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些傳統的社交禮儀還有必要知曉、遵循甚至存在嗎?

有老一輩人(50-60)以餐桌禮儀對一個人進行判斷,所以「領導夾菜我轉桌」、碰杯拿左手、杯口比領導高老多、筷子插飯碗等等的會略慘,但是這些略慘的人並不是無禮莽夫,只是壓根就不知道有這些禮儀而已。

那麼,問題出現,這些禮儀是否有必要知曉以及遵循?一方面,「禮多人不怪」;另一方面,「流於形式、毫無意義、溜須拍馬、閑得蛋疼」等等。

再比如,女士優先原則。進電梯是要男士先進(轎艙危險,男士開路),然後為女士擋住電梯門;上行扶梯是要男士先行(女士裙底走光危險)等等。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知曉就談不上遵循,僅此並不能說明某個人粗鄙無禮如何如何,但是確實有不少人以此來評判個人修養。不談公平,只談現實。

老一輩人在淡出,他們遵循的禮儀準則有的被傳承下來,有的被改變,有的消失。

那麼,這些社交禮儀還有必要知曉、遵循、存在,並作為評判依據嗎?

==========

補充,我知曉並努力遵循,只是有時候會困惑到底有沒有必要,或許是各位使用第二人稱回答的時候讓我有點不太適應。

==========

繼續補充,發現我自己中槍了,呵呵。我只是見過為數不少的同齡人、更年輕的、更年長的存在上述問題。


-

有改變世界的氣力,別從這地方下手。

很多少年同學最大的問題是,反對「禮教」的束縛,

卻對社會的真正不公不義,對政治上的違逆不安,視若無睹,安之如飴。

請改變真正重要的事情去。

偉大的人,在於他作的,是偉大的事。

-


-

禮儀規矩是聖人制定的,但是情感不是聖人可以規劃的。

聖人根據人之交情而制定了禮儀規矩,君子見禮儀而知人情。

吾輩只把禮儀當作禮儀,卻不懂禮儀背後的人情,所以禮儀就成了天底下沒有意義的虛假俗態,推崇真實的人就想拋棄這些虛偽裝飾。

-


有時候,你又何必在乎他人的想法呢,只要你能承擔後果,怎麼做都是你自己的事咯。我以前與領導吃飯也不長眼啊,有時領導夾菜時,我就轉盤子。領導當時也確實沒顯出什麼不快,直到有次聚會我動手夾菜時,領導無意轉動盤子,害我沒加到菜,我當時心裡就想:「你TMD眼瞎,沒看到我夾菜嗎?」然後領導看到我一臉不爽的表情,立馬又將盤子轉到我位置,並道歉說自己沒注意到。從這件事後我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差勁。

我教書時,我從不在意學生是叫我老師還是高哥,直到有段時間時間我因事情太多,上課太水,一名學生直呼我姓名時,我當時心裡很彆扭,是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按說名字本身就是給人叫的,但我學生公然直呼我姓名時,我有一種「你也有資格喊我名字?」的感覺。後來我發現這學生因為在修理廠待過,我那段是時間所教的東西對他而言根本就是他所會所知道的,根本用不著我教的,班裡的學生在那段時間也不是很聽我話。後來我將手中事情做完,認認真真的備課,耐心的講解,他們在一星期後都改變了,我的課再也沒逃過,上課也不瞎搗亂,曾經的幾個請了長假的學生,又重新回來上課。甚至實訓課時,希望能多教他們一些東西,放學時也不願回宿舍,我要說:我得回家吃飯時。他們都會派人去幫我買飯,只是希望我能多講些。當然他們依然不喊我老師,只喊我「高哥」。所以一個人的行為還是能反應一個人心裡的想法,因為我之前上課太水,不尊重學生,自然得不到他們的尊重,當你認真對待時,他們也會發自內心的尊重你和喜歡你。

其實我想說的就是:不懂禮儀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懂,你卻不去做。


(手機打的,不知道能不能排版)

其實我國很多傳統的,嚴謹的禮儀制度已經在xx大哥命以後都不復存在了。所以常有人說,現在的中國只有有錢人,沒有貴族。因為真正的貴族在禮儀方面是非常講究的。

而題主所說的這些,我覺得稱不上什麼禮儀。最多就是最基本的禮貌。不知道的人,並沒有錯。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這些常識是很容易知道並習得的。問題是很多人不想知道,知道了也不去遵守,這就是情商或者素質的問題了。換句俗話說就是不會做人。

如果連這些最基本的禮貌都不應該有,應該廢除的話,那我國「禮儀之邦」的稱號就要完全淪為笑柄了。乾脆回到原始社會好了,別說禮儀了,道德都不用講了,大家喜歡幹什麼幹什麼,多美好啊。

結論:

所以我認為以這些基本禮貌來評判一個人,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是無可厚非的。


首先說一下我是負責在單位裡面教人家禮儀的,當然也是很淺的那種禮儀。

禮多人不怪:這句話我覺得無論在什麼時間都是有意義的,我沒見過A對B有禮貌,B突然就把屎盆子扣在A頭上的。我們假設有這樣一個人,叫甲。禮多人不怪的前提是甲(響應題主,把所有的「你」都改成甲)的禮貌是真誠表現的:對於甲尊敬的人、愛戴的人,甲的禮貌一定是發自內心的。對自己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父母之輩的,只要他們不是混蛋長輩,對甲疼愛有加;對於甲的部門領導經理甚至是掃地阿姨,只要他們不是狗眼看人低,對甲提攜幫助,那甲作為一個禮貌的接收方也應當作為一個禮貌的發出方給出回應,否則甲就成了別人眼中的無禮之人。那麼對甲的疼愛、提攜也就會停止,個人發展也會受阻。人都是社會動物,只要甲不脫離地球,甚至甲去到了月球基地,甲就要和人接觸,那甲就會有發展、前進、阻力的出現,這時甲的禮貌可能成為甲的貴人發現甲的亮點而願意為甲提供幫助。

如果甲的禮貌做不到真誠,至少甲要是個演技派表現的夠真誠。題主說到的「流於形式、溜須拍馬」就是演技不成熟的表現。我個人就碰到過,單位有個人對我表現的很有禮貌的樣子,但是前提是有事兒求我幫忙的時候,其他時間一概不屌我。用到我就一個勁兒的「高手」的稱呼著,現在被分到了一個組他也會這麼稱呼我,我的感受是:假!這個人假到家了!那我是否還會和這個人深交或者提供幫助呢?呵呵,原來我提供的幫助可以到6點,現在我給他2點都要看心情看面子了。

那要如何成為一個演技派呢?表演來源於生活,至少甲要對某些人有足夠真誠的禮貌,甲才能表現出或者說表演出「真誠的禮貌」。很多人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做不到「提攜的貴人」的位置,但是偏偏就是這些人偶爾的助推或者下絆子就能左右甲,那麼甲對他們就要展現甲高級的演技了。

感覺跑題···

關於是否有存在的依據上面說的應該算是吧(文字能力越來越次····),那麼是否作為評判的宜居呢?我認為是有的····所有人都是外貌協會(是所有人!),陌生人第一印象都是先看甲的整體形象產生第一印象然後才會和甲有後期的發展。我曾經將一個90後(不是特指所有90後啊,僅僅說他一個人)介紹給其他部門的同事,當時他的和之後的幾個表現讓我汗顏:

1、他的身體非常不自然的貼近我,我可以直接感覺到體溫(羞)的那種。

2、對於公司所有人一律叫名字。

3、著裝隨便。

第一點說明他的體態禮儀和交往禮儀有問題,陌生人的貼近是容易讓人有危機感和緊張感的。

第二點說明他的個人定位有問題,這個公司里不論怎麼樣所有人都是前輩,那麼最基本的和國人最習慣的X經理、X主管的稱呼是要使用的。大大咧咧的直呼其名甚至是年紀可以大他一輪的人,呵呵···至少我聽到的公司的人對他的風評不高。

第三點說明他的工作態度問題,工裝和職業裝是一個人的崗位專業程度的表現,誰要一個人在家聽到有人敲門貓眼看出去說是快遞,我相信都願意給穿著工裝的開門也不願意給穿著休閑裝的人開門。為啥?工裝代表甲身份和專業!當然,現在很多公司都不要求穿工裝,但是拖鞋···大褲衩···弔帶背心···呵呵吧。

僅僅發現的幾個小點就可以反映他的個人生活習慣和態度,那麼如果坐在公司HR的位置上,會對他有什麼樣的評判,最為後期晉陞等方面,會怎麼考慮?

換個角度,如果是日常生活中,選對象、女婿、兒媳婦、朋友,是會選擇一個走路亂晃(體態)、口出污穢(語言),上車搶座(文明),買套AA(啊汗········)的人么?

其實,這都是禮貌的要求和要點,也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判斷一個人的依據。

PS:禮貌禮節是一個方面,不是全部。一部分人是真性情,另一部分就是沒禮貌了。「被人說沒教養,其實是在辱罵父母,沒事別讓父母承擔罵名。」這是我給公司員工上禮儀課上肯定會講的第一點。

PPS:BITCHY
FACE不等於沒禮貌,不要作為判斷依據哦···


我知道並不是所有的禮儀都有必要存在,但是如果你不遵守,或者不知曉,那麼我有理由去相信,你要不然不在意我,要不然不尊重我,最差你也是個生活里對事很不細緻的人,我甚至可能懷疑,你這個傢伙,是不是犬儒了點。

所以,你看,禮節不全是跟 尊重人 有關係的。


yolfilm的答案。。已經讓別人不好再說什麼了。。

還是不知深淺的說幾句吧,其他人也說了,禮儀在很多情況下無非表示兩點:1、自己的涵養;2、對別人的尊重。

當然很多禮儀也在慢慢的適應當代的環境,比如除了表演作秀之外,你很少看到有人見面了還作揖吧?

禮儀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有一門課程叫商務禮儀~

另外對酒桌文化表示深惡痛絕!用作踐身體的方式來表達所謂的情感!早晚會被淘汰掉!

勸君莫飲酒,飲酒莫勸君。

以上

-


重要的不是禮儀,是禮儀背後的尊重。

說到底,有了尊重,不在乎禮儀也無妨,很多發小之間就不需要在意這麼多。但,兩個互相不熟悉的人之間,就存在這個問題了,我怎麼表達我對你的尊重,我怎麼體會到你對我的尊重,這就需要禮儀。


不知樓主今年幾何,胡亂猜您剛離開校園不久。初入社會,表僅僅因為自個兒生疏導致的不便,就去反感乃至否定成規——入鄉隨俗是有其道理的。

您不如先放下排斥,留心觀察、有樣學樣,掌握這些其實不耗費多少時間精力的「虛禮」;再靜心想想,這些「虛禮」是增加了還是節省了您的社交成本。

也許幾年後,思及「傳統社交禮儀」,您心底的好惡會有別今日,到時再來此寫下自己的答案吧。善,未易明,理,未易察。

P.S.

17歲的胡適在《競業旬報》上發文痛罵《封神榜》、《西遊記》等「惑世誣民」,恨不能祭出《王制》四誅之「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

32歲的胡適為《西遊記》做了2萬餘字的考證,此後十數年時時留心搜集《封神榜》相關線索;

68歲的胡適感悟,當年視若圭皋的「假鬼神者,殺」,實則殺的是宗教自由;定人「行偽、言偽、學非、順非」之罪,殺了思想言論自由;定「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之罪,殺了創作自由……


禮儀的現代規則就是平等尊重。

古代體現的是尊卑關係。

在現代,強調個人的尊嚴與人格。你尊重了別人,別人也尊重你。在這個前提下雙方才能平等的溝通交流。(特別是國家外交)

禮儀是社交的規範,這個規範是不是應該遵守,前提是你是否有社交的需要。

像牛頓那樣的人需要社交嗎?他不需要,他牛逼到這個世界求他,更別提人類了。

但是普通人,在社交中都應該注意,因為你隨時都會有讓他人幫忙的需求(這個需求大到讓人幫你解決事業難題,小到告訴你廁所什麼走),如果你表現得不尊重他人,你自然得到不尊重的待遇。

因此,從根本上說,禮儀就是你自己尊重你自己。

素質低的人和放浪形骸的人,他們並不是嚮往自由和主張平等,從根本上說,他們是藐視規則以顯得特立獨行。這能吸引一部分被規則束縛太多的人,同時也會給你不安全的感覺,因為他們可能連認同者也不放在眼裡,這種對任何東西的不尊重帶給他們的是遊離於正常社交圈之外。

最後,禮儀對普通人很重要,但不必過於迂腐。只要你表現得尊重他人就可以了。


山東人這方面很講究

座次

1、主陪位置:主陪是請客一方的第一順位,即是請客的最高職位者,或陪酒的最尊貴的人,位置在正沖門口的正面主要作用基本就是莊主,把握本次宴請的時間,喝酒程度等

2、副陪位置:副陪是請客一方的第二順位,是陪客者裡面第二位尊貴的人位置在主陪的對面,即背對門口。傳統意義上,這個位置應該坐請客買單的人但隨著近幾年請客腐敗之風的盛行,一般情況下,陪客者是傾巢出動,因此實際上,掏錢這樣的小事是用不到第二順位的請客者親自出馬的,所以,這個位置更多的是帶動客人喝酒

外地的朋友若是弄不清除其中的原委,告訴你個簡單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疊法就可以分辨出來。這兩個位置的餐巾的疊法是與眾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摺疊成圓筒形狀,插在杯子裡面的。而副陪的餐巾則是疊成扇面狀的。其位置的餐巾則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狀。整個餐巾的布局有點象是展翅的鳳凰。定好了這兩個位子,別的位置就好確定了。坐在主人右手邊的是「主賓」,左手邊的是「次賓」;

3、三陪位置:這是近幾年剛剛流行起來的一個稱呼,實際上這個位置跟上面所說的主陪和副陪的稱謂。在山東省內各個地方規矩並不太一樣,有些地方是沒有這個位置的;但在濟南,好像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位置在主陪的右手邊第二位置。他的主要作用是跟主陪一左一右把主賓夾在中間,便於照顧大家如果對當地風俗不是特別了解的話,不推薦大家坐這個位置。

其餘的位置賓主可以隨便坐,酒桌上戲稱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沒有」三賓」、「四陪」的叫法。

4、主賓位置:主賓是客人一方的第一順位,是客人裡面職位最高者或地位最尊貴者做的地方,位置在主陪的右手邊。由於許多人對山東喝酒的猛烈程度有所顧及,所以對山東規矩略知一二的外地客人,有時會選擇讓酒量大的人來做這個位置,這種不對的請客的規矩更多的時候實際是一種禮儀,實質還是一個尊重。如果出現上述的情況,實際上真正的主賓不會少喝多少,名譽的主賓一般會被灌倒(因為你不是最尊貴的客人卻坐在主賓位置,只是因為你能喝酒,做客的肯定要把你陪好),所以客人會得不償失,切忌切忌!!!

5、副主賓位置:是客人一方的第二順位,位置在主陪的左手方

6、三賓位置:副賓是客人一方的第三順位,位置在副陪的右手方

7、四賓位置:副賓是客人一方的第四順位,位置在副陪的左手方。

餐桌上的位置基本就是這些需要指出的,以上所列示的主陪、主賓、副陪、副主賓這四個位置在整個山東省是全部一樣的,把方向列反了,會很尷尬的。三陪的位置在個別地方是比較講究的,三賓和四賓在大部分的地區是這樣劃分的,但在個別地方規矩略有不同,例如我知道有些地方第三順位以後的客人是依次排列在主賓和副賓之後,俗稱往上座。大家在無法準確把握當地風俗的時候,可以不便應萬變,就是按照主人的安排來坐,防止出現疏漏。

從上面說得可以看出,整個位置是按照主陪位置的確認而來的,那麼如何確認主陪的位置?有兩種辦法一是餐巾的擺放:一般情況下,由於各地餐巾的摺疊方式不同,從形狀上很難區分但有一點,在山東全省是統一的,即主陪的餐巾摺疊是最高的,或者主陪位置的餐巾顏色跟其他不同;二是筷子比較正規的酒店,主陪和副陪位置的筷子是各兩雙,俗稱公筷,公筷的作用下面會說到。

二、上菜

其實不僅僅是上菜,包括倒茶,倒酒等,所有的起始位置都是從主賓位置開始,也就是主陪的右手邊大家落座以後,可以從上述起始位置看出自己的位置是否做錯,以及主人們的等級程度。那麼上的第一道菜,主陪的主人會用公筷給主賓夾一筷,這表示尊重客人,同時說明大家可以吃菜了。無論客人是否喜歡這道菜,應該是感謝之餘要首先吃一口的(如果是民族習慣如回民等應在此之前就提出,主人安排的時候會早有準備。如果客人有特殊忌口,這道菜是可以說明原因並拒絕的,主人會把這一筷放在自己盤子里,其他人依然可以接受到開始吃菜的信號)。從第二道菜以後,熱情的主陪會繼續這個動作,但三陪位置上的主人應該會把這個行為主動接過去,否則讓他坐在這個位置有什麼用?

大家要注意的是,在這之前是沒有開始喝酒的,一定記住,喝酒是要聽主人的招呼,不要擅自行動。

三、喝酒

喝酒預示著宴會的正式開始,所以喝酒必須是主人開始提議。一般情況下,山東人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能喝一點的是選擇白酒,其他紅酒、啤酒都可以。由於全國各個省份的名聲不一樣,因此北方的客人一般會被要求倒白酒,南方的可以寬鬆一些,但要跟做客的客人說明的是,大家一定要把握自己的量,不能喝酒的要堅決抵制。山東的熱情是讓人受不了的,如果開始喝上了,除非是喝醉了,否則你中途說我不能喝了,換白水吧這不是不可以,山東人名目繁多的介面,都讓你不好意思不喝酒,呵呵!

白酒的容器一般是三兩三或者二兩半的,即一瓶白酒倒三杯或者四杯。我不知道大家對容器的印象如何,一般意義上的茶杯就是二兩半。大家如果在山東看到有用還小的杯子來喝白酒,千萬不要感到幸運因為你馬上會知道,那是一口喝一個,到時候你後悔都來不及。去煙台的朋友要特別注意,因為這個地區有一種本地酒是二兩一瓶的,叫煙台酤釀,俗稱小姑娘,配的杯子也是二兩的,熱情的主人有一套喝酒的程序,下面會說道,估計你看了都得醉倒。

下面說喝酒的規則,還是以白酒為例:

山東全省比較正規的白酒喝法是要求第一杯六口喝掉,以後隨意。六口的順序是,主陪帶三口,副陪帶三口(也有四二開的)。在這之前,客人是不能主動出擊敬酒的。啤酒的比例是一比六或者一比八(按白酒的度數,不同酒桌自行規定)。以上說的是程序,只要是喝酒的,六口以後要求全部幹掉。

上面說的煙台喝法是最不人道的(但也不是在所有的煙台宴請都用到),煙台的規矩是三二一一二三,主陪、副陪各帶六口,三杯主陪帶三杯,第一杯三口喝掉,第二杯兩口喝掉,第三杯一口喝掉,然後換副陪帶三杯,規矩同上,輪次相反這一圈下來,用二兩的杯子計算就是六杯,也就是1斤二兩,估計桌子上已經沒有什麼人了。

在主陪和副陪帶完以後,主陪會宣布自由時間。開始這個時候就是私人恩怨了,開始單挑;但在喝的多少上是可以商量的,所以來山東的朋友而且能喝一點的,奉勸大家從現在開始要偷懶耍滑了,盡量不要跟著發飆,否則你有再大的酒量也要趴下。一般情況下,主人方的每一位包括主陪和副陪,會跟每一位客人喝一次,熱情的主人會跟每位喝兩次,所謂禮儀之邦,喝酒成雙,普通意義上客人再回敬每位主人一次,基本就進行的差不多了。

最後,主陪會招呼大家喝最後一杯,即宴請結束的信號,俗稱門清,濟南叫整整盅子。最後一杯要求是要喝完,但大部分的客人這個時候可以用酒量不行了這類的話逃過這一杯,輕點表示即可,畢竟大家這個時候都喝得差不多了,不會再強求許多;另外可以跟大家說一點小竅門,就是在每喝乾一杯的時候不妨留一點,藉機少喝一些,因為在山東有一種說法,喝酒不喝根,借年年有餘的寓意,還有一種說法是喝瓶底生女兒,但近年來又興起福根的說法,呵呵,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啊!

(當歸補充:一般為了禮貌,在快結束時,主賓帶頭,招呼副主賓、三主賓們,共敬主、副陪一杯。這之前各自敬的不算)

最後一杯一般會選擇在飯上來的同時,這樣大家可以開飯了你只要吃上飯了,就放心吧,今晚的戰鬥可以結束了!

整體來說,山東省各地的喝酒規矩不盡相同,喝酒風範也很難統一,上面說的如果掌握了,應該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山東各地的喝酒猛烈程度也不盡相同,膠東最甚,青島,威海還有上面說的煙台都在此列,但山東喝酒非常實在,主人敬客人酒是同時喝掉,這個跟河南的端酒風俗不一樣,所以如果在山東喝酒,碰上一個不能喝的主陪,大家可以輕鬆許多。


其實一個禮儀能夠出現並傳承至今就一定有他形成的道理,何況類似領導吃飯我轉桌、筷子插飯碗、女生先行等根本都談不上是禮儀,而是一種為人考慮的基本素養,不論是不是領導,我們誰都不希望在自己夾菜時被人轉了桌子,在自己吃的興高采烈時一抬頭看到一雙筷子插在飯碗上,等等……至於那些所謂的社交禮儀,我只能說只要不是單純流於形式的,這些動作都讓我們感覺更加舒服,我們也更願意和這樣的人相處,這或許就是他們還應該存在還值得傳承的原因和意義了吧。其實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比於一個人人為己的社會,一個人人都為他人考慮的社會應該要更舒服更有愛一些吧


「禮多人不怪」在這個年代還適用么?

和朋友在蕭山機場的星巴克買了一杯抹茶拿鐵,顧客很少、服務員動作也很快,不到一分鐘時間就弄好一杯熱氣騰騰的拿鐵送到我了我們手上。太滿意了,我立刻伸手去接。就在一遞一接的間隙,服務員小姐說了一句「對不起,讓您久等了!」按理說這算是一次不錯的消費體驗,但朋友心裡卻起了嘀咕。幾十秒鐘做好一杯美味的拿鐵,為什麼還要道歉呢?分明效率非常不錯,為什麼還要說「久等」呢?如此多禮,未免稍顯矯情了。

哦…是啊,我不禁反思,老祖宗的「禮多人不怪」在這年頭還流行么?

記得研究生剛畢業那會兒,我託人在深圳某4A廣告公司找一個實習生的職位。因為是第一次麻煩對方,又不是熟人,我發了一封長長長的「短」信給人家。處處有禮,步步留心,生怕禮數不齊遭讓對方不爽,甚至遭受拒絕。幫忙的人倒也爽快,一口答應,並很快幫我爭取到了面試機會。我欣喜萬分又開始連連感謝,並順勢向前輩取經。不料,對方心直口快告訴我「其實沒別的,求你不要這麼客氣了,大家都是年輕人,太客氣了其實不好!」 我愣住…

是啊,「禮貌」沒有錯,但「禮多」是不是就反而顯得生分了呢?物極必反的道理我們都明白,然而這個「極」字的操作定義卻沒幾個人知道。

那家星巴克的服務員沒有必要說對不起,我也沒有必要發幾百字的感謝簡訊,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貴在一個平等舒服,而不是多禮和矯情。


大部分禮儀本身是沒有心理學依據的 如果別人感到冒犯 一般是因為對方學過這種禮而你沒學過 所處環境不對等 所以除非能徹底廢除禮儀 不然必須得學著適應 當然你調整好心態 不要別人因為沒禮貌而覺得冒犯你就好了 (另 我也不喜歡繁瑣禮儀 他拒絕了太多有好想法的交流


22歲,我真心對老一輩的冗雜的喋喋不休的瑣碎禮儀無愛,因為這些禮儀是生活中最貼身常見的,感覺更有切膚之痛,那些繁瑣的所謂傳統禮儀——指的更多是酒桌上親友間共尊的觀念——對崇尚自由主義的我來說,像極了卡在肌膚上的一把把小鎖,他們想要把它們深鎖在我的骨髓中,這是我最無法忍受的。~~~哎~~~可是必須承認我個人也有不對的地方(比如有丁克傾向),但這就是我,一個不完美的我,真實的我自己。


就先不談別人夾菜你轉桌和女士優先這些東西是禮儀禮節還是禮貌了……

禮儀和禮節,屬於約定俗成的用於區分階層和圈子的一套表面規則。

「言禮儀撙節是仁儒之外貌」

在古代,禮樂制度作為傳統的道德約束和教化,維護著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

一個人具體多遵守這個道德約束和教化,也就是所謂深層次的仁和儒,一時無法考量,所以這些價值觀和標準在表面上表現出來或者說表演出來的禮節,就可以作為簡單的辨識規則。

有些禮儀動作粗看上去很簡單,但沒有仔細了解過的人,無論如何都有辦法如法地做出來。旁人從動作上一眼就能看出,這個人是不是這個圈子的人。如果是做了,但是做得不標準,旁人也會知道,這個人也算認真了解過,這也是一種尊重。

所以,某些禮儀和禮節,當持有這些禮儀和禮節的人們,認為這些東西已經沒有辦法代表自己的階層或圈子,或是已經無法作為簡單的辨識,又或是圈內圈外的人群已經沒必要再做辨識了的時候,自然就不再存在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