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柳傳志、梁文道、雷軍等人也自掏腰包訂閱的《每天聽見吳曉波》音頻節目?

今天看到梁文道、徐小平、馮侖、柳傳志、雷軍等人在喜馬拉雅FM推薦了吳曉波新開的付費財經課程《每天聽見吳曉波》,如果是想系統了解社會趨勢及財經知識,聽這個節目是否有用?

音頻鏈接:【和柳傳志/雷軍/梁文道/徐小平/馮侖一起訂閱《每天聽見吳曉波》(7月5號正式上線)】在線收聽_mp3下載


多年前某媒體組織的飯局,評論界大腕雲集,酒酣耳熱之際,來了一個年輕人。有人介紹說是吳曉波。當時我沒戒酒,酒風浩蕩;記得吳曉波沒怎麼喝,也就沒什麼交集。一個儒雅、內斂的青年精英,是他給我留下的唯一印象。

曾幾何時,股市狂飆突進,男女老幼、親朋好友蜂擁而上。勸他們見好就收,都像看神經病一樣看我。結果當然是血本無歸,平常省吃儉用的那些人,真心替他們難過。一位不聽我苦勸的好友損失慘重,跑來跟我取經,問我怎麼算得那麼准。

常識。說到股票我十竅通了九竅,但我之所以願以自己珍視的一切起誓,斷言股票絕對會跌,只因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的常識,以及吳敬璉、吳曉波這樣大聲宣講常識的良知。

白領、藍領都想靠股票發財,賣大白菜的也在炒股,這樣的股市正常嗎?人人炒股發財,財從何來,空出來的崗位誰干?

吳曉波說他從不炒股,中國股市從誕生起就是「怪胎」,以吳敬璉2001年的說法為證:中國股市存在制度性缺陷,甚至還不如賭場有規矩:「管理層把股票市場定位於為國有企業融資服務和向國有企業傾斜的融資工具,使獲得上市特權的公司得以靠高溢價發行,從流通股持有者手中圈錢,從而使股市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尋租場』」。

或許吳曉波本人也未意識到,專業與道義的融合無形中成為其最大的隱形資產,這個社會最稀缺的不是專業知識,而是道義、道德勇氣。讓我感動的是貫穿在吳曉波言說中的理想主義:指出問題所在,提出建設性意見,真心希望這個國家這個社會變得更好。

誠信關係到人與人、人和國家,以及交易成本、信用成本、整個社會運轉的成本,屬於吳曉波的重點研究對象。

人與人不同,信用額度也不同,遭遇突發事件,有的人可以馬上借個數百萬應急,有的人因為信用破產,借個幾百塊都很困難。給你的那點錢不叫借,那是交情、同情、憐憫。

信用作為個人經濟價值、人格體現,於企業、社會、國家同樣至關重要。有個無比鮮活的例子:寬甸縣長甸鎮政府欠遼寧人周勝喜247萬長達19年,本金加利息高達3700餘萬元,多少辛酸多少淚,多少青春多少社會力量被消耗在周勝喜討債的19年!丹東將長甸鎮納入失信黑名單。

政府公信力缺失、信用破產,人民不信任政府,人與人不信任,整體信用偏低,導致交易成本、社會運轉成本大副提升,並最終轉嫁到每個人的頭上。

溫州人不敢騙同村人,是因為成本太高,敢騙全天下是因為成本太小。解決之道就是制度改革,抬高違法成本。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充滿無限可能;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專業之外,誠信、道義、良知成了稀缺資源。

吳曉波對泛濫成災的成功學嗤之以鼻。成功成了坑蒙拐騙、不擇手段的遮羞布。

每個國家在經濟上升時期都會出現道德焦慮和道德困境:一白遮百丑,這個「白」就是所謂的成功。今天的中國,盛行極端功利主義,只要成為高富帥、白富美、財富精英,不擇手段付出任何道義代價都能享受「同情之理解」。

有知名媒體人梳理郭敬明自《幻城》以來的抄襲史,認為當下藝文界抄襲成風,就是拒絕道歉的郭敬明起了個壞頭。

一個心智健全、道德評價體系完備的社會,敗訴後仍然拒絕道歉的抄襲者會受到全體社會成員的鄙夷。在中國,這種人居然還有粉絲,這不是一大群屎殼郎在推著一個臭不可聞的糞團往前滾動嗎?

我們的社會怎麼了?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怎麼會弄出這麼多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腦殘粉?作家可以抄襲,可以踐踏職業生命的底線不用道歉,居然還有這麼多屎殼郎為他搖旗吶喊,可以加入國家級作家協會!湖南老作家余開偉聲明「為了尊嚴」退出作協,他的聲音多麼微弱。

有媒體問Papi醬會不會承諾自己以後不再做廣告,羅振宇回答:有人問馬雲,你不是說以後不會上市嗎,最後怎麼還是上市了?孔子有句話: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只有小人才這麼要求別人。君子永遠隨時應變。

哦,孟子也是這麼說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君子」、「大人」不必拘泥於信用的小節,誠信是可以靈活掌握、變通的手段。

有媒體諷刺羅振宇:「現在他為了賺錢,已經徹底放下包袱了。」

小時候只聽說過「言必信,行必果」,大人、學校從未告訴我誠實、守信是「硜硜然小人」!管你什麼經典,世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側重、取捨。用腳趾頭想想,倘若恪守信用的是小人,出爾反爾、兩面三刀、背信棄義的騙子反倒是君子,黑白顛倒、是非全無,那還是人類社會嗎?

吳曉波認為,要建設誠信社會,必須走出成功學的誤區,讓不作惡成為公共道德的底線;從制度層面提高違法成本,弄虛作假、背信棄義不僅要在道德上成為千夫所指,還應加大經濟懲罰的力度。


一直很喜歡吳曉波老師,對於他的作品也是無條件支持。

以往,吳曉波頻道都是隔幾天一篇文章,每周三一集視頻,現在每天音頻不知道還會不會有文章和視頻,有時候音頻更像是快消費,文字和視頻反而能更親近。


道上混,面子都是相互給的。


吳曉波的收費課程,聽著還是有些啟發的,花錢買時間(不用費勁花很多時間找資源),省錢的話就得費時間了,每個人所處的階段不同。我買的破解版,誰如果想要的話 ,加微信或者留下郵箱可以免費發給你,共同學習,共同提高,不過有錢的話 還是支持正版


不自掏腰包難道要等國家撥款嗎?


瀉藥,對於吳曉波,我還是有一些話要說的。

2009年,國內經濟回暖期,我過年坐我叔車上,聽他給我分析當年的股市行情。那時候我就有明顯的反雞湯人格,聽到大道理就想打人。但礙於他是我叔,再加上一個做物流看倉庫的竟然能在股市裡幾進幾齣倒騰出幾套房來,我也就打個哈哈聽他一聽。

(ps,那時候我叔如果做智能倉儲的話,現在早發了)

期間,聽到他反覆說的一個人名,吳曉波。中年人介紹起同代成功大師總是不可避免談及成就、頭銜、聲望、收入,但在我們這代年輕人眼裡,這些標籤我們並不感冒。為什麼?因為這些成功學大師離我們的生活很遠。

有多遠呢,大概是在機場候機廳航班延誤,手機沒電,百無聊賴什麼都做不了,旁邊有一摞《高效能人士的1萬個臭毛病》、《卡耐基手把手教你發家致富》、《誰動了我的奶(ru)酪(zhao)》這樣乾貨滿滿的書,你連瞥一眼的力氣都沒有……這麼遠。

所以我當時對吳曉波這個人沒有概念,或者說,對於這一代成功學代表者毫無概念。

後來,短短几年時間,經歷了社交媒體時代,場景媒體時代,互聯網一波巨浪拍死了很多成功學大師。他們迅速flop的原因很簡單,當時代找上門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牛逼了,端著架子,覺得搞互聯網,搞社交媒體,搞自己的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是一件很丟人的事,他們覺得靠著版稅,靠著自己上過幾個電視綜藝類節目,有那麼幾個人禮貌性地喊自己幾聲老師,就把自己當腕了,於是錯過了風口。

其實風口這個東西很玄乎。有人說豬站在風口都能飛起來,這話是扯淡。200斤的豬跟2斤的小豬誰更容易飛起來?首先得是你,不是別人站在風口上,才有被吹起來的可能,其次才是你的體量。

這也是我對《每天聽見吳曉波》這個欄目感興趣的原因。在上一代《意林》、《讀者》、《非誠勿擾》等紙媒視媒起來的、大紅大紫的名人們,現在死的乾乾淨淨,被時代與人民狠狠扔進了垃圾筐。而在那時候就紅了,並走到今天還能接受社交媒體的打造方式,並一以貫之地樹立自身品牌形象的,少之又少,結合當代造神能讓這一代年輕人敬仰的,那就更少了。

吳曉波是否能夠做到讓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敬仰,我不知道,但是對於他的這個運作模式,我是有一些興趣的。

於是,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聽了吳曉波在喜馬拉雅FM上的節目。

起初便是吳曉波熟悉而沙啞的嗓音,從房價上很平淡地切入,其中還開了個俏皮話,抖了個包袱,把我給逗笑了。他沿襲著一貫幽默風趣敢說敢罵的性格,在中國這個盛行自我閹割的國度里,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吳曉波並不是一個端著架子,擺著譜子的人,所以在接地氣上他要完勝那些一張口就是「中國夢」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啊這些真正的雞湯學成功學大師。

吳曉波,算不上成功學講師,他算一個以企業家身份剖析財經領域的觀察者。

有人會說,吳曉波再怎麼出名,我也懶得看。

但是,我們好像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細節——吳曉波的節目真的是給質疑他的人看的嗎?

顯然不是。

顯而易見的,他的受眾,從五六年前開始,就是我們的長輩,那時候他們看的書除了讀者就是意林,最愛看的是各種百家講壇,名師講座等節目,喜歡聽成功學大師抱起雙肩聊自己的成功人生。

只不過,父母等長輩們現在玩起了手機,有了自己的微信,並在自己圈子裡的朋友介紹下,開始關注一些當年就赫赫有名的大師、學者、企業家。

中年人一代,永遠是吳曉波老師們的消費主力軍。

而現在,這一消費主力軍的固有態勢將被打破。喜馬拉雅FM直接將吳曉波的文章轉化為音頻。表現力比以前強了不少,以及,在以年輕人為受眾群主力的喜馬拉雅,無疑為吳曉波的粉絲結構擴展了一個層級。

怎麼做到的?

想想看,同樣是10萬篇成功人士談房價,其實寫的大同小異,但怎麼能夠突出自己的品牌形象?

很簡單,打破文字表達這一形式。

10萬篇文章里有一篇是音頻,那這篇音頻就會激發大家的獵奇心理,想點進去聽聽到底是在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還是在談笑風生,還是在認真嚴肅的講乾貨。

這讓我想到前段時間大火的分答,以及現在知乎推出的值乎與知乎Live的運作模式——知識的商業化。只不過喜馬拉雅把這種玩法更進階了一步,將碎片化的信息沉澱成5分鐘的音頻節目。但是無論是1分鐘的段子還是5分鐘的乾貨抑或是50分鐘的在線課程,所滿足的需求無非就是兩點:

1.有趣。

2.有用。

不難看出,吳曉波在社交媒體出現之前,火起來很大程度是因為他的兩個身份——企業家與財經作家。

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那些所謂的成功學大師們,都是被槍手代筆的,而其中絕大部分人,文學素養極低,讓他們寫出邏輯清晰,架構完整的一段話比要他干半斤白的都難。

連雷總都能說出「are u ok」這樣的雷人語錄,更別說那些上了電視節目後要反覆錄製的企業大佬商業巨鱷了。

但你還真別說,正是這些人,在今天,依舊佔有著共和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資源。

所以,你可以想像,在能夠接觸到一定層級大佬的基礎上,有一個好文筆,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大多數名人傳記、專題採訪,採訪者與被採訪者之間身份不對等,因此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採訪很難深入,大佬們會端著,記者又問不到痛點上,於是寫出來的文章如隔靴搔癢。

吳曉波與財經領域的高級精英、企業家溝通時,一方面可以依據身份上的一些優勢減少雙方一些不必要的套話屁話,表現出一副大家彼此知根知底,就敞亮點說就好了的態勢,往往更容易促成一次成功的採訪。再加上吳曉波從事記者多年,有著紮實的寫作功力,能保證一篇稿子寫得既讓企業家滿意,又讓讀者讀著覺得有用有趣,所以受歡迎也是合情合理。

但是對於新的表現形式——音頻節目來看,是否能夠成功還需要繼續觀察。

被多少大佬推薦過也只是一時名氣的引流,內容是否優質,才是留住粉絲,提高黏性的唯一標準。


我與很多人一樣,在大學期間讀過了《大敗局》和《激蕩三十年》,這也成了我對財經興趣的由來,不得不說吳曉波的很多觀點在一段時間裡是我看待商業世界的唯一方式,對於商業的思考最初的源頭也都源自於他。

「不炒股才是最高級的股市玩家。」在我的記憶中這是吳曉波在《鏘鏘三人行》中提出的觀點。這是吳曉波的觀點裡第一個讓我拍案叫絕的,在之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在與朋友閑談中都會拋出這個很聚焦人氣的觀點,然後大侃特侃中國股市裡的信息不對等。

吳曉波從幕後走到台前,從傳統媒體走向新媒體,多產業布局,歷經變化的過程中,慢慢地自身的爭議性也在提高,讓人很難再把所有關注聚焦上到他的商業觀點上。

但是吳曉波想傳達的觀點和理念一點都沒有減少,他以作家、媒體人的角度看待商業世界的時候,種種觀點的邏輯像在穿針引線,試圖把這個體量龐大的世界描繪出有跡可循的軌跡,這些觀點更難於表達,吳曉波也一直探尋表達的出口。

「真正改變的不是內容的生產方式,而是內容變現的方式。」這是吳曉波提出的第二個令我叫絕的觀點。

大家如果有過寫作經驗的就會知道,寫的方式有時很難表達自我,甚至我們說,想寫明白自己,要有功底,甚至要有運氣。還要確保你要寫的東西是自己能夠把控得住的。

我其實是同情吳曉波的,他想把自己經歷中所思考的都串成書來寫,太難。

伴隨著時代的進化,內容的承載方式必然要朝著更多樣的方向進化,這是時代的基調決定的,內含豐富且變化迅速。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內容創作者選擇了內容承載方式,是內容選擇了內容的承載方式,承載方式改變了變現方式。

「真正的變化是2017年收費音頻節目開始的,它變成了有定價、有邊界、服務非常清晰的產品。更關鍵的是,這個產品背後形成的用戶關係,不再是建立在張小龍所提供的工具之下,我們通過新的工具『小鵝通』向全中國的媒體開放。它幫助我們在所有內容發布的過程中,完成用戶的管理系統。」

在1月份的新榜大會上,吳曉波如是說。

《每天聽見吳曉波》是知識付費與社群運營結合的成功典範,吳曉波搭建的會員體系並不只是交個會員費每天聽音頻那麼簡單,這本質是內容的承載方式驅動了一種新的變現方式。

音頻可能承載的內容不比文字的細緻、有章法,但是聲音里有語氣、有頓挫,很多時候拿語音表達出來的一些點會更深地烙下印象。而會員體系是一個長期的社群組織,成員在每一天收聽的音頻之間會有跳躍性的關聯,今天聽到的內容會讓你聯想到之前某期節目的某個觀點,但這兩者之間又沒有直接的聯繫。

如果把這些內容都羅列成文字,便不成章法,但是用音頻表現,就像聊天,沒有不適的地方。在長期的音頻收聽之後,也會能體會到吳曉波在這些不直接相關的內容中的關聯思考,才能慢慢體會他觀察商業、互聯網、經濟、媒體的方式。

付費的音頻節目變成了產品,產品源自於需求,我認為這個需求,是內容提的。

吳曉波老師在新榜大會的演講中用了很大篇幅去講述「小鵝通」這個工具,他認為「小鵝通」真正在微信生態下幫他打造出了合適的產品,這個產品關乎內容,關乎社群,是自媒體人的根基。

要我來說,內容有了合適的載體,組建了真正關心吳曉波內容的社群,吳曉波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這才是大家都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打造個人化ip的關鍵也在於此,如何才能更好的、更完整地表達自己。

內容有了合適的載體之後,也會觀察到社群生態的變化,吳曉波頻道數量眾多的會員中,八零後、九零後居然佔了大多數,這是與吳曉波預想的不同的。

柳傳志、梁文道等人除了認識吳曉波,也認識張維迎、馬光遠、葉檀甚至吳敬璉等等,我想他們並不是想單純從吳曉波的這個節目里了解社會趨勢及財經知識,而是這個節目里能夠了不片面地了解到吳曉波對於社會和財經的看法。

同樣,不能保證這個節目能讓你了解社會趨勢及財經知識,但是一定可以認識完整的吳曉波,這就是自媒體的真正的魅力。


都到知乎上來打軟廣了,客戶群定位還是比較準確的。


錢可能掏了,聽沒聽,你可不知道。


說起來慚愧,第一次知道吳曉波,

還是去年他的那篇文章——《最後一個「看門狗」也走了》,吳曉波:最後一個「看門狗」也走了--百度百家

文章寫的實在太好,可以看做是對媒體行業理想主義者的悲憫,其實也是對自己老同學秦朔出離一財,創辦「秦朔朋友圈」新媒體產品的造勢。而我個人看這篇文章,最動容的就是文章的開頭。

大學畢業的最後一個晚會總是傷感的。那是二十五年前的仲夏夜,六十個同學將星散天涯,胡勁軍主持了整個流程,邱兵寫了畢業冊上的告別詞,我編了一個「光陰的故事」四幕話劇,「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從來沒有當過班幹部的秦朔做了臨別感言,他說:「我要在三十歲前,擁有一張安靜的書桌。」

短短几句話,吳曉波老師就勾勒出了秦朔老師的理想,還隱約透露著一點對過往歲月的懷念之前。

《最後一個「看門狗」也走了》之後,後面我也聽吳曉波老師的節目《吳曉波頻道》,也某種程度上的關注了秦朔老師的《秦朔朋友圈》,這兩個人兩個產品在我看來,其實是有想通的地方,都是從傳統財經媒體中走出來,創辦了屬於自己的更加獨立更加契合時代的新媒體產品。

相比秦朔老師依然是關注著財經商業的新媒體產品,吳曉波的產品儘管大體上也類似,但吳曉波的內容其實更加的多元,更加的豐富一點。

我現在還記得《吳曉波頻道》在15年的一期節目,《鹿晗碾壓傳統「造星」業》,曉波老師用一種大數據角度來看待鹿晗,挺有意思的。

這是15年年初的節目,節目播放量在喜馬拉雅達到80W+

如果你稍微注意一下吳曉波這些年的歷程,你會發現,吳曉波是移動互聯網內容創業大潮中的第一批嘗試著,而他本人,嘗試了許多許多的事情。

這裡就不展開了…

眾所周知,自從羅輯思維推出付費內容《李翔商業內參》,喜馬拉雅FM聯手馬東奇葩團在6月6日推出付費音頻《好好說話》,為內容付費這個說法逐漸的被倡導、被提倡。

吳曉波同樣是這一波內容付費的參與者,而他為了自己的內容,請來柳傳志、梁文道、雷軍等大咖背書,自然也是為了給自己的付費內容造勢,但換個角度,也可以說,這是再一次的帶領大佬們,在影響著互聯網的內容付費觀。

這檔付費產品《每天聽見吳曉波》我第一時間買了,坦率地講,這檔節目比沒有做到非聽不可或是做到足夠吸引大眾來付費的強大動力,從目前的售賣情況來看,應是也並沒有達到某種理想的狀態。

從喜馬拉雅的角度來講,相比《好好說話》,《每天聽見吳曉波》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

但他的內容他的出發點(為用戶拔開時代迷霧,喚醒商業智慧)他的觀點依然是值得關注的。


關注吳曉波有兩年多啦,看了《大敗局》,關注吳曉波頻道微信公眾號,參加武漢吳曉波書友會。去年吳老師來武漢,我有幸去現場聽演講。真是帥一臉啊(//▽//)!吳老師算是我財經的入門師(? ??_??)? 。

吳老師去年的年終秀,也請到梁文道、曹啟泰演講主持,整場效果很好啊。

羅胖和吳老師也是好朋友,一起做過節目,一起寫過歌,《花開在眼前》還蠻好聽的啊。他們也會相互推廣,相互站台。

我是覺得有價值是相互的,擴大彼此的界限和認知,做個有趣有內容的人,認識更多有趣有意思的小夥伴!

認同吳老師的價值觀:認可商業之美,崇尚自我奮鬥,樂意奉獻共享,反對吊絲文化!


網紅經濟,誰又說吳曉波不是網紅呢,都來分一杯羹而已。

不過,聽有料的人扯淡,也是比挺無聊的人高談來得到,人家用自己的時間充盈了你的時間,付費也是合情合理,至於值不值得,就在乎你個人了。

我媽跟我說吃飯了,我在迷韓劇的時候,覺得簡直煩死了。等我離家在外打拚的時候,卻猶如天籟。所以值不值得這件事,得看聽的人是個什麼造化等級。

至於他人的推薦,就像最終是不是購買的決定權在於你一樣。吳曉波要做這件事了,兄弟們要不要幫忙也在個人,當然有可能也會因為錢,誰又說有錢人不在乎錢呢。


課程評分

課程受眾面 92
課程實用性 84
導師背景 95
聲音畫面 88
售後互動 81
用戶口碑 78
趣味性 86

課程評價

吳曉波,一個以企業家身份剖析財經領域的觀察者

對財經、商業感興趣的朋友大概率都知道吳曉波這個人,在社交媒體火起來之前,學新聞出生的他也是以一個商業記者的身份在財商領域出了許多優質的內容。

因為新聞+財經+商業本身對內容需求的敏感度,也為其後來包括《每天聽見吳曉波》這類點評熱點事實、商業現象、金融趨勢的內容做出了深厚的積澱。

毫不誇張的說,吳曉波是完全憑藉自己優秀的寫作能力、獨特的商業視角、深入淺出的觀點呈現,以及幽默風趣的講說風格積累了一大批中產粉絲。比起當今很多半路出家喜歡拿著熱點事實一本正經的指指點點胡說八道半吊子大師來說,無遺是好上了太多。

區別在於這些大師總是借著熱點營銷自己,而吳曉波無論是曾經還是現在,在做的依然是:發現熱點、或者是把一個問題變成熱點。

聽了有用,但用處有限

為什麼看似寶貴的前瞻性內容,加上這麼優秀的內容創作者,實用性才7.5分?

不管是從課程標題、購買體驗、用戶評價、還是吳曉波本身擅長的內容特點來看,喜馬拉雅的這檔付費音頻其主要還是吳曉波在點評一些金融、商業、社會現象。

而無論你承認與否,社會思潮不斷、新聞永遠不死,觀點本身並無對錯,只是不同罷了。很多大事件、大方向、大局觀,都是離我們普通人較遠的,所以在此類內容上吳曉波也做的也有些空洞,後期相關內容點到為止,不夠飽滿,更偏向於是新聞報道。

因此我認為《每天聽見吳曉波》並不能作為一檔成體系的經濟學或者商學課程,其最明顯的用處在於對外是聊天的談資,對內是思想的沉澱,並且有些「前瞻性」內容經過驗證是正確的觀點,也有的是錯誤的預判。所以哪怕是聽了「世界如此喧囂,真相何其稀少」,也還是需要獨立思考其所傳播的觀點。

花錢買時間

1.如果你是創業者、商業管理者、企業家,那麼非常建議購買,因為你可以了解到很多有趣的商業現象解讀、商業模式探討、經濟趨勢分析,而其中觀點性的內容沉澱後也會成為你的個人談資。

2.如果是想看熱門資訊,熱點解讀等較為專業的深度的剖析,又不喜歡再諸多廣告軟文中找內容的人,為了省事兒也建議購買。

3.如果是奔著學習金融、商學課程的學生不建議購買,專業的課程需要專業的學習時間和較完整的課程體系。碎片化的內容,碎片化的呈現方式只能作為普通知識的沉澱。

4.作為一名90後來說,整體感受是少部分內容講的離我比較遠,但是一些質疑熱門風口的觀點相當有參考價值,也能學到一些碎片化的商業、金融知識。現在更新了300多期了,所以不會全部去聽,但會選擇性的去聽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更多付費內容評測,請關注~

http://weixin.qq.com/r/dTjO1pTE9MmLrdC1921n (二維碼自動識別)


還有很多仁波切應該也訂閱了,可不好拿出來宣傳。。。。


針對類型自認有價值的自媒體(並不是針對誰)

利用早年聲望 累計粉絲池

累計完就好賣了

花了錢,聽到的就真的更值么

real天真

這樣一個宣布自己只針對中產

屌絲靠邊站的營銷平台

相比傳統口水媒體

新在內容包裝與營銷

用一個網路用詞來說

就是撈B

你給錢聽他說

廣告主掏錢請他說

誒…

他還要給自己做廣告

畢竟人家也是做電商的人啊

言盡於此


每周集中聽1~2次,大部分沒用,偶爾有些啟發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