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東野圭吾的《惡意》後背發涼,你是否也對其他人存在或多或少的惡意?


東野圭吾的書大多數都看過,他的作品對我印象最深的一點並不是犯罪手法多麼巧妙,而是在犯罪的背後隱藏著人心底的秘密。正如《惡意》的書評:《白夜行》為了愛粉身碎骨,《惡意》因為恨萬劫不復。

這些和題主的問題沒關係,我就不多說了。

我想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對別人,對世界存在一點點惡意。

你被老師冤枉了,做了壞事的同學在暗自竊喜,你對這個同學產生了惡意;老闆扣了你的薪水,為了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你對老闆也產生了惡意;你著急排隊買票,有人加塞,你對他產生了惡意;你累了一天,回家還要收拾髒兮兮的屋子,你對社會產生了惡意。

惡意的存在,只是讓你更懂得如何正確面對人際關係與社會關係。有了惡才會向善。


《惡意》這本書,直到讀完最後一頁,我才終於有些懂得了這個名字的深意。如果說野野口的所有布局是為了隱藏無辜的愛人,或是為了害怕被再度傷害,我都不覺驚訝,甚至好像本來就該是這個樣子的……可是偏偏東野奎吾另闢蹊徑的描述了這樣一出,看似到無道理的所謂惡意。對於我這種萬事總要用各種理由說服自己的理性思維大腦,乍一看我甚至有些迷茫,這算是什麼理由呢?有必要麼?這可能么?

而當我再回頭讀過最後十幾頁,再重新細細品味的時候,終於好像恍然大悟了。是啊,沒有什麼理由,也不需要什麼理由,野野口就是這麼恨日高,恨這個對你微笑,幫助你,本該成為你最好朋友的人,就是這樣毫無理由的恨到了極致。這種怨恨無比深沉,令人萬劫不復。

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也會遇到這樣一些人,就是沒有理由的對他釋放了惡意,有時候即便對方很好,即便他或許對你很不錯,甚至有時候他總是對的,而你就是很討厭這樣的他。因為當這個完美的、這個善良的、這個人見人愛的人在你身邊的時候,好像就總是有意無意的在諷刺你內心的黑暗,甚至他連你想要恨他的理由都被剝奪了,因為他總是對的。

對於野野口來說,日高恐怕就是這樣一個人,日高的微笑,日高的幫助,日高的成功,都看起來那麼的刺眼。在陰影里的成長充滿了仇恨和瘋狂,被壓抑的惡意日復一日的逐漸生根發芽,然後結出了惡意這顆果實。野野口用這樣的方式,發泄著自己的惡意,甚至編造了自己是影子作家,和日高的前妻有外遇的橋段。這是怎樣的恨意才能做出的舉動呢,殺人不過頭點地,可是對野野口來說這樣的結局並不能滿足,而是即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生命,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要將這個看似在陽光下閃耀的星墜入無底的深淵。

那麼對於日高來說,又是怎樣的呢?他真的就很冤屈,真的就是在日光里活的光彩奪目,一心向善,毫無芥蒂么?我覺得不是。從很多細節里我們都可以看到,日高的童年是很悲慘的,是被暴力針對的對象,被辱罵排擠的對象,被肆意摧殘的對象……在這樣背景下長大的孩子,他就真的能都忘了所有傷害,懷著聖人的心胸去原諒那些傷害他的人么?

我敢說,日高內心的陰暗和惡意並不亞於野野口,他或許曾經懦弱曾經不敢反抗,但是當他在寫作行業終於有了一些成就的時候,他選擇拿起筆,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遭遇,發泄出自己的怨恨和報復。發泄出這積蓄多年,埋藏在內心的惡意。很明顯的是,在《禁獵地》中他寫到:「非常憎恨主導暴力的主角……那股憎恨的情緒飄蕩在字裡行間」,而且「對曾經折磨自己的人之死感興趣,明顯就是因為他心底有著很深的怨恨」……種種跡象都表明,日高對暴力的主犯還有幫凶都懷有無法釋懷的惡意,這股惡意深藏在心中,甚至他還幫助了野野口找到出版社出書,我甚至無法想像,這到底是一股怎樣的怨恨呢?

這是兩股惡意交織糾纏,相互牽絆又相互傷害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我看到的最悲哀的不是惡意的滋生,而是他們從沒真正的踏實的活過,而是成為了這股仇恨的努力,陷入這股深埋在心中無法磨滅的惡意中無法自拔。

隱藏的陰暗面充斥著瘋狂的、仇恨的力量,這股力量壓抑的越深往往爆發的越徹底,倘若我們時常不是總是那樣帶著一副假裝的聖人面具,或許這股力量不會反彈的如此劇烈。

這樣想來,我們討厭的這樣一群人,我們釋放的惡意也並不是沒有理由的,不是么?

因為這世上沒有什麼人真的是聖人,除非你成仙成佛或許我還不夠級別了解那個層次。那些假裝的善意,隱藏的惡意,早已在無意中被發現,即便什麼都沒說,也或許正是因為什麼都沒說,而勾引出周邊人的惡意。事實上,可怕的不是我們的陰暗面,因為每個人都有這一部分,可怕的是我們擅長隱藏壓抑的陰暗面,因為這才是所有罪惡的源頭啊。

我是小七,愛讀書的人,在書的世界中穿行。

文章首發微信公眾號「相遇在書的花園」(ID :shudeshijie_77),關注相遇,讓你與每一個故事的主人公相遇,每周一本書,描繪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惡意》著重描寫兒時受到的校園暴力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心理軌跡。古人有云:勿以惡小而為之。東野大叔擅長於著眼於一些細微之處,用時間沖刷它,使它膨脹生長為一種影響力巨大的體系。自私是生而為人的固有屬性,修養有無取決於對自私之心的收斂與掌控。自私之人,便有惡意,不僅體現在損人利己,甚至也可以是單純地損人而使自己得到快感。惡意同樣也是與仇恨共生的,冤冤相報何時了,互相敵對、無休無止的惡意永遠在人們心中蔓延。惡意的控制是一個艱深的命題,和社會發展階段有關,和不同時期社會群體的相對生活狀況有關,和政治體制的變革有關,和科技與教育更是有著微妙、複雜卻難以捉摸的關係。人們總是覺得惡意只是出於自己的內心,卻拒不承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看到、感受到的外部世界對你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許正如站在星空下的人,卻從不抬頭仰望浩瀚宇宙,從未思考過在這廣袤的宇宙自己為何誕生,又何時消逝——為了塵世的瑣事與情緣如臨大敵,庸人自擾——可是,自己是多麼渺小啊。


忘了是在學生時代的哪個階段,有一個有些共同朋友圈,但是我極度不喜歡的人,每次一涉及到這個人,我就會陷入到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導致我異常的煩躁。有一段時間,我有惡毒的想如果這個人突然死了就好了,一切問題就解決了。後來長大以後看了這本書,偶然間想起自己曾經的心態,背後不住的發涼,明明曾經連矛盾都沒鬧過,也沒有任何爭執,只是討厭它在這個朋友圈裡,就由衷的希望對方死掉。

(現在不會有這種想法了,但是孩提時期的惡意是最純粹最可怕的。)


看東野圭吾的時候就會不停的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是作者編撰的。

然後就盡情欣賞作者精密的邏輯思維。

即使後背發涼,也沒關係,I am enjoying a piece of art.

我就是這麼過來的。


推薦閱讀:

人的體毛有用為什麼還會退化掉?
我們樂隊的人都不喜歡五月天,我該如何說服他們?
現在離婚率越來越高,背後的原因有哪些?
同樣是父母離婚,為什麼就是不能容忍父母再婚?

TAG:情感 | 東野圭吾 | 推理 | 惡意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