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道的中國造卻要起一堆洋名字?

比如:莫斯利安 安慕希 海倫凱勒眼鏡(我記得海倫凱勒是位盲人寫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裝修當面的就更多啦!

是不是忽悠人 認為是外國貨 賣高價

還是都有打入國際市場的野心


謝邀

兩個層面來考慮:

1、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2、洋品牌的價值到底有無加成

先談第1條:

首先部分中國人在近現代失去了自信力,對於國產品牌的質量和用料持有悲觀態度,另一方面部分的國產品牌也確實存在為了提高利潤率而盲目的成本優化,對於標準沒有敬畏之心。兩者的作用降低了國產品牌的公信力;

更為可怕的是媒體的力量使得中國製造成為了物美價廉的代名詞,一旦成為一個國內品牌,是很難拉到很高的價格,這是國內企業的煎熬和痛苦。

想想我之前公司的老闆,為了打造一個衛浴的輕奢品牌不惜跑到瑞士創建公司,大手筆僱傭義大利的著名設計師工作室,CEO也選擇了德國人。之前開會的時候他說的一句話:只有瑞士的品牌才能創造這個價格,想要在國內做這個價格,是絕對不可能的。這些話是不是很值得我們國人深思?

至於第2條:

這些洋品牌分為兩種,一種是刻意的拉高品牌的單價,提高銷售利潤;還有一種是不得已而為之,像題主所說的莫斯利安,我覺得是一個很棒的營銷品牌創意,有點主要由:

1、品牌有故事,有吸引力

2、抓住了人們希望長壽的願望,迎合了消費者的心理

3、莫斯利安的品質確實也高於一般的酸奶品牌

4、產品的管控標準更加嚴格

5、對於公司的整個產品線,是一個很重要的豐富

即使這樣,我還是希望有更多的土生土長的國內品牌在國內抬起頭來,甚至走向國外,同仁堂、張小泉、老乾媽甚至衛龍辣條……這些


裝逼,全世界都一樣。譬如說哈根達斯,這個地道的美國品牌用的是丹麥文。星巴克的咖啡名字基本都是義大利文的。


時代的影響罷了。

張建國、劉衛東、令計劃不見得就比這個高級。


不單中國這樣,日本也這德行,好好的名字不要,非得叫小澤瑪利亞、希崎傑西卡什麼的


因為國內ZF地方保護的溺愛讓國產品牌的用戶信譽已經破產了,使得消費者不得不盲目相信國外品牌。 國產品牌和外國品牌,比的不是最好的那一批,而是最差的那一批。所謂看木桶最短的那塊板。消費者看的是誰的整體質量底線更高一些,更可靠一些、

國內的質檢也好,標準也好,很多行業為了保護國內企業生存,刻意降低行業標準門檻(或者紙面國標要求挺高,但實際市場銷售的標準很低,低標準低價格產品可以在市場里大行其道。地方ZF縱容事實上的行業低標準門檻)。這造成了很多國產品牌偷工減料,利用國內的低標準繼續生存下去。這造成的結果就是大眾對國產品牌整體印象的不高。對於那些努力做好,想進入中高端市場的某些廠家來說,起一個洋名字可以避免國產品牌留給大眾的負面印象和銷售價格的玻璃天花板,畢竟靠1-2個廠家想擺脫那些最差的國產品牌所帶來的負面印象,這營銷成本太高了。其實這個成本應該ZF作為第三方嚴格監管來承擔的責任,而不是市場里的廠家去承擔。

當然,國內的保護其實也給國內企業留出了價格生存空間。很多外資品牌產品國外的銷售價格是國內的2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這就是國內關稅以及其他政策的保護造成的,為了給國內這些弱小的企業一點生存的空間。那些外資品牌由於這些稅費的原因,靠價格戰自然是無法和國內這些品牌競爭的,自然就走中高端品牌營銷,乾脆將價格拉上去,製造所謂高端豪華的品牌印象,忽悠國內的消費者。而國產品牌的確就應該是物美價廉的,沒有ZF保護,這些企業都沒可能生存下去,想要價格高端,你得有外資所不具備的核心技術。但多數情況下,國內這些才發展沒10年的多數中小企業能有個鬼的核心技術。自然只能靠將自身包裝營銷成外資品牌忽悠國內消費者來獲得外資品牌所擁有的品牌溢價。

當然起一個洋名字,少數是為了突破品牌溢價的所謂玻璃天花板的考慮(所謂的裝逼),但更多是純粹忽悠國人的品牌。就像我國是山寨大國一樣,要麼直接山寨國外知名品牌造假,要麼模仿國外品牌弄一個假洋品牌來忽悠消費者。反正賺的是快錢,幹不了幾年就換個名字繼續玩。畢竟多數消費者是烏合之眾,商業營銷怎麼說,他們就怎麼信。官方也很少對這類假洋鬼子進行管理。機會成本不高,自然要用洋名字,直到消費者發現自己無所適從為止。2333


為了騙不善於搜索,不懂交叉印證信息真實性的小白。

說到眼鏡,海倫凱勒算什麼,還有自吹日本純手工的木九十,自吹香港品牌的loho,丹陽一大堆就差稱斤賣的「洋名字」鏡片……不堪入目。


我的回答可能沒有用,我知道NBA球員斯貝茨有個紋身是漢字帝,湯普森還穿過北京爺們的襯衫,大概是為了逼格和與眾不同。


推薦閱讀:

近年來,國內有哪些消費習慣發生過顯著的改變?
有個朋友送筆記本去網點維修(鍵盤壞了),對方把沒有壞的硬碟換了,大量文件及個人資料丟失,屬於違法行為嗎?
女朋友在趣分期,螞蟻借唄,花唄和招聯欠款累計大概一萬六千塊,我作為她男朋友該怎麼幫她?
如何看待文章「為什麼應該抵制新國貨」?
3000 塊錢跟 30 塊錢的剃鬚刀,功能及用戶體驗上相差有多大?

TAG:品牌 | 廣告 | 消費 | 商標 | 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