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能不能通過訓練獲得?在哲學上智慧是不是理性?
智慧和聰明有何不同?智慧(狹義的),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於神經器官(物質基礎)一種高級的綜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識、記憶、理解、聯想、情感、邏輯、辨別、計算、分析、判斷、文化、中庸、包容、決定等多種能力。智慧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會、宇宙、現狀、過去、將來,擁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與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終極功能,與「形而上謂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是「形而下謂之器」。智慧使我們做出導致成功的決策,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洗手間答題模式開啟,如有錯誤歡迎指出。
(洗手間版)亞里士多德:智慧是完滿的知識,它包括完滿的理論知識(哲學洞見)和完滿的實踐智慧,實踐智慧在亞里士多德被稱為聰明(Klugheit,希臘文忘記)實踐智慧通過實踐中養成的習慣獲得,理論智慧通過學習獲得。思考速度和方式
記憶力三觀可以大局觀
有條不紊淡定從容也可以但要後天都培養下來要多花太多精力
可是,他們知不知道這些能力存在的目的?謝謝@lu xiao的邀請。但是,我完全不懂哲學啊!只能略說一說,我學佛中理解和體驗過的智慧。
佛教里所說的智慧,不是知識,任何知識,不是大腦想出來的任何東西,而是身心清明自在安穩之下,一種自然流露的理解能力。
好像有人罵女人,如果我因為自己是女人一著急就自己跳出來反駁,那無疑是自己找罵。但是如果我可以聽完這個人的不友善的言論,我也許可以發現,他其實剛失戀,自己心情不好。
又好像,很多出國見了「世面」的同學,對於國內的教育,特別人文教育,有諸多不滿,整天罵咧咧的。對人對己都無益。但是如果能停下來,想一想事情的來龍去脈,明白現今的處境,和自己能做一點什麼的話。不止多少於人有幫助,何況自己也心情愉悅。
綜上,智慧是理解,是能力,是一種安穩自在的狀態。多看書,明天也許更輝煌。但是多親近善知識,身心必定更安穩吧。不能。訓練獲得的智慧,那還叫智慧嗎?
人口區區一千多萬的猶太人,上帝的選民,散居世界各地二千多年信仰也不變質,貢獻了76%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對世界歷史和人類科技文明的貢獻你可以自己算。猶太和基督信仰認為,智慧,是上帝啟示的。上帝已經給人智慧,人若敬畏神,必得智慧。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以色列BC586滅國,被巴比倫的鐵騎所屠戮,同時代的希臘人正是文明日出燦若雲霞,印度河文明早已勃興千年釋迦牟尼即將誕生,中國正值春秋百家爭鳴拉開大幕也不遑多讓(再過35年孔子就要出胎了)。如果「智慧」能灌注一個民族以強悍的生命力和清高出塵的思辨色彩,那在「智慧」的比拼上,從這年開始,以色列人已經消失了。我們以此為起跑線,來考量一下「智慧」對文明和民族的影響——
兩千六百年過去了。
如果「智慧」是「智慧」,
那必然能造就文明的絢麗和生活的便捷,說穿了,智慧必定能引導國家物質繁榮、道德高潔。如果沒有精神層面的風貌,那物質繁榮只不過是外表華麗的墳墓高陵,裡面裝滿了死人的骨頭。這種墳墓式的繁榮一直是歷史的主宰。如今,巴比倫已經是Isis的天下,巴比倫金戈鐵馬按下不表。而如今希臘人以出了名的懶散安逸被稱為歐豬五國;印度人呢,集合印度教耆那教佛教多種倡導輪迴、修行的宗教為主導的、人口十億的大國,還在種姓制度中飄搖,我們在國內看到的被稱為「印度阿三」的印度人,其實多數是高種姓階層的印度人,賤民想出國?至於強姦案什麼就不說了。而,中國人,感嘆世風日下物慾橫流道德底線一再被突破。這難道是「智慧」的結局?有誰秉了真正的「智慧」?
至於以色列,流落數千年,居然在AD1948復國。須知1945年前猶太人還被納粹德國屠殺了600萬。把你移民到美國去,三代之後,還有誰會自稱孔孟傳人炎黃子孫?你哪位孫輩兒還會對「中華文明燦爛智慧」如數家珍?
衡量一個人是不是猶太人的唯一標準,是他是否相信那位聖經啟示的上帝。
智慧的歷史,也是流血流淚的歷史。基督信仰被羅馬帝國迫害三百年後,一躍成為國教統治歐洲,數年後野蠻人入侵滅亡羅馬,後來野蠻人也接受基督信仰。長達千年的專制窒息開始了,而這千年的時光中,文明的種子在修道院里、在神學院(脫胎出牛津劍橋哈佛耶魯)里悄然孕育,基督信仰對世界的影響,如果答主你熱愛思考,可以閱讀此類書籍,可能會顛覆你對「智慧」的看法。
上帝的選民以色列、和英美德為主導的基督信仰國家,雖碩果累累,貢獻卓著,也不是出類拔萃、完美無暇的,因著罪性,犯過許多令人髮指的罪行,與其他文明古國和新國無異。然而我們能看見這些國家中「智慧」的果效——非人道的制度被廢除、物質繁榮、精神相對高潔;雖然【罪】的果效也很突出——政治詭詐和唯利是圖。然而,什麼是經得起歷史考驗、成績論斷、造福萬民的「智慧」,已經一目了然。
從人看智慧,真是悲哀。
禍哉!
那些稱惡為善,稱善為惡,以暗為光,以光為暗,
以苦為甜,以甜為苦的人。禍哉!那些自以為有智慧,自看為通達的人。 (聖經-以賽亞書5:20-21)如果一種智慧,智慧到一種程度、創始人的民族引以為傲,卻孕育出種種或物質蕭條、人心壓抑、阿Q林立的虛假安寧,或物質繁榮道德崩壞的墳墓式繁榮,那它還是真的智慧嗎?
智慧的果效——絕對不該是屬於極少數人的解脫、清談或所謂徹悟,真的智慧,乃應可造就大多數人、造就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世界。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 (聖經-箴言2:6)
再貼幾句與「智慧」有關的聖經:
箴言 9:10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箴言 4:6 不可離棄智慧,智慧就護衛你;要愛她,她就保守你。 箴言 4:7 智慧為首;所以,要得智慧。在你一切所得之內必得聰明(或譯:用你一切所得的去換聰明)。 箴言 6:6 懶惰人哪,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 箴言 9:9 教導智慧人,他就越發有智慧;指示義人,他就增長學問。 願上帝賜你悟性聰明,能認識智慧。願上帝大大祝福你。冒昧回答,閱歷有限,見諒!
我對智慧的理解如下:一種對環境,局勢,自身評估的能力,並得出相應想法使事態關係按照自己想法執行的能力。這種能力往往與智商不同,這種能力不能脫離社會關係。
所以,智慧伴隨著人們的閱歷不斷提升(閱歷包括親身經歷,閱讀了解,別人告知等方式);智慧提升的快慢多少與內在領悟能力,外在閱歷多少深淺有關,極端的說嬰兒就是經歷一場生死也不會提升多少智慧,一位從小沒出過山門的老人也絕不會對股市理財高考志願提出好建議。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觀萬種人,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人生一世到底是個什麼樣。
楞嚴經《四種決定清凈明誨》云:「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戒生定發慧可能是一種快速提升智慧的法門!PS,不懂哲學,不談。以上胡言,莫笑。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批判精神,它讓我們看清事物的真相。知道了真相,你的生活會變得更美好!真善美!
第二個問題 在哲學上智慧是不是理性?知性:德國古典哲學將"理性"與"知性"區別開來. 知性僅指科學理智,至多只是人類生活的"一個半圓";而理性則兼理智(如純粹理性)與意志(如實踐理性),乃是人類生活的"整個空間"。康德認為:知性是人運用概念和範疇進行判斷、推理的認識思維能力。理性:一般指我們形成概念、進行判斷、分析、綜合、比較、進行推理、計算等方面的能力。康德認為,理性是辯證的或超越的,它使我們了解到實證知識的局限性,必然去追求超出經驗之外的存在即自在之物,但這不是理論理性所能勝任的,因此我們必須邁向實踐理性,只有依賴於實踐理性,才能使我們通向自在之物的領域,實現人之為人的價值,所以康德說:「故我發現其為信仰留餘地,則必須否定知識。」引用百度感性、知性、理性如何區別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358570f608b489ce4724fcc9.html智慧是完滿的知識,它包括完滿的理論知識(哲學洞見)和完滿的實踐智慧。智慧是知識,並不是超驗的,是從經驗獲得。智慧不是理性。古代的愛智慧是愛知識。對知識的熱愛,過度的熱愛必然會走上理性的理想道路。因為我們的知識是建立在某一根據基礎上的,不斷推翻根據,就會變成無根據。無根據解決疑惑是最快捷的,最直接的。這個是世界誰創造的?上帝。這個回答也是靠不住的。還會追問下去的,就會進入到不可知論。
第一個問題 智慧能不能通過訓練獲得?
智慧可以通過訓練獲得。訓練是什麼?認識,實踐,創作。
智慧:人通過後天的學習知識,訓練。所獲得的能力,知識、技能等等外在表現出,機靈巧辯,心思縝密等等。因為智慧是經驗知識,所以必然可以通過訓練獲得。
如果智慧是理性的,這個智慧和上述的智慧就不一樣了。這個意義上的智慧就不是我們認為的智慧了。它是事物的顯現,例如藝術家創作,非常需要這種智慧。他們不符合邏輯規定,顯得相當自由,顯現事物的本質。智慧是不可以預見長遠的事情。不可以無根據地知道明天有地震,下暴雨,發洪水,或者預見一些大事情。智慧是不可以預見長遠的事情,可以通過經驗預見明天而已。所謂的大智慧不可以預見未來的事情,和小聰明根本就不是對立,不矛盾。聰明和愚蠢才是對立的。怎樣訓練獲得?這個比較複雜了。待回答。。。
第三個問題 聰明和智慧的區別?
耳聰目明,是為聰明。智慧是知性的。對智慧劃界限顯得相當重要。
聰明實指六根之二利器,耳聰目明,是為聰明。「六根」系指眼、耳、鼻、舌、身、意。小孩六根,又氣血充足,可見聰明乃是小孩之能事。智慧指統攝六根之利器,了義世間萬物本來性味,因果關係及運化攝受的道法。也就是通過實踐反覆漸進證明了的,通識證悟而來的大識叫智慧。
聰明人的特徵
天資較高,思維能力、記憶力等智能佳,懂得為人處世,品質高尚,知識淵博,令人敬佩。
多言、得瑟、顯擺、好勝、極速、激進之人多是小聰明,是故,這些聰明再多都是小聰明。
了義因果,攝受自如的智慧再少也是大智慧。小聰明如能統攝六根,精進得當,亦易生智慧。聰明與智慧間是一個次第關係。引用聰明(漢語詞語)聰明人和有智慧的人,立足點不同,思考的對象不同。聰明人的感官上具有優勢,事實上聰明人是比較淺層的人,但我們日常認為的聰明人是比較接近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對事物的因果和關係把握更為真實。聰明人有機會成為有智慧的人,但是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是聰明的人,所謂大智若愚。愚蠢和聰明是對立的。
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批判精神,它讓我們看清事物的真相。知道了真相,你的生活會變得更美好!真善美!
++++++++++++++++++++++++++++++++++++++++++++++++++++++++++++++++++++++
@劉一白 對不起,我對你的權威的冒犯。小弟不才,請多多指教。你所使用的詞語,不是批評那麼簡單。比較蠢的話,神棍,毫無回答的價值,厚顏無恥之人,幼稚,瞎想,膚淺,沒有邏輯,又無法理解別人說的話。@劉一白 還以為你不會回應的,你現在會回應了吧。請給出詳細的分析過程。回應一下!正面回應一下!
@劉一白 你帶有情感化和立足你所謂日常語境來看問題,哪裡會反思呢? 情感化哪裡會把你帶到真理中去?只會無理取鬧。心理因素會蒙蔽你的雙眼,看不清,想不透。清晰思考,清晰表達。是求真,不是求輸贏。
立足你所謂日常語境來看問題。你看那多書? 還不知道什麼是形而上學么?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講常識,你還研究什麼哲學? 上帝在日常中存在? 靈魂在日常中存在?世界整體在日常中存在?建議人看哲學史,建議人看書,建議學邏輯,建議學語文。這些建議確實是好建議,這些誰不會接受的。我也是接受的。維特根斯坦並不深通哲學史。但你並不知道,做完這些事情,你也不會思考,至多是獲得的知識,和真正的思考還遠著。有些人就是去研究別人的哲學,有些人就是去研究哲學史,有些人就是發表他的哲學。很多條路,並不是唯一的。你還不理解什麼是批評和批判。批評,是你價值判斷去讓別人一定要按照你要求去做。例如你認為對的,強加別人也是認為對的,你這樣做剝奪別人的自由。批判,是求真,開放思想(對不同的意見採取寬容的態度,防範個人偏見的可能。),分析性(能鑒定問題所在,以理由和證據去理解癥結和預計後果。)等等。只要理論做得徹底,就可以說服別人。還是給出你的詳細分析過程吧。
真理,不是多人認為是,就是的。當年德國希特勒,很多人都是認為他是對的,結果是什麼?真理往往掌握少數人手中。判斷複雜的事物需要較高的智慧,如果某件事物的複雜程度超過大多數人的判別能力,就只有少數人的觀點是真理了。
我希望是交流討論引發思考,不是拉人頭說自己的東西是對的,或者強迫別人認為自己的東西是對。這樣做沒有意思。思維碰撞,激發思考。
@羅心澄 有些人質疑我問問題是不是哲學問題。我們能知道什麼?這個是一個哲學問題吧。其實你們並沒有思考過「我們能知道什麼?」當然會忽略我的問題,我也是理解。根本就不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句話式,你的理論根據是什麼啊?
======================================================================
回應@劉一白 第一個回答@佛澤 是從理性角度說的,康德稱為幻相,那智慧必然訓練不出來的。所以不能夠從訓練獲得的。訓練這個詞確實不好,在這裡。所以@劉一白 會說,」訓練「用得不合理,這是用」顯現「更為合理。但是智慧是經驗的,用」訓練「是非常合理的。訓練是建立智慧是不是理性而採取的方法。這個時候訓練這個詞的意思就沒有成為概念。因為訓練的建立在什麼基礎上,決定訓練是什麼意思。我要去北京,有什麼方法? 坐飛機,坐火車,坐船。 這些方法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因為沒有建立某一基礎上。3種方法都可以。如果(要最快達到北京),採取的方法必然是坐飛機。而且是非常明確的。@劉一白 第三個回答,智慧和聰明,就是超驗和經驗的角度回答的,(精神上)宇宙之大和個人之小,不是對立關係,它們就是兩樣不同的對象,例如石頭和水,大石頭和小水,他們關係就不是對立的。大小是對立,但大智慧和小聰明不是對立的。天和地是對立的,大天和小地????大雨和小雨,就是不是對立的。矛盾關係,矛和盾是處於動態的去成為某一主體,但也是處於某一動態平衡。要把「大」和「小」去掉,討論智慧和聰明是不是對立的。
為什麼大智慧和小聰明好像是對立的?我們日常的語言問題,大和小,智慧和聰明有時是一樣的,有時又不是。這是因為我們沒有看清事物的本質,沒有加以區分。對智慧沒有看清楚它的本質。+++++++++++++++++++++++++++++++++++++++++++++++++++++++++++++++++++++
「你給出德國古典哲學的定義,就能夠說明理性不是智慧么?為什麼不以斯多葛學派或者其他哲學流派對理性的定義為準呢?」
回應一下 @劉一白你@劉一白是批判我的給出德國古典哲學的關於知性和理性的可靠性,這個應該是你劉一白批判,劉一白沒有給出來。「請給出一個詳細的批判這個定義分析過程。」你只是用斯多葛學派或者其他哲學流派對理性的定義批判德國古典哲學的對理性的定義。顯然不成立的。劉一白沒有給出斯多葛學派或者其他哲學流派對理性的定義和德國古典哲學對理性的定義的區別。斯多葛派認為世界理性決定事物的發展變化。所謂"世界理性",就是神性,它是世界的主宰,個人只不過是神的整體中的一分子。http://www.baidu.com/link?url=5l3LsXwi17gCsh1GhkR_d46HaD5HVQc_rIfCVnrYc7rP8HZ73HbyNvtanEuFzytJuuXXKd_jpyyP5JRwmqatlawd=eqid=fbf47b5f00017564000000035580c8b8。 斯多葛學派理性和德國古典哲學對理性的定義是一樣的。都是超驗的。表述不一樣。你用的理性就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理性。
第二個問題的回應 劉一白請給你的第二個問題的 「智慧是不是理性。」 是,還是不是。我認為智慧不是理性。你劉一白沒有給出來????
重複說明一下智慧不是理性。你劉一白沒給出你的看法智慧是理性,或者智慧不是理性。從邏輯上就認為是兩個不同概念,甚至不存在智慧是不是理性這個問題。處於特殊狀態,邏輯上不成立,即是智慧不是理性,劉一白你也是這麼認為的。我是認為它不是,我和你的看法是一樣。A是石頭,B是水,石頭是不是水。這個很明顯石頭不是水。或者A是石頭,B是精神,所以石頭不是精神。
我和你看法是一樣的,智慧不是理性。
「是」包含「等於」的結論是哪來的? 回應一下,你的是意思是不包含等於。請給出一個「是」不包含「等於」的詳細分析過程。這個確實需要一個分析過程。1是1 和1等於1。 很明顯「是」包含「等於」,表述上用包含這個詞語對不對,這個你說吧。我的意思是「是」 是有一種等於的意思的。1是1 如果「是」沒有等於的意思,那麼1等於1,根本不成功。A=1,B=2,A不是B,A不等於B。反則A=1,B=1 A是B,A等於B.
第一個問題 我也是認為智慧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得的。 劉一白你也這麼認為的。認為智慧是可以通過***獲得的。用「訓練」這個詞我們爭論所在。第一個問題的核心基礎是第二個問題的智慧不是理性。是理性的,當然用「顯現」更合理。我認為認為智慧不是理性。 在這問題上劉一白是認為是理性的,但是你回答第二個問題是認為智慧不是理性的。 存在邏輯混亂。
智慧不是理性,理性是超驗的,則智慧是經驗的,當然可以是通過訓練獲得。我這個「訓練」是不包含「顯現」。冥想是什麼?暫不做評論。建立在智慧不是理性。我的認為的「訓練」不需要澄清,我認為的訓練是獲得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方法。不是理性上的獲得智慧的顯現。
第三問題回應
你的智慧建立在經驗上的,還是理性上的。智慧和理性的關係上,你變來變去的。 一時認為是,一時認為不是。在這個問題上,很明顯你的理性就是建立在超驗上的。你的智慧是可以預見長遠的事情。無根據地,可以知道明天有地震,下暴雨,發洪水,甚至可以預見一些大事情。我的智慧是不可以預見長遠的事情,我是通過經驗預見明天而已。你所謂的大智慧根本就不可以預見未來的事情,和小聰明根本就不是對立,不矛盾。聰明和愚蠢才是對立的。問題解答就是這麼簡單,別搞得好複雜。康德的三大批判確實寫得好。我認為這個問題解決解答好簡單的,例如@佛澤的回答就是這樣,清楚表述解答過程,分析過程。而你一開始就是從邏輯上說這不是問題,然後就是建議人讀書,然後就是人身攻擊。回答問題沒有清楚回答,肯定,還是否定,沒有詳細的分析過程。
對劉一白評價一下,你不會給出肯定的回答,是還不是,然後給出詳細的解答過程。你批判我的認為的理論基礎可不可靠。如果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樣的,你不覺得是浪費時間么。如果你是認為是的,我認為不是的,你批判我的前提條件,這樣才成立吧。如果你是認為不是的,我也是認為不是的,你批判我的前提條件,浪費時間吧。
再次回應劉一白 你是非哲學專業,希望你對你的話負責。分析過程你基本給不出來的。這就是原因。
他的風格就是這樣,黑人的高手,看你怎麼黑。反駁不贏我,就走了。可以理解。回應1.回答是不是這樣的問題,就認為幼稚。你是使用「幼稚」是什麼意思? 你理解錯了。我希望的是你表明的你的思想,有根本的東西。建立在什麼基礎上。你講那麼多都沒有得出一個結論來。你目的何在?請回答:女人是不是小孩?(女人指「女性的人」,而不是女性成年人)從內涵來說,女人與小孩的內涵不同,不能說女人是小孩;從外延來說,二者的外延有重合之處,一個對象可能同時是女人與小孩,所以也很難說女人不是小孩。因此,無法回答是或不是。我對你這個特殊狀態,既是又不是。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要麼是,要麼就是不是。沒有你那種的。要麼它成為是,要麼成為不是。你的意思是,不能說女人是小孩,不能說女人不是小孩。很明顯女人不是小孩。這樣說正確啊。但女人是小孩,這個很明顯錯誤的。 關鍵是你對女人的概念是什麼。 女人是成年人。當然女人不是小孩。如果你認為女人沒有年齡的這個限制的話。當然可以認為女人是小孩。看你對女子是怎麼定的。所以這個女人建立是相當重要。你的對女人的概念是不確定的。那有什麼好說的。女人一般認為是成年人。
@劉一白 看到你對女人理解是(女人指「女性的人」,而不是女性成年人)。你的邏輯真是複雜,要認真看才行。你的論證有點不妥,女人與小孩的內涵不同,得出的結論應該是女人不是小孩。而不是「不能說女人是小孩」。從「女人不是小孩」推出「不能說女人是小孩」才對。你已經回答了「不是」。
從外延來說,二者的外延有重合之處,一個對象可能同時是女人與小孩,得出結論是女人是小孩。推出「很難說女人不是小孩」。 你的意思女人是小孩。女人不是小孩。這兩個觀點都可以是同時成立。你到了二律背反。。。"無法回答是或不是"。其實你兩個觀點都認同了。你是沒有下判斷支持那個。所以你一時認為它是,一時認為它不是。你的觀點是比較模糊的,對事物理解不透徹。
現在你下定了,我幫你做判斷吧。女人指「女性的人」,而不是女性成年人。女人不是小孩。這個依然成立。我這個小孩是男的。
女人是小孩。女人,女性的人,沒有年齡限制(小,成年人)。小孩,包含小男孩,小女孩,(有年齡限制,小),所以得出女人是小孩。邏輯錯誤。不如你說上帝說女人是小孩更直接啦。因為它一點也不會邏輯錯誤的。你對女人的概念理解相當不簡單。你的理解是這樣吧?還是那句吧,你對「是」理解不深。 水果是不是蘋果? 這個問題就很類似了。水果其中一種有蘋果,你的理解就會得出水果是蘋果。蘋果是水果。水果(包含很多種類)是蘋果,這個很明顯就是邏輯錯誤。
"無法回答是或不是"。你會得出這個問題不成立,或者是你所謂的壞問題。你的邏輯原來是這樣的。「是」和「不是」不能下判斷,會對你產生很大影響。理論體系是無法建立,你怎麼說都可以。特別是前提批判上,你的前提是可以無根據的,沒有下判斷,理論必然是模糊不清的,沒有說服力。你的講的東西就不是我們常人所理解的。
例如,是非。一個蘋果熟了(是不是)會掉下地。你的風格就會認為它會掉下地。也不會掉下地。你這個前提沒定。怎麼說都是對的。前提沒定,兩個結論可以同時成立的。只要你的前提一定下來,你就知道兩個觀點不能夠同時成立的。你到了二律背反。。。
回應2你的話不難懂,一開始就沒有講什麼,你玩的是邏輯。所以你一般不會正面回答問題,喜歡把問題解構。
回應3.「你對康德的術語,比如「顯現」、「感性」、「經驗」、「超驗」、「理性」的理解幾乎沒有一個是對的,而且都錯的離譜」 。我的理解錯的離譜,請指出錯在哪裡????不要一句話就完事了,你這樣是不負責的。請給詳細的分析過程。回應4,我就知道你喜歡玩邏輯,而且還知道我的邏輯是錯,但是不能指出我的邏輯錯誤。你這是什麼意思。你的目的達到了。黑人高手,你劉一白不是搞哲學的,玩邏輯,玩手段,沒有讓我心服口服,不是以理服人。你的回應是在發泄自己的無能么?玩邏輯的,應該比較喜歡分析才對的。請給出分析詳細過程。其他話請不要說,你不是在研究它。並沒有看到,哪裡需要你證明我的無知。 @劉一百。信息經過大腦加工是減少的過程
聰明與智慧的關係就相當術與法的關係(後者能衍生前者)
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故智慧應當是後天習得的東西。這一點,與當年恩師的指點有些出入,恩師當年指點了我很多,更教會我,人,要有信仰。當時不能甚解,後來閑暇時多次格字,終偶有所悟,方能理解一二,也許是經過千年的演化,歷史的篩選,以及眾多大能的深化,作用與引導,最終落入我們眼中的人字,只有淺淺兩筆,而以我有限的眼光看來,它(人字)所要傳達與我們的意思可能是八個字―――行者無疆,進無止境。所以,人需要有信仰。扯遠了,不過我是故意扯遠的,因為人,非生而知之者。當年,恩師曾言先天重於後天,智慧與生俱來,一聽到這個答案,我當時便慌了,是真的慌了,不知所措,畢竟,在我眼中,恩師算得上是個不錯的智者。後來,我開始慢慢的審視一些問題,尋找一些答案,直到現在不過能算有所得,卻也堪堪夠用。其實,當年恩師說的,應該是指聰明,而非智慧,而就算聰明也有一部分是後天成長環境所與,但我不否認先天的重要性,試想,若有人生出來便沒有「頭」,那何談智慧?也許,恩師要表達的也是這層意思吧!畢竟境界不同,看問題的角度與方式也不同。所以,你應該慶幸,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正常的,其先天潛力足夠用一生了,畢竟還有後天所學。但這恰恰也是許多人的不幸,因為天與不取,自有其因果。很多人放縱沉淪,最後,也只能得過且過,渾渾噩噩,非其所願。所以天理循環,報應不爽。做人,還是要老實點學好!每一次在知乎上寫東西都會儘可能寫清楚詳細,因為我極怕誤人子弟,更何況知乎上都是一些求取答案的有心人,說實話,我更怕誤你們。
至於如何獲得智慧,我也不知道╮(╯_╰)╭因為我連智慧是什麼?都知道的不是十分精準清楚。更何談去得。說到這裡,我不得不說,每一個老師教人的風格都有所不同。同時也深感,一個家族中需要有智者的重要。求而求不得的痛苦,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所以,若是你們尋得了獲得智慧的途徑,望不吝分享,畢竟三人行,必有我師,我會擇善而從。我理解題主問題的初衷應該是智慧是否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可以通過後天獲得,這樣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也來貢獻一點自己的理解。我試圖定義什麼是「智慧」,這種嘗試往往是吃力不討好的。儘管如此我們自己的思考結果仍然彌足珍貴,哪怕它並非真理。
智,繁也。
「智」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生物性的能力,可以理解為智商或者「聰明」。這是人類群體以及某個個體與生俱來的,器質性的屬性,很難通過後天變化,可以說是天賦。另一部分稱之為「認知模型」。如何理解「認知模型」呢?做個簡單的推導。我們身處的真實世界是無限複雜的,其複雜程度通過人類目前的天賦能力無法完全理解。然而為了能夠理解真實世界從而可以在這個真實中生存下去,人類演化出了一種能力,叫做「簡化」。我們把真實世界簡化成我們能夠理解的形式,這種形式稱之為「認知模型」。最簡單的「認知模型」是二元的,即:黑白、對錯、好壞、是非、善惡、美醜。這種「認知模型」極為粗鄙,基於這種粗鄙的「認知模型」而建立起來的「智力」水平就可想而知了。一個人提高智力水平的過程就是建立、理解更加複雜的「認知模型」的過程,也是更加趨向於真實的過程。慧,變之能也。
在討論智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真實是無限複雜的」。也就是說,無論我們構建出的「認知模型」有多無雜,它都不是真實,僅僅是趨向於真實。那麼,一旦一個「認知模型」固化了,被認為是真理了,那麼它就一定是錯誤的。道德經開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這個意思。既然一個「認知模型」不可能是正確的,那麼就需要保持「變化」的可能。這個「變化的可能」就是「慧」。「慧」是難以言說的一種靈動,一旦言說它就固化為某種「模型」就失去「變化得可能」。耳聰目明是福報 腦智心慧是修行情感與理性,恐怕是不同的吧
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智慧,戒定慧中的慧,對抗貪嗔痴的能力,了悟生死,取捨人生的能力。能以平靜的心看待人生的喜怒哀樂,平常心看待榮華富貴 有,不嬌,這樣子,無,不嗔恨不貪婪不嫉妒,還是這樣子。訓練呢,這個概念有點模糊,是像軍事訓練一樣,學生作業一樣,那是不會得到智慧的。訓練,修行,在紅塵中,吃著人間煙火,體驗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反省自己的所作為,看自己得意時為所欲為,失意時痛苦沉淪,看自己被貪心弄的徹夜難眠,被嗔恨弄得怒髮衝冠。看多了,體悟多了,就淡定了,智慧就來了。寵辱若驚,大道無為,慈悲喜舍,萬法皆空,這些都要在紅塵中修得。
題主,兩個小建議:
1、引用請務必註明出處。2、學術討論切忌引用百度。嗯,尤其是哲學討論。@劉一白君耐心地寫了很多,他還善意地認為你對這些問題的誤解來自思考後的誤入歧途……
其實你只是從百度上複製一段又一段來胡攪蠻纏。P.S 看起來題主是哲學的初學者,這種對哲學的熱忱非常珍貴。我的建議是,任選一本正規的哲學史認真讀完——嗯,這句話的意思是,讀羅素是完全可以的,讀國內哲學教材也未嘗不可。個人觀點:智慧這東西一句兩句的說不清,要不也不會有那麼多偈語了。老和尚為啥那麼智慧呢,因為他不直說。智慧能不能訓練呢,當然可以,否則小屁孩懂個啥。佛家也有漸悟和頓悟之分。
推薦閱讀:
※如何提升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本人數學不是很好,看哪些書比較好呢?
※關於《女士品茶》一書,各位看完後有沒有比較深刻或獨特的一些想法?
※怎麼理解尼採的「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 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未央的最初意義和後來的衍生意義到底是什麼?
※如何避免自己想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