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佛言有他相則非菩薩,而佛之理想卻是普渡眾他,這是否有矛盾?

是否可以理解為「佛非菩薩」?這是我在讀《金剛經》時候遇到的困惑。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不是解釋得很清楚嗎,不是否認眾生存在,而是度盡眾生卻不存眾生為我所渡的念頭, 把普渡眾生視為理所應當如吃飯喝水一樣,這就是大乘菩薩道。


原文是這段吧。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樓主的題目的意思大概是認為,既然要無四相,那麼應該沒有眾生分別,那麼自然也不應該要度化眾生。這個是對於四相的名相概念沒正確理解的原因。以經解經,後面佛對此解說,「 若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 若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注意這個「」。後面還有六祖因之開悟的那句名言,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其心。"

這裡的「取」,意義執取,而執取的表現就是「住」。眾生無明,對五蘊諸法無常計常,無我計我。然後執取,貪著,遂生種種善惡業行。菩薩要做到的,是無所住,但是並不是無所住,就變成一塊石頭死氣沉沉不動心思,而是無所住之後,而生其心,不是而滅其心。聖者一樣分得清楚東南西北,能知道紅白黃綠,了解男女老少,清晰善惡是非。但是無所住,不執取。這上面《維摩詰所說經》中,寶積長者子讚歎世尊功德的偈語中有這麼兩句說世尊是「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是很好的註腳。如果認為世尊和其他解脫聖者們修行到最後的無分別,是變成了一個糊塗蟲,那是錯解如來意了。


佛說種種法,為度種種心。金剛經中不是也說道,菩薩應無所住不布施。所以並不矛盾


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是能夠悟佛道,發願普度眾生的候補佛。

但是菩薩也分階位的,金剛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樓主所指的這種菩薩指願地菩薩。(即正在修菩薩行,但還未修成菩薩果位者) 。而文殊、普賢、地藏、觀音菩薩是指果地菩薩(已經修到菩薩果位者),也就是他們已經證得佛果,為了引度眾生,應化為菩薩身者。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F%A9%E8%90%A8


普度眾生的意思是佛要把道理講給眾生聽,讓他們都覺悟成佛。

無相的意思是在自己覺悟的過程中不要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

看到了吧?這是兩個不同範疇的概念,一個是說傳道的,一個是說自覺的,不要混起來談。


悟時自度,迷時師度。菩薩修鍊的過程中不把一切相去除的話是無法証得菩薩的境界的。在度人的過程中也不要存有他相以免失去了如來的本來清靜本性。自覺覺他的修行過程應注意的事項,這是佛陀的叮囑提醒。用心良苦,前所未有。每一部佛經裡面比比皆是。好好的去悟,別誤解佛陀的用心。


這句話取自金剛經 大乘正宗分 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南懷瑾在《金剛經說什麼》中提到這句如果白話翻譯的話應為「他說,須菩提啊,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裡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這個傢伙應該賣賣我的交情才對!這是世間法的作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如果說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薩」,因為你還有個故意。」

普度眾他不求回報,和有他相則非菩薩不是一個意思的嗎


菩薩化身千萬億,菩薩為眾生種種變化而度眾生。而現種種變化之身。


推薦閱讀:

年輕人如何實修佛法?
我是一名同性戀,想找到真愛,最好爸媽能認可。佛法里有辦法嗎?我可以去做。?
常聽人說,「禪宗加凈土,猶如戴角虎」。可凈土是要信,禪宗就是要疑。該如何把握?如何實修?
互聯網有心嗎?

TAG:佛教 | 佛經 | 金剛經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