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也有「環東京貧困帶」嗎?

驚訝的發現埼玉和千葉縣人均GDP是倒數的。日本最大的農村山形比他們富到不知道那裡去了。神奈川好一點但也只是和北海道一個水平。


關於日本是否存在環首都貧困帶的淺析

第1節 背景介紹:

1.1 日本的環首都概念定義

下圖作為預熱的位置概念介紹,東京周邊地區的地理位置,自己作圖的,比較簡陋,還請海涵。(根據評論指正已經更改,如果仍有錯誤還請諸位繼續賜教)

日本的環首都地區在歷史上有多個概念。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特別是東京周邊地區的環裝-放射狀軌道交通網路和高速公路網路的建設,環東京的概念也不斷擴大。類似於北京二環-六環的擴大,環首都的概念也逐漸拓展到了懷柔、張家口、直逼大漠的情況。

環東京地區,大致可以以皇居(江戶城)為圓心外延定義。如下圖所示,大概在明治中後期(1888年)的東京城區差不多是目前東京站丸之內方圓4-10km的地區。所謂首都的概念就是目前山手線以內的地區,而環東京也就是目前山手線附近的地區。

此後的半個世紀,以東京為中心,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軌道交通建設運動。類似於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後期的Railway Mania時代,日本也初步構築了以東京為中心的交通網,奠定了東京在地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目前我們耳熟能詳的JR山手線(類似於上海地鐵4號線,城市各中心區之間的環線)、JR中央總武線(類似北京地鐵1號線,溝通西邊的多摩地區和千葉縣的東西線)、東橫線(東京西部和橫濱,溝通南北),還有日本最早的鐵路JR東海道本線(溝通東京東部和橫濱),JR東北本線(現在京浜東北線,溝通東京和北邊的琦玉縣)的這些線路就戰前交通大發展時期的產物。神奈川、千葉、琦玉三個縣就此與東京結下孽緣。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行,大日本帝國為了加強對東京地區的行政控制以滿足戰爭需要,對東京地區的地方行政進行了調整。東京府(相當於省級行政區)和東京市(相當於市級行政區)被取消,成立了東京都。新成立的東京都分為三個地區,東部平原的原東京市的35區(後來改為23區,簡稱區部),中西部平原-丘陵地的多摩地區(類似於懷柔密雲之類的地方,見下圖),以及可以忽略不計的太平洋小島(包括世界遺產小笠原群島、大島、八丈島,簡稱島嶼部)。戰時的東京地方行政一體化進程,使得以東京的都市圈形成進一步加快。

二戰結束前後,東京區部已經完全成為都市核心區,地價過高而發展空間變小,急需拓展產業發展的空間。此時,東京都中西部的多摩地區因為丘陵分布的原因,能夠開發的地方有限。因此,距離東京比較近交通又比較方便的地區成為了產業分布的首選。東京江戶川以東,屬於千葉縣的一部分成為環東京的一部分。(ふなっし,船梨精所代表的千葉縣船橋市就是其中之一,還有千葉縣的松戶市),而東京北部的琦玉縣和光市、川口市也納入了這一地區。除此之外,自古以來就作為江戶不可分割的外港——橫濱和川崎,早已經是環東京地區的一部分。至此,環東京都地區(狹義)在交通和產業布局上基本形成,圍繞東京都的三個一級行政區,千葉縣、琦玉縣、神奈川縣正式成為東京都這個吸血大哥的小弟。這三個縣加上東京都,位於日本關東地區的南部,因而也被稱為南關東地區。

預見戰後經濟復甦的需要後,日本政府迅速未雨綢繆,準備用法律的劍為東京的犁取得土地。1956年,日本制定了《首都圈整備法》,以法律形式決定推進東京都周邊的廣大地區的一體化進程,實現以東京都為中心的關東地區偉大復興。該法律確定了,東京周邊地區除了前面提到的琦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縣政府衙門離皇居起碼100km-150km的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和山梨縣也躺著中槍,被納入了這個範圍。就此,廣義的環東京地區也形成了。

按照首都圈整備法,日本於1958年提出了首都圈整備計劃,以1975年為目標年份,對東城市人口集中進行限制、在環東京地區建設衛星城鎮分散產業、交通建設。

50年代60年代是日本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也是社會運動的高峰期,日本政府開始了做大死的十年。由於全球左翼運動進入高潮,這股浪潮席捲日本,並因為引發了日本國內的工人要求加薪,學生反對日本安保協議,農民反對征地的運動。首都圈整備計劃規定的產業遷移過程中,企業、交通及相關市政設施的擴大,對農民不斷低價征地。這一現象宛如當今的大天朝,釘子戶和強拆城管在日本也曾是話題。下面回到題主的正題,開始說明環東京貧困帶的形成。

1.2 戰後東京的交通發展與人口集聚

上面提到了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日本政府相應地採取了限制資源過度集中東京,將東京的產業和人口分散到周邊縣的政策。這一政策使得1975年為止,東京及周邊地區的每年人口流入並不明顯,產業也呈現出從東京向周邊縣擴散的情況。然而,隨著1980年泡沫經濟的開啟,東京都開始了瘋狂的地產建設時期,原先破爛的東京市中心呈現出了全新的面貌。地產商通過對東京地區的舊城改造,為日本國民提供了大量優質且現代化十足的住宅。在經歷了逆城市化後,東京再度開始吸引周邊的人口和產業(特別是金融和技術行業)迴流。

這種迴流的一個原因,就是交通。上面提到,二戰前後的交通使得東京出現了大量通勤人口,這批人白天在三環內上班,晚上要回到自己在懷柔或者房山的家,使得上下班時間的地鐵簡直像沙丁魚罐頭一般。如下圖是山手線當年的情況。當然在北京吸霧霾的人民群眾,特別是天通苑的同胞們一定會比圖中的這些人有更為誇張和極端的體驗。

註:日本的白領們每天上班路上做沙丁魚,在單位要被老闆訓斥,下班後還要再做沙丁魚,很顯然回家之後就沒有啪啪啪的激情,於是人口增長率也就下降了(大誤)。而這種現象也讓日本國有鐵道(JR,類似於天朝鐵總公司)的大佬們很坐不住。一方面這幫人帶來大量收入的同時,讓車站和列車每天都超載運行反而增加了成本,然後經常有人不小心被擠下站台又要造成延誤和停駛,更是讓公司經營雪上加霜。加上一些不懷好意的叔叔們在車上動手動腳,有損資本主義的社會風氣。於是大佬們一拍腦門決定搞一個「通勤五方面作戰」。

作戰具體內容主要是通過修建複線、導入新型電力動車、擴建站房等措施,大幅度提高運力。這一作戰以上面提到的東海道本線、東北本線、中央線、總武線,以及常磐線(從東京放射往東北的線路)五條線路展開,涵蓋南-北、西北-東南、東-西、東北-西南八個方向。轟轟烈烈的運動使得東京的交通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此外,一些私營鐵路,以及東京的地下鐵系統也開始在50-70年代逐步修建完成,這些線路運營距離大多在50km以內,基本上都在東京都的管轄範圍內,少數延伸到周邊的臨近地區。這種布局使得東京都內部的地鐵交通極度發達,基本實現了極高密度的軌道交通網路。

在這種情況下,你是願意住在金山,每天坐著金山鐵路然後再換地鐵前往陸家嘴上班,還是願意直接在上海地鐵沿線買個房子然後坐幾十分鐘地鐵上班呢?東京都也沒什麼積分入戶制度,因而資本主義的腐朽政府是肯定管不住人民的腿的,住在東京的人也就越來越多,而東京周邊交通不便地區的人便開始不斷往城裡集聚,使得環東京的部分農村出現了人口減少的空心化現象。

1.3 東京周邊縣域的產業結構

題主提到了GDP的問題。雖然GDP經常在討論區域經濟中被吐槽,但是作為一個數據的集合,在進行比較大概的分析的時候,還是具有參考意義的。這樣我們可以統計一下2012年日本內閣府所公布的GDP數據。單按照排名看,前三位分別是日本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即東京(東京都)、大阪(大阪府)、名古屋(愛知縣),再往下,東京最早的三個小弟,神奈川、琦玉、千葉分列4-6位。可以說,狹義的環東京地區,算經濟總量是不存在貧困狀況的。當然你也可以舉出天朝河南省這個例子反駁總量不代表經濟發達程度。(聲明:我不是黑河南省)。而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也都處於日本縣域經濟的中上水平(日本一共47個縣域經濟體)具體可以分析一下。

神奈川產業結構如下,可見第三產業基本達到了70%的比例,基本絕大多數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都是如此。(同期荷蘭省的第三產業基本上在40%左右)

具體看一下這個第三產業內部到底是什麼產業主導的。其中營業收入較高的是設計、機械設計行業,以及廣告業。具體就不說, 總之,數據顯示基本說明神奈川是個極度發達的地區。

而千葉縣和琦玉縣的產業結構中,有將近3%的農業,其他結構與神奈川基本相同,不過具體上主要還是在製造業的內部有所差異,相比神奈川,琦玉縣和千葉縣的製造業更集中而已。具體兩個縣的資料都在兩個縣的網站上都有,我就不發圖了。

以上可以得出,狹義的環東京地區是日本產業的核心,三縣+東京都構成了日本最重要的產業中心,顯然不能算是貧困。就像北京+天津的組合,在天朝也是數一數二的區域經濟中心。

而廣義的環東京又如何呢。本節最開始提到了,處於中上層的栃木縣、群馬縣、茨城縣。島國人民延續了戰國時期的地區撕逼歷史,這三個縣因為位置都在相同緯度並列,三個縣的鄉民們白天擠列車上下班,回家後還經常在網上爆發大規模撕逼,艱苦卓絕程度堪比我黨的第五次反圍剿,史稱茨城·栃木·群馬戰爭(排名不分先後)。

從經濟結構上而言,這三個縣在戰前有零散的產業分布,並且作為農業重鎮供給東京的食品副食品所需。在納入首都圈整備計劃後,是作為承接東京都周邊產業而存在的。作為東京灣沿岸產業轉移的目的地,這三地承接了大量的機械製造、鋼鐵產業。首先看一下這三個縣的三產結構。

茨城縣三產結構如下:

栃木縣三產結構如下:

群馬縣三產結構如下:

以上是三個縣的三產結構對比,可見三個縣的情況完全不一樣,從臨海到內陸,茨城栃木群馬三縣的第三產業逐漸下降,第二產業逐步升高。

但是又不能說群馬是一個很窮的地方呀,因為有這麼一個數據:

這個2011年是人均所得的排名,大阪就在群馬的前一位,而且差距不是很大,而排在群馬後的京都肯定大家都聽說過,京都是個窮地方么?ps.群馬後面的後面是山口縣,安倍晉三的老家。

那麼,環東京地區到底是不是貧困帶呢?

第2節 貧困帶的定義與形成原因

2.1天朝環首都貧困帶的定義

首先,對「環首都貧困帶」的這個概念,在天朝是如下定義的:

2005年8月17日,亞洲開發銀行資助的一份調查報告首次指出「環首都貧困帶」的概念:在北京和天津周圍,圍繞著河北的3798個貧困村、32個貧困縣,年均收入不足625元的2726萬貧困人口集中的地帶。

同期,北京市的人均收入請看下文

2005年北京人均收入17653元比上年增長12.9%--時政--人民網

按照地理概念,亞洲開發銀行所提出的環首都貧困帶大致分布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承德市、保定市,這些地區距離北京大致在150km左右。而亞洲開發銀行對貧困判斷的主要標準,是貧困村,貧困縣的概念,以及年均收入低於一定水平的地區。

這裡無法確定亞洲開發銀行計算貧困縣和貧困村,以及年均收入的數據來源。單單就中國的情況看,貧困縣的評選標準如下:

新時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俗稱國家級貧困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部分實施經濟扶持的縣級行政區特定稱謂。其資格需經過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審批工作在1986年、1994年、2006年和2012年共進行過4次。

這裡按照亞洲開發銀行的標準,應該是1994年的評價體系。不過這些數據太難找了,我決定用2012年的標準來定義貧困縣。按照2012年中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標準,我大天朝人均年收入少於2300元人民幣的算國家級貧困縣。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的查詢結果,2012年北京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6468.8元人民幣。

大致可以確定,按照2005年的情況,北京地區較周邊河北省部分貧困縣市的人均收入比值至少為28.23:1。而按照2012年的標準來看,北京市的人均收入與周邊貧困縣市的收入比至少在15.85:1。

再累加上全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北京:全國:貧困縣,在2005年大致為28:16:1,在2012年大致為15:10:1。由此可見,全國平均水平大致都在北京的60%

綜合來看,天朝所說的環首都貧困帶,大致是距離北京150km範圍左右的地區,集中了大量的貧困縣,並且這些地區的人均收入基本上是北京人均收入的3%-7%前後。而2005年和2012年,北京的人均收入和全國的人均收入,差不多都是5:3左右。

由於日本沒有貧困縣的概念,因而,天朝的這個定義將被用來推算日本的貧困水平。

我比較懶,就直接引用2006年數據了(反正日本最近20年基本上人均收入變化不大)

按照日本內閣府的統計情況看,2006年東京都的人均收入是482萬日元。日本國全國的人均水平是307萬日元。可見,日本的情況和中國類似,全國平均人均收入大概是首都的6成左右。按照此推算,如果東京周邊存在貧困縣,那麼這個貧困縣的標準應該是東京人均收入的3%-7%左右,差不多在14萬日元-33萬日元左右。但是事實上,當年日本人均收入最少的沖繩縣,人均收入是209萬日元。

綜上所述,日本全國都不存在與東京有將近20倍左右收入差距的地方。

ps.按照2006年12月29日日元兌換人民幣匯率100:6.56計算,日本的貧困縣水平差不多是9100-21000人民幣左右,前一年北京人均收入17000人民幣,我堂堂天朝首善之區居然在日本算貧困縣,一定是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不過按照數據,基本可以推測,環東京貧困帶,大致位置是在北起漠河,南到曾母暗沙,東到黑瞎子島,西到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地區(大霧)

pss.儘管按照社會主義天朝的標準,資本主義腐朽的日本沒有貧困縣,但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沒有變,資本家還是在剝削人民,地區不平衡仍然讓東京周邊的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大霧)

2.2 東京及周邊地區的收入對比

在確定了定義之後,基本上我們可以發現,在第1節所說的所謂《首都圈整備法》中所規定的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山梨縣,恰好就在首都東京100km-150km左右的區域內,符合2.1所確定的環北京貧困帶的範圍。而之前也說到了,埼玉縣、神奈川縣、千葉縣顯然不是貧困地帶,甚至是除了東京、大阪、名古屋之外,日本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因而,這三個縣我們可以直接忽略,把他們當作天津就好了嘛。

那麼,就讓我們來看一下,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山梨縣四個縣,是如何被筆者變成光榮的貧困縣,並且攜手共建環東京貧困帶的吧。

還是以2006年的人均收入來看。當年四個縣中人均收入最高的是栃木縣,達到了310萬日元,之後的是群馬縣的292萬日元,茨城縣的284萬日元,山梨縣的277萬日元。可見,除了栃木縣勉勉強強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其他三縣都低於全國的水準。(其實,全日本只有9個超過了全國平均水準,全國都道府縣一共47個)

可以看到,環東京貧困帶候選四個縣,其收入都超過了日本貧困縣水準的10倍左右。但是,我們要看到這些縣的收入顯然沒有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在腐朽的日本資本主義社會中,東京都150km距離的四個縣收入並沒有達到全日本的平均水平,是不折不扣的資本主義貧富差距的體現,這些縣的人均收入居然都只有東京都的6成不到,預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註定要完蛋,社會主義革命的曙光即將到來。(大霧)

2.3 環東京貧困帶的形成

腐朽的資本主義社會怎麼可能沒有貧困帶。在此,我以我作為共產黨員的節操做擔保,提出以下觀點:平均收入達不到日本平均水平的環東京的四個縣,都是貧困縣,他們所連城的地區都是貧困帶。那麼,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貧困帶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還是從自然因素出發。按照下圖所示,灰色地帶差不多都是建成開發地區,而綠色地帶植被保護很好,疊加等高線後,基本上是海拔500-2000米不等的丘陵山區。(原本打算用arcgis套圖層的,搞個半天還死機了,大半夜的太麻煩就允許我用google earth吧)

再過濾掉海拔500m以下的地區後,計算環東京貧困帶4個縣的剩餘面積。山梨縣的山地面積差不多在3840平方公里左右,佔了總面積4465平方公里的86%。僅僅只有中部的盆地,也就是上圖中山梨縣中間的灰色地帶才是建成區。以此計算,群馬縣77%的土地,栃木縣52%的土地,茨城縣23%的面積是山地。在農業社會,土地生產力決定了地方的經濟水平。進入工業社會後,這一現象有所緩解,但是很顯然山區面積過高會影響工業布局,嚴重製約地區的經濟發展。日本農業不發達全國都撒金坷垃,在單位土地生產力不變的情況下,扣除山地後的剩餘面積決定了地區的農業生產力,進而為工業布局提供空間。由此類推,山地面積比例由多至少是山梨、群馬、栃木、茨城,這一排名,也恰恰對應了四個縣的GDP由少至多的排列順序。

再疊加高速公路的線路圖,很明顯發現東京都內部有一個環線,差不多位置是四環五環的感覺,相當於上海內環。然後埼玉縣、神奈川縣和千葉縣也形成了一個環線。島國人民喪心病狂,甚至直接橫跨東京灣海底,建了一條隧道,直接把三個縣外加東京西邊的多摩地區高速公路連成了一個圈,這大概就是北京六環的感覺了吧,差不多上海外環。

ps.作為資本主義社會,島國的這些高速公路都是收費的,所以上海內環那樣免費開行,於是上下班堵車堵成狗的情況在東京非節假日期間基本不多。

再具體看,會發現東京都往北,出了埼玉縣和栃木縣南部之後,高速公路的分布就非常稀疏了。而群馬縣則出現了Y字分叉,巧合的是新幹線也在這裡分叉成北陸新幹線和上越新幹線。基本上日本的鐵路和公路交通分布沿用了古代江戶通往各地的道路基礎。比如,群馬的交通主幹,就是古代的中山道。類似於108國道自陝西進入四川仍然沿用古代入川的線路一樣。

從上圖很明顯可以看到,環東京貧困帶的四個縣交通密度遠沒有東京+埼玉千葉神奈川的密度大。一方面是當地經濟並不需要密度那麼高的交通網路,另一方面也證實了上面所說的自然環境惡劣使得交通布局比起埼玉千葉神奈川要更加困難。

在地形的基礎,加上交通因素,基本可以確定環東京貧困帶的四個縣在區位上,完全不如埼玉千葉神奈川三個縣。而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人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接下來再談一下中心地區對人才的吸血作用,證明為什麼埼玉千葉神奈川構不成貧困帶而茨城栃木群馬山梨構成了貧困帶。

一方面,是通勤距離問題。根據前面的數據,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分布趨勢在日本有兩種,一種是以東京為圓心向外部逐漸遞減,一種是從海洋向陸地遞減。這兩種模式都意味著,靠海且靠首都越近,高附加展業越多。這些產業都僱傭大量高質量的勞動力,這批人每天上下班還是有限度的。按照發達國家的情況,通勤單程時間的極限基本上在90分鐘左右,也就是說,你一天花3小時在上班路上,8小時上班,2小時吃飯(日本人吃晚飯喝起來時間很長的),加上8小時睡眠,基本上一天就沒時間去啪啪啪了。按照這個方法計算,東京都的軌道交通基本上運行速度差不多是一小時移動距離在50km左右(包括停站和換乘時間)這樣算起來,住在環東京貧困帶的四個縣,平均距離東京平均150km左右。除非住在這四個縣的邊界上,且上班是在東京周邊的埼玉千葉神奈川,否則通勤時間極多,每天就只能把列車車廂當作辦公室了。

其次,人才培養問題。眾所周知高等教育綁定科技是提高一個地區經濟水平的關鍵。而教育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在日本高等教育的大頭仍然是國立大學,所以國立大學的數目可以看出一個地區人才的狀況。看一下可憐的環東京貧困帶四個縣,栃木縣國立大學1所(宇都宮大學),群馬縣1所(群馬大學),山梨縣1所(山梨大學),而經濟狀況比較好的茨城縣,就有3所(筑波大學、茨城大學、筑波技術大學)然而茨城縣的三家大學中,設置在茨城縣南部筑波市的(著名的)筑波大學以前叫做東京教育大學,基本可以理解為北京師範大學新校區設置在承德市興隆縣境內並改名為興隆大學。(或者中國政法大學遷往昌平後改名叫做昌平大學)

這個時候可能就有同學問了:

大學裡混,出來之後當混混的浙大學生能建設好浙江甚至服務全國,為什麼只有一所國立大學的,栃木、山梨、群馬為什麼不可以呢?

其實,全日本一共有86所國立大學,數字和天朝211工程數目差不多。在這些國立大學當中,有7家神一般的存在,過去被稱為帝國大學(東京、京都、東北、九州、北海道、大阪、名古屋)。在天朝也有7家長期存在於國際各大學排行榜前500位的中國大學(避免撕逼我就不說了,你能把我嘿嘿嘿了么)於是,各只有一所211大學的栃木、山梨、群馬,顯然無法迅速吸引大量高科技企業並且致富啦。當然茨城縣撿到了985高校北(東)京(京)師(教)范(育)大學這個寶貝,於是順理成章成為這4個縣中過得最舒坦的,還轟轟烈烈地搞起了筑波科技城,妄圖用資本主義黑科技去剝削無產階級的剩餘價值,以實現脫貧致富。(大霧)

以上,筆者從自然、交通、教育三個方面,解釋了為什麼環東京貧困帶的形成。當然筆者不是區域經濟的專業研究人員,只是單純從這些領域去判斷貧困帶形成的可能性而已。實證主義的研究需要紮實的資料和嚴密的邏輯推理作為支撐,以上僅供參考,寫論文的時候千萬不要這樣,寫論文的時候千萬不要這樣。(重要的事情要說兩遍)

第3節 關於人均GDP極端不靠譜的說明

題主在題目中,以及賜予筆者的評論中都談到了人均GDP的問題。人均GDP在衡量地區貧富上確實有廣泛的適用性,但是卻也有其致命的弱點。以下也是為什麼筆者選擇用人均收入而不是人均GDP去計算貧富差距。

在神奇的天朝有一個神奇的存在,這個地方的人操著一種神他媽都聽不懂的語言,這個地方叫做——溫州。

ps.關於溫州的語言,見下文

美劇現神劇情:FBI求翻譯郵件中的溫州話

來說一下這個地方的經濟究竟有多不科學。按照天朝人民的印象,溫州作為改革開放最早富裕起來的地區,當地人身上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土鱉土豪氣息,這種氣息隨著溫州大媽炒房團叱吒全國各地樓市臭名遠揚。照理說,這個地方肯定是很有錢的,直到有一天我看到這個東西:

原來那麼有錢的溫州人,人均GDP居然才6300多。然後好奇心驅使我去看看,浙江省墊底的人均GDP水平,在國際上相當於什麼國家。於是我就看到了這個:

我了個大擦,炒房團的這幫人居然和正在內戰的伊拉克人一個水平?

然後具體看了一下我大天朝的人均GDP數據:

2012年中國人均GDP為6100美元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人均GDP好坑爹啊~~我社會主義大天朝活脫脫就變成了比伊拉克還窮的小國

直到筆者看到了另外一個叫做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名:

貌似這才符合炒房團的土豪氣息啊。

於是乎這是為什麼呢?

LZ完全不懂經濟學,只是單純從GDP的定義上來看:

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區域內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之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market value)。

國內生產總值不將地區之間的收入轉移計算在內,即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是一個地區內生產的產品價值。

按照這個定義,擁有溫州戶口的溫州商人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進行商業活動,然而這幫人的生產經營活動完全不在溫州域內進行,因而溫州的國內生產總值也不會統計這部分人的收入。但是這部分人在剝削剩餘價值的過程中積累的大量的資本,反過來又催生了這幫人極高的可支配收入。

至於埼玉縣啊千葉縣啊這幫人的人均GDP為什麼這麼低。很顯然大量經營活動都集中在東京都,而參與經營活動的人都將戶籍設置在埼玉縣千葉縣,變相催生出了東京極高的國內生產總值和相對低的人口(這幫人都在郊區擠地鐵呢)。而埼玉縣、千葉縣的企業儘管生產經營活動很活躍,但是有這麼一幫流動人口在,就算是開外掛也沒辦法用本地的生產總值去平均掉東京遷移過來的百萬級通勤人口。

但是話又說回來,日本是一個有著嚴格所得稅徵收制度的國家。每年的春天你都會收到日本政府寄來的親切的信,要求你如實申報個人收入。在這個時候,信件的寄送是和人的居住地掛鉤的,在東京賺錢的數百萬千葉、埼玉、神奈川農民工活生生地把自己的收入如實上報,使得環東京地區出現了人均GDP很低但是人均收入卻傲視全日本的奇怪現象,就如同天朝的溫州一樣。

以上是個人的扯淡,學識淺薄漏洞百出,還請賜示高見,晚生亦希望有所進步,在此萬謝~~


茨城雖然還算在關東,但除了水戶-日立和土浦-筑波這兩片,整個和一都三縣就是兩個樣子,甚至筑波大學出去過了一兩公里就完全是農地的情況都有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神奈川,埼玉千葉,是日本國內正數的,前面是愛知


東京分369等的有貧民區有富人區有貧困區差的非常大,東京也分天龍國人的

東京並不是那麼好的 照樣有窮人 流浪漢(雖然日本沒有乞討的 政府的政策)無家可歸者 住膠囊公寓的年輕甚至未成年女性多的是 ,在澀谷新蘇的橋下就聚集著數千的流浪漢


除了大城市,基本都算貧困圈。這些年日本的影視作品大量都是召喚城裡混不下去的年輕人回鄉下的,為啥?村兒里真沒人幹活了啊,可大家還是拚命往大城市跑,為毛?鄉下真沒錢沒機會啊。


日本的貧困區不是按照中國那種劃分的。

一般住公營團地的都不太富裕,但是現在也越來越少了。

也有貧民窟之類的

請觀看 http://zhuanlan.zhihu.com/japan-talk/19644960


有 在新宿等繁華地區的地下通道中


如果硬要把北京和東京類比的話,1952年的北京區劃似乎更為合適

東京

1952-1955年的北京

可見東京都的行政範圍實際上相當於北京城六區加上門頭溝(東京多摩)

而琦玉千葉就是昌平順義通州等,東京比北京有更大的城市量級,更良好的市郊通勤系統,更現代的房屋產權法系和更高的流動人口素質。埼玉千葉的睡城,在城市化現代化觀感上要比昌平通州好得多,和都心的落差也沒有北京和京郊那麼大。可惜天津離北京稍遠了些,不然就真真可以當做橫濱來舉例了


大神奈川縣

人口排在東京大阪後面,日本第三。

工業產值在汽車產業雲集的日本第一的名古屋·愛知縣後面,全日本排第二。

有日本第二大城市橫濱市,

有各種重工輕工海港碼頭名勝古迹

居然被認為窮

不過千葉琦玉確實經濟差一點。(神奈川縣各種嘲諷琦玉千葉)原來拿北京圈的例子對比,問過老師。老師表示日本每個縣都有一定的自治權,所以和中國那種被中央調動「榨取」的情況不太一樣。日本的更像幾家店挨著,一家店最好,大家當然都往那去,更像是一種自然的狀態。但是要是說國家一點沒刻意發展也是說謊。


我沒研究過這個,我只是一個遊客。

看到前面答主們的回答受益頗豐,突然想起來我野原新之助就是琦玉縣的。


主席,我感覺發達城市周圍都會出現類似的貧困帶吧。區域性的社會資源集中,必然導致青壯年勞動力的集中。而發達城市周邊的勞動力更是借著地理上的優勢大量的向發達城市聚集。本地勞動力大量流失自然會造成貧困。不過我感覺貧困一詞有點過,應該說是經濟蕭條帶比較合適。


大概是因為這些地區實際上都變成了東京的衛星城,大部分人白天到東京通勤晚上才回去。

因此,東京gdp佔據了日本的近60%,周圍地區這樣也是正常的


推薦閱讀:

日本與德國的國民性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為什麼日本人用圈表示對,勾表示錯呢?
在日本朝鮮人總聯合會是一個怎樣的組織?
如何評價侵華日軍對廣東人的評價?
富士通把生產線撤回日本真的是因為中國質量問題嗎?

TAG:日本 | 日本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