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老外告訴你,中國人並不愛家?
我們總以為我們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家庭觀念的種族之一,並且深深地為之自豪,然而在老外的眼中,卻未必如此。
有次我和我歐洲的朋友談起了中國人和澳洲人對家庭的重視。 沒想到,那幾位歐洲朋友說:「你別生氣,其實,我們覺得你們中國人並不愛家,並不像你們自己說的這麼注重家庭。你們更愛金錢!」 我愕然。
於是,我記下了這些真誠的對話:「無論在歐洲還是在中國當地,你們中國人的確很勤奮,中國人在海外也能比當地人積蓄更多的錢財,但我不認為這是你們中國人有經商的天賦,而是你們比 我們更節儉,更能省,是通過降低生活標準來完成的金錢積累。你們平時很少上酒吧,周末也很少度假,甚至周末或假期都不休息。衣服都是從中國買了帶過去,因 為這裡更便宜,我甚至看到有上海學生帶了很多碗過去。
「你們會沒日沒夜的工作,把孩子都交給老人照管,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外,你們忙得很少和孩子一起玩。聖誕節你們甚至都不休息,而在海外春節是沒 有假期的,聖誕節不帶著孩子去海灘,因為你們會覺得這個時候的機票、賓館都貴,不如趁這個時候做點生意賺更多的錢,等淡季了再出門。」
「所以,你們華人的孩子儘管學業上很優秀,但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很另類,覺得和當地人比起來,父母更關心的是家庭的金錢收入、關心的是他們的學習分數,而不是他們的快樂。」
「是的,我知道你要說什麼,你們中國人愛說這是為了孩子,為了下一代多掙些錢,但每一代都說自己賺錢是為了下一代,那麼究竟哪一代會真正地使用這筆錢呢?
「生命是那麼短暫,你們借口為了家庭的未來,而在現在就犧牲了家庭,我不知道這個帳是怎麼算過來的,怎麼還能體現你們自己很自豪的家庭觀念。
「你們為了工作,可以忍受長時間的夫妻分離,要在我們眼中,夫妻不在一起三個月以上,基本上就該考慮辦離婚了。所以我們被派到海外來,就一定是全家一起來,我的妻子、孩子都搬到上海來。他們要是不願意來,我就不可能接受這項工作,家庭比工作更重要呀。我在中國甚至聽說過你們的上一輩人,甚至有夫妻幾十年都分在兩個地方的,到了退休的時候才能生活在一起。這太殘酷了。難道你們就不會為了家庭放棄工作嗎?工作也還可以再找呀!
「我的中國公司里有很優秀的人才,但因為不是上海本地人,家庭就在另外城市,每個月甚至每兩個月才能相聚一次,為什麼其中的一方就不能放棄工作呢? 我知道有很多在城市裡工作的農民,他們甚至只能一年回家一次,都說是為了家庭在掙錢,可這樣的錢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歐洲,你們中國人基本都比當地人 有錢,但沒有人羨慕你們的生活,我認為你們就是金錢的機器,但你們為自己 的賺錢愛好塗上了一層家庭的色彩。
這篇文章很有道理,把中國現在家庭描述沒有愛,沒有性生活樂趣。我們大家好好靜一下,除了錢我們還有什麼?所以離婚率居高不下,夫妻分居二地丶孩子讓老人管等等……。這些是我們所需要的愛嗎?
我覺得本質上還是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中國的父母這樣做還不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和未來!歐美的孩子,可以隨隨便便找份工作養活自己,可現在的中國還沒到這一步,尤其是農村的孩子。其實,在中國,父母賺的錢足夠自己和孩子活得滋潤點,但代價卻是孩子一輩子沒有翻身的希望。
我們只是不以西方人的方式愛家庭,但你並不能就此說我不愛家庭。我記得在19世紀的法國,巴爾扎克曾經痛斥過資本主義社會環境下,法國人都淪為金錢的奴隸。現在歷史在中國又上演了。這不是熱不熱愛家庭的問題,而是社會發展到至今,中國和歐洲,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歷史性差距而已,所以作為先走一步的歐洲人是無法再理解現在還處於抬腿邁步的中國人的生活處境的。
在中國,我們的家庭和西方人概念中的家庭不是同一個概念。我們不同於西方人,他的家庭只是家庭,是我+我的配偶+我未成年的孩子,而我們的家庭是家族,是一切和我們有血緣關係的人,哪怕他是核心家庭,他的存在觀念也是家族式的存在觀念,這個和西方是不一樣的,西方的家庭觀念是被打碎的,家族打碎成為家庭,家庭再被打碎產生離婚、獨身、丁克。而我們的家庭觀念其實是家族觀念,儘管我們的形式被打破成碎片,但我們聯繫的本質是一種家族規訓。所以這個老外其實是在用西方的話語解釋中國概念,信息其實是不匹配的。他的結論一開始就和我們的現狀錯開。
另外,我們喜歡錢,是因為我們嚮往著西方的中產的生活,那種小資的布爾喬亞的生活,讓我們覺得舒適,體面,愜意。儘管這種體面和西方人理解中的體驗是不同的。所謂生活的快樂不是泡泡吧旅旅遊,難道工作就不能快樂嗎?文章中已經預設一個概念,即工作,拚命工作是不快樂的,但這僅僅是個預設的概念。難道去衝浪,懶洋洋的喝下午茶就一定是享受生活嗎?就不準人家將工作視為享受嗎?
老外工作狂的我也見過,一天下來就工作了,晚飯可以只吃幾個胡蘿蔔,可以加班到很晚,回家後別的都不幹,周末去打打羽毛球,反正就和中國人差不多,他不快樂嗎?我看未必。我們學校有個教授,非常執迷於學術,她的生活簡直相當艱苦,就像苦行僧一樣,上海的三伏天她可以在沒有空調的辦公室看書,中飯支持肉包和雞蛋,她飲料只喝可樂,因為可樂有咖啡因可以提神,她不享樂但她享受。所以該怎麼生活,什麼樣的生活才是享受性的生活,這個是無解的。
【享受也不是享樂】
另外,你會發現,在中國,越有錢生活方式越西化,公司寫字樓的中層幹部中基本上都是隔三差五齣去旅行的人,他們的興趣愛好也是西化的,他們也喜歡周末去看看展覽,喝喝咖啡。我的同學在做家教,是個五口之家,父母和三個孩子,住在一個高檔住宅小區,作為父母他們平時只在家soho,收入看上去是很豐厚的,他們也一直陪著孩子,打打球游游泳接幾個電話一天就這樣了。而在《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也是因為工作和丈夫分隔兩地,後來還開始了一段外遇,所以我並不認為所有老外都是出了國全家都出國,他說老外都這樣能為家庭犧牲,我看也不見得。在西方,家庭不僅僅是兩個大人生一個孩子然後搭夥過日子,在中國,工作也不僅僅是我出賣勞動換取工資庸庸碌碌混日子。他認為的家庭就是在一起,其他都是扯淡。但是家庭就一定是在一起嗎?難道就必須以其中一個人放棄原來的工作的犧牲來換取在一起才叫家庭嗎?夫妻雙方一個人願意走,一個人願意留,他們異地但不妨礙之間的感情,難道不是兩全其美嗎?
文章中老外其實很多地方說的是不錯的,但忽略了前提就是,他是站在西方視角下看問題,他對於問題的答案都是預設的,就像你寫一篇作文,理應是沒有規範標準的,但你卻用你的標準再給別人的作文打分。我只想對他說:你是知音系的大陸妓者裝的吧。
因為在自古以來的中國,如果你沒有錢,可能你根本就沒有家……何談要愛家呢?
中國人愛家,但愛的方式不同,中國人只愛能傳承家庭的成員,比如兒子,祖宗什麼,不愛女兒。
中國人其實沒有家,只有宗族,中國人不愛國,不愛家人,但愛宗族。
大禹,大家都知道,若干次過家門而不入,在外面當三峽總工程師。首先說倆點:
第一這個老外像現下國內【知乎】反傳統鬥士。第二這個老外具有國人思維。
如果一個老外能具有上述倆種行為,我更覺得這是某個人冒充老外對國人批判的行為。
更深入了解中國這個國家到底愛不愛家,你可以從網路上看到,鳳凰男,春運,摩託大軍,餃子or湯圓or年糕,春晚,團圓飯,鞭炮,家庭結構4/2/1【不分褒貶】等等詞語中看到中國人是多麼注重家庭習俗。題主的文章中透漏的金錢至上是為國人膚淺並不是真的愛家,則表露出一種中國利益架構而形成的社會,這個人【題主文章作者】只是簡單的了解西方家庭一些習俗從而產生對中國家庭一種中二式反感寫出的文章。
最後安利一首庄心妍【今天就要回家】這首歌深刻表達出中國人對家的執念。
深入說一下:
鳳凰男:貧苦的家庭鯉魚跳龍門式擺摘掉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但骨子中仍保持舊觀念的男性,用現在的成就回饋家庭,哪怕傷害了自身的利益。
春運:地球最大的人流量【今年13億人次】,只為了回家。
摩託大軍:春運運載量超負且無法深入偏遠地區而衍生中國人自發回家的行為。
餃子/湯圓/年糕:中國各地過年必吃的食物。
春晚:中國北方觀眾基本會看的節目,創造收視率第一。
團圓飯:擁有960平方公裡面積的中國跨越式具有統一性家庭聚餐。
鞭炮:新年的噪音,一年新的開始。
家庭結構:一切都為了下一代。
可能有些偏頗,O(∩_∩)O謝謝。愛不愛家看看每年春運就知道了,對於中國人,家是信仰。這個信仰是多數中國人勤奮、節儉的積累財富的源動力。子非魚,老外又怎麼能理解一個中國人為了家而拚命奮鬥所獲得的斗的滿足感呢。
發達國家優越感未免也太強了吧。說得好像中國人腦子有病一樣,誰不喜歡高薪高福利長長的帶薪假啊。
歐美高福利還真以為能永遠維持下去不成。說實話,未來要麼我們的生活水平跟他們一樣,要麼他們的生活水平跟我們一樣。他說的對.
先說物質:
如果人在生存線上掙扎時,想法估計和你會比較接近.偌大一個繁華中國,看似風光,即使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一樣沒有什麼安全感.試問一下各位看官,你有沒有想過失業三個月,你會如何?失業半年呢?實際上你根本就是沒有安全,拚命在掙扎.生存迫使你背井離鄉,迫使你加班熬夜,本屬於你的年假變成了偷偷摸摸歉疚著休.再說感情:
咱再來說說愛家這事.背井離鄉的現在已經成了主流人群.很多人每年回去一趟,即使就是這一趟交流的不是感情不是快樂,都在叨叨該結婚了,該生娃了,該咋樣咋樣了.家庭的快樂估計也只有見面時的短暫時刻,除了血脈外還剩什麼?如果沒有這血脈,你還會忍受這嘮叨嗎?我們作為人,是希望和給自己快樂的人在一起的.我們打小開始就不是為了快樂,有意識無意識的圍繞忠孝廉恥那些傳統在運行.你也是對的.
我們就是這麼過來的,我們的價值觀念典型就是:哪怕是口吃的,我也要節約點讓家人多吃半口,這就是我在表達對家人的愛意.這就是我們愛家的表現.經濟發展了,信息豐富了,什麼都節奏快變化快,沒有困惑倒是不正常了.人人都愛家,方式方法在變化,價值觀念也在變化.
ps.我有好幾個月沒有回家看父母了.經常想他們,同時也想到那些不愉快的對話和場景,這真的讓我回家的動力少了很多.有點激動,估計寫的也比較亂.不得不說,這位外國朋友比咱自己更了解中國人
千百年來,中國各朝政府宣揚的都是忠孝,只有君臣父子說,沒有「愛」一說,更沒有「愛家」之說。
對此問題我的評價是:大大方方承認,這是事實。但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中國人)開始把重心從工作移向家庭,中國人的家庭觀正在改變。什麼時候開始不贍養父母的老外也有資格對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指指點點了?
老外真滑稽,都是因為經濟差距產生的觀念差距,都是錢造的還不讓我們勤奮賺錢
觀點:中國人愛家。
逐字逐句的過一遍這篇真誠但是偏頗的對話:於是,我記下了這些真誠的對話:「無論在歐洲還是在中國當地,你們中國人的確很勤奮,中國人在海外也能比當地人積蓄更多的錢財,但我不認為這是你們中國人有經商的天賦,而是你們比 我們更節儉,更能省,是通過降低生活標準來完成的金錢積累。你們平時很少上酒吧,周末也很少度假,甚至周末或假期都不休息。衣服都是從中國買了帶過去,因 為這裡更便宜,我甚至看到有上海學生帶了很多碗過去。
這段話和愛不愛家有毛關係。。。消費水平低就是不愛家?大手大腳花錢就是愛家?這個邏輯太美,我讀不懂。
「你們會沒日沒夜的工作,把孩子都交給老人照管,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外,你們忙得很少和孩子一起玩。聖誕節你們甚至都不休息,而在海外春節是沒 有假期的,聖誕節不帶著孩子去海灘,因為你們會覺得這個時候的機票、賓館都貴,不如趁這個時候做點生意賺更多的錢,等淡季了再出門。」
中國人不過聖誕節好不啦?春節國外是不放假,可是有多少中國人把一年的年假攢齊就為了能回國過年?有多少在異鄉工作的中國人,擠破腦袋就為了春節能回家包頓餃子?
「所以,你們華人的孩子儘管學業上很優秀,但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很另類,覺得和當地人比起來,父母更關心的是家庭的金錢收入、關心的是他們的學習分數,而不是他們的快樂。」
華人孩子覺得自己很另類,是因為華人移民在當地社會本身就是少數族裔好不好。華人孩子對當地社會的隔閡感是因為少數族裔本身決定的而不是因為父母的家庭觀。
「是的,我知道你要說什麼,你們中國人愛說這是為了孩子,為了下一代多掙些錢,但每一代都說自己賺錢是為了下一代,那麼究竟哪一代會真正地使用這筆錢呢?
中國人說攢錢是為了孩子,就是為了孩子好么。上學不花錢么?買好的學區房不花錢么?課外活動不花錢么?沒聽說過」再窮也不能窮孩子「?我沒有數據支撐,不過華人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投入之大恐怕人盡皆知吧,你說攢下的錢去哪了。
「生命是那麼短暫,你們借口為了家庭的未來,而在現在就犧牲了家庭,我不知道這個帳是怎麼算過來的,怎麼還能體現你們自己很自豪的家庭觀念。
「你們為了工作,可以忍受長時間的夫妻分離,要在我們眼中,夫妻不在一起三個月以上,基本上就該考慮辦離婚了。所以我們被派到海外來,就一定是全家一起來,我的妻子、孩子都搬到上海來。他們要是不願意來,我就不可能接受這項工作,家庭比工作更重要呀。我在中國甚至聽說過你們的上一輩人,甚至有夫妻幾十年都分在兩個地方的,到了退休的時候才能生活在一起。這太殘酷了。難道你們就不會為了家庭放棄工作嗎?工作也還可以再找呀!
卧槽,都扯到上一輩人的兩地分居問題了,這個老外真是」中國通「啊。那TA不知道,上一輩人換個工作有多難么,拜託計劃經濟時代喂,連出差都要組織上的介紹信好么!而且TA知不知道,為了倆人換到一個地方工作,多少對小夫妻踏破了組織部的門檻呀。
「我的中國公司里有很優秀的人才,但因為不是上海本地人,家庭就在另外城市,每個月甚至每兩個月才能相聚一次,為什麼其中的一方就不能放棄工作呢? 我知道有很多在城市裡工作的農民,他們甚至只能一年回家一次,都說是為了家庭在掙錢,可這樣的錢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
說的我特么熱淚盈眶了,我多想對工業革命時代的英國產業工人們說:你們這麼辛苦掙錢,可這樣的錢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對戰後的德國婦女們說:你們這麼辛苦出賣身體,可這樣得到的麵包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又有什麼意義呢?意義呢?
在歐洲,你們中國人基本都比當地人 有錢,但沒有人羨慕你們的生活,我認為你們就是金錢的機器,但你們為自己 的賺錢愛好塗上了一層家庭的色彩。
這篇文章很有道理,把中國現在家庭描述沒有愛,沒有性生活樂趣。我們大家好好靜一下,除了錢我們還有什麼?所以離婚率居高不下,夫妻分居二地丶孩子讓老人管等等……。這些是我們所需要的愛嗎?
如果上面這些話真是老外寫的,恐怕是TA對現階段中國社會/華人社區片面了解導致的。勸君切莫把發展問題置換成道德批判,這樣做不好。如果是某位杜撰的,我只好對他說:這種卑鄙的伎倆,阻擋不了中歐人民的友誼。
在別人生活窘困,需要拚命工作賺錢來改變現狀的時候,指責別人只知道工作不懂陪家人簡直是「何不食肉糜」!
太子,百姓生活艱苦啊,飯都沒得吃沒飯吃?那為什麼不吃肉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