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紙筆寫日記和用電子設備寫日記對個人「知覺」自身狀態是否有影響?
謝謝邀請。
要想對比兩種行為是否影響覺知,就需要先知道什麼覺知。
覺知涵蓋了四個部分:
對身體保持覺知;對身體的感受保持覺知;對心保持覺知;對心中升起的念頭保持覺知;
而覺知的練習方式可以是:行、住、坐、卧。
這四種覺知,是從粗糙到微細的一個區分。
假如身體是一座山,那身體上的感受就是山上的石頭。假如心是一塊田,那心中的念頭就是田中的草木。我們該如何區分用筆寫日日記和用設備寫日記,哪個行為會影響到覺知呢?
就如你去買沙發,用外掛上看,各有各有的好處,實在無從分別哪個更優良,於是我們開始觀察沙發的做工、面料、以及內部材料,也就是從粗淺的外觀,微細到組成沙發的各種物質。
同樣當無法區分兩個行為時,我們可以試著提升自己的覺知力,從而在更微觀的層面上來體驗兩者的區別。
如何提升自己的覺知力?
就拿禪修入門的觀息法來說:剛開始練習時,是要求覺知呼吸的進出,當你能覺知到呼吸的進出後,再進一步,去覺知呼吸與人中部位的接觸,當覺知到接觸時,再進一步,將覺知的範圍縮小,覺知小範圍內呼入呼出的氣息的接觸,當能覺知到小範圍內的接觸時,再去覺知這個區域的感受,當你的覺知力越來越強時,你會清晰的覺知到進來的氣息的溫度和呼出的氣息的溫度是不一樣的。
剛開始我們的心非常的粗糙,不能觀察非常微細的感受,所以我們需要禪坐,坐著練習的時間越多越好,慢慢的,我們想要將覺知更進一步,於是開始在生活中保持覺知,於是我們需要練習在行、住、卧時保持覺知。
寫日記的行為我們列入住禪的範疇,行禪和住禪的練習是一樣。
而練習行禪時,就如端一碗非常滿的水,我們若想將水端起來走動,需要高度的警覺,確保水在碗中是不會隨便擺動,並且我們需要慢慢的走動。若這時我們快速走動,水會溢出來,同樣,行走的速度越快,水溢出的也就越多。同樣的道理,在生活中練習行禪時,需要投入非常多的專註力到身體之內,而並不能分散過多的精力到外在的事物上,慢慢的,行禪越來越純熟時,就可以邊移動身體,邊保持覺知。
若是將注意力分成一百份分,那在生活中保持覺知的意義就在於分出若干份專註力在身體這個框架之內,剩餘的專註於我們的工作。
覺知與平等心是鳥的雙翼,馬車的雙輪。我們剛開始練習行禪時,僅僅只能在身體的大範圍內保持覺知,慢慢的,隨著覺知與平等心的增加,覺知的穿透性越來越強,我們身心這個框架所能覺知到的就越來越深入。慢慢的我們就可以從對身體部位的覺知,延伸到部分感受的覺知,到對心的覺知,以及心中升起念頭的覺知。
總而言之,在工作中練習保持覺知,就是將注意力分成一百份,一部分專註於工作,一部分專註於身心這個框架,至於怎麼分配,這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
這個分配的度,和應用的熟練程度,取決於自己對度的把握。
這個度的把握,需要持之以恆不斷的練習,唯有如此才能明了如何在行動中保持覺知。就如開車,換檔時,離合與換檔與油門的配合,如何把握好這個度,需要你持之以恆不斷的練習才能知道。文字只能予以你方法上的指引。最後:覺知有什麼好處呢?
可以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情緒,以及做出更智慧的決定,就如不斷給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踩剎車,我們心就如這輛高速行駛的汽車,當心沉靜時,煩惱就會消失,快樂、安詳、智慧就會湧現。後記:我不確定這個回答的長篇大論是否解釋清楚了,我也不確定,有幾個人能夠讀懂。之所以用這些邏輯描述覺知,是因為從題主的發問來看:對於覺知是一知半解的狀態。如果題主的「知覺」是為了讓心更加的平穩平靜,那用手寫日記會更好些,但是........你需要刻意的去調整自己寫日記時的身心狀態,至於你自己在什麼階段,什麼樣的心理狀態,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好吧,同樣也具備很多的可能性,沒有辦法一一詳解。
推薦閱讀:
※你的男朋友對你超級好可就是不上進不夠優秀怎麼辦?
※霎哈嘉瑜伽是怎樣的組織嗎?目前中國靈修類現狀?
※為什麼清朝末年那麼慘淡,但人們一般都是噴慈禧,很少有人噴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等人,甚至還捧他們?
※被男朋友家退婚,我很後悔,甚至有極端情緒,該怎麼調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