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含氯元素的有機物對動植物都有毒性,如多氯聯苯、二惡英等很多POPs,這是否與氯原子的結構存在某種特別的關係?


這算是某種眼球效應吧,你看到的報道集中於PCBs,TCDDF,但在首批POPs名單中也確實大都含氯,但需要釐清關係的是

1)在POPs的定義里持久性對應的就是難降解, 什麼樣的東西難降解,自然就是鍵能高的,碳氯鍵相對碳氫鍵鍵能高,這裡你可能覺得碳氟鍵不是更難降解嗎?沒錯,所以現在全氟化合物也上了POPs名單,與此類似PBDEs,HCBDs都是鹵素化合物,也上了名單。

新上榜名單見鏈接 http://chm.pops.int/Implementation/NewPOPs/TheNewPOPs/tabid/672/Default.aspx

2)上面的解釋有顯而易見的問題,鍵能也好,鍵長也好,這些參數跟毒性有什麼關係?這就涉及了環境化學的一個核心原理——結構決定性質,這裡的結構跟氯原子結構關係不見得多大,這裡指的是分子結構。一個具有特定構型的分子才會產生生物活性,你所謂的多氯聯苯有209種異構體,不是每一種都有生物活性或者說毒性的。就多氯聯苯與二惡英而言,它們的異構體中毒性大的往往具有苯環公平面等的特徵,而這些又恰巧被體內的受體(比較著名的是AhR)識別,經過各種信號轉導、生物轉化過程而呈現出宏觀的毒性。換言之,毒性的產生機制是因分子結構而異的。

3)但上面還沒解釋清楚的是氯原子的作用,其實這就跟體內外源物代謝有關了,我們平時接觸的有毒物質多了,怎麼不是每個都致毒?因為體內有清除外源污染物的機制,像這種脂溶性的物質經過1相與2相反應都被連上了親水基團進而通過血液尿液膽汁糞便排出去了,但POPs類物質一般不易被連上親水基團,原因很簡單,相關的酶斷不了碳氯鍵(也有斷得了的,這裡就談個大概),這些東西是惰性的,排不出去,而且還會被受體識別或者經過連接親水基團毒性更強了,引發或促成癌變等問題。所以氯原子的作用也有,但更應該放到分子結構里去談。

4)那是不是鍵能高的或者化學惰性的東西都危險? 也不是,氮氣鍵能高,很安全,只有那些含碳的並且有生物活性的且有生物有效性的東西才危險。很多化合物單獨拿出來毒性很高,無奈根本沒機會遇到可以產生效應的受體就被清除或排出了,這也是為什麼體外實驗不能替代活體實驗的原因,試管中反應實際根本不發生就沒多少意思了。但很多毒性的判斷是無法拿活人做實驗的而流行病學調查的誤差也不是一點半點,所以很多毒性數據也就是看看。

如果僅從一個角度去看,你可能會發現含氯的可能有毒,但氯化鈉你可是天天吃啊,當然鹽吃多了也不好,放到POPs里去找共性沒問題,但離開分子結構談原子對有機物而言真是沒多少意義。


其實不僅是氯原子,H、C、O都是的。


多氯聯苯類和二噁英類有毒是因為屬芳香族化合物,氯原子的數目增加能明顯提高脂溶性,被動植物體吸收後造成消除困難而長期蓄積在體內。而且一般苯環比較多的化合物(特別是三個以上的)大部分都有比較強烈的致癌和致癌作用。


你這是歧視氯原子。我已聯繫氯教人士集體抗議


不會呀。不少藥物也是類似含氯結構,人家只是跟CHON一樣,自然界含量多,出鏡率高罷了...


無知者是無畏的!


謝邀,同意於淼的說法,大多時候,眼球效應罷了


同意於淼的眼球效應說,而事實上造成危害的確實是有機氯化合物,原因是工業發展中氯鹼工業佔了巨大比例,而在這個基礎上就會有腦袋不太靈光的工程師就近使用有機氯產品作實際應用,比如 當冷卻劑的PCB ,當農藥的DDT,再往上的原因,氯鹼工業的原料 氯化鈉太多,所以不是其它鹵素,是氯。


有問題的是苯環結構吧


我只說一點。

碳鹵鍵不是自然界本來就有的,有了有機合成才有的。生物進化了那麼多年,從沒遇到過,更別提對付它了,是不是這個道理?所以別的就不說了,碳鹵鍵是不可降解的。


推薦閱讀:

化學元素的拉丁文都有什麼特殊的意思?
硅親氧的特性要怎樣解釋呢?
為什麼Cu由原子構成,Ar由分子構成?
現在還在不停地創造新元素,難道只是為了填充元素周期表嗎?
為什麼鹽酸嘗起來很酸,聞起來卻完全沒有食醋一樣的「酸味」?

TAG:化學 | 有機化學 | |