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GDP中有多少是泡沫GDP?

想起了一個很簡單的欺騙融資方法,500萬的樓拿去銀行抵押5000萬,承諾半年後5000萬贖回,銀行有利可圖同意。公司賬面不動產從500變成了5000萬,成功欺騙融資。

那麼問題來了,這公司和銀行一來一回,算是泡沫GDP嗎。

(突然感興趣)


統計局是如何操縱GDP的呢?今天, 統計局宣布修正2014年的GDP增長率,由7.4%調低到7.3%。

多麼機智呀!都2015年9月了,說去年增長率低了0.1%也無傷大雅。但是關鍵在於,這樣去年的統計基數就低了。

這樣,今年中國的GDP增長率就會相應提高,統計局為了今年保證7%的增長率可謂用心良苦。

歡迎關注我微信公眾號 煮歷史品金融


國家統計局每年的任務就是把各地報上來的數據給往下壓,以備中央政府在外面裝人畜無害小白兔,堅持發展中國家路線100年不動搖。

中國現在每年的發電量、水泥鋼鐵等工業品的消耗量,均為世界第一,而且是甩第二名很多的那種第一。

舉個栗子:黎巴嫩人均GDP是1萬多美元,超過中國接近一半,然而你去黎巴嫩生活幾天你就知道了,基礎建設和生活服務等,可能還不如中國的一個三線城市的縣城。

再舉個栗子:英國現在則是把賣淫活動和非法販毒活動產生的GDP也納入計算的。

很多人總說中國的GDP是靠房地產和虛擬金融業給支撐起來的,我就呵呵了。中國從1949年起,就是走工業立國路線,即便在改開後,學習西方模式,有意做大金融市場,工業依舊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可以這樣說:中國的工業體系是最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中國家中最好的,甚至也超過了某些發達國家。

如果非得說GDP有這種房產和金融泡沫的話,那麼美國的泡沫是最多的,中國實在差太遠。


轉帖:天朝這十年,你所不知道冰冷經濟真相

首先,請大家稍微耐心一點,先聽哥回顧一下天朝經濟30年發展歷程,有些基本的歷史脈絡不弄清楚,當今的經濟現象就沒法講明白。

天朝經濟發展模式,從改革開放開始都是以發展增量來解決存量矛盾。簡單的說就是把蛋糕做大來解決體制內分配上的尖銳矛盾。那麼,怎麼來做大增量呢?這就得要經濟動力了。經濟發展動力一般來說無非3架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對於一個人口10數億的大國,投資最多也就是催化劑,出口呢?也就一補充(難道還能指望全世界人民來養活天朝人嗎?),核心還是靠老百姓消費,也就是所謂的內需。現在讓我們來回顧一下30年天朝經濟增長不同階段的經濟增長動力。第一個階段是解決吃的問題,一個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就釋放了農村經濟的活力,第二個階段是靠小家電拉動經濟增長,在80年代女孩子找男朋友也是要看對方硬體的,什麼硬體?當然不是現在的有車有房,而是「3轉1響帶喀嚓」——手錶、自行車、縫紉機和照相機,呵呵。到了90年代,就是靠大型家電在城市家庭的普及來提供經濟增長的動力了,那時家電行業很有些企業一時風光無兩——長虹、愛多、步步高……90年代末,天朝經濟面臨一個十字關口,如果按照小康標準,天朝老百姓該消費的基本都消費了——肉是頓頓有了,衣服也百花齊放了,家用電器基本都普及了……那麼?經濟增長的動力在那裡?如果沒有找到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或者說沒有這個增量,存量會出什麼問題?往大一點說,沒有經濟的增量國家會出什麼問題?別急別急,等哥喝口茶水先。

好吧,哥就先來分析一下這個存量的問題——或者說天朝的分配體制問題。從50年代到80年代,天朝一直實行的是高積累的計劃經濟模式。也就是說國民創造的財富,國家拿絕對的大頭,企業基本為0,個人的工資也就是勉強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這個生活需要之外應該在職工工資中體現的住房、醫療、養老的部分,再由國家統一補貼給個人。事實證明,這種分配體制是沒有前途的,所以就得改。怎麼改呢?首先是給企業一點甜頭——過去天朝是只有國營企業的,企業的利潤也得全額上交,第一步是利改稅——也就是說把全額上交的利潤改革成以企業所得稅的形式上交國家,這個稅率大致是33%,也就是說,在過去企業所有的利潤都得交國家,改革後呢,只要交利潤的33%就可以了。接著放寬政策,開始發展集體的鄉鎮企業,允許民營企業——就這麼一點點分配體制的改革,企業的活力一下子就激發出來了,在一批「喬廠長」為典型的強人帶領下,天朝經濟在80年代實行了一次飛躍。

如果我們把80年代作為一個模版就很明顯看出天朝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於2個,第一是調整分配模式——首先讓企業有錢,職工才有錢,老百姓有錢了,啟動內需自然就很容易,也能夠形成相對良性的經濟發展模式。

到了90年代情況就出現了變化。這就是分配體制改革走不下去了。原因很簡單,分配體制要繼續改革,就必須涉及政治體制的改革,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幹或者有勇氣去乾的。所以,到了90年代中期後,天朝管理層的執政模式漸漸變成了一種單純的依賴增量的經濟發展模式,嗯。只要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經濟問題永遠只能在經濟領域去解決,而更敏感的改制問題就可以一直裝鴕鳥的丟給下一屆班子。好吧,這種執政模式在90年代中後期很快就面臨挑戰了。

在90年代中期,當時天朝的基本形勢是。居民初級消費已經完成——吃、穿、家用電器在城市家庭基本普及,而要消費升級——也就向大宗商品比如房子、汽車消費呢民間儲蓄卻又不大夠——通過10來年的積累,居民存款達到幾萬億的規模,總量雖然可觀,但平均到個人,也就人平幾千元錢。而企業呢?除少數壟斷企業外,大多數企業在沉重的稅負下(這個在後面將單獨談到),既缺乏技術創新的資金實力,也沒能力大幅度提供職工收入。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經濟發展突然沒動力了。嗯,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

沒有經濟動力就沒有經濟增量。沒有經濟增量會出現什麼問題?在西方國家經濟低迷甚至偶爾零增長其實也出不了什麼大問題,頂多管理層換一批,社會還能基本保持穩定。在天朝情況就不一樣了。由於長期實行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的政策,農村早就一貧如洗。大量的農民為了生計湧進城市,加上國營企業大面積倒閉,鄉鎮企業曇花一現後又紛紛倒下,使我們就業壓力一直非常大。這個非常大的意思是我們的失業率非常高,失業人口絕對值更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大家不要相信統計局公布的什麼失業率4.5%或者5.4%的狗屁數據。哥很早就推算出天朝的失業人口應該是2億以上(哈哈,這個推算依據後面立刻就可以看到)。果然,今年奧巴馬訪華時,有新聞報道溫總理親口告訴奧巴馬,我們的失業人口是2億。

現在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我們年年都必須有經濟增量,而這個增量還必須保證不低於8%的問題。天朝執政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持社會穩定,要社會穩定必須就要老百姓有飯吃,吃飯要花錢,錢從那裡來?當然得有工作。所以,天朝最大的問題就是就業問題。在核心的分配體制不能動的前提下,面對如此巨大的失業人口,要使社會保持穩定就必須依靠足夠的經濟增量來滿足失業人口再就業的問題。這就天朝經濟的特色——單純依賴增量的經濟發展模式。有經濟學家把它稱為自行車經濟——很貼切的比喻——快了要倒,慢了也要翻嘛。那麼,這個所謂的生死時速的臨界點在那裡呢?嗯,就是我們常聽說的保8。按照某位經濟學家測算的模型,1個經濟增長百分點大致就可以新增2000萬個就業崗位,保證所謂的GDP不低於8%的增長率核心實質上就是要保證新增1.6億個就業崗位(哥當時就是根據這個數據推算出我們的失業人口應該不低於2億的。嘎嘎,順便補充一下,這個經濟測算模型是否準確哥不做評價,但是,保8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卻是不爭的事實),沒有這個基礎,別說經濟了整個社會穩定都要出問題。想想幾億人如果1年以上沒有工作會出現什麼後果,呵,哥是不寒而慄啊——再對應每年末保8指標完成後,電視新聞里上到管理層下到經濟學家人大代表,人人一幅如釋重負的表情,哥是感同身受啊。

嗯,我們再回到90年代,那時,管理層突然發現經濟發展沒動力了!現在明白管理層那種焦灼的心情了吧,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事實上當時管理層面臨的壓力還不止這個,更痛苦的事情是——中央財政危機重重,甚至有崩潰的危險!

哈,這可不是哥胡言亂語。想想以下事實吧,負債纍纍的國營企業大面積倒閉,嗯,最後當然是中央財政買單;金融企業巨量虧損,最後只能是中央財政買單;還有辛辛苦苦換來的外匯儲備對外投資時大多損失慘重,最後還得是中央財政買單——一再大的家底也經不起這麼多敗家子折騰啊,何況我們在90年代家底並不殷實。好吧,就算我們這幾年貌似中央財政空前富裕了——全世界都來找天朝借錢了——上述的吞金獸也壓得財政喘不過氣來。哥聊舉2例。好象是2006年財政部長在做報告時公布當年財政收入大致是5萬億——這時一個刺頭突然提問了(據說是中央黨校的老周,哈哈,記錯了哥可不負責任),他說,不對!我簡單的算了一下,中央財政稅收加上彩票、央企上交利潤等收益應該是在9萬億左右,怎麼只有5萬億呢?財政部長很尷尬的沒做回答。嗯,問題就出來了,收入是9萬億,財政收入卻只做5萬億,還有4萬億那裡去了?嗯,這個說被誰誰貪污了就太不靠譜了,可能更接近事實真相的是,這些錢都去填上述的虧損黑洞了。還有就是,2009年公布的財政收入是8萬億吧,到了10年公布的今年財政預算支出是4.5萬億,最耐人尋味的是,這4.5萬億的支出居然還有7500億的財政赤字!哥都糊塗了,嗯,有哪位大師給解釋一下,這個2010年的財政預算支出的赤字計算是以2009年的收入為依據還是以2010年的收入為依據,如果是2009年為依據,那麼8萬減4.5萬應該還有3.5萬的贏餘,怎麼會出現7500億的赤字呢?如果以10年收入為依據那麼差距就更大了,因為今年財政收入鐵定要大大超過去年。好吧,如果哥算術沒有問題,那麼多達幾萬億的資金跑那裡去了?(這還是財政公布數據的缺口,公布數據之外呢?如果06年我們實際的財政收入已經達到9萬億,那麼這個公布的8萬億財政收入之後,一定會有不低於06年多達幾萬億的收入沒有體現在財政收入上!算上這個就更嚇人了,哥膽子小,就不再深入這個話題了)聯想到08年金融危機時天朝對外投資損失慘重的傳聞,哥忍不住淚流滿面了——好幾萬億啊,攤到哥頭上也有幾大千個大洋啊!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簡單的總結一下經濟沙皇在90年代的舉措了。

問題一:老百姓已經完成初級消費,有一定的積蓄,但要實現消費升級明顯購買力不足——經濟發展缺乏動力,另一方面大量農民湧入城市,加上國營企業大面虧損,就業壓力空前巨大。

問題二:中央財政面臨危機。

對策一:開源。利用分稅制將財力向中央集中,利用民生產業市場化創造新的稅收增長點。

對策二:節流。利用民生產業市場化大大降低各級財政負擔,(順便把適齡離退休人群養老、醫療補貼部分也大大切了一刀),鼓勵發展股市——有了一大票股民,財政連也大量瀕臨倒閉的國營企業輸血都免掉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天朝什麼企業上市,不是市場說了算,而是政府說了算。

對策三:利用民生產業市場化製造龐大內需,利用透支金融來解決消費升級的購買力不足的問題。

就這樣,內需有了,經濟發展動力也產生了,經濟增量保8了,就業問題也解決了。與此同時中央財政日益強大,嗯,經濟就這樣成功的軟著陸了。所以,沙皇曾經得意洋洋說道:我應該拿一個諾貝爾獎。這個這個,哥還能說什麼?只能是對沙皇的敬仰猶如濤濤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真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化腐朽為神奇,邊被動為主動……

沙皇當然拿不了諾貝爾獎,即使他成功化解了天朝90年代的經濟危機,即使他成功的實現了經濟軟著陸,即使他的舉措奠定了天朝10餘年的GDP神話。但是,別說是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認可,他連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提名都沒混到。原因很簡單,他所有的舉措都是建立在民生產業市場的前提之上的——以掠奪民眾來實現所謂的經濟騰飛,這個大概難度係數不算太高吧。

曾經江湖上流傳過一個段子:98年的時候,從不見房地產老闆的沙皇把萬科的王石找來,有這麼一段對話:

沙皇:老王,你也知道現在國家經濟的情況,這樣,我把福利分房停了,再讓銀行把按揭搞起來,你們房地產好生整一整,好歹給我把8保住。

老王頓時淚流滿面:大叔,俺以為這輩子都等不到這一天了。

聽完這個段子後,哥也淚流滿面了,因為哥知道從此將會有無數人為此淚流滿面。

當潘多拉的盒子打開後,一切都失去了控制。在民生產業市場化的大背景下,天朝的基本道德體系也逐漸走向崩潰。當民眾失去最基本的社會保障的時候,所謂的道德在冰冷的物質原則面前不堪一擊,錢幾乎成為盛行主流的唯一標準。所以,包二奶養小蜜蔚然成風,笑貧不笑娼,小三更囂張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意坐在自行車上笑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草根階層在承重的生活壓力下已經把尊嚴放到最後,如此等等。

有了以上的分析,對當前的社會現象基本都可以做個清晰的認識:

為什麼在鄉村,還常常可見破敗的校舍?因為教育市場化中央財政大幅度減少了教育投入,而地方財政因為分稅制的因素,根本就無力改善。

為什麼會有暴力拆遷?因為在分稅制的背景下地方財政極其窘迫,脆弱的地方財政對賣地收入的依賴程度之高是普通民眾無法想像的——舉一個例子,2008年金融危機時,房地產市場低迷了一陣子,僅僅幾個月地方政府在沒有賣出土地的情況下,很多地方連公務員的工資都發不出來(注意,這個公務員不僅包括官員,還包括老師!)。好吧,就算是賣地也得有土地指標啊,在18億耕地不能動的情況下,城市周圍能賣的土地這10來年已經基本賣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最大的蛋糕就是舊城改造,舊城改造不僅可以獲得賣地的收益緩解財政上的困難,更可以提升城市形象獲得政績——所以,對這一塊於公於私政府是「非拆不可」!而拆遷戶呢?客觀的說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指望通過拆遷一夜暴富,因為他們一無所有,所以自然奇貨可居,條件高一點離譜一點算什麼?只要堅持不搬——你也「非答應不可。」嗯,一邊是非拆不可,一邊是漫天要價也要你非答應不可,矛盾如此尖銳,不出一點火暴的大場面才真奇怪了!

為什麼醫改老是難產?不管衛生部出台什麼樣的方案,總是很難讓老百姓滿意?很簡單,在民生產業市場化的背景下,財政基本對醫療部門不做投入,財政不投入能指望醫院改變以葯養醫的基本模式嗎?這個模式不改變能指望葯價降下來嗎?

如此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

現在草根階層一提到經濟沙皇就一幅感恩戴德的樣子,什麼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哥一直百思不解。草根究竟該感謝沙皇什麼?如果是體制中人,這個哥能理解——因為沙皇為體制確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至少延長了體制20年壽命。但是普通老百姓呢?怎麼看普通老百姓也是沙皇舉措的犧牲品,怎麼還感恩戴德念念不忘呢?這就是我們民眾的素質!哥無語了。

摘者按:我在前面博文的評論中提到過,經濟沙皇朱鎔基有功也有過,但是他的權力僅限於經濟領域,他沒葉利欽這樣的政治能量,他的確在住房、醫療、教育改革上出臭招,但是我不認為他是葉利欽。是的,他不是葉利欽,他沒有出賣組織和體制,他的舉措為組織和體制繼續延壽十多年。現在又到了一個轉折關頭了。現在天朝的內生矛盾是如何不可調和,下面就是倒逼改革了,分配製度的改革,財稅制度的改革乃至政治制度的改革。什麼?你不想改革,呵呵,那你政*權還想要嗎?

以2010年為例,看看目前我們的分配體系 。

  2010年GDP大致是40萬億的規模

  首先是財政與稅收的抽水機:8萬億以上,去掉20%

  再是壟斷央企的隱性掠奪:大致是10%(2桶油、電信、移動、電力、金融等等)

  還有個無法監督的印鈔機:年平均CPI算15%(僅2010年我們的GDP40萬億,貨幣發行量(M2)卻是70萬億,相當於我們每創造1元錢財富,央行就發行了1.8元人民幣。)

  另外,房地產要拿走一大塊(15%—20%),物流還要拿走一大塊(全世界收費公路有14萬公里,其中10萬公里在中國。加上名目繁多的進場費用——有媒體報道,農民賣1分錢的白菜進入終端後售價變為1.4元!)

  剩下不到20%的財富才是全社會各行業,總人口80%以上分配,而且,各行業領頭羊還要拿走這些財富的大頭。(比如,白酒的茅台、五糧液,製造業的聯想、海爾,通訊的華為、中興等等)

  這樣全國絕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絕大多數老百姓只能分點麵包渣了。

未來的通脹前景很可能遠遠超過過去30年。而我們的工資增長速度也將被CPI遠遠扔在後面。過去10年的歷史證明,我們的工資跑不過GDP——2001年到2010年,我們的GDP從10萬億增長到40萬億,翻了4倍,而職工工資呢?最近統計局也承認,只增長了2.7倍;而GDP又跑不過CPI——2001年到2010年,我們的貨幣投放量增長了接近6倍!所以,我們的工資只能被CPI越拋越遠,所以,未來30年後,當你拿到社會平均工資的20%的時候,很可能實際購買力只有今天的200元左右,至於個人帳戶的錢——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中央財政每年都是赤字,4萬億刺激計劃, 錢從哪裡來?

2008年次貸危機後,管理層出台了個4萬億刺激計劃(實際上算上地方政府投入,已經達到10幾萬億的驚人規模)。那麼,這4萬億的錢從那裡來?中央財政每年都是赤字,可能很多文盲都猜出來了,這4萬億很可能大部分都是川哥偷偷印出來的。所以,到了2010年後我們的CPI才會連創新高,神奇的豬肉又衝上20幾元的高峰。

為什麼中國製造的同類商品國內價格遠遠超過國外?

  原因無非3個,第一就是這個扭曲的匯率。第二就是我們的出口退稅政策,這個所謂的出口退稅隱藏著更荒誕的邏輯:為了補貼外國消費者,中國消費者需要承擔更高的稅、費。

由於這個扭曲的匯率政策使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令人痛苦的事實:最近10年中國製造為全世界抑制通貨膨脹發揮了重大作用,代價是中國老百姓承擔了更大的通貨膨脹。

  知道3.2萬億美元的外匯意味著什麼嗎?意味著我們不但少了近20萬億的商品,還承擔了央行為了按照現行匯率收購這3.2萬億美元多發行20萬億人民幣的通貨膨脹!

  中國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勤勞的人民,我們起早貪黑,節衣縮食,就攢下這麼點銀行存款,結果卻是一隻看不見的手(通貨膨脹)悄悄把我們的財富拿走了。一個可怕的事實是,近20年,在沒有戰爭,沒有動亂,經濟貌似欣欣向榮的局面下,作為人民幣基礎體系的元角分,角與分已經基本退出流通市場——這個現象不敢說絕後,但一定是空前了,要知道美元流通了幾百年,現在美分都還在流通領域使用啊!

中國經濟2013年會硬著陸嗎?或者說中國經濟短期會崩潰嗎?

網上一句話很經典:中央在下一盤很大很大的棋,或者中央在打一盤很大很大的麻將。這句話來形容管理層的執政思路,還真有點靠譜,如果要更準確的描述,那就是:中央在挖一個很大很大的坑——嗯,文盲們別想歪了。

這個坑就是建立貨幣蓄水池來容納超發的貨幣。好了,這裡兄弟就可以完整的描述一下管理層的執政思路:即保增長的前提下,建立貨幣蓄水池緩解通貨膨脹壓力,通過空間換時間,最終實現結構調整,產業的升級的目標。

  嗯,很完美的思路。但是,必須提醒文盲們的是,貨幣蓄水池只能緩解通貨膨脹,不能解決通貨膨脹,是治標不是治本。

  中國通貨膨脹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2位數的CPI將在未來10年內悄悄偷走我們大部分財富。如果我們想保護好自己幾十年的勞動果實,就必須學會投資與理財。其中存銀行與買股票是最不贊成的投資理財模式。(提示:別相信統計局的數據與主流權威媒介報道)

  所以通脹時代最緊迫任務是:保衛我們的財富——這個話題我在後面展開,現在,先讓我們梳理一下,這個貨幣蓄水池是怎麼建立的?通俗的說,就是過去管理層怎麼挖坑,現在在挖什麼坑,未來會挖什麼坑,不把這些非常重要的問題搞清楚,文盲們就很難理解天朝經濟的發展脈絡,更談不上預測未來的經濟發展趨勢或者怎樣保衛我們的財富。

第一個階段貨幣蓄水池(1994年—2000年)就是讓民生產業市場化(教育、醫療、房子)。這個坑但是確實是效果顯著,不但飛快吸納了超發的貨幣,控制了通貨膨脹,還啟動了內需。

  但是,用綁架民生產業市場化來拉動內需或者是建立吸納超發貨幣的後果是極其惡劣的,短短10幾年時間,普通老百姓很快就發現自己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買不起房,於是民怨沸騰消費愈加低迷,拉動經濟越來越依賴投資和出口,形成經濟上的惡性循環。第二個階段貨幣蓄水池(2000年—2011年),是股市與房市。

  首先我來談談股市,天朝的股市好啊,至少在3個層面為管理層分憂解難。

第一是為虧損的國有企業買單,在90年代虧損的國有企業是中央財政買單,這讓中央財政不堪重負,幾乎陷入快要崩潰的地步,後來老朱弄了個分稅制——稅收中央拿大頭,逼著地方成了吃飯財政——才算緩了口氣,但還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股市一出來,問題解決了,虧損國有企業由股民買單了。2000年3.15老朱答記者問時是這樣說的:「中國的股票市場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於國有企業的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文盲們在炒股票前建議學習這段話,至少10遍。

  第二就是貨幣蓄水池了。資料,美國股市擴容到800隻股票,用了100年,香港股市擴容到800隻股票也用了33年,中國用了20年時間,已經發行了2000多隻股票————文盲們在炒股票前建議學習這些數據,至少10遍。

  第三,就更不得了,吸納超發的貨幣再蒸發掉。

資料:從2003年開始,中國外匯儲備節節攀升,貨幣供應也越發難以控制,2003年我國貨幣供應21.92萬億元,到2007年已經達到40.34萬億元,於是2007年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壓力空前巨大。這使得通過股市蒸發財富,消滅購買力成了重要的選項,隨後中國股市慘烈大跌,到2008年10月,深滬2市蒸發的市值已經超過20萬億元!無數升斗小民數十年積累的財富被洗劫一空,但,通貨膨脹卻總算抑制住了。

  提醒:2007年5月首先是豬肉價格飛快突破20元大關,5月30日,股市突然慘烈大跌,時間節點上驚人的重合耐人尋味。2010年開始物價一路攀升,股市也連連下跌,慘不忍睹。

  結論:在通脹壓力巨大的時候,股市不可能出現牛市(想一想,如果牛市了,股民解套了把資金投向民生領域,通貨膨脹更加無法控制),所以,在你生活壓力最大的時候,往往股票都只能割肉——很殘酷,卻是真實的經濟真相。所以,炒股票研究什麼K線圖還不如關注豬肉的價格走勢——文盲們在炒股票前建議學習這段話,至少10遍。

  好吧,我承認,天朝的股市不僅僅是一個貨幣蓄水池,它還是一口鍋,嗯,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蒸發財富的鍋。(好吧,我承認,全世界的股市都有在關鍵時刻做鍋的職能,原因很簡單——貨幣超發,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超發的貨幣找不到出路時就只能蒸發掉)

中國房市是如何綁架地方經濟的?

  94年,面對窘迫的中央財政,老朱弄了個分稅制。何為分稅制?就把稅收分為國稅與地稅,這可不是簡單的多掛了個牌子的問題——它孕育的深刻變化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那麼,分稅制是怎麼切割這個稅收蛋糕的?稅收大致分為4塊:所得稅、關稅、流轉稅、營業稅,國稅拿走前3塊(大致佔總稅收的80%以上),地方就只留下可憐的營業稅了。這個分稅制一下子讓中央富得流油,全國80%以上的地方政府立刻就變成吃飯財政——所謂吃飯財政,就是每年為吃飯而奮鬥的財政。好吧,中央為了安撫地方95年又出台了個政策:地方出讓土地時,土地出讓金90%歸地方所有——到了2003年,住建部出台了一個文件:核心是用「帶保障性質的商品房「替代了經濟適用房,這下就是把盒子上的保險拆掉了,把所有的人都推向了商品房市場,人為製造了規模巨大的剛性需求——房地產一下子就火了起來。

房地產就這樣綁架了地方政府,所以,每每中央一調控房市,地方第一反應就是抵制,能不抵制嗎?稅收大頭你都拿走了,地方就靠點賣地收入來吃飯了,你調控房市不就是調控機關幹部職工的飯碗嗎——這還真的一點不誇張,每次調控房市,只要房市一低迷,很多經濟不發達的地方政府真的連公務員工資都發不出來了。

中央宏觀調控房市為什麼無用呢?

  請看下面一組數據。2001年我國貨幣供應量為15.28萬億,2002年為18.32萬億,2003年為21.92萬億,2004年為25.01萬億,2005年為29.6萬億,2006年為34.55萬億,2007年為40.34萬億,2008年為47.51萬億,2009年為60.62萬億,2010年為72.58萬億。對比期間房價增長趨勢,與貨幣增長趨勢驚人一致。

  文盲們現在明白了吧,調控房市為什麼無用?因為印鈔機太厲害了,而且房市又要發揮貨幣蓄水池的作用——一方面超量發行貨幣,超量發行貨幣又要趕到房地產這個蓄水池裡,一方面又要宏觀調控房市——抱薪救火,火不越燒越旺那才是怪事呢。

既然中央宏觀調控房市無用,那為什麼中央還要經常堅持調控房市呢? 

宏觀調控的深層原因:增加房地產市場政策變數,抑制製造業資金過快流進房市。這個問題目前已經非常嚴重了,我們製造業的領頭羊比如海爾、聯想、首綱等等最近紛紛介入房地產,這在西方是不可想像的。大家都熱衷參與財富分配而不是財富創造,大量製造業資金流入房地產,不僅推高了地產泡沫而且使產業空心化越來越嚴重,產業空心化後果是什麼?是經濟沙漠化!後果可能比經濟硬著陸更可怕。

房地產在天朝經濟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這是一塊硬幣的2面,發展房地產好處是明顯的,弊端也很明顯。好處當然很多,首先是消費的主力,去年全國社會消費額是12萬億,房地產就佔了6萬億,半壁江山啊,然後它可以直接帶動50幾個行業,保8中至少有2個點是房地產貢獻的,最後房地產發展可以帶動大量資源性產品9比如鐵礦石)的進口,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目前進出口不平衡的現狀。

  弊端也很明顯。高房價吞噬了老百姓那點可憐的財富,房市火爆的背後是消費愈加低迷,過去我們的消費在GDP比例好歹也有個35%(美國是70%),去年已經跌到27%。拉動經濟越來越依賴投資和出口,形成經濟上的惡性循環。

十年,中國印發了多少貨幣呢?

扭曲的匯率使我們進出口嚴重不平衡,央行不得不大量印刷人民幣來收購外匯,從2000年我們區區2000來億美元的外匯儲備,10年後竟然漲到3.2萬億美元——僅此一項,央行就得多投放20萬億人民幣。另外,新的管理層執政思路基本還是投資拉動經濟,10年時間鐵公機的投資就達到數十萬億的天文數字——投資錢從那裡來?財政年年都是赤字,只能靠央行的印鈔機來解決這個問題,2者疊加使近10年回駁供應增長達到一個非常驚人的地步。而同期GDP增長卻遠遠低於貨幣增長的速度。

近10年貨幣投放量  貨幣供應 GDP

2001 15.28萬億 10.9萬億

2002 18.32萬億 12萬億

2003   21.92萬億 13.6萬億

2004 25.01萬億 16萬億

2005  29.6萬億 18.7萬億

2006 34.55萬億 22.2萬億

2007  40.34萬億 26.5萬億

2008  47.51萬億 31.49萬億

2009 60.62萬億 34.5萬億

2010  72.58萬 39.8萬億

  10年時間,我們創造的GDP大致增長了3.6倍,鈔票呢卻增加了將近5倍!在2001年,我們大致是創造1元的財富發行1.5元的鈔票,到現在已經發展成創造1元的財富發行了將近2元的鈔票!

各位看官,看到這裡,你們大概都明白了,我們這十年是在印鈔票,發展經濟。這個發展雖然還在發展,但導致了物價飛漲,社會分配嚴重不公,貧富懸殊,兩極分化。進而導致了貪污腐敗,道德滑坡,也許還會有不同程度的社會動蕩。

如果當時的改革不是朝著資本主義私有制方向改,而是在公有制計劃經濟體系下,也來個印鈔票,發展經濟。那麼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會更健康地發展呢?真誠希望各位能加以論證,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課題。


想起了一個很簡單的欺騙融資方法,500萬的樓拿去銀行抵押5000萬,承諾半年後5000萬贖回,銀行有利可圖同意。公司賬面不動產從500變成了5000萬,成功欺騙融資。

那麼問題來了,這公司和銀行一來一回,算是泡沫GDP嗎。

------------

按中國目前的演算法,房子一毛錢的GDP也不會增加,因為房子成本沒有增加。增加的是為了拿到5000萬貸款在當年所付出的費用(正當費用,行賄這些黑色費用也不計入)。


這題目太沒意義了。更沒意義的是題目下的描述「500萬的樓拿去銀行抵押5000萬,承諾半年後5000萬贖回,銀行有利可圖同意」。樓主是放暑假了吧??

你500萬的房子能貸款400萬就算是NB了,銀行又不是SB。後面什麼泡沫GDP什麼的,根本就沒有討論基礎。


我要強調一點國家始終都還是計劃經濟為主,只不過放開的領域越來越多而已


推薦閱讀:

俄羅斯GDP不及廣東省是謠傳還是事實?
下一個自爆GDP造假的地方會是哪裡?
如何看待2016年31省前三季度GDP出爐:遼寧成唯一負增長省份?
為什麼文革期間中國的人均GDP也是持續增長的?
2011 年中國經濟總量達美國 87% 意味著什麼?

TAG:國內生產總值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