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佔戰場制高點是軍事常識,為何馬謖和張靈甫搶佔戰場制高點卻戰敗了?
提醒下題主有篇著名的文章叫做反對本本主義
《孫子兵法》中關於戰場制高點有這些描寫:
《地形篇》中講:「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行軍篇》中講: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九變篇》中講: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主要有以下三個意思:
一、在交通便利的區域作戰,要佔據開闊向陽的制高點,並且保證糧道暢通。二、在山地作戰時,要依靠有水源的山谷。三、不要陷入絕地,在容易被包圍的情況下要精於謀劃,在陷入死地時要堅決作戰。制高點是很重要,但兵法中從未說過要把兵力全部集中在山上。
首先來看街亭之戰:
街亭之戰發生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出祁山奇襲隴右並拿下三郡,張郃率軍五萬來進攻諸葛亮。馬謖帶蜀軍先鋒部隊去街亭攔截魏軍。蜀軍的北伐總兵力一共是十萬人,蜀軍主力都集中在隴右,馬謖的部隊應該在不會超過兩萬。兵力有相當大的差距。
街亭地處一處寬約6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狹長地帶,南北兩邊有高山相依,地勢險要。《三國志·張郃傳》載:「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三國志·王平傳》載:「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馬謖認為自己兵力懸殊,街亭又只是小城,在山下防禦並沒有優勢。選擇據山藉助地勢阻擊魏軍。雖然馬謖佔據了制高點,但全軍都駐紮在山上,很容易被幾倍於己方的敵軍所包圍,是明顯的絕地。沒有分兵在山谷策應,糧道和水源都被敵軍截斷。作戰之前考慮不周,一旦處於不利局面就大敗。
孟良崮戰役亦是如此。
孟良崮戰役發生於解放戰爭的第二階段,國軍集結主力,重點進攻共軍的山東解放區。一方是粟裕的二十七萬華東野戰軍,另一方是國軍二十四個整編師+六十個旅共計四十萬。雙方實力顯然國軍裝備精良,兵力更強。
然而粟裕指揮的華野早就把七十四師作為主攻目標。根據《粟裕戰爭回憶錄》記載,當時部署是四縱、九縱正面與七十四師交戰,一縱和八縱分別穿插到七十四師和二十五師、八十三師的結合部,切斷聯繫合圍左右兩翼,五縱從魯南北上,切斷七十四師後路,其餘縱隊阻敵增援。雖然山東戰場整體局勢仍是國軍佔優,但局部上華野五個縱隊十萬餘人已經對七十四師成合圍之勢。
得知74師被華野包圍後,蔣介石曾發出這麼一則電文:「顧司令祝同兄北恩伯、靈甫兄勛鑒:今已得知靈甫之74師被圍孟良崮,甚驚,又甚喜。其驚之因是靈甫被困,隨時有危險發生。其喜之因是靈甫給我國軍尋找了一個殲滅共軍陳粟部於孟良崮的大好機會。因為我74師戰鬥力強、裝備精良,且處於有利地形;再之,有恩伯、敬久、歐震三兄兵團大軍雲集,正是我國軍同陳粟決戰的好機會,現命令74師靈甫部堅守陣地、吸引共軍主力,再調10個師之兵力增援74師,以圖裡應外合,中心開花,夾擊共軍,決戰一場,殲陳粟大部或一部之兵力,一舉改變華東戰局。總之,一切均仰仗諸位精誠團結,協同作戰,為黨國大業獻身出力,乃千秋之榮也。」
可見當時國軍的戰略構想就是讓74師在孟良崮高地固守待援。確實,雖然七十四師被包圍,但華野外圍還有四十萬國軍更大的包圍圈,只要74師固守即可。然而孟良崮是典型的石頭山,由花崗岩構成。堅硬的山體導致國軍無法構築工事,坦克和重武器也難以架設。74師在孟良崮既沒有制高點易守難攻的優勢,裝備的優勢也毫無用處。被圍之後後勤補給無法跟上,只能依靠空投。面對數倍於己的共軍,陷入了實實在在的絕地。
因此七十四師在孟良崮被包圍不到三天,三萬人盡滅,師長斃命。而三天時間太短,外圍的國軍都還沒有突破防線。雖然搶佔戰場制高點是軍事常識,但不代表任何情況下只要有高點就將部隊全部駐紮在山上。佔據高點之前就應考慮後勤保障不斷,山下需有策應 以及 避免敵眾我寡陷入重圍的絕地。
馬謖應該據城而守,分少部分兵力駐紮山上以疑兵,互為犄角,使敵不敢貿然兵臨城下。而74師被圍後不要上孟良崮,直接突圍,何況即使能守住足夠長的時間,國軍的援軍也不一定會來。後來的黃百韜兵團亦是如此,在碾庄守了十三天,援軍的影子都看不見。因為常識有很多,比如保證退路就是一個
還有個常識叫做斷糧也有個常識叫做留後路更有個常識叫做永遠要留下足夠的預備部隊
很小的時候讀書…好吧,我承認是看小人書。秦軍揮師東侵,廉頗接報即命手下上山,and挖坑。下面都表示老頭子瘋了,不戰不退也就罷了,還準備被困死在山上,被困死也就罷了,還他媽給自己挖墳!
幾十個大坑挖完後,廉頗說往裡放水。手下心說,老頭子為了改善即將被困官兵生活,竟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整這麼多露天無敵事業無邊泳池。
然後秦軍就到了,廉頗說孩兒們上山。秦軍一看,傻逼竟然上山,孩兒們,斷水源,困死他!
然後,廉頗大笑:你們,圖樣圖僧破!我有農夫山泉。
秦軍尼瑪奏是想不明白,咋山上還沒渴死呢?
最後秦軍發現被玩了,於是忽悠趙王把廉頗換成趙二代。看到大家的回答,不得不出來曬下經典。注意,要裝B了=======================前段時間看《資治通鑒》,有這麼一篇,是專門說題主所問的這類問題的,舉得例子是,韓信背水一戰和漢王劉邦背水一戰的故事,韓信一戰成名,劉邦險些喪命,拿出來給大家先曬下。(鑒於目前讀者普遍浮躁,請看加粗部分即可,其它有意者為之即可)如下:資治通鑒第十卷漢紀二 漢高帝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
權不可豫設,變不可先圖;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設策之機也
原文:
初,張耳、陳餘說陳涉以復六國,自為樹黨;酈生亦說漢王。所以說者同而得失異者,陳涉之起,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漢之分未有所定,今天下未必欲亡項也。故立六國,於陳涉,所謂多已之黨而益秦之敵也;且陳涉未能專天下之地也,所謂取非其有以與於人,行虛惠而獲實福也。立六國,於漢王,所謂割已之有而以資敵,設虛名而受實禍也。此同事而異形者也。
及宋義待秦、趙之斃,與昔卞莊刺虎同說者也。施之戰國之時,鄰國相攻,無臨時之急,則可也。戰國之立,其日久矣,一戰勝敗,未必以存亡也;其勢非能急於亡敵國也,進乘利,退自保,故累力待時,乘敵之斃,其勢然也。今楚、趙所起,其與秦勢不並立,安危之機,呼吸成變,進則定功,退則受禍。此同事而異勢者也 .
伐趙之役,韓信軍於睢水之上而趙不能敗。彭城之難,漢王戰於睢水之上,士卒皆赴入睢水而楚兵大勝。何則?趙兵出國迎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懷內顧之心,無出死之計;韓信軍孤在水上,士卒必死,無有二心,此信之所以勝也。漢王深入敵國,置酒高會,士卒逸豫,戰心不固;楚以強大之威而喪其國都,士卒皆有憤激之氣,救敗赴亡之急,以決一旦之命,此漢之所以敗也。且韓信選精兵以守,而趙以內顧之士攻之;項羽選精兵以攻,而漢以怠惰之卒應之。此同事而異情者也
故曰:權不可豫設,變不可先圖;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設策之機也。
——————————————————————————————
譯文:
當初,張耳、陳餘勸說陳勝借恢復六國,來為自己樹立黨羽;酈食其也是這樣勸說漢王劉邦的。他所用來勸說的內容是相同的,得與失的結果卻不同,是因為陳勝起事時,天下的人都想要滅亡秦朝;而如今楚、漢的勝、負之分還無定勢,天下的人未必都想有滅亡項羽的心理。所以復立六國的後裔,對陳勝來說,是增加自己的黨羽而給秦朝增添強敵。況且陳勝那時並沒能專占天下之地,即所謂把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取來送給別人,行施恩惠之虛名,獲得實際的實惠。但重立六國之後,對今天漢王來說,卻是所謂的分割自己擁有的東西去資助敵人,空設仁義的虛名而遭受實際的禍害。這便是所做的事情相同,可得與失的趨向已經不同的例子。
後來宋義勸說項羽,主張先讓秦、趙兩國相鬥,待秦軍疲憊後再乘機攻秦,自己卻終被項羽殺了,與以前卞莊子刺殺老虎時,管豎子主張等待兩虎相搏,雙方有傷亡時再乘機刺虎,卞莊子最後果然獲得二虎,兩次的遊說的說法也都相同。但這說辭,施用在戰國時,鄰國相互攻伐,沒有臨時情勢變化的危急發生,還是可以的。戰國局面的確立,日子已經很久了,一次戰役的勝與敗,未必就會決定一個國家的生存和滅亡。那時的進退變化形勢決定了一個國家不能夠急於使敵國滅亡,而是進可以憑藉有利條件,退也能夠自保安全,故可以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乘敵方精疲力盡,再去進攻。這是可以靈活行事、隨機應變的形勢所造成的。但今日楚、趙兩國起兵抗秦,與秦的地位不可能並存,安全與危亡的機會,在呼吸的一瞬間就會發生變化,因此進攻就可能建立功績,後退就可能遭受禍殃。這便是事情相同,而靈活應付和隨機應變的形勢、時機已各有不同的例子。
漢軍攻打趙國的那次戰役,韓信率軍駐紮在地形不利的水邊上,但趙軍卻無法打敗他;彭城那次遭陷落的災難,漢王也在睢水岸邊作戰,但士兵卻被趕入睢水,而楚軍大獲全勝。這是為什麼呢?趙軍出國迎戰漢軍,見到可以打嬴就前進,知道難於取勝就後退,內心懷著顧及自身存亡的心理,毫無出陣拚死一搏的打算;而韓信的軍隊孤立無援地列陣在水邊,士兵背水作戰,不進就必死無疑,故將士們都不懷二心,抱定決一勝負的信念。這即是韓信能獲勝的原因。漢王深入敵國,擺設酒宴盛會賓朋,士兵們享受安逸歡樂,求戰心理不穩固;而楚軍憑著它的威勢卻喪失了自己的國都彭城,將士們都義憤填膺,都具有挽救敗局、不怕犧牲的急切心理,以決出一天就判斷勝敗的決戰。這便是漢軍失敗的原因。況且韓信挑選精兵堅守陣地,趙軍卻用瞻前顧後的士兵去攻打他;項羽選擇精兵發動進攻,漢軍卻用怠惰散漫的將士去對付他。這就是所做的事情相同,而堅定與懈怠的心理已各不相同的例子。
所以說,權謀是不能夠預先設計的,事態的變化是不能夠事先謀劃的;隨時機的轉移而轉移,應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是制訂策略的關鍵。
============================================
國學經典還是牛,多看看有用!
再說點自己的理解吧,很多事情要實際出發,有的人學別人做事,學的一知半解,知其一而不知其所以然,以為自己就掌握了奧妙,其實很多事情是木桶原理,短板效應,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
題主所說兩件歷史事件以及與「制高點的優勢」的矛盾,其實只是沒有完全掌握,制高點的意義,制高點只是在某一方面具有巨大優勢,優勢不代表無敵,如果不能好好應用,或者說該優勢對自己沒有用,是沒有意義的,反而會造成盲目自大,自以為自己是在實踐千古真理!
馬謖輸在學藝不精!搶制高點駐守,竟不考慮水源問題。弄巧成拙,妙招沒用成,還不如用原始方法當道紮寨!
張靈甫搶制高點不見得失誤了(他孤軍深入早已失誤),那只是他的無奈之舉,困境中的最佳選擇,制高點優勢以擋不住對手的強大,地利沒擋住人和!人民戰爭不是鬧著玩的。。。
軍事上的常識是什麼?是AK的有效射程嗎?實戰和CS中,都有人反常識的拿著AK當狙擊用呢。軍事指揮,本身就是要利用對方對常識的慣性和避免自己對常識的慣性的,讓對方忘記焦點或者搞錯關聯,或者讓自己忘記真正的焦點是什麼,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繫是什麼。在軍事指揮上,要比下棋複雜的多,因為這是一個沒有規則或者強者制定規則的棋盤。扯遠了。。。。。。我其實是想說。。。。。。我們為什麼要佔領制高點????紙上的兵法大家太多了,而且距離能和白起打好幾個回合的趙括差了太多。。打開窗戶,隨便看看一下遠處的山峰,你呆在一個山頂,拿把AK你能打多遠?拿弓箭呢?或者弄點八牛弩之類的?在冷兵器時代,除非對方往山頂沖,山頂的火力輸出沒有什麼價值的。那麼冷兵器時代,佔領制高點的作用和價值在哪裡?其一:在戰略上,確實,制高點對於遠程兵器和防禦兵力的加成作用是很高的,可以作為一個不錯的機動戰鬥力駐紮點。詳情見:國內有哪些真正稱得上「兵家必爭之地」的地方? - 歷史 或者 為什麼古代打仗必須一座一座城池攻下來,不能繞過去嗎?其二:這點就重要了,這個和街亭之戰很大關係,和74軍也有些關係。
戰術上,我們為什麼要佔領制高點啊?
在冷兵器時代,陣法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 軍事古代的陣法究竟是一個什麼東西? - 歷史在冷兵器時代,戰術級別戰爭,如果有一個對方根本無法控制的地區,可以作為自己打擊力量的輸出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制高點非常符合這個要求。當你在制高點附近列陣,你的制高點可以掩護自己的陣型的嚴整,以及破壞對方陣型的嚴整。好了,馬謖同學,估計沒有理解為什麼要搶佔制高點,只是為了搶佔制高點而佔領制高點。加上,王平不是士大夫階層,又不是荊州派,所以,馬謖沒有採納王平的意見。老軍頭王平,是看到的。當路紮營,以制高點作為策應,確實,非常難啃。正確做法,應該是主力當路列陣,機動兵力放在山上,山上人少消耗的給養自然少,攻打起來還要考慮附近的敵軍主力;大路上人多即使工事簡要,張郃也很難啃還要考慮山上的奇兵。有人問,那麼兵力佔優勢的張郃,分兵來打怎麼辦?不怎麼辦。這是張郃唯一的辦法了,也是張郃最難受的打法了。因為天知道漢軍其他部隊在什麼地方?張郃又不能像我們這些百度軍事家那樣谷歌魏延的位置。如果,分兵攻打山上山下,魏延突然殺出來,就難受了。這也是,後來王平虛張聲勢能夠起點作用的原因。。。。總之,按照諸葛亮的調度,街亭是很大把握守住的。冷兵器時代搶佔制高點並且獲勝的例子,舉一個吧:秦伐韓,軍於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兵去邯鄣三十里,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振。軍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趙奢立斬之。堅壁,留二十八日不 行,復益增壘。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 ,閼與非趙地也。」趙奢既已遣秦間,乃卷甲而趨之,二 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軍壘成,秦人聞之,悉甲而至。軍士許歷請以軍事諫,趙奢曰:「內之。」許歷曰:「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趙奢曰:「請受令。」許歷曰:「請就斧質之誅。」趙奢曰:「胥後令邯鄣。」許歷復請諫,曰:「先據北山上 者勝,後至者敗。」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秦兵後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秦軍解而走,遂解閼與之圍而歸。
問題來了。。。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A.①遂解閼與之圍而歸 ②禮畢而歸之
B.①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 ②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C. ①譬之猶兩鼠斗於穴中,將勇者勝 ②而君幸於趙王
D. ①趙奢善食而遣之 ②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
=============佔據制高點獲勝的例子,也可以百度一下 吳階,有個典故,割須棄袍,就是吳堯把完顏宗弼殺的割須棄袍的。之前,吳階是多方布置,各個戰區多方配合,才取得戰果了。要知道當時,金軍也是利用宋軍放棄一個沼澤地區的守衛,突然從這裡殺入,破壞了宋軍防禦體系,差點擊破整個川陝的。
綜上,制高點只能起到奇兵的作用,越是熱兵器時代,奇兵的作用就越小,你以為你能像《天煞》或者《DA師》《突出重圍》那樣殺到對方心臟放點毒就贏了?
在熱兵器時代,比的就是殺傷力輸出效率和總量。硬扯到圍棋,火力輸出強大,好比對方一次可以輸出10個棋子,你就贏了。。。而且科技力量的強大,可以改變棋盤規則,你在練官子,但是對方一次可以 下10個子,並且把棋子擺成菊花或者把5個子連起來就贏,你怎麼打?
到了越南戰爭,動不動就把目之所見炸掉的山峰削平1米,即使發動人民戰爭,全名皆兵都沒用了。。。
好了說孟良崮吧。。。首先,人家不是主動上孟良崮的。。。。其次,沒有制高點和附近戰區的配合,你佔了制高點也只能當馬謖啊。。。。
道理你都懂,可是人生還是那麼難。
這幾位歷史上可以說是水貨。可有一位的戰神屬性誰也沒辦法否認,依然出現了這樣的失誤。
林彪在謀劃平型關伏擊時,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制高點——老爺廟。詳情大家自行搜索吧,總之伏擊一開始,日軍反應很快就佔領了這個制高點,給115師造成了百餘人的傷亡。
紙上談兵總是易。大軍作戰,千頭萬緒,當統帥的不可能照顧到所有部署,這就是參謀部門存在的意義。制高點神馬的都是相對的還有句話叫【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都沒有水,人沒有糧還能忍飢挨餓,沒有水就只能舉手投降了。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越是常識所在,就越有可能有敵人的陷阱。
作戰條令總是不止一條。一般而言當說某些人教條地執行戰術時,一般是此人未能完整執行戰術條令的時候。
.張靈甫是因為豬一樣的隊友坑了自己
想多了,張靈甫完全是被逼上孟良崮的!張靈甫獨自進攻坦埠,白天沒打下來,周圍的兩側掩護的李天星黃百韜按慣例退回原駐地,張靈甫仗著裝備好有點狂,當晚就在坦埠前面的山谷里宿營,準備第二天繼續進攻。於是形成了74師突出戰線的情形,而且74師既沒有展開兵力,也沒有打通和友軍的聯繫,粟裕抓住機會四面合圍,等張靈甫第二天早上發現周圍都是解放軍,他只剩兩種選擇,一是呆在山谷里被解放軍居高臨下,一天殲滅,要麼後退經過孟良崮回到垛庄,可惜還沒退到孟良崮,垛庄就丟了。74師沒地方展開兵力,只好窩在孟良崮上,一天半就被消滅了!!
按你的思路誰擁有珠穆朗瑪峰誰就擁有了全世界了
張靈埔在山下其實有部隊的,大炮就在山下。但是那支部隊里有大量剛剛抓的共軍俘虜兵,常凱申專門提醒過他小心這些俘虜兵,張說不讓他們一線衝鋒就行啦,拉拉炮當苦力可以的。結果共軍一過來,這些兵馬上嘩變,炮口轉過來向山上轟,石頭山啊,打不中也傷害大啊,濺起的石頭就跟彈片一樣的殺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