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個人最擅長的一種學習方法或者學習模式是什麼樣的?


突然發現收藏比贊還多,這一定是錯覺吧……收藏不點贊都是流氓呀……哭……

-------------------------------------------------------------------------------------------------------------------------------------------

分享一個適合社科類的方法吧。

如果看過一站到底這個節目,相信對站神檀越會印象極為深刻,如此廣博而複雜的知識體系,一般人很難做到。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向這類知識達人靠攏呢?

這就牽扯到我要提到的學習方法,這個方法並不特殊,很多人都知道,但很有效,能一定程度上解決當代人碎片化時間,碎片化閱讀帶來的:如何將碎片化知識建立成體系的問題!

社科類知識往往龐雜而繁複,包羅萬象,難以梳理,更何況當代人的生活學習中,充斥著大量的碎片化知識,難以梳理成體系。但靜下心來,我們會發現所有的社科類知識都有兩大坐標: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換句話說,我們可以用時間線索或者說空間線索將這些孤立的知識點之間建立聯繫。

所以我的方法就是用時間為橫軸,以空間為縱軸,形成一個知識坐標系。

所有的社科類知識都可以在這個知識坐標系中找到合適的位置。

碎片化知識的問題,在於缺乏歸類,缺乏和既有的知識建立足夠多的聯繫,再深入點說就是沒有良好的知識管理習慣(知識體系)。當我們建立起這麼一套知識坐標系之後,知識片就不會成為問題,而會成為有益的補充。舉例來說,知識坐標系如同一個分類器,所有的碎片化知識會在知識坐標系中找到自己的所在位置,通過時間關係和空間關係與已有的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繫,這就相當於對知識片的分類,所以不會雜亂無章地吸附,而是有個有序的歸類過程,這個過程練習多了以後會非常快速,可謂電光石火之間。知識點可以在這個坐標系中組成線,匯成面,就能以一種更直觀的方式存在於我們的大腦,我們可以從一個更高的維度去審視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只要我們的大腦能夠建立這樣一套知識體系,我們就能相對輕鬆的學習知識,檢索知識,發現知識之間的聯繫。【呃,我等凡人,目前正在實踐中】

下面是本文精華!

那麼如何建立這麼一個知識坐標系呢?

整個體系的建立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說說我自己的一些經驗吧。

我發現有這麼一個網站: http://x768.com/wh/?x=5871y=1153yr=-4000z=2lg=2

點開後是世界地圖,下面一個是年代進度條,通過調整年代進度條,可以觀看各個時代世界各文明的地理位置,發展狀況。通過這個東西可以很方面的建立起一個整體的文明演進的框架。要記全很難,但能形成一個大概的印象(框架)。【關鍵是夠直觀】

當我們腦袋裡有一個大概的文明歷史演進框架之後,拿一本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同時準備好一張世界地圖,看到哪段兒,就按著世界地圖找到那地方,想一想,在腦袋裡建立一下聯繫。(發現張公子也是這麼乾的……)

其實地緣政治學是一個很好的結合了歷史和地理因素的一門學科,看這類書最能幫助我們理解地理學和歷史學的聯繫,推薦一個輕鬆有趣,逼格不高的書:地緣看世界;能讓你從一個更高層面理解歷史演進的內在邏輯,對我們形成更嚴密,聯繫更緊密,內在邏輯更自洽的知識坐標系是非常有幫助的。

其實還有一個學霸版(著名知友戰隼那兒看到的)的方法:

花時間閱讀幾遍(大部頭)做思維導圖,然後匯總在一起,形成一個非常大的知識樹,找個地方列印出來A0或A1放在牆上。針對不同的分支進行分解,每天花個半小時或1小時,默寫某一個分支的思維導圖。2-3個月左右能把所有分支的主幹記住。然後把所有主要節點製作一個路線圖,用聯想法進行關連,可以達到隨意指出一個年代或節點,迅速答出前後的主要歷史事件。

如果不能像學霸一樣學習(主題閱讀+思維導圖+記憶術(路線圖)),那就從興趣出發吧,感興趣的東西就多去了解一下,順藤摸瓜,掌握的又牢又靈活,過一段時間之後,有一定知識儲存量就能事半功倍了,學習進度會呈加速狀態。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有興趣。

學知識是件快樂的事情,如果讓我一直搞主題閱讀+思維導圖+記憶術(路線圖)這種學習方法,我會迅速對學習失去興趣,所以我的觀點是有興趣就記住,沒興趣也不要勉強,與其花精力在死記硬背上,不如專精一個感興趣的地區,一段感興趣的歷史,或者從較高層面把握歷史規律。玩戰略遊戲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戰隼有過推薦……

從世界歷史來說:可以選擇的遊戲有三個《文明》系列、《帝國時代》系列與《全面戰爭》系列.

《文明》系列 :從1代開始就確定了基本要素,同時對於科技和建築的許多描述一直保持到現在沒改變過,這個遊戲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帝國時代》系列與《全面戰爭》系列,玩法與側重點有些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嚴謹的再現歷史為賣點。這三個系列玩法和風格不一致,但基本上都是把世界歷史的主線包括在內,可以引導小孩子多玩幾遍,基本上會建立來對世界歷史的主線。

從區域歷史來說:

有兩家遊戲公司最牛,日本的光榮公司和瑞典的Paradox Interactive。

《三國志11》里收錄了關於當時重要人物/事件/歷史名詞的大辭典,遊戲總文字量超過五百萬字,花上幾個月時間反覆玩,對三國的認識能達到一個很強的地步。

《大航海時代》系列。該系列以歷史上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風起雲湧的「地理大發現」為時代背景,上學的時候瘋狂玩過2代,隨身帶了一個世界地圖,能隨口說出幾十種航線和上百種港口。三代更牛,遊戲中包括當時地理大發現時代的政治、軍事、工商業、宗教以及科學多方面的知識,認識一個這方面的達人,對這方面的知識非常的精通,你隨意問他任何一個那個時代的港口,他馬上就能告訴你詳細在地理位置,大概經緯度,特產和當時年代的詳細情況。

瑞典的P社4萌:

王國風雲》《歐陸風雲》《維多利亞時代》《鋼鐵雄心

描述從1066諾曼征服英格蘭到1453年拜占庭陷落的中世紀貴族歷史的王國風雲

描述從1453年拜占庭陷落到1815年拿破崙戰敗的王朝戰爭歷史的歐陸風雲

描述從1836年不列顛的正午到1935年世界大戰前夜的工業化近代史的維多利亞時代

描述從1936年二戰前夜到1948年冷戰開始的二戰史的鋼鐵雄心

拿《歐陸風雲3》為例,遊戲開始於1453年結束於1789年,橫跨300多年,可選國家200-300個.這個公司的遊戲到了繁瑣程度,全面規劃整個國家的發展,遊戲提供數十種國家政體和國家理念,稅金、日常花銷開支以及不同地區採用的不同政策都需要玩家來調節,宗教以及外交也會對國家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學習之後,會有一些令人鬱悶的事情:要麼學了,忘了;要麼就成記憶機器了……這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發現這圖已經有童鞋引用過啦……囧……

最好的學習方法,其實是實踐,直白點就是,多上知乎!!!給人回答問題,俺是認真的……

一方面是鞏固學習知識,另一方面是對這些知識建立更深的聯繫,更深入的挖掘知識之間相關性,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給俺點個贊,手會很香的……送一張歷史圖(histomap)給大家吧(手機黨慎入):

http://pic1.zhimg.com/8d3ff4ebf893caf5dc8add1a3a42c4b0_r.jpg

這個回答裡面有兩個個人以知乎平台作為學習動力的例子,有興趣可以看看:

怎樣在知乎學習? - 赤戟的回答


建立框架,然後再往裡面填充東西。

具體來說:

  1. 首先,大致了解該領域下面的主要分類,建立框架。

    比如:

    西方美術史,可以按古典時期、基督教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新古典主義、印象派、現代主義等等建立框架。

    哲學,可以按照主要哲學家的年代斷代。也可以按照上帝是否存在、道德和倫理、外部世界、科學哲學、精神與心理、二元論、藝術哲學等主要論題建立框架。

  2. 然後,在每一個模塊下面,建立主題,以你的喜好為準。

    比如,哲學的「上帝是否存在」模塊下, 就可以建立「上帝存在的論證」、「經院哲學時期的主要爭論」、「基督教時期的平民生活」、甚至是「神學對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等等。

    只要是跟模塊的主題相關的,都可以放在下面

    因為,人處理記憶的方式,一是歸類,二是「鉤子」。

    歸類,是把擁有大部分共同特徵的元素放在一起,每一組這樣的元素構成一個環,環與環之間可以有交集;

    鉤子,是指人提取記憶時,都是通過「聯想」的方式提取的

    當你提取某個環裡面的A元素時,跟A元素擁有相似特徵的其他元素都會被激活,然後,你便可以通過這些被激活的元素,一步步深入到其他的「環」裡面進行提取。

    當然,能激活多少元素,跟自身的智力相關,也跟它們的「記憶敏感度」相關。

    你喚起、激活它們的次數越多,它們就越敏感,越容易進入表層意識。

    所以,看出來了吧,這兩步,其實就是在模仿記憶的處理方式,增加對不同元素的刺激和敏感度。

  3. 拓展知識點,並存放到主題下面。

    任何時刻,當你獲取了一個新的知識點時,請以它為起點,順藤摸瓜,查找一切跟它相關的知識,直到你能用自己的話明白流暢地把它講述清楚。

    比如,你看到這句話:

    「古希臘有四個民|族,Ionian,Dorian,Achaian,Aeolian。」

    你不能把這句話記下就完事。你要去問:

    這四個民|族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它們的特點為何?能否簡單概括?

    它們的時期為何?

    它們的分布地點和遷徙路線為何?

    在你找資料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Ionian和Aeolian的翻譯是筆糊塗賬,不同的地方,充斥著伊奧尼亞、伊奧利亞、愛奧里斯、愛奧尼亞,等等,各種不同的譯名。

    你可能還會發現,這是由於io和aeo在英語和希臘語中發音的不同所造成的。

    那麼,你就可以繼續發問:哪些地方,用的是io的希臘語發音;哪些地方,用的是io的英語發音……以此類推。

    直到你可以通暢無礙地講它們講清楚了,再把這整個東西簡要記下來,放到某個模塊下的主題下面,或者新建一個主題。

    當然,還是以喜好為準。不感興趣的內容,不用理睬。精力有限,請投入更感興趣的東西。

  4. 建立模塊與模塊、主題與主題間的聯繫

    比如上文,「神學對西方繪畫的影響」,這就是一個「哲學」和「西方藝術史」之間的聯繫。

    再比如,你可能會發現,蘇美爾大洪水神話跟諾亞方舟,這倆根本就是一個故事嘛。

    那麼你就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寫下:蘇美爾大洪水 - 諾亞方舟

    如果你用EVERNOTE、ONENOTE或者為知筆記,你可以複製「蘇美爾大洪水」這一則筆記的鏈接,插入「諾亞方舟」裡面。

    然後,如果你玩過大航海3,就會想到,大航海3的最終任務,就是跟大洪水傳說相關的嘛。

    同樣,也可以放進去。

    這一步的原因,跟「2」是一樣的。

  5. 輸出,是最好的內化方式。

    「內化」是什麼?就是把你建立的這一套東西,融入你的記憶裡面,讓它成為你思維的一部分。

    如何內化?最好的方法,就是輸出。

    因為:

    1)輸出的時候,你要調動關於這個知識點的一切積累;

    2)寫出來的東西,經過提取、提煉、歸納、表達四重加工,效果遠甚於單純的提取;

    3)寫的過程,你需要再進一步查資料、推敲,又使這個知識點更加完整。

    至於方式,可以是在知乎回答問題,寫博客,寫文章,甚至只是寫幾段話,也行。只要能說清楚就行。

概括一下:

  1. 建立並完善知識體系。

  2. 將體系中的點聯繫起來,並通過輸出來內化。
  3. 總的原則:一切以興趣為準。

大概就是這樣。


混蛋!大家都沒理會我的著重之處了!

著重之處,不是「可愛的女孩子」啊!

這樣會顯得我只是一個祗知道「看臉」的輕浮淺薄的人呀!

我明明不僅僅「看臉」、還要看身材好不好的呀ヽ(≧Д≦)ノ (其實我喜歡有點肉肉的女生)!

…總之,你們這群上課不聽講的家夥給我聽好了!以下才是我要講的重點!

不然藤本先生的皮鞭,啊不,教鞭!就要抽過來了!

重點是在於「讓你不好意思半途放棄教學的人」,所以各位儘量還是要找到自己喜歡(至少要不討厭)的人作學生才好。

作為一名自學者,我是很貧窮的,因為家裏請不起老師,只好看舊書、和利用網際網路的免費資源來學習,因為早期和台灣人網友交流比較多,所以習慣於繁體中文。在日本正規大學學習的人,大多學習的都是簡體中文。所以,我這樣學習資源缺乏的人,都利用這樣的方法,慢慢提高了自己的中文語法和文法,所以,相信你也可以利用起來這個方法,為自己在進行重要的基礎學習時候奠定。

這樣的學習方式,非常適應於「階段式學習」的課程,就算自己只是初學者,也能夠從容應對。熟悉教師的思維,然後以教學的方式來促進自己的學習。

譬如說,現在我在學英文的「Vowels」(母音)的時候,就採用了這樣的辦法。在認真學習之後,再教授給別人,效果非常不錯。所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你必須強迫自己,付出比自己單獨學習更大的努力,需要深入、透徹地瞭解這樣簡單的課程每一個細節。

和可愛的男孩子說:我來教你某門課程吧!

然後…

對方開始跟隨你學習了,你成為一個背負責任的老師,一定不可以抹殺身為老師的尊嚴!

這樣的方法,是非常適合於自學者與初學者的。自學者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半途而廢,唯有背負教授別人的責任,才能夠堅持下來。我是自己學習的中文,然後教授給別人,慢慢就開始越來越好啦!

成為一名老師之後,你必須考慮的問題有這些:

一、適應對方的接受能力。

你必須學會隨著對方的接受能力,來調整你的教學方式,儘量多用趣味一點的方式。在這樣調整適應的過程中,你會找到很多學習的技巧。也從另外的角度反向思考,重新提高自己的接受能力。

二、高效率化教學。

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教授一定的知識量,如何讓教學變得高效率,是你需要不斷思考和改進的。教學表面上是浪費了時間,但是長遠來看,讓你的學習變得更加高效率、更加扎實,是很劃算的。

三、學會發現和改正錯誤。

自己學習的時候,對於錯誤的態度大概是「這樣子就算了吧」,勉強勉強就可以了。但是你現在身為老師,可以看到學生的錯誤,請一定要嚴格地糾正這些錯誤。別人容易犯到的錯誤,就像是你的鏡子,自己也能夠規避。

四、要有後盾與指導。

在這樣的教學式學習中,最好可以找到一位專業的老師,作為對你教學能力不足時的補充與支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些時候自己苦想半天不可以明白的問題,專業老師的幾句話就可以解決掉。

最重要的是,你的哪些是正確的或者錯誤,在不確定的時候,可以得到明確的指導,這點很重要!讓你不至於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而堅定你的學習之路。

非常感謝指導我英文學習的 @惡魔的奶爸 老師!

非常感謝指導我中文書法學習的 @董卓瑤 老師!

是你們讓我變成了「乾淨的胖虎」!(*′▽`)

並且,在你們慢慢一起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之中,隨著你的細心又有趣的教授,兩人的感情也會越來越融洽。

可以是這樣,

也可以是這樣,

就像柏拉圖與雅力士多德。

O(≧?≦)O

勇敢的少年呀,快去創造奇跡吧!


- -高中生,寫作業忙裡偷閒答一答。現在患病在家(神經病!),自學ing。呃,我的學習模式,恩,很有模式。。。如果是學校里的東西。絕對是,書,練習冊,思維導圖。先看書,看一遍,自己大概腦海中想一想導圖概況,然後概況下大概內容;之後看練習冊,補充下課本,看看練習冊分的體系,借鑒到導圖裡一些;最後畫導圖,打開圖片網,維基,百度百科- -開始做導圖,做完回顧下。然後過幾天做題,再修修補補導圖。就醬。

然後課外的話-v-絕對是先看書,找喜歡什麼領域,然後去知乎啊,豆瓣啊,大神的博客啊,找好書,找名人,讀讀傳記讀讀書,當然!!!挑書時間遠大於看書啊-c-┭┮﹏┭┮。。。然後基本就醬。之前在網上買了老師的講課視頻,打算像在學校一樣學習,後來覺得老師講課真心慢啊!!!就自己看書了。。。但是現在發現我的這個方法有缺點,但也不礙事,就是成不了大師而已。。。目前正在轉移新方法,覺得學校課本一般般,準備找好課本來看,正在轉移中ing。。。知乎第一次打這麼多,好榮幸-v-

- -呀呀,似乎覺得我不夠給力么,好吧我再補點吧。。。

這套東西基本可以應對一切考試- -考試。。。原因

1:自己看書能夠獲得第一手的作者經驗,等著別人教就相當於吃別人吃過的飯,當然如果有好的老師的話,吃過的飯再吃吃也就罷了,但是你真的未必能遇到好的老師,而且有的時候你要學的東西真的找不到老師,就算你找到了老師,親,上課不要錢啊!?一本書再貴不過百,過百就不買,網上看。。。你出去請人教你看看,下1000的話,不管什麼領域,我只想說,請聯繫我。而且,你真的找不到好的老師的。

2學習是一種能力,一種能力-v-,自己動腦自己想,聽的時候你真的動腦了?

3就我看到的不知道對不對的科研理論,人的說話速度最快200字每分鐘,看書速度最慢- -大學生以上600字每分鐘,再慢是自己沒多看書。像我正常情況是1200。。。練過的大神上3000沒問題。別說什麼專業書籍不能快看,- -你快聽一個給我看看。聽的效率在我看來遠遠不如看書。

4心理學。。。聽課容易走神,看書如果真的看的話,不容易走神。

5賣書的好找,賣唱的不多-v-

以及以下6,7,8點。。。懶得打了,總之,在我看來看書效率要比你聽講效率高很多

至於看書的缺點,也不偏袒,也有,如果自己看書的話有問題沒地問,so,找個老師當顧問是很好的選擇。另外光看書不實踐不行,這個就超出我能力範圍了,你們自行發揮吧。

才看到題主還問了限制- -

好吧我把限制也說一說,我覺得這個很明顯啊,去百度(思維導圖)。。。

就記筆記而言,不考慮導圖的創造性啊什麼那些不好衡量的。

思維導圖邏輯性強,由中心發散,重點的內容會比較粗,而且按照規則來的話!!!是順時針看的,所以有人說思維導圖沒有順序純屬胡說。另外邏輯性強是真的,你做線性筆記給我做出個主次分明來,多麻煩。而且,按照規則!!!思維導圖對文字有限制,強迫你去概況,少記幾個字不就好記么?而且自己概況也算動腦。

ps貌似有人說記憶是動腦後的遺留物。

最後,我真的不想補了,總之,以上都是虛的,都是假的,都可有可無,重要的是,你要去思考要求找!!!動腦子就夠了,別懶。以前人沒這些還不活了?不懶就是王道,別打算找什麼萬全法,實話告訴你絕對沒有,自己去摸索適合自己的適合領域的。。。- -這就是限制。

誠意滿滿,求個贊!!!:-D


學習後馬上分享給別人。最好是有互動的教,比如一對多的教課、一對一的講解、多對多的討論,其次有互動的寫作,比如可評論的博客、知乎、微博,再其次是無互動的演講或寫作,比如對著鏡子講,寫日記等。

這其實已經是比較公認的好學習方法了。

我初中剛開始時數學略好,晚自習時有同學請教我數學題。我開始還比較耐心,但時間長了也會有些不爽,畢竟教別人還是很耽誤時間的,但礙於面子總是不好拒絕。但說也奇怪,凡是我教過別人的知識點,我自己都掌握的很棒。直到後來我的數學成績突飛猛進時,我終於明白,教別人是比啃書本、做練習更好的學習方法。

追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學習一個知識點或解一道習題,很多看似自己已經理解,但其實當中還是有很多理解不透的地方。這個即使靠多做練習題也不一定解決。

給同學講解習題,如果自己理解不好,就基本不能把對方講明白。如何整理思路、如何組織語言、如何循循善誘,都是需要不斷思考和領悟才可以做到。

在連續給三個以上不同同學講同一道習題後,還能把他們都講明白,基本上自己就完全理解題目的前因後果了,甚至可以理解出題人的意圖。長此以往,就會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現實中,有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體驗。比如高曉松就曾說過,他自己通過《曉松說》這個節目一年做下來,收穫巨大。相信沒有任何觀眾是比他更加有收穫的人。這就是以教代學的真實案例。

也就是說,不管你學什麼,一定要創造可以分享他人的機會和途徑。看完一本書,給朋友講講心得,到豆瓣寫寫書評。學完一門課,找個學弟學妹免費輔導等等。這樣一直做下去,不牛都難啊!

另外,輔導時可以建立吸引力泡妞誘仔這麼隱秘的好處,我會告訴你們嗎?


我個人做一個回答吧,拋磚引玉:

我比較喜歡的一種學習方法可以歸結如下:

找優秀範本——元素細分——分別模仿——實踐應用和思考——下一個優秀範本(重複)

舉一個我學習羽毛球的例子:

一、找優秀範本:首先要分清楚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然後從好的範本裡面挑一個比較符合自己個人特點的擺出來。我初期比較喜歡研究陶菲克的打法,所以首先搜集大量的陶菲克比賽資料,從youtube上面可以下載大量高清的比賽視頻,以及一些個人私自錄製的平視觀眾視角的比賽視頻。然後就這些視頻在打球之餘有空的時候進行反覆觀看。初期最好只挑一個人不要求多,反覆琢磨一個人的技術特色和戰術意識。

二、元素細分:羽毛球的基本技術可以分為:發球、高遠球、吊球、殺球、挑球、搓球、放網、勾對角、平推、基本步法等等。下一步就是在熟悉陶菲克個人整體打法和戰術意識的基礎上,著重觀察某一項技術在不同時期使用的不同特點,思考這種技術打法的優點在哪裡,缺點在哪裡,直到基本上把所有的技術細節都心裡基本有數。

三、分別模仿:把學到的技術特色和自己作對比,修正自己的技術特色,最大限度地接近陶菲克的技術特色,但求越像越好,暫時把模仿放在思考前面。

四、實踐應用和思考:打球的時候,暫時不求效果,只求技術模仿到位,從簡單技術一步一步模仿到複雜技術,最大限度貼近範本。當模仿有一定成效的時候,返回思考技術特點的優勢劣勢,哪裡更加適合自己的身體特點,哪裡不適合自己的身體特點。

五、下一個優秀範本:在把陶菲克的個人技術特色學到一二之後(他的技術優點例如控網技術、反手技術、後場進攻發力特點、假動作),就可以學到他作為一個體力和基本身體素質不算佔優的選手,如何通過技巧來彌補體能不足。接下來我開始觀察林丹的技術特點(他的技術優點例如穩定的拉吊控制、強大的突擊能力、充沛的體能、後期的手上假動作),找到可以學習的(如拉吊、步法),部分放棄不容易學習的(比如天賦的身體素質和體能),進行下一輪的學習過程。

如上,是我學習羽毛球的思維方式,事實證明對我個人提高確實有很大的效果。這種思維方式適合某種技術的學習,比如練書法的過程也類似,都是先臨摹一家的經典作品,細部拆分之後,反覆模仿思考,然後換下一家。但是並不適合所有的學習領域,也許在某些人眼裡看來我的方法只適合我自己或者說有更為簡潔有效的方法,或者在其他我不了解的領域有著更好的心得體會,還請不吝賜教。


「邊做邊學」 而不是 「學好了再做」。

對於一些技能的學習,或是考前的突擊,趨向於在大致有個認知時,就先假裝自己會了,然後就開始嘗試著去做。練手過程中碰到困難,再回過頭去,藉助學習資料研究是怎麼一回事。

就這樣邊學邊做,不斷提升。

入門之後,等到有大量時間,再回過頭去系統學習。

並不是說打好基礎就不重要。但更多時候,如果一開始就打算系統性地學習,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可支配時間和精力

比如考試突擊,直接找題目開始做,碰到不會的回去對著書看,而不是先把書抱著看幾遍;比如做 APP 開發,在看大篇幅的理論講解之前,不如試著先搬搬代碼,做做demo練練手,碰到不懂的再去查;比如 PS,直接找實例對著做,等基本操作比較熟悉了再去系統地一點點按順序學習各個工具。

不過,此法不適用於依賴肌肉記憶的技能。比如彈鋼琴,一開始直接去強行練習推一首難的曲子,即使彈會了對於整個學習過程而言效益也甚微,不如練哈農。


學渣也來湊熱鬧。

處女答,寫得不好請見諒。

大學績點很弱,高考成績到是還行,是我們區的狀元,學文科,說一下我的學習方法吧。

第一條原則:越簡單越有效。

我記得這好像是巴菲特自傳里的一句話。我的學習思路,包括生活態度,也是這樣的,盡量把問題簡單化。比如,我高三的時候英語很差,差到什麼程度?我只能背出考綱辭彙的20%,所以我就想該怎麼樣才能把這些辭彙都記下來。我的方法是:越簡單越有效。我想起了最開始接觸英語單詞是怎麼背的?是老師拿單詞卡片,前面寫單詞和音標,背面寫翻譯和例句,這種方法看起來簡單到有點幼稚,但還是那句話,越簡單越有效。我也這麼做,把紙裁成名片大小的紙片,再把所有高中英語單詞抄在紙片上,也不特意來記,就是利用課餘的三五分鐘,零零碎碎的一點時間,看單詞能說出中文,看中文能拼寫出來,記住的放到一堆,沒記住的放在另一堆,反覆看,隔一段時間再把記住的那堆拿出來檢測,結果不知不覺就把高中英語和四六級背完了,而且真的特別輕鬆,完完全全是「不知不覺」。

第二條原則:學習就是一個重複的過程。

這句話說的人多做的人少。我只能說自己部分做到了,比如我把漢語詞典和成語字典翻了8遍左右,英語字典也翻了有3遍(當然我只是翻翻而已,我有一個同學是真的下決心背字典,我不知道他背下來了沒,只知道他現在在北大混得不錯)。錯題本是個不錯的東西但我覺得抄寫錯題太費時間,我是把每個錯題的序號用紅筆在那一頁的頁頭寫下來,每周一小看,每月一大看,我所能保證的是我做過的絕不再錯。有同學奇怪我很多東西怎麼能記得那麼牢?嘴上不好意思說心裡默默地想說:我把每本教材看了至少10遍。。。

第三條原則:放在腦子裡的才是知識。

我有個習慣,下課後我會在腦子裡回顧下這節課的內容,晚自習絕大部分時間我只用來回顧。我始終覺得,你做多少題目,看多少資料,和你學習成績並不相關,它們只是學習手段,真正相關的是你通過這些學習手段能在腦子裡留下些什麼。我背書只看目錄,看著目錄來記憶具體內容,盡量通過回想的方式記憶,看著目錄能說出來的就過,說不出來翻到書里看幾眼繼續看著目錄說,到最後基本上說到一個知識連頁碼我都報得出。

看著以上的這些方法挺費勁的,但其實我自己學起來還是很輕鬆的。即便是最緊張的時候,下課了我依然是最活躍的人,踢毽子,打羽毛球永遠都是我帶頭,基本上班裡的一半羽毛球拍子都是我打斷的。。。

因為文科學習畢竟記憶比較多所以講記憶的地方比較多,這些高中時候領悟的學習方法對我影響蠻大的。所以現在很忙碌,但也會經常停下來回頭看看,到底自己做的事是不是真的有效率,有方法。所以,學會思考,是我最大的學習方法。


吹牛

被打臉

發奮圖強

再吹牛

再被打臉

再開始發奮圖強


任何一門學問,最重要的就是基礎的練習,重複,枯燥的練習


謝 @SarahW 喵

如果我真的在實踐什麼好的學習方法的話,我早就跑到別的地方去了....

最近在實踐這個,不知道效果如何

至於「心不靜」的問題,我也不知道心情跟讀書到底有什麼直接關係。就我自己而言,高興了要讀書,難過了要讀書,悠閑了要讀書,煩躁了要讀書,喜悅了要讀
書,憤怒了要讀書,情人節要讀書,清明節要讀書,大年三十也要讀書。讀書的理由只有一個:自己每天讀書的承諾還沒兌現,所以要讀書!跟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無關。

感覺現在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文學作品了,碎片式的網路閱讀佔用了大部分時間,請問如何保證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量?

然後有些其他人的技巧但是我沒有實踐過,比如這個

怎樣看待12個月內自學完成4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的33門課程的scotthyoung所謂的超速學習理論方法(費曼技巧)?

Scott Young寫過Learn More, Study Less和How to Change a Habit似乎很受推崇,但是我沒有看過

另外一個人 Study Hacks - Decoding Patterns of Success 也有類似的大學/高中攻略,但是我也沒有看過

以及陽志平的心智工具箱系列似乎坑掉了

心智工具箱(12):刻意練習

如果有什麼來自我經驗的建議的話,我的建議是視頻類的MOOC課程,至少數學類和物理類上大部分是浪費時間,所以建議使用2倍速快速看過去,如果需要看的話

個人覺得textbook相對於視頻類mooc而言,更有效率


剛開始起步,教就是學那是扯淡。什麼都不知道拿什麼教啊?

高三半學期從全班倒數第五,成為全班第五。(全班60人,雖然是渣渣學校)

我當時認識到要開始學習的時候,沒有馬上去動手看書。而是把個省高考狀元的學習方法總結在一起,選擇適合我的方法。在一個月內把高中所有化學書總結在4張紙上,然後化學從倒數一直是第一了。

當然說到這裡你肯定認為我的學習方法是藉助別人的經驗。錯!我認為我有效地學習方式其實是提出問題,並且一直能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提出關鍵性的問題來,並且就基礎問題不停地深挖。在解決一系列過程中,你所學領域的知識體系也就成型了。

給自己由上向下的提問的機會。


不是學霸。本科拿過兩次國家獎學金,對於國內大學的學習略有心得。

我從來都認為,國內本科的學習好和成績好是兩回事。讓自己拿到好成績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而這件簡單的事情在如今國內大學中可以幫你很多的忙。國內大學的考試一定是考你學過的知識,或者是你學過知識的略微變形,所以是有範圍的。不要和我說老師考試不劃範圍,考整本書。我在香港大學沒見過哪個老師劃重點,都是700、800頁的英文書直接考。

其實我的方法很老掉牙:把書讀薄+做筆記。

一本書,尤其是教科書,很精華的東西其實並不多,大多是例子,引申等等幫助理解的東西。這些東西被理解了就完成了他們存在的使命,根本不用去記;很多的公式、定義(我有一個工學學士,一個管理學學士,一個工學碩士,公式什麼的見太多)當然要記,但是上了一學期課這些東西也不需要故意去記。真正需要記憶的是你總結出的東西,例如相似,對比,易混淆,易錯的地方。這些東西能夠迅速幫你找到題目中的關竅所在,同時一眼看出出題人的陷阱。

做筆記的意思是,把全書的脈絡及上面相似、對比、易混淆、易錯的地方寫在紙上,一般不超過3頁A4紙,再多的話有總結太細之嫌。

我複習一般的科目只是看三遍書。第一遍,搞懂這學期這本書到底學了點啥,第二遍,按上面的方法做筆記,第三遍,看著這三張紙的筆記把書的內容回憶一遍,忘記的地方看書。對於我這種平時班裡事情、學生會事情比較多,上課總是困的睡著,要學雙學位沒什麼時間的人,屢試不爽。

我複習二般的科目呢,比如數學,財務會計這種需要大計算量和縝密思維的課,無他,做題。


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感興趣,這句話的含金量要是能兌現的話我就是百萬富翁了。

就現在大學裡的學習氛圍來看,很多時候我們都學傻學呆了,機械的看書,機械的記憶。你背書的時候有想過為什麼背這道題嗎?你學習的時候有想過為什麼治療順序是這樣的嗎?你遇到一個怎麼都搞不懂的題時有想過出題思路嗎?

不思考,說白了就是缺少求知慾。

學知識有什麼用?用唄。怎麼用?學啊!

怎麼保持興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

當然我是學渣啦,在這裡單純說幾點自己的小習慣:

1、知識脈絡圖

把相關的知識串聯起來,使用跟記憶更方便。而且整理過程中非常加深理解和思維能力。

一本書的目錄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教科書。

比如我們的專業課目錄如下:

牙體解剖生理——牙列與咬合——頜面部骨——顳下頜關節——口頜面頸部肌——神經——血管——淋巴——唾液腺與唾液——面頸顱局解——口腔局解——口腔生理功能——頜面斷層——頜位與下頜運動——咀嚼——口腔感覺

就可以整理為:

  • 牙體解剖生理——牙列與咬合——頜位與下頜運動——咀嚼

  • 頜面部骨——顳下頜關節——口頜面頸部肌——神經——血管——淋巴——唾液腺與唾液

  • 面頸顱局解——口腔局解——頜面斷層

  • 口腔生理功能——口腔感覺

再比如混亂的口腔頜面部發育過程(花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就整理出來了,請無視我的字...):

所以當你聽到一個知識點,能夠聯想到它從哪來還能到哪去,這就算學到位了。

有興趣的話也可以了解一下記憶宮殿,土方法的豪華版吧。如何有效地掌握記憶宮殿記憶法?

2、口訣記憶

一般比較有趣且富有韻律,更形象更好記。

比如豪斯醫生里的「腕骨記憶口訣」:Scared lovers try positions that they can"t handle.

Scaphoid舟狀骨 Lunate月骨 Triquetrum三角骨 Pisiform豌豆骨 Trapezium大多角骨 Trapezoid小多角骨 Capitate頭狀骨 Hamate鉤狀骨

中文版的:舟月三角豆,大小頭狀溝。

有哪些幫助記憶的訣竅、口訣非常管用?這裡有很多。

我自己也編一些口訣啊:

  • 局麻術後併發症:暈染腫痛過量敏,黏斷感暫視關癱。

  • 拔牙適應證:體尖周創移錯位,阻多治留病灶牙。(這個是代代流傳下來的=。=)

  • 拔牙禁忌證:心高血糖肝甲腎,妊經染瘤素凝神。

  • 拔牙術中併發症:軟骨鄰對顳神損,斷根移位竇通暈。

  • 拔牙術後併發症:開干染血脹氣痛。

  • 頜面損傷特點:血循牙損利與弊,進食衛生易窒息,顱頸神腺損染畸。

就這些,完。


興趣 + 問題導向 + 目標導向 + 強烈好奇心 + 想像力 + 執行力

這是目前我發現的學習效率最高而且有趣的學習方式了

比如: 你突然對怎樣提高情商這一問題感興趣,然後你通過搜索引擎,書籍,類知乎這樣的經驗分享平台,等等途徑去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裡突然你又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高效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都有哪些,然後你就繼續了探索過程,這一過程你會遇見很多問題,你也會解決很多問題, 時間不知不覺中流逝了,而各種各樣的知識自然到了你頭腦中。

再如:你想開發一個自己的android程序, 然後你自然就會接觸到ui設計,交互設計,java, 虛擬機, linux, 看不懂的官方文檔等等問題,然後你去努力解決了這些問題, 然後這一過程你學到了各種方面的知識, 甚至提高了你的英語知識。

而且,最關鍵的是這一過程是充滿樂趣的,不是呆板無趣的. 所以, 找到興趣,不管是一個問題還是一件事一個概念,投入進去.充分發揮你的想像力和智力, 堅定不移地去行動.

我簡直希望大家都嘗試這種方式, 那樣中國該多出多少千奇百怪而有趣的人啊.

而且我發現這也是中國和外國教育方式的差異所在,中國教育就是讓你死記一堆東西,不鼓勵獨立思考, 簡直是在扼殺人最本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呆板無趣而且很少有真正有價值的智力創造活動. 國外教育則更重個性興趣, 這樣培養出來的人也純真,智慧而有趣.

當然最關鍵的是:保持你的熱情, 我記得《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會為了某個問題去讀幾百本相關的書, 我估計大部分中國人,讀了一兩本就覺得這事一不賺錢二費力就放棄了.

其實差別就在這.


前段時間在專欄上發過的一篇文章,供參考:

如果簡單的談學習方法,你會發現前面在思維方式中的很多內容完全適用於學習方法,比如學習要遵循一定的步驟,先易後難,由簡入繁,懂得歸納和演繹,能夠熟練的運用分類,對比,抽象,分解,組合,聚合,排序,合併,假設,驗證,模擬,統計等一系列的思維方法來理解和加工你學習到的知識和內容,最終把這些知識內化吸收到,並能夠應用學到的知識去指導後續實踐。

理論和實踐本身並沒有嚴格的邊界,你現在看到的理論知識和常識性的定理,很可能則是前人通過大量的實踐和試驗,最終得出的經驗總結。而我們現在的實踐,最終在固化或顯性化為經驗後,最終又可能成為後人的基礎理論。我們現在的學習有一個基礎就是我們已經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面

1.對新領域形成主幹認知

當進入一個新領域知識的學習的時候,一開始是最困難的階段,太多的新名詞,術語和公式等,很容易讓你一開始就喪失了信心。而剛開始的重點恰好在於不求甚解四個字上面。

不求甚解的核心就是不要一開始就鑽入到細枝末節中去了,剛開始的重點一定是搞清楚新的領域究竟是個啥?怎樣用最通俗的方式對新領域有個完整的理解。同時基於新領域通過搜索和採集大量以粗淺信息為主的泛讀,通過泛讀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形成一個對新領域最核心的主幹知識點的理解。

即剛開始的學習是要第一次打開新領域這個黑匣子,那麼一開始就不能鑽的太細,而是真正理解清楚這個黑盒子裡面究竟有幾個主幹點,同時這些主幹點相互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主幹知識點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同時本身有無前後依賴順序等?

如果你理解不清楚這一步,那就不要朝下面走,你可以去找有經驗的人去把這個最粗的脈絡用最通俗的方式給你講清楚,並讓你理解清楚,能夠洞悉到事物的本質,同時你理解後能夠用你的方式複述清楚。對新領域學習形成一個基礎的主幹認識是我展開後續學習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我們帶著最基礎的目標去學習,才知道學習的知識究竟有什麼用?能夠解決我們什麼問題?

再強調一遍,各個領域的學習基礎方法仍然是相同的,因此對於主幹脈絡的形成並不需要你一定要去大量實踐後才能夠形成,根據你已有領域的學習經驗,根據前人的總結和知識傳遞,你完全可以在沒有進行大量實踐的情況下形成對某個新領域主幹框架的搭建,在這點上理論本身是可以轉理論的,雖然這個直接轉化的理論在某些細節上面可能存在錯誤或偏差,但是這些都不要緊,後面實踐後自然會糾偏。

2.快速迭代行動達成最小目標

在學習上沒有太多的捷徑可走,但是任何事物的學習一定是可以從簡單到複雜,從容易到困難的。那麼我們在形成主幹框架後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快速的通過學習,完成和達到一個最小目標單元。你也可以理解為在主幹框架不做過多展開的情況下,我假設了一個場景或案例,快速的學習後進行一個一個達成目標的基礎驗證。

在這個驗證中,你會真正理解清楚各個主幹知識點之間是如何串聯起來的,相互之間是什麼關係,輸入和輸出之間是如何銜接的,最終又是如何協調運作完成和達到一個最簡單的目標的。

類似Java開發的學習,比如用SSH框架開發企業級應用,到了這個步驟後最重要的就是用SSH框架完成一個最簡單的數據表的CRUD操作功能。這個功能你做完後可能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但是完成這個功能後你對整個框架各層之間如何協同,完成一個最基本功能涉及到哪些工作內容基本就清楚了。

也就是說通過這種最小周期迭代你達成了一個最簡單的目標,完成這個目標後你對Spring原理,IOC等估計很多東西都沒有仔細理解清楚,但是這不妨礙你完成這個功能,也不妨礙你通過這個最小迭代搞清楚一個開發過程的最基礎框架,模式和原理。

這個步驟相當關鍵,其一是理清事物基礎原理和運作機制,其二是快速達成小目標樹立信心

3. 梳理完整的知識樹

到了這一步又是相當關鍵,還是原來說過的,如果你自己都不清楚你要到哪裡去,給你一張地圖也沒有用;為了搞清楚你要到哪裡去?那就必須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搞清楚你最終的學習目標是什麼?其二是搞清楚該學習目標究竟和哪些細化的知識點有關係,這些知識點間本身又存在哪些關聯和依賴關係。

在第2個步驟達成小目標後,我們又需要大量的泛讀和資料搜集,注意這個步驟仍然是不要鑽入細節,這個步驟的核心目的就是將第1個步驟形成的主幹知識結構進行知識點的分解和梳理,讓其真正變化為一個羽翼豐滿的知識樹,從只見樹木到最終能夠看清楚完整的森林。

完整的知識樹的梳理你會發現主幹知識點都還需要進一步分解為更加詳細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同時你也可能發現主幹知識點在進行這部分分解後,細化後的知識點之間會存在重複,交叉等情況了。即分解到下面你會發現2個主幹知識點都需要你掌握一個基礎理論或技能。比如還是拿Java程序開發來說,你會發現分解到後面對於Java裡面的多線程和IO編程可能變成一個共性技能點。

完成知識樹的形成後,更加重要的就是進一步搞清楚知識樹上的每一個知識點究竟是解決哪類問題的?同時搞清楚這些知識點本身和我們要達成的關鍵業務目標究竟有無關係等。梳理清楚這部分的原因是,我們需要拿到這種地圖根據目標驅動制定詳細的學習和行動路線了

4. 基於目標優先順序制定可視化學習進度

到了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基於我們想達到的目標,按各個知識點對目標貢獻大小的優先順序,各個知識點直接本身的前後依賴關係來制定分階段迭代的計劃,按照迭代計劃逐步開始學習。

每一個迭代學習完成後,就馬上進行實踐,實踐完成後再進行復盤總結。

同時每一個迭代計劃關鍵是一定要可視化,即任何一個迭代學習完成最終對學習成果的檢驗都是可以量化的,我們能夠真正看到我們學習的成效。任何領域的學習都是如此,只有每個階段能夠看到實際的成效才能夠真正讓你樹立信心開展後續進一步的學習。

這個階段往往需要大量的實踐,反覆的練習,不要急於求成,既要懂得短周期迭代的道理,但是也要懂得任何學習和實踐都無法真正一蹴而就。

學習和實踐過程中遇到了問題怎麼辦?如何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到了這個階段你會發現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一定不能是自我封閉式,而是應該是開放式,團隊化或社群化的,是和實踐結合交替影響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如果讓你參與一個實際項目在過程中學習,那麼其效果遠遠會好於你單純的看書和自學。

同時在這個階段導師仍然很重要,旁觀者清,只有你的導師往往才容易以旁觀者的身份看清楚你存在的關鍵問題點或欠缺點,從而幫助你制定有針對性的改進計劃迭代提升。如果完全是你自己,你很可能無法發現這些薄弱點,而自我感覺良好並措施了關鍵技能點打紮實和改進提升的機會。

5.突破瓶頸尋求量變到質變

從一個簡單的工匠變為大師,從初級到中級,中級到高級,你會發現所有的階段跳躍點都是最困難的。有些人花費了一輩子的努力往往也很難達成質變的跨越。把這個簡單的歸結到不夠堅持和專註顯然是不對的。

到了學習的後期,如何真正實現突破才是關鍵,在你已有了大量的實踐練習和量的積累後,如何尋求質變?誘導質變的關鍵點究竟在哪裡?對於無法突破究竟是練習的時間不夠,還是基礎不牢固,還是知識沒有系統化等等原因你都需要去靜下心來好好分析。

首先你要養成總結反省和復盤的習慣,懂得反省和尋求自我改進和突破的關鍵步驟,保持這個習慣那麼就容易出現突然開悟這種場景,你會發現在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後,由於某些特殊事件的觸發讓你將所有知識點全部串聯起來並融會貫通,讓你真正能夠跳出盒子來看待整個完整事物。

其次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帶著更加嚴格和專業的眼光來要求自己,能否做的更快速點?搭建的系統能否更加安全和可靠?如何將成本進一步降低等。所有的這些思考都會讓你去追求極致,這種專註才能讓你形成持續改進的思想,只要你在持續改進你就一定會發現不斷的再進一步並逼近一個極限和臨界點。那麼突破這個臨界點自然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最後你會發現,真正的質變往往更多來源於高人的指點,雖然這種指點代替不了你自己的反覆實踐練習。但是這種指點最大的好處就是真正以前人的經驗來梳理你當前行動,讓你少走不必要的彎路,同時也幫你真正找到你無法突破的關鍵點或影響因素究竟在哪裡。如果你在自我突破關鍵時候遇到這種高人那就是最大的幸運。


我有特別的學習技巧······野路子就沒啥章法可言了

其實就是不斷試錯,有耐心,有時候可以去和其他人交流

現在甚至在教別人,我覺得我在說廢話呢······

激勵自己,找到一個同好的圈子,一起進步,或者有一種身在其中就希望不要丟人那種感情

我大學就那樣,不務正業地在唱歌領域突飛猛進了很多

教別人是個很好的方法,幫助自己鞏固當初學到的知識


學習一門技能的三大要點:學習理論,進行實踐,反思自省。

最重要的是「反思自省」。不二過!

只有在反思中,不斷地發現自己所犯的錯誤,才能改進並提高自己。

為什麼有些人的水平總是停滯不前?

同樣的錯誤,錯了一遍,兩遍,甚至千遍萬遍。

卻從來不去反思過錯,或者思維局限,發現不了錯誤。

以象棋為例。對應的分別是「打譜」,「實戰」,「復盤」。

知行合一,方成境界。

很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理論和實踐有所偏頗。

偏重理論,打譜多實戰少,很容易養成「書房棋」,只懂套路,別人一變招就愣了。

偏重實踐,實戰多打譜少,會變成「野戰派」,一味地往對方的陷阱里鑽。

而平衡了理論和實踐,又注重反思的,則成專業,」練家子「是也。

內外兼修,是為王道 。

要有套路,還要有基本功。

而專業和業餘的最大差別就在於基本功。

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如果基本功不紮實,實力很難長進。

學習象棋的具體步驟如下:

1,在QQ新中國象棋平台對弈。尋找棋力相當的對手,逐步提高。

閱讀金盾出版社的《象棋入門》,教程非常系統,入門印象最深刻,少走彎路即捷徑。

使用象棋巫師復盤,象棋巫師是非常棒的學習型軟體。水平提高了,再用象棋旋風、名手。

2,心算殺法。

破解《適情雅趣》和《象棋殺著大全》。

象棋殺法,簡單而精彩,引人入勝。很多人都因為殺法而更加迷戀象棋。

先把答案蓋住,然後心算破解殺局,直到心算十連殺為止。

古語有云,適情雅趣,可漲一馬。

3,熟記殘局。

棋諺:」學棋先學殘,殘好藝自高。「推薦屠景明的《象棋實用殘局》。

只有知道殘局定式,才能在後中局把局面引導到理想的殘局。

簡單的「單馬必勝士」,「單車必勝馬雙士」等。。

如果不了解這些定式,很容易將贏棋走和,和棋走輸。

《象棋殘局新論》則精講了「形」論。賈老出品,必屬精品。

4,研究布局。

強力推薦《布局定式與戰理》,《布局疑形與攻擊》。

定式,即是」套路「,定式是前人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有一定道理的套路,了解定式可以提高對棋的理解,減少常識性的失誤。研習布局套路,形成自己的先手布局和後手布局。

個人特別偏愛中炮急沖中兵的變化。對攻激烈,酣暢淋漓。

5,提高中局。

中局是最難的,承上啟下。

既要審局,判斷局勢的走向,制定戰略與戰術,又要通過計算去驗證思路。

推薦《象棋中局拼殺百法》,先學習簡單的中局戰術,運子,得子,兌子,棄子,困子。

還有,閃躲騰挪攔抽堵截困(困斃)停(停著)挫(頓挫)牽(牽制)。

正面攻殺,側面攻殺,鉗形攻殺。兵種組合,棋形成殺。

學習完戰術,就可以學習戰略。必看經典《象棋中局初探》,對「子」與「勢」有非常精闢的講解。

6,觀摩名局,排局。

名手對局,彰顯象弈藝術。筆者最愛李來群特大飄逸靈動的棋風。

另外,許仙力作《銀川棋路》極其耐人尋味。


睡前用本子把當天學的知識內容或梗概記下來,然後躺在床上冥想、回憶。不僅有助於睡眠,而且有助於複習。第二天早上起來再看。隔段時間也拿出來瀏覽。所記的內容可以是各個科目,比如英語、心理學,完全可以用同一個本子(用一個本子是因為這樣簡單,學習方法還是越簡單越好)。


我以前在知乎看過一篇很欣賞的文字 保存了下來。

很不幸,我找不到源地址了。

我是個傻傻的沒有什麼技能的人,所以在這裡看到一兩百個答案,不由地既惶恐又羨慕。我沒什麼技能,大抵是因為我覺得技能的習得需要時間和實戰的磨礪,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學會,而我又是懶惰和懶散的人,所以只剩下了臨淵羨魚的份。仔細想想,較短時間學會又對生活幫助很大的技能,還是有一些的,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無非是客套、開車和打麻將三樣,而遺憾的是,我又統統不會,顯著地落後於時代了。

題主提了這個問題,大抵是想從別人那裡獲得一些「生活的訣竅」,「人生的必殺技」等等。這估計也問出了很多人的心聲。不過很多年前,我就可悲地斷了這個念想。我發現,好的技能雖然實用而高效,但通常具有「領域特殊性」的特點,即一個技能只能解決特定的一類問題,卻很難對整個人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斬獲整個戰役的勝利,這一點愛打遊戲的朋友可能有同感。而對人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可能要提到一個更高的層面,比如「三觀」。

我發現「毀三觀」是一句挺傲嬌的話,因為若一個人連三觀都沒有樹立起來過,又何談一個「毀」字呢?建立一個「好」的三觀確實不容易。而在三觀中,世界觀又殊為重要,統領著人生觀和價值觀。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決定了你要過什麼樣的人生,而這又決定了你需要什麼樣的一連串技能的組合(「技能包」)來幫你實現這個願望。所以,談什麼技能(或者可能能)對你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不如先談談你的世界觀。

那就談談我的世界觀吧(準確地說,只是殘缺的世界觀,因為我的世界觀還沒有建立完整)。我認為,在我所見所感所知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或者多個)「隱藏的世界」。我對隱藏世界的存在深信不疑,幾乎上升到信仰的程度。那麼怎麼才能確信隱藏世界的存在呢?舉個最通俗易懂的例子:你在任何一個搜索引擎里搜索,在微博或者其他社交網路里尋找,都很難找到這樣一個可信的信息:明天哪只股票會漲停。可是,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少部分人知道明天哪只股票會漲停,比如親自坐莊某隻股票的操盤手,可在公開、可見的互聯網世界裡,用盡一切可能的辦法,你都無法直接得知哪只股票會漲停。也就是說,這個東西確實存在,可是你看不見。你看不見的世界,就是隱藏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很大,大過你的想像。

但是另一個方面,通過公開、可見的信息,通過對顯性世界的觀察和分析,也可能一探隱藏世界的奧妙。比如每天的時政要聞,可能就暗藏著「哪知股票會漲停」。舉個最近的例子,關於習總仿俄,20日早間有一則新聞爭取在習訪俄期間簽訂天然氣協議,結果金洲管道(002443)等天然氣管道製造公司在21日就漲停了。也就是說,任何人,不需要什麼內幕信息,只要在20日上午看到這則新聞後買入這隻股票,就能在第二天收穫漲停。而如果你只看了這則新聞,僅僅是止於「知道」了新聞字面上的內容,或者編個好笑但速朽的段子調侃一下,那麼這則新聞對你的生活不會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意義。所以,對於隱藏世界及其意義的篤信,讓我去追尋一個偉大的技能:對隱藏世界的洞察力。

知乎上有幾位新晉高手,已經展露了他們對隱藏世界的洞察力。比如@南山子先生說(大意是)他只要根據公開可見的新聞就可以推測出高層未來的政策走向;比如@飛鳥冰河大俠分析伯恩「藉助電話黃頁獲取陌生人住址信息」,其實包含了「多種語言交流、試探、區域散布判斷」等多種技能,而他自己就是具備這些技能的「調查員」;比如@徐湘楠小朋友看《西遊降魔》看了五、六遍,因為他要把「所有的情節都過濾掉,只考慮作者的創作思路」,這樣他才算「真正看懂了」這部電影(而他自己寫小說時的創作思路是畫在AutoCAD上的)。寫到這裡,我似乎可以武斷地說:一個聰明人和普通人的區別,就在於他具有一定程度的對隱藏世界的洞察力。我在以前的回答知乎上的「名人」是如何寫出高質量答案的?中說,一個好的回答,不僅應看到題主問了什麼,還要看到他潛藏的思維限制,然後幫助他打破這個限制,由此可見這種洞察力在知乎也是頗為必要。

不過遺憾的是,洞察隱藏世界的技能,沒有教程,沒有老師,也沒有習題集,這個技能正如它要挖掘的對象一樣,本身就是隱藏的。也就是說,要想掌握洞察隱藏世界的技能,必須先洞察出這個技能的存在以及重要性。同時,洞察隱藏世界的技能本身又隱藏在隱藏世界中,所以,我們每多一發現一次隱藏的世界,就可能多尋找到這個技能的一點蹤影。

有很多蹤影來自文學。海明威有一個著名的「冰山模型」,他認為好的小說就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讀者直接能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八分之一,還有八分之七則由作家構建在水面之下,等待讀者去發現。這個觀點讓馬爾克斯頗為受用。知乎上有個問題討論魯迅「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妙在哪裡?很多人不知道魯迅的這句開頭隱含了他的視線變化的信息:先看到了一棵,然後頭轉了一下,再看到另一棵,然後再抬頭看到夜空。如果讀者看出這種動作暗示,他就更能有一種代入感,彷彿自己就是作者(也就是觀察者),去觀察眼前的這幅畫面。類似的,在庫切的小說《等待野蠻人》的開頭,我們可以看到隱藏「鏡頭」的由近至遠的層遞變化:第一段寫「我」對「他」的特殊眼鏡的觀察,距離很近;第二段鏡頭拉遠一點,提到「我們坐在旅館最好的房間里」,以房間為空間尺度;第三段則後退到更大的空間,「這是鎮上食宿最好的旅館」,並隨之展開了故事的部分背景信息;第四段則繼續拉到宇宙星空的背景俯瞰眾生(「在屋頂上,借著月光,我可以辨認出其他睡覺人的身廓」),並親掃一筆拉長了敘述的時間跨度(「我年輕時到過首都,以後就再也沒有去過那兒」)。然後故事的大幕就拉開了。這種「立足點」的變化是營造故事的好手段,但如果你不細細品咂,又怎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呢?

上段的例子,其實是開啟「作者模式」的例子。即雖然我們通過信息媒介(書、報紙、電視、互聯網等)獲取各種信息,是一個讀者的身份和視角,但是我們可以提醒和訓練自己去開啟「作者模式」,站到作者的角度去分析這些信息,模擬(哪怕是基於虛構的模擬)作者的動機、手段、策略等,然後就能窺探出原先無法察覺到的隱藏世界。比如看電影的時候,如果不僅僅是盯著熒幕本身,而是想像出一台攝像機,把自己當作扛攝像機的人或者機器,去分析畫面拍攝的機位,那麼也許立馬就會有種「做導演」的感覺,也許導演的某些小心思小算盤也能夠猜到幾分。

但是從「讀者模式」升級到「作者模式」也是殊為不易,一個原因是,由於「關注/訂閱」這種模式的發明,我們都成了互聯網時代的「信息被飼養者」,再加上「營銷」、「公關」這種意蘊豐富的學問的出現,使得我們既無法(在很大程度上)自主地選擇和獲取信息,又被誘導著形成對這些信息的種種膚淺、僵化的看法和態度。也就是說,我們被優雅(對,「優雅」)地訓練成了一種「讀者」。我們滿足於接受各種明星八卦、葷素段子、心靈雞湯、成功秘笈、秘聞軼事等等毫無用處的信息,我們滿足於「看過」、「聽過」、「知道」並且告訴別人自己「看過」、「聽過」、「知道」各種流行的文化產品,我們追逐熱點、熱衷於談論各種時新的熱門話題、新聞和趣事。我們被一個發光的耀眼的世界所俘獲,卻對水面之下更大的世界渾然不知。

當然,正如前面所說,鑒於隱藏世界技能的隱藏特性,所謂「作者模式」也不過是一個蹤影,遠不是技能的全部。作為「作者模式」的升級版,還有一個「超作者模式」,即對於一段信息(或者一個作品),並不局限於作者原本的觀點、視角和格局,而是進行重新的演繹和加工,以得到超越原作者預想的信息,以挖掘出一個新的世界。當代最博學的人之一安伯托·艾柯擁有五萬冊的私人藏書,其中三萬冊藏於他在米蘭市區的公寓,另兩萬冊藏於郊外的莊園。艾柯選書有其獨特的口味:「作為一個珍本收藏者,我對於人類對離經叛道思想的偏好很著迷,因而收集的書,都是關於我本人不信的事,像猶太神秘教、鍊金術、魔法、胡編亂造的語言。書本會騙人,儘管是在你不知不覺中。我有托勒密的書,沒有伽利略的,因為伽利略講的是事實,我更喜歡瘋子學說。」顯然,艾柯在看這些「瘋子學說」時,並不是一個乖乖好學的「讀者」,也不是要成為第二個原作者,而是成為「超作者」,他從這些書中受到啟發,並進行重新的組織和演繹,然後用於寫作他自己的那些「離經叛道」的小說和學術作品。我們無法完全想像艾柯從這些書中得到的樂趣,只有像他這麼淵博和智慧的人,才能充分地(對,充分地)從這些書中看到別人無法看到的萬花筒一般的隱藏世界。

另一個讓我深受啟發的「超作者模式」的案例是塔勒布講對他哲學思想形成影響最大的一本書,並不是某位哲學家的著作,而是記者夏伊勒寫的《柏林日記:二戰駐德國記者見聞(1934-1941)》。在讀這本書之前,塔勒布已經讀過「黑格爾、馬克思、湯因比、阿隆和費希特關於歷史哲學及歷史特性的著作」,這些著作都基於一種「事後解釋」的隱藏觀點,即提供一種可解釋的邏輯的觀點去闡述歷史。而《柏林日記》這本書的價值,是以實時記錄的方式記下了這個重大的歷史時期,夏伊勒是在「不知道接下來發生什麼的情況下撰寫這本書」。於是塔勒布在這本書中驚訝地發現當歷史行進時人們對不確定性和未來風險的巨大無知,這與人們在回顧歷史時那種言之鑿鑿的分析和確定無疑的闡述完全不同。這使他反思自己原來的思想,開啟了對不確定性的極大興趣,並走上了研究不確定性和極端事件的幾十年的征程。所以,在「超作者模式」下,一本日記完全有可能引發一場風暴般的哲學思考和實踐,去發現一個奇妙的隱藏世界。

有趣的是,隱藏世界的價值恰恰在於它是隱形的,而不是外顯的。在投資領域有一個「有效市場假說」,是指在有效市場里,一隻股票的價格就已經反映了人們當前能獲得的有關它的全部信息,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掌握的信息和別人的一樣,那麼你就不會有獲利的機會。而只有你經由自己獨立的信息獲取和分析,發現了一些別人不知道的信息,才能發現那些價值被低估的股票,從而通過投資獲利。另外,在投資領域,有很多模型和技術指標,但是再高明、預測力再強的指標,一旦被很多人使用,就會鈍化,失去原來的威力。由此可以推斷,那些靠技術分析賺得大錢的人,一定是獨自發現了一個隱藏的世界,在這個不為人所知的世界裡編製著獨一無二的魔法。其實這些思想大可以延展到更為廣闊的領域。洞察隱藏的世界可以幫助你獲得獨一無二的優勢,而只知道接受廣為傳播的信息、只能夠理解顯而易見的事物、只會伸手向別人要答案的人,則很可能成為人生的輸家。

很抱歉我無法精確地描述「洞察隱形世界」這種技能,我只能採用「作者模式」、「超作者模式」這樣含糊的類比,希望能展現它的一點點光影。在追尋這個技能的征途上,我只是一個瘦弱的幼童,瑟瑟行進在真偽難辨、優劣難分的信息洪流的狂風暴雨中。在奢談某個技能之前,我只能說,我只是慢慢培養出了對顯性世界的將信將疑和對隱藏世界的充滿敬畏。我只是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知、缺陷和不可把控,我只是孕育了對更多可能性和無限意蘊的期盼。村上春樹說他開始寫一篇小說的時候,並不會事先想好故事情節,而是「等待著故事發生」,如果寫的是一樁命案,他並不一開始就知道兇手是誰,而是寫到快結束時才發現。因此我想,如果說「自由的精神,就是對何謂正確不那麼確定的精神」,那麼智慧的精神,就是對何謂已知不那麼確定的精神吧

忘記那些你以為你已經知道的東西,去洞察那些隱藏的世界,那裡有無盡的可能性,那裡有嶄新的自己。


推薦閱讀: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 GDP 超 4% 有什麼意義?
關於大學女教師患癌被開除怎麼看?
為什麼在許多與數學有關的中文書中,句號總是呈現為句點?
小孩吃飯做事太慢,網上的辦法(定時、挨餓、換口味做菜等)全無效怎辦?
在常德市芷蘭學校就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學習 | 教育 | 調查類問題 | 思維 | 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