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師批改分數後都會在分數下面畫一個等號?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點過?
那其實是兩道杠,不是等號,也不是有些回答中提到的「Z」和「2」,而且那兩道杠很可能是分兩次划上去的。總分下面劃兩道杠很可能是之前紙質閱卷時代「合分」與「複核」遺留下來的習慣。簡單地說,第一次合出來的總分下劃一杠表示總分,複核後再劃一杠表示已經複核。————這是簡答與詳解的分割線————也是怕累不再看的分割線
在實行網上閱卷之前,中小學大型考試(特別是升學考試和畢業年級的模擬考試)的試卷的主觀題部分都是約30份一本,密封裝訂在一起的。而客觀題是通過答題卡上機閱卷的。
二卷中主觀題每個題目前面會有題號和得分框,二卷卷首也會有帶著題號的空白表格(表格的情況可以參看樓下"初陽"提供的回答中的圖片)。批改一般是按題目分工,即某部分老師專門負責批改某一道試題——這樣有利於統一評分標準。批改之後,要將單題得分填在題目前的得分框中(有時為了省事也可能直接寫在題干或解答上),同時也應該填寫在卷首的表格中(有時為了省事也會不填)。
全部試題改完之後,題頭和卷首的表格中就會有多個題目的單題得分,接下來就是「合分」。合併出來的總分,一般是填寫在卷首的空白處,而不是寫在表格中,因為表格往往空會太小。為了防止總分和單題得分混淆,合分後總分下面要劃一道杠——這是有必要的,因為有些較低的個位數總分有可能和單題的得分相當。如果試卷上沒有印製得分框,這一道杠就會更加必要。
合分之後還要有人另行複核一遍,防止出錯,這叫「複核」(也叫「核分」),「複核」就是重複「合分」的工作,如果有錯誤則改正過來;沒有錯誤,就在總分下再劃第二道杠,表示總分複核過了。「複核」也是很有必要的,原來教書時參與閱卷的時候,偶爾總會找出之前的合分錯誤。
你可能覺得這樣做有些小題大做了,但上面說的可是大型考試,一分的高低也可能左右學生的前途,嚴謹、規範的操作流程當然是十分必要的。
至於平時的小考,因為歷次大型考試發回來的試卷都是總分下面兩道杠,估計慢慢地老師也就習慣了,即使沒有上面複雜閱卷流程的小考,老師也習慣在總分下劃兩道杠了。一代師生,又一代師生的往下流傳。
因為老師習慣的不同,總分數下面這兩道杠有時候會等長(看起來像等號),有時候不等長;有時候會變成一道杠,有時候也可能沒有杠。當然,最常見的還是兩道杠。有時候老師自己連續劃兩道杠的時候,也可能連筆成像是「Z」或「2」的形狀。
所以我認為兩道杠是紙質閱卷時代「合分」與「複核」遺留下來的習慣,說白了就是表示總分和複核過的分數。至於其他回答中指出的「醒目」、「快感」、「節奏感」,也有道理,但不是主因。其他回答和評論中,有人認為是防止學生篡改分數,有人認為兩道杠是寓意「托」住學生的成績不要下降,各種歡樂,大家可以翻翻看。
其實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但絕大部分師生都熟視無睹,之前我也問過一些教師同行,也大都沒思考過,臨時考慮也大多答不上來。但拋出以上答案之後,大部分同行是認同的
本人只做過十年高中教師,只參加過有限次的閱卷,以上答案只是我自己的思考。
另外,現在很多大型考試都改為網上閱卷了,師生們能了解上述閱卷流程的機會就更少了。
補充:
譚大宇提供的新回答說是「以前會計都是手工做賬,賬簿的合計數,累計數,下面是要劃雙杠的。」理論上說,這也是可能的一種合理解釋。但如果能說清為什麼老師閱卷時會尊重普通人並不熟悉的會計習慣,會更有說服力。
目前我仍然比較強烈地傾向於上述我自己的解釋,而且覺得老師劃雙杠與會計劃雙杠這兩件事有共通之處,也許是有些朋友評論中所說的「表示合計」,也許有方家能出來說清兩者之間更深層次的聯繫。
老師說: 我也不懂為什麼,以前我老師也這麼改我試卷的
以前會計都是手工做賬,賬簿的合計數,累計數,下面是要劃雙杠的。這是從會計行業流轉下來的:
「月底結賬時用紅筆畫兩條單線以示結賬,同時算出本月借方合計數,貸方合計數,期末餘額並填列在兩條單紅線內「
」年結時是畫兩條雙紅線以示結賬,同時算出本年借方合計數,貸方合計數,期末餘額並填列在兩條雙紅線內」
國外的會計書,合計數下面也是劃雙橫杠的。
~~~~~~~~~~~~~~~~~~~~~~~~~~~~~~~~~~~~~~~~~~~~~~~~~~~~~~~~~~~~~~~~~~~~~~
現在的年輕人啊,都把老師傅的話忘了。
這麼說起來,確實是呢,從小到大,真的是有很多試卷上都會在下面划上兩道杠。其實怎麼畫無所謂,總是能夠分辨出來總分數是多少的。
「以前以為是手欠,原來是這麼著的。」
為什麼老師改卷之後在分數下面畫一個等號呢?小磊哥最開始也沒搞清楚,以為是手欠,特意在網上扒了網友們的看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網友們是怎麼認為的?
▼
01
網友熱議
@石榴:作為一個多年的學生,我覺得這兩道杠杠就是一個防偽標誌。每次成績下來我企圖把分數給改了,結果我媽機智地識破了。她得意地說你們老師每次改卷子都會劃杠杠。嗯,有一個機智的媽媽真痛苦。
@行走的小雪花:就和會計一樣,表示加總。
@雷磊:有些時候是「等號」,兩條線;有些時候只是畫一條線;有時候畫了很大很大一個分數之後,根本沒有線。因為這是隨手畫的,批改速度太快根本停不下來。
@童新:我就是這習慣,強調這個是試卷總分。也有老師沒這習慣的。
@金春:總感覺得畫點啥,但又不能畫愛心,所以……
@用戶:我一直以為是裝飾線。
@灣流:這個我問過我的老師,她說本應該在分數下面寫上閱卷時間和閱卷人姓名,後來就省略成兩道橫線了。
@lamueno:那是下畫線,用來讓分數看上去更加醒目。
@羽卒:我喜歡畫一條,斜著在分數下面,總覺得畫上了改卷才算完結。
@王雨田:盛住分數,要不然會空空的掉下來的感覺。
@吳正鴻:老師說:「我也不懂為什麼,以前我老師也這麼改我試卷的。」
@張生笙:以前幫老師改卷是在分數下面寫個「2」啊,連筆的等號啊,為了表示「今天改卷的人特別二,大家多包涵啊。」
@QJ Zhang:不然還在下面畫一個孫悟空嗎?
@防偽標誌?立體感?裝飾?因為不能畫愛心……都錯啦!給你0分!
@張運政:只為那手臂一甩的快感
▼
02
好了,說了這麼多,聽聽專家們的看法,老師在分數下畫等號的真相!
羊頓:那其實是兩道杠,不是等號。總分下面畫兩道杠很可能是之前紙質閱卷時代「合分」與「複核」遺留下來的習慣。簡單地說,第一次合出來的總分下畫一杠表示總分,複核後再畫一杠表示已經複核。
在實行網上閱卷之前,中小學大型考試的試卷的主觀題部分都是約30份一本,密封裝訂在一起的。而客觀題是通過答題卡上機閱卷的。
二卷中主觀題每個題目前面會有題號和得分框,二卷卷首也會有帶著題號的空白表格。批改一般是按題目分工,即某部分老師專門負責批改某一道試題——這樣有利於統一評分標準。批改之後,要將單題得分填在題目前的得分框中,同時也應該填寫在卷首的表格中。
全部試題改完之後,題頭和卷首的表格中就會有多個題目的單題得分,接下來就是「合分」。合分後總分下面要畫一道杠——這是有必要的,因為有些較低的個位數總分有可能和單題的得分相當。如果試卷上沒有印製得分框,這一道杠就會更加必要。
合分之後還要有人另行複核一遍,防止出錯,這叫「複核」(也叫「核分」),「複核」就是重複「合分」的工作,如果有錯誤則改正過來;沒有錯誤,就在總分下再畫第二道杠,表示總分複核過了。「複核」也是很有必要的,原來教書時參與閱卷的時候,偶爾總會找出之前的合分錯誤。
至於平時的小考,因為歷次大型考試發回來的試卷都是總分下面兩道杠,估計慢慢地老師也就習慣了,即使沒有上面複雜閱卷流程的小考,老師也習慣在總分下畫兩道杠了。一代師生,又一代師生地往下流傳。
青椒來答
結合平時教學實際,我覺得啊,從本質上說,就是下劃線,目的是強調。
至於為什麼需要強調,是因為卷面上成績有好多個,總成績只有一個,而我們又沒有那麼多種顏色的筆來加以區分,於是最簡便的辦法就是給最終成績加上下劃線,以便謄錄成績的時候不會出錯。閱卷無數的人來給詳解為啥卷面上會有多個成績且難以區分:現在但凡大點兒的考試閱卷都是流水作業,每個老師閱一個答題,最後核算總成績。而在試卷的考試科目和第一大題之間,你會看到這個……也就是在「合計」這一欄左側就會有五個成績……能從各個老師的鬼畫符中間找到真正的「合計」真的是很難的好伐……更何況還會有我這樣的懶癌患者……每個大題的「得分」欄明明是在左側的,但是在從左到右批完之後,有時候真的懶得抬筆到左側去填總成績,所以就順手寫在題號右邊空白處……所以呢,又無形中給「合計」這一欄多了個會擾亂的小夥伴。所以呢,為了不讓負責謄分的同事崩潰,一般計算出總成績後都會在下頭加單劃線或者雙劃線給與著重。當然了……也不排除老師覺得加倆下劃線很拉風顯得自己無敵權威又瀟洒帥氣這樣的爛理由……我連批改平時交的小論文都會在分數下加雙下劃線我會亂說(傲嬌臉)實習時候幫老師批卷子,結分數。總覺得要是不去加上一個等號,就覺得這個分數的形狀太不平衡,氣勢不夠莊重。
這個我問過我的老師,她說本應該在分數下面寫上閱卷時間和閱卷人姓名,後來就省略成兩道橫線了。
只為那手臂一甩的快感
贊同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工作至今,大考小考幾十次,每次都是人工改卷。為了區分總分與各題分數,常常要做些記號,譬如期中期末集體改卷,每個人負責的題的總分要用圓圈圈住,整張試卷總分通常要在下面畫兩道橫線。有時單元考時算分比較簡單,不必劃橫線,但如果是我比較滿意的分數也會畫兩道橫線以示重視。
那是下劃線,用來讓分數看上去更加醒目。
當過老師,純粹為了爽
不然還在下面畫一個孫悟空嗎
區分小分與總分
同意前面答主的深層原因分析,但絕大多數老師只是人云亦云加上手欠。
少俠你這個問題問的好啊,以前幫老師改卷是在分數下面寫個「2」啊,連筆的等號啊,為了表示「今天改卷的人特別的二,大家多包涵啊」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