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現在的國產耳機市場?
為什麼現在一些國產耳機質量、音質都不錯,但是很多用戶和發燒友都熱衷國外品牌,是一種媚外還是我們自己的產品還是不行?
首先需要明確兩個問題。
確實存在國內廠商相對討論熱度較低,以及容易被人低估的情況。然後從整體完成度上來說,很多產品已經做到了「完全不輸」的水準了。
問題在哪裡?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條:1)產品缺乏連續性,導致社群沒有被培養起來;2)市場教育十分匱乏;3)市場變化極大。
先說第一點。我們現在熟知的大多數外國品牌,大多數人是知道它十幾年前的產品的。比如AKG的K240系列;比如森海的HD540,580系列;比如索尼的R10;比如鐵三角的L3000,比如拜亞動力的DT880。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有一個認知:能活這麼久的牌子,東西一定不會次。就好像我們說百年老店的食物多半不錯是一個道理。這些大品牌,一定是一個更加安全的選擇。
尤其是,當年就能做出旗艦水準的產品,仍然被當今的一些玩家津津樂道,我們有什麼理由認為今天的它們做不出讓人滿意的產品?國內的品牌呢?ECCI現已不見蹤影;VSONIC在沉寂許久後利用VSD和嘴炮成功崛起;DUNU一向不溫不火;飛朵、阿思翠、宇音也各有一段紅火期,之後便不知去向……作為一名曾經非常喜歡PR200MK2的燒油,難道你現在還讓我去推薦一款起碼五年前的產品嗎?這背後最核心的依然是技術實力,能否保證不斷的投入去研發新一代的產品。我們見到非常多的新品牌,大多數是活不過兩三年的,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除了開門紅之外,沒有什麼能夠讓人記住的產品。舉個例子——阿思翠的AM90作為「最便宜的動鐵」算是炒熱了自己,之後也是跟上了AM800這樣的中堅型號,才真正把自己的陣地守下來,讓自己擁有了一定數量的粉絲。而ECCI也是類似,依靠PR300和後續的PR200MK2兩個型號完成的「圈粉」,可惜在PR3002之後完全沒了下文。其他品牌也是類似,真正贏得粉絲的,並非第一款成功的產品,而是需要第二款爆款。遺憾的是,很多品牌並沒有這個能力。很多人認為的「審美問題」,背後往往是「技術問題」。除了VSONIC(郁少)之外,唯一在品牌上有所突破的就是HIFIMAN,品牌形象一致性相當好,這也和創始人邊總的個人性格有關。有沒有發現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巧合?
以現在的市場來看,除了QDC(12單元據說快出來了)、UM(MASON V2剛剛更新)這樣大眾眼中可能不算很有名,但是積累相當深厚的廠家之外,能夠拿出比較有說服力耳機產品的國產品牌應該只有HIFIMAN(HEK)、VSNOIC(傳說中的GR09?)和DUNU(DK4001)了。社群是需要產品來培養的。有了兩代好的產品,基本上就算是有粉絲了——第一代讓人吃螃蟹,第二代讓第一代的人推薦別人吃螃蟹,這個時候,推薦的人就成為了「粉絲」。贏得粉絲和贏得用戶的方法是有很大不同的,一個大V粉絲和一個大V用戶所能夠產生的傳播效果也是截然不同。我前前後後起碼「忽悠」了四五個人入手了Future Sonics的耳塞……作為FS粉也算是成果顯著……有了粉絲之後,再做推廣就容易得多,也更容易獲得每個產品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對於耳機來說,生命周期是一個很詭異的問題——對於森海這樣的品牌來說,HD600這樣的經典型號看起來戰個十幾年毫無壓力;而對於很多不大知名的品牌來說,一個產品也就是半年壽命。如果沒有能夠在上市期間炒熱,吸引群眾購買,後面恐怕會面臨很大的困難——雖然這個觀點不對,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是堅信「買新不買舊」。第二點的主要問題就是在於廠家的宣傳口徑除了「性價比」就是「秒超平」。玩HIFI居然這麼多人說「性價比」,並且這個性價比往往體現在「200元產品有2000元的80%水平,性價比極高!」,這簡直是……
伴隨而來的還有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就是所謂的「聽音觀」。無論你喜不喜歡這個說法,「聽音觀不正確」的問題確實存在,並且廣泛存在。這個問題換個說法,就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好的聲音,只知道什麼是自己喜歡的聲音,並且意識不到這兩點之間的巨大區別。
配合上各種「我聽得少,但是我就覺得應該是XXXX(比如線材無用論,老機無敵論)」,也難怪會說HIFI是玄學了。說到底,還是「想得太多,聽得太少」的問題。而在這點上很多廠商也在有意無意利用,比如某著名粗糧耳機拋出的曲線——相信我,它肯定是覺得你看不懂才拋出來的。只有讓你無法區分出好壞,魚腩廠家才能夠從中獲利良多。畢竟,做耳機不在行,忽悠人它可是一把好手啊。更讓人厭煩的是,現在國內品牌其實也在暗地裡搞這一類的東西。產品送給大V進行評測,大家很多時候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反正無關緊要的缺點也都提提,優點說得好聽一點,反正產品也不算坑,大家一團和氣。除了極其奇葩的數碼多,你基本沒見過拍了好多美圖然後告訴你這個產品不咋樣的文章吧?包括我也一樣,除了T1MK2試聽的時候吐槽比較狠(明確提到二代依然不如HD800),其他大多數試聽也是覺得只要東西不坑,售價合理,就沒必要往死里吐槽。這種狀態下寫的東西和真正推薦的時候提及的型號還是會有比較明顯區別的=。=這一部分的結論很簡單:你看到的大多數信息都是「有問題的」,或者說需要經過你自己的分析來進行「校準」。對於任何一個玩家來說,「大V」或者知名玩家當中往往有幾個是口味相對合得來(也意味著有一些人你會覺得對方一直在胡說八道),關注這些人也是個很不錯的辦法。
第三點,經過手機市場的培育,大家的關注點已經很不一樣了。從KARMA D9這樣的機器被奉為神器到國磚成天被吐槽UI難看,有大量「我不發燒,我只是想買點HIFI產品」的玩家進入圈內,某種意義上也成為了消費者當中的主要力量。AK和索尼的流行便是最好的例證——大家願意花成倍的價格購買更好的品牌,更好的UI和更好的外觀。配合上「喜歡的就是好的」(這是另一個極端的反智——當然對於消費者來說這個心理沒什麼問題)這一哲學,那簡直就是無限買買買的節奏啊。了解不同風格聲音的趣味,挑選自己心儀的器材似乎並不是需要投入那麼多精力的事情,認認真真說話在某些貼吧裡面似乎已經成為了「不合時宜」的事情,調侃和PK才是主流。
說真的,這種情況和現在手機市場有什麼區別?無數對於配置表的理解停留於「數字大的更好」的人就產品好壞爭個你死我活,卻誰也提不出任何靠譜的標準——這個和現在HIFI圈子是很類似的。近些年來所形成的風氣帶來的影響的巨大的,並且很難說是正面還是負面。我想,「能掙錢了」對於很多老玩家和「開發者」來說,總歸還是一件好事,雖然也便宜了不少騙子,但是近些年來靠譜的DIY/作坊確實多了不少。說到底,不是產品不行,而是市場不成熟+品牌/廠家還做得不夠好。就特么沒有一個做消費類市場做的好聲音又做的好的牌子。。。國內耳機市場歸根結底還是資本量小+格局小,要麼工程師主導要麼銷售主導,工程師主導的都去hifi圈了,銷售主導都做一堆垃圾……說白了還是門檻低,有錢誰把這「配件」當主業
一句話,正在雄起,但是還不到百花齊放的那種境界… 看好我國自己品牌的將來!但是最近十年左右,還是買三大廠吧。
首先,發燒友和愛好者是不一樣的。愛好者並太懂,發燒友專業很多。
對於品牌溢價能力而言,來自奧地利的AKG,來的美利堅的歌德,有著大奧的深海,世界上第一支動圈耳機的拜亞哪個光環不比國產大?
作為愛好者買耳機必定會盯著那些大品牌。但是發燒友又不同了,能買得起頂級耳機的自然會考慮那些大品牌。買不起的會發現那些大品牌的低端就是坑……發燒界,國產現在在2k以下,銷量挺好的……vsonic的GR07,DN2000等等不必同價格的國外貨差。還好得多……在大耳機上面還是HIFIMAN等扛把子 國產沒那麼差,銷量真的還不錯而且好些國外貨都是國內設計生產的。謝邀
大道理就不講了 至少低端系列國產就做的不錯 什麼潛水專家阿思翠威索尼克都很好的呀 而且在定製耳機方面國產也很強的 國定基本佔據了大部分市場很多大牌耳機是國內代工的,出廠檢驗很嚴格,老外收到貨通常還會再檢驗一次,所以品質是有保障的。如果代工廠有自己的品牌,從生產技術角度看是沒問題的。材料可能也不會有問題,是可能啊;檢驗標準是和提供給老外的產品一樣呢還是有所放鬆呢,可能一樣吧。
做動鐵吧,有些單元跟分頻器搞不到,做動圈吧,你也得有好的單元不是,雖說好單元不一定出好聲,但是辣雞單元一定不行,對吧。低端的,一開始都喜歡認牌子,而且沒試聽,高端的有弄不好,所以很尷尬。當然國產低端的普遍不好看。。。高端也好不到哪去。。。
佩劍君關注了這個問題!稍微跑題一下,魅族趕快繼續出耳機和mp3啊!出一個我買一個!
推薦閱讀:
※一般聽眾,有了便攜解碼耳放與二千元內耳機,mp3還需要買好的嗎?用iPhone聽是不是也夠了?
※土豪如果要入門某一個興趣愛好是什麼樣子?
※漫步者在國內音響領域的實力如何?
※為什麼中國人出街很少使用頭戴式耳機?
TAG:耳機 | 耳機選購 | BeatsElectron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