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通把生產線撤回日本真的是因為中國質量問題嗎?

看到這篇新聞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57286.htm

雖然日本製造的口碑的確是很好,但是看到「在 中國的工廠,這樣一條生產線至少需要100名員工,但是在島根,只需要15名」的時候,我震驚了。。。

差別真的有這麼大嗎?中國工人做事比起日本人來就如此低質低效嗎?


不邀自來。

跟中國工人低質低效無關,本質是因為中國人力成本低。

島根縣的15名日本工人為何能做100名中國工人的事情?

日本PC工廠:16人完成中國工廠120人工作-PC,日本,16人,中國工廠,120人,工作,聯想,富士通

原文中日方社長給出了兩個理由:

1、日方員工素質高,是多面手。

2、提高了機械化。

然而理由1實際上是不能成立,因為分解工序雖然增加了用工需求,但理論上會提升效率。

比如,一個工人AB兩道工序都會做,做完兩道工序用時2分鐘;而另外兩個工人分別只會做A工序和B工序,各需要1分鐘。結果是,雖然僱傭後兩個工人增加了用工數量,但同時也提升了效率:在前一條流水線上,2分鐘才能生產1個產品;而在後一條生產線上,1分鐘就能出1個產品了,效率提升了一倍。這還沒計算工人學習一道工序更容易提升熟練度的因素。

事實上,如果沒有這個效率原則,那流水線生產根本不會被資本家使用,大家看到的還是工匠作坊式生產了。

換言之,如果機械化水平不提高,那麼16個日本工人再多面手,其生產效率就只有120個中國工人的七八分之一,怎麼可能與中國工人競爭呢?

因此,很顯然,日方提高效率的秘訣不在於讓工人掌握多種技能,而在於提高機械化水平。

然而提高機械化水平本身是要花錢的,培訓工人掌握多種技能更需要花錢。資本家怎麼會幹呢?原因無非是因為勞動力成本增加得更快,因此不得不花這個錢。

反過來,為什麼在中國不使用機械化水平比較高的流水線呢?不是因為中國工人水平低,水平低是可以培訓的,初中、職高畢業的中國工人文化水平也不見得比高校畢業出來的日本工人文化低、接受能力差。主要原因在於:中國的人力成本太低了,中國工人太便宜了。

既然便宜,那就無需提高機械化水平,無需培訓他們,甚至無需期待他們有太高的熟練度,用自動化水平更低的流水線反而可以實現更高的利潤。比亞迪就是這樣用半自動化流水線打敗外國企業的自動化流水線的。

當然,隨著中國生產力水平和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中國勞動力再生產費用的提高,隨著中國勞動力的逐步「稀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一定是上升的,自動化水平也一定是會提高的。大量工業機器人的運用,就是一個明證。

順便一提,從另一個角度看,富士通的本土化生產計劃是以失敗而告終了。

2015年富士通的年營收為432億美元,利潤為12億美元。經營狀況比2014年有大幅的改觀,但採用的手段卻是「強化生產外包」,換言之就是取消本企業自己的生產能力(類似島根工廠)而將其重新外包給主要是中國的代工企業來生產。

同年華為的年營收為608億美元,利潤則高達57億美元。當年富士通的小兄弟浪潮集團的年營收達到200億美元,而年利潤超過7億美元。哪個經營狀況不是遠遠好於富士通……


首先不是中國工人低效率,中國的電子廠的一般產線作業員或者叫操作工的入職一般都是當天進廠當天入職,對學歷沒有任何要求,薪資也勉強可以接受正常一天12個小時包括加班費在蘇州這邊是150元左右,因為沒有學歷以及普遍素質並不高,所以只能做僅限的單一工作(誇張一些就是猴子訓練後發一根香蕉都能做)所以當然需要大量的人力來維持產線的高速運作,往往每天至少要聯繫工作12小時至14小時。

其次現在富士通在大陸客戶群體的已經為高端的集團企業群體,而不是普通的用戶,想高端機T、S、E等系列大部分都是日本原產的型號,其價格、安全性、便攜型等符合了富士通在大陸的普遍高端商務的客戶群體。


背後是兩國的人才培養體系的巨大差異。特別是職業技術教育和企業內人力資源培訓這兩大塊。

差距大到什麼程度?2011年倫敦的職業技能奧運會(參賽者為各國選拔出來的22歲以下技術工人)上,韓國奪得17個冠軍、日本奪得11個冠軍、天朝僅僅獲得一枚銀牌。


大趨勢來說,

1.中國工人工資的上漲(以及罷工的可能性)

2.政治上的不穩定因素(反日遊行的可能性)

都使得日本從幾年前開始把製造業轉向人力成本更低,相對親日的東南亞地區。

其他的只是導火索吧。


那為什麼富士通一開始要在中國設廠?做出這決定肯定是利益原因啊,還用想嗎?


推薦閱讀:

日本文案有什麼好的?
《船長哈洛克》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它的結尾又是什麼意思?
如何評價《窗邊的小豆豆》?
住大平層是什麼體驗?
看了龍族以後想問日本真的是黑道遮天嗎?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 中國人 | 富士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