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日文存在漢字的「書き換え」現象,是否破壞了日文的嚴謹,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亂?

「書き換え」現象,日文維基百科稱之為「同音の漢字による書きかえ」。

舉例:

(0)「辨,辯,瓣—弁」

(1)以下は1956年に國語審議會が報告した書き換えの一部である:

智慧ー知恵

暗誦→暗唱

  • 掩護→援護
  • 悧巧→利口
  • 庖丁→包丁
  • 慾→欲
  • 鄭重→丁重

(2)國語審議會報告にはないが、新聞や學術用語集で用いられているものや、その他一般に使われることがあるもの:

  • 縮→委縮
  • 一攫千金→一獲千金
  • 湮滅→隠滅
  • 恰好→格好
  • 函數→関數
  • 気魄→気迫
  • 詭弁→奇弁?危弁
  • 鳥瞰→鳥観
  • 輾転反側→展転反側
  • 臀部→殿部
  • 當籤→當選
  • 廃墟→廃虛
  • 搏動→拍動
  • 波瀾→波亂
  • 濫作→亂作
  • 濫造→亂造
  • 濫読→亂読
  • 濫伐→亂伐
  • 濫発→亂発
  • 濫用→亂用

另外,作為日語學習者,是否一定要遵循(0)和(1)?


一點愚見。我並不認爲「書き換え」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亂。改革初期或許的確出現了一些混亂,但改過以後更加適合一般日本人使用了。正如前面諸位提到的,用字壓縮到《常用漢字表》範圍內,使書寫和閱讀的難度降低了很多。

而「嚴謹」……我認爲並不能一概稱之爲「不嚴謹」,但可以說是「精度降低」了。雖然「書き換え」只在特定詞彙層面操作,但結果和中國的「合併簡化」異曲同工(一種局部簡化,一種全局簡化,如 (0))。而「嚴謹」,在舊的體系看來不嚴謹的改變有很多,很多「書き換え」本來就是由民間俗寫而來(說的不好聽就是錯別字),但新體系反而扶正了,說明這些用法受到比較多人的支持,而且長期用下來也不會有太大的歧義以致引起不便。新體系確立以後就會有新的規範去界定「嚴謹」,這也符合語言發展的趨勢。在不引起歧義、保持嚴謹的前提下,適當降低「精度」是完全可以的。

就我個人來看,傳統漢字中有很多漢字是出於意義分辨而由同一字分化出來的,日語裏除了漢語以外還有和語,音讀詞也以二字以上爲主,對於漢字「精度」的要求並不如漢語高,一些漢語裏分化出來的字對日語來說其實不需要。於是,一些同音合併是可以接受的。如:

[1]

訓誡→訓戒 兇悪→凶悪 畸形→奇形 食慾→食慾 讚辭→贊辭

歐洲→歐州 註釈→注釈 廻送→回送 智識→知識 煽動→扇動

近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也在增多,二字組合使得對單個字的「精度」要求降低了,或者是有些字變得生僻少用,所以簡化字裏也有跟上例很相似的合併簡化,比如「剩餘→剩餘」「塗炭→塗炭」。

有一些「書き換え」雖然在來源上並無關係,但意義有相通之處,即同音近義,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差,但也是可以接受的。

[2]

臆測→憶測(「臆」心中的。「憶」記憶。)

叛亂→反亂(「叛」有「反」意。)

訣別→決別(「訣」「決」皆有「斷」意。)

煉炭→練炭(「煉」「練」皆有「付出努力使之進階」意。)

崩潰→崩壊(「潰」有「壊」意。)

骨骼→骨格(「骼」「格」皆有「框架」意。)

鳥瞰→鳥観(「瞰」有「観」意。)

恰好→格好(「格」有「様子」意,應「格好」詞義。)

日蝕→日食

[3]

函數→関數(漢語「函數」最初解釋爲「凡此變數中函(包含)彼變數者,則此為彼之函數」。日語「関數」可解釋爲變量之間的對應關係,也是神來之筆。)

鄭重→丁重(「丁」「鄭」無關,但「丁」可與「丁寧」聯繫。)

然而有一些「書き換え」是純粹的同音替換,比如去掉偏旁留下聲符(形聲字的聲符和字義無關),或者以無關的同音字替換,替換之後反而有更大偏差,我個人認爲是不恰當的。比如:

[4]

波瀾→波亂(「瀾」指波浪,無「亂」意。)

廃墟→廃虛(「墟」「虛」無關。「墟」指「城鎮、集市」。)

輾転反側→展転反側(「輾」「展」無關。)

臀部→殿部(「臀」「殿」無關。)

気魄→気迫(「魄」「迫」無關。)

詭弁→奇弁?危弁(「詭」爲「僞」意,與「奇」「危」無關。)

當籤→當選(歧義。)

濫X→亂X(「濫」爲「過多」,「亂」爲「無序」。)

悧巧→利口(「悧」「利」可通,但「巧」「口」無關。)

(0)的這個「弁」字屬全局合併簡化,我認爲也可以歸到第 [4] 類去。

就列表來看,國語審議會的替換方案(1)更加的保守而謹慎,反而民間的用法(2)更加「肆無忌憚」。如果說會「引起混亂」的,大概就是第 [4] 種了,雖然俗字寫得舒服,但很可能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爲俗字所誤導。

相比而言「言い換え」要比「書き換え」或者「仮名換え」來的好一些。不過如果能用好 ルビ 也是不錯的。

評價還評價,作爲學習者,我認爲(0)(1)一定要遵守,這是定下來的規矩,新體系裏的規範。但如果涉及到古代、近代日語的則作別論。(2)的慎用,認識即可。

最後謝 @狄多邀,其實我看到這個題目好久了但一直吊著,非常不好意思。


好問題,感謝 @狄多 先生的提問。

(0)「辨,辯,瓣—弁」

(1)以下は1956年に國語審議會が報告した書き換えの一部である:

……

另外,作為日語學習者,是否一定要遵循(0)和(1)?

看了許多在知乎上類似「新舊字體」、「和制漢字」及「新漢語」等等的關於日本漢字的提問。諸君似乎都有一個隱含且未察覺的前提——以漢語(史)學習(研究)的角度去思考日語(史)的問題。

@狄多 先生提問所舉之例,採的是昭和31(1956)年國語審議會(國語審議會)報告之內容。然在早先的臨時國語調查會漢語整理案(臨時國語審議會の漢語整理案)中(大正15年~昭和3年),漢字改寫(書き換え[1])的案例便隨大正12(1923)年發表的「常用漢字表」(1962字)一同,登上歷史舞台。其背後的深意,武部良明認為其意圖在於「……能夠以漢字書寫的詞語盡量用漢字去書寫」,在漢字字種減少及漢字假名混淆文進一步規範的背景下,實乃無可奈何之舉[2]。「漢字字種減少」自然指的是大正12年所發表的《常用漢字表》;漢字假名混淆文(漢字仮名交じり文)則當屬明治立國後的「新歷史產物」,雖在歷史上漢字假名混淆文絕非什麼新興之物,亦流行於市井生活中,然被抬到一國規範文字的地位,其最重要的一點,在當前語言史的研究來看,還在於普及教育。此風起自明治,史稱「言文一致」,與我國的「白話文運動」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昭和27(1952)年,漢字改寫的法令的時間線始自「公用文作成要領」(公用文作成の要領),再到昭和29(1954)年「法令用語改正要領」(法令用語改正要領),接著是涉及學術領域,昭和35(1960)年的「學術用語審查基準」(學術用語審査基準)。而這一系列「漢字改寫」規則的發布,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了配合「當用漢字表」的順利推進:

同音の漢字による書きかえ?まえがき

(昭31?7?5 國語審議會報告)

國語審議會は、當用漢字の適用を円滑にするため、當用漢字表にない漢字を含んで構成されている漢語を処理する方法の一つとして、表中同音の別の漢字に書きかえることを審議し、その結果、別紙「同音の漢字による書きかえ」を決定した。

當用漢字を使用する際、これが広く參考として用いられることを希望する。

以上述報告及前述法令時間線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現代日文存在漢字的「書き換え」現象,是否破壞了日文的嚴謹,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亂?

「書き換え」即漢字改寫,是日本國政府其文字改革中的一個史的過程化的結果,至於題主這裡提到的「現象」配合問題描述,應就是學生上文所提的內容。至於這一個結果是否破壞了日語的嚴謹,學生想著是難以回答的。但至於「混亂」與否,所有史料所指的內容皆指向了①、法令及學術用語的統一和規範;②、在《當用漢字表》發布後,某些詞語其中一個漢字是表內字,另一個不是表內字。或者兩個字都不是表內字,這樣的情況下,為了更好的推行《當用漢字表》,對部分詞語進行了漢字的改寫和統一。僅其目的論而言,無論如何都談不上要「製造混亂」。在題主所舉的改寫例中,學生可以明顯感受到題主以漢語母語者為出發點去思考是否這些漢字的改寫是否會造成「漢字母國文化者」「不必要的混亂」的心情。然以史料看,昭和29年內閣法制局頒布的《法令用語改正要領》,其中將「緬羊」改成「綿羊」,「蕃殖」變為「繁殖」;昭和35年《學術用語審查基準》中將「煖房」統一到「暖房」。是否從這些案例中來看的話,改後的新辭彙是不是就「順眼」很多了呢?

當然,學生亦同意 @狄多 先生在 @jyo gan 先生下的評論——

但是改的太過分了。日本人自己也有反省(見題目中的維基百科)。

類似「謳歌」改成「歐歌」、「斑點」成為「班點」等漢字改寫,的確在日本國內也被批判為改得太過了。所以在昭和52(1977)年發表的「新漢字表試案」中,對漢字改寫的方針有了新的變化[3]:

同音漢字による書き替え……慣用の定著しているものは別として、同音漢字による書き替えをしない。(必要な場合は、表にない字も使う)

也即是說,一些慣用辭彙的漢字改寫,可作為別案保留,毋須漢字改寫。且在必要的場合,還可以使用表外字。想必,這便是 @狄多 先生所言的「反省」吧,繼而在如今的日語使用中「謳歌」、「斑點」兩例,依舊以其「原貌」出現。

至於題主所問:

另外,作為日語學習者,是否一定要遵循(0)和(1)?

圍繞戰後《當用漢字表》的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是滲入到日本社會層層面面的社會化行為。當然也包括針對外國人和本國國民的日語教育。 @jyo gan 先生的答案說得很對:

對於學習日語的外國人和普通教育水平的日本人來說,大大方便了我們記住所有的日語常用漢字。讀中文文字的時候偶爾還會遇到不知道讀音的漢字,而日語有很清晰的常用漢字表表內漢字和表外漢字的分類,表內漢字,受過高等教育的日本人基本上都會讀,面向外國人的等級考試一級的考試範圍也是這些字全部;表外漢字,出版發行機關和媒體都會直接用假名代替或標上讀音。反倒是減少了一般人弄混的可能性。

題主自己也都描述了漢字改寫在維基被另稱為「同音の漢字による書きかえ」,那麼統一同音漢字不是反而方便了學習者學習日語么?稍微於 @jyo gan 先生答案不同的是,表外漢字,譬如題主如果有深入對東亞漢字史研究的興趣的話,那麼無論表內表外,都是先生極佳的研究對象。至於學生身邊學習國文學科的師兄弟及老師(日本人),幾乎都掌握了超過普通人水平的表外和表內字,這點,與受教育及專業方向有關,他們會偶爾抱怨某個漢字的改寫不好,甚至亦有提到與簡化字方案等等的中日漢字比較的問題。然對於日語學習者來說,現在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就怕誤導先生您的日語學習,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混亂」。 @xun liang 先生的答案,就是這個意思。學生是贊同的。

至於 @shinshin Ki 及 @DrizztVII 兩位先生所舉的例子是俗字體「全學聯體」,學生猜測應該是類似我國的「二簡字」,但應該在政策層上有很大的區別。至少「全學聯體」與日本政府層面(文部省)應沒有任何聯繫。詳細的考證請見 @Derk Zech 先生在為什麼日本「全學連」所使用的部分漢字與中國簡化字的字形一樣?該問題下的精彩回答。於題主而言,此涉及字形,與題主所問的漢字改寫應該還是有區別的,所以請留意毋要混淆。

學生敬上。

[1] 在2000年03期的《日語學習與研究》中,朱京偉將此詞直譯為「書換」,可參:關於日語「漢語」的「書き換え」問題--《日語學習與研究》2000年03期

[2] 武部良明,《日本語の表記》,角川書店,1979年,P.321

[3] 同上書,P.329


對日語語言學沒什麼研究,單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講,這麼一改,將「常用漢字表」里的漢字字數壓縮到了2000個左右,對於學習日語的外國人和普通教育水平的日本人來說,大大方便了我們記住所有的日語常用漢字。讀中文文字的時候偶爾還會遇到不知道讀音的漢字,而日語有很清晰的常用漢字表表內漢字和表外漢字的分類,表內漢字,受過高等教育的日本人基本上都會讀,面向外國人的等級考試一級的考試範圍也是這些字全部;表外漢字,出版發行機關和媒體都會直接用假名代替或標上讀音。反倒是減少了一般人弄混的可能性。

本來漢字就是用來表記日語的記號中的一種,統一規定好哪個辭彙對應哪種寫法,應該問題不大吧?個人覺得普通學習者和辭彙手冊保持一致就差不多了。


戰後漢字趨少趨簡是個大方向,是日文的一個自我簡化的過程。

46年改用新字體之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只能說中日兩國各自根據本國國情走上了對漢字的不同簡化道路。

至於嚴謹方面假名標註在當用漢字上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如果您有志於嚴謹的研究古文和歌的話,必然是要反對這一潮流的,若僅為日常生活使用之文字,則力求簡便為好。


語言的發展是跟隨著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變化而變化的,同一個發音在不同的地區都具有不同的意義。就像中國的文字從甲骨文到文言文變普通話一樣,日語的平假轉漢字也是隨著歷史從古代文變化過來的產物,片假也隨著英語等外來語種的常用化製作出許多新的「日式單詞」出來,個人覺得這些組合起來才能說是「現代日語」。

嘛,當然也有些認為不能接受新生事物,遵從古老流傳下來的才是最正宗的人,這些看法並沒有什麼錯,只是適用範圍沒有新生的語言好而已,要說是否會造成混亂,當然是舊系統的語言更容易造成混亂了,畢竟人的出生的時間決定了他面對的教育、生活環境。


還在使用中的文字的進化的大方向永遠是趨簡的,書き換え本身是有意義的。不管官方還是民間,簡化方案無論如何都會造成語義或者字形的替換或合併,必然會帶來問題。我們的簡化字方案一直存在很多被詬病的地方,便是一個好例子。從標準化角度來看,只要官方標準規範能制定好,需要規範化的場合下有據可循,就沒有大問題;而個人的使用,也應該以官方規範為準,給自己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畢竟別人亂寫攔也攔不住,不過你不知道他們的寫法會不會哪一天成為標準,但是會拿著一紙規範搞得你難受的永遠只有官老爺的不是么。

對於一個世界上唯一單種語言擁有四套書寫系統的國家說「不必要的混亂」,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w

微博上看來的↓

http://www.weibo.com/1195883527/BeRvJgGIw#_rnd1408761796800


竊以為並無大礙。日語本身就有平假名、片假名、漢字以及羅馬字多種書寫方式,到了特別是近年來,日文實在已經算不上嚴謹了。書き換え現象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人對於漢字認識的淺薄。由於大多數日本人對於漢字只是有樣學樣,並不深究造字原理以及單個漢字的意義,所以對於漢字的掌握水準其實驚人地差。更有甚者,近年來把「魔」字寫成廣字頭下面一個マ、慶應(慶応)寫成廣字頭下面一個K一個O的現象也屢有發生……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日本人對於漢字並不十分重視。而日語中漢字的讀音相同的又很多,以白字代寫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另外雖然書き換え里很多根本是亂來,但是有一部分其實也說得通。例如(2)的部分中的以「亂」代「濫」也並非不可解。

另外回答一下尾部的問題:個人建議作為日語學習者,不僅十分有必要遵循(0)和(1),(2)其實也是有必要遵循的。如果不遵循,你寫出來的少見漢字即使字典上有日本人也不認識。現在更流行的趨勢其實是直接寫假名代替,例如將「濫用」寫作「ラン用」。這種寫法對於中文母語的日語學習者帶來的麻煩其實很大,需要慢慢習慣。


太對了,要換也要按照普通話的發音來換吧,嚴肅臉

平假名片假名搞得好難


推薦閱讀:

在看到漢字時日本人是否更加優先地意識到其讀音而非含義?
わたし は…的發音中,為什麼は會發成wa音?
「ですか」中的「か」為什麼讀的時候要不送氣化?
當日語助詞前的名稱與助詞處於五十音圖同一段上時,是發長音還是分開發音?
日本人在閱讀時是如何分清エ和工,オ和才,カ和力,ニ和二,ロ和口,ハ和八,ト和卜,タ和夕的?

TAG:日語 | 日本漢字 | 日語語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