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腦力勞動者比美國的做得更多更累,收益卻更少,是嗎?

「收益」指的是工作上的回報,不一定是薪水。題目這說法是對的嗎?


這個問題是該說說了,請看本人在少中評發表的文章

漫談工人階級的內部分層 - 少年中國評論

http://youngchina.review/archives/285

——「三千塊錢想請個瓦工?你想多了!三千塊錢只能請個大學生!」

——「放屁,三千塊至少能請三個(大學生)!」

三千塊一個月可以請一個大學畢業生,一千塊一個月可以請一個大學實習生。毋庸置疑,知識青年已經普遍認識到大學畢業生無產化的現實,不僅如此,即使在無產階級內部,大學畢業生也不見得就是其上層。「一部分藍領」收入高於「一部分白領」的現狀早已蔓延。

那麼,到底是「哪一部分藍領」和「哪一部分白領」?

一、兩緯四分法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例子,瓦工實際上需要特定的職業技能,而且在房地產蓬勃發展的今天有一定的稀缺性。而大學生往往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學習內容嚴重脫離工作技能,簡歷上最假的一句話就是「精通office」,實際上真正配得上這句話的都去拿20萬年薪了。

同時,國民素質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辦公室技能門檻的提高。比如,過去熟練快速地打字是門少數人掌握的技術,在我小學的時候,為打字機的使用專門開設了一個興趣小組,現在誰把這個作為一項技能寫在簡歷上就是自取其辱。很多大學生參加工作後,甚至僅僅在辦公室實習之後,都會變得很迷茫:「我手上這些工作其實初中生就能做。」其實並不只因為辦公室工作變簡單了,也因為初中生變聰明了。

缺乏看家本事也就罷了,數量還特別多。最近幾年每年新生兒數量在1600萬左右,2013年大陸大學應屆畢業生699萬,2013年為727萬,假設今後大學不再擴招,也是一個很高的比例。同時,2013年新增就業崗位僅僅有900萬。就算全部新增就業崗位都提供給大學生,也嚴重缺乏選擇餘地。

大學生過剩,而技工緊俏(不僅僅是瓦工),無怪乎《教育部副部長稱全國600多本科院校將轉型職業教育,佔總數85%》

教育部副部長稱全國600多本科院校將轉型職業教育 佔總數85%

所以貌似「缺少文化」的瓦工賺得比「知識青年」大學畢業生們多,實在太正常不過了。白領或藍領只是反映工作場所的不同,但特定工種的稀缺性或可替代性才是決定其階層不同的關鍵因素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藍領中有普工、技工之分,白領中也有這種分別。今天大學生普遍抱怨自己不如「民工」,並不是說所有的藍領過得都比他們好,實際是反映「白領普工」不如「藍領技工」值錢的現狀。

二、流動與隔閡

我們都知道馬克思主義有個「產業後備軍」理論,意思是說雖然你現在還有工作,但是資本家可以利用失業大軍、利用你潛在的競爭者迫使你接受更低的工資,否則你的飯碗就保不住。

其實失業大軍不一定都是你的有效競爭對手(比如待業大學生就幹不了瓦工的活兒),你的有效競爭對手也不一定是失業的(比如一波波新畢業的學弟都可以來競爭你的崗位)。

所以,每一個具體的勞動者的「後備軍」都是不同的,有效的 「崗位後備軍」只能是能幹得了他這份活兒的人,而實際的就業壓力,就是他個人所能勝任的崗位數量與「崗位後備軍」之間的比例關係(你個人在就業市場中的稀缺性)。

顯然,這種比例關係涉及到行業間的勞動力流動難度。如果你要讓面點師去江南造船廠當焊工,讓4S店維修員去工地上當瓦工,大家肯定覺得你瘋了。

但是HR初級崗位、前台接待、銷售部「學徒工」、麥當勞的實習生、酒店裡服務員、富士康的流水線工人等等都可以互換。既然大學生可以干HR,那為啥不能幹服務員和流水線工人呢?因此企業與一些底層高校合謀,以「實習」為名把大學生騙來脫產工作、當低級勞動力的報道,屢見不鮮。

普工之所以叫做普工,就在於其技能門檻低,可替換性強。而這種特點和工作場所沒有必然聯繫,工業生產固然不斷通過自動化來降低對工人的技術要求,辦公室工作也不斷尋求流水線化來降低應聘者的(相對)門檻,大量創造性工作被拆解為繁瑣的操作性事務。整理檔案、做報表、匯總數據雖然宏觀上來說確實是社會管理的一部分,但作為一個螺絲釘的小白領既沒有「管理者」的感覺,也沒有「管理者」的收入。

「普工」和「技工」之間實際上橫隔著一條鴻溝,叫做職業門檻。各行各業的普工們有效競爭對手很多,而「技工」們的有效競爭對手極少。從眼前利益的角度出發,對技工們來說最理性的做法當然是壟斷這一工種。但人才培養的壟斷很難實現,實踐中往往是阻礙後來者進入勞動力市場。中世紀的工匠結成行會壟斷相關工作,學徒工能不能結業出師並不僅僅看水平,而在於「總量控制」。美國的醫師協會壓制醫學生就業資格,讓醫生永遠稀缺,如此才能保證高收入。中國古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也是一樣的道理。

這樣,各行各業的「技工」們就把自己的利益與全體工人階級的利益割裂開,成為了一個保守的工人上層。當資產階級以自由主義或技術進步之名碾碎他們的時候,其他的工人往往樂觀其成。再次說明,判斷工人階級的內部分層,「技工—普工」這個維度,遠比「白領—藍領」這個維度重要得多。

三、生產自動化:消滅舊技工、產生新技工

「技工」價高,組織性也強,資本家當然希望利用生產自動化消滅「技工」,用流水線工人替代手工工匠,用麥當勞裡面的標準化冷凍食品取代大量高級廚師的崗位。但是用機器排擠複雜勞動、用機器將複雜勞動分解成簡單勞動,同時也創造了機器製造業,創造了新的複雜勞動。

振華港機,碼頭工人背扛肩挑的時代早已過去

學生們在操作數控機床

化工生產控制中心

其中,尤其以化工生產為代表,由於化工行業的特殊性,生產線一般沒什麼人,全部在生產控制中心,通過電腦和網路進行控制。經過化工本科教育、實習和上崗培訓才能勝任這樣的工作。大家可以搜索下化工生產自動化的公開課視頻,雖然已經是遠離實操的大而化之的東西,但各位讀者們能不能看懂呢?

而我們耳熟能詳的代工企業富士康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2010年的報道稱富士康大陸員工突破100萬。假設到現在翻了一番(實際上也不太可能),也不過200萬。同期中國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為2.7億人(國家統計局數據)。

來源:《富士康大陸員工數量突破100萬》

富士康大陸員工數量突破100萬

即使退一萬步講,全自動生產線消滅了所有消費品生產領域的「技工」,但機器又是用什麼生產的呢?工業母機(生產機器的機器)還是要需要大量人力設計和製造,而這一塊的技術要求不低。可以說生產自動化雖然減少了單一生產線的技工需求、勞動力需求,但是拉長了整條產業鏈,產生了更多的工業門類需求。生產自動化所帶來的影響並不僅僅是消滅舊的技工,它也產生了新的技工(製造機器、生產機器)。

「2014年4月2日,在廣西南寧市召開的全國裝備工業工作會議上,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介紹,去年我國裝備製造業產值規模突破20萬億元,佔全球比重超過三分之一,穩居世界首位。」

「蘇波說,當前我國多數裝備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發電設備產量1.2億千瓦,約佔全球總量的60%;造船完工量4534萬載重噸,佔全球比重41%;汽車產量2211.7萬輛,佔全球比重25%;機床產量95.9萬台,佔全球比重38%。」

來源:《中國裝備製造業產值突破20萬億,佔全球比重超1/3》

中國裝備製造業產值突破20萬億 佔全球比重超1/3

CKX5680型螺旋槳用重型七軸五聯動車銑複合機床

CKX53280型立式銑車床

武重XKD2755型數控雙龍門四銑頭鏜銑床

考慮到中國的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總人口也佔世界五分之一,中國的工業結構遠比歐美的更能反映全世界整體的生產狀況和勞動力結構。

歐美國家的產業轉移一定程度上讓大家對技術升級、就業結構的變化產生誤解,似乎歐美腦力勞動者比例的上升僅僅是因為將低端產業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而通過轉移低端產業又可以延緩和避免技術升級。客觀上講,如果勞動力比機器便宜,資本家的確進行技術升級的動力的確會小一點,但是發展中國家較差的勞動力素質、落後的基礎設施、不穩定的政治環境(尤其是非洲)也是成本,資本家並不會只看勞動力便宜不便宜,他們會綜合衡量整體的利弊。那麼多國家都想要承接歐美髮達國家的產業轉移,但只有中國承接得如此全面、如此徹底,並在承接的過程中後來居上,沒有淪為經濟殖民地,這就說明並不是什麼國家都能承接一切產業,你得有對應的勞動力素質和工業基礎。而現在,中國也已經大規模工業升級了。事實證明,產業轉移對於延緩技術進步、工業升級,效果微乎其微。

四、生產力與教育賽跑:學做統治階級的民工

生產自動化水平越高,參與生產的絕對門檻就越高。刀耕火種的社會絕大部分人不需要讀書識字,印刷廠工人需要基本的文化教育,計算機在辦公室中的普及其實也不過是二三十年的事情。而大城市小白領人人都能在(書面上)使用英語作為工作語言,在十年前恐怕也是不能想像。

然而在這個不會用電腦就不能勝任辦公室工作的時代,小白領們卻抱怨「我的工作初中生也能幹!」

其實仔細揣摩這句話是很有意思的。我們今天把初中學歷當做沒文化的表現,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中畢業生在中國還是知識青年,還是據說需要上山下鄉進行改造才能去掉自己身上脫離群眾的臭毛病的群體。這種奇妙的反差,正是教育擴張遠遠快於生產力進步的體現。

教育擴張遠遠快於生產力進步,首先是因為生產力達到了一定高度,社會能夠較多的脫產教職人員。

第二個原因是,師範生的自我複製可以達到「複利」式的滾雪球速度。新中國在教育普及階段,直接拿初中畢業生回去教小學,高中畢業生回去教初中,師範生教高中,大學畢業生留校任教。教師教出來的就是下一批教師,十年時間就可以輕鬆擴張幾十倍。這模式就好像計劃經濟中將生產力向機床生產、重工業生產傾斜一樣,會取得飛躍式的趕超效果。教育擴張如此迅速,但生產力、經濟水平遠遠趕不上這種速度。比如下面這個報道

《699萬大學生900萬個崗位 2013史上最難就業季來臨》699萬大學生900萬個崗位 2013史上最難就業季來臨

根據裡面的數據,2003年全年新增就業崗位是大學畢業生人數的4倍,而2013年這個數字只有1.29倍,僅僅十年時間大學生就從統治階級預備隊下降為可能要去端盤子的群體。

教育擴張遠遠快於生產力進步的第三個原因是社會競爭帶來的教育投資追加。生產力到了一定水平,普通人也掌握一定剩餘貨幣,有投資增值的慾望。但是生產力越提升,資本也越集中,普通人的投資渠道實際也就越窄。只有追加教育投入是相對門檻較低的。但是越是集中向教育投資,就越是加快教育的貶值,教育越是貶值,大家越是不得不進一步追加投資。

《美國MBA泡沫是否離破滅更進一步?》美國MBA泡沫是否離破滅更近一步?

「這篇報道指出,本世紀經濟衰退以來,擁有MBA學位的畢業生收入減少4.6%,可過去三年的學費增長了24%。」 價格提高意味著供不應求,間接說明讀MBA的變多了。

經濟一旦不景氣,大家就幻想用更高的學歷讓自己脫穎而出,每個人都這麼做,便意味著依靠學歷「鶴立雞群」的門檻進一步提高。越讀越窮、越窮越讀是個死循環,但卻是真真實實起作用的死循環,不斷加速知識貶值:崗位的絕對要求明明是上升了,但我們覺得能勝任的人卻越來越多。

教育擴張比生產力發展更快,便會產生人才過剩,沒有足夠的高端崗位吸收,就只能排擠到行業內更低一級的崗位工作。當代大學生學的是統治階級預備隊的學問,但是出來往往只能做民工。

五、鬥爭性來自不滿足,而非窮

由於教育擴張快過生產力進步等原因,當代的小知識青年普遍面臨理想與現實、所學與所做的巨大落差,但依靠中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日子還算能過下去。有人據此認為這些占同齡人口三分之一以上的小知識青年是保守的,小資左派的。

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回顧下九十年代的國企大下崗。下崗也就罷了,依附在國企上的舊的福利制度也就瓦解了,而新的社會保障制度遲遲不能建立。朱鎔基的確是鐵腕血腥改革,創造了數以百萬計吃不起飯的社會邊緣人群,無論是東北黑社會還是某邪教,都在這一時期經歷了大發展。

在蘇東劇變餘波未平的九十年代遇到如此動蕩的社會情形,就算政權不瓦解也要脫層皮,但中國卻反過來快速發展,恢復穩定,成為世界世界列強之一。如果我們僅僅將視野局限在國企老工人自然無法理解這一切,但是結合對第一代農民工,特別是其心理狀態,的分析,我們就能明白這——當時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在國企破產、社會迅速走向資本主義的九十年代獲得了進城打工的機會。

九十年代中國農民並非「苦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是「苦於資本主義的不發展」。進城務工雖然是接受剝削,雖然工作狀況和收入水平不能和國企老工人相提並論,但是比起務農已經是天壤之別。

少數國企老工人下崗鬧事,但是占人口多數的新工人頂替了他們的位置,而且還感覺生活變得更好了心滿意足,如此一來,以國企老工人為基礎的社會運動也就難免其失敗的命運了。

今天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多年,農民工也進入了第二代、第三代,他們的生活水平、收入待遇都有了大幅提高,但不滿也與日俱增。工廠中的罷工的確越來越多,可是按如果僅僅認為窮便具有鬥爭性,便不能解釋這一現象。

農民進城也就意味著與城市人口有著相同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環境,農民工二代多數在城市中成長,「2013年間,87.3%的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從事過任何農業生產勞動」,從遍布城市的民工子弟學校可以窺探著一切。社會灌輸給大家的心靈雞湯農民工二代也在喝,住樓房、用下水道、下了班有自由支配的空閑時間,讓子女上好學校等等,「像一個人一樣生活」的標準在城鄉間迅速統一,而大家僱傭農民工的思路依舊是「起碼比你們農村好!」

新生代農民工從事建築業比重大降

新生代農民工從事建築業比重大降

當阿Q不再搬寧式床去土谷祠,而是憧憬公寓里有實木傢具;吳媽還要婚紗照和夫妻精神生活,這才是社會真正遇到危機的時候。社會用肥皂劇和勵志段子維穩,就得吞下肥皂劇讓自己顯得越來越反動的代價。

工人階級整體的知識化,屌絲讀了書還是屌絲,學的是「技工」,回頭還得當普工這一現狀,並不會帶來無產階級的保守化,相反統治階級出於塑造個人奮鬥的幻覺,必然要貌似公平地給予機會,灌輸奮鬥既能過上好日子的思路。不斷釣起無產階級的胃口而無法滿足,反而不斷瓦解自己的合法性。

2014年5月14日


這個問題問得真好,其實背後反映的問題是:中國的腦力勞動者除了拼價格拚命,還拿什麼同國外的腦力勞動者競爭?

這個問題我很早就在關心,勞動報酬的比較一定是要有一定基準的,最好是大家都做一模一樣的事情,這種比較才有直接切中要害的意義(題外話:中國的公務員和外國公務員做完全不同的事情,所以這種比較價值不大)。這種比較在以往市場分割的情況下是很困難的。不過由於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的發展,目前至少對腦力勞動來講這種公平的比較是越來越有可能了。

很幸運,我的團隊和一些國外的團隊在有的項目上直接競爭,所以這個問題讓我能有機會進行相對公平的比較。我看到的結論是:我們做得肯定比國外辛苦,主要原因是我們效率低,而且缺少核心競爭力,所以只好通過價格來競爭。國內團隊同國外競爭有這麼多不利因素:

  1. 工具落後:從工作工具上來講,外國團隊的工具更加專業,這會增強他們團隊的工作效率。特別是一些先進的測量儀器,我們一般只能買得起最低端的。如果是做軟體,情況也不會更好,使用盜版軟體工具開發是在我們合同里嚴格禁止的。更要命的是,通常這些高端的儀器和軟體在國內買都比國外買要昂貴。
  2. 經驗不足:外國團隊裡面會有非常有經驗的工程師,甚至我看到有的團隊有頭髮花白的快退休的工程師。這些工程師有的甚至比團隊經理的工資還高,可想而知他們對於團隊的價值,因此外國團隊中也會有比較好的梯隊。而中國這邊的團隊總的來講都很年輕,相對來講經驗不足,會走彎路影響工作效率。中國團隊一般是學得快的做team leader,但是經驗這種要多年沉澱的東西靠小聰明是不夠的。
  3. 流程低效:外國團隊一般都磨合很長時間了,也有比較成熟的管理方法和制度,這樣一般來講工作流程明晰,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工作效率也高。國內團隊經常遇到買一點特殊材料都不知道找誰審批的,這種情況在國外的團隊會相對少一些。
  4. 交流不暢:我們做的是國際項目,所以中國人語言上吃了大虧,這就不多說了。更主要的是中國的技術人員普遍交流能力不佳,口語表達和演講技巧都被別人甩下幾條街,更要命的是還不重視文檔和PPT的撰寫。即使認真撰寫,也比外國同行要慢很多,影響工作效率

總之,國內的腦力勞動者在同國外同行競爭時處於非常不利的位置。舉例來講,儘管單個工程師來看能力也許處於同一水平,整體團隊的工作效率可能只有人家的二分之一。所以我們要想在競爭中勝出,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性價比了,也就是用1/4的人力成本,堆上去兩個人加班加點做老外一個人能做的活,最終用1/2的價格拿下項目。

外國同事對我們很多中國團隊的評價就是:看起來很忙,半天忙不出什麼東西

由於中國生活生產資料成本快速上升,再加上美元歐元快速貶值,這種拼價格拚命的競爭力也在迅速消失。比如我們團隊人力成本這幾年已經從從原來的外國同行的1/6已經上升為1/3了。幸運的是,我們同事都比較勤奮努力,學得非常快,在個人能力方面已經超過外國同行(當然他們工資也增長的很快)。所以我們團隊還仍然能維持相當強的競爭力。但是從整個中國來看,也有類似的情形存在——整個社會都以非常低的效率運行,但是各種成本在快速上升,以往賴以生存的價格優勢很快就不復存在了

工資的比較:儘管做類似甚至完全一樣的事情(比如編寫同樣質量的代碼),按匯率計算,中國工程師的收入只相當於西歐國家的1/4~1/5,美國的1/5~1/6左右。不過這個差距也在迅速縮小,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員工的工資漲幅相當高,而西歐國家的工資年漲幅僅僅維持在到2%~3%左右的水平。

補充個花絮:

美國程序員外包工作,用1/6收入遠程雇中國程序員干——美國程序員將工作廉價外包給中國公司遭解僱——這裡面支付給美國程序員的溢價不僅受上述因素影響,還有為美國程序員在項目保密上支付的溢價。


引用一篇新聞:美國程序員低價雇中國人替其編程被解僱

————————————分割線————————————————————

美國程序員低價雇中國人替其編程被解僱

2013年01月17日09:28 上海熱線上海熱線新聞頻道—— 美天才程序員上班時網購刷微博 雇中國人編程我有話說(3888人參與)

資料圖片(圖文無關)

  2012年,美國電信供應商Verizon受到一家客戶公司的委託,調查公司內部一個反常的VPN登錄情況。調查發現,這家美國重要基礎設施公司的一位明星程序員竟然將自己的工作外包給了中國瀋陽的一家軟體公司,只需支付薪水的五分之一而已,他自己則在上班的時候在網上閑逛。

 發現異常

  美國公司伺服器常被中國瀋陽用戶訪問

  2010年,美國一家軟體公司為了實現辦公現代化,在電信供應商Verizon那裡設立了一個基本的VPN系統:支持雙重認證,從而可以讓員工在一定時期內在家中辦公。

  然而,2012年該公司的科技安全部門在進行安全審查時發現問題,決定對VPN的登錄情況進行監控。監控的結果令他們大吃一驚:該公司的主伺服器經常被來自中國瀋陽的用戶訪問,在他們發現這個情況時,該訪問路徑竟然還是活躍的。

  這一發現令安全部門人員極為不安,原因有以下3點:

  1 該公司是美國的重要基礎設施公司,然而一個未經授權的、來自中國的VPN連接竟然能登錄他們的系統,這一情況非常嚴重,並非誇大其辭。

  2 公司為VPN實施了雙向認證,如果這個安全系統已被黑客襲擊,那麼後果將很嚴重。

  3 認證賬戶被使用的程序員正坐在公司辦公室的辦公桌邊。VPN登錄記錄顯示,該賬戶從中國瀋陽登錄,但程序員本人就坐在位於美國的辦公室里。這一切看上去都很蹊蹺。

  查出真相

  公司明星程序員竟將工作外包給瀋陽公司

  發現了VPN登錄異常後,該公司就聯繫了電信供應商Verizon的安全部門尋求幫助。安全部門剛開始懷疑是有惡意軟體,但登錄記錄顯示,這個來自中國瀋陽的訪問歷史為6個月,幾乎每天都會登錄,登錄時間偶爾會從上班持續到下班。

  調查的關鍵在於找到被利用的內部程序員。這個程序員最終被找到,為了隱私起見,程序員的真實姓名未被公布,報道中使用了化名「鮑勃」。一直以來,鮑勃都是公司的明星程序員,被認為精通C、C++、Perl、Java、Ruby、PHP和Python。

  在同事們眼中,鮑勃是老員工,性格居家、安靜、溫和,外貌普通,屬於你在電梯里遇到都不會看第二眼的人。然而就是他,做出了一件令公司上下大跌眼鏡的事:鮑勃僱傭了中國瀋陽的一家軟體公司幫助他完成日常工作,調查人員在他的工作站中發現了他與那家軟體公司交易的數百張發票。鮑勃的工資高達6位數,而他付給外包公司的傭金只是其工資的1/5。

  有證據顯示,鮑勃曾在美國多家公司任職,使用的都是同樣的伎倆:將工作外包給中國公司,他不但每天都能清閑地上網,還輕鬆賺到大筆金錢。目前,鮑勃已被解僱。雖然他的代碼整潔、質量良好、提交及時,是公司里的最佳程序員。

 他這樣上班

  上網、購物、看視頻、發微博……

  既然鮑勃已經把工作外包給了中國程序員,那麼他上班的時候又在做些什麼呢?調查人員檢查了他的瀏覽記錄後發現,鮑勃的典型「工作日」是這樣度過的:

  早上9點:抵達辦公室,登陸Reddit網站玩上幾小時,同時看一些網路視頻

  11點30分:吃午飯

  下午1點:逛易趣網

  下午2點:更新臉譜網站信息,登錄LinkedIn網站

  下午4點半:將工作進展更新電郵發給管理部門

  下午5點:下班回家

  網友觀點

  @陽光的微風點點:這個人發現和利用資源的能力很不錯!生產率大大提升,就可以享受生活啦!

  @辜嚕嚕:人才啊!當領導的命!

  ●他是大公司的明星程序員,年薪6位數

  ●但他的朝九晚五就是上上網,購購物,發發微博

  ●工作誰來干?你絕對想不到

  現代快報記者李欣編譯


許多人覺得腦力勞動就是高級的,其實我認為腦力勞動只算是中級。有許多人很聰明,但是最終都沒有獲得成功,都是一輩子在做著重複的工作,並不是因為他們不聰明,而是因為他們缺乏洞察力,歸納力和判斷力,我覺得這就是缺心。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勞動的人分為三個階級:勞力者、勞智者、勞心者。最低層是勞力者,基本的農民工人什麼的,非常勤奮,一輩子靠體力或技巧性勞動維持生計。然後是勞智者,大學畢業以後進入職場工作的大部分人都是腦力勞動,如勞力者一樣勤奮,但是用腦多,每天做做文案,出出策劃,拉拉關係,做做分析,最後干到公司高級管理等級就算髮展很好的了。最高的是勞心者,不但要有勞力者的勤奮,勞智者的聰明還要有自己對於事情準確的洞察,歸納和判斷的能力。這就是勞心者,勞心者想的是戰略,想的是概念,對大局情況的觀察把握。這是成為公司甚至國家領導的人。也通常是最稀有,即定價最高(收入高)的人群。

所以題主所說的腦力勞動者,就好像現在的碼農一樣,並不是什麼特別稀缺的群體,因為不用心,每天只想著自己做好本職工作完成任務然後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成不了勞心者,所以低收入。(但是還是要比勞力者要高)


拉美化的主要特徵就是腦力勞動者貧困化。 在大多數領域,我國通過壟斷手段降低腦力勞動者工資,使得一方面從業者收入極低,一方面行業內部腐敗橫行,舉幾個例子。 在醫療領域的壟斷導致一方面醫生待遇極低一方面大醫院人滿為患,收紅包賣高價葯屢禁不止。 在教育領域的壟斷導致一方面教師收入極低,另一方面老師收紅包,課堂不講開補習班。 公安領域不開放民事偵查,相關從業人員不可能有效流動,一方面基層民警收入極低,一方面腐敗橫行。 稅務領域保姆式納稅服務加極低的違法成本(刑法規定在五年內兩次以上被查出偷稅才適用刑事處罰,在五年內連續被稽查兩次的概率本身就很低,還要查出問題,還要每辦法找人擺平的情況下才適用,每個省每年的稽查出稅款基本上都是數億到數十億記,一年移交刑事的案件鳳毛麟角)。導致美國百萬人級數的稅務服務行業在我國舉步維艱,反而是假賬代理紅紅火火。同時吃那卡要和腐敗橫行。 前幾天在知乎看到有人嘲笑一個稅務局的注稅注會律師三師辭職後去企業作稅務總監結果只是當財務總監的小弟,再辭職去開稅務所沒有關係也就沒有業務。我覺得不是這個人不努力也不是沒有技能而是這個行業本身就沒有市場。

以上四個行業的從業人數在我國大約有兩千萬人,是我國三千七百萬行政事業單位的主體。 這些行業還基本上都是產品無法複製的行業,產品可以複製的行業更是如此。 劉歡在央視舉辦《中國好歌曲》的原因就是中國現在沒有人去寫歌了,寫歌的收入無法承擔一個人的生活。想想最近十年我國大陸地區有什麼歌詞膾炙人口的歌曲,宋詞元曲曾經在近千年的時間都是我國文學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

而在沒有壟斷的行業呢? 在沒有起點中文網之前中國的非作協專業作家從業人數能有多少,估計絕對不可能比起點一個網站現在的專業作家多,至於個人收入就更不要提了,三少的年收入可能比一個省作協的經費都多。

總之,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立國之本是保持較大數量的中產階級使社會呈現橄欖型,而拉美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腦力勞動低價化消滅中產階級使社會呈現金字塔型,而我國呢,如果按照國際慣例絕對是倒T字型的。


這個問題,其實與國家無關,只與你受雇的企業有關。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企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生產力,工作量,以及薪水。

一個長期加班加點的人到了外企,同樣是可以輕鬆拿高薪。中國人到了海外就業,也絲毫不比外國人差。。。所以說這根本不是人的問題也不是國籍的問題而是所就業企業本身的問題。

至於中國嘛,公務員明顯是最大的腦力勞動群體,說他們比國外累,收入更低,你們信么?

不信的話就請理解,中國也有這樣的企業,可以讓人少加班,工作高效,還能拿高薪。


和境外設計單位合作過。

1. 收費基本人家吃肉,我們喝清湯。就這清湯還比國產快餐強。

2. 人家一色正版軟體。我們剛好反過來。人家住五星級酒店,我們.......

3. 最關鍵是低人一等。不是低外國人,是低國內有關單位。到哪裡都是求人拜佛。老九愛面子,不說了,說了都是淚。 食嗟來之食,罵腐敗卻又送紅包,為求通過出賣專業,這些孽都是自己找的啊。活該。


同樣是「腦力」勞動,如果不去思考,那一樣會淪落為「體力」勞動。

就拿軟體開發來說,大部分軟體公司把員工當工具使用,布置任務你去開發。

這種場景下你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

我覺得是體力勞動,因為你很少會去創造東西,公司只僱傭了你的肉體,沒有僱傭你的思想。

反過來看海底撈,看似好像體力勞動,但是我覺得不是。因為員工會自發地去思考怎麼服務客戶更好。

海底撈不僅僱傭了員工的肉體,更是僱傭了員工的思想。

所以應當為這部分價值付更多的酬勞。

不要從行業和職業上來區分所謂的腦力和體力,到底是什麼關鍵看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工作。

假設你在用腦力工作,相信你一定比體力勞動者有更多的酬勞。

而中國很多所謂的腦力勞動者,我覺得還是體力勞動。


本來覺得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直至我意識到——政客也是腦力勞動者。

當然,我所說的「勞動」並不都是有益於大眾的。


只干過碼農,以下也基本針對碼農

在國內干過純民企干過幾年,雖然收入在當地還算不錯,但是加班太多,如果算時薪其實也很低

現在在國外做碼農,不需要加班,上下班時間自己確定,算時薪的話肯定比以前多。

幾點比較明顯的差距如下:

1 國內的腦力勞動生涯太短了,外部各種壓力太大導致人無形之中也變得浮躁。反觀國外因為沒那麼大壓力節奏也沒有那麼快其實反而職業生涯比較長,對於一些技術積累相對是好事

2 國外在招聘時對於職業經驗的要求遠遠比國內高 國內因為需求多反而對於初畢業生的經驗積累有好處 短期之內可以學到相對多的東西

3 因為國外相對的腦力勞動壽命長,加上浮躁的機會少一些,多數情況下做事的效率是會比國內提高不少的。所以即使工作時間減少了但是產出說不定反而變多,畢竟你知道事情做完就能回家的心情和一想到事情就算做完肯定還要被加班之類的心態還是有不少區別的

4 團隊氛圍說實話我還是覺得國內好一些 國外team裡面大家交流並不多 沒有國內大家稱兄道弟那麼close

5 國內碼農創業的機會可能會多些 畢竟中國市場那麼大個市場擺在這的

總結,我覺得其實賺錢多少根本不重要,比較重要的是你的工作能否讓你感到開心以及你工作的帶來的社會地位和收入能否讓你感到有尊嚴。這一點上,應該多數人的答案都是一樣的吧


方法和資源問題

方法得當有足夠的資金很輕鬆掙大錢 比如那個美國程序員僱傭中國公司編程的事兒

方法不當就是那個中國公司


人多命賤。


馬雲比哪個美國人掙的少,

賺錢根本就不是拼什麼腦力,

賺錢拼的是投資,拼的是股份,

員工腦力再多再強,有股東賺錢多嗎,

還不是為股東賺錢,要想賺錢就做股東,

其他的工作都只是比破產好一點罷了,

而做股東就要投入資金承擔風險,太痛苦了,所以大多數人都避免做股東,

結果你知道了,

一點淺見,


國內的腦力工作者其實和民工一樣的是苦力

國內十分講究績效 達不到什麼什麼樣就要怎麼怎麼樣


就醫生這個行業來說,是的。我會告訴你看一個門診號5元錢,提成1元多麼。醫生不能靠自己的技術賺錢的後果是什麼,用腳趾頭可以想得出來。而特別具有意味的是,每當說起提高診療收費,民眾一片反對之聲……。


在某些行業的XX猿中,不算黑、灰色收入的話,應該是的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