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只是歷史記錄,怎麼能成為儒家經典?

難道是學習歷史?


引一個小材料:董狐筆_百度百科

真相:趙穿殺了晉靈公

背景:趙盾沒能及時逃離國境

歷史記載:「秋七月,趙盾弒其君」

歷史記錄規則:趙盾沒有離開國境,是對君主被刺殺的第一責任人。

儒家評論:董狐、趙盾都沒有錯。

以上這個完整的體系反應了儒家的觀念,那麼作為這個體系文字載體的史書,自然被奉為儒家經典


這個問題轉化一下,就是《春秋》如何從王官學變為百家言,然後又被後人抬高為王官之學列為儒家經典的過程。

史官記史是周朝以來的傳統,而孔子作春秋是私家著述。

《春秋》的確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部史書,記載了魯隱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相傳是經過了孔子的刪定整理而成。

這裡要先宕開一筆簡要說說中國的史官傳統。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歷史記錄的國家,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官制系統,主要包括卿士寮(貴族)和太史寮(巫史卜祝),其中太史寮掌管文化、典籍、檔案、曆法等技術,並且是歷代襲官,專門吃皇糧的。

估計那時候有文化的就是太史寮了,連卿士貴族都不一定識字(他們接受的教育多為談吐禮儀之類),更不用說下層老百姓了,普通人讀書接受教育那是要到孔子時代才有可能。所以說太史寮壟斷和掌握了文字,他們是一個國家的精英群體。

到了春秋時期,周王朝分派史官到各諸侯國去記錄歷史,他們雖人在各國,但身份仍隸屬王室,不屬諸侯。比如《春秋》載「晉趙盾弒其君」、「齊崔杼弒其君」,一個其字,就表明趙君、齊君並非趙國史官、齊國史官的君。當時各地史官,各以其所在地發生的事變呈報中央王室,並分別報至各地史官,此謂赴告。後來雖然禮崩樂壞,四方諸侯都不甩周王室的面子不來朝貢了,但是魯國還是守著這個制度不變,所以各地史官赴告的材料比較完整,所以韓起見了魯春秋才說「周禮在魯」。孔子則是據此作《春秋》的。但孔子有一個獨特的選擇、編輯、撰寫的體例。用錢穆的話來說,《春秋》一書的底材,還是魯史舊文。但從孔子筆削之後,則此《春秋》既不是一部魯國史,也不是一部東周王室史,而是一部諸夏霸政興衰史。

所以孟子說:「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重要的話請默念三遍並背誦)

事情寫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時的事,內容由史官寫成,但這個「義」是帶著孔子個人的主觀色彩的。他賦予《春秋》的不是歷史事件本身,而是對於歷史文本的解讀方式以及價值內涵。

所以孔子感慨說:「春秋,天子之事也。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春秋》塑造的一套價值體系,對於當時以及後來人有非常大的威懾力。所謂的「春秋筆法」,「以一字寓褒貶」,就是為了「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因此孟子也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又說了,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而春秋作。

《詩經》中的「雅」「頌」本來是收錄各國諸侯與天子一同祭祀祖先、舉行宴饗、或者出征之前的軍樂等等的歌詞,主要是起到歌功頌德、凝聚人心等等教化功能。並且各國諸侯與天子往來的時候都是用的《詩經》的一套話語體系,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以及「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這就是所謂的當時「引詩賦詩」的傳統。天下大亂了,各國諸侯不來朝拜天子了,這些歌功頌德之作沒有了,只留下一些怨刺之作,然而究竟不足為訓,所以王者之跡熄而詩亡。春秋後期諸侯貴族不玩這套了,起教化作用的詩經等舊經典失去了教育貴族的功能,就必須引入新的經典,就是過去被太史所壟斷的《易》、《春秋》。

《論語》里只提詩、書、禮、樂,《易》提到了一次,不談春秋。所以《春秋》應該是較晚進入儒學體系的。賈誼《新書·六術》:「以與《詩》、《書》、《易》、《春秋》、《禮》、《樂》六者之術以為大義。謂之六藝。」之後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本來是百家之一,但從此在百家之上。除《樂經》亡佚外,西漢初年只剩了五部,就是「五經」《易》、《書》、《詩》、《禮》、《春秋》,漢武帝立「五經」為學官,稱為「五經博士」。有了經,就要有解說和發揮,接下來就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註:根據錢穆《史學名著》和上課內容以及個人感想整理,有不當之處請大家多多指教~


《春秋》是一部有態度的歷史。將中國歷史風格從白描向漫畫過渡,學界認可它是史書,就說明了寫史加上作者的個人評價得到了公認。儒家之術,皆在春秋。


《春秋》是一位微博大V對當時所有的時事政治、社會熱點問題的點評合集。只不過丫說話很隱晦,擅長自我和諧,一個敏感詞沒有,結果大家得結合注釋才能看懂大V想宣傳的路線和價值觀。


《易》是一本占卜記錄,《詩》是一本詩集,《尚書》是一本政論集,《論語》是一本言談集,為什麼可以成為儒家經典?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圓明園被燒了,故宮卻沒有被毀掉
朝鮮戰爭中朝鮮軍隊的戰鬥力如何?
如何看待《漢書·藝文志》篇首所記西漢年間府庫圖籍的散佚?
相對於霍去病、衛青,為什麼趙充國知名度這麼低?
漢武帝抗擊匈奴真的像某歷史學者說的那樣只是勞民傷財而沒什麼意義嗎?

TAG:歷史 | 儒家文化 | 儒家 | 先秦文化 | 儒家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