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18輪卡車多採用2軸+3軸的形式,而美國多採用3軸+2軸的形式?
18輪卡車因擁有18條輪胎而得名,但是同樣是18輪,卡車的形式在歐洲和美國卻非常不同:
歐洲的18輪卡車牽引車多為1根轉向軸+1根負重軸,拖車有3根負重軸;美國的18輪卡車牽引車多為1根轉向軸+2根負重軸,拖車有2根負重軸。請問這是為什麼?哪種布局的經濟效益更高?謝謝。
美國(圖片來源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vdare-live/wp-content/uploads/2015/06/truks.jpg)歐洲(圖片來源http://cdn.playbuzz.com/cdn/707c1f7d-16cf-4591-970f-28f69644e84b/e59d8156-8246-457a-95c8-a33181f2b6f6.jpg)
總的來說,是道路法規和運輸條件決定的。
我認為,根本的原因還是,歐、美對於的法規要求不盡相同(尤其是美國各州的法律也不盡相同)。在歐洲,車輛的最大限值普遍為總重40噸,而在美國車輛的最大限值為36噸。l一個挂車軸的額定載荷大概是在10T -13T 之間,車頭的重量,對於平頭車,一般4×2是7.5T左右,而6×4是8.5T左右,所以歐洲拋開車頭重量,挂車總重可以達到31.5-32.5T的樣子,挂車兩根軸還吃不消。長頭車的重量,我沒有北美車型的數據,不過參考東風柳汽乘龍T7的重量:卡車車型對比_乘龍T7參數對比,大概是在8.8T附近,而且這個車型還是氣囊懸掛的輕量化版本,如果美國長頭車車頭重量即使按9T算(實際應該大於9T)的話,拋開車頭重量來看,挂車只需要承載36-9=27T,所以,挂車基本上只需要2根軸即可。另外,歐洲道路車輛的長度限制,是計算整車長度,半挂車列車的最大總長度不超過16.5m。而在北美,限制的是貨箱和半挂車的尺寸,半挂車總長度為16m,對車頭的尺寸並無嚴格的限制。這樣導致歐洲的平頭車居多,而北美是那種擎天柱式的長頭車偏多。然後軸多的話,肯定車頭長度就會偏長,這樣能拉的貨就少了。一個4×2的牽引車,額定載荷應該在18T左右,而一個6×4牽引車,額定載荷在25T的樣子,通常,在高速物流運輸上,如果不是超載,一個4×2的牽引車就足夠了。
最後,挂車和車頭是可分開的,所以有時候挂車被4×2的車頭拉,有時候被6×4的車頭拉,看下面的兩張圖,歐洲的挂車,一般都是三軸的。再說說歐洲和北美的半挂車吧。歐洲的半挂車,比較鮮明的特點是三軸+空氣懸掛,小直徑輪胎,而且單軸四氣囊,技術較高,但是出貨量都不大,根據客戶需求定製。因為歐洲的道路情況較北美擁擠,所以對車輛要求也較高。北美的一般是二軸+板簧結構,或者二軸+空氣懸掛,單軸二氣囊,其結構簡單但是成規模,而且非常強勢,有自己的行業規範。所以你說的18胎也不完全正確,而且現在北美似乎還出現了超寬胎,一個頂倆的也有。
首先歐洲的半掛組合一般挂車都是單胎,所以數一數輪胎會發現其實只有12條,「歐洲的18輪」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不對的。
至於說為什麼歐洲的半掛牽引車兩軸比較多,個人認為主要是考慮到機動性:兩軸卡車的迴轉半徑理論上比三軸(不帶隨動)卡車小。同時單後軸可以避免雙後軸輪胎橫向磨損。但後軸結構比雙後軸簡單,具體體現在傳動和推力桿設計上:北美的雙後軸卡車很多其實真的是雙後橋驅動的(即6x4),維護自然要複雜並且昂貴。個人推測懸架布置可能也是一個原因:北美卡車有相當一部分選擇橡膠懸架,但是歐洲基本都是四氣囊空氣懸架,前者在雙後橋上很好布置,後者在但後橋上很好布置。
歐洲半掛牽引車如果要增載入質量,似乎更多會選擇主驅動橋前加裝不驅動橋,一般帶有轉向和提升功能,採用單胎。相比之下,單機卡車更多會選擇在主驅動橋後家裝不驅動橋。單側雙胎的不驅動橋並不多出現,6x4則更少。
半挂車方面,不是很清楚為什麼歐洲常見三橋大單胎設計。現在的三橋半挂車的確有很多加入了提升設計,可以根據載荷和路況設置成雙橋接地甚至單橋接地,甚至還有一些第三橋可以轉向… 但從邏輯上說這不應該是歐洲常見三橋的原因。
北美有一種半挂車,常見於平板車,兩根橋離得非常遠,而且都是單側雙胎,不帶轉向,也不能提升,每次看見這些車轉向就感到很著急…美國多平原,長頭三軸比較適合這種道路環境歐洲路況比較差,平頭兩軸比較靈活,比較適合歐洲的道路環境
作為牽引車頭來說,路況差的情況下驅動橋多的通過能力好,應該和路況有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