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個人儲蓄會促進經濟增長嗎?為什麼?

消費會促進經濟增長,為什麼又說儲蓄會促進經濟增長?儲蓄多了消費不就少了嗎?

--------

本題已被收錄至知乎圓桌 ? 經濟課堂 101,歡迎關注討論。


2015.8.30第一次更新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與宏觀經濟學中短期與長期之間研究問題的視角不同有關。以下的討論均基於中級水平的新凱恩斯主義框架與最簡單的索洛增長模型。當然,這些簡單的模型並不能準確刻畫真實的經濟運行過程,但能為我們描述經濟運行的機理提供最基本的直覺。才疏學淺,還請斧正。

短期分析:

由於題目中的表述並不明確,我將這種情況下的討論分為兩類:儲蓄S增加或邊際儲蓄傾向(個人增加的儲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s增加。這兩部分的通用假設是生產能力存在閑置,生產要素沒有被充分利用,產出可以在一個幾乎不變的價格水平上達到任意數量。

第一種情況:

這種情況下的討論相對簡單。由以收入法表示的國民收入恆等式

Y=C+S+TA-TR

由題意,私人儲蓄S增加,則產出增加。實際上,由收入法核算的儲蓄S增加相當於投資I(能夠增加未來資本存量的現時流量,如購買設備、廠房等)增加,因此產出會增加。

第二種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個人可支配收入Y_{d} 進行分解(不考慮政府與進出口)

Y =C+S

C=C_{0} +left(1-s
ight) Y

S=I_{0}

由總供給與總需求達到均衡時,有

Y=AD

綜合上式,可解得Y=frac{C_{0}+I_{0}}{s}

由題意,邊際儲蓄傾向s增加,Y減小。這種情況下的重要假設是經濟中的計劃投資I_{0} 不變,以S表示的實際投資必須與I_{0} 相等。因此,相對來說,均衡時,經濟中的消費C會減少,導致產出Y減少。這也就是著名的節儉悖論。

事實上,個人認為,在短期中產出的變化並不一定代表著經濟增長,因為新凱恩斯主義理論事實上是經濟波動理論,凱恩斯本人也對研究經濟增長沒有什麼興趣。只有在長期中,我們才研究經濟增長。這就是接下來的話題。

長期分析:

長期下的假定與短期下的假設存在重要差別,這正是問題產生的原因。在長期,我們假定生產函數規模報酬不變,經濟永遠處於充分就業狀態,不研究經濟在短期內的波動(這使得短期的框架無法被用於研究長期問題)。

考慮哈羅德中性生產函數Y=Fleft( K,AL 
ight) (其中K代表資本,L代表勞動,A代表所謂勞動有效性,可以理解為技術),現進行如下假設:

  • 勞動與勞動有效性的增長率外生且恆定,即frac{frac{partial L}{partial t} }{L} =nfrac{frac{partial A}{partial t} }{A} =g

  • 資本K的折舊率為delta

則由每單位有效勞動的資本k=frac{K}{AL} ,為使其達到均衡,有

frac{frac{partial K}{partial t} }{K} =n+g,又I=frac{partial K}{partial t} =sY-delta K(投資與儲蓄掛鉤,這與短期下的情況有根本的不同),有

frac{partial k}{partial t} =sfleft( 
k 
ight) -left( n+g+delta  
ight) k ,在生產函數滿足稻田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證明存在唯一、穩定的均衡點。此時,若s上升,原先的均衡被破壞,ky會隨之上升,此時有

frac{frac{partial K}{partial t} }{K} >n+gfrac{frac{partial Y}{partial t} }{Y} >n+g,最終達到新的均衡時frac{frac{partial K}{partial t} }{K} =n+gfrac{frac{partial Y}{partial t} }{Y} =n+g

人均產出增長率會首先大於g,最終收斂於g,達到所謂穩定增長路徑。因此,s
的增長會在一段時間內加速經濟增長,但對持續的經濟增長影響不大,具體影響時間計算需要進行泰勒展開,在此不再詳述。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短期與長期經濟分析下不同模型的假設不同,導致了這個問題的出現。


我覺得您提的問題挺好的。。。只是如果可以多想一步就更好了。您考慮到了「儲蓄增加會使得消費減少」,這的確是一個部分均衡的結果。但是您可以多想一下全局的均衡。

宏觀最基本的模型已經有人分析的很完善啦。。。畫蛇添足一句:短期的那個模型的實質就是儲蓄促進投資從而增加了總產出,因此消費上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總體有待商榷;長期的那個實質是說儲蓄只能決定在短期非穩態時候的增長快慢,但長期不取決於投資。

我知道在這裡說複雜的模型會顯得太裝。。。

在儲蓄多投資多,資本存量充足的時候,也可能有內生的創新出現。最早的想法大概是Schumpeter的「creative destruction」。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資本存量的提高可能還真能租金生產率的上升。

然而也有可能,在金融機構不發達或者是資本受到嚴格監管時,新增的儲蓄不能有效轉變為投資,此時反而也可能減少社會總產出。

更加普遍一點,人們往往會根據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情緒行動。悲觀和樂觀都可能導致儲蓄上升,只是前者是規避風險,後者是增加投資,最後均衡結果也不一樣。

總之(我感覺自己在反覆說廢話)這個問題真不能一概而論了。


不太理解題主所說的經濟增長的含義。根據MV=PT,儲蓄上升,名義GDP上升。但是我認為題主這裡所說的經濟增長指的是實際GDP。那麼根據中級宏觀經濟學的相關概念,社會的實際產出只與生產要素有關,與其他任何因素無關。


很簡單,我就用一句話解釋:消費是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但是投資也可以啊,而儲蓄是可以轉化成投資的。而投資可以擴大供給,甚至創造某些行業的需求。

綜上:儲蓄也是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的。ps:什麼都不能過,100%的收入變成儲蓄,個人消費完全沒有肯定會影響經濟增長。但是過分消費,完全沒有儲蓄,消費全靠負債對經濟的傷害更大,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是美國,擁有美元霸權。最好的反例就是希臘,沒有貨幣霸權的無儲蓄純借債消費的結果就是咖喱給給。崩盤。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矛盾,其實是因為問得有點耍流氓……

儲蓄和消費增加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在於,它們相應的其他條件與後續反應。

儲蓄增加,可貸資金就會增加,這些資金用於投資,投資就會推動經濟增長,但是如果經濟發展乏力,可貸資金供給已經超過需求,儲蓄增加則不會增加投資,也就不會推動經濟增長。

消費、出口、投資是GDP三大推動力,消費增加會推動經濟增長,增加企業利潤,有利於擴大再投資。消費推動經濟發展也暗含了某種前提,消費需求旺盛,會激勵企業擴張產能,也就是擴大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如果這樣的前提被違背,則消費增加不一定會持續地推動經濟增長。


儲蓄我們假設是存在銀行的存款。(如果是放在床腳下的鐵罐里,相當於減少了貨幣供應量,幣值會上升,可能會引起短期的經濟波動,但是長期來看並不會有什麼影響,相當於你存放在鐵罐裡面的錢,平均送給了所有持有流通貨幣並打算進行交易的人)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假設是在一個封閉的經濟中,也就是不存在進口出口。

很高的儲蓄率,意味著銀行很多可貸資金,銀行利率較低,投資成本低,刺激投資,投資增加,產出也會增加,這是一條充滿能量的經濟增長之路。

但是問題來了,當人們消費率很低,儲蓄率很高的時候,大量的產出面對的是低迷的消費情況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在一個封閉的情況下,商品就會在激烈的競爭中打折,刺激人們消費,另一方面,由於消費意願底,商品必須要打折降價才能賣出去,那意味著投資回報率也低,因此銀行利率會繼續保持很低,儲蓄回報率也很低,這樣一方面很低的商品價格刺激消費,另一方面儲蓄回報率很低,兩個因素會一起刺激消費,促使居民調整消費和儲蓄的結構,減少一部分儲蓄和增加一部分消費,消費增加又會刺激投資,因此長期會形成一個儲蓄和消費結構的均衡點。。。。。。

所以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當國民產出量很少的時候,消費需求就不大,儲蓄率就會自然偏高,這樣就會有更多的資金進行投資,進行再生產,當社會總產出很大的時候,消費需求就會得到開發,消費就會增加,儲蓄就會相應減少,最終會形成一個均衡。。。。。。

這也就是當我們國家還很窮的時候,倡導大家勤儉節約,現在倡導最多的是:理性消費。。。。。。

所以國民的儲蓄率是會自然調節的,如果一定要去分析儲蓄率,消費需求,投資,產出,再加上進出口這些要素的話,會把整個事情搞得很複雜,我覺得不妨跳出來,簡單地看待這個問題。


謝邀!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個人儲蓄和企業(對公)的區別

1、企業年金計劃對參保對象的年齡、範圍有一定限制;而個人儲蓄對象則無限制;

2、企業年金計劃的供款額度是依據有關規定來確定的,並且有一定限制;而個人儲蓄在額度上是沒有限制;

3、企業年金計劃是勞動者犧牲部分當前消費所採取的強制性年金積累,一般是在職工到達法定退休年齡並按有關規定辦理正式退休手續後才能領取;而個人儲蓄資金在支取使用上則沒有限制;

4、國家對企業年金計劃的供款資金、基金積累、投資運營、投資收益以及待遇享受給予政策優惠,而個人儲蓄則沒有類似優惠政策。

換而言之,個人儲蓄相對來說的特點為:靈活、低廉成本、無限制條件。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所有商業銀行對個人儲蓄業務都非常重視的緣故。

再者,

在金融領域中,有一個槓桿的概念,也就是說,我存100塊錢在銀行,銀行可以使用約200餘元的貸款(6月25日取消了紅線,以前只能放75哦),當然還有所謂的表外、同業、通道等等...所以,100元存款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遠遠超過100元的。比方融資租賃公司的1:10的金融槓桿....

所以,不用擔心100元進去,市場就少了100元的流通....

其次,

按大多數銀行業務開展的尿性來說,一般個人存款的用途為信用卡業務、小額貸款業務、個人貸款等等....(但不要以為這錢取不出來,只是保證金而已)...所以你存了100,銀行借給另外2個人200,市場可以說更繁榮,而不是蕭條...

最後,

我想強調點,個人儲蓄一般以活期為主,很少有定期或者長期理財類型的,所以,活期存款對於整體市場來說只是臨時閑置資金,所帶來的市場影響非常的小。

好了,就這樣吧。


占坑。

——————————————————————

我將從貨幣創造的角度回答問題。

先擺結論:儲蓄可以轉化為投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儲蓄行為可以理解為客戶往銀行存入現金使得銀行存款增加。所謂現金,包括紙幣鑄幣票據等。從整個銀行體系來看,這四項現金等於中央銀行創造的各種現金總額減去市面上流通的現金差額。因此某個銀行存款的增加,是以流通中現金減少或者其他銀行存款減少為前提的,社會上現金總額並沒有變化。客戶儲蓄的這部分現金稱為原始存款。

銀行在獲得原始存款後,會將原始存款再貸給客戶用於投資(買房買車),此時獲得現金的客戶在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是由銀行系統創造出來的,稱之為派生存款。這時候流通中現金並沒有減少,所以貨幣總量增加了。

這就是銀行通過信用創造增加了存款貨幣供給的過程。

稍後我會舉個栗子,大家就懂了。在此之前先理解一個概念,法定準備金。

法定準備金是中央銀行要求商業銀行必須繳納的準備金,如果比率為10%,那麼商業銀行每吸收一萬塊存款,就必須在央行放一百塊。設定法定準備金的原因是央行作為貨幣當局,害怕商業銀行將存款全部拿去投資拿去貸款,沒錢滿足日常客戶的取款需求,所以設定了準備金以備萬一。

所以啊,商業銀行拿到儲蓄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各種投資各種貸款,原因無他,來錢快啊。

栗子在這(這裡不討論超額準備金)。

央行規定法定準備金率為20%。

A銀行剛接受了10000元現金存款,需保留2000的準備金,剩下的8000貸款給了B銀行,B銀行同理保留1600的準備金,剩下的貸款給C銀行...

以此類推,最後,存款貨幣可以得帶多倍擴張,10000元的存款最多可以衍生到50000元。(貨幣多倍擴張公式D=R/r,自行了解不作展開)

更複雜的演算法有貨幣乘數的演算法,有想了解的同學我再更新內容。

到此大家對儲蓄(存款)多倍擴張有了一定的概念,派生存款增長的速度是驚人的,而在宏觀經濟上,S=Y-C-G,Y=C+I+G,可以推導出S(儲蓄)=I(投資),儲蓄等於未來投資,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

一句不恰當的比喻:你存一塊錢,國家能掰開當五塊錢來花。

以上。


個人儲蓄是否會促進經濟增長關鍵在於:個人儲蓄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否大於將原定個人儲蓄的這部分錢用於消費、投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反過來不就是擠兌了嗎?


會的 會刺激 也會抑制。

眾所周知經濟學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權衡問題。

一方面,儲蓄進了銀行 銀行就貸款給企業 企業得到投資 就會加快發展生產 帶動相關行業發展 從而實現GDP增長 實現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儲蓄率過高 也會一直經濟發展 人們不消費 把錢都存起來了 生產出的產品沒人買 美國大蕭條就是這樣的背景 產品賣不出去 人們失業 沒有收入 無法消費 經濟發展就停止了 凱恩斯主義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一個合理的社會總體儲蓄率 應該是可以帶動經濟發展的。


個人儲蓄會間接促進經濟增長,銀行通過個人儲蓄款對一些微型企業進行貸款服務,有利於激發創業者的積極性,有利於企業更好地進行融資,緩解企業面臨的生產等各方面問題,使生產者在充足資金的前提下更好地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生產品質上乘、節能環保、適銷對路的產品,才能迎合消費者求實的消費心理,從而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我們宏觀經濟老師好像是怎麼說的。短期內的儲蓄不利於經濟增長,因為這會抑制消費。但是長期來講,儲蓄可以在金融市場內流通這就是有生產需要的企業可以來貸款進行生產,更加有利於經濟發展。。。不知道對不對


拋開宏觀經濟學的那一堆y=c+i+g+nx之類的公式,單單從存款的角度來看,居民存入銀行的存款,在表面上看來是靜止不動的(表現為存單上的一個數字),但其實銀行才不會那麼傻呢=_=,他們要把攬來的儲蓄用於其他的項目,這其實是銀行代替儲戶進行了投資。所以為什麼定期儲蓄的利率要比活期的要高,就是因為存定期的話,銀行可以提前預判這些錢他可以用多久,便於他進行投資。而銀行在進行投資決策與項目評估的時候,往往更加謹慎,效率相比居民個人來說更高一些,因此只從這個方面來講,是會活躍經濟的。


前面說的模型都好複雜,我說說我的看法。

在此之前,必須要說明的一點是:經濟領域不存在絕對好與絕對壞的政策和現象,我們在討論某一個政策好與壞的時候需要結合政策的現實政策環境來進行討論,脫離政策環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接下來我們再來談一談高儲蓄的問題

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中國儲蓄率高初居民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國儲蓄率更是高達51%,而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為19.7%。2009年我國居民儲蓄餘額已經突破了18萬億元,儲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儲蓄超過1萬元。2013年9月,我國居民儲蓄連續3個月突破43萬億元,人均儲蓄超過3萬元,為全球儲蓄金額最多的國家。

總而言之,就是我國的儲蓄率在世界範圍內高的絕無僅有。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人民沒有安全感,收入又低,不敢花;第二,需要攢錢來支付一些剛性的大需求:房子和孩子的教育。

大家都知道我國主要是走的凱恩斯路線,靠投資來拉動GDP增長,在80 90年代的大建設時期,民眾把錢存在銀行,銀行拿出去房貸,高的儲蓄率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可信貸的資金,支持了國家建設,所以在以前,高儲蓄很好的支持了國家的經濟。

但是現在這一模式就難以為繼了,因為現在出現了兩個問題:投資收益已經越來越低,而我國利率卻非常的高;信貸規模過高,收益率過低,極易引發大量壞賬而導致出現系統性風險。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國經濟重量巨大,但所有的經濟風險都集中在銀行,這就是一顆巨大的定時炸彈,所以國家必須要把這個風險分擔出現。

國家希望民眾自己把錢花出去,用消費來支持經濟的發展,就是所謂的消費經濟。宏觀上面其實就是增加間接融資比例,也就是我們的股市。其實靠股市,理論上確實有很多好處,解決了企業的債務問題,增加了融資渠道,民眾在資本的擴張中,增加收入,從而增加消費,幫助中國順利轉型,實在是一舉多得的方法。

不過實際的情況大家也清楚了,由於我國股市制度不完善以及監管的缺失,和民眾長期不健康的炒股習慣,使這一政策出現了較大的偏差,雖然股市解決了部分企業的債務問題,但同時又增加了新的債務問題,而且這次對中產階級的財產洗劫,也是重創了中國像消費經濟的轉型。所以長遠看是失敗的。

所以高儲蓄是中國長期發展不平衡的結果,現在國家肯定是希望降低儲蓄,支持消費,是儲蓄處於一個合理的區間。

另外,我個人還是很相信中國的經濟的,而且民眾資產從儲蓄向理財轉移的方向是不會變的。


學習會漲姿勢,為什麼又說思考會漲姿勢,學習的時間多了思考的時間不就少了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儲蓄而不消費則罔,消費而不儲蓄則殆

所謂消費是指消費拉動投資型增長,所謂儲蓄是指儲蓄轉化投資型增長。兩者的本質都是投資,就像學習和思考的本質都是知識。

不理解是什麼就問為什麼。小同志,少說話多思考。


儲蓄只是衍生的行為,不是本質,政府對貨幣和信貸的政策和把控和市場本身才是經濟的驅動力.然而我其實一點也不懂...


當然會,難道沒聽說過金融剩餘嗎?中國人儲蓄率高而內需低,因此形成了大量的個人儲蓄。再加上中國改開之後形成的漸進式的金融體質改革使得政府和企業可以利用大量的金融剩餘資金搞投資,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取得持續高速增長的最重要的資金來源。


現在最主流的增長理論認為,只有全要素生產率和人均資本存量會促進長期經濟增長。儲蓄量就是投資量,所以儲蓄多了人均資本存量增加,直接推動經濟增長。


推薦閱讀:

人均 GDP 能反應真實生活水平嗎?
武漢光谷(東湖新技術開發區)2016年的GDP是多少?
中國人均收入 50 年後仍不及美國一半?
如何提高 Stata 實際操作能力?
除了工具變數,還有哪些解決內生性的方法?效果如何?

TAG: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