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十年前贏在中國的台灣李宗恩和web3.0?

十年前,李宗恩曾談及的web3.0正是今天大數據雛形,但當時大佬卻沒有重視,大數據環境在十年前的中究竟是超前思維的水中撈月,或能做到引導思維的水到渠成?

如果被馬雲或史玉柱接受,互聯網發展會不會提前5年以上就能達到目前的層次?

參考資料

2007年《贏在中國》有一期節目。在比賽中台灣選手李宗恩描述了一個沒有人弄懂的WEB3.0項目,連現場的評委(馬雲、史玉柱、雄曉鴿)和現場觀眾、選手都雲里霧裡。李宗恩的項目沒有被明白的原因是,現場沒有一個人認為如此罕見的天才和驚天動地的互聯網項目會出現在贏在中國的比賽中,還有就是其他人也很難深刻理解他關於此項目博大精深的智慧

這一概念在如今已是人盡皆知,已經被用在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今日頭條的興趣化推薦閱讀;例如你現在在某寶上搜索了一款產品,然後你在瀏覽其他不相關網頁時,這款產品的廣告會出現在你的眼前,直到你買了為止。


等一下

big data是一個忽悠的概念,顯然是一個製造出來的名詞,目的是讓外行看不懂

猶如挨踢行業曾經吹過的各種概念一樣,還記得不?soa,web2.0,blablabla

具體這些東西做什麼,可能你參加過各種seminar,meetup

但是沒有一個挨踢人士能給你解釋清楚

這樣做的一個好處就是,當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這些東西都可以跳出來說自己曾經預測了未來

其實哪有那麼複雜哦,就拿推薦演算法來說

我們退20年,乃至退個30年都沒啥大不了的

就用最簡單的regression,哪怕是linear regression

它是不是也能給你一個recommendation?它是不是也能predict sth.?

怎麼這些東西搖身一變就成了某個天才的產品呢?

製造概念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將其落地

大數據的精華在於google那兩個傢伙,將原來很慢很慢的類似sql裡面like的演算法

通過inverted轉換,變成了一個複雜度為o(lgn)的查詢,並通過線性代數的維度空間的距離

從而證明了相似度,把原來模糊的東西,量化成了可以測算的東西

而這個過程是經過科學檢驗的,所以如果某個天才真的發明了一個原理

請交給專業的學術機構去評定,猶如google那兩個傢伙所做的一樣

而不是沽名釣譽,動不動就宣稱自己曾經預言了什麼

那是民科的行為,不要自降身價向民科看齊


興趣化推薦是上世紀90年代就有的事情(當時亞馬遜用協同過濾已經有不錯的效果了),到2007年早就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數據挖掘,大數據,機器學習其實理論先於實踐,只不過近年來方法和硬體趨於成熟之後開始變得有辦法商用了才火起來,這是一件需要整個計算機行業(包括軟硬體)共同覺醒的事,即使某馬當時天靈蓋打開,一拍手說我們要搞大數據,那也還是玩不起。

總之,制約大數據的是 硬體 和 數據。從來就不是想法,而且也不是靠單個人的覺醒就可以辦到的。


謝邀,首先啊,這個什麼web1.02.03.0,都是忽悠外行的一些東西,真正一些身在其中的開發人員,只會覺得你們大眾口中的web2.0就是我們後台的處理數據的時候,演算法搞複雜了,然後資料庫建的更複雜了,業務邏輯也整的越來越複雜了,而前端就會發現當你們老是2.0的提那些概念的時候,前端隨著ajax還有html5那些更新的api的到來,也越來越複雜,最後整的沒辦法,只能前端後端都得大量的封裝業務邏輯,封裝出各種前後端的框架出來

在我看來啊,web1.02.03.0就是外行對計算機整個英特網的外行的一種掩飾罷了,那些新技術新框架新名詞太多了,都是英文的,內行都不一定記得住,外行就直接用3.0多簡單省事啊

還有你問題最後提到的,今日頭條的興趣化推薦閱讀,例如你現在在某寶上搜索了一款產品,然後你在瀏覽其他不相關網頁時,這款產品的廣告會出現在你的眼前,直到你買了為止。

這些東西啊,就是訪問百度的時候他會寫到你電腦的一堆cookie,然後你訪問其他網站的時候,那個網站裡面有百度的一段js,他先讀取你電腦的cookie,然後去伺服器找你關鍵詞類似的廣告展現給你?包括今日頭條,不過就是多在後台建立了幾個數據表,然後不斷的在你看各種新聞的時候,寫個演算法網往表裡寫數據,以後按照這個表來給你取新聞給你看,但是當時確實還沒有實現,很多東西都是隨著時間的積累慢慢的沉澱出來的,比如ajax,在谷歌地圖出來之前,裡面的技術都有現成的,但是實現出來是谷歌創出來的,又比如蘋果手機,當時觸控屏幕已經有了,linux系統也是開源的,但是蘋果想到的是做一個沒有鍵盤的手機,因為技術只要沉澱積累到一定階段,必然有一個公司甚至一個個人,突然就引爆了一個導火線,然後引來整個行業來一次技術層次的大洗牌,很多我們現在往回看很平常的技術,都是經過很多年的歲月積累出來的結果而已

台灣李宗恩他只是提概念而已,概念誰都會提,我也會啊,比如我說五十年後人類家家都有個機器人,能洗衣做飯還能代替你上班,因為提概念沒風險啊,也許實現了呢,就和算命的似的,我算錯了沒事兒,反正我錢已經賺到了,但是我說的都是模稜兩可的話,萬一算對了,那個人很可能會拉下一個生意過來,怎麼看來都是一個不賠本的生意,web3.0整個知乎人人都能扯出一堆概念出來,但是誰去實現?

如果被馬雲或史玉柱接受,互聯網發展會不會提前5年以上就能達到目前的層次?

關於這個,完全不可能,人類完全沒法去加速歷史的發展和結果,技術需要時間的沉澱才會出現,並不會隨著一個人的提出而出現,就比如一個程序員現在穿越回明朝,他連操作系統都會寫,但是明朝一樣沒有沒有電腦,因為連電都沒呢,每個新的東西的誕生,都是需要幾百年的沉澱和多個個領域的共同發展出來的結晶,不是說你想他出來就能出來的,所以所有提概念的人,不是吸風投的就是算命的,反正都是靠嘴賺錢的


推薦閱讀:

不喜歡周星馳的電影是不是讓人難以理解?
「性格不合適」會不會成為分手的真正原因?
如何評價張翰在微博罵八卦營銷號這一舉動?體現了他的什麼心理?
你對闖紅燈的看法是什麼?
「浙財心理學課堂白羽老師當堂催眠,人體瞬間變鋼板」視頻中的現象是否是真的?

TAG:互聯網 | 心理學 | 經濟學 | 項目管理 | IT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