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給五歲的妹妹解釋她爸爸去世的事?

(再次修改了問題,有的東西涉及到隱私不便太詳細,見諒)

妹妹是親戚的孩子,她的爸爸死於謀殺。怎樣跟小孩子解釋這件事情才能把傷害降到最小?謝謝了。

家人告訴妹妹她爸爸生病了(大概類似的)再也見不到他了。發生這件事情後妹妹就徹底搬離了他們住的地方,到另一個城市去生活了(之前妹妹也在這另一個城市上學),本來也不常看到她爸,可能對於再也看不到沒有什麼概念,她沒多大反應。她要上小學了,她家人想把她的姓改成她媽媽的姓,怕以後同學問到不好解釋。還好的是她家仍然算寬裕,她生活沒有受太大的影響。

已經一年多了,每個人都開始了新的生活。雖然不知道這樣有點敷衍地對妹妹解釋對她來說是否恰當,但是看到妹妹現在無憂無慮的樣子,大家還是很欣慰。(她熊起來我都只有認了(ノ_<)


親人去世如何向孩子解釋?

免點擊轉載如下:

親人的去世,會給家庭中的成員帶來哀傷,尤其是對孩子。孩子的心智尚未健全,人格尚未定型,對親人去世的理解與成人不同,如果解釋不當,就可能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甚至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健康成長。那麼——

「奶奶死了怎麼辦,我死了怎麼辦?」

  5歲的童童從小由奶奶帶大,所以與奶奶的感情很深,這次奶奶生病住院,童童一直情緒低落,看著奶奶不會說話,不會自己吃飯,只是不停地輸著液體,童童很害怕,問媽媽:「奶奶會不會死?」媽媽告訴他,醫生阿姨會有辦法給奶奶治好病的,奶奶會慢慢恢復健康。

  可媽媽的這些話並沒有消除童童內心的疑問和恐懼,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童童每天晚上都會從夢中驚醒,哭著喊「害怕害怕」,問怎麼回事,他卻不說,只說害怕。童童變得不像以前那樣開朗了,經常會問媽媽:「奶奶死了怎麼辦,媽媽死了怎麼辦,我死了怎麼辦?」

  一次在幼兒園,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做遊戲,老師告訴小朋友「地球繞太陽一圈,大家就會長大一歲」。可童童卻躲在牆角哭,老師問他原因,他說:「我不想長大,奶奶長大了會死,我長大也會死的。」老師告訴他:「人長大了不會那麼容易死,你看,小動物要長大,小樹苗也會長成大樹,小孩子總是要長成大人的。但是生老病死是正常現象。小草到冬天就會枯死;冬天樹上的樹葉是要掉光的。」童童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三個星期過去了,童童不太關注奶奶生病這件事了,也不再問有關死亡的事情了。後來奶奶真的去世了,媽媽很傷心,童童卻安慰媽媽:「媽媽,別哭了,不用害怕,人死是正常現象。」

  這是金拇指幼兒園孫園園老師親歷的一件事情。後來,童童媽告訴園園老師,她現在跟孩子溝通時都把他當作一個大人來溝通,因為有些事情是瞞不住孩子的。

  園園老師說,如果孩子經歷了親人的死亡事件,作為家長害怕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可能會有意迴避或美化事件,但要遵守一個原則:不要脫離事實,否則很難讓孩子相信你,你也很難解開孩子心頭的疑雲,反而易讓孩子產生更多其他的想法。不如正視現實,給孩子以科學合理的解釋。

 對兒童解釋死亡誠實為上策

  面對死亡,很多父母喜歡用童話故事來掩蓋事實,例如,「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來替代死亡的說法,父母以為用這種應對方式可以將孩子保護在沒有傷痛的世界裡,但鄭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許慧認為,這不是一種恰當的做法,因為以後孩子很可能較難以去面對人生的真實一面。而且,時間一久孩子會對死者抱怨:怎麼去那麼久?當然,更不能把死比喻成「睡覺」,「安安靜靜地睡著了,睡好久好久永遠都不起來」。這樣的描述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覺這兩個事件,可能讓孩子害怕睡覺,甚至恐懼一睡就會起不來。

  許慧認為,比較恰當的做法就是自然而親切地給孩子講述事實的真相,誠實回答孩子的問題,說出你心裡的感受,鼓勵孩子朝正確的方向發泄情緒,保留對親人的回憶和親人留下的紀念品。

 不同年齡段採取不同的解釋

  當然,對兒童解釋死亡,撫慰哀傷,不能生硬地用成人的方式。各個年齡階段的兒童認知水平有很大差異,在使用有關死亡概念及哀傷撫慰技巧時,要根據兒童的認知、人格及情緒的發展有所調整。許慧建議:

 (一)對於3歲以下的兒童:最好的方式是告訴他「這個人或動物不見了」,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難明白什麼是死亡。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對孩子說,很多很多的事情都會發生,有些人在這些事情中「不見了」,就像家裡養的小狗狗、小兔子,有一天它消失了,不再回到家裡來,以後也就見不到它了。

 (二)對於3~6歲的兒童:一般會明白死亡的後果,家長可以用植物來做比喻,花草通常會在春天、夏天的時候生長,到了秋冬時卻會一一凋謝,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樣,會有生長、茂盛及死亡等時期。應盡量避免使用恐怖的語句和神情,最好用溫和的語調、簡單的詞語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形成一種對「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態度。因為有時孩子並不是被「死亡」嚇著了,而是被成年人對「死亡」的反應嚇著了。成人要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要表現得比較平靜、自然,切不可悲痛欲絕,甚至歇斯底里,以免使孩子覺得死是可怕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談論的重點也應放在生命是充滿美麗的一面,而非充滿著死亡和疾病。這樣,孩子會慢慢了解死亡的意義,並能夠減少恐懼心理的產生。

 (三)對於小學生:可以講一些具體的死亡概念。家長可以告訴他們,「這個人死了,生命沒有了,心臟不跳了,也不呼吸了。」鼓勵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焦慮以及問題,孩子會用簡單的詞句描述情緒反應,例如,傷心、害怕等。家長不要用「驚駭的」極端詞語,這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悲痛。為確保你能理解孩子,你需要認真傾聽,並和孩子建立友情。

(四)對於中學生:該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明白什麼是死亡。以成人的方式和他們交談,傳達你的信息,表明你很關心他的感受。

  孩子出現不良反應要接納他並解釋事實

  如果孩子在親人去世後出現了一些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良反應,家長應妥善處理,鄭州市心理諮詢師協會理事、二級心理諮詢師岳曉亮建議:

  1。如果出現哭泣、傷心等情緒時,千萬不要說「別哭了!哭有什麼用!」等諸如此類的話,不要責怪他暫時的哭鬧,而要讓孩子適當地發泄,允許一些幼稚表現,接納他的任何反應。

  2。有些年幼的孩子往往會產生歸罪自己的傾向,特別是經常受到批評和指責的孩子,他們會認為是因為自己不乖、做錯了事,才使親人離開了他,這時一定要向孩子做出澄清和解釋。

  3。不要讓孩子總是接觸關於災難和傷害等信息。在家裡,家長最好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如果家庭整天總是處於災難和死亡的極度悲傷情緒中,對孩子必然會有影響,尤其會讓孩子感覺到沒有安全感。而安全感的喪失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4。可以用一些具體行為來緩和孩子內心的傷痛,例如,和孩子一起種一棵樹來表達懷念,也可以讓孩子畫一幅畫,或寫一封信表達他對親人或小動物的愛和悲傷。此外,還要注意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更小的時候的行為和語言,如吮吸大拇指、小題大做、抱著大人不放等。要多給孩子一份愛,用愛彌補他心中所失去的,用愛消除他心中所恐懼的。對於稍大一些的孩子,可用「團體減壓」的方式,即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最好是和有過同樣經歷的人在一起,共同討論發生的事,通過相互傾聽別人的經歷來調整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老爸去世那年,妹妹九歲。

九歲的孩子其實已經知道死亡是什麼。老爸走的那天,妹妹陪老媽在急救病房外面,應該是見到了老爸最後一面的。而我是在接到老媽的電話後趕回老家,在路上得到了老爸落氣的消息。

等我回到老家,空壩上已經搭好了靈堂,請了一條龍帶樂隊在那裡吹啦彈唱。老爸還沒入冰棺,就靜靜躺在木板上,除了臉色發烏以外,像是睡著了一樣。

我給老爸整理衣領,我問妹,你怕不怕?她看著我,搖了搖頭。送靈上山的前一天,老媽對妹妹說,你老漢就要一個人去山上了,以後我們再也見不到他了,你給你老漢彈一首他最喜歡聽的鋼琴曲吧。

老爸老媽在妹妹七歲的時候就送她去學鋼琴,當時她應該是四級水平了。 妹妹個子矮矮,站在樂隊電子琴後面,伸出小手指給老爸彈了一首她平時練得最拿好的曲子,《夢中的婚禮》。敲下第一個鍵的時候,妹就哭了,我也哭了。

以前我總認為妹妹的到來瓜分了爸媽對我的愛,但此刻我覺得讓她和我一樣承受老爸去世的傷痛,真的真的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

如果必須告訴孩子真相,請同時告訴他(她),逝去的人會一直愛你,他會在天上保護你。


給他看獅子王吧!我小時候看的到現在都還記得那個畫面:辛巴和木法沙在夜空下溜達,木法沙告訴他獅子們死後身體會變作泥土滋養植物,靈魂變成星星在天上保佑小獅子們。

老美在教育孩子上真的比我們先進太多了,好幾次都從他們的動畫片里看到了我們這好多大人都還不明白的道理。


爸爸去了天堂,現在我們要學會獨立了,不過我們不必傷心害怕,因為我們最後終將團聚。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美麗人生》,電影中的父親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面對納粹集中營的殘酷現實,用謊言編織了一個美麗的世界。

我知道現在都提倡「殘酷教育」,提倡小孩直面生活,但我總是儘可能地想讓自己的女兒保留一份天真,一份對美麗人生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聖誕老公公,他非親非故,不遠萬里,給每個小朋友送禮物。女兒遲早會知道聖誕老公公的真相,但我希望越晚越好,最好是隨著她成長,我們都明白了這個真相,但都不戳穿,只為那一點美好的幻想。

如果我是你,我會編織一個美麗的謊言,一個幻想的世界來安慰妹妹。我會說她爸爸去給聖誕老公公幫忙包禮物了,很忙,十年之內都沒法回家了。雖然她無法見到爸爸,但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可以收到爸爸包裝的禮物,好偉大。隨著她長大,遲早會明白這其中的真相,但這之前,我希望她能保留一份天真爛漫。


他變成一顆星星,看著你,在你覺得害怕的夜裡,在你覺得彷徨的黑暗裡,你的爸爸在看你,陪著你,保護你。而不知道多久的以後,你也會變成一顆星星,飛到爸爸的身邊,照亮你的孩子。愛你的人從來沒有拋下你。


這個問題應當分為兩部分處理,第一部分是讓孩子接受其父死亡,第二部分是向孩子說明父親死於謀殺。

第一部分 @王不語同學轉載的的答案很棒,能夠幫助孩子接受父親死亡的事實,也不會對今後的成長以及認知造成太大的影響。這也是當前首要的任務與目標。(題主提到他的妹妹很機靈,因此個人覺得也瞞不了太久,反而會激發孩子內心的疑惑,題主可以和家人交流並拿出相關專業人士的意見作為說服的理由。)

第二部分則是死亡的原因,特殊之處在於被謀殺不是自然死亡也不是生老病死。我認為不能在現階段告知完整的原因,至少應當在謀殺者得到法律懲罰之後,或者等到孩子具備基本的是非觀時。給出這樣的意見是因為,這樣可以避免孩子過於惶恐和害怕,同時也能讓孩子明白壞人有法律懲罰,仇恨不能永遠背負在自己心裡。於此同時,也建議在這個階段能夠讓孩子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對於如何避免提前告知真正的死因目前我難以想出辦法,因為如果孩子問起會很尷尬,說謊也不是告訴她也不是。)

反正!反對瞞著孩子或對孩子說謊,因為當一個孩子具有記憶並能夠獨立思考,對於疑惑之處他都會好奇,如果不能給予正確的指引對於其今後的發育非常不利。對兒童進行正確的性教育和性啟蒙會對他的人生造成正面影響,我認為死亡教育和是非教育也有相似之處,應該正面面對,而不是逃避。


他提前去了一個更美的地方 他在那裡為你尋找世界上最美的洋娃娃 等你成為一個真正的公主 他就會來接你:)


無解啊


我的奶奶去年9月不在了,姐姐的孩子4歲,叫我的奶奶我們這邊叫老祖。奶奶去世以後,我們問他,老祖去哪了,一開始他跑到奶奶的房間看一看然後說:不在,肯定被你們送到醫院去了。過了一久,我們再問他,老祖去哪裡了,他說,不在了,去墳里了,我沒有老祖了。一句話,把我們眼淚都弄出來了。


我17歲時母親去世,到現在已經5年了,我還是堅信她去了某個地方,她還會回來的。

原諒我的逃避,我就是不能接受這一切。

母親是我的養母,而我的親生母親,恰恰是害死我養母的人。(好吧狗血了,真的就像電視劇上的一樣)。我很恨親生母親,又不能真的拿她怎麼樣,這一切壓在我的心裡很多年,覺得自己都快被壓死了,我17歲的日記,本該是最美好的年華,記著的卻全是恨。

站在我的角度,我想說的是,放過這個孩子吧,讓她的心裡少些黑暗,給她一個最美好的童年,讓她成長為心智健全的女孩。一句話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


孩子太小,不要一下子告訴孩子,可以先告訴孩子爸爸在國外忙,有事情做,等孩子稍稍長大,有一定承受能力的時候,再慢慢的一點點的透漏,先讓孩子適應爸爸不在身邊的感覺~先只能想到這裡……

並不是說不告訴孩子,只是需要一個合適的時間,還有孩子能夠承受的方式……


可以用狗血一點的劇情來應對,為父親塑造一個英雄的形象,嗯,為了救人而去世。期間由一個和她親的人代替她父親的位置,性格談吐最好能模仿一下她的父親,讓孩子能有歸屬感和幸福感。大概就是這些,看到問題沉默了很長時間,重要的不是孩子接受父親死亡的真相,而是讓孩子能健康的成長,等孩子大一些在說明真相,對她的負面的一些影響會有所減弱吧


整個知乎看來只有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五歲我老爸就走了,也是被下毒……出外喝酒管了不該管的事情,死在派出所門口,靠著當時關係才把遺體拿回來,這些出自我奶奶嘴裡,因為時隔太遠,我85年生

說實在,五歲的娃理解不來死亡,我全家都在流淚崩潰,我大姑還說我,現在不哭以後就沒機會哭了,這話我現在依然記得,也是因為不懂,但是我真沒有哭,我感受不來痛苦,也想不到他以後不在會是怎樣個樣子,五歲的人甚至連兩三歲的記憶都會丟失,甚至於想起他的畫面會很少很少,也可能因為他長期出差,所以……我只能滿腦袋問號看著我的親人在哭

但是這些不代表這事不影響到我,因為我媽跟我家裡的關係不大好,以致於我長期得不到父愛(就是得不到家裡其他男性的教育和感染吧),我是男的,長期以往就是性格偏向懦弱,膽小怕事,在學校淪為被欺負對象,做事不夠果斷,唯唯諾諾,缺少男子氣概,自卑,臉皮薄等等,而且自己還發現不了,一直認為全世界都是這樣的,到出了社會被艹了一翻才知道,現在還在修正。

所以你現在應該是委婉告訴小孩事情的真相,看反應指導,在家裡找到第二個男性去繼承他父親的職責。

說起來好像很簡單的樣子,沒人知道背後的事情有多艱難


做一個道別儀式,比如在葬禮上向父親道別。


這件事也發生過在我家

正當我們全家都在想怎麼讓我這個小妹妹接受時

我們一個鄰居迫不及待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妹了

這種操蛋的事情希望不要發生在你妹身上


從小爸爸就去世了 四五歲的時候跟著媽媽去了後爸的家裡 其樂融融 也沒有問起過自己親生爸爸的事情 可能當時還太小就覺得眼前這個便是自己的爸爸

長大了以後反反覆復又換了後爸 家人才跟我提起親爸的事情

個人覺得其實人和誰有感情是需要時間需要付出在裡面的 即使我知道我親生父親死了我也並沒有過分難過 因為沒有這樣的記憶在 相反倒是很想念之前對我很好的繼父

所以建議是 好好給孩子找個後爸 告訴他這個眼前的人也是你的爸爸 爸爸就是負責保護你的人 上一個爸爸呢去保護別的小朋友了 好不好呢


小朋友 你爸爸死了誒! 0 0


還是先告訴她爸爸出差了吧。孩子太小,不懂的死亡的意義,不告訴她實情,就不會對她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


推薦閱讀:

兒童幾歲可以戴太陽鏡?
為什麼在國內的低齡化動畫片市場上大多都用動物做主角?
為什麼海綿寶寶總是那麼可愛?瘋瘋癲癲的?
現在的小孩有多會撩妹?
能否給一年級的孩子通俗易懂地解釋密度的概念?

TAG:兒童 | 死亡 | 兒童心理 | 兒童健康 | 兒童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