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里的隊列指令是用哪裡的方言喊出來的,全國為什麼會是這種口音?這種發音是如何起源的?
祥潛看!想後轉!祥右砍氣!藝唉兒藝!個人認為這絕對不是發聲大或者是念快了造成的,與口令的預令也沒太大關係。
猜測這裡的語言是剝離了漢語本來的音調,加上了功能性音調的結果。
不論是向右看齊,還是立正,都是前面以同一個音調向下壓並且拉長,最後以最響亮短促的一聲喊出來。功能很明顯,前面是準備的指令,後面則是開始的指令。
可以聽聽美軍的atten-TION,或德軍的ach-TUNG。音調都是一樣的。搬運工——
關於"幺、兩、三、四、五、六、拐、八、勾、洞"的解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種:1、2、3、4、5、6、7、8、9、0這十個數字在軍事上廣泛運用,各軍兵種無一例外。特別在炮兵通訊中大量使用,由於軍隊中人員來自山南海北,口音有所不同,如1和7,6和9等,特別容易聽錯。作戰和訓練時大量與數字打交道:方向多少?距離多少?坐標多少?都離不開這十個數字,來不得半點差錯,弄不好打到自己人頭上。0、1、2、7、9的聲母由於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不同,在發音上無法發出很大的聲音。由於戰場環境雜訊大,使用電子通信設備時,話筒的頻率響應對這幾個數字的增益比較低,使發射機功率達不到要求。所以必須對其發音進行改進。於是約定俗成,數字軍語使用中改動了1(幺)、2(兩)、7(拐)、9(勾)、0(洞),3、4、5、6、8讀音未改。十個數字念成:幺、兩、叄、肆、伍、六、拐、八、勾、洞。如此這般改動,朗朗上口,不容易出現差錯。 第二種:詞典中對幺、兩、洞有解釋: 幺:數目中的「一」(只能單用,不能組成合成數詞,也不能帶量詞,舊時指色子和骨牌中的一點,現在說數字時也用來代替「一」)。如:幺幺三(113)。另麻將用語,幺萬、幺條、幺餅、幺雞、幺喜、幺牌。
兩:數目,二。一般用於量詞和「個、半、千、萬、億」前:兩個黃鸝。兩本書。 洞:口令中用以代替數目中的「零」。如:洞洞八(008)。 至於拐(7)、勾(9)詞典中未有解釋,《軍語》也無從尋覓。現斗膽解釋如下,還望高人指點。 拐:軍語中代替數目中的「七」、「7」。取「7」字形象拐棍、拐杖。如:拐洞拐(707)。 勾:軍語中代替數目中的「九」、「9」。源自猜拳划拳。一人伸出幾個手指,另一個人同時伸出手指或拳頭,按事先約定的規定決定輸贏。通常食指作勾狀,余指合攏表示「9」,勾代表「9」由此演變爾來。如:勾兩勾(929)。 第三種:猜拳划拳在吾國歷史悠久。如:《儒林外史》中有「當夜猜三划五,吃了半夜,把二百文都吃完了」的記述。斗酒詩百篇的酒仙加詩仙李太白想必是猜拳划拳的泰斗,無人抵擋的住。嬴了作起詩來是那麼蕩氣迴腸、流芳萬世。要是常常輸拳,肯定沒有心思作什麼詩了。划拳的歷史何時開始,無人考證,但可以肯定,酒什麼時候研製功成,此活動即蓬勃興起。這是題外話了,有點扯遠了。 數字軍語在吾軍推廣運用,無從考證。但老紅軍們講起話來個個運用自如,無疑紅軍時期就運用了。由於《軍語》未將數字軍語列入,事過境遷。與時俱進的軍隊里也未曾閑著,竟然大有將「勾」發展成「狗」的趨向。如果將「90」念成「狗洞」,豈不有傷大雅。 數字軍語現在民用也很普遍,如「110」念成「幺幺零」。假如念成「一一零」,別人倒會有怪怪的感覺。如果有人把「110」說成「幺幺洞」此人多半當過兵。一個人說話時常不經意間漏出「幺、兩、拐、勾、洞」,可以斷定此人當過兵,而且是個老兵油子。 平時我們打電話時告訴對方電話號碼和數字什麼的,用數字軍語會省不少麻煩和差錯。尤其對於方言不同的對象,效果極為明顯,不信可以試試。題主指的是共軍?目前認為主要是來自山東,河北一帶的方言,這一點和早期中共軍隊軍官籍貫構成有很大關係:高級軍官南方人多,中下級軍官北方人多,且主要來自河北,山東一帶。
長征過後,共軍人數銳減,大多南方軍官,尤其是中下級軍官,在長征路上損失殆盡。後來八路軍的兵源主要來自山西,河北,羅榮桓率部東進後又大量吸收了來自山東的兵員。所以當時的基層指揮員,尤其是訓練新兵的教官,大多是山東,河北一帶的人。再後來,這一批人北上滿洲的組成了四野的幹部隊伍(抗聯的東北土著幹部不剩幾個了),隨劉鄧挺近大別山的組成了二野的幹部隊伍;再加上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北上,吸收了很多蘇北的兵源(方言和山東所差不大),這批人和山東解放區的幹部又構成了三野的主要基層,中層軍官。二三四野在國共內戰的作用和影響,不言而喻。
然後這種隊列指令的方言就從他們這批中層,基層軍官起,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成為了約定俗成的隊列指令方式。
以上內容是鄙人在高中參加軍訓時,一位宜昌籍預備役軍官跟我講的。美劇裡面喊「立正」也是「TEN—TION!",和說話的口音有很大的不同。竊以為可能是從外國軍隊里學來的。
題主你試著用普通話喊一下 稍息 你就知道效果了
我不是來答題的,我只是很佩服題主的好奇心,真的
不是喊快造成的,而是喊慢和喊快結合造成的,預備性的動作要喊慢,給你準備的時間,指令性動作要喊快,標誌動作在一剎那做出,才整齊劃一。
向右看齊四個字,向和看是要拉長的,長了就沒法保持普通話的四聲了,聲調歪歪扭扭的,向聽起來就像想或者祥,因為四聲音調比較乾脆利落,不好拉長,二聲三聲相反。右和齊要喊快,齊是二聲,反而喊成了利索的四聲,聽起來像氣。
其他的類似吧,手機打字好累。。。。哪裡的方言我不知道,但我覺得現在讓我用標準的普通話喊口令還真的很變扭。
跟德語的音調很像。例如,用德語的音調念向右看齊(Augen rechts),就變成「祥右坎氣」。這些奇怪的發音,推測是清末訓練新軍時受德國的影響,而不是用我國某地的方言喊出來的。可以看看德國閱兵視頻感受一下。
當年袁世凱小站練兵,成為中國近代陸軍的草創先河。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一喊口號就是河南味兒,延續到現在就是這個味兒了。河南周邊省份相鄰的地區,口音也都差不多。
最受不了的是軍訓時候的——耶( ⊙ o ⊙ )啊~耶原因大概是yi這個音想發大聲比較費勁,但是這麼喊真的好難聽。。。
總之就是,收尾的字都發言比較短促了,中間用來拖音的都變調了。
因為四聲不適合拖的很長,或者說拖的很長的都不叫四聲了。中間的字一般用一聲二聲。
而口令的語氣都比較果斷,所以收尾的字發音要短促,果斷的語氣用四聲最合適。以上純屬個人推理。最後的動令一定是一聲或者二聲,這是主要原因。每個喊口令的人喊的也都不一樣,天天喊的話,必須從丹田裡出氣,喊出來的樣子都是個人對嗓子最好的一種喊法
京劇里念白也是帶有濃重的河南口音,這都是明顯的中州韻啊
你試下用標準的普通話來喊,要樂瘋
通過改變聲調來方便發力,提高聲音。形成特殊的語音識別。會讓人在聽到這種「有別於正常發音」的話的時候會有特殊的反應,有助於快速集中注意力。
哈哈哈哈把題主舉的例子念了一遍笑岔氣,實力音譯啊!
這是標準的山東口啊。。你是聽的少而已。鴨兒呀沒聽說過吧。
要喊的有氣勢,有底氣,聲音要大,就成這樣了。但我覺得每個人不盡相同。
高中軍訓時,旁邊班的教官喊的是「姨而伊」,我的教官喊的是「崖啊鴨」。。這個真的是受自己講的方言影響的,絕對不是全國統一的,當然如果將來普通話逐漸取代了各地方言,那全國軍隊喊的口令可能就是一個調子了。
古代商隊走商道,一路上各地口音交匯在一起,後來軍隊一律不得XX,所以扣口令肯定要同一了
推薦閱讀:
※當年做過激光近視手術後去參軍的人現在眼睛怎麼樣了?
※「部隊里做俯卧撐是按小時算的,而不是按個數」,這個說法屬實嗎?
※如果AI可以圍棋必勝,那麼未來有AI幫助參謀的美軍會不會也戰無不勝?
※機械化時代跑五公里有什麼作用?
※在中國,穿軍裝可以打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