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外國人交流的時候涉及中文名稱,我應該用正規普通話發音還是遷就外國人的發音?
比如自我介紹的時候,我應該說「My name"s 小瀋陽」?還是應該說「My name"s 消身樣」?還是直接上韋式拼英「My name"s Hsiao Shen-yang"?
說北京上海,需不需要說成「杯凈」「傷害」?不止是聲調的區別而已,按照英語的習慣,說北京,京的發音還不是拼英jing,而是/d?i?/(知音)
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變通的事情。
我的做法是:
書面上,一律使用漢語拼音拼寫,避免混亂;
口頭上,根據外國人對漢語的了解程度,以及他記住並複述這個漢語詞的需要,來決定使用標準漢語發音還是英語化發音。對於對漢語有一定了解的外國人,用標準漢語發音;否則,如果他需要長久地記住這個詞,或者需要把它轉述給別人,我至少會教他把母音、輔音念對,聲調不強求;如果這個詞只在當前談話中有意義,說完了就可以忘了,那麼怎麼發音就無所謂,我不會為了讓對方讀准發音而犧牲談話的流暢性。用中文發音,不必遷就。人名、地名的音譯本來就是用一種語言模擬另一種語言,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不妨以被模仿的語言為準。其實當我們遷就外國人發音的時候實際上是我們模仿他們模仿我們,造成的雙重誤差相當沒有必要。比如說上海,就算念成傷害,其實和典型的美國人發音還是不一樣的,因為美國人很難發出普通話端莊典雅包容大氣的後鼻音,其實會念成shain(as in chain),還不要說sh、h發音的不同。題主說的京字的發音也是同理。其實現在英美媒體在提到外國人名地名的時候還是力求還原的,特別是國際新聞中駐外記者這樣相對有條件的。比如前一陣提到charlie hebdo時都會盡量追求發音貼近原文。更不必說現在全美國人民西班牙語姿勢水平突飛猛進,提到西語人名地名滿口taco香。相對來說中文比較特殊的一點就是聲調,英語中插入大部分外來語都不涉及聲調。而聲調正是最讓我們感到彆扭的地方。老外說不對是因為他們難以分辨不同聲調。但話說回來,正是因為他們分不出,就更沒有必要在聲調上遷就了。其實人名地名這些東西在日常交際中常常是知道就怎麼都知道,不知道咋說都還是不知道。你如果知道符拉迪沃斯托克人家說Владивосток你也聽得出;不知道Rosemead聽人家說柔似蜜還以為開飯了呢。
ps其實不能念對外國人名地名除去母語限制(發不出一些外語的音)之外另一個原因是不知道在原本語言中究竟怎麼念,或者說遵循什麼樣的拼讀規則。比如說對西班牙語不了解當然也就不知道為什麼Valencia音譯成巴倫西亞而不是瓦倫西亞。同樣的多數外國人恐怕從來沒有聽過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國名在各自本國語言如何發音,讀的時候當然也只能憑感覺。這樣的外國發音當然沒有遷就的必要。
pps 其實我挺好奇有多少人是既支持遷就外國人發音又對john翻成約翰之類現象深惡痛絕的。我的意思基本是能按漢語拼音就按漢語拼音讀,不屈就。
但是考慮到句子的抑揚頓挫,尤其是在結尾處,不用刻意讀出聲調,按照句子整體走向讀揚或讀降都沒問題。
還有些時候,說 Beijing 對方沒聽懂就再說遍 Peking 解釋下;或者比如像在 F 國還不如直接說「北贛」。這種時候自己主動配合下好讓談話可以繼續。
另外像 Hongkong 或 Macao 這樣的地名,考慮到談話對象可能是零漢語能力,還是不按照拼音讀更高效些。毋庸置疑,應該遷就外語發音,理由如下:逆向思維。比如漢語句子里出現外語名稱詞時,就是按照漢字讀音來讀的,而不是按照外語本身發音讀。比如「美國首都華盛頓」這句話中,華盛頓讀作Huáshèngdùn,而不是Washington。即使是日語韓語的例子也是一樣,如東京讀作Dōngjīng而不是Toukyo、山本讀作Shānběn而不是Yamamoto,李民浩讀作Lǐmínhào而不是Iminho,釜山讀作Fǔshān而不是Busan。
反之亦然。
同意遷就英語發音. 語言是交流用的, 不是裝B或革命用的. 自己能力可及的前提下, 自然是別人怎麼好懂怎麼來.
這個問題我也關注過,我發現北京的公交車上,英文報站名的錄音用的是外國腔,北京的城鐵里,英文報站名的錄音用的是普通話。中國開記者招待會時,翻譯在涉及到中文發音時,用的是中國腔。舉行大型活動,諸如奧運會亞運會世博會之類,翻譯在中文發音上,用的是中國腔。省市級領導發言,翻譯用的是外國腔。老外在中國場合發言,諸如電影宣傳,影迷見面會,都很努力的往普通話上靠。我的結論是:官方是希望用普通話發音的,但實際上大家執行的都不好,建議盡量用普通話發音,因為起碼老外在說中文又涉及到英文單詞的時候,並沒有用中國人的發音念英文單詞不是么?
普通話不要誤導別人呀
自己造一些邪詞會被2048年的小學生罵死
無論如何不要用方言,至於用英語里譯名還是普通話翻譯,可以看情形判斷。我有一個白人朋友是在中國住過,當過外教老師的,我和他說起南京的時候就會說nanjing。但我和別的白人說起南京時,一般會用nanking(或nankin,英語翻譯過後的寫法)。最後,小瀋陽的姓,你寫成Xiao就可以了……大陸姓氏一般直接用拼音,hsiao暗示你是一個姓肖的台灣人
看場合啊。翻譯or交流,不分場合都是耍流氓。
正式場合當然用標準中文,非正式場合以方便交流為準。反正我自己跟法國人聊天的時候,肯定說Pékin(北干)、Shanghai(上該),不說北京、上海;說Confucius、Sun Yat Sen,不說孔子、孫中山。但大部分人名、地名,國外沒有更普遍的說法的話,就直接用中文的吧,無需特意變調。個人覺得應該用英語方法發音更合適,主要原因是: 溝通更有效,否則對方可能聽不懂。 這與外國人用中文說國外人名和地名時應該用中文發音的道理是一樣的,否則肯定為溝通製造了障礙。
我通常按以下兩個原則:
1.看我們對話發生在哪國就以當地的發音習慣闡述中文名稱。在中國的話不管這人中文水平一律字正腔圓的中文普通話,即題主的例子「My name"s 小瀋陽」。我覺得既然你人在這裡就應該習慣一些中文發音,對你也有好處。在他國則遵循對方發音習慣適當調整中文名稱發音,即題主例子「My name"s Hsiao Shen-yang"。
可能對方一輩子也不會去瀋陽,只要能讓他順暢的叫出名字就行了。2.對方是否對中文感興趣
如果是,則忽略上一條第二種情況。「消身樣」會不會笑場啊。。題主真的能保證自己能夠用標準的語音語調讀出這個中文名稱嗎?難道不會讀成Chin-glish?
如果可以保證,兩樣都挺好。如果不能保證,就還是按中文發音吧,放心好了,對方會把它當外來詞來遷就你的發音的。謝邀。我都是用中文發音,帶四聲的。個人習慣,也不知對不對啊。
正規中式發音啊!
不用刻意發成某樣的發音。對非音調語言為母語的人。shànghai shānghái shánghài他們是聽不出來區別的。
推薦閱讀:
※聾人如何學習英語?
※englishpod和ESLpod的區別是什麼?
※英語辯論賽中,是只要說得快說得多就是好嗎?
※為什麼「我的陛下」的英文是「Your Grace」?但「我的大人」卻是「My Lord」?
※「你若不離不棄,我將生死相依」如何翻譯成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