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是進步還是倒退?
路邊的乞丐,希望麵包店裡的麵包是免費的。
至少在貨幣出現以前的上古社會,麵包是不需要付費,也可以獲得的。
街坊鄰里,誰家殺頭牛、宰只羊,吃不掉的話。就會分享給周圍的鄰里、親戚們。
可是那些,既不養牛,又不養羊的家庭呢?
他們既不想分享自己的,又等不到自己家親戚殺牛宰羊分享給自己。又想吃最肥、最美的肉的人怎麼辦呢?
貨幣的出現,可以用貨幣交換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是進步呢?還是倒退呢?
題主作為用戶,想付費去聽一場音樂會,或者買一件R2D2機器人模型,送給自己作為新年禮物。
但是,題主並不想付費。
於是,題主來到了村口的菜市場。魚鮮店的老闆花費了4個小時的時間。去說服題主「聽音樂會不好」「R2D2機器人模型」也不好,不值錢。不要買。
而是要買他家的鹹魚,只有他家鹹魚才是世界上最值得花錢的,甚至可以買十斤,送一斤。………………
是進步,還是倒退呢?
作為用戶,知識付費,仍然存在一定的「篩選」成本。
尤其是剛出現的時候。免不了有人藉此斂財。
因為食物需要篩選,不良的食物,會造成消化不良。會浪費時間成本、財務成本,就不再進食,叫做「因噎廢食」。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自己身邊並不具備所有的知識類型。
比如你是一名律師。但是需要一些農業種植、軍工科技類的知識;
或者你是一名音樂家、一名獨立的作曲人;你需要一些關於版權、著作權方面的法律支持;
又或者你是一名美食家,需要建築裝修方面的技術、訊息支持……。
我們本身,並不在那個圈子裡。也無法用分享的方式,和他人交換。
貨幣,能夠換得這些技術、知識、科技、娛樂,難道不是好事兒么?
少量貨幣兌換來的訊息,可以避免我們遭受更多、更大的損失。
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收益。我們有為什麼還要免費索取呢?
記得小時候,我家是殺過豬、宰過羊。自己吃不掉,就要分享給周圍的鄰居、親戚。
但是,一頭豬、一隻羊。身上既有肥肉也有瘦肉。
不可能分給每一家的都是羊腿、豬裡脊。
我們要優先分給那些先前對自己有幫助的人,其次是那些和我們一起分享他的食物的人,他們將和自己一起享用美味。
再次,是那些不挑不揀的人。
至於那些挑肥揀瘦,還不願分享自己食物的人。對不起,沒你的份兒。
人人都想吃免費的美食,那為何不把你的美食分給我?
別說你沒有,你沒有美食,但你有很多的時間和勞動力。與其浪費,不如用來換一些貨幣,再兌換一些美食,分享給我,再任我挑挑揀揀。
不知如此。題主是否願意?是否覺得是一種進步?
然而貨幣交換,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你拿著錢,既可以買最上等的羊腿,也可以買羊排。
至於吃什麼,可以自己隨心所欲的選擇。
不必等著別人分享給你,還不能挑挑揀揀。
知識付費,知乎做的並不好。
但不代表這個趨勢也不好。尤其對用戶來說。
這可以讓用戶們,不必和那些街邊的乞丐們,同在一個屋檐下分享自己的財富。
你能想像,和你在同一個圈子裡,接受別人分享的。都是一群不願分享自己財富,不勞而獲的人,是個什麼感受么?
那不叫「等待別人分享」。那叫等待別人施捨。
我們用貨幣財富,去獲取別人的技術、訊息、知識財富。別人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獲取我們的知識財富。
只有乞丐,才希望麵包店裡的麵包,是免費的。因為在他們的眼裡、心裡,自己不必付出什麼,就可以得到那些麵包。而別人,卻要付出繁重的勞動才可以獲得。他們不在意社會如何運行。也不認為當代的無人機技術、機器人技術,比麵包店裡剩餘的屑昂貴。
因此,他們只能是乞丐。
知識付費這幾年火了起來,甚至成了一個產業,這也是中國特有的「現象」。美國的知識付費有這麼火嗎?歐洲有嗎?沒有。中國的這個「知識付費」是怎麼回事?
所謂「知識」,大體上講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知識的知,就是知道。世界和社會有什麼,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等。這些「知」的知識,是點狀或零散塊狀的。第二個層次,是把點狀或塊狀的「知」識,通過某種結構,成為一個整體,構成一個認知的體系。這是知識的「識」。第三個層次,是把這些知識轉化為認知的指導和價值體系。
第一個層次,是教育中的最簡單的部分,就是知識點或知識面。第二個層次,是解釋,為何發生。第三個層次,是教育的核心,內化與實踐。現在的「知識付費」更多地是第一層面,它火起來是依託互聯網的便利,就是用網路的方式,把原來教育裡面的知識的知,便捷地進行傳播,需求的人通過這種方式更容易得到。所以羅胖用「得到」作為APP的名稱,是很準確的。但用這種方式「得到」的,是原來報紙、電視、出版的圖書的媒體渠道,被這種網路化、社群化的方式替代出來的。相比過去,這確實很便利。
但也不能把「得到」吹的神乎其神,以為真的是「知識」的全部。其實不是,這種方式的得到,沒有辦法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和實踐體系,這就是它只是傳播,而不是教育。教育是從知到識到內化實踐的全過程,而現在的「知識付費」更多地是停留在第一層次上。它不能替代教育,因為教育是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如果有人希望通過「得到」而替代完整系統的教育,就非常天真和愚蠢。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詬病的原因。羅胖們真心不要覺得自己是做教育就行。如果他們把這種「知識付費」吹的過頭,就別有用心了。
中國人追熱鬧,也無知。聽了再多別人說過的東西,只要自己沒有建立認知的體系,那還是愚蠢。
個人的看法是,可以聽聽看看,補充知識點的不足,但同時該去看書、閱讀、思考,一樣不能偷懶。否則,聽羅胖的越多,就越成為他的無腦的粉絲。
什麼知識付費啊,只是時間付費吧,人家花時間把他認為的知識總結一下,你花錢買他這點時間而已,你要有時間,你完全可以不花錢獲取同樣的知識,甚至更高級,畢竟多了一個自己理解的過程。
進步阿。知識的獲取花費了精力,花錢是理所應該。少量的錢得到的知識是超所值的。比如我考研的時候聽了個live英語分數提高至少八分。十五塊錢。你說值嗎?
經濟學老師第一堂課就先講產權的概念,產權明晰,講清楚各方責任與收益,才能最大化產權所有人積極性。而且,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用科斯定理解決外部非經濟,產權明確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知識產權是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必須要素。有受保護的知識產權,知識產品才能被拿出來賣,才能被公開交流,否則理性的知識的擁有者必然會選擇藏著掖著防止被抄襲,那樣的話技術進步得比現在慢幾個數量級。有產權的東西,付費不是很正常的么。如果沒有產權,全世界那麼多腦力勞動者和他們的僱主還能都去做公益?
現階段,只要談錢就是進步,錢不是好東西,但至少是個清楚明白的東西,比關係權力這些東西進步。
知識付費是進步,但演變成收智商稅就是退步了。所以大眾要提高認知能力,可以分辨什麼是知識,什麼是shit。可惜大眾永遠是盲目的,任重道遠啊。
對於醜陋的資本主義是進步,而對於偉大的社會主義必須是退步,知識付費,階級固化,越貧窮的人只能越來越窮,惡性循環,這已經違反了黨的初衷了(滑稽臉)
知識付費發展到熱門,甚至提價的時候,很可能會讓窮人無法翻身。也將會是未來致貧的重要原因之一 !
知識不應該付費
經驗應該付費我能不能說知識付費是一種和平演變?
那還要啥知識產權
進步,知識本就是被創造或發現出來的,只有創造者或發現者能獲利才能激發更多的創造和發現。 知識是無價的,但推動知識進步的人是要吃飯的。
從產業或者大環境上來說,無疑是進步了:有了金錢的動力,更多人選擇分享自己的知識,良性循環。
問題問的是「從用戶角度來說」,我認為,從這個角度,也是一種進步:
1、增加了一個質量評估維度:當信息全部都是免費時,用戶評價一個信息的質量只能從兩個維度:熱度和具體評價。熱度往往是容易作假的,而具體評價要一個個看下來,由於評價排序方式等等的原因,容易形成偏見。而金錢可能是一個更加客觀的評價標準——由於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透明性,知識的質量應該可以與其價錢形成相當強的正相關性。
2、從心理學的角度,增加了知識學習的成本,從人考慮「沉沒成本」的天性上,一旦購買了相應的知識,會對其認真學完,不半途而廢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你覺得聽德雲社相聲要收費嘛?
借我看到過的一句話說: 知識付費,學不到知識,學到的是知道.
從上往下看,是倒退,因為:
1). 學知識真的很難, 不是聽聽某個講座,看看某個視頻就能學到知識
2). 學知識真的很長. 還記得小學數學課本的厚度么? 還記得大學物理課本的厚度么?
3). 學知識真的要看書. 視頻,聲音,文字, 都是傳播信息的途徑. 對簡單的信息來說首選途徑是視頻,其次是聲音,最後是文字. 但對有難度的信息, 途徑則剛好相反,依次為文字.聲音和視頻.
從下往上看,是進步.因為畢竟在學習, 學習的根基是上進, 只要上進,就是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