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 App 都是怎樣獲取到最關鍵的第一批用戶的?

最關鍵的第一推動力來自哪裡?第10-100萬用戶來自哪裡?


這個想各種方式的都有,看你是什麼門類的產品和有什麼可以利用的資源了

臉萌:應用商店推薦位,鼓勵分享得到口碑傳播

半年前,臉萌App正式上線。各大應用商店當時都給出了推薦位,比如APP Store的精品推薦等,但臉萌並沒有登時火爆。經過兩個月的攻堅期,用戶突破百萬。真正火起來卻則是在三個月之後,人人網、朋友圈和微博開始出現刷屏現象。用戶通過更換頭像和發布萌圖,各大社交網站紛紛被臉萌刷屏,形成一股「萌風」。數據顯示,臉萌的下載量從5月底開始迅速攀升,四天內在iOS和Androd平台的下載量總計約120萬。用戶自發的病毒性傳播在短時間內幫臉萌形成巨大影響力,但最開始臉萌的用戶積累卻來自應用商店的推薦。

和臉萌打法類似的還有我們之前介紹過的另一款「90後」App節操精選,他們同樣是依靠產品的新鮮度以及有趣的名字得到了分發市場的推薦位;再通過鼓勵分享獲得更多用戶。

嘀嘀打車:靠燒錢+聰明的地推

打車軟體作為一個平台,需要聚集司機與乘客兩方面的資源,而在打車應用扎堆搶市場的初期,相比乘客,拉攏司機端的資源更為緊迫。

打車應用的做法通常是地推和燒錢。但嘀嘀作為市場的後進者,一開始在這兩方面都有困難。當時搖搖招車一度包攬了壟斷了機場的推廣市場,而嘀嘀只能在西站附近搶奪司機資源。

除此之外,嘀嘀打車創始人程維說過,嘀嘀曾去跟幾個出租公司談合作,大家都說沒有「紅頭文件」,怕調度計程車違法不敢做,後來嘀嘀終於在京郊找到一家出租公司肯合作,但那些出租師父卻都需要手把手地教,才慢慢從10人發展到100人。後來嘀嘀花了幾萬元做個一則廣告:司機只需發簡訊至12114即可獲得下載鏈接,這也幫助嘀嘀獲得了最早一批司機用戶。

來往:馬雲強推,員工人人要出力

雖然阿里巴巴財大氣粗,但其推出的來往仍就在苦苦找尋微信陰影下的發展路線,特別是來往積攢第一批用戶的故事,讓人看到就算是巨頭也不是做什麼都那麼容易(世界還是公平的)。2013年10月一天,馬雲在公司內網中就來往就公開表態,呼籲阿里巴巴員工成為來往產品推廣員的文章,並把來往挑戰微信比喻為一場「戰爭」,他下達了死命令——阿里人11月底前不到100個公司外面的來往用戶,視同放棄紅包。「當然有100+未必有紅包,沒有100個是肯定沒有紅包。」

在這種量級的鞭策下,這兩天,阿里員工們在微博、QQ、微信和朋友圈裡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攬客」的群眾運動。

當然,這種由上至下定指標的推廣方針並非馬雲獨創。國外的LinkedIn在尋找種子用戶階段,創業團隊每人都有50個指標,在線下邀請高素質的商務用戶,CEO則負責100個。  

騰訊系:龐大用戶群,相互導流已經夠可怕了

騰訊家族產品眾多,以QQ為土壤,QQ空間、騰訊微博、QQ郵箱等產品,在最開始發展用戶的時候,都利用了用戶不得不看的王牌產品,強制推送鏈接,引導用戶使用。這種運營手法已經非常成熟,不僅有直接的流量導入,互相推薦,還有QQ殺手級的「升級加速」和「點亮圖標」推廣手法。這一手法在QQ產品的推廣中屢試不爽,迅速提高了市場佔有率。

關於QQ如何獲得第一批用戶的,有網友分享說:97年以前,成氣候的IM通訊軟體只有以色列的ICQ,當時上網的人幾乎都有一個ICQ號碼,日常大部分溝通也在ICQ上;99年左右的時候,internet逐漸在國內普及,大量公司、個人及組織紛紛推出即時通訊類軟體,但始終無法撼動已經建立用戶間強關係鏈的ICQ。但1999年國慶時候,Yahoo、ICQ等伺服器在國外的紛紛被牆,OICQ本身還算和ICQ相似,且又是原生中文界面,於是趁勢而起。

來源:知乎、新浪微博、臉萌是如何搶到第一批用戶的?

——————————————————————————————

另外推薦一些更詳細的推廣方式和推廣平台:

推廣方式:

零經驗接手APP運營推廣,聊聊這兩個月我是怎麼熬過來的

和一圈同行聊完APP市場推廣,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如果沒有任何預算,該如何推廣 App?

如何零成本推廣一個app?

針對 app 推廣的成功的營銷案例有哪些?

關於App上架你有哪些經驗分享?

一個新的APP應該如何推廣?

推廣渠道:

如何選擇app的推廣渠道?

國內的 App 推廣渠道有哪些?

國內外比較有影響力的 App 應用推廣商店有哪些?

推廣 Android 應用,除了第三方應用商店,有哪些軟體站點的推廣效果不錯?

國內 Android 的應用商店有 20 多個,令開發者維護和推廣應用的成本很高,有沒有統一的可能?有什麼好建議?


瀉藥,寫點良心乾貨!

初創公司沒錢沒人沒資源,如何輕資源引爆市場!

概論:

創業公司如何快速獲得第一批用戶,如何快速引爆市場,被業內那些邏輯混亂又沒什麼專業素養的偽專家複雜化了。

其實沒那麼複雜,歸結起來就是一個公式:

用戶數(客戶數)=流量*轉化率

不管是互聯網產品要提升用戶量,還是實體生意要提升消費者數量,歸根到底都只有兩個辦法:

一、提升流量:就是讓更多的人看到你,知道你的存在。

二、提升轉化率:讓那些看到你,知道你的人,願意來下載你的產品,或者花錢購買你的產品和服務。

按照這個思路,我將《如何快速引爆市場》這個命題,拆分為兩篇文章,第一篇先講五個提升流量的辦法;第二篇講四個提升轉化率的辦法。

注意了!我的這些理論,對於互聯網和實體生意都是適用的。不關你是創業做app、公眾號、應用號、智能硬體,還是賣肉夾饃或者涼拖鞋,我的這篇文章都會直接的幫助到你,以下方法均可以考慮直接應用到你的生意中。接下來,我們先談一談五個快速提升流量的辦法,幫助你快速引爆市場。

1. 花錢買基本渠道

諸位不要覺得我說的是廢話!大家估計只注意到前兩個字「花錢」,沒注意到中間兩個字「基本」。

什麼叫基本渠道。簡而言之,就是目標受眾大量聚集的渠道。這裡面有兩個要求:一是流量大;二是精準,缺一不可。

舉幾個例子:

對於app推廣來說,各大應用市場就是基本渠道,而微博、朋友圈、論壇就不是基本渠道。因為到應用市場的人,就是專門去下應用的,而做刷微博、朋友圈、論壇的人,可能純粹是無聊,即使看到你的廣告了,也沒有動力去下。

所以app推廣,至少在早期,與其花錢做病毒營銷、大號轉發、水軍刷帖,不如把錢全砸到應用市場刷榜和投放上。

同樣的道理,對於公眾號(也包括將來的應用號)的推廣來說:微信群和朋友圈都是基本渠道。百度關鍵字、微博、app不是基本渠道。當每一個作為單位流量的個人在微信群和朋友圈看到你的公眾號廣告或者軟文,關注你的公眾號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通過百度以及其他方式關注到你,因為平台屬性不同,在平台切換的過程中會有相當大的流失。

對於實體生意來說,也是這樣的。所以花高租金去租一個人流量大的店鋪是非常有必要的,流量保證是一切生意的基礎。不僅是流量大,更要注意人群的精準度。比如在學校周圍開個肉鋪就不合適,因為學生基本不怎麼做飯(但是如果是定位於老師,另當別論)。總之,你的目標人群在哪裡,就把店鋪開到哪裡。

另外,線下生意也可以依靠線上引流,不管是刷大眾點評的評分,還是用優惠券換得團購網站的流量,都是花錢快速引流的方式。

2. 設置「爆款誘餌」

去飯店吃飯,我們有時候會看到菜單上某樣招牌菜賣得特別便宜,甚至1元錢或者不要錢就能買到;我們去超市或者百貨商場購物,也總是能看到,它的個別暢銷品類在打折,這其實就是所謂的「爆款誘餌」。

商家靠著爆款誘餌吸引你來到店中,這件作為「爆款誘餌」的商品本身是不賺錢甚至是虧錢的,但是商家靠著銷售給你其他正常價格的商品將利潤賺回來。當然,也可能整個購物行為核算下來,商家都是虧錢的。但是你體驗過它的商品和服務後,將來還是有很大可能復購,通過接下來的行為,商家還是可以把錢賺回來。

所以,在你提供的服務或者產品矩陣裡面,最好有一款所謂的「爆款誘餌」專門來吸引流量。通過一款產品或者一項服務的引流,帶動矩陣內其他產品或者服務的銷售,這就是「爆款誘餌」的意義所在。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淘寶賣家,削減了腦袋也要打造爆款,有時候甚至10塊錢不到的東西都要包郵,就是採用的「爆款誘餌」策略。

3. 與大平台換流量

在創業初期,因為流量不夠,必然是需要依靠外部引流。所以和流量驚人的大平台換流量,是一個需要在一開始就提上日程的事情。

我先談談線下的店鋪生意。我強烈強烈建議:所有線下的店鋪生意都去刷一下大眾點評網的評分。方法很簡單:百度或者淘寶一搜,就找得到供應商花錢做這個事情。如果不想走這樣的灰色渠道,辦一個「給好評,就打折」的活動,也能夠讓每個消費者在享受折扣的同時,心甘情願的給你五星好評。

如果是線上的純互聯網的創業,比如智能硬體,初期的大平台換量就更為重要。比如智能硬體行業,因為用戶門檻較高,轉化率更低,所以流量要求更高。像在很多眾籌網站上做首發或者預售,就是一個不錯的流量來源。與京東、聚划算、唯品會等電商網站談置換,你給平台方一批特價產品,對方幫你代銷且引流,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同時,與線下的一些展銷會談置換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決定。如果你的產品單價本身不高,可以考慮通過贊助大會組委會一些產品,換得一個展位。

4. 內部邀請引流

兩年前我擔任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的營銷總監,公司主營產品是一個工具類app。當時公司營銷預算非常有限,不過我到公司上任的第三周,用戶新增速度就翻倍了。

方法很簡單:在產品上新增一個button,鼓勵老用戶邀請新用戶,並給予積分獎勵。

這個方法在互聯網江湖裡面被廣為使用,但是大家往往漏掉兩個細節,一是邀請外部用戶的行為沒有給予對應的獎勵,而是邀請button做得不夠明顯。

對於傳統生意來說,這個方法也很試用。

你去火爐火吃韓餐,拍一招菜品照片發朋友圈,你就能獲贈一份甜點。

你去吃肯德基,吃完結完賬,店家給你兩張優惠券可以下次使用,如果這優惠券你將來沒時間用給了同事朋友,無意間又幫肯德基做了一次「內部邀請引流」的行為。

5. 發展代理

不要小看代理模式,一個團隊的力量不夠大,就考慮藉助於外部力量,並給予相應激勵就行。

讓別人去推廣你的產品,按照產品銷售數量或者其他標準,給予返點或者現金獎勵。這看起來是一個傳統生意的辦法,但是因為太有效,很多互聯網產品的推廣也開始用這個辦法了。

注意!不要發展成傳銷體系了,為了規避這一風險,一定要將代理結構控制在3級以下。

附我的公眾號二維碼

轉載請註明出處:微信公眾號-吳寒笛可愛多


很多產品遠沒到產品已經 ok,需要用戶的階段,以及需要什麼用戶,什麼量級用戶,為什麼是需要這樣的用戶,這樣的用戶來了該怎樣,以及如何伺(li)候(yong)好這部分用戶

或者說題主說的,知道自己最關鍵的用戶是啥樣的不?我的產品在這最關鍵用戶裡面有競爭力不

另外有太多公司是不知道如何做渠道管理,渠道評估的(這個在 Android 平台又是如此的重要),甚至都沒有這個意識。(只是加一個渠道號那不算)


沒發現一個乾貨,感覺都是複製粘貼的,給你一點我的經驗。我們的產品從上線到現在幾個月,目前註冊的團隊非常多,沒花一分錢推廣。產品冷啟動,如果你沒有拿到投資,沒有很多的預算做推廣,那麼建議主要考慮軟文推廣。

bugclose上線以來,還未使用過付費的推廣策略,在免費策略中軟文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一開始我們的軟文戰術是找了很多程序員的論壇(我們的產品是bug管理工具),然後每天去發帖,但是後來發現其中不少論壇活躍度太低。加上自身經歷有限,大量論壇發帖的效率過低,所以調整了策略。今天分享一些我們的乾貨,主要講一下軟文推廣的渠道問題。

1 集中兵力打重要城池,不貪多。

之前我們的推廣網站有近20個,目前bugclose的運營渠道只有八個:微博、微信、知乎、簡書、csdn博客、開源中國博客、v2ex、開發者頭條。這八個渠道是bugclose的全部渠道,我覺得如果每一個都做精,已經是非常非常難得。八個已經是工作量的極限了,在渠道選擇上面一定不要貪多,貪多容易在思路上偷懶,最終哪個都做不好。

搞清楚自己的用戶是誰,在哪裡,然後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渠道,最好不要貪多。

2 不要偷懶,每個渠道打法要單獨擬定

很多做運營的人都喜歡偷懶,這個「偷懶」主要是思考上面。每個渠道的規則都不一樣,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規則制定不同打法,隨便複製粘貼文章百分之80情況下都會無效,每一個渠道的打法都要單獨研究透。

舉個例子,比如知乎:知乎特點是來流量慢,但是能持續帶來流量,如果積累的多,後期可以長期帶來不錯的流量。首先,我每天會先去寫軟文,寫完軟文後,我會去知乎找相應的問題,如果我的軟文可以作為答案,只需要簡單修改就可以回復,每天回答5-10個問題,積累下來就會有不錯的流量。但是這還沒有完,知乎什麼樣的問題流量大?流量大的問題如何讓回答靠前等等這些都是關鍵點,都需要反覆試驗,每天總結經驗。

3 維護好每一個重要渠道

靠一篇好的文章或者一個有創意的活動,有可能可以獲得大量的流量。但是某一次的成功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在這個渠道長期的推廣,並且在這個渠道建立良好的口碑和權威。比如,你發過帖子之後有沒有去認真回復每一個和你互動的留言。另外你的推廣策略是不是有助於品牌在這個渠道的長期推廣。

舉個例子:就說簡書吧,在簡書發軟文幾乎不可能上首頁推薦,往往寫完軟文後需要把所有品牌的信息都刪除出去。這個時候怎麼推?其實這個時候不應該推廣產品,而是應該維護好你在簡書的賬號。寫大量對讀者有幫助的乾貨,並不做任何產品的推廣,這樣你的關注度高了之後,用戶非常容易知道你做的產品是什麼。前期的關注度可能不是很多,但是後期可能隨便發一篇文章,就會引起很大的閱讀量

其實運營你不要抓很多點,抓住你們最有優勢的一點,然後好好挖掘。


第一批用戶的獲取方法和速度基本上是由解決的問題和產品設計決定的。不是說運營不重要,相反很重要。需要從產品設計之初就要考慮怎麼運營,並且把運營的想法揉進產品設計里。

確定了要解決的問題以後,馬上就要考慮如何來何獲取用戶,可以是SEO、SEM、微博、微信等等。並且需要推測用戶增長預期和你對時間的要求以及投入的成本的要求match。有了可能的獲取用戶的想法以後,再把獲取用戶的想法融入到產品設計里。如果開始之前沒想清楚用戶從哪裡開,產品做出來以後也不會想明白。

早期產品傳播的數據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

  • 產品的使用頻率,使用頻率越高傳播的可能性越大每年使用一次和每天使用一次的產品傳播性肯定是不一樣。
  • Involve的人數,如果一個產品的一個或者部分功能需要多人協作來完成傳播會更快。比如dropbox文件分享需要有發起方和接收方。
  • 用戶分享和炫耀的動力,比如唱吧很好聽,可以參考遊戲化設計的一些概念。
  • 用戶密度,比如校園和公司如果能做一個針對學生或者上班族的應用,並且使用的場景是在學校內部或者上班時間,那傳播會非常快。如果用戶密集度足夠高,即使是地推也能會有很好的效果。


問題問得其實很泛,回答也只能很泛。

答案自然是case by case,10-100萬用戶的拿到必定是成本有限的情況下超越競爭對手走到向下一步的基本條件,而這個基本條件自然是每個應用的獨特優勢,但是優勢既然獨特,必然不可複製,正如《定位》里舉的絕大部分營銷案例,都只能復盤,不能複製。

要真的說第一推動力,包括那些成功的案例也只能總結出一個大概,由於渠道的日漸分散,只能根據產品特點,每個渠道、各種方法一個一個全力去試,再回歸地跟蹤測驗每個渠道的效果,據此再調整預算與策略迭代向前,而這個日漸最優的策略,才是每個成功App營銷推廣的獨特優勢。

竊以為的是,營銷推廣沒有銀彈,它比開發unpredictable很多倍,初入者切勿被陌陌mike隋的「約炮神器」、微信的「搖一搖」蒙蔽了眼睛。


個人覺得,要從幾個方面

從產品本身來說,是否解決了用戶的問題,例如陌陌是解決了陌生社交的問題。

從運營和推廣來說,需要有持續性的推廣策略與承接性的運營策略的配合,才能較好的實現用戶的原始積累,並讓這部分用戶成為粘性的活躍用戶。


我寫的一個小應用是在各個貼吧發帖,借交流之名發廣告,大家也很支持。獲得了不少好評,後來也有不少下載但是沒幾個人評分了。


優秀的水軍


APP的自我定位精準,這就不成問題。

【如果喜歡我的答案,請打賞一個微信紅包吧:bean-sprout 】


舉例之前O2O做的一個項目,純自然生長,沒有做任何付費營銷和推廣(前期)。

在沒有任何推廣和營銷支持的前提下,發動自己身邊所有的目標用戶以及利用目前所有的資源(包括線上線下部分)。

O2O靠線上引流,線下服務,線下的服務和服務後期追蹤是關鍵,所以我們在不斷發展身邊目標用戶的同時,用了現在大家都在用的方法,SNS分享(尤其是朋友圈)。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大家都懂,一個真正的用戶,TA自己的社交圈80%基本上是你的目標用戶群,OK,怎樣讓他們用起來,學滴滴打車,紅包分享(目前滴滴做的是雙向紅包,即私有和分享紅包,這點我們在最開始就已經用了),分享出去,自己獲得紅包/代金券,且好友也可以獲得紅包/代金券。主動分享者得紅包是為了提高返單,開開始的每人次120紅包代金券到目前的50,30,不同階段紅包金額會發生變化,後期也許會完全取消紅包。

獲取第一批用戶簡單,關鍵在於怎麼利用第一批用戶去獲取更多的用戶,目前的那些推廣方式,只能帶來下載量和安裝量,活躍率提升有限。

前期又臟又累的活是怎麼乾的,只有開始的那些人知道,雖然已經不在那個團隊,但依然盼好。


這裡有一個國外產品的運營案例,可以參考下。早期產品最有效的獲取用戶的方法還是口碑傳播,關鍵是找到用戶分享和推薦的那個理由,利用好人性的諸多弱點,貪嗔痴虛榮炫耀佔便宜喜新之類。雖然個人很不贊成花錢買用戶的行為,如果實在沒辦法,花錢獎勵是下策。

Dropbox,如何從零到首個千萬用戶?http://m.geekpark.net/read/view/206912


水軍在哪裡?我有一個APP軟體需要水軍 10塊一個,1萬個起步。有能力的聯繫我


個人見解,輕噴。

一,實用性。你可以快速方便地解決一些迫切的問題,例如打車,吃飯,溝通,工作,兼職等等。

二,你的受眾的廣泛性,這點不用多說啦。

三,持續性,讓客戶捨不得刪掉你。例如找工作的軟體,你找到工作後是不是就把他卸載了呢?反正我是這麼做的。

四,最後必然是方便不方便啦,看你的軟體是否快捷便利好用,客戶是否能輕鬆找到他們要的,他們想做的。功能不要藏的很深,客戶找不到會嫌麻煩的,最好一眼看到啦。

以上


推薦閱讀:

互聯網公司拿到虛擬運營商牌照之後可以怎麼玩,怎麼開展業務?
產品新人,如何做好需求分析這一步,網上關於需求分析的大道理很多,但是大多是空中樓閣,能做到的人不多吧?
Passbook 的推出對一系列卡包、優惠券 App,例如布丁,會產生哪些影響?他們該如何轉型應對?
如何看待 MTK 未來的發展?
折800和楚楚街的區別在哪裡?

TAG:移動互聯網 | 推廣 | 種子用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