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戰爭中集團衝鋒時最前面的人幾乎是必死的,但為什麼仍然有那麼多的士兵衝鋒在前?他們是一種什麼心態?
01-21
靠我個人的猜測來說:
1.以抗日戰爭來說:多少同胞(也許父母,親朋好友)慘死日本人砍刀子彈之下,這種憤怒遠超對於死亡的恐懼,因此,個人生死也許已經不那麼要緊了,能殺幾個是幾個2.周圍的氛圍的帶領下,勇敢者受到尊敬,大家都處在腎上腺素激增的條件下,越勇敢越受到尊敬,反之,膽小者受到排擠,在大環境下,個人生死也未必顯得那麼可怕了
3.仍以抗日為例:大家都吃不飽飯,生存時時刻刻受到威脅,這種時候,乾死他一個我就多一枝槍可以用來保護自己,不是你死就是我死,就管不了那麼多了
全憑猜測,僅供討論因為後面是毒。
一戰的時候在溝嵌戰時代沖在最前面的士兵確實非常危險,但是那個時代西方士兵都非常耿直,沖在前面的確實非常危險,但是由於西方公民兵的概念延續了兩千年,說白了一個人在戰場上的表現和自己社會經濟政治地位是掛鉤的如果在戰場上表現出怯懦,那麼這個人真的就沒法混了。沖在前排的士兵軍餉高,而且在部隊中更有地位,為了維護自的權益,當然會沖在前面。再看看東方的部隊吧,近代戰爭很少有西方部隊戰鬥到死的意志(tg軍隊除外),士兵逃命是重要的生存技能,保命要緊因為一旦死了就沒有人會自己負責的,所以才會有所謂督戰隊,所以東方軍隊大部分作戰都是擊潰戰很少出現殲滅戰。 二戰直到現代,在戰場消滅一個敵人子彈消耗量由幾千發增長到了數百萬的數量級,戰場主要殺傷重武器殺傷比率越來越搞,輕武器殺傷比率約在越低了,戰鬥過程中一旦停下來才是最危險的。 另外說一點jsyx中的體驗吧,後方的炮彈從你上方飛過去的時候,會感受到上方熱流呼呼的呼嘯而過,鐵甲崢嶸之中,那麼多人奮勇前,在那個氣氛之下,你是不會停下來的。(真正的戰場肯定和yx是不一樣的只是說一下自己的感受)
原因可以去參考一些影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裡面, 孟煩了的獨白,這種是推拉,強迫命令性質的。其次是一些戰前的動員,這種是寄予希望,榮譽。另外還有督戰隊,南京保衛戰時期,專門預留了宋希濂的36師,守住往回退的路線,誰往回跑,是可以開槍擊斃的。舊時代的軍隊都分嫡系和雜牌,長官也是把自己的嫡系留著做預備隊,非嫡系的打衝鋒。那時候的人,入行伍也只是求有一口飯吃,戰爭中死人見多了也麻木了,求生是人的本能,一開始可能會有恐懼,過了這個階段,基本上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一,人都是怕死的。二,人都是自私的。
除開憤怒、從眾、信念加持等外,靠的都是收益和風險的關係。
之所以如此,一是衝鋒策略也許有隱情,起碼不像電影中那樣。二是收益>=風險。受益有可能是發泄仇恨、戰利品、軍功等。不要把普通士兵的思想覺悟拔很高。當然,具體到某支部隊和個人還是要看紀律、覺悟之類的。這個問題跟我以前的一個疑問差不多。
古代攻城,易守難攻,攻方在搭梯攻城守方又是大石頭又是射箭往下砸的情景下,攻城牆的那些士兵為什麼還那麼勇猛,反正只靠信仰我是做不到!只到看了孫子兵法有一篇在講的,才豁然開朗,一句話,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攻城之前就有專門的文員在屁股後面拿本記錄,誰第一個爬上去的,誰第一個取人頭的,是誰取了對方將領首級的,都一一有錄。打完以後論功行賞。 主要是一個重字,足以以命相搏!每個人的最高追求都不一樣,有的人追求錢,有的人追求權,有的人為了踐行自己的理想。所以將領可以用金錢權利引誘士兵,也可以用崇高的精神感召士兵。
這就跟陸軍土海軍洋一樣,誰都不想土,但是總得有人土啊,誰都想玩飛機大炮,誰都不想掄膠鞋,但總得有人掄啊。誰都不想沖,但總得有人沖啊,這時候就是最能體現個人思想的時候了。
比較好奇古代攻城戰中扛著雲梯向前沖的和第一個爬上雲梯的小兵的心態,
玩過使命召喚2諾曼底登陸那關,D日,下船衝鋒的都知道,越快衝到掩體後約安全,磨磨蹭蹭必死無疑
簡單說一下納粹的衝鋒方式。士兵編號數字。需要衝鋒的時候,軍官會隨機叫尾數是x的士兵衝鋒。其他士兵分為緊隨衝鋒和火力掩護。但通常負責掩護的反而先露頭開槍。整個過程交替進行。撤退也一樣。交替掩護。每個人衝鋒的機會平等。
我們拋棄戰爭這個框架,假設你身邊是你的朋友,兄弟,姐夫,妹夫,大舅哥,小舅子。你身後躲著你和他們的父親母親姐妹妻子和孩子,還有土地和財產,就算要死,你們會不會也選擇衝上去拼了呢?
我個人認為是集體精神,也叫做最小流血代價。戰爭必定要有流血犧牲,既然避免不了傷亡,那就只能以最小代價取得勝利。以前看到過一篇文章,講的是衝鋒中並非毫無秩序的,而是交替衝鋒。常見的是三人小組交替掩護衝鋒。而且衝鋒隊伍中會有狙擊手,機靈的在前面各種走位,暴露敵火力位置。給狙擊手尋找目標,或者給炮兵或航空兵指示目標。衝鋒並非做炮灰,而是非常有技術的。前方有碉堡,數挺重機槍突突突,傻子才會往槍口上撞。這個時候,你和幾個戰友推進到較近距離,呼叫炮兵支援或者自己有火箭筒直接進行壓制,或者吸引敵火力,掩護其他人接近火力點。集團衝鋒所造成的傷亡不見得就比小規模戰爭的傷亡大,當然也要看具體情況。比如朝鮮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歷時43天。我軍前後共投入4.3萬人,聯合國軍投入6萬餘人。我軍傷亡1.15萬人,聯合國軍1.9萬人。造成大傷亡的原因是戰場狹小,兵力無法展開;雙方火力都很強大。戰場上,活下來是最周要的。如果自己活不下來了,那就儘可能讓戰友活下來。也許就是這個心態吧。
集團衝鋒並不一定就是密集衝鋒,幾百平方米平均也就一兩個人。死傷很高是一定的,前邊危險係數也是最大的,但不是必死。衝鋒的時候也是可以走斜線的,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卧倒,並不是說就是送死。最後一點是,最前邊的都有強大的信念。
信念。信念可以讓人走火入魔。
近代戰爭機會沒有集團衝鋒吧,現在最常見的是以組的形式協同前進這樣
首先,真的不是衝到最前面的一定就是必死的。
還有,沖最前面的一般都是連長,排長,班長之類的,職務高的越要衝到前面帶領部隊。長官帶頭。沒有什麼實際證據,不過比較好的戰爭片,像兄弟連這樣的有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