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持續60、70年代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和投入,現在能發展成什麼樣?

60、70年代是人類對探索達到前所未有,後來冷戰結束等原因,在資源和探索上緩慢了很多,如果持續這種投入至今,會有那些新的探索?歡迎暢想。


科技樹只點一邊的是升不上去的


雖然探索太空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各個科技分支協調發展最好。

像那個時代那樣大力投入航天,短時間內航天會快速發展,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因為其它學科發展程度太低達到瓶頸停止發展。


很多人提到均衡發展的問題。我覺得這不一定會是個瓶頸——誰說了只發展航天航空、核能等就會放棄別的科技方向啊?等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別的方向的助力,大批的資金自然會拿去發展別的方向。比如說航天材料,如果需要,就會大力發展材料科學、凝聚態物理等。需要龐大計算量的時候,自然會發展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機。跨國大型項目自然會催生互聯網發展。太空探索也會產生對各式各樣的機器人的需求。


在死了很多人後,人類終於可以往返火星了。


我倒是想到了另一個方面,如果航天競賽一直在持續,那麼說明社會主義陣營的壓力一直很大。

這會逼迫美國的分配製度一直偏向中產階級,同時航天科技會容納大量的生產力,進而導致美國到現在都不會有金融危機。

哎,如果真是這樣,我肯定會是美帝的腦殘粉吶。


@王天祺 我贊同科技樹指點一邊是升不上去的,但是:

1.航天是系統工程,涉及面十分廣泛,機械,電子,材料,化工等諸多科學技術綜合水平的提高才能使得航天技術上一個層次,否則只是一些重複性的工作。無非是發射到旅行者100號也和旅行者1號差不多。

2.航天技術使用的均是成熟可靠的技術而不是所謂的未得到充分實踐尖端技術,航天首要保證的可靠性而非指標,諸如目前航天所用的最先進的計算機民用都會不屑一顧。科技樹的高度不決定航天技術的高度,科技樹那些不隨風而動的穩定部分的高度才會決定航天技術的高度。

才疏學淺,歡迎討論。

現在回答樓主的問題,那麼我們會對太陽系有著更深層次的了解,畢竟有著更多類似重複性的探索可以幫助我們在不同軌道,不同角度去了解太陽系。同時,這一部分的開支是顯著的,這部分的開支:

1.壓垮了超級大國,後果應該不在這裡討論,其影響是深遠的。

2.延續至今,那麼其經費必然佔用了其他方面的經費,其中本用於民用開支的,將導致民眾生活水平的下降,其中本用于軍事開支的,將有利於世界和平。

不過不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這點事情發生什麼對於太陽系算啥……


我怎麼看這個老是像文明裡面的!難道我看錯了!


60、70年代的確是人類探索太空宇宙的一個高潮期,歸根吧還是兩個超級大國的競爭,競爭勢必就會導致資源的消耗,這個得考驗兩個大國綜合實力。 如果持續下去這種勢頭,不好說未來的探索會怎樣,如今好萊塢的一些科幻電影也給了個方向出來。


除非像三體一樣,有巨大的壓力,或是出自共同的利益,否則全球是合作的可能性很低


推薦閱讀:

宇宙有沒有可能是一個水池?
《星際穿越》里五維空間是如何於四維空間產生作用的?
按照無限猴子定律,是不是圓周率中就包含了描述整個宇宙信息?
2018年宇宙和航天探索會有什麼大事件值得期待?
登陸火星的意義是什麼?火星上有稀缺資源嘛?

TAG:科技 | 物理學 | 三體書籍 | 太空 | 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