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熙,乾隆是鴉片戰爭時期的皇帝,中國會怎麼發展?

突然很想知道,如果讓盛世的皇帝去拯救中國,能不能扭轉中國歷史的進程。

看了下現在幾個回答,基本同意大家的觀點。但是還是有幾個點覺得可以討論。

首先康乾盛世,至少在鼎盛時期應該來說在中國歷史上還是成功的。人口增長,國家統一,雖然饑荒腐敗到後來越來越嚴重,但如果把時間線壓短,至少統治階級還算開明,對外族文明有接納的可能性,而且皇權比後期更加集中,這有利於改革的進行。

而1840年前中英雙方對比應該也沒有大家想的差距那麼大吧。

1、中國人口眾多,綜合國力強大。雖然工業不發達,但當時英國的工業也很片面。

2、英國科技的領先不至於一定成為戰爭的勝算。船還是木製帆船,槍是火繩槍,並沒有領先中國多少。三元里的農民利用雨天火繩槍無法擊發打死多名英軍。而且英軍四面作戰,沒有多少持續戰鬥能力。

3、當時中國稱霸亞洲,外部環境良好。而且只面對英軍一個敵人。

4、中國已有一些開眼看世界之人。


第一,康乾盛世就是個笑話。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英國人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好奇。他們相信,中國就像《馬可?波羅遊記》中所寫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

然而,一登上中國的土地,他們馬上發現了觸目驚心的貧困。清王朝僱傭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 「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中國人 「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即便沒有西方的侵略和商品傾銷,滿清統治下的中國,人民的貧困程度已經無以復加。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前期,英國漢普郡農場的一個普通僱工,一日三餐的食譜如下:早餐是牛奶、麵包和前一天剩下的鹹豬肉;午飯是麵包、乳酪、少量的啤酒、腌豬肉、馬鈴薯、白菜或蘿蔔;晚飯是麵包和乳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鮮豬肉。工業革命後,英國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國普通農民家庭的消費清單上還要加上2.3加侖脫脂牛奶,1磅乳酪,17品脫淡啤酒,黃油和糖各半磅,還有1英兩茶。

乾隆年間的中國人吃的是什麼呢?可能糠都吃不上!

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比比皆是。據《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業卷》介紹,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後,可剩餘11鎊,約合33-44兩白銀。而在清朝一個中等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32兩,而年支出為35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3兩,才能過活,根本沒有生產剩餘。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會立刻破產,賣兒賣女十分普遍。

自從滿清入關以來,除去南明、三藩之類的戰爭。中國各族人民反抗滿清統治的起義從來沒有中斷過。也許依賴屠城,滿清能在二十年內消除所有有骨氣和血性的中國人,但總會有人站出來抵抗暴政。無論是白蓮教起義,還是苗民起義。都不停地衝擊著滿清的罪惡統治。這個邪惡政權的倒台只剩下一根稻草。

第二,鴉片戰爭之所以會輸,是因為我們在制度、經濟、思想、文化、科技、軍事全方面遠遠落後於西方,這不是換一個皇帝可以解決的。好比,你讓拿破崙去指揮一群劃木筏的原始人,指揮地再好也打不過美軍航母戰鬥群。

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弔打了中國的封建社會。(我說的是指馬克思提到的封建采邑制度,是社會制度。並非指「封邦建國制」。)

西方的君主立憲制、總統制都能吊打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

西方的工場手工業吊打了中國的小農經濟。

西方的平等自由博愛思想吊打了儒家理學。

所以不僅僅是換了皇帝不管用,就算執政者不是滿清,換成朱明王朝照樣沒用。不過渡到資本主義,無論換誰都無法用一個小農社會對抗資本主義的大潮。

第三,從鴉片戰爭之後我們可以發現,滿清根本沒有反思。所以他們並沒有覺得割地賠款很丟人,這不是一兩個人的看法,而是地主階級的看法。因為地主階級非常短視,他們的階級屬性決定了他們只對於兼并土地感興趣。所以開通商埠、商品傾銷對他們而言就是聽天書。直到洋貨傾銷徹底擊垮了小農經濟秩序,在官府的橫徵暴斂下引發太平天國起義,這才讓他們真正著急起來。所以,即便是康熙、乾隆,也不一定會對西方侵略有足夠的警示、重視。很有可能直接就允許了全面開放通商的條約,然後在西方經濟衝擊下徹底垮掉。甚至他們可能都意識不到毒品的危害。或許要等到極其泛濫了,才開始禁煙。

整個階級的短視,不是換幾個人能解決的。


首先回答題主問題

康熙、乾隆再世,不會改變中國被完虐的結局。

根據唯物史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而傑出人物的活動對推動歷史發展進程有巨大作用

請注意,傑出人物這個詞並不是簡單的指在史書上留名的人,而是指對於社會發展起某種進步作用的代表人物,他們是社會的先進勢力的代表。至於歷史上的反動階級和集團的首領,當然不能算傑出人物。反動階級首領是沒落的,腐朽的社會勢力的代表,這就決定了他們的思想和活動必然違背歷史發展的趨勢和人民群眾的要求,對社會歷史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的作用。

這說明什麼呢,就是英明如李世民,也不過是起到緩和階級矛盾的作用,但本質上並不會推動社會進步。

題主認為康熙和乾隆很牛,是受康乾盛世這個詞影響?事實上對造就康乾盛世影響最大的人確實是有兩個,但根本就沒有乾隆什麼事,而是康熙和雍正。

康熙艱苦創業,滅藩收台抗俄辟疆,從危機四伏到康熙盛世,整個清朝確實再無一人有此能力,但到康熙末期的時候清朝已經是腐敗叢生。雍正上台後整肅吏治,反貪殺懶,整個朝野人心惶惶,但總算沒讓大盤崩潰,死前還留下不少的財政節餘。乾隆不過是有個好爹,接了個好盤,好到什麼程度?在位60年大半時間都在敗家,到最後沒錢用了連議罪銀都居然想出來了,末年的乾隆大盤才開始走下坡路,雍正是短命,但你看看雍正給兒子加固的盤夠穩固不?承接盛世的皇帝是很難當的,武則天如是,雍正也如是。

再來看看道光,清朝皇帝選太子方式並不是中國歷代的嫡長子繼承,大部分是擇優而選,康熙不是長子(康熙挨過天花也是其中一個原因),雍正不是長子,乾隆不是長子。道光是嘉慶二子,長子早死,但道光確實是眾子弟里資質算上乘的,人聰明,能文能武,登基前就寫了40卷詩集(寫詩當然這是比不過乾隆的了),皇帝出巡時天理教攻入紫禁城,能在群龍無首狀態下妥善處理。在道德上,道光的節儉也是出了名的。

再然後是國情,從清兵入關到乾隆征討大小和卓,是清朝的擴張期,中原核心區、西藏、新疆、蒙古、東北滿洲盡入囊中,擴張期結束後要統治啊,封建統治就會激發矛盾啊,激發矛盾要麼緩和要麼鎮壓啊,嘉慶鎮壓白蓮教,動用16省的兵力,歷時9年,耗銀2億,才算是把社會暫時和諧下來。題主你要明白,到鴉片戰爭前夕這個時間節點,不是清朝統治者號召全國人民齊心合力建設新清朝的時候,是防民甚於防寇的時候。清朝統治者防民是怎麼處理的呢?鼓勵生育,人口增加+社會財富沒相應增加=人變窮=沒有資本積累=沒本錢鬧事=真鬧起來你也鬧不大。本來這對於吊打周邊的清朝來說這也是挺好的結果,但沒有資本積累這點很要命,這意味著清朝的生產力發展到封建末期,卻沒辦法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國情決定了國家當前任務,國家任務是系統強制發給你的,不幹也得干,不是換誰當皇帝就能解決的。

基本可以說,3個次元的鴉片戰爭讓這3個皇帝來干,道光可能幹的沒康熙好,但肯定不會比乾隆差。

康熙乾的再好也有限,看看雅克薩戰爭就知道了

對戰國家:新興如日中天的清朝vs農奴改革前的沙俄

戰場:滿洲人非救不可的老家+主場vs遠東殖民聊勝於無的開拓地

參戰兵力: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不算精兵但也算精心挑選的3000人(大部分是駐黑龍江八旗)+500黑龍江水師vs450人(構成是殖民者+農民+商人+獵戶)

第二次雅克薩之戰:2100人(康熙挺自信)vs826人

戰果:

第一次:清勝,吊打羅剎人

第二次:清勝,羅剎人加固了城防,清軍火炮無力攻城但也不捨得用大量人命強攻,圍城,羅剎人彈盡糧絕被迫求和

你看這中外簽訂的第一個平等的《尼布楚條約》簽的

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是中國領土,而本應同屬中國或至少不該歸羅剎人管轄的尼布楚地區則劃給了俄國人,客觀上確保了後來中俄領土100多年的穩定,但客觀上也無法有效遏制沙俄東擴的勢頭,苦果百年後清朝自己吞下。

《尼布楚條約》是一份平等的條約,但絕不是有利於清朝的條約,本人覺得並非索額圖短視,清朝當時的確需要儘快結束東北戰事以準備隨時可能入侵的古爾丹。。錯了是狗蛋。。又錯了是葛爾丹,但從長遠來說,這次談判是清朝外交上敗了。

你看,不敗而敗的傳統,清朝古已有之。

以穩操勝券的雅克薩之戰為鏡,題主還認為康熙能挽救鴉片戰爭中的清朝嗎?

為什麼說鴉片戰爭清朝必敗無疑?

以下是回答題主補充說明裡的內容

國家層面上的較量,個人能力再強再力挽狂瀾,也不可能使早已一邊倒的勝利天平再倒過來,重複前言,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人民本身具有改變歷史的能力。

「至少統治階級還算開明」,文字獄算開明?清朝這麼多皇帝誰敢說自己文字獄搞得比康熙和乾隆更狠?康熙本人倒是對自然科學很有興趣,但他在時代局限性下,不可能像現代人一樣重視自然科學從而要求全國普及發展科學,從9000萬人口狂刷到4億人的清朝百姓連吃飯都成問題,識字接受傳統儒學教育難於登天,還要學個自然科學簡直不能更欺人太甚。

改革就更不要提了,皇帝自己都自認正處在盛世之下了,改革?改什麼?革什麼?你意思是朕治理國家治理的不好治理的不對?你去問問朕的威名,朕的文治武功,從愛爾蘭到契丹,誰人不知誰人不曉?改革開放?計劃生育?科教興國?真是妖言惑眾,朕寬宏大量,賜誅九族,愛卿不必謝恩,退下領賞罷。

中國皇帝跟歐洲皇帝女皇國王女王等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皇權太集中,太穩固,題主你覺得有利於改革進行,實際上進入封建社會末期的清朝還能進行什麼改革?要麼倒退,要麼進化到資本主義社會。倒退是不可能了,誰也沒這麼傻。資本主義革命?高度集中皇權的皇帝本身就是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和最高受益人,他為什麼要進行資本主義革命?他想要的只是國家穩定,封建皇朝傳承萬世。歐洲大國的資本主義革命之所以成功,要麼是皇權太弱,向資產階級妥協,例如英國;要麼皇權太強,貴族和資產階級聯手推翻王朝,例如法國。

題主說中英兩國差距不大

1、關於國力

人口眾多不意味著國力強大,題主你對比1949一貧如洗的新中國和剛剛加冕成為世界霸主的美國,能力出眾如毛澤東也需要付出巨大代價才勉強把美國趕出38線以南而無法徹底消滅南韓。同理,鴉片戰爭前夕清朝的gdp世界第一是建立在4.1億人口的巨大基數上的,以當時世界34.2%的人口佔世界gdp總量的33%,這是什麼意思?意思是當時平均每個中國人1年的生產總值都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英國在戰爭前夕的人口大約是4000萬,佔世界人口1/30,gdp卻佔了世界5%。當年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大的領土包括愛爾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再加上遍布全球各大洋的島嶼,19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對清朝13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綜合這些數據來看,這是高富帥俯視屌絲的節奏了。

關於工業,這不是英國片不片面的差別,也不是中國發不發達的差別,這是有跟沒有的差別,英國不僅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還開始過渡到機器生產了,這跟中國的傳統手工業多少個代差?

2、科技

這個說沒有多少差距那就真的是有點違心了,冷兵器和熱兵器當然是只有1個字差距,但放到現實就是成千上萬的人命差。戰爭不是帝國時代紅警那些指揮官下令死戰士兵就會堅守到底的,題主不妨玩玩全面戰爭系列。人是會恐懼的,在戰場上尤其是冷兵器時代,士兵單個乃至全隊全軍潰逃都是常有的事,和平百年的清兵一直以來面對的都是農民軍和周邊的戰五渣,哪裡見過近代歐洲衣服鮮艷、訓練有素、人人扛槍、紀律嚴明不動如山的歐洲排槍陣?歐洲排槍時代軍隊訓練最重要的是什麼?紀律!一人潰逃禍及三軍,看看八里橋之戰,算是清朝對列強打的相對有骨氣的一戰了,30000vs8000,清朝死傷1200,英法死傷勉強過50,首先看傷亡比,這就是冷熱一字之差的差距,其次看損失,30000人損失1200人,結果乍看才損失了4%的戰鬥力,而居然不是30000萬人集體死戰不退為國捐軀,真是奇恥大辱世人皆曰可殺,就這個戰果,歷史評價八里橋之戰依然是「清軍表現英勇」。所以,冷兵器時代的軍隊跟熱兵器時代軍隊的組織度,差的真不是一點點。

接著說科技,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全部出爐後歐洲科技發展突飛猛進,英國化學家歇夫列里在1825年經過多次實驗後,提出了黑色火藥的最佳化學反應方程式:2KNO3+3C+S—K2↓+N2↑+3CO2↑。據此,理論上硝、硫、碳配比率以74.84%、11.84%、11.32%為最佳火藥配方。英國按照這一方程式,配製了硝、硫、炭的比率為75%、10%、15%的槍用發射火藥,以及組配比率為78%、8%、14%的炮用發射火藥,再輔之以強大的工業能力進行量化生產。中國火藥不但配比不科學,還沒有量化生產的能力,點炮傷己的可能性有時更甚於殺敵,當兵的不潰逃就有鬼了。

三元里抗英故事,神話聽聽就算了,雖然確有其事,但上升到愛國主義那是扯的,當時的國民根本就沒有國家觀念,三元里抗英其實就是村民反抗英軍下鄉搶糧保衛家園的幾場衝突而已,遠遠談不上衛國戰爭,更談不上人民戰爭。題主說英軍四面作戰,而大清防民甚於防寇,國民沒有倒戈就算不錯了,英軍只要少干點搶糧的事,清兵被打成什麼樣,百姓根本就不關心。具體同《一九四二》,抗日戰爭民族戰線形成都尚且發生這樣的事,更何況100年前。關於持續作戰能力,不知題主有沒玩過星際?英國一隊帶運輸機的機槍滿世界騷擾清朝的分礦,清朝縱有千軍萬馬而沒有近代工業能力賦予的機動性,也是防得了東防不了西,理論上清朝是主場作戰,但,英國的蒸汽帆船補給從印度到中國沿海非常方便,相反倒是清朝戰線有些過長,整個沿海全線被動,海警四起,各省總督人人自危,都怕英軍來攪翻自己的省而烏紗不保。雖然理論上在星際里互拆基地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問題是清朝連人家基地在哪裡都還沒弄清楚呢,後來終於摸清楚了才發現咦又沒飛機又沒船這咋過去?

3、稱霸亞洲這個題主說得對,補充一點,外部環境雖然良好,內部環境可是糟透了,鴉片戰爭打了2年,也不過賠了2100萬銀元,割出去一個彈丸之地;白蓮教起義打了9年,花了2億,你是皇帝你更怕哪個?還是那句話,封建統治者,防民甚於防寇

4、題主說的是林則徐和魏源?

這個時候開眼看世界。。會不會有點晚,英國從馬爾嘎尼訪華到1840年做了多少年偵查工作了,人家早都把清朝里外看透了才下定決心來開闢市場的,英國甚至看透得知道打敗清朝根本不需要很多軍隊和軍艦。林則徐作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看看國際笑話:林則徐致維多利亞女王信--百度百家

當然,知乎有大神認為信是假的,筆者水平有限,所以這個真假題主自行分辨了。但如果這是真的,開眼看世界之人尚且是如此,其他廣大國民當時的認識水平題主你就心中有數了。另外這一個就是真的,據時任福建汀漳龍道的張集馨記載,當時他曾就福建的水師營制徵詢過林則徐的意見,林則徐的回復是:「雖諸葛武侯來,亦只是束手無策。」

開眼看世界的人都覺得沒救了,老老實實籤條約吧,康熙皇上

======================================================================洗澡後思考了下題主的問題

最後猜想由康熙來拯救中國

1、上帝視角模式

康熙直接任命琦善為欽差同英國談判協商,林則徐為副手,搜集沿海各省利用禁煙斂財情況,大力反貪,嚴打虛報造假。同時嚴令禁止林則徐尋釁開戰,談判內容如下:

同意開放五口通商,但關稅由大清制定

雙方百姓有自由貿易權利,英方有確保無煙進入中國市場義務,清國加大對英其他工業品進口

互設大使,派遣留學生全學科補課學習,允許英國在通商口岸傳教

利用中國龐大的人力,廉價出租僱傭軍,接受英式訓練

和親

總體原則:韜光養晦50年,悶聲發大財

結果:全國大罵康熙夷人走狗,出賣大清主權,破壞固有市場體制。洪季全宣布造反,建立長平天國,席捲全國,各省宣布互保獨立,起義軍直搗北京

康熙在景山準備上吊之際發現樹上一盒子寫著「月光寶盒」,進入讀檔模式

2、不要慫就是干模式

1839年春節,康熙舉行誓師大會,宣讀《對英夷宣戰詔》,令林則徐為沿海五省總督,關天培陳化成等等全部官升N級,琦善、奕經等一律祭旗。全國各地留下足夠的鎮壓起義的部隊後,林則徐率5000前鋒直撲廣州禁煙,活捉義律等人,凌遲處死。康熙親率滿漢八旗綠營精銳5萬親臨金陵督戰嚴陣以待。

六百里加急飛馬來報:「福建金夏被夷將華雄脫他衣了!」康熙急令伊裡布率軍5000星夜去救

10天後,六百里加急飛馬來報:「浙江寧波戰不三天,又被夷將華雄脫他衣了!」康熙急令裕謙率軍5000星夜去救,同時叫停正準備翻過梅嶺的伊裡布軍,命令回師至福建浙江邊境待命

5天後,六百里繼續飛馬來報:「定海又被華雄脫他衣了!」康熙怒曰:「可惜朕上將施琅、周培公未至,若得一人至此,何致夜夜有華雄!」下詔不必收復定海,著耆英率全軍連夜趕往上海長江出海口鋪設鐵鏈暗粧

英軍半木半鐵甲船開至上海,感覺西面長江景色宜人,一路乘風破浪撞開鐵鏈,看著海上撞得粉身碎骨的爛銅爛鐵不明覺厲,風帆蒸汽機全速發動甩開耆英大軍N條街,途徑金陵看到名字不錯,下錨準備架炮攻城。六百里加急飛馬報到,說:「華雄引大軍數不清,乘海上鐵浮屠,日行千里,望金陵蜂擁而來。」金陵文武百官盡皆失色,康熙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洒掃街道。如夷兵到時,不可擅動,朕自有計。」康熙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那華雄手上千里鏡,往金陵城一看,虛實盡覽無餘,再看看桌上《三國演義》英文版,笑說:「古人誠不欺我。」「殺!」同時翻開袖口塔羅牌佔一卦,紅桃5麒麟弓,得,「全軍突擊!」

康熙絕望:「皇太極用蔣干盜書計反殺了袁崇煥,如何今日《三國演義》居然不靈?莫不是夷人智商過低不懂虛虛實實?」城樓倒塌之際,康熙拿出月光寶盒讀檔

堂堂之陣決戰就不說了,英國人沒這麼傻,真有這麼傻的話,題主參照八里橋戰役就行了

3、史實模式

康熙發現妥協不行,硬來也不行,決定,按照自己實力來搞

畢竟不是夷人太強,只是自己龜孫子不爭氣

禁煙之後,英國人如約前來

1839年9月4日,九龍之戰爆發,據林則徐奏稱:「轟擊夷人多名,一時看不清楚,但見夷人急放杉板,下海撈救」,「嗣據新安縣知縣梁星源等稟報,查夷的撈起屍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又漁舟疊見夷屍隨潮漂淌,撈獲夷帽數頂」,「夷人紛紛落水」,「在漩渦中滾轉」。既然贏了,那就接著打唄,康熙是這麼想的,當年道光也是這麼想的。

11月3日,穿鼻之戰,林則徐奏稱:「(夷人)紛紛滾跌入海……收軍之後,經附近漁艇撈獲夷帽二十一頂,內有兩頂據通事認系夷官所戴,並獲夷履多件,其隨潮漂淌著,不可以數計。」

接下來連續官涌衝突六次,以下引自《那一次我們挨打了》

第一次:時間不詳。戰果是清勝英敗。林則徐奏摺里稱:「打傷夷人二名,奪槍一桿,餘眾滾崖逃走,遺落夷帽數頂。」

第二次,11月4日,敵敗我勝。林則徐奏摺里稱,夷方炮彈「不能橫穿,僅從高處墜下」。所以清方拾了好多炮彈,「計拾獲大炮子十餘個」。至於英夷死了幾人,「即聞夷船齊聲喊叫,究竟轟斃幾人,因黑夜未能查數」。

其實,不只黑夜不好查數,白天也不好查的,因為夷人都落到水裡了嘛。

第三次,11月8日,敵敗我勝。林則徐奏摺里稱:「把總劉明輝等率兵迎截,砍傷打傷數十名,刀棍上均沾血跡,夷人披靡而散,帽履刀鞘遺落無數。次日望見沙灘地上,掩埋夷屍多具。」

看樣子,這次夷人好像死掉不少,但還是沒查清。給人的感覺,似乎夷人那邊土葬收費太高,他們紛紛來天朝搶佔墓地似的。

第四次,11月9日,敵敗我勝,「夷船……受傷而走」。

第五次,11月11日,官涌衝突。林則徐載「大獲全勝」,在奏摺里描寫:「中國軍隊五路大炮重疊發擊,遙聞撞破船艙之聲,不絕於耳。該夷初尤開炮抵拒,迨一兩時後,只聽咿啞叫喊,竟無回擊之暇……狼藉不堪。」

第六次,11月13日,林則徐日記載「大獲全勝」。林則徐奏稱:「擊倒數人,且多落海漂去者。」

題主你感受下林青天的文學功底

當然,這只是戰前熱身,清軍面對的對手不過是英國商船,正規軍還在印度等待議會決定是否開戰。不過,既然全都贏了,還愣著幹嘛,不要慫就是干!康熙是這麼想的,當年道光也是這麼想的。

後面就懶得說了,總之,受時代和階級局限性影響,不管是哪個人當皇上,都不過是既不明真相,也不屑去圍觀的群眾。林青天、林開眼的奏摺尚且如此之假,康熙再英明神武,也會在一篇篇虛假的官樣文章提供的錯誤情報下作出錯誤的決策,當時的官場風氣就是如此,當時的國情就是如此

落後,就要挨打

尤其是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軍事技術

全方位落後,就要挨吊打

「雖諸葛武侯來,亦只是束手無策。」

康熙乾隆?會被丞相正義凝視的


誇張地說,從《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的那一刻,清朝和英國就是屬於兩個時代的存在了。


幸虧康麻子有個好兒子,十全老人有個好老爸,不然大清國能熬到一鴉?


康乾盛世的前提是什麼?

1.入關大屠殺 土地大量拋荒 活下來的農民可耕地多了不是一點半點

2.南美洲玉米等農作物傳入

這樣,到了乾隆晚期還是餓殍滿地

畢竟,英國人打下6萬守軍的廣州(正規軍2萬,民兵4萬)才陣亡5個人 這實力上的對比 換誰來都不行

《天朝的崩潰》里說的很好 前線大臣不怕英國人 怕的是身後的皇帝

乾隆和道光一樣不開明 一樣聽不得一點反對的意見


「畢竟三比零,誰上誰都行」


我只能說,明末中國還有西學東漸,當時士大夫的視野不知道寬到哪兒去了,清末的開眼看世界簡直活生生打臉,真真是個笑話…


這個問題應該這麼問:

為什麼有人覺得「如果康熙,乾隆是鴉片戰爭時期的皇帝,中國會發展不一樣?」

為什麼有人覺得「如果沒有滿洲人入侵,中國會發展不一樣?」


還是那樣。

與人們想像得相反,按照傳統文化來評價的話,道光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君主。

他文武雙全,道德高尚,思想活躍,但這一切在西方列強和舊帝國的官僚體制面前一點用都沒有。

他沒有辦法去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也沒有能力去找出清朝哪裡出問題了,更沒法想出改革的辦法。

整個古代中國的所有歷史都告訴我們,道光是一個聖明的君主,完全符合古代傳統對道德和才學的要求,然而這在西方列強來臨的時候一點兒用都沒有。

因為整個中國的所有歷史都錯了。

跟中國一起完蛋的還有奧斯曼,而葡萄牙、西班牙、莫卧兒這仨甚至完蛋得更早。

上述五個靠著大航海時代的先進火器發展起來的農耕帝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全送了命,相對來說清朝甚至可以說是這五個裡面表現最好的了。


可以說是乳道光了,第一道光不算昏,第二人家也是乾隆年間出生的啊,沒你想的那麼遠……

換了康乾,大清國該怎麼完怎麼完,不會有什麼區別的。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康熙和乾隆對國家的統治能力要遠大於道光皇帝,對於面子問題或者說主權問題也更看重。所以應該說一定會集中國家的力量對抗外來侵略而不是草草的割讓領土外加賠款了事。

但是他們畢竟是封建帝王,沒有近代統治者領導者的思路存在。他們的目光是聚焦在如何開疆擴土,如何增長人口,如何維護國家穩定。然而在工業革命的大背景下,生產力的大發展會帶來大量而且嚴重的失業問題,典型的就是清朝實業家引入紡織機以後對傳統紡織業的衝擊,結果造成的打砸搶事件。這對於康乾這樣的傳統統治者而言是不能忍受的。他們可能更多的是禁止引入新技術來維持自己的統治,而不是維新變法來增強國力。舉個例子,康熙對數學等科學興趣很大,但他卻並不鼓勵推廣這些科學知識,態度就是自己玩著快活不管別人,更不會想著靠科技來提升國力。

康熙乾隆在封建時代是出色的統治者,但是他們同時代的英國已經進入了資產階級革命乃至工業革命,跨入了近代。以中國在東方的重要地位,他倆一定有機會見識到西方的變化。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而對國家作出根本性的改變。他們是優秀的封建帝王,卻缺乏發展的眼光,同時也是不合格的近代君主。所以,我認為,即使道光皇帝換成康熙乾隆,最多是避免了鴉片戰爭戰敗的醜態,而中國的歷史軌跡並不會有太大變化,甚至會在封建時代待更長的時間,因為康乾是比道光更好的修補匠。

另外,開眼看世界的人從來都不缺。沒有話語權就一點意義都沒有。除非是把道光皇帝換成亞歷山大二世,成功引導類似1861年改革那樣的資本主義改革,改變國家性質,否則中國歷史軌跡並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一樣,乾隆時期打過兩次清緬戰爭,均告失敗,原因是緬軍已經普遍裝備了燧發槍,而清軍仍然裝備火繩槍。清朝統治200多年,火器水平同明末比居然沒什麼變化。用火繩槍根本不可能發展出橫隊戰術,因為橫隊戰術要求士兵肩並肩緊挨著以增強正面的火力密度,不留空隙。使用火繩槍,就必須在兩個士兵中間留下足夠的空間,以保證燃燒的火繩不會帶來危險。所以,就算是換成康熙、乾隆,清軍一樣要以火繩槍和適應火繩槍的戰術來迎戰英軍,結果自然沒什麼區別。況且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投入的部隊也不都是魚腩,從西北調來的綠營都是剛剛參加過平定張格爾叛亂的綠營,是有一定戰鬥力的,但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三元里的農民利用雨天火繩槍無法擊發打死多名英軍。而且英軍四面作戰,沒有多少持續戰鬥能力。

看到了吧,爛歷史宣傳多誤導人。


康乾盛世和199X年的時候 生活水平一比呢?

九幾年我們老家那邊住校的學生是每周回家帶十斤左右的米和一瓶鹹菜到學校吃一周

農村家庭基本上是早上吃稀飯配泡菜, 中午吃乾飯配素菜,晚上吃麵條(有些人家裡豬油都沒有隻有鹽), 經濟條件好點的每隔兩三天或者一周等到趕場的時候去買一斤肥肉(那時候都不喜歡瘦肉), 農忙的時候因為要請人幫忙換工所以必須去賣酒賣肉,過年殺豬了,上半年還有點臘肉吃,下半年就沒有了.

大多數家庭都是這樣.


我們理解的康乾盛世,在西方歷史學家中理解為最黑暗的時代~雍正時期,我們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錯過了法國大革命,美國也獨立了,而我們依然在閉關鎖國,大興文字獄。——————————————————————————————————

有點文不對題-_-#

言歸正傳,如果換成康熙這樣的千古一帝,就不會發生鴉片戰爭,當然就算是發生了,以他的智慧和謀略和意志品質一定會將外敵驅逐!從他智擒鰲拜,平定三藩,統一台灣,擊退沙俄,親征朔漠善治蒙古,這些功績決定,鴉片戰爭的悲劇一定不會發生在康熙身上。作為乾隆雖然不如康熙,但是文治武功也是有建樹的,在武功方面,統一了新疆,兩次平定準噶爾,打敗尼泊爾的侵犯完善治理西藏。

而道光皇帝若是有一分祖宗的雄才霸略,也不會輸掉鴉片戰爭,簽訂幾千年來的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在當時,我大清有4萬萬人口,而英軍僅有4000人,40多艘船,就算是當時英軍裝備好,可是英軍千里迢迢,長驅遠襲,以勞對逸,也無後方支援。就這樣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竟然被道光給打輸了,真是愧對列祖列宗了~想當年努爾哈赤,皇太極,哪個不是錚錚鐵骨,可惜了滿族尚武血統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