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是真實存在的嗎,如果是,通感者感受到世界是怎樣的?
讀庫1202里那篇《生死記:蒙克》中提到:
通感的癥狀,通俗來說,就是管文字和數字元號的區域與管形狀和顏色的區域短路接通了,一組五個以上基因同時變異才能達到的效果。
像納博科夫,每個字母和數字在他眼裡都有一定的顏色和感覺。想知道這種癥狀真的存在嗎,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通感」這裡是翻譯錯誤。
「通感」和「聯覺(synaesthesia)」本質是不一樣的東西。完全不一樣。雖然它們都是一種感官刺激聯繫到另一種感官刺激。
聯覺是完全無關的,這是因為處理的信息彼此無關的神經細胞,連接到一起造成的。比如主管字母b的神經細胞,和主管黃褐色的神經細胞連接,看到b就會想起黃褐色。因此聯覺是無緣無故,完全隨機的聯繫。我們有無數的神經,誰搭到誰如何能確定呢。
而「通感」是有內部聯繫的。
他在笛子上想必用功很深,笛聲尾隨息衍的箜篌聲而走,絕不喧賓奪主,卻也不落下分毫,彷彿並飛的白色鳳凰以極高的速度切開浮雲,而後一同掉頭俯衝入海。
江南《縹緲錄》
我之所以舉流行小說的例子,是因為大家都愛舉《荷塘月色》用歌聲比喻香氣的例子。明明這是朱自清的散文里相當爛的一篇好嗎?白話漢語成熟之後,比這篇有文採的散文比比皆是╮(╯▽╰)╭
聲音的美麗、快疾與優雅,與白色鳳凰的視覺效果相符,所以這兩者可以比較。
關於通感請參看: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7
至於其基因機制,我不清楚。聯覺英文wiki上的例子更多,最直觀的例子就是這個在一堆5中找出2的找茬遊戲,「形狀-色彩」聯覺者可以一眼分辨,因為這兩個形狀顏色不同。嘛這也只是圖示而已,到底是什麼顏色就因人而異了。唔,可惜我沒這個病,只是碰巧看到Typographer在做聯覺症和Visualization的聯繫的有趣研究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如果可以去直接問問聯覺者的描述應該是最準確的吧。
題主說的其實就是聯覺。
我是一個對人、物、字、數字都會產生顏色聯覺的人。聯覺可以說極大的影響著我的生活方式、判斷和行為:和上面一些答主一樣,我自小看到漢字、數字、字母,聽到音樂,頭腦中都會呈現出一種顏色;但是對我影響更大的是另外兩種聯覺,一是我看到人(人的外貌、談吐、舉止)會有顏色呈現,二是我看文章/小說,甚至是藝術作品也會有顏色反映在腦海中。這種顏色的呈現更像是一種「感覺」,我當然知道我看到的現實是什麼樣子,但是我能夠「感覺」到顏色。還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顏色聯覺並不真的只是感覺到了顏色,而是還同時感覺到了諸如質地、透明度等一些其他信息(在學術上這一點也很重要)。
先說對於文字和數字的聯覺。每一個漢字、數字、字母都有一個固定的顏色(準確說是圖案),而且各不相同。漢字雖然多,但正如我上文所說,我在看到漢字的時候往往除了顏色還能感覺到一些其他信息,而是「半透明的白色」「麻布一樣的粗糙的白色」這種。數字和字母一般都是純色,比如3是藍色,7是藍白,C是乳白,L是銀白。這對我的生活方式影響是顯然的,那就是我會傾向於選擇我喜歡的數字字母和文字。重大事情不自覺會選周三,因為我喜歡藍色。寫文章和郵件的時候,感覺如同畫畫一般,我也會選擇顏色「好看」的漢字或單詞而且還要很注意周邊的顏色協調(好累……)。以及,會轉向……因為我看到大片綠色就會覺得是北邊(「北」是綠色),而大片黃色是東邊(「東」是黃色)。
而對人產生顏色聯覺對我的影響是改變人生級別的。首先要強調的是,這種顏色的聯覺是另一種「感覺」,換言之是一個重要的感官維度。人是複雜的,所以我感覺到的更像是一幅波洛克那樣的滿是色彩的抽象畫。我與人接觸,一般很快就會形成一個穩定的圖案——雖然還會慢慢改變,但第一印象基本就把畫面塗滿了……所以我與人交往基本上全憑第一印象……一般來講,紅色系顏色比重較高的人是我不喜歡的人,藍色系是我喜歡接近的人,綠色系往往意味著親切的第一印象,等等。當然這些圖案都是有質感的,比如透明的紫色,這是對我有著致命吸引的一類人,僅見於異性。
對文章和藝術作品產生顏色聯覺,可能沒什麼直接影響,對我來算是多一種體驗吧。中學時候看文學作品非常多而且快,一般三四十萬字的小說一天也就看完了,幾年下來看了上千本。父母常常懷疑我究竟能不能記住這麼多小說的內容。答案是:怎麼可能記得住啊!而且很多時候我對情節的關注反在其次。但是,我能記住看書時候形成的圖案,這麼多書讀下來,存儲在腦中的是一幅幅畫罷了。我自己偶爾寫文章的時候,也會找出記憶中的「某一幅」作為模板。我個人喜好書法,常年練習、參展,我看別人的作品也會看到顏色,自己創作也會跟著「顏色」感覺走。其他的,像聽音樂,看雕塑,等等,同樣會有顏色。我小時候覺得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顏色,認字以後覺得每個字顏色都不同,數字也是。和小朋友玩,必須湊起五個以上不同顏色的人,吃飯的時候要吃起來是不同顏色的食物搭配一起吃。黑色味道和白色味道我打死也不吃。然後慢慢大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就沒這些感覺了。因為字總是五顏六色,我從小喜歡看書,不記得什麼時候開始,我更沉浸於書的內容。等我意識到我跟小時候看到的事物已經不大一樣的時候,我已經初一了。不過我也沒怎麼在意。大一的時候英語老師講起聯覺,我才驚覺或許我曾經是個聯覺者。百度了一下,說很多人都小時候會,大了神經長開了(不知道是不是這麼講)就不會聯覺了現在感覺有點小遺憾,不過很慶幸自己還記得以前的以前那麼五彩繽紛的回憶
從小就在看書和聽音樂的時候會出現畫面感,比如:看文字,村上春樹的文字就是淡綠色的,吉本的文字就是暖黃色,淺金色。聽音樂的時候特彆強烈,比如聽到birdy的聲音就會自動出現厚重的雲層,很厚重深灰色的雲層。聽到關詩敏的聲音就會出現大量綿密的泡沫在我身體上拂過的感覺,而且是很香柔軟的那種泡沫。聽到宇多田光的是薄荷糖的感覺,聽到mandy moor的嗓子也是甜甜的,是很涼爽的冰淇淋的那種,聽到payphone這首歌的時候就是一個人在公路上大踏步行走,迎接著清晨陽光的感覺,是那種特別親切爽朗的陽光。而聽到neyo的mad這首歌,第一個音符跳進來的時候是一束非常強烈的陽光一瞬間在水面上炸開的感覺,就是一瞬間炸開那種,從中心向四周擴散。聽avril 的keep holding on 是看到飛機起飛的畫面,尤其高潮部分就看到飛機在空中翱翔的湖面,拉出弧線。這些不是我在寫作文,也不是我想像的,而是每次聽到都會固定的出現這些感覺和畫面。甚至包括看一個人,我也是能感覺每個人的顏色不一樣,背景音樂屬於哪一種。小時候寫作文,老師說我很擅長寫修辭,我當時還不懂什麼是修辭,只是把自己看到的景象寫出來,並沒有刻意去思考怎麼寫。包括看到文字感覺到冷感,熱感,聽到音樂看到畫面和場景,都是一直以來具有的,因為我一個閨蜜跟我一樣,也是聽到音樂就出現畫面,比如one last cry這首歌,她看到的畫面是湛藍的海洋,我看到的是清風拂面,我站在一片綠色的茂盛的森林裡,旁邊就是原野,一切都是綠色的。感覺挺奇妙的,好像看到的世界比別人多一個維度,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也是很幸運,不過也一直在尋找和我一樣的小夥伴,各位知友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和我交流
我從小就有輕度的通感癥狀,但是只告訴過一些親密的朋友,是我跟父母間唯一的秘密,也並沒有把它當成病,我覺得它讓我的生活更豐富了很多人提到看到一個數字後產生的顏色,可能每個人不同吧,我對於數字並沒有特別的奇怪感覺反而是音樂給我的感覺很強烈,聽某一首特定的歌都能看見一些顏色,睜著眼閉著眼都看得見的顏色,有些歌的顏色全是一個色系,給人感覺舒暢清新,有些歌卻形成很強大的視覺衝突,對比色會一起出現(印象最深的是波西米亞狂想曲)另外對於特定的人也有顏色,閨蜜是淺粉色,最喜歡的男生是綠色,前任是金黃色並不是說這個顏色包圍著這個人這麼可怕,而是隱隱能夠看到(初中的時候覺得自己這個很特別,跟一個朋友分享的時候,還誇大 說你走過的地方都會留下綠色,其實是扯淡的哈哈,但是好像真的能通過感覺來判斷他們的存在)總覺得通感最厲害的就是初中加上高一的時候,也不知道後來是癥狀減輕了還是漸漸適應了,這樣子的體驗真的少了很多
普通人如果想感受到什麼是通感,請看以下動圖
怎樣?耳膜是不是有被振到了的感覺?
它真的真的只是gif圖!!!(?`⊿′)?我心裡想到的數字,1是黑色的,2是淺黃色的,3是玫紅色的,4是綠色的,5是藍紫色的,6是橙色的,7是深藍色的,8是嫩黃綠色的,9是粉紅色的,0是白色的……好像從小就是這樣……
握草,這麼有趣的東西為嘛我沒有……
可能是聯覺症吧。大部分的漢字/數字在我心裡都是有顏色的,而且是固定的,聽說也有人會覺得字有聲音/性格之類的。而且每個聯覺症患者心裡字的顏色(我是指和我一樣覺得字有顏色的)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心裏面大部分字都是灰白棕黑藍色系,很少出現暖色或者比較亮的,而且很多字之間顏色很相近卻又絕不一樣,而有的人心裏面大部分字都是比較明麗的色彩……不知道和性格之類的會不會有關係。補充一下,這種情況好像和遺傳沒有關係,我父母都沒有這種情況,也沒有聽別的親屬說過。
我覺得這種問題還是得有癥狀的人來回答比較靠譜……我腦子裡面想到數字、字母和漢字是有顏色的,甚至會因此在聽到不同名詞名稱的時候腦子裡對事物的特性先入為主的形成印象,但是並不是看到的報紙書本神馬也帶顏色,反正我是這樣的……
小學的時候算數總把4和6弄混,因為他們都是綠色的!
看到烤牛排照片,鼻腔就瀰漫著牛排的謎之香味。
我很小的時候我就發現了我有輕微程度的通感症,只是一直不知道那東西叫什麼。我聽到的每一個詞語在我嘴裡都會有味道,比如說「如」是類似肉鬆的味道,「說」是類似西紅柿的味道,「鍾」是類似奶糖的甜味……我問過家長,他們並沒當回事,今天我才知道是叫通感症的精神疾病,不過我覺得沒啥 。嗯……關於顏色,1是紅色,7是綠色,8是黃色,9是銀色的。我覺得不嚴重的話不算疾病,是種藝術天分吧。
你說的通感好高深啊!我是文科的對你說的那不了解,不過文學裡有一種修辭手法叫「通感」是存在的。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通感者,曾經我可以「看到」段落間不同的色彩。父親愛讀書,愛到曾經開了個不賺錢的小書店專賣他喜歡的那些書。父親的基因,加上他刻意的引導,我很小便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我讀東西是「吸塵器式的」,之所以要用讀東西而不是讀書,因為我對文字饑渴到即使是地上的紙片,只要印著字,我都會忍不住撿起來看看內容。這樣積累到初中時,閱讀量就很可觀了。然後……某一天,我突然發現,書翻開到某一頁,我還沒有讀過內容,大致掃一眼,顏色就攜裹著情緒從書頁上浮起來了,有時是清晰且豐富的,五彩的流動的像融化的彩虹在攪拌機里瘋狂轉動,有時是單純而平靜的宛如一片青草色的毯子,有時是模糊不定的像裹著迷霧的黑色袍子。我不確定是大量的閱讀訓練出一目十行式的經驗主義的主觀判斷;還是我本身就具備這種能力,它一直沉睡著的,直到被某些帶著魔力的文字喚醒;抑或,只是書獃子的幻覺罷了。後來我學了畫畫,對線條很敏感,但色彩卻確始終掌握不好,畫的東西被老師斥為色弱。也許是吧。我眼前出現過太多斑斕的色彩,而我沒有能力把它們描繪出來,真遺憾。總之是蠻有趣的體驗。
不過這種體驗僅限實體書。因為千禧年後獲取信息的方式變成了電腦+互聯網,偶爾看書時也沒有顏色了。再後來進入智能手機統治流量的時代,離書就更加遠了,這種能力也就再次沉睡了。
附一首我十多年前寫的詩,你能從裡面看到顏色嗎?如果可以,它是什麼顏色?
我就這樣 看著你
任憑千軍萬馬在心中呼嘯而過
我就這樣 默默地 看著你
看你美目盼兮 巧笑倩兮 我就這樣看著你
隔著千山萬水
我就這樣默默地看著你
你出生時 我正好死去
只來得及這臨別一瞥
我就這樣看著你
當你孩子般哭泣
我說
別哭 親愛的
相聚本就是為了分離
---《蜉蝣》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