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槍斃時代,為什麼要求不能自由射擊而要集體放槍?從概率的角度來講,效果應該是一樣的吧?

@朱瑞禹 我感覺這個問題需要解釋一下。你剛才把我的提問重新定位到你的問題投射類武器為什麼需要齊射這種戰術? 我來解釋一下這兩個問題的不同之處。

首先,解答你的問題。

以古代軍陣為例,假設一方是最簡單的純矛兵方陣,一方是弓箭手,這時兩軍對壘,矛兵向弓箭手一方前進。

方案A:弓箭手一方下令自由射擊,矛兵方陣豎起櫓盾防禦。三輪之後,弓箭手失去體力,矛兵基本無傷,一擁而上把弓箭手干挺。

方案B:弓箭手方陣一輪齊射,矛兵方陣五分之一人立仆,趕緊停下防禦。過了一陣,矛兵指揮官一看,沒事了啊?命令前進!然後又遭到一輪齊射....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自由射擊是會被躲掉的。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的作戰方式中,步兵遭到步槍伏擊會馬上尋找掩體、輕騎兵會故意走折線來躲開對手的弓箭,只有齊射才能達到威懾性和突然性。現代的火炮,甚至講究第一發高射,第二發平射,讓兩顆炮彈同時抵達目標,可見戰爭之道,從古至今都是相通的!

您問了,既然道理相通,那麼我為什麼還要提這個問題呢?因為排隊槍斃戰術的精髓就是保持隊列,根本就不躲

如圖所示,隊伍裡面有鼓手敲鼓,士兵們踏著鼓點」噠!噠!噠!「地挺近,對方一陣排槍這邊立刻倒下一堆人,但是沒中槍的就像什麼都沒看見一樣繼續前進,直到指揮官命令立定,瞄準,放槍。

這個時候問題就又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了,我感覺在這種情況下,按概率來講,自由射擊的戰果應該比齊射還要好。關於概率的問題很多人看到都會頭暈,但是您是學數學的,應該在這方面是有發言權的。

這個」數學問題「無非是簡單的高中知識,在您看來可能不夠學術。但是我當時把這個問題設置了數學話題,是因為很多人從直觀的想像出發,直接腦補出結論,不去考慮數學上的道理。我自己也很疑惑,因為戰史上,曾有一次法軍阻擊英軍,法軍自由射擊,英軍則無視傷亡堅決挺進,毫不還擊。直到很近的距離,才開始齊射,大敗法軍。這是不是講不通了呢?就算不算上前面英軍前進時的傷亡,也應該是法軍打死的英軍略多一些才對吧?這是不是需要你這樣的專業人士來幫忙的呢?


題主說:「排隊槍斃時代,為什麼要求不能自由射擊而要集體放槍?從概率的角度來講,效果應該是一樣的吧?」但這個問題實際上並不成立,因為自由射擊才是排槍時代的主流。原因並不複雜,一是大部分集體射擊都會迅速變為自由射擊,二是自由射擊多數時候實際上更有效。

先上經驗結論,愛爾蘭裔軍事史學家克里斯托弗·達菲(Christopher Duffy)曾語帶諷刺地寫道,能維持齊射紀律的,基本都是長期和平後首次投入戰鬥的部隊。如普魯士、漢諾威、不列顛之類理論上頑固堅持齊射的軍隊,在實踐上早已無法長期維持齊射。哪怕是在許多方面最為「機械」的老弗里茨時期普魯士軍隊,其親歷者格奧爾格·海因里希·馮·貝倫霍斯特(Georg Heinrich von Berenhorst, 1733-1814)也指出:

你可以用全排齊射開始,或許還能打出兩三輪規整的齊射,可接下來就是普遍性的連續射擊,亦即常見的自行射擊,人人裝填完畢即行開火。(筆者註:普魯士軍隊,尤其是布拉格-科林戰後的普魯士軍隊,是以射擊時間長、耗彈多聞名的,在洛伊滕(Leuthen)會戰中,曾有步兵營創造平均每人射擊180發子彈的記錄。)

Duffy, The Army of Frederick the Great, 1996, p. 129

而在理論層面,齊射也最終被棄之如敝履。英國中將肯尼思·麥肯齊(Kenneth Mackenzie,1754-1833)指出:

(我軍)現有的端起槍支,一直等到訓練軍士(Drill Serjeant)——他已養成吹毛求疵的習慣——校直完畢、下令開火,讓士兵一起扣動扳機的射擊方式,是準確瞄準、殺戮敵軍的最大障礙

Muir, Tactics and the Experience of Battle in the Age of Napoleon, 1998, p. 76-77.

需要深究的請看下文,奧地利軍官約翰·安德烈亞斯·德米安(Johann Andreas Demian)著《軍事科學自學手冊》:

步兵營橫隊射擊既可以有序進行,也可以無序進行,也就是說既可以按一定次序展開,也可以各自準備好便射擊。後者被稱作會戰射擊(Bataillenfeuer,從這一別稱也可看出其應用範圍之廣泛)或亂射(Plackerfeuer)(筆者註:均系自由射擊的別名)……當士兵瞄準時,他不是機器、不會盲目射擊,反而總是思考著冷靜地瞄準敵軍射擊。那麼,在絕大部分狀況下,尤其是在固定陣地上作戰時,最有利可圖、最有效的火力就是會戰射擊。因為,在有序射擊中,士兵不管是否有信心,聽到開火命令就必須射擊,而在會戰射擊中,人人自行控制火力,不必被迫匆忙裝填射擊,因而開火時更為安全。此外,在這樣的會戰射擊中,部隊前方始終存在連續火力,因而能夠遏制住敵軍,使其無法安全推進。因此,在奧斯特利茨會戰和上一次波蘭戰役(1806-1807年波蘭戰役)中,法軍就曾於諸多場合使用會戰射擊,取得了很大優勢——在防禦時尤其如此。

Demian, Anleitung zum Selbst-Studium der milit?rischen Dienstwissenschaft, Band 2, Wien, 1809, S. 231-232

達菲著《理性時代的軍事體驗》:

普魯士人發現,在絕大部分會戰中,他們至多只能以營齊射或步兵全線齊射起始……普遍得多的狀況是,射擊紀律已被破壞,部隊自由開火。因此,在1743年的代廷根(Dettingen),英國步兵:

並沒有按照海德公園(閱兵)的方式指揮,而是三列步兵都不停地自行射擊……法國人也以同樣的方式開火……並不等待指揮口令,斯泰爾(Stair)勛爵經常說,他見過許多會戰,可從沒發現步兵以其它任何方式交戰。

Duffy, The Military Experience in the Age of Reason, London, 1987, p. 216

最簡練直白的說法來自蘇沃洛夫:

長官能否要求:

會戰射擊(筆者註:俄文原文系Батальный огонь,即會戰射擊Bataillenfeuer的俄文對應詞,解放軍社譯為急速連續射擊)?

使槍正確與否決定著射擊的效果。這時的射擊由於必然出現的慌亂而不夠協調,但在排射擊中可以發現糾正。在戰鬥中,各自射擊是自行發生的。(俄:Одиночка пальбы на баталии выйдет сама собою.,德拉戈米羅夫譯本:Le feu individuel dans la bataille se produit de lui-même.安東連科譯本:le tir individuel s』impose de lui-même)為了消滅敵人,盡量節省子彈,各人在每次射擊時都得瞄準敵人。

齊射?——在換崗時採用,即使射擊,也只是為了清槍。在其他隊形中,只是為了檢查校正槍支。用於對敵作戰是不適宜的;在你重新裝彈藥時,敵人會衝刺砍殺過來。

進攻時的排射擊?——這只是為了運動,在與敵作戰時使用這種折線隊形是不適宜的:它易被敵擊散,特別是易被敵騎兵、騎兵小隊擊散。

退卻時的排射擊?——最好不去考慮這個問題!它對士兵的影響是十分有害的,所以,步兵和騎兵不要去考慮任何退卻!

蘇沃洛夫,《制勝的科學》,北京,1986,第24頁

順帶一提,七年戰爭亞伯拉罕平原「有史以來最完美的戰地齊射」(福蒂斯丘語)常被排槍黨奉為範例。可要是細緻探究英軍原始材料,便會發現,福蒂斯丘(Fortescue)以及此前的諸多作者先是過分簡化,而後提煉升華,最終製造了與史實相去甚遠的神話。

按照英方Mackellar提供的原始材料,此戰交火過程是:

敵軍(法軍)推進到距離我軍約100碼處,我軍戰線以穩定的火力有規律地朝前推進(即前進中的排射擊),直到進至距敵二三十碼處才開始一齊射擊。

Stacey, Graves, Quebec 1759, p. 165.

總之,即便是射擊條件較好的亞伯拉罕之戰,也是各排距敵大約90米時開始逐個朝前推進並射擊的(不是傳說中的原地等待),也根本談不上第一發實現排以上單位的齊射。

——————分割線——————

本題下有個誤導率極高的答案,在此略作反駁

作者:jo jo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66303/answer/2677590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總的來說,你的這張圖片已經說明了大部分問題了。為了便於指揮,重步兵總是排成整齊隊形前進的。如果自由射擊的話,總是會有膽小的士兵提早停下,射擊。既影響了命中率,又阻礙了身後的士兵前進,打亂了隊形。而跑在最前面最勇敢的士兵則要面對對方更多的火力,早早面臨以少打多的窘境。同時,隊形混亂的攻擊線很容易被對方的反衝鋒衝垮。所以需要整齊隊形,到50米有效射程內一起站定,一起射擊。這樣效率才高。

對於防守方也是同樣的道理。站在那裡面對對方黑壓壓的隊列,心理壓力是很大的。如果是自由射擊的話,總有膽小的士兵在有效射程外就開了火,而士兵們是有從眾心理的,一個人開了火,馬上就會有大量的士兵跟進開火。在敵軍進入射程前就發射完了子彈,無法有效殺傷敵人。所以也需要聽命令齊射。

效率問題前文已述

另外一種情況是面對對方的騎兵衝鋒,步兵們也必須用齊射嚇阻對方的馬匹。騎兵的質量和速度都是非常大的,自由射擊只能零碎擊倒對方的騎兵,剩下的騎兵可以繞過傷亡的人和馬繼續衝鋒。只有整齊的一排槍,才能同時擊倒一排人馬,阻擋後面的騎兵。同時齊射的巨大聲音才能嚇阻訓練有素的戰馬。

齊射嚇阻騎兵是唯一正確的部分

英國軍隊始終非常講究排槍。因為英國的戰術是打兩排齊射,趁對方線列蒙受傷亡,隊形變亂,士氣受打擊後開始衝鋒,一舉衝垮對方的陣線。衝鋒要發揮威力,就要肩並肩一起衝鋒,既增加己方的勇氣,一排整齊的刺刀也更容易威嚇對方。這樣的話,自由射擊就更不合適了,一些人已經開始衝鋒了,一些人還在很嗨地開火,衝鋒零零碎碎,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英國線列都是在鼓點的指揮下,整齊地前進,整齊地停下,整齊地排槍,整齊地衝鋒。

請參照代廷根與斯泰爾勛爵

法國軍隊就有點變化。早期法國軍隊的戰術和英國差不多,但是到了拿破崙時期,隨著士兵素質的下降和士氣的大幅度上升和軍官素質的上升,法軍的戰術變得更為靈活,排槍不再是射擊的首選。法軍接敵往往從散兵的自由射擊開始,而法軍的高士氣使得法軍敢於接近敵人對射,當對方試圖用衝鋒衝垮法軍的散兵時,法軍的散兵就會後退,散兵後面的線列步兵就會反擊。在這個時期,自由射擊體現出比排槍更為優越的效果。在耶拿會戰,暜軍整齊的排射被躲在掩體後面的法軍的自由射擊打得潰不成軍。

法國作為軍事革新策源地,早在波旁時代,不僅實踐上採用自由射擊,而且早已有吉貝爾等諸多理論家將勝利歸因於自由射擊。此外,耶拿會戰從沒有出現過法軍躲在掩體之後射擊的狀況

奧地利軍隊相對比較喜歡自由射擊。因為它們擁有當時最為專業的輕步兵。奧地利帝國的地形極為複雜,山地多,林地多,很多戰區都不適合軍隊展開整齊的隊形。而它的主要對手,奧斯曼帝國軍隊的戰術也不像歐洲軍隊那麼嚴謹,更偏向於靈活地戰鬥。所以在長期的戰鬥中,奧地利慢慢培養出了一支射術精良,習慣於單兵或者小團隊作戰,靈活機動的輕步兵。鑒於奧地利重步兵的素質不咋地,所以奧軍的戰術就相對傾向於自由射擊了。在七年戰爭中,這支輕步兵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讓腓特烈大帝的暜軍吃盡了苦頭。

暜軍的戰術從來就是火力壓倒,依靠高度訓練的士兵,用高出對手很多的射擊頻率壓倒對手。它的訓練就是機械化的一遍遍跟著鼓點操練整個射擊動作。所以在實戰中,暜軍也是如此,跟著鼓點一 輪輪齊射,直到對手陣線崩潰。但暜軍的戰術在遇到靈活的散兵的自由射擊時,經常吃大虧。在科林會戰中被奧軍的輕步兵打得大敗,在耶拿會戰中被法軍的散開隊形打得大敗。

普軍的狀況如貝倫霍斯特所述,此外,科林會戰主因並不是奧軍輕步兵,耶拿也不是法軍散兵

俄軍沒啥好說了。喜歡白刃戰,加上士兵的主動性非常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大多使用齊射戰術。

請翻到前文的蘇沃洛夫論述會戰射擊部分。


好吧。。寫完答案發現問題又改了。那答案基本就是倒數第二段了。同時fire at will在雙方開始大規模交火以後也是存在的。

----------------------------------------------------------------------------------------------------------

首先題主應該弄清楚一個問題,就是18世紀到19世紀初期歐洲軍隊中步兵的構成。

排槍射擊其實是線列步兵(line infantry)的專利,而散兵(英軍的light infantry,法軍的chasseur和voltigeurs,奧地利的jager等等)都是分散隊形,自由射擊的。

通常散兵會配備比線列步兵武器更精確,射程更遠的滑膛槍,有些甚至會配備線膛槍,但當時的線膛槍由於裝彈時間過長,可靠性過低等原因,裝備的並不廣泛。

作戰中,散兵會以分散隊形排在線列前面,作為一種屏障(screening),以自己的射程和精度優勢來對對面的線列造成人員的殺傷,儘可能的在敵方線列進入作戰射程之前打亂其隊形。當然,散兵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對抗敵方的散兵,以保護己方的線列。

題主有一點說的並沒有錯,那就是散兵陣列其實更適合對射。更具體的說,如果只是對射的話,同樣數量和類似訓練的情況下,以分散隊形,自由射擊形式作戰的散兵,在對抗線列的時候是有先天優勢的。分散的隊形不但使對方難以集火(當時線列滑膛槍的精度只能允許線列大致的瞄準一個區域射擊,然後以集中的火力來增加區域內敵人被打中的幾率,而面對分散的隊形的時候擊中敵人的幾率自然下降)。同時分散的隊形也更適合於利用地形而隱藏 (比如滑鐵盧之戰最後老近衛衝鋒的時候被埋伏在麥田裡的英軍輕步兵暗算)。

同時散兵陣型也更不容易在炮兵的轟擊下造成大規模的傷亡。

既然如此的話,那為啥線列還會是主流呢?因為18世紀的戰爭不只是人數相等的對射啊。

散兵陣型其實有個很致命的問題:由於散兵武器相對於線列武器並沒有裝填速度上的優勢,有些甚至有劣勢,加之人員的分散,所以散兵陣型相對於線列陣型,火力密集度肯定會更低。同樣人數的軍隊,採用線列陣型能更容易機動,更容易集中優勢兵力火力,也更容易指揮,而這些都是在排槍時代最重要的制勝因素。

同時散兵線在面對騎兵,甚至密集陣列的步兵衝鋒的時候往往會不堪一擊。排槍時代步兵對抗騎兵的衝鋒的方式是形成密集的方陣,用嚴明的紀律和一排排的刺刀牆來阻擋戰馬,而散兵陣列幾乎不可能在面對騎兵衝鋒的時候及時形成方陣,及時面對步兵的衝鋒也很容易被逐個擊破。相比之下密集的線列,和隨之帶來的士氣上的提升,在面對衝鋒的時候的表現則會好的多。

同時在那個時代的技術條件下,線列對於散兵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集火對於士氣的打擊。排槍不但可以通過齊射在短時間內相對大量殺傷對方人員,還可以通過輪射,三段射等等方式很好的維持火力強度。此外還有徐進射擊這種可以在保持陣型的情況下前進並且還維持一定火力輸出的方式。這些都是散兵線做不到的。

其實散兵線和密集線列早在羅馬時代就是共存的,兩者本來就是互補並且各有優勢,但到了後膛槍,加特林等武器逐漸變為主流,散兵線的火力密集度直線上升之後,線列原有的優勢也就逐漸變為雞肋,而其在對射中的劣勢也就變得明顯了。


各個時期,各個國家,對面不同兵種時的戰術都有所差別。詳細說一下吧。

總的來說,你的這張圖片已經說明了大部分問題了。為了便於指揮,重步兵總是排成整齊隊形前進的。如果自由射擊的話,總是會有膽小的士兵提早停下,射擊。既影響了命中率,又阻礙了身後的士兵前進,打亂了隊形。而跑在最前面最勇敢的士兵則要面對對方更多的火力,早早面臨以少打多的窘境。同時,隊形混亂的攻擊線很容易被對方的反衝鋒衝垮。所以需要整齊隊形,到50米有效射程內一起站定,一起射擊。這樣效率才高。

對於防守方也是同樣的道理。站在那裡面對對方黑壓壓的隊列,心理壓力是很大的。如果是自由射擊的話,總有膽小的士兵在有效射程外就開了火,而士兵們是有從眾心理的,一個人開了火,馬上就會有大量的士兵跟進開火。在敵軍進入射程前就發射完了子彈,無法有效殺傷敵人。所以也需要聽命令齊射。

另外一種情況是面對對方的騎兵衝鋒,步兵們也必須用齊射嚇阻對方的馬匹。騎兵的質量和速度都是非常大的,自由射擊只能零碎擊倒對方的騎兵,剩下的騎兵可以繞過傷亡的人和馬繼續衝鋒。只有整齊的一排槍,才能同時擊倒一排人馬,阻擋後面的騎兵。同時齊射的巨大聲音才能嚇阻訓練有素的戰馬。

如果是在複雜地形,無法排成整齊隊形的情況下,齊射是不會出現的,都是自由射擊。比如巷戰,叢林戰,山地戰。

再說一下各國在各個時期的小區別。

英國軍隊始終非常講究排槍。因為英國的戰術是打兩排齊射,趁對方線列蒙受傷亡,隊形變亂,士氣受打擊後開始衝鋒,一舉衝垮對方的陣線。衝鋒要發揮威力,就要肩並肩一起衝鋒,既增加己方的勇氣,一排整齊的刺刀也更容易威嚇對方。

這樣的話,自由射擊就更不合適了,一些人已經開始衝鋒了,一些人還在很嗨地開火,衝鋒零零碎碎,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英國線列都是在鼓點的指揮下,整齊地前進,整齊地停下,整齊地排槍,整齊地衝鋒。

法國軍隊就有點變化。早期法國軍隊的戰術和英國差不多,但是到了拿破崙時期,隨著士兵素質的下降和士氣的大幅度上升和軍官素質的上升,法軍的戰術變得更為靈活,排槍不再是射擊的首選。法軍接敵往往從散兵的自由射擊開始,而法軍的高士氣使得法軍敢於接近敵人對射,當對方試圖用衝鋒衝垮法軍的散兵時,法軍的散兵就會後退,散兵後面的線列步兵就會反擊。

在這個時期,自由射擊體現出比排槍更為優越的效果。在耶拿會戰,暜軍整齊的排射被躲在掩體後面的法軍的自由射擊打得潰不成軍。

奧地利軍隊相對比較喜歡自由射擊。因為它們擁有當時最為專業的輕步兵。奧地利帝國的地形極為複雜,山地多,林地多,很多戰區都不適合軍隊展開整齊的隊形。而它的主要對手,奧斯曼帝國軍隊的戰術也不像歐洲軍隊那麼嚴謹,更偏向於靈活地戰鬥。所以在長期的戰鬥中,奧地利慢慢培養出了一支射術精良,習慣於單兵或者小團隊作戰,靈活機動的輕步兵。鑒於奧地利重步兵的素質不咋地,所以奧軍的戰術就相對傾向於自由射擊了。在七年戰爭中,這支輕步兵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讓腓特烈大帝的暜軍吃盡了苦頭。

暜軍的戰術從來就是火力壓倒,依靠高度訓練的士兵,用高出對手很多的射擊頻率壓倒對手。它的訓練就是機械化的一遍遍跟著鼓點操練整個射擊動作。所以在實戰中,暜軍也是如此,跟著鼓點一 輪輪齊射,直到對手陣線崩潰。但暜軍的戰術在遇到靈活的散兵的自由射擊時,經常吃大虧。在科林會戰中被奧軍的輕步兵打得大敗,在耶拿會戰中被法軍的散開隊形打得大敗。

俄軍沒啥好說了。喜歡白刃戰,加上士兵的主動性非常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大多使用齊射戰術。

到了南北戰爭的美國軍隊。由於步槍火力變得過於猛烈,慢慢地整齊射擊已經不太可能了,指揮官一般要求第一次射擊時能整齊射擊就可以了,剩下來的對射一般都是自由射擊。

所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自由射擊從火力輸出的角度是要勝過齊射的。所有的齊射都是為了戰術服務的,為了整齊的隊形,為了打擊對方的士氣,為了對抗騎兵,為了衝鋒。


看到很多答案雖然寫的很長,但是未必靠譜。

推薦一個有意思的視頻,算是半科普吧~

視頻封面【軍武次位面】第二期:死亡螺旋視頻


原本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的,因為這個問題真的非常的無聊

這個問題是,「排隊槍斃時代,為什麼要求不能自由射擊而要集體放槍?從概率的角度來講,效果應該是一樣的吧?」這個問題分成兩個層次:1、為什麼「排隊槍斃時代」不能自由射擊,而要齊射(集體放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要求;2、自由射擊和齊射從概率上來說效果應該一樣的吧。

首先 @古斯塔夫 已經闢謠了(排隊槍斃時代,為什麼要求不能自由射擊而要集體放槍?從概率的角度來講,效果應該是一樣的吧? - 古斯塔夫的回答 - 知乎),沒有什麼不能自由射擊、只能齊射的規定或者要求。於是這個問題的第一個層面就已經解決了。自然而然,我們來到第2個層面。現在,你們可以知道這個問題有多麼無聊了吧:「排隊槍斃時代,自由射擊與齊射並存,從概率上來說效果應該是一樣的吧。」從概率上來說效果,這個不就是槍械的命中率么。

但是題主很明顯又不是這個意思,他在題目描述里又添了這麼一句:

很明顯,他又是在追問火力效果。這和題干就是完全兩碼事的事情了——一個是命中率的問題,一個是步兵火力輸出效果的問題。

@盛宇航 所以請題主務必精簡問題、精簡描述、明確問題。

=======================================================================

順便說個笑話:

原來如此,我第一次見到有人說縱隊是射擊隊形


戰術上樓上已經說了很多,說點軍隊組織上的。

散兵線的問題是只能配給給精銳。在沒有政委、國家主義、民族主義武裝的傳統軍隊,不管有沒有火器,一旦陣型被打散,就很難再組織起第二次進攻。從這點上火器的排隊槍斃和矛陣沒什麼不同。

某位將軍用散兵線對陣列,前期殺傷頗多,但敵軍頂住了壓力,並且突破了將軍的防線。在之後,士兵們一看大勢不好,前面的躺下裝死,後面的乾脆就跑回家了;由於是散兵線督戰隊距離太遠;居然讓他們跑成了。於是將軍在自己的家中被抓,參戰人員20%在戰場上被人抓住,其餘在家中被捕。國君遂卒。


打中的概率看似差不多,但是對手的衝鋒上會有很大影響。

排隊槍斃的射擊,可以做到連續壓制。而隨意亂放槍會造成偶然的無射擊間隙,這個空檔會被利用來作衝鋒。


在沒有無線電的情況下自由射擊就會增加指揮範圍,然後就會失去指揮,最後淪為龍騎兵的滾刀肉。

當指揮只能靠旗子和傳令兵時,軍隊集中起來才能避免陷入混亂。火槍最快一分鐘射三槍,最大射程100米,龍騎兵只需要五秒就能從射程外衝到步兵面前,沒有嚴密的陣型和指揮,散兵根本無力抵抗龍騎兵。

火槍時代的戰場上不光有線列步兵,還有龍騎兵,而龍騎兵最適合的就是追殺陣線渙散的步兵。所以線列步兵們經常頂著輪番炮擊和敵方線列的掃射也要列隊前進。因為龍騎兵可能蹲在戰場的任何地方磨刀霍霍呢。


自由射擊影響效率!!!(不是專業人士,就是閑著無聊水一貼)

一、射擊效率低下:前膛槍裝填很麻煩,還要採取站立姿勢才能提高裝填速度。試想一下,如果允許自由射擊。a士兵開了一槍,然後折騰著裝填,動作幅度這麼大,左右的士兵b和c受影響,後面的士兵d更加被擋住了。這種模式導致了射擊效率低下,還不如統一口令。

二、士氣打擊效率低下:雖然理論上一顆顆子彈打出去和一起打出去,應該實際殺傷效果差不多。但是,一排子彈飛過去,對面第一排嘩得倒下一半。這視覺效果,是不是堪比好萊塢特效啊?己方士氣大振,卯足了勁裝填準備再來一輪。敵方什麼心理狀態?卧槽,我旁邊的前面的後面的戰友呢,唉呀媽呀,前面缺人,輪到我補到第一排了,心裡好怕怕啊。幾輪下來,敵人隊形都維持不住了,我方一個衝鋒,敵人方陣就崩潰了。 要是自由射擊的效果呢?一顆子彈飛過來,敵方倒下一個,其他敵人壓根沒有感覺啊,保持方陣接著走。就算你零敲散打幹掉的敵人數量跟集體射擊是一樣的,但是對於敵人士氣的打擊約等於零啊!我方累死累活打了半天,一看敵人依舊士氣滿滿。等敵人把槍口頂到我方臉上,一輪就可以帶走我方所有士氣。然後我方潰逃。


假設兩軍第一輪射擊完畢之後能打掉對面一半人。

即設紅軍齊射一輪能打掉藍軍一半人。

藍軍自由射擊,全員射擊完畢之後能打掉紅軍一半人。

然後設兩軍同時開火,紅軍是齊射,藍軍自由射擊。

理想狀態下藍軍只有一個人開槍,紅軍的齊射就已經消滅了藍軍一半的人。

說白了就是DPS。在槍支火力和精度差的年代這是最有效率的戰法了。

關於法軍和英軍的交戰,英軍是在火槍最有效率的殺傷距離開火,法軍並不是,所以在英軍開火之前法軍其實並沒有打掉足夠多的英軍。這個完全看指揮官水平和士兵素質,趟太前和靠太遠都吃虧。

另外其實當時戰場上有專門的獵兵會攜帶特製的高精度步槍(前裝線膛槍或者是奧地利的連發氣槍之類的)進行游擊和狙殺,這些兵是可以自由射擊和移動的,但武器造價昂貴且操作複雜,以當時的生產力和技術做不了主力兵種。


因為要走的很近很近然後一起齊射啊

滑膛槍時代,一般一分鐘只能開兩到三槍

拿破崙時代,有效射程有五十米就不錯了

自由射擊的話,怎麼保證很近很近(大英帝國龍蝦兵甚至能到18米以內才開槍)的時候大家一起開槍?

打遍地球無敵手的英國龍蝦兵就是頂著傷亡走到了18米處,一輪射擊直接打散敵人····

忘了那一次戰鬥了,龍蝦兵傷亡三分之一在對方射擊的間隙走到15米處,然後兩輪射擊直接把對方打掉三分之二的兵力····

百度了一下是亞伯拉罕平原之戰,龍蝦兵第一次射擊擊斃法軍五百多,後兩次700-800人····

------------不過剛才看到古斯塔夫先生的言論,貌似這是段子發酵了?--------說起來就百度這幾年的名聲,我第一反應就是百度錯了······

而這一輪射擊的傷害遠遠大於對方從遠處開始的兩輪射擊造成的傷害

從數學的角度來說,就是雙方打了一分鐘,自由射擊的是在在一分鐘內開了兩槍

而龍蝦兵,是最後一秒開了一槍····


你有問跟沒問一樣,不管哪種方式他們一樣都是死。(我有答跟沒答一樣)


儘管從概率統計的角度來說,從120米的距離開始隨意射擊,火力投射的效率最高。

不過以燧發槍的精度,40米以內,甚至30以內,才能保證較高的命中率。

燧發槍射速低,精度低的特性決定了,第一次齊射的時機很重要啊。

設想一下:

敵方某個士兵在沒有接到隨意射擊命令前,有可能因為心理素質不行而過早開火,而從眾心理會導致所有人在120米左右的距離直接集體開火了,緊接著線列就會處於無序的自由射擊狀態……

結果我方損失輕微,即使以每分鐘75步的前進速度,用12秒時間前進了15步,甚至20秒時間前進25步才會收到第二次攻擊……

這個時候距離是95米,燧發火槍的精度依舊感人,傷害依然輕微……

以此類推,當一方頂著對方火力前進1分鐘,距離到了45米左右的時候……

首先隨意射擊的敵方士氣已經在崩潰邊緣了……而我方的士兵則因為承受了一分鐘的火力而沒有死亡產生了「我很幸運,這仗我死不了」的錯覺。

這個時候只需要一次齊射+刺刀肉搏,敵方就會轉身逃跑了。

人畢竟不是機器。

……………………割…………………………

知乎裡面的人應該都參加過軍訓,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知乎er都打過卧姿100米靶。

我記得的是,用的56半,100米卧姿,三發,一發還是兩發上靶。

56半的射程和精度比燧發槍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而燧發槍只能立姿或者跪姿射擊,精度和卧姿比又得打個折扣。

也就是說,以燧發槍的精度,100米射擊,真的只能打中大象。


最高票的答案怎麼看都是拿破崙全面戰爭玩家寫的。


睡不著過來答一發。

排隊槍斃只是一種提升火力密度的做法,原因不多說了,槍械精度堪憂,150米以上用棕貝絲密集齊射是無效果的。

至於為何要集體放槍,要記得那個時代槍械有近三分之一的不發火率,因為多次填裝失敗,火石壞掉,火藥受潮等等這些亂七八糟的原因,糟糕的時候近一半的槍械打不出子彈。加上槍管變形膨脹,黑火藥產生的煙霧越來越濃,打不出子彈的步槍會越來越多,而更多的步槍隨著戰鬥進行而精度越來越低。所以軍隊的火力只有第一次齊射是有效的。聽口令齊射可以保證前兩次的精準度,在一定距離上指揮官可以判斷對敵人的打擊或者判斷自己的損失,十分有利於指揮。並且齊射效果如果很好,將會極大打擊敵人士氣。而斷斷續續的一兩顆冷子彈,造不成什麼損失,也不會很好的打擊士氣,煙霧干擾隊友瞄準精確度也無保證。


自由射擊????隊列隊列隊列!!!!!啊

用這槍可以自由射擊!!!

用這槍自由射擊???沒有機槍壓制你唬我!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