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莫由斯道也」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論語 ·雍也第六》: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這句話是孔子說的,意思大致是說「誰能不通過門而進出屋子?有什麼能避開這條路的呢!」

忘了當時回答的什麼問題,鏈接也找不到,我根據我現在的體會重新發散下:

人和外界的互動,都繞不開「人自己」。人的各個決定、遇事時的各種反應,不是你所看到那樣,由某一個理由、某一個情緒單獨造成的,再仔細觀察觀察你的內心,那些為你的決定、反應作支撐的理由,還有那些瞬變的情感,它們在那一個瞬間交織成了那一個瞬間的你,其中有些理由、情緒更明顯,所以會讓人感覺到是由它獨自造成的,而這會讓我們的感覺不再敏銳,習慣於齒輪連動式的機械思維和行動。時過境遷,織成前面那一瞬間的各種情緒、理由又發生了變化,那些你之前看不見的部分顯露出來,容易讓人對之前的不察而產生懷疑和不滿。

《論語》里有一章很有意思: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孔子說當他聽斷獄訟(吵架也是訟),他也跟當事人一樣,不過當他設身處地的時候,他能清楚把捉住當事人的狀態和事情脈絡,如果他是當事人,就會看到爭訟時強詞奪理背後的自知理虧,目光全在解決自己身上的問題,讓爭吵在源頭止住。

《大學》引了這段話,又加了一句:

無情(實情、狀況)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就是對這句話的一個很好的解釋,當人返觀內省的時候,自知理虧,底氣就沒那麼足了。

我小時候經常可以聽到一些大伯大媽在勸架的時候說「你們都少說兩句,大家各讓一步」,或者「一個巴掌拍不響」之類的話,大概就是自古以來流傳下的習慣吧,不過這種和事佬形式上學得像,卻偏偏少了最關鍵的「內省」部分,所以好多時候會招人討厭,不僅當事人討厭,連邊上看熱鬧的都討厭。

粗糙、漂浮的行動如同行屍走肉,《大學》裡面說: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去了解、觸碰自己的真實狀態,是對自己的真誠和負責,同時能夠和真實的自己合一,人的幸福感真是滿滿的。

《中庸》里引了《詩經·大雅·旱麓》的一句話來描述這個狀態:

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

生命的通透、清澈和可以把握,以及由此生髮出的執行力,都能讓自己驚訝。

人需要靜下來,仔細觀察,進而入微,把它們的雜亂糾結,梳理成清楚可見的各個源頭。《大學》里開頭有一段話: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內觀自省次第,可參照此段。


具體的出處我不是特別明白,沒有細細研究。

@管伯輿 兄那天在一個回答下,回了一句「內自省,何莫由斯道也」。

我理解他的意思應該是:一個人如果能夠自省,哪裡會需要這道那道的再來教你?一切跟自己學就足夠了。

此處自省,不僅是自我反思,而是知道自己身心內部的狀態。

我很贊同管兄的看法。

一切往自己心裡看,哪裡需要別人教你呀。自省得來的東西比現代心理學研究的東西,段位高了去了。

其實吧,那些這道那道,基礎還不都是在這裡呀。

從這裡開始,才不會被人帶溝里去。


剛才抄論語的時候正好抄到了這句。

「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那個版本解釋是,誰出門不得走某條路呢?那為什麼不能走這條路呢?

注意,注意,這之後都是個人見解啊ˊ_&>ˋ

按照孔子說話一貫的風格,這句話是有政治隱喻的。孔子時期各個諸侯國求賢若渴,為了稱霸不惜一切代價。而孔子的儒道當時並不很受歡迎,這句話也是孔夫子內心憤慨啦。

兵家法家墨家你都用,怎麼就不試試儒家?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李零《喪家狗》?
論語里有一句話大概意思是「不能把對一個人的氣憤發泄到另一個人的身上」?
詩經被刪改是真的么?
孔子為什麼會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小人我還可以理解,那女子呢?
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精髓與契合點是什麼?如何運用到中西方文化對比上?

TAG:哲學 | 孔子 | 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