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實的經濟規模真的如伍曉鷹所說被誇大了嗎?

一位日本華裔經濟學教授伍曉鷹質疑中國政府誇大中國真實的經濟規模,認為中國真實的經濟規模比政府所公布數字少了36%。聲稱當前的GDP增長不切實際。原文:Mainland China growth rates don"t add up

Harry Wu統計中國從1978年到2012年的GDP年平均增長率僅有7.2%,遠低於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9.8%。而據他統計,中國在1952年到1977年間的GDP年平均增長率低至4.3%。

中國政府真的誇大了中國真實的經濟規模嗎?

(伍曉鷹和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有顯著差異)


看來大家的回答,覺得有必要寫一點東西,對於harry,本人還是接觸過,而且 @冷哲提到了Harry現在工作的一橋大學(補充一點就是,一橋不僅是冷哲說的比較好,是日本經濟學TOP級別的學校,甚至可以說是商科、經濟的TOP1),Harry去一橋接替一個老師的工作,那個老師本身我也比較熟悉,所以他們做的工作有必要來說一下。

目前的回答比較極端,要麼覺得個人不可能超越國家機器統計GDP,一種是質疑Harry本人的立場,至於說Harry是謝國忠,那完全就是曲解了他,Harry在中國TFP核算,GDP核算上還是做了很多工作的,雖然工作也有些不嚴謹的地方,比如這裡的GDP,但是Harry至少不是跟謝國忠一樣靠賣方邏輯吃飯的(PS:中國喜歡以成敗論英雄,Andy 謝雖然在房地產上的預言至少失敗,但是其賣方工作的經濟學分析邏輯和框架至少是主流的,是理論上完整的)。所以現有的回答有些太過偏激。

再說Harry的這項工作,這項工作其實本身不是為了造個大消息說GDP核算低了,對於GDP的核算會有助於很多其他的工作,比如國家TFP的核算,而且這裡對GDP的調整不是對核算數值的調整,主要是對GDP的價格調整,名義GDP - 實際通貨膨脹率=實際GDP,實際GDP再通過PPP調整才有國際對比的價值,對於GDP的核算調整有助於進行國際的對比,從而理解中國經濟的增長,包括World Bank運用「國際元」對各國GDP進行調整,Harry也做過相應的工作,從而對比了亞洲地區各國的經濟增長,結果顯示中國的高速增長在調整後與日本、台灣、韓國的增長幅度基本相同,中國的增長是個奇蹟,但不是所謂的獨一無二的奇蹟,這對理解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很容易覺得我們是獨一無二的。上述的工作是調整PPP使得GDP可以橫向比較。知乎這個問題涉及的工作是GDP本身的核算,因為GDP的核算本身有很多方法,Harry的工作應該是核算所有企業的產出,然後在產出上進行調整,國家統計局也是這樣核算的,基礎數據其實都是有的,所以所謂的個人不可能完成這種工作的回答是完全不了解這個領域。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包括GDP,CPI只是在匯總的時候權重調整可能不科學,可能有原始干擾,但是基礎調查的數據是可靠的,或者說相對可靠的,利用這些數據,改變統計局的調整方法,自己來調整,從而得出自己的GDP。

所以從這一點來說Harry的工作是可以認可的,但是對於結果,很可能不太準確,GDP的實際情況與統計局報出來的數據應該沒有這麼大的差異,所以對於36%的結果不用太認真。而且那篇文章的記者寫的確實有點誇張了,想搞個大新聞的感覺。

另外說一下,conference board的結果就是Harry算的,這次只是他的再次調整。


首先這位不是美國經濟學家,是一位日籍華裔經濟學家。他曾是趙廢帝的追隨者,與1988年離開中國。這都是題主所引用的新聞中講述的。

稍微搜索一下就會發現,Harry Wu是日本一橋大學經濟研究所的伍曉鷹。

WU, Harry Xiaoying

一橋大學是日本一家很不錯的小學校(就規模而言)。能在那裡做到教授,說明還是有料的。

但是如果搜索了相關的報導,就會發現,這一「爆炸性」的發現居然很少有正經歐美報章報導。唯一能和大媒體拉上關係的,是華爾街周刊的一個博客。

那麼就要問,如果這一發現這麼有價值,為什麼知名媒體不報導呢?

結論只能是——這一報告並沒有任何出乎意料之處。

這些年來,爭論中國GDP的文章到處都是,正經經濟學家也常常爭論不休。有的人說是低估了,有的人說是高估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伍曉鷹的報告不過是比較新的一篇爭論高估的文章。所以,這種觀點一點也不新鮮。而具體的論據也不是毫無爭議的。大媒體自然就懶得報道了。

看到這種報導,我想很多對經濟略有了解的朋友會意識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伍曉鷹認為統計局作假,那麼他自己的統計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他是用一系列的anchor。我們可以稱之為指標(不太清楚具體的專業翻譯是什麼)。也就是說,他沒有辦法獲得確切的第一手經濟統計數字,所以只能在能夠獲得的數據中挑選一部分他認為具有代表意義的項目組成一個加權值。通過這個加權值來猜測實際的經濟增長情況。

如果注意閱讀的話,新聞原文里有句話是這樣講的:

"We should not deceive ourselves into thinking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anyone to come up with a definitive alternative GDP series to the official figures," said Arthur Kroeber, the managing director of Gavekal Dragonomics Research.

也就是說,脫離了第一手的經濟統計數據,其實是不可能計算出毫無爭議的GDP數據的。

我們完全可以預見,如果採用另外一組指標,計算的結果就會發生變化。可以看到文中提到的Conference Board做的另一組數據和伍曉鷹的結果就大相徑庭。而這還都是認為中國GDP高估的。還有人認為中國GDP低估的呢(RealTime Economic Issues Watch,http://forbesindia.com/article/ceibs/chinas-grossly-underestimated-consumption/34801/1),這裡說的是中國的消費數據被低估了。也有大媒體報導認為中國GDP數據其實沒問題(Maybe China"s GDP Data Isn"t Fake After All),你可以注意到這篇文章的論據是中國對外貿易。也就是說,脫離了第一手的經濟統計數據,所有人都不過是在盲人摸象而已。

有人講,經濟學就是講故事。從這個角度說,伍曉鷹的「故事」就是:中國虛報GDP了,中國虛報的原因是在經濟衰退期保持市場信心。他用一些有選擇性的數據證明了自己的觀點。但由於數據的選擇性,其實並不能將與其對立的觀點證偽。只能說是一家之言。

簡而言之,目前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中國的GDP被低谷或高估。外國政府部門、國際金融機構一般的估計都與中國官方的非常接近。伍曉鷹的說法只是無數種不同的說法中的一種,不必過於認真。

——————————————————————————————

國家統計局可能會說:你們呀,不要想喜歡弄個大新聞,說GDP是虛報的,就把我批判一番,你們呀,naive!


其實我關心的不是他低估還是高估,而是怎麼才能保證他不高估。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數據用起來。當GDP和一些社保福利掛鉤的時候,政府想高估都不敢高估了。事實上,外國可能早就這麼做了,而中國也正在這麼做——養老金的收發都是直接和社會平均工資掛鉤的,不知道這個平均工資和GDP關係如何。

需要改變的反而是我們的想法,我正在努力的讓自己的思想,從只把統計數據當成面子問題,慢慢轉變為里子問題。如果政府所做的數據統計,其結果對他是沒有影響的,那麼統計數據真的很難信服;如果影響是單方面的,那麼則有理由懷疑他向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偏差了;所以我覺得最理想的結果是統計結果對政府的影響是雙向的


對於國家統計局數據的質疑一直存在,有技術上的(統計方法/價格構成/基本假設),也有政治上的(「數字出官,官出數字」),這些質疑在公共討論中並不少見。比如物價暴漲的時候CPI數值與民眾實際感受不合拍,一些關鍵數值基本控制在心理紅線內,公布的數據與其他機構比如各投行和學術機構不一致,等等。

同樣,其他機構的數據也會被質疑,比如知乎上面就有對西南財大中國金融調查的討論。在使用這些數據的時候,機構和學者都會有自己的判斷,也會做相應調整。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認為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比GDP數值更能反映實體經濟的發展狀況,被經濟學人稱為克強指數。經濟學人把克強指數跟官方公布的GDP對比之後發現,總體趨勢是一致的,但是克強指數的波動要劇烈的多。

China"s economy: Keqiang ker-ching

至於Harry Wu的36%是不是一個準確的數字,要讀具體的報告,檢查數據來源,計算方法和他所做的假設。這個報告並沒有免費發表,所以不好判斷。從南華早報這篇新聞的內容來看,Harry Wu使用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名義GDP,但是通脹數據是用自己追蹤的消費品價格組合計算的。他的判斷是78年以前數據是可靠的,而78年改革以後三十多年的平均增長率被官方標高,這一點倒是很有趣,很希望能讀到他的報告,看看他的計算方法,尤其是52年到77年這一段。


謝邀。

這樣的文章很多。最大的問題是他只能質疑中國數據的真實性,但是他卻沒有辦法提供更好的數據。而且由於缺乏能力自行收集關鍵的數據,個人也很難用其他的演算法將GDP,CPI去橫向比較。所以一般這樣的文章我都是草草掃一下。他得出的結論意義不大的。

-------------------------------------------------------------------------------------------------------

以下是個人關於中國經濟規模的看法。

以前上課的時候老師正好拿中國的GDP數字來舉過例。

中國的GDP增長是非常讓人驚訝的,但是我們並不能依此斷定中國的GDP增長率是有問題的。

單純的GDP自身的增長並不代表著經濟規模的增大,因為這樣的演算法並沒有包括通貨膨脹率。

也就是說,GDP的增長也有可能只是因為物價的上漲。比如說你去年生產一輛汽車賣20萬,今年生產一輛一樣的。賣了40萬。GDP上漲了100%,但是你的經濟規模並沒有變。

所以在衡量經濟規模增長的時候,我們用真實GDP(Real GDP)這個數字更好。也就是說我們要用GDP值減去通貨膨脹率。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衡量我們國家的經濟規模增長情況。

GDP的統計非常複雜,單純的個人很難找出其中的問題。因為數據太多,演算法也非常複雜。但是我們能夠肯定的是,中國的通貨膨脹率的演算法一定是有問題的。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演算法一直在變。簡單的來說就是他的參照物一直在變,而且演算法並不公開。而且,通貨膨脹率的估算更加簡單,中國官方公布的通貨膨脹率和事實明顯有很大的差距。

也就是說,中國過去30年物價平均只漲了6-7倍。這是明顯不符合事實的。(補充下:中國CPI估算在我看來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細化的標準不明,另一個就是演算法的不公開和不透明。比方說房價,有時候以租金評價法為主,有時候還要考慮購買法。多種演算法並行的情況下,得出的CPI指數是很難讓人信服的。)所以從CPI上來看,中國真實經濟規模的增長速度我個人認為是被高估了的。


有考據癖好的我發現「伍曉鷹」就是在日本的「謝國忠」。從各種方面唱衰中國經濟。說中國經濟事實增長0.5%,實在突破了我一個工科生的經濟學認知。

不過搜了一下他的歷史,馬上就理解了。


學術研究而已,不必做太多的解讀

至於這研究的原始數據、研究方法、到最終的結果到底是如何的,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具體到中國GDP,有人說高了,有人說低了,有人說不高不低。

但是我個人的觀點是:對於一個還在快速變化的13億人組成的群體,無論是誰,哪怕它再沒有私心,都很難用一組指標真實全面的反映經濟情況。所以,一但你有所取捨,引入加權,那誤差就在所難免了。

所以,對於這13億人的經濟情況,其實是沒有人能知道真實的情況的。統計局做不到(即使假定他沒有任何作假的動機),其他各路大神也做不到。

其實大家都是在盲人摸象,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結論是最正確的。至於為什麼覺得自己的結論是最正確的?有人是因為他認為他摸的面積最大(統計局)、有人是因為他離摸的物體最近(身處中國基層)、有人是因為他一貫最公正沒有私心不會說謊(某些外媒)。。。但是其實大家都在摸,也都在猜,也都認為自己的答案是最正確的。


內地有大量的灰色收入等,形成這類灰色收入的交易並沒有計入經濟統計中,按照這種說法的話可能還低估了


這貨說的當然不對,我長期關注中國經濟數據,經過細緻推算,實際經濟規模至少比公布數字低37.628%。這些所謂的經濟學家,隨便編個數字就來忽悠人,真是太丟我們這些真正搞經濟的人的臉了。


除了掌握第一首數據的機構或個人,其他人給出的結果都是憑藉幾個自己自認為有用的數據推敲得來的,而能夠掌握所有國家gdp分析數據的機構只有國家統計局這類機構,因此為何我們不相信一個可以給出準確答案的機構而相信一個本身就有一定漏洞的改了日籍的人呢。


只有統計局的領導,或者直接參与此事的工作人員,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上大學時,我們馬哲老師講的。

她曾經擔任過某縣委幹部。

某次會議一項議程是研究今年全縣GDP增長報多少合適。

某頭曰:「A縣報了8.0,B縣報了7.8,我看咱們縣就報個7.9吧」

GDP是報的?

管中窺豹,大家感受下吧。


能準確說出高估了36%,顯然就是扯淡了。這種具體數字,開動國家機器來計算都只是估值,一個教授憑什麼能得出這麼精確的結論呢? 只能是隨便用數字算來算去然後扯出一個值了,沒有其他可能了。

如果這個教授只說高估了,然後隨便舉個例子,說她見過中國基層採集數據的人,實際操作有嚴重問題,這樣黑就什麼問題都沒有。別人根本無法反駁了。


都不知道誰說的是真話,哪來的真實數據。


怎麼計算實際的gdp增長了多少?簡單,把30年前物價提高到現在的水平,看gdp是多少,是現在的gdp幾倍關係。大概是5倍關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3)

排名國家/地區

GDP(PPP購買力平價)

十億美元

— 世界 86,995.1

1 美國 16,799.7

歐盟 16,260.6

2 中國 13,395.4

3 印度 5,069.2

4 日本 4,698.8

5 德國 3,232.6

6 俄羅斯 2,556.2

7 巴西 2,423.3

8 英國 2,390.9

9 法國 2,278.0

10 墨西哥 1,842.6

11 義大利 1,807.8

12 韓國 1,666.8

13 加拿大 1,526.1

14 西班牙 1,391.4

15 印尼 1,292.9

16 土耳其 1,174.2

17 澳大利亞 999.6

18 伊朗 945.5

19 沙烏地阿拉伯 937.2

20 台灣 929.5

這個很難說,根據購買力認為低估了gdp。 比如2013年人均gdp匯率價為6600美元,根據購買力為1萬美元。

再講增長率,名義增長率是15%到20%,實際增長率為7%,剩下的就是gdp通脹指數。 實際上,30年間大米通脹倍數是20倍,而gdp名義增長60倍。


中國的統計,統計局找企業能要到數字的,很多是統計局改好數字,然後企業往裡面錄的,政府要求增長率,問題是很多企業的經營情況是波動的,去年某個月數字非常高,這個如果是正常的,則會造成同比大幅下降,統計局就要求你來改數字。這是虛假的一塊。

但與此同時,中國很多小老闆根本沒有納入統計的範疇,不知道統計局是怎麼處理這些數字的,這是漏報的一塊。

不知道哪個大,哪個小。


私以為國外機構或者學者計算中國的GDP的數據應該也是中國官方向IMF或者WB提供的數據吧,若結果不一樣,則很有可能是統計制度,口徑等不一樣,至於中國官方的GDP,肯定參水了,知道統計局的人也知道統計局老在那調數據,但就拿來宏觀分析而言,往往重要的不是一個數字本身,而是預期,對微觀企業而言,就是訂單了。

還有一說,張五常認為中國的經濟低估了,因為偷稅漏稅和腐敗,也有拿地方統計數據和中央數據比的,比如安信此前一篇報告認為中國上半年的GDP增速只有6.5%


推薦閱讀:

關於GDP,有說法稱中國清朝曾世界第一。靠譜么?大概哪個時段?GDP如何計算的?當時英國,西班牙GDP如何?
如何理解李克強總理說未來5年每年GDP增長6.53%才能實現小康?
土耳其、墨西哥等人均 GDP 八九千美元的國家,其實際生活水平是否比中國差(不少)?如果是,為什麼?
2014 年,日本實際 GDP 較上一年增長 0.0%,這是如何做到的?
為什麼台灣實際GDP那麼高?

TAG:中國經濟 | 國內生產總值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