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果子在南方的市場 ?
正統煎餅果子在南方為什麼沒被普及?如何打開南方空白市場
因為劣幣驅逐良幣的事太多了啊。青海化隆人開的蘭州牛肉拉麵到處都是,到了真正的蘭州傳統牛肉麵館(例如「馬子祿」「東方宮」「占國」)開始走向全國之後,得到的反倒是「味道是好一點,但說穿了也不過就是碗沒什麼肉的牛肉麵,怎麼能值一碗十多塊那麼貴?」
遍地都是四川雞公煲,重慶雞公煲。到了重慶,一幫人說「我們去吃雞公煲吧!」誰知道重慶壓根沒有雞公煲了,有的只是一種名為「燒雞公」的傳統菜肴。索性將就將就忍了吧,過去一嘗,「哎喲,怎麼跟雞公煲味道不一樣啊!不好吃!」
同理,全國賣的都是那種白面、雜糧麵攤的,裡面夾上各種亂七八糟的菜和奇怪的醬料的煎餅(只能叫煎餅不能叫煎餅果子)。等到真正吃正統綠豆面,裡面只夾果子和果蓖兒的,只用甜麵醬腐乳和辣油調味的煎餅時,自然也就吃不出好了。眾口難調,劣幣把人的嘴都養偏了,吃好的也吃不出味兒了。煎餅果子在上海賣的相當好,別聽他們胡說南北口味不同之類,連不同國家的餐飲都能被不同國家接受,更何況同國?有個擺攤賣煎餅果子的買了2套房。
僅以個人經驗為例。
在武漢吃過煎餅果子,但想來應該不太正宗。我爸年輕時去天津出差吃過正宗的(小吃這玩意,即使在本土也不是每一家都正宗,大家應該都懂),他的評價是「一般般」。其實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類似煎餅果子這種用麵食夾餡料的小吃的,但是依然對正統的煎餅果子僅僅以口味在南方打下一片市場不看好。
為何這麼講?雖然每個地方飲食習慣略有區別,但是大體上,大家對「美味」和「難吃」的感受還是相同的。現在大部分從北入南或者從南入北的食物,基本都不是通過大力宣傳,而完全是依託於民眾的口味自覺。除非在口味上有壓倒性優勢,不然以當今社會來看,任何一種小吃流入當地,也無非是被同化,或者說,乾脆本身就有替代品。
以我居住的武漢為例,在武漢人看來,用煎餅包油條的吃法實在是太奇怪了。煎餅裡面夾的應該是火腿、滷肉、牛肚和雞蛋之類的葷菜,配上辣椒、甜麵醬和大蔥、香菜等,就成了美味的卷餅。那武漢人怎麼吃油條呢?武漢人最喜歡的吃油條方式有兩種,一是糯米包油條,一是糊湯粉泡油條。我沒具體問過天津的朋友,不過我想糯米包油條和糊湯粉泡油條這兩種小吃方式,應該是很難打入北方市場的。因為這些小吃都很難具備壓倒性的味覺優勢,頂多是提供一種新的飲食方式。而其實現今一種新的飲食方式很難成為傳統,最多引起一陣風潮,然後就過氣了。
我家附近開了一家河北的驢肉火燒,我個人非常愛吃,覺得味道真的不錯。但是說實話吃過幾次以後就懶得再去,因為新鮮勁過去了。小吃這種東西,永遠只能依託於當地人民對它的熱愛,譬如熱乾麵這種外地人很難接受的食物,卻打敗豆皮、糊湯粉這種口味更加大眾的小吃,成了武漢的代表性食物。你可以讓大家一時對外來小吃產生濃厚的興趣,但想完整的打開市場,改變多年來的飲食結構,實在是難難難。
如果煎餅果子想要在南方打開市場,除了大規模行動以外(別想著靠個兩三家做的正統起步),最好的方式是在「味道」以外做文章。譬如開設名為「來一套」的連鎖煎餅果子店用來初期吸引感興趣的南方客人,然後再在交流中,嘗試著針對南方口味做出改良。
和往常一樣走過早餐攤,但是今天氣氛明顯不同以往,只有燕麥粥攤子,我狐疑上前和平時一樣先問有沒有黑米粥然後再買一杯燕麥粥,左右張望了下,假裝隨意的問了攤主:煎餅果子今天怎麼沒出來?攤主略帶遺憾的說:「昨晚她的攤子被收了,城管收的,還打了一架,哎…」我的心感覺從雲端墜入谷底,煎餅果子一直是我擇業的首選,早起的動力,人生的奔頭…我仰望天空,深圳這個寒冬冷得叫人可怕!
不知道你說的南方是指哪兒。在杭州這邊,煎餅果子的攤子路邊小販還是很多的。我個人也比較喜歡吃。
先發展市周邊外來人口多的租住區合適,光每天上下班的高峰人流就能讓你看的呲牙笑。
在北京上了四年學以後,回上海找不到煎餅果子攤,只能去黃太吉之類的地方湊湊數的路過…
誰說的,在成都賣的超級好!我就是想學學自己做,才來搜這個答案的。
反正香港中環的煎餅賣的不錯,沒記錯的話是60刀起,一個之前在北大上學的美國人開的,有次抽煙溜達到庫房發現各種原件工具產地都是昌平……
推薦閱讀:
※要想開一家寵物醫院需要做哪些準備?
※現在寵物美容店 真的前景很好嗎?
※那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商業計劃書(BP)是什麼樣子的?
※想開一個小的飲品、奶茶店,怎樣個流程?
※開家乾果炒貨店利潤如何,需要注意些什麼,或者文具類好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