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可塑性如何?
《我即我腦》中說,成年後大腦能改變的很少,性格、天賦、智力等在出生前就決定了。作者是荷蘭腦科學家,Dick Swaab。書上說是此領域旗幟性人物。
而李笑來的試讀版 《人人都能用英語》中提到,現在科學家認為,腦可塑性很大。求有關於此問題的權威解釋的出處,相關書籍資料
關於可塑性,首先推薦 @This Is Not Tina 的回答:大腦的可塑性會隨著年齡增長變得越來越差嗎?
在這裡我想說人腦的重塑過程出人意料地快。今天看到一篇好玩的文章,作者 Kolasinski 等人把健康被試的食指和中指用膠水粘在一起(不許笑!),一天後就發現感覺皮層與手指的對應關係已經發生了變化:
實際上這一驚人的速度(&<1天)很久以來都被懷疑——因為截肢病人一天後就會產生與身體其他部位相關聯的幻肢感——只不過最近才得到了明確的驗證。
來源:Kolasinski, James, et al. "Perceptually relevant remapping of human somatotopy in 24 hours." eLife 5 (2016): e17280.參考了:Ramachandran, Vilayanur S., Sandra Blakeslee, and Oliver W. Sacks. Phantoms in the brain: Prob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human mind.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1998.圖片來自 Insel, T.R., Rethinking schizophrenia. Nature, 2010. 468(7321): p. 187-93.
大腦的大部分結構在出生前已經成型,神經可塑性應該是指5~25歲間前額葉興奮性突觸與抑制性突觸的修剪,相互消長最後形成平衡。這個過程中出現的「故障」對以後的人格和疾病都可能造成影響。但這個過程比較複雜,我給不出詳細的答案了~補充一下:
關於這個問題,上面的文章其實沒有太詳細的解釋,我只是想起這張圖可以說明一些問題,或者有時間再查一下。myelination是髓鞘,關係不大。
主要是前額葉是大腦的總指揮,早年的時候抑制性的突觸很少,自我約制的能力比較差,後來隨著人成熟,多餘的興奮性突觸會被修剪,抑制性的在增加,這樣人的自我控制與調節能力會越來越好,這個過程是一個很漫長和精細的過程,和每個人的遺傳與所經歷的事情都有關係。所謂興奮/抑制也不單純指衝動控制方面,總之比較複雜,我知識所限也說不清了……個人認為,神經可塑性是個人的成熟與人格的形成過程,影響因素非常之多,而且基本上與常識一致。所以大概過了25歲後性格估計就比較穩定難以改變了,至於記憶,是另一個問題。主要針對「我即我腦」。
1.沒讀過該書,查到作者的講座http://rwsk.zju.edu.cn/index.php?c=Chinesea=detailcatid=78id=6103上的說法是:「(斯瓦伯教授明確提出)每個人的個性、發展潛能和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遺傳背景、母親子宮內的發育以及出生後早期的大腦發育決定的。」如何界定「個性」「發展潛能和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出結論的實驗數據、研究方法?沒引用,書的中文版和英文版也沒提供,先打上問號。1+
書評:我即我腦 (豆瓣)「內容可信度存疑,無引用、沒展示好的數據」「整本書數據少且沒有來源,論證大多數是個案,或者是作者的課題組接到的列子,所以可信度、普遍性不是非常高。」
2.「成年後大腦能改變的很少」?
"Plasticity, or neuroplasticity, describes how experiences reorganize neural pathways in the brain."[1]"Brain plasticity, also known as neuroplasticity or cortical remapping, is a term that refers to the brain"s ability to change and adapt as a result of experience. "[2]大腦就是對刺激做出適應性變化讓機體更好地生存的。發育階段的可塑性只是一部分,更多是準備工作。成年大腦仍然是可塑的,以應對外界變化,成年後的學習過程引起大腦的變化,包括形態和功能(大腦內神經元通過神經遞質傳遞信息的效率),就是很好的例子。當然,創傷後的恢復也屬於可塑性。關於大腦可塑性,科普文:
http://faculty.washington.edu/chudler/plast.html [1]Brain Plasticity: How Experience Changes the Brain [2]文獻:brain plasticity
也可以閱讀發育神經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教材。3.科學不講權威,誰都要用事實說話。跨出自己的領域,討論心理學、哲學、宗教問題,更應該嚴謹。在圈外人所知不多的領域,被捧成「領域旗幟性人物」,高喊「性格、天賦、智力等在出生前就決定了」卻不給證據,希望讀者沒信。不錯哦,舉例說,感覺映射區的競爭非常激烈,今天砍掉你的一隻手,也許,這隻手的腦映射區過一陣子就變成你胳膊的地盤啦!
大腦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所謂的可塑性,本來就是針對學習來說的,因為具有可塑性所以我們能夠學習。而即便是老年人也具有學習能力,即便腦損傷的病人也具有學習能力。因此,可以說,大腦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正是基於這一基礎,現在有很多公司試圖開發認知訓練程序,來科學有效地提升大腦功能。
以前研究過康復機器人,這種機器人的理論基礎是康復醫學。
康復醫學的科學基礎是大腦可塑性。
簡單的講,很早以前科學家都認為大腦損傷以後,永遠不可逆,沒有康復的可能。
但是現代神經學研究發現,腦卒中患者,在腦溢血以後,腦神經受到了破壞,為什麼有的患者恢復的運動功能呢?
科學家發現,不斷的康復訓練,可以刺激腦神經,重建運動腦迴路,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
近二十年來很多神經科學研究證明正念(Mindfulness)可以改變成年人被試的大腦結構。
請大家看這個問題的回答:可否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解釋修禪對人產生的影響? - 知乎
你這有混淆啊,先說是智力,性格出生前就決定了,又說性格智力成年後基本不會變了。出生到成年這一段關鍵時間被怎麼了?如果性格,智力等真是先天決定的,那麼何必還要這麼重視教育?神經學方面的證據也表明,人最晚成熟的是額葉,平均二十五歲才成熟,之後大腦基本成熟了,所以他說成年後性格智力等不會變了是有一定依據的。但在出生到成年這一段時間,是神經發育的關鍵期,所以在這段時間進行教育學習是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成年後,額葉成熟,它的作用在於掌控,管理信息的整合,對大腦起抑制作用,額葉損傷的人性格會大變,參見心理學,神經科學中常提到的D.C(額葉被意外刺穿並活下來的那個,名字記錯勿怪)案例。但如果說是性格智力是先天決定的,我也好奇這個支持這個假設的證據是啥。因為現在心理學理論多支持人的發展遺傳環境的相互作用,發展心理學中有做過長期雙生子追蹤研究,具體結果記不太清,結論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均會起到一定作用。
軟軟的,有點像果凍
推薦閱讀:
※具蘋果官網介紹,iMovie在iPhone6s上可以剪輯4K,然而4K對於普通PC 卻吃不消?
※在一個完美的球體裡面貼滿鏡子(無縫隙),人在裡面打開手電筒後會看到什麼景象?
※耳機是買舊不買新嗎?
※有哪些人類科技你並不覺得是個理所當然的事情?
※用電流刺激肌肉生長的 SmartMio 可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