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DOOM啟世錄》這本書及其中寫到的人?

讀過此書的人不在少數,其中一些人因此入了遊戲業。發這問就是想聚下讀者,看下大家的有感而發~

  • 這本書對你有著了怎樣的影響?

  • 你認為二位John誰更愛遊戲?

  • 你是否對書中提到的這些人現在都在做什麼有獨家了解?

歡迎分享!

C離開了id去搞火箭現在Oculus VR當CTO。而R活躍於遊戲業各處,近年創業 Loot Drop,做各種顧問,且在UCSanta Cruz兼遊戲碩士教職,還有一部關於獨立遊戲的片子里R也出場了 GameLoading: Rise of the Indies GameLoading: Rise of the Indies on Steam

我還知道American McGee(書中叫做美利堅·麥基)創辦了上海麻辣馬,Tim Sweeney(書中叫做提姆·斯威尼)現在偶然會出現在騰訊遊戲大樓里。

"Masters of doom-Book cover" by Source. Licensed under Fair use via Wikipedia -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Masters_of_doom-Book_cover.jpg

利益相關1:遊戲從業人

利益相關2:喜聞樂見《DOOM啟世錄 - 紀念版》將再版發行 by 電子工業出版社。(下圖是上一次出版的封面局部,譯者:孫振南)

新版封面封底(含推薦語):


居然是沙鷹大大貼的問題……

20年過去了,感覺兩位大神的光環依然散布在遊戲行業中,然而大神自己卻已經淡出了……

入行之前,最喜歡書中的這段話:

"在信息時代,客觀障礙已不復存在,"他說:"所謂障礙都是主觀上的。如果你想動手開發什麼全新的技術,你不需要幾百萬美元的資金,你只需要在冰箱里放滿比薩和可樂,再有一台便宜的計算機,和為之獻身的決心。我們在地板上睡過,我們從河水中趟過。"

他撳下按鈕,一陣濃煙和爆炸聲後,火箭高高飛揚在了秋日牧場的上空。

那時讀的淚流滿面,認為遊戲行業就是自己終生的歸宿。混的比較慘或者迷茫的時候,就翻出來咀嚼一番,然後繼續前行……

入行之後,特別喜歡給小白貼Doom里這兩張圖:

「If you haven』t paid for DOOM, you are playing illegally. That means you owe us money. Of course, a guy like you probably owes a lot of people money — your friends, maybe even your parents.」

基本就是在說,loser啊,趕快來買DOOM吧,別再干這種偷錢的事情了

「Remember, if you are playing a pirated copy of DOOM II you are going to HELL.」

到了DOOM2就是直接讓玩盜版的去死了……

入行前後心境變化可見一斑……=v=

身為做引擎的,自然對卡神的崇拜更多一些。然而締造傳奇的並不僅僅是卡神,羅梅洛亦是id不可缺少的靈魂,兩人分道揚鑣的結局讓人扼腕嘆息。

肉翻之後,偶然在商店裡看到打折的《大刀》,唏噓不已,遂手機留念:

說到八卦,傳聞自己所在的TPS項目主創竟是卡馬克(John Carmack)的朋友,同一個時代的老遊戲人。於是找機會跟他長聊過幾次,確實是個對於射擊遊戲很有一套的老美,畢竟折騰了20多年的射擊類遊戲。然而並沒有套出什麼八卦。這遊戲也是第一個參與並喜歡上的職業項目。

後來公司招了一位離子風暴的老員工做TD,我聽說之後就去圍觀了他的Linkedin,看到上面有羅梅洛(John Romero)的推薦,羨慕的很……但想到當初離子風暴解體的慘狀……

卡神的公司(Oculus VR)被Facebook收購之後,一度收到來自臉書員工的炫耀,說你看你混遊戲行業還不如來臉書,直接就和卡神變同事了……然而自己並無機會和大神們面對面,六度分隔縮小至二度之後,就只能把崇拜埋在心底啦。

哦對了,羅梅洛的兒子在做手機遊戲,發個傳送門吧:

Dodger Down - Android Apps on Google Play


我很喜歡這本書。讀了這本書以後,你會堅信從事遊戲行業是對的。希望有一天,能和心目中的傳奇偶像一起做出好玩的遊戲。

1994或1995年的暑假我在上海新華書店夾層里看到有電腦公司的人用有聲霸卡和音箱的電腦玩Doom 2,而且那人用操縱桿玩我的神啊!當天我買了英文版的《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如果你年級和我相仿,讀了這本書以後,可能還會想起太多往事。

我想起了父親帶我去文廟對面的市工人文化宮,裡面有一個樓里有電子遊藝室。裡面有電子打靶,還有太空侵略者。

想起了被母親揪著生了凍瘡的耳朵,從化工新村門口的遊戲機房拖回家的經歷,記不得當天在看大孩子玩的是1942還是1943了。

想起了自己見到的第一台PC電腦是在蘇州市科技中心的一個展覽上,電腦CGA彩色顯示器上運行的是Prince of Persia (1989)。

想起了一個初中同學家裡有CEC-I中華學習機(與Apple IIe微機兼容),我便常常騎車去玩。那同學很了不起還有錢去買5寸軟盤的軟體,買了一些遊戲,其中應該有空手道(Karateka, 1984),還有一些想起來再補充。

想起了那時候訂中學生電腦報,上面常有很NB的一行代碼的程序,就敲進去然後運行。

想起了在爸爸拿回家的廢列印紙上編程序,在筆頭調試,伺機「上機」運行。

想起了在觀前街新華書店買到一本《Logo語言》,這東西太好玩了!

想起了函索軟體清單的年頭(寫信附回郵信封外加一或二元錢去索取厚厚一疊針式點陣印表機列印出來的軟體清單,當時琢磨這些軟體清單我就很hi了)。

想起了中午邊吃飯邊看電視機上中央電視台譚浩強,學BASIC編程。想起了有很多年自己固執的認為這個語言一定要念成「必誒似艾西語言」才對,什麼「貝斯克語言」那肯定有問題。

知道了小時曾在黑白電視機上看過的那部神秘電影,是湯姆·漢克斯(Tom

Hanks)主演的《迷宮和妖怪》(Mazes and Monsters, 1982),那時還不知DD為何物。

想起了騎自行車,去往蘇州每個我能碰到電腦的地方,不論是蘇州中學班主任(化學老師)帶我去的蘇州醫學院微機房,還是父親統計局裡的計算站,或是到哥哥同學的學校機房去「上機」,或是到電子市場里小公司去蹭電腦用,大孩子和大人們玩的遊戲令我著迷。

想起了和父親坐火車到上海支付(記憶中是高於我爸當時年收入的)巨款買回第一台電腦拖回蘇州。

想起了45元一張的盜版遊戲光碟。CC要2張啊2張NOD一張GDI一張!

想起了公園路街機廳里3D斗神傳給我的震撼。

嗯我開始跑題了……

玩到CC後十來年後有一年夏天,我有幸短暫參與了紅色警報3的開發。夢已圓了一半!

對了,你要不要來和我一起做遊戲呢?


「當他們看著你,他們看到了他們想要成為的人;當他們看著我,他們看到了他們自己。」

印象很深刻,懂的自然懂。


同樣援引下這段對個人影響很深的話: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barriers just aren』t there,」 he said. 「The barriers are self-imposed. If you want to set off and go develop some grand new thing, you don』t need millions of dollars of capitalization. You need enough pizza and Diet Coke to stick in your refrigerator, a cheap PC to work on, and the dedication to go through with it. We slept on floors. We waded across rivers.」

&讀過很多遍, 來北美之後還買了幾本英文版帶回去給工作室的夥伴. 也算是試圖投身遊戲業的導火線之一 (另一個是ZUN).

卡神一直是偶像, 之前很多次想跑去Quakecon看一下但是一直沒能成行. 直到今年GDC才在OculusVR的Talk上成功見到了真人.

卡神一開場就表示我本來想做PPT的, 想了想還是算了, 就要一條凳子想到哪講到哪. 這場Talk本身比較平淡, 大部分時間都在講述Gear VR和Mobile VR. 在問答環節出現了一些有意思的交流 (看到卡神當然要討論各種技術, 尤其是圖形啊!), 可惜最後因為時間不夠被強行停止, Carmack真要說起來是可以連著說一天的.至於Romero, 依稀還記得小時候看到過大軟上關於&<大刀&>的資料, 當時還小並不知道那是一位John的作品, 直到很久以後才意識到. GDC上偶遇到他, 不過因為趕時間只是遠遠的看了幾眼. Romero的妻子Brenda Romero也是個遊戲設計師, 現在是UCSC遊戲設計系的一員. 在學校的時候她給我們做過一個遠程Talk, 還是很受用的.


好幾次路過這個問題沒答。

我並不從事遊戲業,只是愛玩遊戲,憑興趣寫一些自己了解的東西而已。所以這本『Masters of DOOM』和我之間的故事並不像另幾位答主那麼感人,當然,我還是很喜歡本書的,這十來年也讀過好幾遍了,前兩天看了http://zhuanlan.zhihu.com/chuyunfan/20323251,立刻又重新讀了一遍。

既然沒有立場說「讀了它才熱血澎湃投身遊戲業」這樣的評論,我打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聊聊本書。

首先我要分享一下這篇半年多以前的熱門帖(如何評價騰訊的真人秀節目《我們 15 個》? - Bikman Wei 的回答),它介紹了荷蘭的一個電視節目『烏托邦』,把十幾個陌生人拼湊到一起,讓它們組成一個小社會努力生存,每隔一段時間還要投票踢走一個成員,觀眾看樂呵。

有點敏感的朋友可能會猜到我要講什麼了。

辦公室政治。

其實不管是不是做遊戲這一行,只要是搞技術的應該都很討厭辦公室政治,我本人也是。問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很複雜的,不是說誰故意坑誰,或者說為了利益怎樣,單純因為興趣愛好也會有一致的抱團不一致的劃線這種行為,這是人類的本能。對這個問題有更多的了解,也會減少無意中傷害別人的可能,你說對不對?

拿『Masters of DOOM』來說,我相信讀過本書的讀者在對Carmack和Romero的天才讚嘆不已之餘,一定還會對書中描寫的悲歡離合有一番感慨。id創業過程中的人事變動是作者著重刻畫的一個點。配角們,甚至主角,都如同過眼雲煙一般,有的在失去價值之後被拋棄(例如Lane、Scott、Tom、Mitzi他們);有的則是因理念不合而離開(就像Abrash、Sandy等人)。就連Carmack和Romero最後也沒有真正一直主宰id。

回到烏托邦那個帖子, @Bikman Wei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得廚房者得天下。在權力鬥爭的血雨腥風中,從來沒有人想過踢掉會做飯的廚房大媽。

再看看id,負責照顧大家的「id mom」Donna Jackson,早在DOOM年代就加入了id,不知道有幾個讀者注意到了:書的尾聲階段曾低調地提及99年時她在前台接到了一些投訴電話,說明她那時還沒有離開公司。

其實Donna Jackson一直都在id——至少到2014年都還在(我沒有找到更晚的新聞),她是全公司在職時間最長的員工之一,從1994年1月至今已為id工作了超過20年。

id Software』s office 「Mom」 Donna Jackson celebrated her 20th anniversary with the company in January 2014.

比Donna在職時間更長的id員工,我知道的只有兩位:

Kevin Cloud(23年),92年加入id後工作至今,目前任Executive Producer;

Carmack本人(22年),91年公司成立者之一,2013年已離職。

大姐已經是吉祥物一般的存在了,估計會一直呆到退休吧。

為團隊和這個世界做貢獻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未必拘泥於一線開發。


順便提一句,卡馬克不僅是個寫程序的,他還是個開源軟體堅定的擁護者。

當初卡馬克率先開放doom的源代碼,以及後來開源Quake引擎代碼,創造並帶動了mod文化,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開創者。

羅梅洛應該說是個自大狂和悲劇英雄,沒有羅梅洛設計的那些關卡,以及遍布整個遊戲的幽默感,doom和德軍總部不可能成功。當然這樣鋒芒畢露的人名聲一般都不會太好,特別是做了大刀這部爛作之後直接被踢下神壇。

無論如何,我都非常尊敬這兩位,畢竟id Software的德軍總部是我人生中玩的第一個遊戲。


2004年,我從期待到買到這本書,酣暢淋漓的讀完

陸續寫了兩篇文章

你為什麼作遊戲(一)_qqxq_新浪博客

這篇當時被很多地方作為書評論

你為什麼作遊戲(二)_qqxq_新浪博客

還有這篇,在業內討論過

可惜這本書被一個借閱程序員丟了,是宿命嗎?這個程序員總是抱怨寫程序不賺錢……

十餘年來,我看過無數遍,連知乎上我回答問題都引用過幾次,幾乎寫起關於「遊戲人」「遊戲製作者」這類的話題,就無法迴避這本書。

書中所寫的時代,是整個電腦遊戲的開荒期,還記得94年第一次見滑鼠我把它翻過來用,95年後我會用dir/a /p /w 等參數,玩過id的德軍總部還有doom,看到網吧的人玩過後出去吐

後來就是玩遊戲做遊戲的不歸路,一晃眼,十幾年,剛發現,上一周的一條微信也在這樣說

是的,十幾年來,當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努力,想到遊戲以外太多的事情的時候,我都會拿出來翻一遍。前兩天,推薦手下的策劃看,跟他講,所有裡面相關的人物,遊戲,書都要想法去看一遍,這是遊戲史,也許你不會理解,但你應該知道!


以下答案是題外話

儘管卡馬克在我心目中就是神級別的,我還是覺得這毫無疑問這是一本為他所寫的書。

就傳記而言,本身目的就是塑造一個人物形象,那麼真實這個人物形象是不是這樣呢?我沒有考證,估計也沒有什麼方式去良好的考證。

我對《Doom啟世錄》這本書還是很喜歡的,我想它不僅僅是《Doom啟世錄》,還是《遊戲啟世錄》和《Geek啟世錄》

從《遊戲啟世錄》的角度來看,中間有一些段落講述了暴力遊戲在美國是如何經歷瘋狂到被抵制再到慢慢建立起完整的遊戲分級制度,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的。也許這樣的經歷對於我們所處的這個國家的這個現狀是非常有意義的。

從《Geek啟世錄》來看這簡直就是一部勵志書籍,就像《黑客與畫家》中鼓吹書獃子對於這個世界是多麼重要一樣,它給卡馬克塑造了一個非常好的形象,讓我等小粉絲非常開心的去堅持技術路線,少幾分浮躁,這一點我倒是很感謝。

當然最遺憾的是如今的遊戲產業,包括整個IT產業,早已經不是他們那個以一人之力能創造出一片嶄新的天空的時代了。IT成為了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或者一個龐大複雜的綜合產業,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引領這個行業的風向。所謂時勢造英雄,我想下一個卡神可能很久都不會再出現了。


時代就像一個巨大的車輪,當車輪轉要轉變的時候,一個人在正確的時間點上做了一個正確的事,成為了車輪的支撐。

但是車輪沒有停止過轉動,在下一個時間點上,一些人做了個更大的事情,讓車輪按照他們希望的方式轉動,然後,曾經是車輪上的支撐變成了車輪上的零件。

有的人想搭上車輪,他失敗了,摔的粉身碎骨。

有的人有能力去決定下一個拐點,他卻拒絕了,活在舊有的幻夢裡。

車輪從沒有停止。


卡馬克,冷漠的感情註定做不出,震撼玩家的遊戲,只能攀登上技術的高峰,因為他和玩家隔著一個冰冷的邏輯時空。

羅梅羅,豐富躁動的情緒,註定會迷途在物質的世界裡,雖然征服了玩家,卻也迷失了自我。

看了兩遍,卡馬克的立場和故事給我內心帶來了很大的震撼。永遠的孤身飄逸,獨孤求敗的削瘦身影,漆黑的天幕,點點星光,披星戴月,寒潮襲身,夜蟲鳴叫,鍵盤敲擊到天亮,不諳世事的簡單生活,是一個程序員位置的終極演繹。有些人非常精準的演繹了某個位置的定義,所做事情的熱情,思維,技巧,和智慧,以及最重要的獻身和投入,註定了它有成就改變世界的傳奇。

ID團隊的成功在於每個人都在熱愛遊戲的基礎上,精準的演繹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在工作上遊戲玩家的身份讓每個人都能投入專註於自己的工作,在娛樂上遊戲玩家的身份又能讓他們在龍與地下城的虛幻世界裡彼此分享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時間的打磨下,團隊里每個人的才華都得到最高效的發揮。我感覺,任何一個人,扔到巔峰時期的ID團隊,都能夠激發出自我的潛能。

最終,ID團隊的分崩離析。就像一個高速運轉的機器,在達到最高速度的時候解體一樣。越高能量就越缺少穩定性。領袖是卡馬克和羅梅羅兩個人,而不是一個人,而只有卡馬克和羅梅羅完美合作的時候才是最穩定的時候。

很多人認為,是卡馬克的時代和卡馬克自身的努力,一起成就了卡馬克的故事。如今的時代很難再有這樣的程序員做出相當的成就了。我不這麼認為,每個時代都有無窮多的機會,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英雄,並且歷史總在事物最底層邏輯規律上不斷重演,宇宙這麼大,任何時候地球上的機會都不會少。

我覺得卡馬克和喬布斯的故事都有一個相同的意義。不僅僅是他們改變了世界,他們的所作所為就像一個錨點,激勵啟發了更多人的,去前赴後繼的有信心的去重複他們的事業。往往認定不能發生的事情,就一定不會再自己身上發生,而那些創造不可能的人,在他們眼裡從來都是可能的。內心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和可能性,就是未來成就如此不同的本質原因。

我就在用C開發自己的遊戲引擎,在看Doom啟示錄之前就在做這個事情,只不過在看了卡馬克的故事之後更加確定和堅信我的所作所為。就像和很多重新造輪子的人一樣,在我們心裡我們不僅僅在重新造輪子,而是在重新發明輪子。


本書我是從電子書上閱讀的,因為當我知曉此書時,實體書已經絕版了。

利益相關2:喜聞樂見《DOOM啟世錄》將再版發行 by 電子工業出版社。

如果真是這樣必入,遊戲傳記類的書籍真不多。

對於doom啟示錄最大的印象在於那段他們一起在湖邊吃著披薩餅,一大堆人嘻嘻哈哈,做出pc馬里奧,做出doom整個過程了,之所以對這個部分印象深刻是因為自身也從事遊戲開發,在開發遊戲過程中,有太多相仿之處。

不過當下由於家庭及其他因素影響,已經很難做到像他們一樣,吃著披薩餅,只圖做出很酷的遊戲,這種最純粹的遊戲愛好去製作遊戲,不過這種工作生活也正是我嚮往的。

對於兩個john,我最喜愛的無疑是卡馬克,個人感覺書籍上的語調也是傾向於抬高卡馬克的,羅梅羅的存在感略低。

但是我最喜歡他的原因是他的開源精神,在遊戲圈這個所有人都視代碼如金錢的情況下,他的分享行為無疑是讓人肅然起敬的。

另外,也粗略閱讀過他的所有開源代碼,一代一代的,真的牛逼,沒話說。


這是2014年聖誕兩個John收到的老婆的聖誕禮物


既然提到American McGee

他創辦上海麻辣馬做出了

愛麗絲瘋狂回歸

還有這個,小紅帽

是不是覺得美術風格好特殊?對遊戲來說,如何歸納和分類美術風格比較合理? - 設計

玩過這個嗎 紀念碑谷

紀念碑谷是如何欺騙人們的視覺的? - 遊戲

其實ustwo 《紀念碑谷》製作人Ken Wong以前就是麻辣馬做愛麗絲的..

是不是覺得很有趣?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註冊了知乎

你們誰有我瘋狂,因為《DOOM》啟示錄,

我將所有id的遊戲下載下來玩了一遍,甚至使用id製作的遊戲,prey,quake4,德軍總部,統統的下載 玩了n遍。包括古董的墓穴3d,命運之矛,德軍總部3d,等等,doom3玩了不下100遍,Rage通關大於30次,Quake3,玩了不計其數

我買了《DOOM啟示錄》新版書籍,Doom啟示錄英文版也看了一遍

我翻牆關注了卡馬克和羅梅洛的個人facebook和tiwwer, 因為卡馬克,id,我學會了翻牆;

卡馬克的GDC2011,GDC2012,1996年演講我全部的聽了一遍,卡馬克英文說話速度太快,我在幾年前一點點都聽不懂,其中卡馬克在蘋果wwc2007展示的Rage,我聽了不下30多遍,GDC2012的演講聽了n遍,因為卡馬克,我的英語聽力突飛猛進。

我下載下來了id的所有遊戲源代碼,我自己分析研究了Quake3的代碼實現原理,,Doom3,Doombfg

直到今天早上我還在研究翻譯doom4的一些圖形實現研究


卡馬克 :一個好的遊戲,不管誰去玩,怎麼的評價也不會決定他的基本屬性,好就是好,遊戲出來的那一刻各個參數已經確定。埋在土裡的金幣,也是金幣.

羅梅羅 :遊戲是做給別人玩的,如果沒有別人去驗證它,獲得高社會價值的話,憑什麼說它好呢,什麼事都不能自身定義.

都在執著好遊戲,兩種性格,造就了兩種焦點,只不過一個執著於產品內部,一個執著於產品外部.

聚在一塊做出來的遊戲怎能不完美呢?

也很難一直湊到一塊.


電子版看了好幾遍,實體書也買了,不過是英文版看的比較慢!可以說是忠實粉絲!

先佔個坑,回頭電腦上慢慢答


吃我一個doom


在知乎上看了推薦後, 買了一本. 價格不菲. 翻譯謬誤之處甚多, 內容單薄. 非常失望.

匿名評論.


推薦閱讀:

面對北京境界遊戲公司的「勸退」,我究竟該怎麼辦?
遊戲行業有哪些適合女生從事的職位?
你覺得你在網易達的工作怎麼樣?
像陳星漢的thatgamecompany這樣的工作室可能像Valve那樣做大做強嗎?
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遊戲公司市場部文案?

TAG:遊戲關卡設計 | 遊戲開發 | 遊戲公司 | 遊戲策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