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借/介/界/街」之類的字在中古是押「a/ai」韻的,怎麼後來會變成押「ie」韻了?

最近看到了「常凱申」的笑話(以前雖然看過這個名字,但是不知道是蔣介石,最近才知道),然後知道以前的「介」應該是壓「-ai」韻,再對比我自己這邊的方言,發現我們好像很多「jie」音的字,都是壓「-a」或「-ai」音,就覺得很有趣。後來上網搜了一下,好像很多方言也是這樣,甚至日語的「世界」也讀作「せかい」。那普通話里為什麼會變成「-ie」音?


這個問題,我們的「廣韻字音表」可以幫到你。下載這個excel表(http://zhuanlan.zhihu.com/p/20430939),然後對「第AP列」的普通話韻母進行篩選,就能篩選出其中對應於今音ie[i?]/üe[y?]的字在中古分別讀哪些字音了(可以通過篩選「第AE列」的中古韻部名稱來查看包括哪些中古韻部)。

在這些字里,中古屬於入聲的,中古押的是入聲韻部,不涉及本題所討論的問題,就暫不討論了。

其中屬於非入聲字的(可以在「第AF列」篩選聲調),包括五個韻部的部分字:

中古的「麻韻三等開口[ia]」,例字「邪耶斜嗟些爹野也冶寫瀉且謝榭夜卸借」等等。

「戈韻三等合口[wi?]」,例字「伽茄枷迦/靴瘸」等等。

「佳韻開口[??]」,例字「街鞋蟹解獬懈邂」等等。

「皆韻開口[??i]」,例字「皆偕階諧戒界介誡悈屆械薤」等等。

「夬韻開口[?ai]」,例字「芥」等等。

就是說,我們在分析中古詩歌押韻時,要用中古音去分析,而不是用今音去分析。古今讀音有自然的演變,古代當時押韻的,從今音去看就會覺得不押韻了。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涉及到的幾個中古韻部的押韻情況:

# 中古音一般默認指的是隋朝韻書《切韻》記載的音系,這個音系跟齊梁押韻格局最為近似,而我們最為熟悉的唐詩的押韻則相當於在《切韻》基礎上而有個別韻部畧有調整。

# 前面所列的韻部擬音是《切韻》的,實際唐朝押韻所依照的音系,這幾個韻有這樣的變化:

(1)「佳韻[??]」有所演變,演變結果是部分字合併到「皆韻[??i]」(可能有[??]&>[???]&>[??i]的演變)、部分字合併到「麻韻[?a]」,不再有獨立的「佳韻」。其中,本題涉及的「街鞋蟹解獬懈邂」,剛好都演變為合併到「皆韻[??i]」。

(2)「皆韻[??i]」、「夬韻開口[?ai]」可能合併為同一韻,實際讀音可能是[??i]或[?ai]中的一個。

# 由上可知,本題涉及的字在唐詩押韻音系裡實際讀為[ia]、[wi?]、[??i](或[?ai])這三類。

# 這幾個中古韻類演變到今音,則對應著多個今音韻母,既包括e[i?]/üe[y?],也包括讀a/ai(部分字保持了跟中古相近的韻母)和其他的韻母。因此,從今音去看,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這些今音不押韻的會在古詩里押韻。但其實這並不奇怪,因為中古當時是押韻的。

接著,我們還得分析一下這些字的韻母在中古之後是怎樣演變的。

# [ia]&>[i?]&>[i?](即拼音ie)。韻腹受介音i的影響,被拖動演變為前母音(例字「邪耶斜嗟些爹野也冶寫瀉且謝榭夜卸借」等等)。代表近古華北音的《中原音韻》的讀音就已演變為如此了。

# [wi?]&>[y?]&>[y?]&>[y?](即拼音üe)。也是受介音i/y的影響,被拖動演變為前母音(例字「靴瘸」等等)。部分字在演變的某個環節里失去合口介音成分,因此變成了[i?](即拼音ie)(例字「伽茄枷迦」等等)(當然,也有可能本來這幾個字在中古就是[i?]韻而非[wi?]韻的,存疑待議)。

# 本題涉及的唐代的[??i](或[?ai])韻的字,恰好都是k-類聲母的。(須說明的是:[??i](或[?ai])里的[?]是介音。音標[?]是跟[u]同舌位的非圓唇音。[?]作介音,就是相當於在讀韻腹之前加一個舌體後部上抬而墊一下的墊音,以此作為韻頭。)

而在北京音系的演變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演變(除庚耕韻):k-類聲母與介音[?]的搭配里,有[k?-]&>[k?-]&>[ki-]的演變([?]是央高母音,舌位恰好在[?]與[i]中間,也可以作墊一下的墊音,因此[?]介音的狀態可以是演變的中間過渡環節)。於是,「街鞋蟹解獬懈邂/皆偕階諧戒界介誡悈屆械薤/芥」這些字,就在近古北京音系裡實際演變為類似於[kiai]這樣形式的讀音(《中原音韻》的讀音就是如此)。

# 由[-iai]形式的讀音繼續演變,則可能有:[-iai]&>[-i?i]&>[-i?]&>[-i?],或[-iai]&>[-i?i]&>[-i?i]&>[-i?]。

其中,脫去i韻尾,可能是因為i、?/?都是前母音,前後同時有i成分會使得發音時「舌尖先置於前高&>舌尖再擺低&>舌尖再置高」的來回擺動舌尖過程,發音動作略顯複雜而可能不太穩定,因此可能就脫去了i韻尾。當然,也有可能是通過[i]尾先演變為[?]尾作為過渡,然後再因為[?]尾聽感不明顯而脫去。(當然,北京音里還有[ki-]&>[ci-]&>[c?i-]&>[t?i-]的聲母演變,使得「街鞋蟹解獬懈邂/皆偕階諧戒界介誡悈屆械薤/芥」這些字讀為[t?-]類聲母,即jqx聲母。)

# 在其他方言里,有多種其他可能:

比如,k-類聲母與介音[?]的搭配,未必會變成[kiai]形式,因此「街鞋蟹解獬懈邂/皆偕階諧戒界介誡悈屆械薤/芥」就不會有後續的演變,而讀為[kai]之類的形式。再比如,「街鞋蟹解獬懈邂/皆偕階諧戒界介誡悈屆械薤/芥」可能會停在[-iai]的階段而不繼續演變(比如南京今音)。等等。可能性比較多。

概括起來是,這些都是自然演變而成的,中古之後的不同方言里有不同的演變。


推薦閱讀:

為何有些人將亞字讀成第三聲?
為什麼在讀「123」和「315」時,前一個「1」通常讀作一,後一個「1」通常讀作幺?
「崖」字在大陸為什麼讀作「yá」而不是「yái」?
南京「雨花台」的「雨」是否本應該讀破為「yù」?
所謂的古音和粵語,廣東話真的關聯大么?

TAG:語言 | 漢語 | 讀音 | 漢字讀音 | 音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