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好人是病嗎?


是。當然是。必須是。確定一定以及肯定是。

今年五月的時候,Olive Cooke跳橋自殺。

亨年92歲。

Olive Cooke是誰?一個出生於布里斯托的女人,英國著名的慈善家,從16歲開始,直到死去,都在傾其所有地做好事。

16歲,父親從軍,她開始賣花,籌善款。

1941年結婚,婚後不久,丈夫上戰場。

1943年,Olive Cooke21歲,丈夫在二戰中身亡。

從此以後,她開始了賣塑膠罌粟花,為皇家退伍軍人協會籌款的漫長生涯,整整80多年,從未間斷過。同時,她還捐助了27個慈善機構,所有退休金因此蕩然無存。

這樣一個舉世無雙的好人,卻沒有得到幻想中的厚待。每個月她都會收到超過200封的信件(電話更不必說),信中的內容,不是感恩,而是對她進行逼捐。

老人早已一貧如洗,她曾說:「我已經付出太多了,我再也拿不出更多了。」她整夜整夜失眠,錢和身體都限入困境,再加上2個月前,她寄給兒子的250英鎊離奇失竊,終於絕望,在布里斯托的Avon Gorge跳橋身亡。

Olive Cooke和她的來信

這個新聞讓我們五味雜陳,我們既嫉恨受助者的貪婪,也對Olive Cooke的悲劇深感遺憾。

為什麼好人沒好報?為什麼她會陷入如此被動的境地?為什麼她毫無底線地付出?

Olive Cooke死前,曾對友人Earley說,她無法說不——這句話,就是理解悲劇的鑰匙。

當一個人所有的生命動力,都集中在追求做一個「好人」,必會形成認知扭曲:越犧牲自己利益,越有存在感,越沒有界限地付出,越有生命價值。而她衡量自尊和定義自我的依據,也與自己無關,而是為他人做了多少。

可惜,人性如水,見縫插針,只要你默許一切剝削,必須招來源源不斷的索取。

Olive Cooke不是個例。

斯蒂芬·吉利根說,無論哪裡的文明,都有類似的故事:一個女子,守著一口井,不斷給周圍的人打水喝,但她自己卻很乾渴,後來她才明白,她首先得讓自己不處於乾渴狀態,然後才照顧別人。

在中國,這種人也很多。比如叢飛,比如慧芳,比如我們的某個朋友或長輩。

我想,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好人」這個詞了。

根據達爾文主義的觀點,在人類起源的最初,人與人之間互助互愛,緣於集體生存的需要,「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慢慢內化為一種本能情感,就是做一個好人。

在《無間道》最後的一幕里,劉德華站在世貿大廈的天台,對梁朝偉說:我以前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

那時,香港的天空格外靜穆,而「好人」二字,顯得那麼動人心弦。

因為,我們都知道,他說的好人,是真正意義上的「好人」。不被動,沒有道德綁架,發自內心,源於真正的理性選擇,是社會的良心和人之所以人的自我證明。

可惜梁朝偉說,好,跟法官說,看他讓不讓你做好人。

當然,法律與道德的界限,並不是此文要討論的重點,今天要講的,依然是Olive Cooke,和與Olive Cooke一樣的取悅成癖者。

心理學家哈麗雅特·布萊克說,取悅有癮,討好成癖,就是一種強迫行為,也就是取悅症,亦稱「看管人性格障礙」,是一種病理狀態。

患上這種病,你就染上道德完美主義情結。為了從始至終保持好人形象,你不能憤怒,不能不悅,不能有攻擊性,不能有負能量,因為,你覺得這是讓人失望的交際體驗。

你會避免批評別人,以免被別人批評。

你會一直給予,以免被他人拋棄。

你會服從所有人,以免讓別人不喜歡。

一切被動的行善,都不是真正的崇高,而是嚴重的自我壓縮。你變成深陷他人評價的套中人,和一個道德殭屍——情感和慾望都摒棄了,剩下一個好人軀殼。

為什麼會討好呢?討好症的心理根源是什麼?哈麗特·B·布萊克 《取悅》、Dr. Robert Glover的《不再當好人》和布萊柯的《討好的毛病:治療討好他人的綜合症》都有各自的解答(大家可以去翻翻),而我想說的,是自己的一點理解:

一是自我的喪失。沒有獨立清醒的自我認知,一切圍繞他人存在。自我的價值,依賴他人的認可;自我的重建,依賴於他人的態度。眾口交贊,我歡天喜地。稍有敵意,我翻天覆地。

二是被自己的畏懼驅使。他們畏懼拒絕,畏懼拋棄,畏懼衝突或對抗,畏懼批評,畏懼孤獨,畏懼憤怒,而潛意識中深知,做一個「好人」,是安全的生存策略。

三是受控於「應該的暴行」。思維被很多苛刻的「應該」陳述侵蝕了。所有以「應該」、「應當」、「必須」或「一定要」開頭的命令短語,都是一種個人規則的奴役。一旦受控於「應該與人為善,必須助人為樂,一定要成為好人」,都會導致認知扭曲和行為變異。

有了以上原因,人就難以自由。比如Olive Cooke,春風送暖,博施濟眾,試圖獲得肯定和幸福。可惜這樣的幸福,是建立在流沙上的城堡,一旦稍有動蕩,一切便分崩離析。

取悅症如不終止,無能感、內疚感和失敗感會如蛔蟲般,在取悅症病人的體內滋長。慢慢地,長期壓抑的憤怒和怨恨,會毀掉你所珍視的人際關係。而你試圖避免的被拋棄(「好人」們最害怕的東西),可能會變成可怕的現實。

因此,說到底,老好人也是一種可憐人。勃朗寧夫人《奧蘿拉?莉》中寫道,「願仁慈的上帝寬恕一切好人!」是的,你沒看錯,寬恕,不是鼓勵。

而我們自己,還是做一個自我伸展的自然人吧。熟知界限,便不會壞到哪裡去。

————————————————————————

歡迎大家來玩

這裡正在超勤奮地更新

公眾號:周沖的影像聲色

http://weixin.qq.com/r/IUM-J-jE26WkrbxE9xYz (二維碼自動識別)


濫好人是不是病我讀書少不敢下結論

但濫好人對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肯定大過正面影響

答主也是大一也是濫好人,後來發現有的人你幫他他會覺得理所當然 你不幫他他會生氣的不得了好像你做了一件對不起他的事情一樣 我就只想說想這種人就要拒絕一定要拒絕 就像之前看到的一段話說 一個人的價值是靠拒絕體現出來的

你要讓他知道 不幫助你是理所應當的事 幫你是我對你的施捨

你從來不欠別人的 想想你請別人幫忙時被拒絕的情況 你就有決心拒絕別人了

比如答主的一個室友 之前有次讓我取快遞 不想去拒絕了這人就生氣的不得了 我心裡想你生氣生氣 管我什麼事 自以為是的人就要給他點教訓

之前這人還老用我電腦打遊戲非常影響自己 還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 現在就不再佔用了(他自己有電腦的)

還有室友一起買水 交電費 這些事情情現在我都不做了 他們自己去買的時候才知道我的好

才知道不幫他們是理所應當

總之你要從心底明白現在這種行為不是社會標榜的好人 之前我還拿自己是好人引以為豪 現在想想真的有點噁心 你就是別人眼裡的連寵物都算不上的東西 肯本贏不來尊重 本質是你不敢去拒絕別人 是懦弱 一定要改

太多人習慣了得到,就忘記了感恩。

by /2015.5.12

————————更新——————————

稀缺原則: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Robert Cialdini,著有名作《影響力》)發現,當某件事物變得稀缺或者難以得到時,人們會認為此物更有價值,也更想得到。

所以:濫好人的友誼不被尊重,痴情狂的愛情不被珍惜,有求必應被視作理所當然……在你處處為人著想前,要記住你自己的感受也同樣很重要。

不匿。


老好人病,也叫 「取悅病」,臨床表現為(明明不情願卻)不斷給予以取悅於人,(明明不開心卻)不由自主地滿足對方要求,看起來友善無私,實際上身心俱疲。

好奇心研究所曾經針對「老好人病」做過一次調查,共收穫了 3771 次表態,我們發現,一個老好人病重度患者的生活是這樣的:

身邊集結著大批「愛麻煩人病」患者患有老好人病的你周圍往往已經集結了一群非常依賴你的「愛麻煩人病患者」,以致於日常生活中你經常被問:

  • 借我點錢可以嗎?

  • 順路帶我一程唄?

  • 求幫忙拿一下快遞可以嗎?

  • 帶個外賣唄?

對於這些問句,你通常會笑哈哈地答應。由於經常性毫無底線地滿足別人,你收到的問句漸漸會進擊成一種通知 or 命令:

  • 相機借我一下!

  • 這本書我拿走了啊!

  • 哎呀我耳機找不到了就直接用的你的,忘跟你說啦!

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感情呢?

好像設置了自動回復

患有老好人病的你永遠不能好好說「不」,即使心裡怒吼了一千遍我不要我不想我拒絕,說出來的話基本都是以下三種:

  1. 好/好的/好好好/馬上就好;

  2. 行/了解/沒問題/你放心吧;

  3. 真沒事/不客氣/這是我應該做的。

啊!我!能不能有點出息!

和別人聊天是這樣的聊天的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互相接梗互有攻守,患有老好人病的你永遠在捧哏,和別人聊天堪比做實驗,生怕有什麼誤差,所以你經常:

  • 晚上躺在床上復盤白天自己說的話是不是冒犯別人了,回溯到一個小細節就懊悔得翻來覆去睡不著;

  • 在微信群里能不發言就不發言,做萬年潛水黨,沉默是金以免說錯話;

  • 回別人盡量做到秒回,別人回復就算是輪迴也沒關係;

  • 回復別人的字數一定要比別人發給自己的多,一種(自以為的)得體;

  • 和別人發消息永遠是自己結束話題。

不能好好掌握自己的錢和閑由於缺少對私有財產的捍衛意識以及對私人時間的守護意識,患有老好人病的你經常把自己的時間和金錢無條件奉獻給別人,比如:

  • 出國玩耍經常化身為免費人肉代購,費時間不說行李超重害得差點誤機也不敢有任何怨言;

  • 被人借錢時不好開口拒絕,要錢時心太軟不願開口主動提起,只好自己勒緊褲腰帶從牙縫裡省;

  • 被拉去當情緒垃圾桶,心裡明明一萬分不願意聽一晚上吐槽,可還是在聽,並且聽得很仔細,必要時附送點頭遞紙巾服務;

  • 接收負能量後,努力去安慰對方最後卻被說「說的話都沒一點意義」,還要對自己嘴笨表示歉疚。

疲倦。

併發症非常多患有老好人病會有一系列併發症,比如沒事想很多症、欲言又止糾結症、暗暗發誓等於空氣症,等等。所以總是:

對於別人的缺點總是不敢指出,陷入一種欲言又止的糾結;

受委屈了不懂拒絕更不懂吵架但是又很不開心,糾結;

和別人相處總吃虧,對方還不一定領情甚至不一定知情,想說又懶得說,糾結;

總想得到別人的認可,非常在乎別人的感受,卻不知道如何表達,糾結;

不想幫還是幫了不想借還是借了,事後不斷覺得懊悔並且暗自發誓下次絕不,但是等下次來臨時依然還是重複,陷入一種死循環,無限糾結。

出於對人類美好品質之「友善」的追求,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老好人病」的癥狀,畢竟適當地麻煩別人以及被人麻煩有利於社會和諧友誼長存,但切記有個前提是「不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心情」。

在一本叫做《Give and Take》的書中曾經描述過三種人:雷鋒型不求回報的給予者(giver);不接受太多幫助、也不過度幫助別人的人(matcher);只想麻煩別人卻不想付出的麻煩精(taker)。

多少患上「老好人病」的活雷鋒型選手都是從天真無邪的 giver 在被麻煩無數次後導致身心俱疲累覺不愛恨不得分分鐘暴走,為此,好奇心研究所特地研製了一款奇葯,只需要兩步治癒「老好人病」:

第一, 千萬千萬擦亮眼睛別去招惹 taker;

第二, 記住第一點。因為,正常的 matcher 真的輪不到你用太多拒絕技巧。


我可以明確的講,爛好人是病,是一種心理疾病,其他人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題主是不是為自己是爛好人而苦惱。我就用我的爛好人經歷來說明我的觀點,當然僅代表個人觀點。

病態一:在乎除了至親以外所有外人的看法(很可能有心理陰影的人)

爛好人都是孤獨的人,內心渴望被人關注渴望被人在乎,但是卻發展得有些極端,例如我,生長在一個貧窮得家庭,我爸媽都得了病,我媽媽的神經衰弱癥狀更是在我出生前就困擾著她長期失眠,而我爸爸因為我母親的病而倍感壓力,自己也得了病。所以在家脾氣很不好,小時候我是一犯小錯誤,例如讓我爸爸看到了寫一個錯別字就會被痛打一頓,記得小時候一堆親戚來我家做客,我也不知道犯了什麼錯誤,然後父親就要打我,然後想到有親戚在,我就趕緊跑了出去,爸爸還是把我追上拖回家扔到地上痛打了一頓,指著我說「再敢哭!」那時候所有親戚都在場,那是我最深刻的一次被打,也是對我造成心理陰影最大的一次被打。記得我一個姑姑說她在攔下我爸爸的事後哭了......所以我從小就感覺我得不到關愛,因為一犯小錯就被打,我連在外被別的小孩欺負都不敢說(說得有點多,有點控制不住自己),所以因為覺得自己缺少關愛,覺得自己所有很想在外人面前得到關愛,於是便想盡一切得到別人認可,所以同學要借錢,即使是自己很缺錢也會想也不想就借(小時候也曾因為借人錢被痛打過);自己有自行車同學叫我載他回家,儘管知道不是完全同路,也會答應(也因此被打過)。所以造就了我後來的極端叛逆,以至於和父母起了正面衝突,但是對這卻毫不畏懼,但是卻極其在意外人的看法,儘管跟父母老是發生衝突,卻老是很虛偽的在同學面前述說小時候多麼幸福,家境多麼好,因為很在乎外人的看法,甚至可以說是很怕外人否定自己。但是就是不願意在乎父母怎麼想,包括青春期的時候離家泡網吧整日不歸。這是病態一,而以上經歷是我病態的最初根源(但是後來長大了,父母也老了,自己也慢慢體會父母確實壓力太大了,他們心裡是愛我的,只是愛我的方式真的太極端了,不過心裡還是暗暗發誓,將來自己有孩子無論如何要真正關心愛護孩子)。

病態二:不在乎自己的難處,而只想著能為別人解決什麼難處

例如高中的時候同學叫我幫她去修一個MP4,挺遠的,而且其實同學的住處其實離那修MP4的地方更近,但人家知道我是「好人」不會拒絕,塞給我,我感覺我是本能的就接過了那個MP4,也幾乎是本能的答應了,結果那個周末根本忙不過來,而且也早就知道忙不過來了。然後是被同學各種指責,什麼說話不算話啦!等等聽了之後不是反駁,而是為自己的行為而深深自責。

病態三:極端不自信

其它我不敢說,但這點我可以很明確的說,爛好人百分之百都是心理不自信的人,因為不自信,所以想通過做好事,獲得他人認可,因為爛好人是在平時生活中做事很沒有自信,做正事經常得不到別人認可的一類人,但是越是這樣,就越想得到別人認可,便想通過正事之外的爛好事來提高自己的美譽,然後追求自我的麻痹。這樣的例子在我身上我是多到不知該舉哪個例子。

病態四:心理極度敏感

這點和前面的很多點都有相通之處,很在意外界的風吹草動,很想知道自己在別人眼中到底是個什麼人,一個人的時候自我感覺永遠良好,但是人多的時候就會很緊張,很不習慣,就會躁動不安,很在乎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甚至是嘴角一絲的變動都會認為會不會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或者表達對自己的不悅,就會幹出外人覺得匪夷所思的事情。

病態五:有自虐傾向(天生備胎料)

這點也多少和前面的相通,很不自信,又渴望被人愛。不自信你很難打動女生,又渴望被人愛,那麼只有備胎一條出路了。於是乎我也當了一年的備胎。很心酸,剛開始還好,覺得很幸福。後面就是各種心塞,人家有脾氣了對我發,我很痛苦,但是第二天就全忘了,還是像條哈巴狗一樣搖著尾巴去逗她開心,美其名曰:為(傻)愛(逼)痴(活)狂(該)。然而人家還不領情,又痛罵你一頓,到最後人家是已經挑明了不可能喜歡自己時還是樂此不疲。但是在一次次折磨中也慢慢,在一次次孤獨的煎熬中卻慢慢醒悟了,可卻還報最後一絲希望,希望徹底和她斷絕前見她一面,然後彼此再也不打擾誰(忘了說明,我主動備胎的女神和我不在一個城市讀書),可惜那晚卻傷得最深,她居然是和她一大堆我不認識的同學在一起的時候把我叫出來,然後到了之後把我晾一邊,然後對她同學有說有笑,然後她和同學結賬走人,除了揮手告別,其它全當我沒出現過一樣,那一晚是真的感覺受到了莫大侮辱,那一晚一個人在江邊騎了好久好久的快車,那一晚真的很痛,那一晚如果真的有肩膀讓我靠我會哭一個晚上(原諒我又激動了)。但是我現在內心裡也真的很感激這次經歷,因為這是讓我擺脫爛好人的病態心理可以說是目前最最關鍵的一個事件,而這之後我也才真正開始全面審視自己的爛好人心態。

其實爛好人心態不是那麼容易改觀的,我現在改觀了不少,但是想想這心態在我心裡是從最小的時候就生根了,不是那麼輕易就完全改掉的,但我也覺得我已經不能算爛好人了,就像前任女神曾經問我不知何時還能見面,我也呵呵一笑了。還有,我現在很討厭那種平時不尊重我,但是有求與我就特客氣,我拒絕就對我發脾氣的人,這種人叫我辦事,門都沒有(只能說還是怪大一大二形成的爛好人印象在他心裡根深蒂固),發今天才果斷拒絕當爛好人的例子

忘了說,這個人借我20元錢,暑假他臨走前找他要他直接說沒錢!老子給你辦,你就等著吧!


我為什麼不會再做老好人

如果我們還記得大明河畔的夏雨薇,那也一定記得我們身邊的老好人們,或許我們自己就是。他們性格都非常相似:內斂,善良,熱心,樂於助人~~~他們會默默拿起掃把打掃寢室衛生,他們會主動為生病的室友帶飯,甚至毫不誇張地說,他們會給響應身邊人的每一個需求。他們以奉獻為樂趣,以良好的人緣為自己的標籤,他們很受周圍的人歡迎,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的。每次聚會喝酒,他們都是被大家爭相輪流敬酒的對象,大家都恭維著他們對團隊的貢獻與付出,那一刻,他們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地滿足,他們會覺得以往為大家服務再苦再累也值得。

然而,再往仔細里看,你也會發現,到各種評優評獎的時候,哪怕是民主投票,他們也很容易被那些外表親和力好或能力強的人PK下去。他們往往也只停留在群眾基礎好,在領導心裡,也根本不會為老好人留一點位置。他們的成果總是很輕易地就被一些善於表演的人奪走。可憐的他們還以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於是他們會投入更多地時間去奉獻,然而事情又開始往複循環:老好人們在底層獲得非常好的名聲,大家對老好人們的付出予以充分肯定,老好人們繼續和評獎評優無緣,繼續做著底層的工作,於是他們在默默無聞中走完一生~~~~我們暫且稱這種情況為「老好人悲劇」吧。

哦,有人提到了雷鋒:你看,雷鋒不是被樹為典型,萬世流傳了嗎?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想想,過去幾十年間,我們身邊有多少老好人,又有幾個能夠像雷鋒一樣,集公眾萬千膜拜於一身?這不是典型的「倖存者效應」嗎?哪怕就雷鋒,如果在現代,他的名聲不能給他帶來實質的好處,比如不能分房,不能解決戶口,恐怕雷鋒也只能對著名聲嘆氣。

有人又會說這樣太物質了,然而現實不就是這樣嗎?今天我們要談的就是這麼一個現實的問題。如果一定要談點高尚的,那隻能建議先去聽聽高先生的新作《生活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首先應當看到,老好人們奉獻的目的也不是那麼高尚。畢竟我們現在要談論誰像雷鋒一樣單純奉獻確實不太現實。認識這一點可以讓我們免掉對下面很多觀點的爭議。老好人為什麼會成為老好人?原因可能是,老好人們一般工作能力不是太突出,但是也不會太差。當他們無法快速地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時,他們寄希望於另外一種方式來獲得成就感:周圍人的肯定。當然我們不是說,他們最開始是這樣想的,也有可能是天性使然。但在潛意識裡,他們會有這樣一種傾向。而這種傾向對老好人們來說也是非常致命的。本來他應該花費更多地時間去提高專業技能,讓自己變得更有競爭力,進而通過實力獲得話語權。但是現在,這種情況會給老好人們帶來兩大傷害:

一方面,太多瑣事會耽擱了自我提升的進程。由於甲改個文檔找他幫忙,乙沒時間報賬找他代辦,他會浪費很多時間在這些瑣事上,進而沒有時間專註到自我提升中。

另一方面,當他在大量的瑣事中獲得周圍人的認可時,他會以為這種認可就是他要的成就,他會沉浸在這種微弱的「虛成就」中無法自拔,反倒忘了自己還有更為長遠的目標。這兩方面是造成「老好人悲劇」的源頭。

一個老好人背後肯定有一群會調度人的人。這些人或能力出眾,或智商過人,或兩者兼有。這些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也知道自己如何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他們不會為任何人停留前進的腳步,他們把自己的每一份精力花在有用的事情上,他們在心裡計算著做每一件事能給自己帶來的收益,所以周邊老好人主動幫他們承擔一些瑣事時,他們的態度也是卻之不恭的。甚至,如果允許過度揣測的話,他們也會偶爾利用老好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同樣一件事情,平時可能都是老好人做,某一天領導要來視察了,這些人會爭著去做,這時老好人反倒不好意思地退到後面了,老好人以為自己才是那個在舞台中心的主演,害羞了,卻不知道此時整個演出已經和他無關了。這樣,當老好人把大量時間花在幫忙布置會場,通知會議,幫忙搜集資料的時候,那些聰明的競爭者在趕項目,寫報告,向老闆彙報,於是他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老好人們在職場中徹底掉隊。老好人唯一能依為支柱的是他的「好人緣」,然而更悲劇的是,他發現,當他趕項目、寫報告的時候,他卻找不到另外一個幫他通知會議、整理資料的人,他尋求幫助時,那些以前他幫過的人都很客氣的回復他:「啊,實在是不好意思,最近我也有個項目在手頭,比較急,下次有事情我一定幫」(大意如此)。然後他開始一個人無助地加班~~~

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如果我們還一味沉浸在付出、奉獻即高尚的假象中無法自拔,我們會發現和周圍人的差距越來越大。最好的相處秩序是「互惠互利」,我們不拒絕、不吝嗇付出,但是每次的付出一定要讓我們看到,未來某一天我們自身身處困境時,能夠得到來自曾經接受過我們幫助的人的援手。如果這一點不存在,那麼我們寧願讓自己看起來更「自私」一點。因為當我們全身心投入到自身的成長時,我們才能真正變得強大,才能讓自己有更多選擇幫或不幫的權利。

從今天起,我想說,我不是一個老好人,請不要隨便向我請求幫助!因為我自己也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處理。Over~~

創建於 2016-05-01


在當前這個時代,大部分家庭都會教育孩子一心向善。因此一個人只要人生路途上沒經歷太多坎坷基本上都會自覺的選擇做個好人。所以我們可以說做個「好人」幾乎是所有人的初始狀態!然而,這個世界並非是一個「好人」的世界。用經濟學來建立一個最簡單的模型如下:

1.如果100個人里所有人都是好人群體總收益為200,平均每個人收益為2。

2.如果做個壞人本身不生產但是他能搶奪2個好人的利益,那麼假如只有一個壞人他的收益為4.而被他坑害2個好人收益則為0.

3.假如,壞人遇到了壞人,那麼他們彼此都無法坑害對方,因此如果一個壞人遇到2個人,其中一個也是壞人,那麼他只能得到2的收益。

4.另外,如果壞人遇到了兩個好人,而這兩個好人已經被坑害了,那麼他的收益同樣為0.

5.此外,當好人在被坑害以後會逐步調整策略也變成壞人。

6.最後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如果好人的平均收益低於1,那麼好人會無法生存,所以會聯合起來改造跟壞人抗爭,壞人所得要被沒收還要接受改造做個好人,要麼離開群體。

最後,我們得到結論,當壞人為25的時候,他們剛好不會觸及好人的底線,而自身收益達到最大也就是3.

7. 但是還有需要考慮的是,因為壞人收益高,所以不斷有好人會變成壞人,假定好人變壞人的概率是10%乘以壞人收益率3除以好人收益率1.那麼25個壞人的時候會就極其不安全。這個時候壞人的平均收益為 3×70%=2.1.仍然比做個好人要高那麼一點兒。

這個模型非常粗糙,但是基本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規則相對確定的情況下,壞人在人群中的比例是一定的。換而言之,即便把一群人中所謂的「壞人」清除掉,在利益的驅動下自動會有一群新的好人變成壞人,而且比例不會有太大出入。

這個結論同樣適用於所謂的「爛好人」,儘管其具體機制很複雜,但一個群體里「爛好人」的比例也是一定的,而「爛好人」之所是「爛好人」,其實因為他的存在能夠使其在群體中獲益更大。這個群體的「爛好人」在到了新的群體中,如果新群體的「爛好人」好得不如他,那麼他就自動取代了原來的「爛好人」,反之,他自然會把自己調整為另外的位置上。

最後,的結論是,「爛好人」不是病,只是當下環境有需要,而你恰恰是這群人中最具備這個特點的。另外順帶另一個結論:一個群體的好人可能會變成另一個群體中的壞人,所謂善惡只跟態勢有關。


是。做爛好人委屈了自己,我為什麼要活在別人的口頭上或者活在別人的眼裡,我為什麼不能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就為了別人說我是個好人?而且,別人根本不會把你當好人,別人只會把你當工具使,「你去幫我拿個東西」「你等會我」。他們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而你自己呢,絲毫不會有幫助別人的快感,只會有委屈感和對自己的鄙視感。所以,不要去當老好人,沒有了個性委屈了自己還被別人看不起。。。


爛好人簡直病得太重了!!

我初中的時候真的爛好人沒邊 現在想想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太自卑(那時候胖 成績還不好 誰說我什麼不好聽的我就笑笑 時間久了大家真的會覺得你最好欺負就來欺負你!) 另一方面是因為你給人一種我沒有需求但是你有事我一定會義務幫你這種印象所以沒人會把你當回事兒了!!

我覺得平時脾氣好一點 保持基本的教養挺好的 但是骨子裡一定要有自己的堅持和自信 不管你多麼丑 身材多麼不好 成績多麼糟糕 都沒有人有資格侮辱你 也沒有人有資格支使你!!

我就是例子啊……那個時候我記得初中剛開學我帶了一大袋子貼紙去學校 我特別喜歡各種貼紙所以收藏了很多 一個女生看見了就管我要 我心裡不想給但是還不好意思拒絕就笑笑說行吧 然後她就拿了一大堆!我心好痛!但是還是微笑著看她沒說啥 後來基本上全班女生都過來挑了.....還是我強勢的同桌大人看不下去了說你們幹什麼呢!欺負她人好啊我的貼紙才沒被分光.

而奇怪的是 我這個強勢的朋友卻是班裡人緣最好的女生之一。後來我仔細反思了一下 發現自己做人確實有問題

對別人的好 並不體現在你對每個人都不計回報的付出 一味希望自己這種付出能被別人明白 以此來換取他人的喜歡

而是你讓自己變得更好 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站出來 在自己不想做的時候明確拒絕 言出必行 這樣有骨氣的人才會被人喜歡和尊重.

所以爛好人當然是病!而且還會把別人帶病!請儘快治療(●°u°●) 」


是病。

2011年畢業剛工作的時候,新人,然後很不容易拒絕別人,一年多的時間,每天從早做到晚,重點是主要是做的別人的工作!其實心裡都已經是難過的要死了,臉色很差,可是你沒有明確拒絕,別人就當做沒看到,恬不知恥的讓你做,現在想想自己真是個大傻子,別人既然好意思舔著臉讓你做你不願的事情,自己怎麼就不好意思拒絕他們呢?很多人讓做事的人原因是都說不會用電腦。主要是那些四五十歲,沒有進取心,過一天日子敲一天鐘、倚老賣老的人,想想也是醉了,怎麼就接下來了呢?可笑的是這裡所有的人告訴你的道理都是年輕人多做事,多向別人學習經驗,可是到頭來這倒是成為了他們偷懶、推脫責任的冠冕堂皇的借口,當時完全就是蠢,竟然還奉為金科玉律。後來沒事的時候想想他們的理由,你說不會用電腦,但是出了智能機那會兒,一個一個都會用手機發簡訊又是個怎麼回事?聊著qq照樣靈活的很又是個怎麼回事?呵呵,現在一想,也只能呵呵了,丫的......

現在說的是爛好人這件事,但是從另一方面我卻感覺到新人入職時候的為了取得認同感而經常做別人的份內事,做好了還好,可要是沒做好,呵呵,那就是你的錯了。現在工作了這麼久,也早就明白了這些事。不會再去做別人的份內事,自己的事情注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做好,說的好聽點叫做自找麻煩,說得難聽就是惹禍上身,有時候做個自己心裡所謂的爛好人,可是在別人心裡完全就是個蠢貨、sb吧。男朋友也是那種很難拒絕別人的一種性格,我告訴他當時那些人交給我的年輕人多做事的經驗。但是我也告訴他你工作過勞,生病了,沒住院,別人就只有口頭上的安慰話;你住院了,頂多上醫院看幾回已經是仁至義盡了。小病還好,一周就能好好地;可是大病呢,難過的是你的家人,花錢的是家人,花精力照顧你的還是你的家人,你覺得你還有理由不拒絕別人,去拖累自己的家人嗎?


別當爛好人,因為總有人把你的忍讓與遷就當成軟弱無能來踐踏。


鄉愿,徳之賊也。


是,我爸就是一個病到只會為別人的家庭而活而不在乎我和我媽的人


爛人,這樣對別人好一點意義都沒有,別人非但不會感謝你,反而會覺得你傻逼至極,有時候想想與其那樣倒不如就做個壞人好了,因為爛好人真的特別容易受傷,長期以來就會形成一種心理疾病,總而言之,寧可做個壞人也不要做爛好人


有好人病的人要怎麼治好人病?

好人病最主要的核心就是,他太容易忽略自己的需求,太熱衷於滿足別人的需求。

既然病根是這個,那對症下藥就是你要在生活中多表達自己的需求。

舉個例子來說吧:

比如說有個女生請你幫她修電腦,對吧?

你幫她修好電腦,然後這個女生說謝謝你,我請你吃飯吧。

然後你這個時候心裡想,這個女生請我吃飯我也挺高興,

但是呢,這個好像還不是你想要的,對不對?

其實你內心還有一些其它的想法,然後你就可以把它給表達出來。

比如你說,只請吃飯恐怕不行吧?

或者你說,我幫你這麼大的忙,你得以身想許呀...對不對?

你可以用開玩笑的語氣去把它說出來,這就是一種調情。

這種調情就是把你真實的需要給說出來。

在生活中,在每一個場合,跟每一個人互動的時候,你內心只要有一點需要就把它給表達出來,就可以了。

得好人病的人就是要注意時時刻刻地去表達需要。

這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小建議,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貌似是。長此以往做一個有問題了只懂順應附和不挑明立場的『好人』,結果就是 別人會理所當然不珍惜不在意 同時也委屈了自己。然後就得心病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