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有些國人移民到國外後。在國外做各種形式的事情強調自己很愛國。?
謝邀。。。。
很明顯啊,因為這些人很可能真的愛國啊。。。
對很多人來說,移民只是因為不得已而為之。。。我愛國來,國不愛我。。。。不但不愛我,還要傷害我。。。
那我只好去一個安全的地方繼續愛咯。。。
說到底,其實第一代移民,不管換不換本子,都是不可能脫離祖國的根的。。。這些人里,真愛國的和真不愛國的都很多。。。
看到祖國的壞現象,不愛國的那些在海外搖旗吶喊,高呼大清藥丸。而愛國那些也會痛心疾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這些都是正常反應。。。
當然,中間派也是有的。。。為了所謂政治正確,或者為了不被涉及其利益的重要圈子排擠出去,只得身在海外還要裝出一副很愛國的樣子,實際上只是想著能更方便回國分一杯羹。。。
至於這些人哪種多哪種少,其實見仁見智。。。主要看你混的圈子了。。。
所以,對海外人士,切忌一棒子打死。。。
畢竟,想當年革命的時候,孫中山和汪精衛可都是從美日以歸國華僑身份回來的。。。沒記錯的話,國父還是有美國護照的人呢。。。。認識一個身邊的CS Phd,打算留在美國發展,為了儘快拿到身份投身陸軍預備役。曾說了句讓我們覺得有點又當婊子又立牌坊的話,「其實入外國籍不是不愛國;如果中美真的爆發戰爭,我覺得這些人對中國的幫助更大」…
好吧,個人選擇而已。入籍也好,移民也罷,說不說愛國也都算是個人選擇唄恕我不太贊成這個觀點,我認識的移民裡面既有愛國的,也有恨國的。1人們對遠方總是懷有一些幻想,公知們也在天天稱讚國外的美好,你讓他們去趟印度或者尚比亞就會閉嘴,同樣的,你讓那些移民了的再搬回來,他們也會開罵2個人經歷也會影響三觀,有個同學留學加國,重感冒導致急性心肌炎,醫院換心手術免費,甚至醫保還負責他父母的機票錢,他們家怎麼可能會「愛國」。不過更多的同學還是在咒罵歐美傻逼的醫療體制,看個病等倆月啊,就開一盒感冒藥一千多刀啊,醫生除了說好話屁都不會啊之類的。多嘴一句,這讓我感覺比如說美國醫療體系吧,對大病重病患者友善,對小病患者很不友善。
3有不少移民的同學跟我吐槽華人受歧視有天花板之類,畢竟我沒在美國求職過,這群傢伙心比天高也是有可能的,再說國內一樣有天花板,不過我倒是頗認識幾位中年移民的,基本都得降階層就業,有長輩博士畢業在國內混的風生水起,後來移民某國做了銷售。
你的假定前提是出國就是因為覺得國內不好才出國,所以出了國後還表示愛國你無法理解。但是,這世界上並不是這樣的啊,好多人並不是因為國內不好才出國的啊。像我就是啊,早早的就被父母送出國了,在那之前我就只知道小學初中高中是什麼樣的啊。在我眼裡都很好啊,我沒覺得有任何不好呀。然後就被送出國了,也沒覺得國外有多好啊,再之後就是一晃十年,生命就如河水一般向前流去,等到10年後,上完了學,順理成章的工作了,再回頭髮現國內已經變化太快了,而自己卻更適應美國了啊,所以就這樣吧,留在這吧。所以你看,全部過程裡面都沒有是因為覺得祖國不好才出國的啊,所以我為什麼不能愛國?
怎麼看待國人移民到國外後。在國外做各種形式的事情強調自己很愛國。?----------------------------------------------------------------------------------------------------------
怎麼看待英國人殖民到加拿大後做各種事情強調自己很愛英女王?
怎麼看待穆斯林難民移民到歐洲後做各種事情強調自己很清真?MDZZ私以為只是內心中骨子裡仍然存在著的歸屬感,對國內的環境風氣之類的不看好,所以移民期待獲得更好的環境和機會,但是仍然認為自己是個異鄉人。這屬於一部分第一代移民的習慣吧?或許他的後代在國外出生,那麼歸屬感就屬於出生國的比較多,再下一代就更沒有對祖國的歸屬感了。
我一直覺得這種問題很奇怪,包括前兩天的那個「如何看待哈佛學生XXX演講表達自己愛國」的這個問題
任何一個標籤都不僅僅代表這一個標籤,代表的都是幾十萬上百萬甚至數千萬的一個群體
在這種量級的一個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無論是政治立場還是生活態度,差距很大難道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嗎?為什麼要為幾百萬人的這麼一個群體給他們設定標籤,比如「出國的人」就代表「不愛國」,這是什麼邏輯?回到問題本身
出國跟是否愛國完全是兩碼事,感情只不過是其中決定因素之一而已房價,空氣,生活環境,工作機會等等,大把的決定因素擺在這裡我本科在北京讀的,對北京感情很深,畢業的時候信誓旦旦的表示留學回來之後一定回北京工作,現在也照樣定居在了杭州,沒別的,搞不到戶口買不起房女朋友對杭州有感情而已,就這麼簡單這個話本要再次出現了——高贊答案回答我實在不能苟同。知乎里有不少不利於交流探討的現象,說兩點。一是不少答主答非所問,借解疑釋惑之機大放「私貨」。看似審題不清,實則內心澄亮。如是。二是「噴子」問題。不要以為噴子只能在評論區,不少答主明知題主問題指向,硬在題目里摳字眼。「不要先問為什麼,而是先看是不是」這種老牌話本剛出現的時候著實令人讚賞,在一群你問我就答,你如何問我便如何答的單項固化模式里簡直「驚為天人」,這顯示傳統問答模式的運作更顯思辨化,問答雙方真正互動化,顯然更加有利於用戶科學自由環境下分享見解,發現不同。然而不知什麼時候起,不少用戶偏愛向經典「致敬」,該句濫用實為常俗。同樣,如是。福爾摩斯說:「世上沒有完美的謀殺」,就著題主問題緊抓一鱗半爪的「私貨時間」或是所謂的「思辨」,毫無價值。答題必然要審題,審上述答案,但審完之後別忘答題。以下。沒出過國,但大學算是出了家鄉。這種體驗非常類似——原本認為普通無奇的家鄉突然變得亮點多多,原本未曾特意為家鄉表現出來的行動也略顯誇張的展現在公眾視野里。原因有二。一是源於不自覺的心理寄託。「子憑母貴」,身處異地,拘謹不安,我們習慣於為自己尋找支柱,塑造支柱。二是「家室效應」。我們都有種印象,即具有某種真摯情感的人再壞也一定壞不到哪去,比如孝順啊,愛妻子。在某些情景下,國人與老外談生意都會表示自己已經訂婚或是結婚,並暗示與愛人感情和睦,相處融洽,以顯示自己具有某種珍貴品質,至少在合作中對方值得信賴。同樣,在與陌生人交往中,若能藉以一定行為突出自己的某項高尚情操,一定也會給對方留下不錯印象。
好酸
你是在說高曉松么?
不惡言相加就謝天謝地了。
推薦閱讀:
※奮鬥10年移民國外是否有必要?
※我先生和孩子辦理移民,請問如果他們辦成功了,在法律上我和我先生婚姻關係還存在么?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移民政策哪個更好?
※澳洲技術移民有哪些好移民的專業?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英國首相,你會如何重新制定移民政策?(請看詳細的問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