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麼喜歡聽民謠?

頭一次寫稿,也頭一次討論民謠。有幾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本人二十一,最開始接觸民謠是在高三,剛開始接觸只是單純喜歡那種安靜的感覺,到最後變成了痴迷,也就慢慢的很迷茫,可能這是一種成長吧。前些天去醫院看見一個小姑娘打針,也就上幼兒園,害怕所以哭了,當時看到她哭我也很想哭,感覺自己特別委屈。我說不出來我現在是什麼狀態,可能就是朋友說的聽民謠聽多了變得太理性了。難道年輕人就不應該聽民謠么?是因為我的壓力讓我抱怨民謠的旋律?還是本身年輕人就不應該聽民謠?我不懂,可能每個人都很矛盾。


民謠是好東西,更多人聽民謠不並不是為了標榜自己,而是真真切切的從民謠音樂聽出了感動。

還有拿著吉他唱南山南董小姐的,也不都是偽民謠愛好者,請各位在論壇上看到有人唱這些歌不要再批評鄙視他們了。。他們大部分是真心喜歡民謠的,可能聽的歌沒有你多,僅此而已


最近回答了一個關於獨立音樂的話題。

裡面我有提到一句話,僅限於我個人的理解。

「民謠是一個人的樂隊,搖滾是一群人的民謠」。

不知道你有沒有同感。

我算是比較早聽民謠的人,那時候對民謠的認知還僅僅是「一種很酷很自我的獨立音樂」。

在民謠還沒火到無病呻吟的時候,我知道了陳粒,知道了宋冬野,知道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民謠歌手。

然後,聽李志聽周雲蓬,覺得自己在同齡人里很了不起。

因為周圍的人都聽不懂,他們只會重複我已經循環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周杰倫五月天。

民謠對我來說,像是一個可以逃避的烏托邦。

我知道那不現實。

聽民謠不能帶給自己任何幫助,只能暫時放任一下自己。

回到民謠最初的定義上來。

民謠民謠,就是民間歌謠。

每個國家都有民謠的存在,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把民謠發展成這樣。

有人在知乎上統計過中國民謠的種類。真的是數都數不完。有的分類連我都沒有聽說過。

民謠這個詞本身不具備任何含義,它可以是任何一種音樂形態。

但不是有了「遠方」「姑娘」「陌生人」加幾個吉他掃弦那就是民謠了。

假如你聽的是這樣的民謠,那可就真的讓人感覺太無趣了。

那樣的你,崇拜的只是民謠披在外面那一層看似華麗的「文藝腔調」。

民謠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不是陌生人請給我一支蘭州,那都只是表面。

也沒有聽了一首歌就能讀懂人生的操作。

比如,今年大火的《消愁》,屬於蘇聯風情的民謠歌曲,歌詞被很多人說滄桑。

可是,難道真的聽了這首歌就真的能看透人生了嗎?

還不是一樣的庸庸碌碌。

借用陳升的歌詞來說,「寫歌的人假正經,聽歌的人太深情」。

「假正經」就不要以為是什麼「人生經驗」了。

你看看《消愁》的詞,「月光」「明天」「過往」都是虛指,實際上一點內容都沒有。

妥妥的汪峰風格。

你要是想寫,完全也可以這樣拼湊一下字數,稍微一用心,一首全新的民謠就可以出爐了。

給你看一下我最近寫的兩首小詩,真的就是睡前隨便寫的,毫無難度。

要是我有心的話,加幾個吉他掃弦,兩首即將被文藝青年們奉為聖經的民謠歌曲就出世了。

幸好我不是做民謠的hhhh。

你發現了嗎,這裡面的東西都是虛指,看起來好像寫了不少東西,文筆很華麗,實際上一點內容都沒有。所謂的映射都是切合人性的騙局而已。

所以,對於民謠我的建議是聽聽就好,不要沉迷太過。

而且,說實話,那些聽民謠聽久了的人,腦子真的會變傻hhhh。

來,最後再教你寫一下有「文化氣息」的民謠。

你自己應該也看出來了,民謠的本質確實就是這樣的。

有的歌詞,你讓原作者來講,也不一定能講出個什麼一二三四五來。比如《南山南》。

我說過,獨立音樂從來就不是主流,也不具備成為主流的潛質。

所以,少聽民謠,多看書。

以上。

PS:假若真的想聽民謠可以去聽健哥的,他的民謠都還比較切實際一點,聽完之後特別溫暖(當然他的風格其實不是純民謠,但是既然外界這麼定義的話那就這麼說吧)。然後可以去聽一些有獨立音樂元素的流行音樂,那也很不錯。推薦許嵩的(不要說以前的那些了,他現在的音樂都很有深度)。蘇醒的、趙泳鑫的音樂也都有獨立音樂元素。多聽聽積極一點的歌曲比較好。



孤獨與渴望訴說。

文藝青年。

其實題目可以改為「年輕人為什麼都喜歡民謠和搖滾?」

民謠的歌詞旋律如同一首詩,而又帶著平淡的似有若無的憂傷,恰好擊中文藝青年的那顆孤獨而渴望被關注的內心。

是想一下,你十七八歲到二十七八歲的時候是不是渴望世界的關注,但是對未來又充滿迷茫。靈魂像遊盪在無法救贖的深淵,這時候渴望有什麼東西能拉自己一把。村上春樹,郭敬明,杜拉斯安妮寶貝等,這些作者就應運而生。讀者趨之如騖,共鳴強烈。同理,民謠現代詩一樣的詞律正好擊中這樣的人群的內心。

與之相反的搖滾,是那樣渴望背認可的年輕人。或者說渴望突破思想枷鎖的人的對這個世界的反抗。他們是一群孫悟空式的叛逆者,自以為自己長大了,有通天的本事,可以自己制定規則,反抗體制化,成了他們的發泄方式。搖滾,吶喊就出來了。

很容易的。這樣的年齡段,難道讓他聽《山丘》嗎,不可能吧。


我 年輕人 喜歡聽民謠

那我先干一杯 自己就對號入座進來聊聊了

也不是一開始就喜歡民謠的 最開始聽的時候覺得這是什麼玩意兒 一個字 糙

不懂事 聽不懂

可我寧願一直聽不懂

為什麼喜歡 大概是血里開始有風了

有人說民謠很窮 一根煙一把吉他一瓶酒一個得不到的女朋友 我現在也還是覺得它挺糙的 像摔在坑坑窪窪的地面上磨破了皮一樣 血點一個一個冒出來 這種糙火辣辣的 能痛到忘記哭

2017年我的年度歌手是李志這逼 聽得多了總覺得自己過得忒慘 也出現過志趣相投有共同靈魂的人 一切都挺好 一切又都不好 就像逼哥歌里的女人一樣 在我的世界裡溜達了一圈終究是走了 絕情到了家 簡直是霸氣的連根拔起 於是到今天我還沒敢點開李志的歌

也不全是李志 什麼好聽聽什麼 什麼戳心聽什麼 就是找虐 在別人的歌里找自己的存在感 聽的雜 每日推薦里什麼都有

圈子裡宋胖子吸了毒 是 不是什麼好玩意兒 但歌能照聽 看一眼莉莉安哼著斑馬斑馬走過安河橋爬上六層樓去喂個鴿子

不過宋胖子的歌里 我這輩子應該都不會再聽DXJ了

真的喜歡過的話 沒人能真正放下

說民謠裝逼的人有的是 以前會爭辯幾句 後來就懶得開口了 就跟有人喜歡森馬鴻星爾克有人喜歡高定限量款一樣 沒什麼好爭的 裝逼就裝逼吧 能裝成功也挺牛逼的

現在是聽懂民謠了 可我覺得這不是一件好事 時常標榜自己自在如風

是 也不是

民謠太浪了 我要自在 想成為風 可風也得回家 可民謠里沒有安定

網易雲音樂里有好多喜歡民謠的姑娘 她們都在評論里說以後自己遇上一個也喜歡誰誰誰誰誰誰的男生一定要和他在一起 嗯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挺好

民謠挺矯情的 我也是 這就叫臭味相投吧

喜歡的人一個微表情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我都能記在心裡好久好久 所以一旦分開這種細膩就是扎在心頭的刺 滋滋兒的疼 於是就開始矯情了 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慘的人 歌里也都這麼寫 我天吶這不就是說我呢嗎 於是就一拍即合狼狽為奸同流合污了

所以我什麼時候能不聽民謠了


人生而孤獨,但人又確實是實實在在的群居動物,人渴望幸福,但又總是從悲傷中汲取力量。

人生憂患識字始,當一個人開始思考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陷入到孤獨與悲傷之中,而年輕人,最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這些,尤其是讀了點書的年輕人,總是被孤獨而悲傷的情緒籠罩。

一群孤獨而悲傷的年輕人,通過另一群孤獨而悲傷的年輕人寫出的孤獨而悲傷的歌謠,與世界上其他孤獨而悲傷的年輕人形成了聯繫,在精神上便有了寄託,滿足了作為群居動物的需要。

除了民謠還有搖滾,對自身和世界的思考,對內是孤獨與悲傷,對外則是憤怒,情感需要共鳴,情緒需要宣洩,一部分人選擇的民謠,另一部分選擇了搖滾。

歌以詠志,歌以抒情,音樂的高級與否,與表現形式無關,而是取決於其宣洩的情感的高級與否,從最淺層的愛恨情仇到深層的悲傷到更深層的孤獨,以及最終極的純粹的自然之美,任何以音樂形式為主體進行的批評,都是膚淺的。

所以,某些對音樂形式直接進行詆毀的答主,別再自我高潮了。也許你堆砌詞藻出來的小詞能媲美一些不入流的民謠,但是好的詞怕是能有其十分之一就可以說生而無憾了,別信口開河加點掃弦就能成民謠青年的聖經。你寫不出趙雷的《畫》跟《媽媽》,也寫不出堯十三的《寡婦王二嬢》跟《他媽的》,寫不出李志的《梵高先生》也寫不出張瑋瑋的《米店》,誰聽哪個民謠青年說過《南山南》能代表民謠了?誰聽哪個搖滾青年說過汪峰能代表搖滾樂了?

http://163.lu/hK2n73 (二維碼自動識別)

http://163.lu/oGwTG3 (二維碼自動識別)

http://163.lu/oGwTG3 (二維碼自動識別)

順便貼幾個非常喜歡的歌詞

不是年輕人選擇了民謠,而是大部分民謠恰好孤獨而又悲傷


謝邀。

私以為民謠不只是年輕人喜歡,年輕人也不僅僅喜歡民謠。

至於為什麼喜歡民謠,大概是因為民謠的旋律和歌詞至少有一種能引起共鳴。


不吵不鬧,安安靜靜。

我是一個普通人,沒受過音樂方面的教育。民謠相對於來說容易接受一些。並且可以從民謠里多多少少找到生活的影子。

我不文藝,我也不矯情,我也沒有什麼故事,只是單純的喜歡和合適罷了。

謝謝。


安靜


民謠應該樸實一些。而不是不會炫技卻在強行瞎炫。

很久以前,以為《童年》《同桌的你》是民謠。

後來,覺得《鄭錢花》是民謠。

直到有人對我說《南山南》是民謠。

對不起,我可能是偽謠。


我真覺得愛聽民謠跟是不是年輕人沒啥關係。硬要分一下類,就勉強說文藝的、內斂的人更愛聽民謠吧,其實這樣分也不對。

第一次聽的是宋冬野,那時我在讀高中,有天晚上出來校門外的小診所輸液,電視里放著《快樂男聲》,感謝左立,讓我知道《董小姐》這首歌,聽左立唱完的第一感受,太太太好聽了。回去後我的手機里就全是宋胖子的歌,《董小姐》、《安和橋》、《斑馬斑馬》,我走在路上聽著聽著還聽哭了。可能那時壓力大吧,覺得自己前途渺茫,成績考不上自己想去的好學校,結果證明我確實考不上好學校,實力不夠,條件也有些艱苦,自己心態更是從來沒擺正過。所以當時聽這些民謠覺得內心感到很慰籍。

正式去了解民謠是大一加入學校吉他協會開始的,當時在社團招新現場彈吉他的學長有點帥,他們帶領我走進了民謠圈。

最先認識的歌手是趙雷,當時第一次聽到《南方姑娘》我就驚呆了,也太他媽,好聽了吧。

大一上學期,我最多的狀態就是一個人戴著耳機聽民謠,了解趙雷是怎樣去了西藏又在那兒生活、了解他和朋友們騎著摩托車到處表演。雷子的歌就是那種很樸素卻十分容易使我感動的風格,到現在仍喜歡他,去年他上了《歌手》,突然之間滿大街都是《成都》,我為他開心,就算雷子自己是低調安靜的人,也想自己作為一名音樂人、自己的作品被別人喜歡和認可啊。雷子不喜歡上微博,這也挺好的,尊重他每一個選擇。我總覺得雷子是純粹、簡單的,他的存在讓我覺得很舒服和安心,我知道人是一定要努力要吃苦的,但是並不用因為我們要承受這些就隨便改變自己,變成自己曾經很討厭的樣子。雷子的民謠有悲傷、有理想、也有一種平淡。

後來聽到了馬頔的《南山南》,看過很多人diss這首歌,覺得它矯揉造作,可我當時真是愛的不行。裡面的戲曲、廣播聲、小女孩的聲音......

南山南 北秋悲 南山有谷堆

南山喃 北海北 北海有墓碑

真好的詞,唱起來真好聽。

馬頔其他的、之後的歌我就沒怎麼聽了,私以為這首《南山南》是我目前知道的他最好聽的作品了。

我本來就是屬於偏敏感、內向、消極的人,這些民謠里透出的淡淡的哀與愁與喪,聽起來真是覺得又扎心又舒服,戴上耳機那一刻我就是有安全感的。

大學第一個寒假開始前聽了陳粒的《奇妙能力歌》,剛開始覺得名字好奇怪,唱的好像也不怎麼樣啊。寒假回到家,聽到《走馬》,了不得了,瞬間圈粉,那時的陳粒還跟祝星在一起,陳粒在微博上分享她寫的字,祝星就分享她的畫。我覺得陳粒的民謠江湖氣很足,才發現她的聲音真好聽。後來知道陳粒喜歡光著腳表演,那時的她基本都是在livehouse演出,票價也是學生黨容易接受的,在我還買得起票的時候沒能去看她,還沒回過神來,總覺得以後還有機會時,她已經不在這些地方表演了。

寒假的年後去了麗江,在大冰的小屋裡恰好遇到好妹妹樂隊的秦昊來玩,那時還不怎麼認識他,只知道是好妹妹樂隊的,他幽默地說了幾句話就拿起吉他開唱了,回去之後我又開始聽好妹妹的歌,有治癒的作用吧,好妹妹民謠的特點是,,,,,溫柔,非常溫柔,像春天的風,像溫暖的太陽,像躺在非常安全舒服的草地上,適合與自己最信賴的人坐在一起烤火聊天時旁邊放的音樂。

後來認識了李志,我的媽呀,逼哥的歌,也太好聽了吧。《天空之城》、《熱河》、《梵高先生》......我覺得他的歌算是屬於民謠里偏重度悲傷的,可是我就是很喜歡這樣的喪啊,每次在ktv唱歌,如果我要唱,就會點《梵高先生》,第一句歌詞是「誰的父親死了」,每次我唱完第一句時大家都會笑,等我唱完一整首,大家都覺得這歌好聽。

曾在網易雲音樂上看到一個對逼哥的專訪,他帶工作人員來到了自己的中學,說起自己少年時的事情,當時覺得這人活的好明白啊。愛抽煙的逼哥,非常愛南京。

因為聽民謠越來越頻繁了,網易雲開始給我推越來越多的民謠。

低苦艾、布衣樂隊,他們一開嗓我就覺得自己到了蘭州到了大西北,因為這些西北民謠,我就對那兒產生了強烈的嚮往,讀完《白鹿原》,這種感覺更強烈。[跑個題]前一段時間看《演員的誕生》,看到凌瀟肅,我就覺得他好適合演那種一個人孤獨地走在大西北的黃沙與荒涼里(不是說西北荒涼)的角色。

萬能青年旅店《殺死那個石家莊人》、貳佰的《玫瑰》、張瑋瑋的《米店》、花粥、萬曉利、堯十三......

現在終於到陳鴻宇了。陳的聲音是我聽過的民謠里最有磁性的,我覺得他大多數的作品,在是一首歌之前是一首詩。

給蹭過車的老司機遞煙解乏 不惦記竹筒盛雨露的事兒

你要愛荒野上的風聲 勝過愛貧窮和思考

暮冬遲烤雪 遲夏寫長信

早春不過一棵樹

韓寒拍《乘風破浪》時讓陳唱了插曲,有種我喜歡的人都會惺惺相惜的感覺,這使我在精神上感到溫暖。

後來我發現,其實自己很早以前聽過的《故鄉》、《藍蓮花》《灰姑娘》...... 貌似,都是民謠吧?這些歌也是賊好聽,去ktv 必點。還慢慢去聽了許巍、鄭鈞、汪峰、竇唯......(我摸著良心認為,汪峰唱歌很好聽呀)

還有很多很多很多,我暫時能想起來的最喜歡的就是這些,感謝民謠,陪了我很多個白天夜晚,轉眼現在我就要畢業了,發現自己浪費了大學時光,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想自己對時間的把握,也不會好到哪去,那麼就隨它去吧。感謝民謠,陪伴我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以及我為人處事的方法、角度,雖然有些是消極、怯懦的,但這又有什麼關係,感謝我還是個年輕人的時候,遇見了如此美好的民謠。

我喜歡聽民謠,我還喜歡聽搖滾啊。


謝邀 可能那些民謠里有年輕人想要的東西 可以引起共鳴吧


謝邀,來灌毒雞湯的。

應該說你過於執著於「民謠」這種形式或者說,過於執著於「民謠「帶來的標籤化。

音樂不能徹底改變人的情緒 但是可以很大程度地放大一個人的情緒。


首先 在我的定義里 有兩種民謠。

有一種民謠是這樣的:

歌詞多是對現實的不滿,對遠方的渴望。金錢可以沒有,理想必須有。荒無人煙的心,有故事的女同學,多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安河橋下清澈的水。

這樣的設定確實喚起了很多人骨子裡的矯情,不論是顯性的還是隱形的。反正都可以說是「擊中了內心柔軟的一塊」。

她們坐在咖啡館裡等待,等待對面走來鬍子拉碴襯衫格子充滿滄桑的臉。

她們期待詩和遠方,期待純粹的愛情。期待相伴一生。

他們擁抱城市的灰塵渴望有人摘下他們的面具。

他們夢裡有一個穿著帶花裙子的姑娘 話不多但笑起來平靜悠揚。

其實我挺不愛聽這些歌的。聽多了吧 容易膩 而且確實出色的太少 垃圾太多 而且特別容易陷入一種情緒的循環 越聽感覺自己的人生真失敗真慘淡真的毫無特色 越絕望越喜歡在歌里找認同感存在感 再往下聽 找到存在感了 就對生活越迷茫 感覺自己目前的生活就是bullshit。

但事實是這樣么。

這些不完美不理想化是客觀存在的,民謠只不過借著憂傷的口把那些情緒放大罷了。沉浸在自己的小情緒里很容易越走越遠的。

很多東西的最理想化就是不理想化的。

而且現在說實話我感覺垃圾的民謠太多了 好像只要稍微抒情點 扯上點姑娘 遠方 南方 北方 鴿子 的都算民謠 太沒下限門檻了。

嘖嘖。

你說說這種詞跟 一人飲酒醉有啥區別。

還有一種民謠是這樣的:

我覺得要是真心喜歡這種音樂的話偏向第二種,普通歌迷也就停留在第一種的層面了。但還是一句話:

音樂只能放大你的情緒。

年輕人別老給自己加戲啊。什麼滄桑啊人生的 你才幾歲啊 。

無意引戰。其實不論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里都有我喜歡的民謠歌手。

不論是什麼音樂 不必太過拘泥於形勢。

喜歡就行。

最後。馬頔我是真的踩 寫的什麼玩意兒 毀我大雁(滑稽)


不吵,不鬧騰,像是老友在和你講故事,你可以趁著他講故事的時間,腦子放空一會兒,如果是晴天就更好了。


因為民謠給人感覺真誠 、真實,能引起年輕人的共鳴,所謂能唱到人心裡。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旋律優美,好扒譜,容易讓一大幫吉他水平有限的「文青」翻唱。


宋冬野前幾年被貼上的就是「城市民謠」標籤

什麼是城市民謠 就是跟傳統民謠有區別 更流行化 但比起現在的大部分所謂民謠音樂人 味道還是好得多 在小眾樂迷圈被接受的程度也更大

首先所謂「年輕人喜歡民謠的很多」 本來接觸到的民謠也就是流行化了 可見流行化得還很成功 大部分要麼就是華語流行 要麼是摻大半拉國搖搞出來的 蘇陽馬條野孩子這一大批真正優秀的民謠音樂人都上年紀了也沒多熱 現在的情況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如果從樂理角度來講 所謂民謠大量使用很中規中矩的基礎調式,1645 6231寫煩了就搞首c小調 這樣的作品聽起來肯定要比爵士經常用的各種複雜和弦產生的不和諧或者各種布魯斯五聲調式要更「和諧」、「規矩」,符合大部分人的音樂需求

比起古典是嚴肅音樂 爵士各種七和弦十一和弦 搖滾早給妖魔化了 中國式民謠好像確實是最容易入大眾耳的吧


你口中的那部分年輕人有裝逼需求,以為聽個民謠就能高人一等


聽民謠時的感覺,就像一位久違的知交和你各捧茶一杯,坐在溫暖安靜的午後,也不用說太多,也不用說太深,你想說的他全都知道。


因為民謠唱跑調了也沒人聽的出來哈哈哈


因為好聽


推薦閱讀:

網易雲音樂怎麼給本地音樂加歌詞?
網易雲音樂有哪些歌手、明星、名人用戶?
spotify與國內眾音樂產品相比有哪些優缺點?
網易雲有哪些評論過萬的音樂?
網易雲音樂怎麼刪除創建的歌單?

TAG:民謠 | 網易雲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