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建築課程設計的時候到底應該把課題當成實際項目做,還是當課題練習做?

今天呆在系館畫圖,對面兩個研究生學姐在搞合作設計,討論現狀處理的時候,其中一個說,"這種你就畫圖的時候畫成處理過的景觀(圖會好看),實際上不處理就不處理唄。反正不是實際項目。"我個人不贊同這種做法,但課程設計中"反正不是實際項目"這個條件從句真的是無比頻繁地出現。

想問問大家怎麼看待課程設計中對於項目"實際性"應該把握的度?


「反正不是實際項目」是典型建築學學生的腔調

要想討論題主的問題,我們就要具體研究建築學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是培養建築師,那麼建築師又需要什麼?

維特魯威曾在在《建築十書》中寫到

維特魯威已經很明確的闡述了建築師所應具備的兩種能力——理論與實踐

但是建築師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這兩種能力的具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認為建築師在職業道路(從大學開始)應該這樣平衡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其實這是個比較理想的狀態,最終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平衡,同時可以看出,本科在學校學習的階段還是理論佔主要的

而作為你理論學習重要的一部分,平時的課程設計可以更好的實踐自己的想法和設計能力,而這些有些時候是在你工作後的實踐中所無法獲得的

與此同時,實際項目的些許把控更能讓你的設計能力儘可能多的與實際工程相結合

所以我不太同意@袁牧的觀點,誠然實戰經驗很重要,但是在一開始接觸設計的時候就被條條框框所束縛,怎麼能發揮自己的創意,怎麼出好的作品???!!!

舉個栗子

先放一個我當年比較渣的設計,大學圖書館,這是當年作品集中的一頁

當時做這個圖書館一開始的想法特簡單,就是我總覺的一般正常圖書館的全圍合式的中庭太壓抑,所以,我想把一個大的全圍合式的中庭,變成兩個開放式的中庭

就這截圖紫色畫的部位

其實這個方案很屎(現在看來是,但當時還覺得很流弊——建築學就是這樣,我們不斷的否定原來的自己

同時底部還架空,對於這麼一個龐然大物(一萬多平米),還有兩個楔形的漂浮體塊,同時滿足這些,在實際項目中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是老師很鼓勵我,最後通過這個方案,我知道了要打破常規,要敢於發現探索同時最終實踐自己的想法

後來,這個方案的影響力直接影響到我工作後自己獨立負責的一個小方案

看到右上角的那個階梯狀的房子了嗎?

那是個度假酒店

這個項目位於北方一個三線城市,雖然現在看來,方案做的不是特別天馬行空,但是甲方當時很排斥這個方案,因為他就想要傳統的,一個大高樓的酒店(對於一個三線的小城市,高樓大廈就應該直上直下)

但是項目位於的地方自然景觀很好我總覺得應該跟自然環境有個呼應,階梯狀的大平台可以更好的方便人們觀景,甚至於看著美景,開著室外party,空間感覺更好,同時,加大了基底面積就減少了層數,進而減少了層高,與下面散布的甲方要求的情景商業在尺度上更協調

經過不懈的說服,甲方最終還是接受了這個方案,經過這個事情,我明白,既然敢於打破常規,就要堅定的面對其接踵而來的挑戰

這算是一個學校學習間接指導未來工作的例子

其實說這個例子是希望題主明白,學校的很多東西,看似不著邊際,看似不成熟,看似不是實際項目的感覺,但是你又怎能保證,現在的一個小想法,一個小的收穫,或許哪天真的能直接的,或者間接的指導你未來的工作呢!!

說了這麼多,稍微有點跑題了——不管怎樣,學校發散的,創造性的思維培養是你設計想法的一個洗禮,而實際項目的相關指導原則會讓你的設計更加貼合大地,二者都不能缺

但是既然學校的方案以實踐自己思想為主,那麼為什麼不讓自己的思想像風箏一樣飛的高一些呢!!

但是同時,手中也要稍微拽一拽實際這根線!!!

胡亂回答,不知題主滿意不


首先,我也是個建築系在讀研究生。在這裡我不談歷史,類型,現象等設計理論。這些太過精神性而事實上對實際與否關係不大。僅僅從skill set的角度來談實際性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實際性分為三個方面:實際效果,可實施性,和經濟性。三者需要納入考慮的知識廣度依次增加。這三方面在教學中的重心,隨著年級的增長應當逐步後移。

實際效果指的是設計意圖的有效傳達。

設計做出來是否和program,或者使用需求上有衝突,同時在此基礎上是否達到了你的設計初衷和空間效果。很多時候學生在做設計時,對功能的把握不足,容易出現「設想的革命性的布局設計其實根本沒法用」,對尺度的把握不足容易出現「設想的空間氛圍根本沒能達到」的情況。

這是在建築學最本份的範疇內的失敗。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出發點多眩酷,argument多嚴密,都無法證明這份設計出現的意義。通常這種結果老師會幫助你竭力避免。

可實施性指的是在某種給定的情景下,技術上這個方案可以實施。

這種情景可以是地理相關,也可以是時間、技術進步相關。大部分的課程設計會有基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不僅僅是景觀和地形,當時/當地可用的技術和材料也是基地背景的一部分。

比如在充分的場地分析下提出了超大跨距的傘蓋,但跨度在當前技術下不可用。比如在嚴密的論證下,在北方做玻璃房子,但計算過後取暖的荷載超過了當前技術或基礎設施。比如做關於未來建築的競賽,終於脫離了束縛天馬行空亂想,卻沒能對技術的發展如何實現這些設想進行初步的闡述(最常見的就是各類反重力設計……任何時候都不可能)。

這不是束縛想像力,而是一種明確設想所需的條件的能力,通常鍛煉的是建築師對其他專業的介面,建築師的基本能力之一。當條件不滿足時,無論是修改設計,還是努力推進技術的改進,都是將設想變成實打實的生產力。

經濟性就是可實施的基礎上,是否值得回票價的分析能力。

但是經濟實際性與前兩種實際性的區別在於,前兩者是紅線,而經濟實際性其實是有迴旋餘地的。各位明星設計師都常常超預算,但他們會用嘴皮子、設計說服業主,用個人魅力拉攏施工方壓價,用社會影響力籌集資金(當然這些方法對小設計師都不可用T_T)。當你對前兩種實際性了如指掌的時候,可以有很多方法去嘗試將設計限制在預算內,或者合理地突破預算。當你前兩項技術還未掌握的時候,經濟性很可能就會讓你不知所措束手束腳。

項目的預算和可行性分析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指導設計的。很多學生抨擊的「實際性」其實是經濟的實際性。確實經濟性會把設計的手段限制在一個比較小的範圍內,過早地引入教學確實會妨礙學生想像力的發展,甚至會妨礙學生去了解一些實際可行,但是卻非常規的方法、技術,把本來很好玩的課程設計變得功利。

但到了實際工作中,如果這三個實際性是依次落實下來,由於學科的複雜性,到後來發現無法搞定情況會很多,回頭修改最初的設計會讓人想死。為何建築師越老越值錢,是因為他們能夠在腦內混沌地處理信息,直覺地得到一個同時符合空間、技術、經濟要求的方案。

回到你研究生學姐所說的「實際項目」這個說法上,處理一個景觀是符合效果,技術可行的,實際不處理可能是資金或者產權問題。我個人覺得國內的研究生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崗前培訓。在這種定位下,我個人認為還不考慮經濟,做一些自欺欺人的設計,不太合適。

而題主可以按照自己的年級,或者強弱項,或者詢問老師,來確定自己現在學習的側重點。

以上。


謝邀。

前些時候某次給人評圖,特地說起過這件事情。

只要老師不是胡亂出題的話,那麼一點要儘可能把課題當做實際項目去做。

因為說到底,課程設計不是做遊戲,而是一種職業訓練。

就像運動員的的各種訓練,每一種訓練都是要達到效果的,不是糊弄教練的。

或者回想中學的模擬考試,平時把模擬考不當回事,高考想直接考好?

要知道當你真的走上社會,不會再有什麼機會給你拿去練手了,業主的錢都是幾千萬上億的投進去,沒有正常負責的設計公司會把項目給沒有充分戰鬥力的新手去做。

不在做學生的時候儘可能模擬實戰,訓練自己,還等什麼時候呢?

課程設計不能做出實際項目的程度,原因只能是來自能力不足,知識太少,無法做到那樣的程度,而不是自己主動放棄。

其中學生的能力肯定是遠遠不夠,所以必須是傾盡全力去按實戰做,也就能做個兩三分,更何況還有所保留不當真事,那還學什麼設計呢。

而教師的能力往往也達不到相應的深度,特別是有些從沒在市場上摸爬滾打過的教師,再加上課程時間給的少,造成課程設計的訓練價值再打折扣,但這也不是放鬆要求的借口。

實際上即使是建築大師,也有很多不能建成的項目,以及為了研究而做的假題,甚至比真題更認真影響更大。假題真做這是常見的工作方法。

當真和當假,不是一定應該怎麼樣的問題,而是做什麼樣的選擇,畢業以後就要承受什麼樣的結果的問題,跟別人其實沒有什麼關係。

------------------補充的分割線-----------------------------

有人說思想和概念還有創意,說工程的細節應該是工作以後的事情。但我要說,思想和工程是建築的兩條腿,或者說藝術和技術是建築的兩隻手,放棄任何一邊的獨臂神尼都是要完蛋的

如果社會沒有競爭,如果人生無限長,如果工作好找房子不貴,當然可以慢慢來,大學沉醉思維的樂趣,上班以後開始學習實際工程。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中國是高速的,市場是現實的,實際上大部分建築學生畢業後還是要上第一線做實際工程的,極少數才留下來做研究搞思想。如今大學本科畢業卻不具備起碼的實際工程能力,已經是實際工程中設計企業和業主都非常頭疼的事情。。。這年頭又有幾家企業願意從頭起培養新人呢?大學五年若干個設計,實際上可以具備訓練出健全思維和比較了解工程的人才,甚至不需要非常努力,只要一般努力就行了。

而且,從我的觀念來看,要想具備思想層面的素質,同樣離不開對實踐的體察,這兩條腿是互相滋養的。五年只管概念,以後惡補工程,這跟先吃光米飯,然後狂吃菜,有什麼區別?胃口完全都搞壞了。

至於大學教育偏重形式(其實都談不上什麼思想)忽略工程,我不免惡意的但有一點根據的認為,不是因為教育主導者們有意為之,而是因為他們根本不具備相應的師資能力和精力投入,大量的人為了大學教職的種種好處擠破頭搶留校,留校以後只顧搞職稱和壓榨學生掙錢,有幾個是真心學術和教育事業的?再加上體制的束縛,這種情況下談毛思想和藝術!只能是拿形式糊弄學生,拿幾十年沒改進過的教學計劃對付對付,清談最容易了,真實的工程實踐何等困難!結合真實市場和真的學術理想,做到手腳健全的培養學生,對他們太難了!

讓自己殘缺還是健全,最後的選擇還是看大家自己。


如果不從「做好的建築」這類制高點出發,如何把握這個度看的是你的個人需求(老師喜好?拿高分?培養點子?職業訓練?等等),想清楚自己要什麼比較重要。有情懷很好,逼迫自己有情懷就有點自欺欺人了。身為學生,有的時候最怕把自己想要實現的東西看得過高,把自己逼得太緊。

至於控制這個度的客觀標準,私以為不如想想,當我們說「反正這又不是實際工程」的時候,我們是想偷懶矇混過關,還是想釋放一下被自己約束得太緊繃的大腦?我贊成後者,反對前者。

對於@阿爾瓦 的答案,我簡直有親身經歷可以共鳴啊。所有不切實際的想法,都可以留在腦中成為種子庫,而除了學生時代,還有什麼機會讓我們實現這些呢?

另外既然談的是學生作業,理解一個作業的目標也有關係。比如我做過一個作業,想方設法要實現很多東西,包括解決住宅緊張這種社會問題。。。混亂糾結著做到中期才發現它只是限定了場地,讓我們學習住宅的形式和平面布置,而教授的傾向也決定了他能給予怎樣程度的建議。此時把時間精力集中於作業目標,對自己說一聲「反正這又不是實際項目」,做一些取捨,而不是求大求全最後顧頭不顧尾,我覺得有助益得多。

更何況,我猜實際工程中需要妥協和捨棄的東西反而更多,甚至做不到學生作業這樣完美呢。

共勉。


現在回想當年那些課程設計和大小競賽,自嘆傻逼之餘,有一感慨頗深,那便是:莫在學校里談什麼實際項目。建築的實質是技術與權力的完美結合,在校談技術都是奢侈,又到哪虛擬個權力出來呢。


為什麼我單純的覺得這就是個態度問題。。。。

有人想法設法追求perfect

也有人得過求過

喬布斯拿著放大鏡對著蘋果屏幕一個個像素地檢查圖標時,有些人(我有很多時候也是)還在糊弄作業。


在大學時的設計課老師說過的一些話,我一直都記著:

一個方案出來,做施工圖可能理解到90%,到了其他專業,可能只理解到其中的70%,再到施工那兒,可能只理解到原方案的50%。

事實上,你的方案做得越細緻,後面跟接工作的人就理解的越多,做出來的東西才更接近你想要的。我十分贊成@袁牧 說的一點,把不把它當做實際工程,和你的設計思想如何沒關係,只和你的態度、能力有關係。腦里總想著「這不是實際工程,沒必要這麼細緻」,這種思想會蔓延到你今後畢業工作。

關於@阿爾瓦的說法,有部分是對的,想方案的時候是應該讓思想發散一下,但是天馬行空只是設計階段中的其中一個過程而已,天馬行空過後不去想怎能才能實施,跟其他專業說:我就要這麼建。這跟耍流氓有何區別?你可能在想我這設計體塊多麼的有趣、多麼呼應環境,可能甲方眼裡看的就是造價高、浪費用地,甚至可以說一句不好看了事。有時候不是自己做出來的方案不好,因為這本來是你想要的,不是甲方想要的。當然,這是題外話。


論文寫作資料可分為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兩類。前者也稱為第一性資料或直接資料,是指作者親自參與調查、研究或體察到的東西,如在實驗或觀察中所做的記錄等,都屬於這類資料;後者也稱為第二性資料或間接資料,是指有關專業或專題文獻資料,主要靠平時的學習積累。在獲得足夠資料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便於應用。對於論文寫作來說,這兩類資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當地將它們運用到論文寫作中去,注意區別主次,特別對於文獻資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適當引用,不要喧賓奪主。對於第一手資料的運用也要做到真實、準確、無誤。

五、論文寫作提綱

擬寫論文提綱也是論文寫作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說從此進入正式的寫作階段。首先,要對學術論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並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考慮論文的構成形式。對於初學論文寫作者可以參考雜誌上發表的論文類型,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對掌握的資料做進一步的研究,通盤考慮眾多材料的取捨和運用,做到論點突出,論據可靠,論證有力,各部分內容銜接得體。第三,要考慮論文提綱的詳略程度。論文提綱可分為粗綱和細綱兩種,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點,不涉及材料和論文的展開。對於有經驗的論文作者可以採用。但對初學論文寫作者來說,最好擬一個比較詳細的寫作提綱,不但提出論文各部分要點、而且對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詳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等都有所反映,寫作時即可得心應手。


不要這麼快就意識到「課題任務」和「實際項目」有區別


推薦閱讀:

建築生尺規畫正圖有哪些技巧嗎?
如何評價獲 2017 芬蘭建築獎的阿爾託大學圖書館的改造項目?
開放式小區的到來,利與弊?
有沒有好用的國內高頻交易基礎工具可供二次開發?
在國內有哪些地方的建築值得去參觀與學習?

TAG:建築 | 建築設計 | 建築設計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