術的邏輯。題主的疑問可以一步到位概括解釋:「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等到洋人的用洋槍洋炮建立更強大的暴力,並用這股暴力輸出統治全球的新秩序的時候,滿洲的愛新覺羅們,連同那些嚷嚷著「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辮子奴隸,還有整箇舊時代的秩序,都會被這股近代化的力量砸個粉碎。
我從明清交替時兩個集團的組織管理差別角度講講看,說的不對歡迎理性辯論:
明朝中後期文視武如奴婢,武視文如寇讎,班子散架了------而八旗滿清入關時是個高效的半封建半奴隸制暴力集團,殘暴但是有效。多爾袞為代表的兩白旗貴族雖然水平比皇太極差一檔,但是給大多數降將封官許爵的時候還是很大方的,同時也利用森嚴的軍紀和快速的反應威懾八旗內外,形成一個高度集中講究效率的統治核心。反水的軍閥像金聲桓李成棟等被迅速撲滅(他們失敗也有南明文官瞎搞的原因);靖南王耿仲明涉嫌私藏逃人,竟然嚇得自殺;洪承疇剛平定江左,涉嫌謀反,雖然沒審出問題,還是馬上被多爾袞撤職押回北京。滿清內部豪格一擊敗張獻忠,就被多爾袞算計而死,麾下頭號大將鰲拜被打入死牢,八旗貴族無人敢再冒犯多爾袞權威。針對反清勢力集中的地區,則是殘酷鎮壓,反覆清剿殺戮。
而南明則是派系林立內鬥不已,各路小政權從來就沒有統一指揮成功過,反而經常文爭武鬥,遭殃的還是百姓。同時為了互毆的戰爭(除我之外都打,不管是不是滿清了,搶地盤優先),各個小政權和軍閥普遍徵收很重的賦稅,民政治理最好的反而是經常被攻擊為流賊的大西軍余部,很多江南的百姓後面已經絕望了,清兵殺完南明又過來互毆,南明互毆的時候清兵又過來殺,最後活下來的只希望天下太平,他們已經失去反清復明的動力了。
康熙的時候,最危險的是三藩之亂,但是吳三桂年紀大了,一病倒吳軍就土崩瓦解。後面康熙就越來越老辣,治國平亂又狠又穩,雖然老年出現了貪腐集團,但是生了個好兒子雍正。這個話題就太大了,收工。
同理,日本只統治了台灣50年。為什麼卻一直荼毒到現在?反抗的人殺了,反抗英雄的兒子女兒抓去做工,反抗英雄的孫子孫女在日本,還要不停的給你灌輸,參拜神社,學習日語是你們的榮耀,但是你們比日本人低下,所以這是給你們的恩賜。還要帶著他們去打仗。短短五十年,就能換個爹。更何況近三百年的滿清,反而又成了中華。
你忘了康熙大開科舉籠絡了讀書人 就籠絡了中國人黃宗羲也說過反清復明這樣的話 可是他兒子科舉可是他督促的,美其名曰「檢驗學習成果」
朝代更替,各派力量的等級一般如下:
漢族軍閥第一層
外族侵略者第二層
農民起義軍第三層
前朝殘餘力量第四層
=================================================
東漢末,唐末有漢族軍閥犬牙交錯,所以外族入侵不成氣候
隋末,地方軍閥李淵部打農民起義軍也是打得土崩瓦解
秦末,西漢末,元末因為中央集權強大,因為沒有成型的地方軍閥(章邯,王保保之流算是前朝餘孽),所以農民大起義才能成功
======================================================
明末的特點首先中央集權強大,沒有犬牙交錯的地方軍閥,所以農民起義軍能夠迅速崛起;其次是是漢族軍閥跟外族入侵者合流,共同打擊農民軍;所以農民軍又迅速瓦解。後期農民軍(李定國部,高一功李過部)和南明合流,逆推一波,但是關寧軍等漢族主力還站在清廷那一邊,所以沒推成;漢族軍閥反水又逆推一波,時機不對也沒推成,只能講是天意了。
打壓與安撫並用。清朝初期民族矛盾雖然尖銳,但還是有不少措施深入人心。比如攤丁入畝的稅收政策,八股取士,尊重儒學等。並且,剃辮子這東西也只是明末清初那些人會排斥吧(老子從小留的頭髮,你們竟然要我留辮子?世界觀崩塌),但這些人去世後,留辮子就天經地義了,以至於清末民國時,老儒學家們還覺得新派人士割辮子大逆不道呢。(老子從小留辮子,你說割就割?世界觀崩塌
因為通過強大的軍事力量平定了各類起義、征服南明及台灣明鄭政權、平定三藩,建立了京旗—駐防八旗—地方綠旗(綠營)的軍事體系,軍事高壓之下,加上停止圈地和「更名田」政策、維持明代地方制度、平鄭後開海,暫時穩定了局勢。而不是那些給剃髮令、易服令、圈地令這種惡政洗地的所謂「原因」。
有些回答啊,還是披著農民的皮,做著某家的人。明朝印刷業發達,就代表那些一輩子被束縛在土地上的底層民眾懂得忠義氣節?搞笑呢?追溯四代,看看認得三國演義這幾個字的有幾個!還主觀能動性,有那個主觀能動性的話,後金早就渣都不剩了,還有後來的入關?做夢吶!底層民眾並不具有普遍的主觀能動性,可能唯一的主觀能動性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恰恰相反底層民眾具有的只是客觀被動性,底層民眾所籍隸的地主反清,他們就反清,順清他們就順清。什麼?底層民眾不是地主的附庸?那是什麼?是地主的親朋好友?地主牢牢掌控著底層民眾的生產資料,底層民眾想翻天,很難很難。滿清入關的鬥爭本質是新舊地主之間的鬥爭,滿清入關後,迅速扶植一批新地主,以期對抗舊地主。農民軍代表農民?農民起義軍在一定程度上壯大後,就會封建地主化,最終的目的還是取代舊地主成為新的地主,反過頭來繼續對農民進行壓迫剝削,很顯然無論是大順還是大西都完成了這種轉變。所以入關後的形勢並不複雜,就是兩股新興地主勢力(清和順、西)和舊留地主勢力(明)的博弈。底層民眾根本不會和某家人扯什麼民族大義之類的虛談,他們關心的只是哪個某家人能施捨的多點!興亡也,我輩蟻螻而已!
不想直接回答問題,想從別的角度說一下。注意就事論事,不要對號入座。
為什麼國家宣揚愛國主義?而且越是專制的國家就越強調呢?相對於朝鮮人,美國人的國家觀念就非常弱。其實,歷史上有一個現象,越是底層的人民,越熱愛國家,越是統治階層,越不把國家當一回事。中學歷史課本在這個時候其實是說了實話的,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句子,XX地百姓自發抵抗外國侵略軍,可是XX政府暗中籤訂了賣國條約。那時候讀到這裡,估計都是氣得不行,為什麼這些身居高位者,就不能愛國一點嗎?
道理大概是這樣,老百姓是真正需要國家來保護的,我們生存最基本的權利是要靠國家來保證的。舉個例子,元朝時南方漢人是四等人,據說,新娘的初夜權都要交給蒙古的保長。如果國家亡了,老百姓作為亡國奴,就會成為二等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權利就會收到侵害。總而言之,國家和普通老百姓的最基本的生存權是捆綁的。
而統治階層,作為食利階層,他們的生存已經和國家沒有太大關係了,這個國亡不亡,無非就是他們換個地方過生活而已。統治階層大肆宣揚愛國主義,國家由被奴役的階層熱愛起來,他們越能穩固地掠取暴利。
朝鮮需要天天像它的人民灌輸愛國讎美思想,而美國就不用,因為美國政治更平等,特權階層是收到制約的。
回到題主這個問題上,如果中國人自上而下團結一致,滿清是做不到讓中國人剃髮易服的,問題是,漢人中的食利階層,漢族地主階級,他們聰明的選擇了自己的利益,出賣了同胞,充當了異族入侵者的打手。滿清入關後,軍工最盛的,都是曾經的明朝舊員。
所以,滿清從不曾真正站在所有中國人民的對立面。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句彌天大謊。
你有這個疑問應該是在把知乎左,烏有左,粉紅左,真左搞混了。
尤其是知乎左,基本與恨國恨漢少民第一等合流,一般就是打漢人十八掌摸一下少民屁股的節奏。
回到問題本身,當然滿清當然反動啦,沒覆滅是因為各種反抗條件不具備了,民族壓迫和種族隔離,能從根本上消滅這種條件。比如就是天龍人一人一桿槍,你買把菜刀要實名制,感受一下反抗難度。而且要把你們打散,他們集合在幾個滿城,外圍還有偽軍和偽政府,綠營。好吧,你牛逼都打贏了,那麼你還要面對清朝由北向南建的長城,對,是面向南方建立的長城,冷兵器時代又是逼人打硬仗的防禦工事。
當時反抗滿清相當於現在反抗***的難度,就這樣,南明還堅持那麼久,可見其統治有多不得人心。滿清圈地數據清晰記載明確一共十六萬頃,大明宗室哪個藩王手裡沒有萬頃,像蜀王周王怕是都快到十萬頃地了,少的如代王也有一萬五千頃,大明建國藩王有五十多位,還不算公主和勛貴,雲南沐氏佔地也有數千頃,當然滿清的圈地直接導致天理教起義,至於滿清為什麼能統治全國二百多年,因為在全國人民的對立面站前排的是大明啊。
滿族人真這麼蠢活不過三秒。
大清門清著阿,人家可是很懂團結誰打擊誰的道理。地主和起義軍是階級鬥爭,是要掉腦袋的,地主和北京主子的關係那就緩和多了,只要這個主子武功夠好乾死那幫起義軍,剃頭比殺頭好上萬倍阿。所以沒有背叛自己階級的人這句話至理名言,北京城姓朱姓愛新覺羅不過換了一個代言人罷了,大清好歹不會讓你吐錢吐地,只叫你剃頭,叫主子,孰優孰劣也就一目了然了
這兩件事不算大事,並沒有激起根本衝突。
圈地的本質是軍戶分田,明末戰爭殺死了大量人口,土地矛盾得到了緩解,八旗作為職業兵戶,當兵分田也是歷代的成例。
易服剪髮違背了漢民的歷史傳統與個人意願,然而祖法父命的實質是精英主義,精英主義本身又是反個人自由的。
因此,用必須剪髮的精英主義取代必須束髮的精英主義,也不算難事。參見顧先生的南明史。
真正的勞苦大眾在缺乏組織的封建亂世里,其力量是很微弱的,而掌握了全國大部分基層組織力和物力的士大夫和鄉紳階層,在看見大順政權堅定的實行追贓充餉,堅定的要把他們的命脈掐斷以後,迅速的倒向了滿清。哀哉。歷史上,清承明制,明清的大體制沒有根本區別。
蒙元九十多年統治就被推翻,而滿清則是超過兩百年,根本的原因在於滿清的封建化轉型比元朝要好。
北方的游牧民族開始時是游牧經濟,部落制,奴隸制,而中原的漢族兩千多年是農耕經濟,帝國制,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這是北方草原與黃河,長江等流域不同條件決定的。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統治模式必須適應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農業社會,要統治中原與長江流域,就必須採用農業經濟相關的體系。
滿清入主中原,除了武力征服,還有體制建設;滿清基本延續了明王朝的體系,如經濟上還是發展小農經濟,採用地主土地私有制,延續閉關鎖國,嚴控工商業與對外經濟;政治上加強皇權專制與中央集權;文化上加強控制,用儒學中理學道學,科舉八股取士,同時文字獄。可以說,在鴉片戰爭西方列強打開國門前,清朝就是明朝翻版。
中國兩千年帝國,流水的朝廷鐵打的農民,農民向朝廷交稅服徭役,只要自己能吃飽飯就行。如果活不下去,就會有農民起義。事實上,晚清農民起義,如太平天國,規模不比明末農民起義小。
清朝最後滅亡,是因為那套封建體系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化,工業化需求,晚清搞了七十多年,還是積貧積弱,割地賠款,不願進步,全國人民已經沒有耐心了。
百姓久亂思治,心理承受能力比較高。
看過讓子彈飛嗎?
張麻子為了對抗黃四郎,又是發錢又是發槍,為的就是發動群眾打倒黃四郎。
黃四郎躲在碉樓里,只有區區兩百多人啊,群眾成千上萬,大伙兒帶著武器豈不是隨便打爆丫的?
可百姓有一人追隨張麻子嗎?沒有!
這時,張麻子懂了,這人民群眾是看誰贏就幫誰啊。
最後是抓著黃四郎的替身當眾砍了,人民以為張麻子勝了,才敢衝進碉樓的。
封建地主的合法性破除,真的黃四郎反而成了替身。
同理,這事只能怪大明太垃圾了,打不過滿清。
而滿清的的手段也很雞賊,宣揚李自成滅明,他們是給崇禎討伐逆賊的,這樣的語境下,南明頓成了假的替身。
秦人失其鹿,天下諸侯逐鹿,雖然不知道誰會抓到百姓這隻大肥鹿,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頭肥鹿是死定了的。
因為絕大多數老百姓對於衣冠服飾並沒有太重視,所以雖然造成麻煩,但是並未影響大局。
孫大炮與同萌會發來賀電,給一幫遺老遺少剪鞭子什麼的那叫一個酸爽。
清政府之所以能在執行剃髮易服、圈地、投充等諸多歧視、壓迫、奴役中國人政策,激起廣大以漢族百姓為首的中國各族人民激烈地反清擁明的情況下攻滅明朝,統治中國二百餘年,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清廷充分抓住了農民起義軍與明政府的內戰,南明政府的內訌,再配合清政府自己大開空頭支票,給出諸多承諾,先將漢族中最沒有民族氣節,只顧自己身價地位的士紳、軍閥、地主階級先拉攏過來,為自己征服中國效命,當他們沒有利用價值之後,再一腳踹開。同時通過剃髮易服與文字獄,毀書滅史對中國人進行肉體上與精神上的「閹割」,方得以統治中國二百餘年。
其中抗清的最根本力量,是最為廣大的人民群眾。其實他們的述求很簡單,只要能食得一口飽飯,有一間遮風擋雨的房屋,可以活下來,對於統治者究竟是明、是順、是滿清,他們並不在意。清軍在剛入關之時,軍紀相比較明軍與順軍,是較為良好的,史載「秋毫無犯」。當時的人民也並不反抗清政府的統治,清廷原本是可能以很小的代價,在中國建立統治。但清廷以多爾袞為首的統治者,其帶領滿洲人入關,並不滿足於將滿洲人與原明統治下以漢族為首的廣大人民處於相同的地位,而是要將滿洲人的利益置於全體中國人之上,成為特權階級,而終清一朝,清廷的民族政策始終是「滿洲至上」。所以清人做出「投充」、「逃人法」等惡行是必然的。至於剃髮易服,則是女真族針對漢人的老把戲了,早在金國時,女真統治者就頒布過這一命令,努爾哈赤起關外後,在關在,北京都頒布到。到清軍征服南京,已經是女真針對漢族發布至少第四次的剃髮易服令,而這一次,隨著滿清擊敗明朝,徹底統治中國,而得到了徹底貫徹。
當清政府推出剃髮易服政策之後,人民們發現,清虜不是簡單的來統治我們,而是要以夷變夏,「毀先王之法服,滅華夏之根」。於是各地湧現出轟轟烈烈的抗清擁明運動,從浙江到皖南,從皖南到大別山,到福建,到廣東,到廣西,四川,乃至陝西的回族、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等等,抗清運動如火如荼,野火燎原。
著名明清史專家李洵就曾言:「從清軍入關到清朝對全國軍事征服的完成和民族統治局面的穩固,幾乎歷經了四十年之久。在這一長時期中,以漢族為首的中國各族人民,對清的侵略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當時尤以漢族的廣大城鄉人民成為反侵略民族戰爭中的主力。」
柳亞子也說:「南明之世,清虜大舉南犯,一時拋頭顱、流鮮血以爭民族之生存者,其人不可勝計。中華民族的國魂忽然大吼起來」
甲申之年,明廷北京朝廷覆滅後,明朝尚且統治著長江以南,這一中國最為富庶之地區,論實力,依然遠遠碾壓大順與滿清。地域上,坐擁東南半壁江山,統治豫楚南部、荊楚、蘇、浙、皖、贛、湘、粵、貴、滇。經濟上,當時中國最富有之地盡屬明朝。軍事上,字面上尚有百萬之兵,左良玉部,及江北四鎮,京城的京營。
南京政府雖然對比滿清與大順各方面條件都佔優,但卻已經從五臟六腑自己爛透了。南京朝野人士不但沒有因北都的覆滅而振作起來,反而在腐敗、內訌、爭權奪利上遠遠超過崇禎時期。此時的南京政府,不過就是一個紙糊的巨大燈籠。朝堂上黨政不斷,軍事上軍閥勢力已經形成,左良玉部尾大不掉,諸將則大都聽調不聽宣,內訌不斷。
先是明軍主力,實力居四鎮之首,以大局為念,願意報銷國家的的高傑,在率部北上,抵達黃河南岸,準備「收復失地」之時,被許定國誘殺,其屬下大軍」土崩瓦解「,而徐定國自己則充當南方吳三桂,投降清軍,充當清軍侵略江南的急先鋒。
此時清軍於西安擊潰李自成後,正分兵一半南下攻打南京。偏偏這時候左良玉打著」清君側「的口號,在武昌反了,這一反就不得了,雖說左部不算什麼精銳,但畢竟是明軍中人數最多的一支,光論人數,比江北四鎮加一起還多。反叛的左逆從而與南下的清軍形成對南京的夾擊之勢。此時明廷北面連失重鎮,西邊狼煙瀰漫,南京政府顧此失彼。馬士英明知清軍已經南下,矛頭直指南京時,卻盡撤江北防線,調明軍各部向西抗擊左逆,以至史可法以督師閣部之身,鎮守揚州,卻幾無兵可用,以致揚州抵抗清軍一天後即告陷落。
隨後弘光帝出逃南京。五月十四日,清軍兵至南京,忻城伯趙之龍遞交降表,降清。清軍兵不血刃的佔領明朝第二座首都。而清政府也是在佔領南京之後,再次發布之前收回的「剃髮易服」指令,曉示中國全體文武軍民,必須剃髮易服,不從者斬之。
弘光帝出逃後,投靠靖國公黃得功,此時黃得功在擊敗東犯的左軍後屯軍於蕪湖,清軍佔領南京後,既派兵追擊弘光帝,在漢奸劉良佐的召誘下,黃得功部下田雄、馬得功決定降清,在黃得功率軍與清軍交戰時,叛軍趁黃得功不備,暗中發箭射中黃得功喉部,黃見事不可為,自刎而死。弘光帝則被田雄等活捉獻於清軍。
弘光北狩後,明朝帝位再次懸空,這時兩支遠藩的互相爭奪帝位,再度拉開明朝內訌的大戲。其一是為在鄭氏家族擁護之下,明太祖第二十二子八代孫唐藩朱聿鍵,年號隆武。
其二則是明太祖第十子後裔魯藩朱以海。立足浙東的魯建國政權,與福建的隆武政權有一個相當不同的地方在於,浙東的反清鬥爭是在當地官員已經降清以後,有志之士們激於剃髮易服政策,揭竿而起,不顧殺身亡族的危險而展開。它的骨幹成員大多是些社會地位比較低的明朝生員。
這二位在譜繫上離崇禎帝都相距很遠,按常規帝位都輪不到他們的。其中隆武帝較魯建國較早稱帝,又獲得了除浙東以外,其他明朝地方政府的承認,而魯建國政權的勢力雖只存在於浙東一隅,卻幻想著自己處於抗清前線,可以先一步奪回南京,祭拜明太祖,以成正碩。是以二者誰也不願意先退位歸藩,彼此之間的互相爭鬥,再次分散了抗清力量。
而正當唐、魯二藩在福建、浙江爭立的時候,分封於廣西桂林的靖江藩朱亨嘉與身在撫州的益陽王朱慈炲,逾越稱監國。在南明歷史上,明朝的宗室們,大都不堪大用,不是輕信清人優渥養老的待遇,輕易投降,白白送了性命,就是各自內鬥,使得有限的抗清力量,首先用於內耗之上。推薦閱讀:
※解放戰爭初期有被國軍俘虜的共軍將領么?
※秦軍徵兵真的不要窮人嗎?
※如何從台灣媒體近幾年對大陸稱呼的改變,看520之後的台灣!?
※清朝應該怎樣應對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的入侵才能獲得勝利?
※為什麼這麼多人誤以為圓明園是八國聯軍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