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河下游已成「懸河」,能不能在河道旁邊重新修建河道,讓黃河整體向一側平移?

這樣不就可以放棄不斷的加高堤壩需求,也符合自然改道規律!


技術上沒問題。黃河整個流域都能實現徑流年內重新分配,說是「黃河」,其實已經是某種意義上的「黃渠」了,再修一條渠道也沒什麼問題。可以解決不少現有問題,比如淤積、洪澇、水質,甚至還能創造出更多的耕地,類似「圍湖造田」。

河道選線肯定是在現有河道上,這個純粹是技術細節,不用擔心。

比較麻煩的是環境問題,比如說地表水與地下水的交換受阻;鳥類和魚類等動物棲息地受到大規模破壞;河岸濕地大規模破壞。

社會問題也挺麻煩,比如說,新建築和已有建築的協調;自然、文化保護區。

從社會發展趨勢看,黃河的環境、自然、人文價值只會越來越重要。所以,別說重新修渠,就是將黃河進一步渠道化也不符合社會發展的方向。


沒實際做過黃河上的項目,只是上學時聽老師講過一些,加上個人的一些工程經驗,試著分析這個問題吧。

首先說一下黃河的現狀,黃河所謂懸河,主要是中下遊河段,黃河流經黃土高原以後,挾沙增大,導致河道淤積,河底日益抬高。也正是由於挾沙很大,加上黃河的洪枯比太大,導致黃河是一個遊盪型河道,河道主槽會在很大一個範圍擺動,這個範圍由多大呢?黃河有些斷面,左右岸堤防間隔30公里,也就是說,這30公里範圍內都是主槽擺動的空間。

30公里,聽起來很大,但是如果看過黃河歷史演變的過程,就會發現,這個空間還遠遠滿足不了黃河擺動的慾望。實際上,這種平原河流,就是一邊把河槽淤高,一邊主槽就「滾」到旁邊低洼處了,所以才產生了「沖積平原」啊。

現在來分析一下在河道旁邊重建新河的可能性——第一,河寬,你的新河寬度,能滿足黃河擺動的空間需求么?第二,淤積,新河河寬不足,一場洪水就淤到比現在河底還高,你再建新河么?第三,投資,新河要徵佔遷移多少現有的村落、城鎮、耕地、森林?新河配套的堤防、橋樑、護岸、景觀?第四,涉水利益,現在黃河的取水、灌溉已經形成一個既有利益體系,沿河兩岸已經達成一致,你現在把河道放到別的地方了,原來獲利的人沒有利可獲了,撼動既得利益,遠比你新增利益要難得多。第五,無論是什麼原因,歷史上,現在,中國,國外,都沒有這種把一條大河改道的先例,不是水利人想不到,而是可操作性實在太差太差太差。

最後,暢想一下,你有新建河道的錢,為什麼不用來清淤呢?


黃河之所以成為地上懸河就是因為其在

下游挾沙能力減弱,河床上升所致。

為防止黃河泛濫而加高兩側護坡(好像是這個建築物吧)才形成懸河,試問,再修建水渠分流能否增加其挾沙能力?答案:不能。所以,如果修建水渠分流,只會像北京的馬路,修一條堵一條,本質上只能是想辦法清沙才能解決懸河問題。


現在要做中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有很多困難。首先要征地,有很多工程做不成都是因為征地。其次又要考慮環境問題。反正現階段要說服政府做這些中大型的水利工程是挺難的啦。


技術可以。

但是吧,有這個閑工夫,重新修一個河道,還不如直接把黃河下面的淤泥清一清,挖一挖。

肯定省錢,還省得兩岸群眾搬家,省的討論環境等一系列問題


對的,技術上可行,實際上操作難度不是一般大,要考慮的地理,經濟,人文等等綜合複雜程度太大,比起現狀,增加投入大,效果不一定會有預想的效果。上游地區做好水土保持措施可能效果更加不錯,畢竟把源頭解決了才是根本。


哈哈哈哈哈技術上木有問題,等咱們國家實在治不動黃河自然會讓他在山東改道,這個急不來的,涉及的面太廣了,又得是個大工程。


技術上沒問題,經濟上不可行,黃河下游普遍四五百米的寬度,另修河道那是開玩笑呢?


黃河的問題在於含泥沙量過大,你在旁邊修一個河道,過不了多長時間,河道也會淤積,變成地上懸河。在黃河附近修一個河道,工程只能用巨大來形容,花費至少上舉全國之力,還要征遷附近數以百萬計的老百姓,花費至少上萬億。從經濟角度上和社會角度上都是不合理的。現在的黃河下遊河道,最窄處有幾公里寬,最寬處差不多有十幾公里寬,而實際的河面寬度差不多在一公里左右,黃河就在河道里來回擺動,對兩岸的影響並不大。現在黃河中游已經修建了小浪底水庫,結合黃河干支流上的陸渾等水庫共同調洪,已經基本能夠控制水患。黃河灘地上的老百姓現在正在逐步從黃河河道遷出,這對以後的防洪更加有力。


推薦閱讀:

「三易回河」黃河改道的過程中,北宋政府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北宋政府責任幾何?
黃河遠距離改道時是什麼樣的?入海口是如何從曾經的黃海移動到渤海的?
相對於黃河流域來說為什麼長江流域沒有孕育發展至今的文明???
黃河變清調查的結果映射出了哪些問題?
《三國志11》濮陽南面的河叫什麼?

TAG:水利 | 黃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