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飲食男女》在講什麼?
《飲食男女》給我感覺好慢啊…就像從一本肥皂劇中抽出來的片段…無法理解影片中心含義(另:如何賞析此類電影?)
《飲食男女》:對父親的祝福
《父親三部曲》中前兩部作品講述的都是父子關係,而且都是子女讓父母失望,到了《飲食男女》,李安開始講述父女故事,而且是父親讓他的三個女兒失望。這個故事相比前兩個地點由美國放回到了台灣,敘事更加複雜,變成了多線敘事,李安的自身經歷也變得更少,前期編劇不是李安,但是依舊延續這前兩部的主題,通過脆弱的父女關係展示了現代化對傳統家庭的衝擊。
故事講述的是台灣中國菜大師老朱退休後,每周日依舊費心做出的一桌豐盛菜肴,將三個女兒聚在一起,但三個女兒各自有各自的故事,聚餐已經變成了冰冷繁複的形式。大女兒家珍是個入教的老處女,她終於和學校的體育老師戀愛了並最終結婚。小女兒家寧搶了女友的男朋友也最終結婚了。只有開始情感豐富的二女兒家倩最後獨身。結尾,老朱宣布了他和鄰居錦榮的感情,自己喪失的味覺也恢復了。
《飲食男女》的基調是輕鬆的,在這部作品中,李安的剪輯敘事更加流暢。全片如平常生活一樣平穩推進,通過細節的堆疊和變化,依次講述老朱和三個女兒的故事,其中穿插了溫師傅的故事作為老朱的一個對比,梁伯母作為老朱與金融感情的一個反差存在,三個女兒的情感線索是明線,老朱與錦榮的感情是暗線,最後才挑明達到了高潮。
家庭的變化展現了社會的變遷,而在家庭中,特別是在《飲食男女》中,老朱每周末準備的晚餐正是家庭的象徵,通過晚餐的變化,我們看到了一個傳統家庭在現代化中的逐步解體,達到了另一種平衡。李安善於表現吃飯,這也是中國人的方式,吃飯代表著一種傳統的秩序,《推手》中的吃飯表現了老朱和瑪莎的生活文化差異,兒子曉生的為難,《喜宴》中的那場巨大的婚宴是中國性壓抑和張揚的充分體現,《飲食男女》中講述儀式性的周末家庭聚餐共有六次,它們是如何表現這個家庭的變化呢?
開頭俯拍街道,出片名,後面疊化到一個俯拍家庭的外景,一動一靜,告訴你這是一個發生在坐落於喧鬧都市的家庭的故事。緊接著伴隨著輕快的音樂,父親做各種菜,準備周日的晚餐,穿插著父親捉雞,也是動靜結合,美食悉數被做好。然後交代了三個女兒各自的工作和生活。
緊接下來是影片中全家第一次聚餐,形式冰冷反覆,一大桌的菜,大家好像都不是很有味口,這場戲告知了大家,父親的味覺退化了。父親正打算宣布一件事,被二女兒家倩打岔,她宣布自己買房子了,打算搬出去住。一個電話,把父親叫到飯店去救場,剩下三個姐妹空對著一大桌菜,彼此相對無言。導演採用大廣角鏡頭拍攝全景,同時配合以每個人的單人鏡頭,鏡頭上也暗示了家人感情上的疏離。
到了影片的一半,全家有了第二次聚餐,這時各人的故事都有了進一步發展,家珍對學校體育老師產生了微妙感情,家寧與自己工友的男友發生了戀情,家倩買的房子出問題了,老朱開始送姍姍上學。老朱在做菜將筷子插入魚嘴時準備殺魚時,竟然下不了手。舊有的熟練按部就班的生活節奏第一次出現了轉機。聚餐雖然依舊充滿形式感,但大家的聊天開始活潑一些,大家知道了家倩房子的事,老朱讓家倩繼續住下來,父親也給家寧家倩夾菜,好像要把家庭重新聚攏在一處。
第三次聚餐,這次大家的故事都在推進,家寧的事有了最大的突破,她要離家結婚了。伴隨著窗外嘈雜的卡拉OK聲,猶豫再三的家寧說出了自己的心事。這個家庭終於被打破了。雨中,大家送走了家寧。李安的處理十分東方,沒有寫衝突和尷尬的反應,而僅僅是個固定全景的送別。
到了第四次聚餐,老朱的好友溫師傅過世了,味覺依舊沒有恢復,好像一切都心灰意冷了。家珍大膽問出誰給自己寫的情書,結果卻得到了與體育老師的愛情。家倩得知前男友要結婚了,自己依舊孤身一人。這次老朱與兩個女兒的聚餐上,伴隨著老朱敲泥包雞,家珍宣布了自己的愛情。於是家珍也匆匆離開,只剩下黑暗中沉默的老朱和家倩。
第五次聚餐,把梁伯母一家也叫上了。伴隨著輕快的音樂,老朱在準備晚餐的時候顯得有些手忙腳亂,炒菜的鏟子掉到了地上,指揮兩個女婿捉雞弄得亂七八糟,連雕冬瓜盅也力不從心。這場戲和第一場老朱的嫻熟形成了強烈對比,因為他有事要宣布。
這是全片的最高潮,吃飯的氣氛也最活躍,鏡頭要麼所有人吃飯的搖鏡頭,要麼是一對對夫妻的兩人鏡頭,老朱和梁伯母的二人鏡頭搖到了老朱和錦榮,後面老朱站起來,又是一個包含了老朱梁伯母和錦榮的構圖,我們知道有事要發生。一直隱忍的老朱騙了三個女兒梁伯母,也騙了觀眾。這場戲標誌著那個傳統家庭的支離破碎,但是結局並不那麼悲涼,當然除了梁伯母。
最後一次吃飯,老宅就只剩下家倩在廚房忙乎,也只剩下老父親來赴宴。荒誕的是,最先要離家的家倩依舊守在家中,她倒成了家的守護者。老朱喪失了的味覺,在這餐家倩親手煮的飯中,重新恢復。最後,父女兩人雙手緊握。是的,形式上的家已經搖搖欲墜,各自都去尋找各自的幸福,但是家庭曾有的那份溫情卻有了一個回歸。也許沒有破碎也便不會有重新的聚合,老朱迎來的人生第二春算是李安對他的祝福吧。
曾當過六年「家庭婦男」的李安這樣形容自己的《父親三部曲》,他說《推手》像清蒸鱸魚:原汁原味,加了一點醬油提味。《喜宴》像豆瓣魚:口味重,容易入口。而《飲食男女》像紅燒雞:回味久,烹調講究。對於李安自己來說,這三道菜的意義不僅僅為他的電影道路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也讓他在父親與自己、中西文化、自我慾望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這是他的一條中庸之道。
對觀眾來講,《父親三部曲》裡面充滿著太多我們中國人的各種小習慣,小細節,如夕光中的溫暖,它更是一個故鄉,是所有華人的一個故鄉。在我們走遠不知所措的時候,帶我們常回家看看。
房產投資失敗,
妹妹未婚先孕,伯伯死在廚房裡,大姐騷得不得了,爸爸討同齡人做老婆,前男友婚後找約炮,喜歡的男人發好人卡。朱家倩悲慘的一生(大誤)。
---
整個故事是黑色幽默。
家倩看起來是最時髦的新女性,然而有趣的是,家人未婚先孕,閃婚,老少配,前男友約炮,種種事情其實超出家倩的行為準則。到頭來,家倩反而是最保守的。整本片子討論了新舊的強烈衝突,帶有很濃重的黑色幽默氣息。每次家宴,某一成員宣布一個消息,隨之帶著前所未有的歡欣鼓舞,逃離這個家庭。剩下的人乾瞪眼,直到全家分崩離析。
家宴對家人意味什麼?
爸爸,你這個菜咸了,那個菜淡了。大姐小妹的嘴都很叼,她們維持對傳統的高標準審美,但她們就不做菜。父親則被女兒不停挑剔,到頭來另結新歡,姑娘們,爺不伺候你們了。家宴不是相聚的歡樂,反而成了相互的負擔。只有看似時髦的家倩繼續做著菜。菜譜是傳承,菜譜不時新。做著家宴上的菜,一直做下去,彷彿家就不算完。
別的人都把其他說的差不多了。
我想說的就是這一幕。
我認為故事裡面最重要的一幕。
講的是從「翠蓋排翅」到「龍鳳呈祥」,即是從一種平衡邁向另一種平衡。
我自己的理解認為首先翠蓋排翅就是第一種的平衡狀態。即之前老朱的家庭狀態。
大女兒外表上雖然表現出來非常壓抑,但是實際上內心情感非常豐富。
暗戀李凱多年認為自己沒人喜歡編造了一個謊話來掩飾自己的自卑是其一。
以及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認為體育老師積極表現自己是喜歡自己是其二。
她之前在電影中表述的這個家遲早都是要我一手打理的。
把家庭放在首位,內斂慾望,其實心裏面並不情願啊。
二女兒是主角。我們看看劇中老溫對二女兒的評價。
倔強、任性、挑剔、愛擺架子。
二女兒和媽媽的脾性是最像的,片中提及到爸媽時常吵架,因此老朱對二女兒的情感最愛最恨也是最複雜。
但是二女兒心中始終對父親有埋怨。老朱同樣也是聽在心裡的。
但是他是個如同上文評價一樣的愛拜個臭架子的人。
所以每一次除了吃飯之外的談話都不歡而散。
這種在飯桌上維繫的平衡。
名存實亡。
大女兒內斂最終爆發。佯裝屬靈的心早已被愛的慾望無保留的吞噬了。
愛到奮不顧身。
三女兒是第一個出嫁的。
始料未及。
視線拉回去翠蓋排翅。
這時候之前菜譜制定的翠蓋排翅已經不適用了。
因為最重要的魚翅出了問題。
就像老朱的家裡面最重要的人出了問題。
這一種平衡已經被打破了。
強行繼續下去只有一個結果,而且這個結果肯定不會好,比如這樣。
那有什麼辦法呢。翠蓋排翅改龍鳳呈祥吧。
儘管眼下這種做法不是最好的。
但是到了這種不得不的時候。
這就是當前的最優解。
萬不得已了。表面上看起來的平衡其實暗裡早就已經波瀾不平。
這種平衡對於在這種平衡裡面的任何人都是不利的。
但是修改的圖中並不是風平浪靜的,它往往需要有很多不合理的東西來做引。
如「翠蓋排翅」可是要賠大錢了。
其實這種犧牲還蠻大的。比如大姐的。
她為了追求「龍鳳呈祥」她在操場放開了自己。
像個女瘋子一樣通過麥克風釋放自己內心那種想愛的慾望。
她之前的內斂看似平靜。用教義來掩飾自己的自卑。
在外人看似很平衡的表面。
其實在心裏面已經狂風驟雨了。
當然在她放棄了「翠蓋排翅」之後,她收穫了真正可以對她適用的「龍鳳呈祥」。
二女兒在放棄了「翠蓋排翅」之後,她收穫了真正對她適用的「龍鳳呈祥」。上面已經提到了。她的心,終究還是在廚房的啊。
她領不領情。
最終還是要看她自己。
最後來說一下三女兒。
三女兒是劇中唯一一個教人去愛的角色。
愛是可以分擔的。但是三女兒也放棄了他的翠蓋排翅。
但是之後的她收穫了真正的「龍鳳呈祥」。最後。想說的還有很多。
但是人生終究不像是做菜,總不能所有材料準備好了再下鍋。
希望每一個痛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適用的平衡。
或「翠蓋排翅」或「龍鳳呈祥」。
以上。陸續有人在評論區問我一些我在影評中沒有提到的人物,但因為這篇影評,我的主題是親情的至親至疏,寫有的人物會讓這篇文章旁生枝蔓,我就在正文前面補充一些吧。
1.Raymond,家倩的男朋友。
從影片一開始,我們就知道家倩和雷蒙是炮友關係,他們已經分手了,只是單純的性伴侶。時代在發展,親密關係在變革,男朋友不再只是限定於「男朋友」,親密關係可以是炮友。
家倩看似非常前衛,要知道這個影片是在好久以前拍攝的,家倩就找炮友了!可是大家注意到沒有,家倩跟父親關係僵硬的時候,想要跟雷蒙訴苦,甚至給他下廚,當她知道了家珍的秘密之後,她做了什麼,她連夜衝到雷蒙家,非常激動地說,你知道我發現什麼了嗎?
家倩只是把他當炮友嗎?她不喜歡雷蒙,確實已經不喜歡,可是你從她以上的反應來看,她實際上無法踐行,她心裡頭沒有她自己以為的那麼開放。
雷蒙能把家倩當炮友,他甚至可以結一個「開放性婚姻」,當家倩去祝賀他結婚時,他可以笑著暗示家倩可以跟他繼續保持炮友關係。但當家倩跟他聊完這最後一次天的時候,她忍不住出去嘔吐了,鏡頭裡,雷蒙不再英姿颯爽,而是油膩得讓家倩倒胃口。
從另一個角度說,那時候的家倩無法接受雷蒙這種婚姻觀念。
然而時至今日,開放式婚姻會讓你嘔吐嗎?觀眾們?千千萬萬個家倩,你們現在是否已經能在心裏面接受開放式婚姻了呢?
李安表態了嗎?我覺得沒有。前幾天我問我同學說,你覺得獸交為什麼違背人倫,他回答我說,這是因為為了保護動物,以及動物沒有自由意志。
但泰迪犬日天日地,它自己願意也享受其中的話,人獸交就無妨了嗎?
2 最小的三女兒;
這是一個離這個老式家庭最遠的小女孩,我提請大家注意三個細節:
1.她自己的父親是一個中餐大廚,但是,她在炸雞店打工,和自己的男朋友吃路邊攤。
2.當她要結婚的時候,她收拾東西準備離開家,坐上那輛車的時候,她不像家珍,還閃著淚光在回望,她走的時候沒有這樣的鏡頭。
3.在她男朋友家裡的時候,男朋友提起自己每次只有給奶奶照相的時候,奶奶才會給他回應,這時候她說了一句話:「你有沒有想過,也許她不喜歡被照呢?」
這三個細節是小女兒性格的表現:她遠離那個傳統的老家,她非常深入地融入現代的,快餐的社會,她的考慮是非常「個人主義」——也許別人不喜歡呢?
你可以想像,這樣的一個人,當她要去阿姆斯特丹的時候,她不會有家倩那樣死去活來的掙扎。
你可能覺得,家倩只是因為她恰好看到了老溫和自己父親去醫院才激發起這樣的情感的。實際上不是的,正如我下面所分析的,人和人的行動沒有那麼多「偶然」。家寧自己本身跟老溫和一堆鄰居之間,平時就已經甚少接觸。在大姐二姐的吵架中間,她常常一臉冷靜,趕緊把大家settle down 然後開始做自己的事情。她對這些家長里短本身就沒有什麼過多的思考和情緒。
感覺寫著寫著有點太多了哈,下面是正式的影評,祝大家閱讀愉快~
親情維繫之里表
——觀李安《飲食男女》有感
飲食男女,實在是一部很豐富的電影,它講述的是上世紀90年代,在台北,一位精通多菜系的廚師他和幾個女兒,在家庭中發生的幾個故事。影片的家庭,看起來真的好普通,一個廚師,妻子早亡,三個女兒長大成人,在當時的台北,這樣的家庭一定不少見。可是因中國人的家庭生活本來就是微妙而複雜的,又是在那樣一個傳統的大飯店和麥當勞肯德基對峙的年代關口。越是普通的家庭,普通的生活,就越是豐富,影片展現出來給我們的,也就越多,就像樹種在一片沃土之上,就容易長得枝繁葉茂。
前後看了幾遍這部影片,在這篇影評中,我想從親情的角度出發,通過家珍的謊,和老朱的晚年婚,談談「飲食男女」和「家」的關係,再通過家倩和老朱這對父女,他們的感情由片頭的不和,到片尾的和,談談影片反映的家人相處的問題。
家珍的謊老朱的晚年婚
家珍為什麼要撒下那個關於李凱的荒謬謊言,影片並沒有明確說明,可是影片故意安排了那麼大的衝突去讓這個謊言被揭露出來,又讓我們那麼注意到這個謊言,
撒下這個謊,首先當然跟家珍這個人的性格本身有關係。家珍實在不是一個好相處的人,在為數不多的與姐妹的對話中,她經常是動不動就被刺激到,像刺蝟一樣豎起渾身的刺來。連家寧說束褲都能生氣:她身上同時交織著強烈的自尊和強烈的自卑,
李凱的謊,讓家珍的家人深刻地認為,家珍是因為先前的情傷而不願再去尋找伴侶,家倩更是覺得,家珍是因為困在回憶里走不出來,所以無法去接受別的男人,並不是「找不到」,她當時跟家珍說,我相信你一定會找到的,其意思其實是,相信家珍會找到那個讓她心動的男生,可是家珍一下子就以為家倩是在說自己找不到男朋友,激烈地反駁:「你們為什麼都以為我想找男朋友,我找到了,謝謝!」 她一直在提防的好像就是這點,為什麼撒一個被李凱傷透了心不再想找男朋友的謊,不也是像是在說這句話嗎?我不是想找而找不到,我就是不想找。但家珍是真正的不想找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家珍怎麼可能是真心的不想找?在電影第一次周日聚餐的時候,她和教會的朋友一起回來,教會的朋友想要跟她介紹,家珍說,「我不希望別人喜歡我只是因為我的聲音。」這個理由本身也在暴露她內心的不自信:蔡兄弟講說喜歡她的聲音,不過是個由頭,她怎麼會就這樣想呢。所以最後家珍是被那一封封熱烈似火的情書所打動的,夠直白,也夠讓她心安。才能讓她真的爆發,決定要去追求愛情。
家珍在愛情的路上,進,固然有自己的自卑攔住,但是第二個重要的原因我覺得也是,這個影片想表達的重點——是因為退,更是有一個她看做自己責任的家庭。
家珍因為是大姐,在母親死後,早早地負擔起家中「母親」的角色。從家倩的口中,我們了解到她小時候經常會因為家倩可以跟父親到廚房裡玩鬧而吃醋。其實老朱帶上家倩,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家倩像自己和妻子,他多些疼愛,另一方面更是出於合理的安排:試想在妻子早早去世之後,家倩和家寧還小,家珍如果隨他去廚房,家倩和家寧和家中大小雜事,就沒有人在看著。這件事不過是小小的反映,可以想像,其它諸件事情,莫不是都按照這樣處理。
可憐的家珍,她其實並非不想有家倩和家寧的活潑任性,而是生活需要,因而過早地壓抑自己的天真,像家倩說的,自從媽走後,她就扮起了家長。出於對家裡的情感,也可說是一種她心裡無法避免的責任,她一直在心裡提醒自己,自己對爸爸,對這個家,是有義務的。所以她會覺得,自己的父親一直是需要她的。這是她心理一直的預設,當家倩稍微提起也許自己的父親需要的是同年齡的伴侶時,家珍甚至出現了像被冒犯一樣的怒氣。她跟錦榮也是說,自己覺得爸爸需要人哄,需要她留下來照顧。
李凱的謊言,可能就如現在家寧和她的好友一樣,她們同時喜歡上這樣一個閃閃發光的男孩子,可是李凱只看得見錦鳳,卻甚少注意到同樣喜歡他的樸素的家珍,儘管導演沒有明示,但是從家珍真誠的那句,沒錯,李凱是曾經讓我心碎過,我更願意相信這種可能的成立。導演給了謹慎小心,自卑又自尊的家珍一個好的結局,其實是多令人感動的啊,我們明明可以看出那個體育老師一開始其實並不是在追她,追求女孩子的時候,不管倆人的家離得多遠,總是「順路的」。
家珍。她用這個被傷害的故事去防禦自己,以免除掉被別人說成是找不到男朋友的老女人,一方面,也用這個故事壓抑自己,提醒自己退回來,回到這個家,再讓自己背負起照顧老朱的義務。
有什麼能比這樣一個謊言更好,更合理地同時達到這兩個目的的呢?
但是為什麼想到留在家中卻沒有讓家珍快樂起來呢?
當家倩要搬出去的時候,家珍說自己心理有點不平衡,搞不清爸怎麼想的。晚上錦榮來,說起自己的母親和錦鳳,是從美國回來,要靠著她時,家珍覺得自己的處境就與錦榮一樣。錦榮說,也許他心裡想要的不是這樣,家珍也完全的嗤之以鼻。她說覺得自己心理不平衡,不就是因為老朱放家倩離開,她更加需要留在家中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需要我們再去看看跟家珍最有「異曲同工」性質的老朱和錦榮的故事。因為老朱在最後宣布與錦榮的愛情時,說的那段話,在我看來就是對這個問題的一個回答。
他最後和錦榮之間的婚事公布,看似出乎意料,其實影片在前面有很多隱蔽的伏筆。片頭老朱在廚房接了電話,在教電話那頭的人不要拿那個魚紅燒,要怎麼清蒸,對方似乎是個不懂廚藝之人,也不想費心學,當天晚上,錦榮來做客時,女兒珊珊就告狀說媽媽把魚紅燒糊了。家人聚第一次飯的時候,老朱其實就有一件事情想跟幾個女兒說,只是因為家倩當時的打斷,老朱發現珊珊在吃漢堡後,每天給珊珊做便當,和梁伯母說話,不像平輩之人的為姿態,都是縮著頭,又是幫點煙,低眉順眼地笑呵呵,還記得那個天師曰,「補腎之方,海參三兩,肉桂三兩 」嗎?和那份醫療檢查其實是一路的。
老朱遲遲沒有說破,就如影片里明示出來的,是因為他怕女兒們的反對,在梁伯母問錦榮,為什麼老朱不續弦時,錦榮也說,可能是因為女兒吧。如果不是女兒們接二連三的離開,怕他也不會這麼敢出這樣的決定。
但那種情況下的老朱,每天是什麼樣子的呢?開心嗎?
老溫說如果不是有他在旁邊可以說說話,他怕是要憋死。影片多次拍攝他去澡堂的時候,不用再在女兒面前擺家長樣子,在浴池裡的老朱一臉疲態,面色無奈。
老溫的離開,一方面讓老朱不再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另一方面,也促成了老朱的退休,他說人不能忙活一輩子只為了「食」,言下之意,其實是他有更值得忙活一輩子去追求的東西。
透氣無道,無法硬憋,也發現了自己更值得的追求的東西,再加上女兒們也走得差不多了,終於促成了他和錦榮的地下情的公開。
人活了一輩子不就為這個嗎?
老朱憋在哪裡,憋在他有和錦榮在一起的「男女」大欲,卻因為對女兒的在乎而不能去做。
家珍壓抑在哪裡,她壓抑在她和老朱一樣,也有男女大欲。家珍不想找男朋友嗎?她這麼說,家裡人也這麼想,但是讓我們回想那個一開始給她介紹對象的教會姊妹,家珍說,我不希望別人喜歡我只是因為我的聲音,那個張姊妹回答說,哎,給你介紹對象真是麻煩,這句話怎麼可能是一個出自一個不經常給家珍物色男伴的人口中?如果家珍不喜歡對方幫她物色,那她為什麼不直接說,我不希望你給我介紹,要在背後似賭氣地說,那就別找啊。
還記得她怒氣沖沖地搬大音響對付對面擾民的鄰居嗎?這之後旋開口紅,她爆發出來了。紅唇捲髮,這才是她心裡壓抑已久的熱烈的部分。
可是這麼多年,作為大姐,作為長女,她一直壓著而已。
老朱和家珍,都是在家和自己之間矛盾過的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所謂飲食男女,只是一個代表,家倩升職去阿姆斯特丹難道就不是如婚姻一般的大事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所謂大,是繞不過的意思,是人一種硬性的需求,在一個家中,處於屋檐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人生硬性想要追求的東西,家倩的事業,要去阿姆斯特丹,家珍要找到自己的婚姻,老朱呢,他希望能跟錦榮在一起,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這種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是無可厚非的,像老朱說的,說了,也沒對不起誰。
老朱在全家庭最後一次聚餐中說的那段話,他說,一家人,沒什麼不能說的。
的確,因為是一家人,所以明白你的親人會最能去了解諒解自己,所以沒什麼是不能說。這是家人的至親,但是,老朱也說了,之所以不說,是因為彼此的顧忌。
為什麼家倩在以為老溫身體抱恙的時候,對著一家人,無法將自己要飛去阿姆斯特丹的事情說出口?
為什麼家珍會對家倩說,「你放心去阿姆斯特丹吧,我說真的。」她為什麼不說,我覺得很不公平?
家人,就是至親至疏。因為是至親之人,是最彼此在意的至親,飲食男女,事業發展,都是人的大欲,是難以去壓抑的,但是,因為對家人的這份在意,才能使他們彼此去壓抑甚至犧牲自己內心的這種大欲,很多話都不說出來,也不能說。這是家之為家的根本所在。
他給了老朱一個老來得子結尾,給了家珍一個美滿姻緣,兩個最大的反轉,在影片的開始,全家人靜默著像儀式一樣去聚餐,家倩和老朱在衝突,老朱有話說不出來,家珍還是刺蝟狀態。影片結尾的時候,明明所有人都已經分散,都打電話說來不了了,但是他們一家人的關係,卻明明那麼美好,每個人臉上都是幸福放鬆的,因為每個人都最終得到了她自己要的東西,又找到了一種新的方式,去聯絡彼此的感情,家倩會回來照顧家寧,會和老朱一起聚會,家珍的快樂,也讓全家人高興。
所以我覺得李安要去講的,恰不只是情節的反轉上體現出來的,破除這份顧忌,求得個人幸福,也不只是家人因為彼此內心顧忌產生的這種溫情聯繫。
他要講的,是這兩者之間的平衡。
這才是最最微妙的啊!
家倩和朱爸
在談完家人相處的這種內心的在意顧忌之後,我想再說說家倩。
因為我覺得,在講家人相處這裡,家珍和老朱的故事,是一個角度,但是家倩和老朱之間的關係,又是一個角度。家倩和老朱關係不好嗎?其實很好,她是老朱最喜歡的女兒,但是為什麼他們在影片中表現出來的,就是那樣一副不和睦的樣子?
家珍和老朱,如果講的是家人關係內心要存有的對對方的考慮,對家庭的考慮,這是情之需要,那家倩和老朱的故事,說的其實是光有這種內心的情感還不夠,還要能在「面」上處理好關係。
片頭出家倩就挑剔他做菜,叫她起床,家倩都要跟老溫頂下嘴,她甚至已經買好了房子,想要搬出去住,去看望老溫的時候,還能提起當時老朱不讓她學做廚的事情,生個氣。
家倩的名字是「倩」倩倩麗影,她是老朱最漂亮最聰明的女兒,像老溫說的,也是最像他和她妻子的女兒,片中有幾次出現了老朱已故妻子的照片,幾乎和家倩一個模子印出來的。老朱是很愛他前妻的,他搬家也帶妻子的照片,家中也多處放著妻子的照片。他是個手藝超群的大廚,而家倩也是從小顯現出很高的天賦。從家倩的回憶里,我們也知道,其實小時候他們之間是最最親近的,家倩可以跟隨老朱去大廚房玩耍,學做菜,其樂無比,在他們似乎關係僵硬的時候,老溫出了事,老朱通知的總是家倩來幫忙,老朱最難過的時候家倩陪他哀悼,給他倒茶安慰他。最後是家倩願意放棄升遷的機會,留下來陪老朱,其實真是在情理之中。
他們的矛盾,從老溫那裡我們略了解一些,由頭似乎是家倩想要學廚[1],像老朱一樣,發揮自己天賦,她心裡覺得認為她去傳老朱的手藝,老朱應當感到欣喜,老朱卻明白家倩的聰明才智,也看到做廚師這一行的辛苦,不風光,強行讓家倩改志願去讀書。但家倩年紀輕輕,已經是航空公司的高管,她會不知道父親的良苦用心嗎?影片里的李凱,或許是一個家倩的鏡子,但是李凱與家倩有諸多不同,李凱實在是很不喜歡這份工作,他的存在,其實總反襯了家倩其實還是喜歡她的事業的。他們的矛盾根本,其實不在這裡
在看到他們之間的矛盾時,我一開始總想去探究,到底是誰對誰錯,。該讓家倩學做廚,還是做個風光白領,後來看到最後,才明白,如果這件事有答案的話,老朱會傻到去選一個錯誤的選項嗎?家倩無論選哪條路,總有利弊。
講誰對誰錯,其實沒有必要。家人之間,談的是情,不是理。老朱和家倩的關係,就像是每天他去叫她起床,他俯下身,看著自己的女兒時,眼裡都是柔情,站起來,卻要手一指,又昂著頭,說,你遲到啦!
老朱是一個好面子的老父親,即便家倩只是過問他體,他都要昂著下巴,說,我好得很!家倩又是個直來直往的人,在家中,也就只有她會去說在家珍面前幾次提男朋友的事情,還試圖叫家珍不要困在這裡。她總是要跟爸爸頂嘴,家珍和家寧的舌頭也很刁,也知道火腿耗了,蝦醬沒打,但是她們不會說,就是顧忌著父親的面子。兩個擺著臭架子的人的相處,就像老朱和他妻子的關係一樣,在家珍看來,是老式的恩愛,在家倩看來,是老式的戰爭。儘管實情是好的,但總有些不是滋味。尤其是父輩與子女,總講究一個順字,女兒與妻子畢竟不同,老朱更難以低頭,最終致使的,就是倆人關係的不和罷了。
到片尾的時候,家倩也去做菜了,算是放下心結,她和老朱還是在爭那道菜,可是這一回,感覺總有點不同,家倩會講自己媽媽的事情,老朱會不再愛面子執拗。
所以,這三個故事講的,是有心裡的顧忌,有口上的顧忌,有里有表,這是中國人親情得以維持的所在。
飲食男女是一部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都去看看的片子。
就只是沖著老朱在嫻熟地做那些各大菜系的名菜的種種:雞籠,水缸里的青苔,廚房後面幾十大壇腌制的酒或醬,老朱鹵鴨之前對著鴨脖奮力地吹氣,沖著這部影片所講愛情故事的喜感和戲劇性(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沖著節奏的恰到好處,就足以讓人舒舒服服地看完這部電影。導演的用心之處在於,真的近乎完美地還原了一個「中國」的環境,老朱做菜一切相關的自不必說:。
還有,中國家庭這麼多年來也解決不了的問題,長大的孩子和父輩之間的關係怎麼辦?
幾乎每個人到了一定年齡,也都要經歷從家庭分裂出去,也必須面對父母的落寞,每個人都或許會遇到想要升職去的阿姆斯特丹,也會遇到等不及要結婚的伴侶,也許自己的家長就如同老朱那樣,好面子,話沒法說幾句,要強行安排你做些什麼,受篇幅所限,我沒有分析三姐妹不同的愛情,可是她們三個人不同的愛情結果,也引起了我很多思索。今天北京深圳的餐館,也是像老溫說的,早已三江入海都成一個味。
影評中的社會學觀察:
社會學的思維在於打破常規,又在於把非常規常規化。
在這部電影里,首先家人之間的爭吵大家必然覺得很正常吧,我想要跟這個男的結婚,我爸媽不肯,我和他們吵起來了。但你沒有看到的是,為什麼你有權利跟爸媽吵架?你覺得吵架很正常?這是因為現代社會使你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你才會有這個意識去吵架。
然後回到這部電影里,一開始大家發現,欸~ 他們一家子一起周末吃飯,四世同堂(類似於這種傳統),這很好啊,這符合我們看影視劇的印象對吧?
但接下來來到家倩要調到國外工作,大家又覺得,欸,這也很正常啊,你看我們知乎上就有很多女神,只身前往海外工作呀
可是讓我們再想一想,四世同堂跟女性到國外工作能是在一個社會裡嗎?顯然不能。但是我們常常沒有發現這是違和的。那我又想過美好的四世同堂的家庭,又想有出去工作的機會怎麼辦呢?
所以如果從宏觀的角度說,這部劇解決的,是在現代個體越來越獨立的情況下,用來維持家庭的集體活動越來越難了,這個時候怎麼辦?
我發現我們有很多諸如飲食男女這樣的大欲啊,這是避不開的,但是呢,我們又想維繫家庭。
這是這部電影在討論的。那我用心裡的顧忌這個詞來分析。
另外一方面,從微觀的角度上來講,家倩和她爸爸的關係很奇怪,這就涉及到家庭之間的互動規範了。
我們會發現,家倩經常跟父親頂嘴,這個大家又會覺得,很正常啦,我也跟媽媽吵架。
然後前不久我和同學討論一個話題,說該不該跟父母說一些戲謔的網路用詞,很多父母是拒絕的。古代也講究跟父母之間呢,又一種互動的特別的規制。
這個我用口上的顧忌來說,大家可以看到,家倩跟爸爸的關係非常好,也可以說基本是平等的,但是為什麼之前總很僵?李安是一個瘋狂愛好細節的導演。他的電影,比如飲食男女,喜宴,色戒,甚至少年派,都是這樣。看一遍,根本看不出名堂。這部電影是通過吃講家庭的秘密。同樣是吃,西方人可能拿著雞腿直接啃。東方人就會用各種火候,刀功,調料去精心料理。最後做出來的,讓你看不出是雞腿。但它依然是雞腿。菜再精緻,也總歸是給人吃的。同樣是情感,中國人表達就是那麼含蓄。你看出郎雄第一次聚餐就想宣布他和錦榮好了嗎?此後的每次聚餐,他都卯足勁兒想宣布出來,但無奈每次他的女兒們都宣布了各自的大新聞。他只能憋著不說。直到最後一次,臨宣布前,他還要藉助那麼一大桌席,喝了那麼多酒,才顫顫巍巍叫出一聲伯母。這就是中國人的情感,傳統,保守,而含蓄。就像一道道精心雕琢的中餐。但無論東方人,西方人,支配其行為的歸根結底就是飲食和男女,人之大欲。
雖然《飲食男女》與《推手》、《喜宴》合為父親三部曲,《飲》卻有著與前兩部作品截然不同的敘事內核。
《推》和《喜》是基於欲全力融進西方式生活的「兒子」的視角,有著西方自由觀念的小精靈(兒子),在自己的小領地里悠哉的生活著,突然間,保持著東方式守舊觀念大妖怪(父親)從遠方降臨,小精靈的生活由此受到重大衝擊。
比如《喜宴》中,男豬偉同的生活本來是有序而上進的,健身咖文瑄叔。
瑄叔性福的情感生活。
然後,「大妖精」降臨,不單自己到來,連守舊沉重的家庭觀念也一併帶來的父母。
然後瑄叔的性福生活變成了這樣。
因為以西方觀念下的視角展開故事,《喜宴》難免帶著對西方電影市場的獻媚,對東方式的虛假人情、惡俗禮節、傳宗接代觀念,報以獵奇與嘲諷。
比如關係已經很淡了,路上遇見也說不了幾句話的朋友,在婚禮上以好友自居。
比如連我們自己都越來越抵觸的鬧洞房。
還有父親已經知道自己兒子是同性戀,心裡也接受了兒子的同性伴侶,卻寧願接受假的婚姻和酒後亂性,只為了能抱上孫子。
東西方觀念的碰撞,是三部曲前兩部的基調,《飲食男女》中一開始也假意繼承了這一基調。前兩部是西式自由生活,受到陳舊的東式家庭觀念侵擾,《飲》則在開頭中刻意營造了沉悶壓抑東式家庭生活中,代表西式自由的二女家倩欲從中逃離。
花團錦簇的家宴之下,是沉悶的氛圍,每個人都壓抑著自己的個性,欲言又止,只為維持表面的平靜 。
菜的口味有點問題,於是父女「友好」的交流了一下。
對老爸強顏歡笑之下,二女家倩的真實內心想法是這樣的。
朱爸雖然知道家倩心裡是上面那樣想的,可他要是親耳聽到,會不會立馬大斧伺候之。
然而,就像開頭說的,《飲》與前兩部有著截然不同的敘事內核,分別代表東西方家庭觀的「自由」與「守序」,僅僅只在開頭短暫的碰撞與對立了一下,馬上急轉直下,以家倩的視角來揭示作品對東西方家庭觀的重新思考,這一點正如在故事視角上,看上去是多元敘事,但其實家倩之外的其它幾人的視角,只是在不斷拋出謎面,只有家倩的視角是帶著故事奔向謎底,實際上的敘事者,只有她一個人而已。
首先是家倩自己的故事,沉悶的家庭之外,她的情感生活無比自由,她有一個藝術家前男友兼現炮友雷蒙。
她發現沒有情感的束縛,只維持用肢體交流的友情,是那樣的性福。
但肢體交流縱然舒爽,彼此卻似乎沒有走進對方的生活與內心,上面有兩幀圖其實是連在一起的,處於賢者時間的家倩語重心長的傾訴道,為了離開那個家,所有積蓄都用來買房子了,雖然代價很大,卻覺得很值得,然而炮友雷蒙卻不太關心這件對家倩無比重要的事,心緒還停留在剛才的歡愉中,他答道,剛才好棒哦!
這樣的貌合神離,始終纏繞在家倩和雷蒙的羈絆中,當她獲得重任,得到一個很多人都覬覦的重要職位時,她無比開心的抱著一堆菜,去找雷蒙給他做飯吃,並向他吐露心扉,談起僅存的對家庭的美好記憶。
雷蒙卻不明白,對家庭、父親抱著某種「敵意」的家倩,帶著融融笑意勾勒著童年美好回憶時,是一個總是冷著臉顯得很強幹的人,終於露出柔軟的肚皮,她對雷蒙的信任,對他的期待,無以復加,可惜家倩將心向明月,明月卻當她是炮友,雷蒙再次對家倩的信任表現錯位,在這樣的時刻拿家倩用心做的菜玩起了性遊戲。
家倩顯然無法接受,自己對一個人推心置腹,他卻根本不在意,只有滿腦子的啪啪啪,對此表示拒絕。
性趣被打斷,雷蒙馬上表現出不耐煩,離開飯桌抽起了煙,家倩滿腹情緒無法交託,乘興而來,敗興而終,顯得很失落。
如果說這種錯位只是讓人失落的話,雷蒙後面的表現,直接動搖了家倩的信念,當她從李凱那裡得知姐姐家珍失敗的初戀是謊言的時候,急忙去找雷蒙,卻發現雷蒙的公寓已經有女主人了。
他們在電影里最後一次的見面,家倩終於明白,分手之後雷蒙至始至終都把她當做純粹的炮友,而她卻還停留在戀情里。
家倩因為對壓抑的家庭生活的逃避,本能的抗拒任何複雜而瑣碎的情感,想要純粹的自由,最開始她和雷蒙的床戲裡,雷蒙誇她活兒比分手前更好,她答道現在真是輕鬆多了,雷蒙接著說他們是真的沒法談戀愛,以前在一起就吵。
可她卻逐漸發現,自己要的自由在現實中無比脆弱,輕飄飄的發乎性,止於情,無法承受生活的重量。
而即使這樣的自由,也不全是她自己爭取來的,是因為家人撐起了家庭的重量,才得以讓她從自以為壓抑的家庭中逃開的。
比如一開始大姐家珍在家倩心裡,是這樣的。
以及這樣的。
她和其他人一樣,覺得大姐是個嫁不出去的老處女,自己無論事業還是情感,遠勝過大姐,她對自己的姐姐有著勝利者般的優越感。
然而李凱的到來,家倩開始意識到,家珍編造了謊言刻意不想嫁出去。
她逐漸接近姐姐不談戀愛不出嫁的原因,原來姐姐家珍在母親早逝的情況下,放棄愛情,放棄出國追求更好的事業的可能,是為了代替母親把整個家支撐起來,照顧父親的同時,讓妹妹們沒有負擔的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對朱爸,家倩也從一開始的誤解,到理解,到最後決定替姐姐承擔起這個家。
一開始的態度。
因為朱爸老友溫伯伯的病情與逝去,家倩對父親朱爸有了更多了解和陪伴,比如不讓她學廚的原因。
在醫院看到父親檢查身體,以為他病了。
最後決定放棄升職去阿姆斯特丹的機會,留在家裡照顧朱爸。
然而朱爸的選擇出乎所有人意料。
作者在這裡提出無比尖銳的問題,當我們在考慮父母的需求的時候,我們在考慮什麼?
家倩無疑遵循著大部分人的成長路線,由開始一個叛逆的急於離家的「浪子」,在一系列事情的碰撞下,開始意識其他家庭成員的所為,自己的自由來源於父親和姐姐的默默付出,轉而回歸家庭,準備擔起支撐家庭的重任。
可這種成長與轉變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回歸家庭後更多的是承擔「子欲養」的義務,是對逐漸老去的父輩生活上的照顧,我們默認了自己的父輩像個一層不變的機器,他們的內心藏著些什麼,情感上又有怎樣的需求?
三個女兒兩次成功的離家,和一次未遂的離家,離家的人都帶著奔向自我生活的愉悅,家寧離家時,是這樣的。
家珍離家的狀況,也很相似。
她們的離開都顯得很突然,朱爸卻表現得很包容,沉默著支持,一切都很平靜,直到朱爸提出自己也要離開這個家,再也沒有之前的平靜,所有人都無法接受,變成了一出鬧劇。
《推手》與《喜宴》中的劇情衝突,來源於東方守舊而沉重的家庭觀念,又消解於東方式的父母隱忍與沉默的愛,《飲食男女》里,父母不再是推動劇情走向戲劇性的「入侵者」,他們也是「男女」中的一部分,是權重相同的平行視角。
朱爸作為與三個女兒一樣平等的,有情感訴求與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力的普通人,當他鼓起勇氣大聲說出自己的需求的時候,真相大白的不僅有他們第一次吃飯時,朱爸欲言又止的自己的戀情,更有整部戲真正的衝突所在,東西方觀念式的衝突消失了,整部戲所有的壓力感,在此轉入「自我」與「家庭」之間的對立。
在這部戲裡「自我」與「家庭」之間的矛盾,有著「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宿命感。
當你帶上王冠,選擇「家庭」,守著罈罈罐罐和令人溫暖的煙火氣,就像朱爸周旋於大小廚房之間,刀走游龍勺掌乾坤,卻丟失了「味覺」,嘗不到酸甜苦辣,失去了「自我」。
當你拋下王冠,選擇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恢復「味覺」即恢復「自我」,卻無法回到過去那個「家庭」,只能像個客人一樣帶著禮物,回到曾經屬於自己的房子,看著空洞的舊屋,曾經一點一滴搭建起來,竭力維護的「家」,就這樣煙消雲散了。
(多圖預警)
李安導演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我的看法:這是一個老牛吃嫩草的故事——就像錢鍾書在《圍城》里說:上了年紀的人動了愛情,就如同老房子著火,不可救藥。看看朱爸酒後吐真言:李安的電影很有趣,劇情展開不急不緩,細節刻畫精準細膩……藏在看似拖沓的故事描述下,通常是一個爽朗乾脆的問題,絕不拖泥帶水。《飲食男女》專註說一個事兒:男女之欲,如同最基本的吃飯、喝水的需要,是真實客觀的人之大欲。電影里有三條明線、一條暗線:三個女兒的感情生活是明線,朱爸和錦榮的地下戀情是暗線——當三個女兒的感情生活逐漸明朗清晰,三條明線彙集,一大家子坐上同一張飯桌時,朱爸的感情生活,這根深藏的暗線也終於浮出水面,劇情達到高潮。朱爸連喝幾杯酒,紅了臉,壯著膽子跟梁伯母說:請伯母成全我們。看完這段表白,不知道有誰和我的反應一樣:按下暫停,先是目瞪口呆,然後忍俊不禁,拍著大腿直樂。導演這廝挖的一手好坑!我彷彿看到他一邊偷笑一邊憋著勁要給我們一個特大驚喜。在這之前,大概誰都以為朱爸一家團聚,是要向三個女兒宣布朱爸和梁伯母的黃昏戀。回過頭來仔細看,其實朱爸和錦榮的地下戀情,在電影里暗示了四次:- 一、電影開頭朱爸接到一個電話
雖然導演沒有直接告訴觀眾,誰給朱爸打電話。但是通過此人和朱爸的對話,我們可以推導出幾個明顯的信息:1、這個人是一個女性(聽聲音);2、她工作很忙,為了節約時間,午飯下碗面湊合吃;3、不會做飯,作為頂尖大廚的朱爸,耐心地告訴她怎樣做好一條魚;4、她認識朱爸很久了,兩人有共同的秘密,朱爸打算趁著今天家庭聚餐通知三個女兒,而她感覺很忐忑甚至害怕曝光。
首先排除三個女兒,那麼打電話的人會是誰呢?接著往下看。- 二、飯後錦榮攜女來訪。寫到這裡,我忍不住感嘆:台詞細節抓得太好了!
錦榮走進朱家說的第一句話:我以為你們都在家,朱爸呢?
我以為你們都在家,朱爸呢?錦榮一開口就透露了不少信息:她早知道朱爸和三個女兒都在家,並且對朱爸不在家表示了詫異。言外之意就是:這個時間段,朱爸本應該在家啊!從這個語氣是不是可以感受到:這不是一次隨意的周末晚飯後串門拜訪。接著珊珊說:媽媽今天把魚煎糊了。是不是好巧好巧?煎魚的時候,是不是魂不守舍、心不在焉?後面錦榮說:每天在外面跑得灰頭土臉。作為單身母親,每天忙著工作賺錢,真不容易。朱爸作為單身父親,過去十六年不也是這麼過來的嗎?最後一個鏡頭,錦榮悵然若失地地站在洗碗池邊上,右手手指無意識輕叩著桌面。這個神情屬於標準的:我有心事。去熟悉的好朋友家裡玩,不該放鬆一點嗎,在愁什麼呢?- 三、查抄補腎之方
- 四、門口對話
前面有一些刻畫朱爸偶遇珊珊、給刪刪送便當的鏡頭,我認為這比較符合關係比較親近的鄰居家長輩的做法,就不單獨列出分析了。
-------------------------------------------我是英俊的分割線---------------------------------------------------
在我看來,《飲食男女》從另一個角度討論了兩個有趣的話題:
1、身份多重性
在電影里,朱爸花了十六年獨自養大三個女兒,作為一個單身父親,這樣的設定完全可以拍出許多感人鏡頭,但是對這段催淚經歷只通過別人的描述就一筆帶過——顯然李安並不想討論這個,而是關注作為一個單身父親,朱爸的身份多重性。
朱爸不僅是一個父親,也是餐館溫師傅的同事兼多年好友、是錦榮的愛人。
和常人一樣,他也有男女之欲。這裡提到的男女之欲,包含兩個層面的需要:
第一個自然是身體的慾望。聖人都說,性慾就像吃喝維生的慾望,是人與生俱來的客觀本能——從基因傳播角度來說,不重視吃喝、繁衍的人類,在數百萬年的漫長進化過程中,他們的基因根本沒有機會流傳下來。
第二個是被尊重被關愛的需求,隨著三個女兒長大、有各自獨立的想法和生活,長期獨身的朱爸徹底缺失親密關係,而這是人類維繫健康精神狀態不可缺乏的元素。
我們的基因里,或許天生就帶著好吃好喝、繁衍生育的強烈慾望,而傳統的社會道德卻羞於談論這種現象(主張壓抑這種需求),整部歷史充斥著動物性與社會性的鬥爭。
李安是慷慨的,最終朱爸獲得了三個女兒的理解,電影有一個圓滿的結局——我們當然知道現實生活里類似的情況,結局往往比這狗血得多。
2、家庭(親子關係)邊界
電影里有些情節意味深長:作為最親近的家人,在最需要商量、彼此關心扶持的問題上,大家都藏著掖著:二女兒家倩投資買房遭遇詐騙,但是全家人都不知情,甚至要通過報紙才知道家倩的買房投資失敗,數年積蓄打水漂;比起朱爸僵硬地干涉二女兒的職業選擇,老溫更像家倩的親生父親。
而在某些需要保持距離的問題上:比如朱爸一直幫三個成年的女兒收換洗內衣,經常搞混她們的衣服,導致三個女兒都挺煩惱;三個女兒也習以為常地干涉姐妹、父親的感情生活——要知道感情這種事,旁人說一千道一萬,都抵不過自己的一句喜歡,因為感情是最最私人的體驗。
這樣的混亂的家庭(親子關係)邊界,是家人之間諸多矛盾誤會的根源,也是東方社會形態中司空見慣的現象。
所幸李安導演的雙重文化背景,使他擁有更加敏銳的目光,用一個輕鬆而戲劇化的喜劇故事,含蓄深入地探討關於個體身份和家庭(親子關係)邊界問題。剛剛看完這個電影,只想找個地方理順一下,抒發一下,便發到這裡好了
片尾曲剛剛演奏完畢,一股濃濃的人情味暖在心頭。恰巧弟弟給我發來他自己BBox的音頻,很久沒有好好關心過他,自從他媽媽去世,家裡再沒雌性荷爾蒙…因為我也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只能忽遠忽近地關注著他…念書恐懼症,靠近教學樓都不能呼吸的他,最近以毫無懸念的低分進了一所不以讀書為目的的大學…好在擺脫了令他恐懼和壓抑的高三和枯睡在家的沒有盡頭的時光,現在他和他鐘愛的bbox被一個樂團看中,常常會有在不同場合的演奏機會,被bbox和一個單純女孩子填滿的他,終於讓我放心了一些…
扯得遠了些…但也正是看了這部電影之後,越發關注和自己很親很近的家人曾經在別的地方看到過電影開頭朱爸爸精細又有條不紊的功夫烹飪,以為這是部類似於舌尖上的中國這樣以烹飪為線索串聯著文化和主題的片子。既是又不是,它不像舌尖上的中國那樣去發掘和研究某一種食物,但它又確是由烹飪維繫了這個家庭的前前後後,它這裡的烹飪更像一個名詞而不是動詞。烹飪是朱爸爸的一生,每個星期天的團圓大餐是家裡的既定習俗。這是一件大事,家裡每個人都會選在這個時候宣布一件自己的大事。於是我們看到最幼小的妹妹宣布她懷孕了要搬出去住,看到年長的長居深閨的基督徒姐姐突然宣布她結婚了,甚至到最後,朱爸爸宣布和小他好多歲的鄰居錦榮在一起。最後只剩活得最忠於自我最固執己見的老二,在這座載滿記憶的老屋佔據了那個她以前從來不敢踏足的大廚房——烹飪。老二,最像去世的媽媽,也是她的手藝讓朱老頭在曾經只有太太能做出的熟悉的重姜味中重拾了味覺… 我不明白這部電影為什麼取作【飲食男女】這個名字,但我「嘗」出了家的味道,不是最精準的好廚藝,卻是最熟悉的最不可或缺的一種味覺。作者:遠方鏈接:知乎專欄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好的片子完全是勾人魂魄的,哪怕只是一個片段,也足以使得從沒觀摩過的人群一下子聚集起來,聚精會神的心馳神往。
很顯然李安的《飲食男女》高度契合了好電影的這一個標準。其實這電影講了很多方面的情感,在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情節足以體現在電影中。但今天我們只對其中一點進行剖析。
首先聲明:開頭四分鐘,我看了好幾遍。完全被迷住了。 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電影一開始就是讓人流口水廚藝秀 http://v.qq.com/page/s/0/y/s0198ynamoy.html
如果你被別人推薦說,李安有一部電影叫作《飲食男女》講的是傳統文化下的一些情感,非常棒。你快去看看。很多時候我只是微微一笑,好的,我有空就去看;但是如果說他啥也不說,將這四分鐘直接放給你看。當你看完後,哪怕你不知道李安,你也會迫不及待地問,這是什麼片子。在那裡可以看到?我剛好就是後者。
這個開篇就讓人嗨到爆的片子,使得你的觀影慾望一下子被吊起來了。如等待一頓大餐,那種心情很好。
老朱不用過多贅述,一個長鏡頭掃過之後,如揭秘一般的讓你一下子對老朱的生平了解得透透徹徹。乾淨利落的動作沒有一絲絲的多餘花哨,略微的花白頭髮使得父親這個角色更加豐滿,立體。電話這頭的耐心講解和那頭的不耐煩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一下子就拉近了人們的情感。放佛這不是一部電影,而是某個鄰居的日常生活。
鏡頭再一轉,兒女的形象一下子也都魚貫而出,排位似的手法使得大家很明朗的了解到誰是老大。
大女兒在公車上戴著耳機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孤獨的人,從其衣著動作以及所聽的歌曲可以看出它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女人;鏡頭繼續切換,商界女強人的形象,漸漸明朗。二女兒是一位精幹脫俗的很有性格的女人,炸這個在傳統飲食當中最為簡單粗暴的動作,同時這個工序也是最接近西式餐點的。他遊走在傳統與前衛的邊緣。這一個片段使得三女兒這個大學生形象更加鮮明了。
緊接著各自簡單的描畫了三個女兒不同的生活方式。條理展開的不緊不慢中間穿插一些父親的具體動作,使得這幾個人物慢慢的構成了一個框架。劇情在不經意間從飯桌展開了。
老朱雖然名義上退休了,但是哥們的飯店出了狀況以後他馬不停蹄的趕到,然後很隨意的出招化解了危機。可見老朱的廚藝之精湛。但在萬人景仰的後面總是有其他的一些不如意。老伴去世後老朱一直通過做飯以及周末的聚餐來當做唯一的嗜好。然而餐桌上的三個女兒們也總是不讓老朱省心。正如老朱的味蕾慢慢的讓他不那麼自信了。
大女兒沉浸在九年前的感情當中不肯邁出一步,二女兒雖然在事業上如日中天,但自己的情感卻是一團糟,與前男友一直保持著不清不楚的關係。三女兒在快餐店打工,卻不經意的喜歡上了好友的男友。這幾條感情線的錯綜複雜,使得沒有人肯去花時間了解父親老朱的生活究竟好不好。,然而老朱也很倔強,從不輕易吐露自己的心聲,使得三個女兒只能是猜忌與誤解。
錦榮和珊珊是老朱唯一的可以使自己心情愉悅的兩個人。錦榮在打理自己的離婚官司,而無暇照料自己的女兒。這使得老朱在百無聊賴之餘終於有了別的事情干。每次當錦榮和珊珊到來時老朱那陰鬱的臉上總會留露出一絲笑容。日子也就將就的去。
但是天有不測風雨,本來三位女兒都按照自己的幸福生活發展之餘,一切的分崩離析有來的那麼不經意。
大女兒固執的認為新來的體育老師就是每天給自己寫情書的人,但最終發現原來是學生們的惡作劇,於是崩潰;二女兒終於可以買到自己的房子從而搬出去,但卻被告知這是一棟爛尾樓,而且自己心儀的同事可能是當年拋棄大姐的負心男,再去找前男友傾訴,卻發現屋裡有了別人;三女兒覺得自己終於可以明證言順的追求好友的男友的時候,卻發現這原來不是想的那麼簡單,然後和好友反目。這一切的一切終於在發桌上爆發,老朱欲言又止。這位父親也有著自己的心事,但是矛盾接踵而來的時候父親的言語再次顯得蒼白無力。
高潮過後一切放佛變得悄無聲息。
隨著每一次的聚餐,三個女兒逐漸的李老朱遠去。
在大女兒萬念俱灰的時候,體育老師終於走進了她的生活,他又重新燃起了希望,然後馬不停蹄的離開了家裡;二女兒發現自己的大姐一直活在自己的夢裡不願意醒來,在了解一切之後放棄了出國的機會選擇了堅守,為了自己的父親;三女兒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在毫無聲息當中從家裡搬了出去。老朱的好朋友曲伯也在歲月中離去,老朱的味蕾就徹底喪失了。
在最後一次聚餐中,老朱終於說出了自己藏在心裡的話,但是這次意外卻遭到了所有兒女的一致反對。很多時候兒女們都是在自己的角度選擇忽視父輩的情感,但是在這次家宴當中,老朱無比堅定著自己的想法以及立場。最終不歡而散。影片漸漸落下帷幕,最後的最後又一次的造訪大團圓式的結局。
不得不說李安在結尾處的確很污,然而這一切又是那麼真實。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年邁的單親有的時候我們是持開放態度的。但這一切真正體現在自己的親人身上的時候就又是另一種說法了。我們總是以自己的道德制高點去評價別人,但總會忘記其實這些一切種種都是屬於別人的生活,我們無權干預。
我們的很多父親類似於片中描繪的老朱的形象,不善言辭。只是默默付出。為了兒女一直隱忍著自己。拋開片中父親的最終結局不說。其他情節所展現的形象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傳統父親的形象。
很多時候現實中的我們總是一個索取者的形象。一味的索取到最後只是用自己的道德價值體系去評判,或者直接去限制別人的生活。而忽視了父親或者母親也是一個需要情感慰藉的群體。
正如片中老朱所說:「人生不能象做菜,把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在有限的生命當中請不要忽略,父親這個群體,或者說父母這個群體。他們有時候更需要情感的畏依。
最後附上,這位父親最後在餐桌上的言語:
既然大家聚在一起能吃飯
就是緣份
是啊,我們雖然不是一家之親
可也算是親如一家
既然是親如一家
那就沒什麼話不能說的
我有幾句話藏在心裡很久了
我之所以不說
不是想故意隱瞞什麼
我只是覺得
不想讓我個人的事情連累了家人
變成一種負擔
其實一家人住在一個屋檐下
照樣的可以各過各的日子
可是從心理產生的那種顧忌
才是一個家之所以為家的意義
其實我不說,也沒對不起誰
說了,只是不想再委屈求全
······
生活有時候總會有那麼多的不經意,時間寶貴。不由得我們不去珍惜
李安一直在打破禁忌。
一部斷背山功成名就。可在那之前,幾十年前的喜宴就已經討論同性戀話題了。那可是幾十年前啊。
這部電影里,大女兒放開束縛去愛,真讓我大吃一驚。楊貴媚真美。當她批下頭髮, 穿上紅衣裳,昂首挺胸的去上班,又站在操場主席台向全世界吶喊要寫情書的人站出來,最後主動親吻了體育老師,我想,這才能代表中華美人。即使在這個年代,女性主動追男人,也有可能會被嘲笑,放眼幾十年前,更是不敢想像。而看上去最保守的大女兒做出了最大膽的事,李安在表達女性要主動追求愛的想法。
三女兒本是電燈泡,後和好友的對象戀愛,甚至未婚先孕。橫刀奪愛這些事放到今天都不能容忍,但李安沒有過度在三女兒和好友之間糾纏,直接跳到三女兒帶男友回家。給了觀眾第一個驚喜。
最後朱父本人的舉動更是不用說了。
真心佩服李安,挑選了吳倩蓮,楊貴媚,王渝文這三位美麗的女子,為她們保留了最美的一面,也為中華女子保留了最美的影像。幾十年後,當人們看到這些電影,後人能知道,原來前人們是這麼美艷不可方物。
反觀現在當紅的那幾位女明星,不知後人看了該作何感想。在看之前,我曾把《飲食男女》想成是一部單純的美食片和親情片。劇情無外乎是大廚老爹精心烹調美食來照顧三個不領情的女兒,三個女兒最終追悔莫及或者追悔尚及。
看完之後,我不由得慨嘆:我的見識與想像力果然只夠一個看客的水準,甚至可能都不是一個合格的看客。
在滿桌的珍饈佳肴之上,李安探討了太多太多比一勺鹽三把糖沉重得多的話題。這些話題牽涉到了宗教、家庭、婚姻、愛情等多個方面,無一不影射著現代人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雙重扭曲。
飲食男女,生存與愛情,本來就是大問題。
比如大姐家珍,她撒下的那個貌似動機高尚的關於初戀的彌天大謊(為了照顧父親亦或只是滿足自己破碎的少女心),她近似於道德綁架式的「逼婚」(我是這麼認為的),包括她對於伴侶信仰的強權式回答(「他不信天主教怎麼辦?」「他會信的。」)
比如二姐家倩,女強人光圈下混亂一團的私生活,愛好與職業的衝突。
比如小妹家寧,她對於友誼的背叛、對於愛情的爭奪,未婚先孕的事實。
還有珊珊身上體現的忙碌的現代都市生活縮影,梁伯母絮叨中體現的傳統家庭模式崩潰......
當然還有最奪人眼球的——朱爸與錦榮的忘年戀。
現在,仍然有很多人口誅筆伐,不肯放過楊振寧與翁帆。這部94年的電影里探討的很多問題,熱議到如今,依舊沒有一個適合的答案。
我格外想談談的是單親家庭下愛情觀的變形。在朱家,幾乎沒有一個人的愛情觀是正常的,他們博取愛情的手段里都隱含著爭奪心與懷疑。
我並不是陰謀論式的分析,只是這部影片中的愛情沒有一絲一毫的純粹。
朱家小妹搶走了朋友的男友,並通過懷孕來實現婚姻的綁定。
朱家大姐通過謊言來虛構愛情,通過大操場上崩潰的宣言道德綁架了那位體育老師(本來二人互有好感然而決不至於結婚),然後閃婚。
朱家二姐的私生活更是一團糟,和前男友床笫纏綿,和新同事辦公室激吻,以及若有若無的對父親的一縷情意。
還有朱爸的忘年戀。我看了很多戀女情結、戀父情結的分析。但我更傾向於,也許只是因為妻子早走,所以朱爸心中的妻子形象始終是年輕的。再娶,理當如此。
像蘇軾和王閏之。
二十歲或者六十歲,都還是同一個人,同一個普通男人。
但戀女情結、戀父情結也並不是沒有的。這應該是受單親家庭的影響。張愛玲的《心經》最後也是類似的結局。父女之間的情感本身就含有曖昧的成分,只是成分多少的問題。因著身份禁忌,這種感情反而變得更加神秘刺激。也因著這份禁忌,使人往往擺脫不掉內心的譴責而膽怯放棄。
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電影里還有兩句經典的台詞。
「這年頭,龍鳳呈祥都能混充翠蓋排翅了。」
這個「混充」的有趣之處在於,它不是以次充好,而是以好充次。究其賠本的原因,在於食材本身就是假的。我們常說現在是一個拼貼戲仿的「機械複製時代」。在這虛假的根基之上,我們的靈魂也只能以好充次,荒野萬里。
「人生不像做菜,不能所有材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
否定句式的運用很有意思。我們習慣的電影語法類似於「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不打開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是什麼」。
我們對否定句式沒有準備,對人生也沒有準備。
我們每天都在無準備地遭遇他者,於他者的面容之中尋見自己。
無法準備,無可準備。
和文學相比,電影在表現角色的內心情感與意識時,困難要大得多。幾乎全部依賴於演員的演技和環境的布置。很多經典意識流小說改編的電影,因為圖像無法像文字一樣精妙地重現人物內心活動,導演被迫選擇了直接加字幕的粗暴解決方式(比如喬伊斯的《死者》改編電影的結尾部分)。
但李安不同。他跳躍過了「吃力不討好」的內心活動敘述,而是直接呈現了這種內心活動的結果。當觀眾看到結果的時候,就會自動地去回憶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從而發覺人物內心的種種變化早有端倪。
以朱爸和錦榮為例,最後二人在飯桌上的牽手堪稱是一個驚天逆轉。這種驚人的效果源於在結尾之前,李安並未對二人的心理做過細緻描寫,甚至二人同框的機會都少之又少。但當觀眾勉強按捺住震驚,被迫接受這個事實的時候,就會回憶起許多被忽略的細節:比如朱爸交待做魚的那通電話,比如飯桌上朱爸被打斷的要宣布的消息......
一頓頓星期天晚餐連綴了整個家庭的聚散離合。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
曲終,人總是要散的。
《飲食男女》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結構設計巧妙,讓一切發生地合情合理又出乎人的意料。讓你意外的結局在先前都有鋪墊,有跡可尋。就這一點比普通的肥皂劇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題主問的是如何欣賞《飲食男女》,拋開其它不談,單說欣賞,你只要用心看上一遍就成了,如果看不明白,那就再看一遍好了。
如題,講的不就是我們自己每天的生活嗎?我們生活相當一部分就為了滿足飲食和男女兩方面的欲求;但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還需要親情和愛情呢,滿足這些高層次的需求!
《飲食男女》是一個包裹在溫情濃湯中的帶有一絲悲傷的葯膳。
開場的30分鐘簡單而又明確的交代了大女兒,二女兒,三女兒,以及老朱自己的生活,從穿著,言語,工作等多個方面交代了每個人的性格與生活。大女兒是一名教師,穿著簡單樸素,一身「的確涼」,對於愛情避而不談甚至有點嫌惡,在家中獨當一面,頗有管家的氣質;信仰宗教,墨守成規,就如同父親口中的魚應該清蒸,就像是父親最開始做的用嘴吹的肚子脹氣的鴨子(抱歉不知道什麼菜),宗教成為自尊的最後盾牌,所以父親說,不要去說她的宗教這件事情。 老二是三個人中的矛盾彙集點。首先她十一名較為現代的高級白領,嚮往性與自由,激情而又上進,不完全拘泥於傳統,魚嘛,就應該紅燒。但是老二又是最像是母親的人,又繼承了父親的性格,因此她和父親之間的矛盾包裹了除了父女之外的一些更多情感。在最開始這裡很巧妙的讓老二和老三的內容剪輯在一起,隨後神父說基督徒可以靠神來滋潤自己,靠信仰來克服這一找不到男人的困難。(PS:嘿嘿嘿原來這個時候就被用在電影里了。) 老三是一名情竇初開的大學生,在快餐店打工,與店內的另外一位女生是好夥伴。對於愛情有著自己的嚮往與認知,是三人中最為年輕的一個,也是三人中唯一一個教他人愛情的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
路上行人滾滾,車輛不斷,聽不清人說話,可是依舊很嘈雜,馬路中央和交警,比劃手勢,讓一切看起來似乎有序。來往的人,都有著方向,跟著鏡頭,我們進入了一家老屋子。
屋子裡的老人,做著拿手菜,從牆上的老照片不難發現,這是個大廚,已經退休的大廚。嫻熟的動作,組成個人的一場秀,偌大的廚房,都是屬於他一個人。看著一道道菜出鍋,口水都要流下來。這個開頭一共看了三次。說實話其實並不是為了看菜的,因為前兩次都沒能看下去,因為沒有辦法投入全部精力,我一般選擇不看,人物太多了,情節太多,肯定混亂。
中午一個人在家,於是,我知道,是個好時機,看看這部電影。聽說是李安導演的「家庭三部曲」最後一曲。看到很多人說李安的電影怎麼細膩或者又自成風格,我沒看過他的其他電影,這是第一部。
飲食無外乎采之亨之,炮之燔之炙之。世上的男人女人總要吃吃喝喝,這就是生活。開心了,搓一頓,失戀了,搓一頓,掙錢了,搓一頓……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這是老朱說的一句話,做了一輩子菜,過了他自己的一生。雖然我們沒有看到老朱的太太,但可以想見他們平日里的生活,肯定充滿了鬥嘴,互不相讓,這也許是我們無法理解的愛和包容。因為還不懂得表達,就擁有了對方。太太走後,很長時間都沒有人陪他鬥嘴,他一定很寂寞。
片頭的那通電話,似乎已經暗示了些什麼,導演沒有直接表達,但後來我們都知道是誰。一個充滿曖昧的開頭,預示了幾段不一樣的故事。
大女兒一直活在自己的理想國,編造一個絕情的男人,編造一個傷透的故事,從此好像要與這個世界隔絕,可是,感情和吃飯一樣不可或缺。她也渴望愛,渴望被愛。但是責任告訴她必須要照顧父親,所以她需要暫時放下其它情感。感情這東西,也不是說控制就擋得住的。看似最不需要愛情的大姐,年輕的時候就擔起了母親的擔子,照顧兩個妹妹,她的內心其實最躁動不安。鄰居的卡拉OK聲,會把她的思緒帶走,課堂上一點點動靜會暫停她的講課,每天收到情書,她暗暗驚喜,忽然有一天,當她盛裝打扮去學校的時候,情書中斷了,壓抑在內心深處的東西噴薄而出。不管情書是不是周明道寫的,其實對他來說一點也不重要,她已經認定了他。於是當明道衝進去要安慰家珍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這個說好不會離開家,要一輩子照顧父親的長姐,卻沒有實現。
二女兒,倔強固執,總跟父親做對,和她媽媽性格最像。她是一個女強人,為了離開這個家,她把自己這些年的積蓄都投到了一個地產上,期盼早日搬走。她看不慣老朱和媽媽年輕時的爭吵,一方面在責怪老朱,另一方面也是在責怪自己。關於愛這門課,她又好到哪裡去了呢?她心裡是藏不住話的。
她可以毫不顧忌地跟姐姐爭吵,她覺得自己並沒有錯。看著好像是姐姐照顧了這個家,其實這不是她想要的愛,至於她想要什麼,恐怕連她自己也不知道。和雷蒙不清不楚的關係,兩個人恐怕只是一時的互相需要,也許家倩投入了真感情,可是到頭來,當她興沖沖地去找他的時候,她已經不再被需要,雷蒙屋子裡已有了其他女主人。但家倩還是有自己的想法,她立即結束了這段感情。不得不說,雷蒙真的很不要臉,得到了一個女人,又找了另一個,卻依舊奢望兩個人都愛他,簡直幼稚到不行。
小女兒看似天真爛漫,無奈愛上了朋友的男友,變身心機girl,她想盡一切辦法,終於得償所願。她的確是自私的,再看看她的家庭,也許你可以理解。作為老朱家最小的女兒,有兩個姐姐和一個父親照顧她,她什麼也不愁,雖然不能說是要風得風 要雨得雨,但至少她要的,他們都會盡量滿足,也不需要為了生計發愁。
完全不一樣的三個人,卻出生在同一個家庭,感情在他們身上自然會有天壤之別,唯獨不變的,她們都很愛自己的父親,只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表達。
小女兒未婚先孕,第一個離開了朱家。接著大女兒領了結婚證也離開了。而二女兒,最有可能離開的卻沒有走。如此戲劇性的情節發展,讓原本平淡的電影開始出現波瀾。透過這些突變,看清這個家裡的每個人的內心。
其實一開始我並不能理解老朱為什麼天天給錦榮的丫頭做便當,我以為只是出於他對孩子的愛,可想想,也說不通,因為他沒有必要吃錦榮做的便當,看著就不好吃,直到老朱在最後一次家庭聚餐中道出真相,我才恍然大悟。作為喪偶的老頭子,他並沒有喪失愛的本能,因為他愛錦榮。三個女兒看似都在家裡住,其實心早就飛遠了,各有各的打算。老朱只能與廚房為伴,而同樣離婚的錦榮感情也很空虛,也不難怪他們會在一起了。
為了自己的孩子,他們彼此忍了很久,最終還是要面對。人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有人追求愛情,有人追求親情,有人追求理想……誰也沒有錯。
所有的人都各奔東西,他們都找到了自己的依靠,而家庭聚餐,只剩下老朱和家倩。家倩放棄了去阿姆斯特丹的機會,留在了老家,打理起父親的廚房。老朱失去的多年的味覺也漸漸恢復,最後的鏡頭留給他們倆,和一桌子菜。
90年代的台北,混亂的社會,混亂的家庭,混亂的人際關係,只有經歷過,才會真正的愛。
看似不能理解的愛情也好,親情也好,都會隨著時間慢慢發生變化,或好或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