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上下班高峰期什麼出行方式和出行策略最快?
在上海上班高峰期的出行,是坐地鐵快,還是騎自行車塊,還是開車快;若沒上海牌照的私家車在上班高峰期是選擇什麼出行方式最快呢?
怎麼上班最快,是無數上班族熱切關心然而又苦於無解的問題。
如樓上某位知友所說:一條路人走多了,那條路就無路可走了。
然而,在有些時候,即使我們知道最快的路徑,卻無法走這條路。
舉個栗子:我覺得在家辦公最快,實在要出門就坐私人直升飛機。
當然啦,現實生活中我們並沒有辣么多選擇。我們能夠hold住的,大概就是公交、地鐵、開車、自行車、步行等少數幾種出行方式。
鑒於我只掌握地鐵和開車的數據,今天就來八一八:
在上海上班,地鐵和開車哪個比較快?
先來看看我今天早上在微信上發布的投票結果:
毫不意外,大約60%的人都選擇了地鐵。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這一次,真相是掌握在大多數人手裡,還是在少數人手裡呢?為了科學地比較地鐵和開車哪個更快,我們採用了2015年某工作日早高峰上海軌道交通的數據,以及某計程車公司提供的2015年1月-10月工作日早高峰的專車數據,來分別表徵乘坐地鐵上班和開車上班的兩類市民的通勤情況。
我們首先來看,這兩類人都是怎麼上班的。
下圖是三類乘客的早高峰OD圖,顏色越深,說明該條路線上的乘客越多。
我們再來看看兩類乘客的通勤時間。如下圖所示,兩類乘客的通勤時間分布形態差異極大。軌道交通乘客的通勤時間比專車乘客要長,分布區間也更廣。
換言之,軌道交通乘客以20-40分鐘的中長時間通勤為主,專車乘客則主要是20分鐘以內的短時間通勤。
然而,這個結論是毫無意義的。
顯而易見,這種所謂的「省時間」僅僅是因為家到公司的距離更短。
事實上,我們無法改變上班的距離(除非你換了房子或者換了工作)。我們通常遇到的情況是,工作和居住的地點是確定的,距離也是確定的,我們能夠選擇的只有交通方式而已。
所以我們想要知道的,其實是「走完相同的距離,哪種交通方式花費的時間更少」,換言之,我們談論的是速度。
(註:本文中的「通勤距離」指的是從起點到終點的直線距離,非實際行車距離。)
就兩種交通方式的通勤時間進行比較的話,當通勤距離在14km以內時,軌道交通花費的時間比專車更少,不過,也就少5分鐘左右。如果考慮出站以後的步行或換乘的話,軌道交通乘客花費的時間很可能與專車乘客持平,甚至更多。
而當通勤距離大於14km時,專車花費的時間比軌道交通要少得多;且隨著距離的增大,時間差異會越來越大。這也很好理解,畢竟當通勤距離較長時,開車的行駛路徑更接近直線,而地鐵則免不了繞行、在站點的停靠時間也更多。
可是,鑒於78%的上海市民通勤直線距離都在14km以內,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對絕大多數市民而言,乘坐地鐵上班和開車上班所花費的時間是差不多的呢?
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上述分析中,我們只控制了通勤距離這一個變數,並沒有考慮通勤方向。而生活中,我們往往有這樣的經驗:早高峰時,從郊區去往市區方向的地面道路和地鐵都非常擁擠,而相反方向則路面通暢、地鐵空曠。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在比較地鐵和開車的速度快慢之時,我們還需要區分「進城(向心)」和「出城(外向)」兩個方向。
如下圖所示,在15km以內,地鐵乘客無論進城還是出城,花費的時間都是差不多的(進城的時間稍微多一點,可能是在排隊或者等下一班車吧);不僅如此,乘客的通勤時間與通勤距離呈現明顯的線性變化關係。這說明,地鐵車速非常穩定,且在兩個方向上速度幾乎相同。
然而,上述結論還是不夠有說服力。即使同樣是前往市中心,從東西南北不同的方向進城,從城區和郊區進城,車速和耗時也不盡相同吧?
於是,我們又統計了從各個行政區前往市中心的早高峰平均車速和通勤時間。
(「市中心」指中環線以內地區。靜安、黃浦、徐匯三區完全處於市中心,不列入計算;奉賢、金山兩區無地鐵,僅有專車數據;崇明無軌交和專車數據。)
先看車速:
再來看看通勤時間:
至此,我們已經可以肯定地說:
無論你住在上海的哪裡,只要你在市中心工作,開車都比地鐵要更快。
------------------------------------------------------------
然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註定是只能坐地鐵的……還有一些人,註定只能坐公交轉地鐵再轉地鐵再轉地鐵。
因此,我們有必要懷著對他人和自己的憐憫之心,來討論一下:如果你不得不坐地鐵上班,坐哪條地鐵更快呢?
先來看看上海早高峰時每條地鐵線路的平均速度:
那麼,在距離與速度的博弈之下,哪條地鐵線路的乘客早高峰通勤時間最短呢?請看下圖。
(每位乘客僅統計進站所屬的地鐵路線,若該站有多條地鐵線路,以刷卡口標記為準。)
所以,請珍惜你身邊每一位乘坐地鐵16號線、5號線和11號線的同事,因為他們真的很辛苦。
(本文結論僅適用於2015年的上海。)
註:本文中使用的專車數據來源於滴滴大數據研究中心。騎車,公路車,真的,不開玩笑早高峰上班地鐵45分鐘,騎車30分鐘(從出家門到打卡)地鐵雖然快,但是它繞啊...還得算上第一班擠不上第二班還擠不上的情況
團支書關注了, 前排瓜子礦泉水。 坐等一波數據流~~~~~~~~~~
沒坐過上班高峰期的地鐵,你就不能算了解上海。一個字,擠,兩個字,好擠,N個字:真TMD擠啊!!
然並卵,再擠還是得坐.......
今天頭一次去新單位報到,早上7點鐘,懷著戰戰兢兢、忐忑不安的心情開始了早上的旅程,之所以忐忑,不是因為報到,而是因為這久仰大名的地鐵早高峰……雖然早就聽說過早高峰的地鐵不是人坐的,但由於原單位有班車的緣故,所以雖然來上海三年了,到還沒有在早高峰擠過地鐵的經歷,今天一坐才知道確實不一般。自從擠過這一次後,我原諒和理解並欽佩了那些我曾經極為鄙視的竟然寫所謂「上海擠地鐵攻略」的可憐的「小氣」和「拿小事當大事」的上海人了,這部攻略可真是所有要在上海天天擠地鐵上班的人居家旅行所必備的寶典啊,不然,我告訴你,很可能你連過三輛車也擠不上去,要麼就是,你擠上去了,到站了,你卻因為被擠在後邊下不來……地鐵支招&>&>
地鐵運管中心票務管理部數據顯示,早高峰時段,2號線市中心區段客流量巨大,而7號線較空。地鐵方建議,從2號線靜安寺以西車站前往龍陽路方向的乘客,可換乘7號線,再至龍陽路換乘2號線前往浦東機場方向目的地。多乘4站,再換乘2號線,全程僅多花20分鐘,但舒適度大大提升了。NO.2 外環路到中山公園 「1換3」鬆口氣!攻略要點:避開上體館站金點子:例如家住1號線外環路站附近的羅小姐再中山公園附近上班,每天早上她要乘擁擠的1號線到上體館站換4號線。後來羅小姐換到了3號線,雖然換乘3號線通道比較長,但並不擁擠,且上海南站站是起始站,上車竟然有座位,很輕鬆就到中山公園了。之後,但凡1號線特別擁擠,羅小姐就提前到上海南站下車換4號線。她的一些同事、朋友也調整出行路線,避開客流匯聚的上體館站,前往3、4號線共線段乘車。地鐵支招&>&>乘坐1號線到上體館換乘4號線前往3、4號線共線段,由於換乘距離近,該段線路早高峰客流量非常大,造成列車非常擁擠。但如果乘客改坐1號線至上海南站換乘3號線前往共線段,雖然換乘通道較長,出行時間會增加5分鐘,但3號線南段客流明顯低於1號線,且是起始站,因此乘車舒適度大大提高。NO.3 「8換9換2」 虹口去浦東不憋屈!攻略要點:巧避2號線堵點金點子:家住四平路的李先生在浦東東昌路上班,一直都是8號線換乘2號線,但每次上班路上都很「憋屈」。經過同事建議,李先生在四平路乘10號線至南京東路站換乘2號線,但換乘時依然非常擁擠。於是,李先生的朋友建議她乾脆避開2號線浦西段,選擇「8換9換2」抵達公司,即8號線坐到陸家浜路站下車,換乘9號線到世紀大道站,再換2號線至東昌路站。全程耗時不足45分鐘,雖換乘2次,但沒有那麼擠了。1個月嘗試下來,李先生認為效果不錯。地鐵支招&>&>李先生避開2號線最擁擠的區段很明智。早高峰2號線最擁擠的區段是人民廣場—南京東路區段,羅小姐最終避開2號線浦西段,選擇8換9換2,多乘2站路,多換乘1次,增加了5-10分鐘。但兩次的換乘通道都較短,無論步行、車廂舒適度都明顯改善。NO.4 徐家匯至外高橋 換乘三次更舒適!攻略要點:9號線換6號線非常擁擠,通過3次換乘,坐4條線路可避擁擠金點子:作為地鐵志願者,趙佳麗平時參與地鐵站的客流疏導時,發現6號線早晚高峰都非常擁擠,特別是世紀大道至巨峰路區段,列車幾乎很難上客。趙佳麗與其他志願者經過一段時間研究和嘗試後,發現通過「11換10換12換6」的方式,能繞開擁擠區段。首先在徐家匯站坐上11號線,坐一站路後在交通大學站換乘10號線到天潼路站,再換乘12號線到巨峰路站,再換6號線去外高橋北。趙佳麗表示,相比9換6的方法,全程多耗時15-20分鐘,但舒適度明顯提升。地鐵支招&>&>上下班高峰6號線世紀大道至巨峰路站客流量確實非常大,志願者提出避開「9換6」,通過「11換10換12換6」的方式很不錯。雖然路程耗時增加15-20分鐘,對於不那麼著急的乘客而言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也可以這樣:在徐家匯站乘坐11號線至東方體育中心站,隨後再換乘6號線直接去往外高橋北。「避免多次換乘通道步行,只有1次換乘,關鍵6號線東方體育中心站是起始站。NO.5 真如到張江 「11換9再換2」避堵點!攻略要點:從真如站去張江高科站,避開了2、4號線最擁擠的路段,讓上班路更舒適。金點子:徐小姐家住真如站附近,11號線開通以後,去張江高科上班更方便了。不過,因為早高峰11號線非常擁擠,她一路上感到「受折磨」。於是想換方設法避堵。最終,徐小姐發現11號線坐到徐家匯站換乘9號線去世紀大道,再坐2號線去張江高科,不再那麼擁擠,有時還有座位。地鐵支招&>&> 乘11號線到徐家匯換9號線再換2號線更合理。4號線早高峰最擁擠的區段為寶山路—海倫路,2號線最擁擠的區段為人民廣—南京東路,這兩大堵點,徐小姐都巧妙避開了。「11換9再換2」比徐小姐前面兩種途徑分別多乘坐2和3站,只多花10分鐘,舒適度卻明顯提升。NO.6 東靖路到徐家匯 3次換乘避6號線擁擠攻略要點:巧用12號線金點子:周女士家住6號線東靖路站附近,自從東靖路開始實施早高峰限流後,她每天上班非常吃力,排隊進站要花5-6分鐘,而上車後坐到世紀大道的路上,車廂總是擁擠不堪。周女士表示,地鐵12號線去年底開通,她開始嘗試通過12號線、4號線繞行。從東靖路乘6號線,只坐1站到達巨峰路站後,就可換乘12號線,隨後的7站路基本都比較空,還有座位。到了大連路站換乘4號線,車廂也較舒適。最後再換1號線,直達徐家匯。目前,這一繞行方案已成為她固定的上班地鐵線路。地鐵支招&>&>如此換乘非常巧妙,並不太繞,值得提倡。周女士原本從6號線北段至1號線南段,常規6換9的方式看似只換乘1次,但由於6號線沿線早高峰出行量巨大,首先要經過6號線最擁擠的區間源深體育中心—世紀大道站,滿載率為124.63%,非常擁擠。隨後9號線在浦西馬當路—徐家匯區間由於累計上客也達到高峰,同樣會很擁擠。繞行後,通過「6換12換4換1」的方法,雖然多乘坐2站,增加2次換乘。卻「沾光」目前12號線客流量還不是很大的特點,一大半路程車廂都比較空暢,預計僅多花費10餘分鐘,舒適度相比原本6、9號線提升1倍左右。據悉,12號線目前較擁擠的區間在江浦公園—大連路,4號線外圈最擁擠的區間出現在臨平路—海倫路。NO.7 東靖路到靜安寺 避2號線、6號線擁擠段攻略要點:下班繞道曲阜路站金點子:米小姐在靜安寺附近上班,而家住6號線東靖路附近,她每天上下班坐地鐵都非常擁擠。得知12號線曲阜路站開通後,她嘗試「6換12換8換2」去單位。但早高峰8號線特別擁擠,乘12號線抵達曲阜路站後,8號線列車擠不上去。無奈她只好放棄這個換乘方式。不過,米小姐兩次通過8號線曲阜路換乘12號線,卻發現很方便,車廂也很空。下班後,米小姐在靜安寺站上車後,乘坐2號線至人民廣場站,隨即換乘8號線至曲阜路站,再換12號線至巨峰路站,最後換乘6號線回家。米小姐表示,繞行後回家時間多了15分鐘,但路上比較空,手機看看片子,不累。地鐵支招&>&>12號線曲阜路站新開通初期,早晚高峰客流都在培育中,目前晚高峰客流高一些,但8號線列車小,一趟車換乘過來的乘客,12號線列車都能帶走。按米小姐的方法,可少乘坐1站,但增加2次換乘,不過多花時間可換來乘車更舒適。上下班高峰經常為擁堵發愁?讓「智慧出行」幫幫忙,我的出行我做主!二維碼掃一掃使用:http://opn.to/a/nsGlo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從快往慢排列高峰時段鐵路摩托車地鐵電瓶車自行車公交車低谷的話就難說了鐵路摩托車公交車自行車地鐵電瓶車(自行車以本人體力為準)
你的設定:位置市區速度肯定是地鐵最快,但人超級多辣麼多的人辣麼多的辣麼多辣麼辣。。。
水路
班車,上車睡一覺就到了
內環10公里左右滬A藍牌摩托最快,一般機動車道非機道都能走……20公里以上不進中環開車比較快……
你沒有給出出發地和目的地,這個問題無法討論。
有的是地鐵最快,有的是自駕最快,有的是自行車最快,看你的路徑是什麼了自行車(公路&>山地&>普通)&<電動車 / 公交 + 地鐵權衡點:路況,經濟條件,體力,和公交站的距離,停車。
早起!加班!
就近求職或就近買房。比用八萬塊一平方的房子存垃圾更浪費的是用僅僅九百個月的生命跑通勤。求各種神拯救我,我在擠六號線……
市區兩個區以內的距離電瓶車最快…距離遠郊區神馬的話摩托車快…就是太危險…
取決於從哪到哪。市中心其實不堵,我這樣說有人信嗎?
騎車,前提是不被偷,我已經丟了兩輛山地車了,年輕人實在丟不起了。其實電動車不錯。
要是離工作的地方近可以步行呀,遠一點就騎自行車還鍛煉鍛煉身體嘛,再遠點地鐵吧。
出發地和目的地離地鐵站都不遠的話,自行車(或步行或思維車)+地鐵是最好方式。不然就uber加地鐵。要說策略么,提前一小時出門避開高峰是唯一最好的策略。
一條路人走多了,那條路就無路可走了。大數據給予的分析是削峰填谷,不可能在出行上給予最優解。
推薦閱讀:
※城市公共交通領域實現互通、推行「一卡通」的時機是否已經成熟?實際推行時會有哪些困難?
※為什麼現在在某些城市越來越少見到雙層巴士了?
※如果全國的收費站都取消掉,那麼最終交通問題是會緩解還是惡化?
※徐州市人大代表李寶駿挖 18 米深地下室,挖塌北京大街,他為什麼要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